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八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回顾叙事性散文的要素,着重品读文章行文的节奏和下笔法特色,理解各种描写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讨论,理解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认识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如何表现
教学课时:
由于叙事散文,学生从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很多,比较熟悉了,且本文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不太复杂,因此用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本文在内容理解上并无难点,难点在于
一、如何学会了解运用叙事散文的行文笔法与技巧
二、对本文主题思想的延伸讨论,如何看待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如何区分爱国主义与狂热民族主义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教学方法:
一、通过归纳总结增长基础能力
二、通过材料分析,进入具体问题
三、通过讨论交流活跃思维,扩展视野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感性材料为依据,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归纳,从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培养思维使学生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材料扩充,在上一节课后,向学生发两篇与课文讨论相关的文章
林明理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究竟想让中学生学到什么》
二、导入
2010年一月份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就是中国人张磊向其母校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以资助耶鲁建设新校区就此捐款事件,互联网上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其中一种就认为张磊的行为,是忘本,是不爱国的行为另一种观点对其捐款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这是一种更高思想深度的一种行为,并认为这并不表示不爱国那么爱国主义到底是什么?该怎样认识,我们现代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爱国主义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会涉及这一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热点新闻,引起学生兴趣,是学生集中到对这篇易懂课文的认识上来】
三、下面请同学再迅速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大致确认: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法国留学时,在课堂上面对教授的关于祖国尊严问题的刁难,沉着回应,表现了作者的机智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
通过对叙事散文的一句话概括,回忆叙事散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思想感情)通过这些迅速理解此类文章
四、由上一问题引出的教授的刁难,作者沉着机智的回应,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文中是通过那些句子,词语或者是句子词语的变化而体现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分别从叙事散文的多种描写手法入手,来体会叙事性散文行文时的取舍,用词的斟酌,感情的把握,下笔的拿捏等
例如:教授动作的一系列变化,“用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教授先生盯牢了我”“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等,到最后“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这些教师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体现了教授对我的刁难,到赞扬,体现了我的机智,和对尊严的维护教授的动作体现了,教授的“刁难”的连续性追问,体现教授根据我的回答不断地调整追问的“刁钻”性格
比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现场环境的描写的作用比如当问到关于“台湾中国”和“北京中国”时,作者描写到“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这里环境描写,是一种气氛的烘托,铺陈出教授这一问题的严肃性,它涉及到了国家尊严和统一的问题气氛也变得紧张而静寂了
班里的窃笑,哄地一下笑起来,班上当即冷场,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的椅子的咔咔声 这些描写,侧面反映了对我和教授对话的关注和表达,笑以及后来的椅子声都是对我机智回答的赞许和认可
爱国主义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授虽然是课堂的问题讨论,算是学术讨论,但是我对于祖国问题的敏感等,以及义正言辞的回答,都体现我强烈的爱国之心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不会有这样敏感的神经的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同学没自己在文中找相关语句来分析,老师只做适当的点拨和补充,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独立依据语言材料分析文章的能力,体会写作中,词汇斟酌,行文笔法的节制和抒情的细微之处进一步理解叙事散文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掌握独立欣赏分析的能力
五、文章结尾作者和台湾同胞去和咖啡了但是,台湾问题的还没有解决,文章中作者的说法,现在我们该怎么看?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大家是怎么看待爱国主义的,在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怎样看待爱国主义结合课前发的材料,大家讨论,发表自我的看法意见【鼓励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确认:爱国主义显然不再是和别的国家对立起来,而是立足于本国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正义,现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应该是一种宽容、交流、开放、沟通和竞争、 甚至互惠的一种面对国际的心态,在此中,发展自己的国族爱国不是对异国的排斥,敌视、对抗等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从 “九二共识”出发,两岸都立足于认识历史,展望未来的角度,募求两岸的共同发展,提高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两岸人民共谋福利和平的社会,才是两岸人民的追求和福祉
六,结语,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出本文学习的目标要求是,对记叙文要素的把握,对记叙文的欣赏分析的理解能力的锻炼,同时思考和认识我们当前对爱国主义的看法加深我们对于祖国的理解对于个体和国家关系的理解。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八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圈划和品读,感知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以及意味深长的结尾,具有初步赏析能力。
2. 感受作者于关键时刻理直气壮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精神,从而萌发爱国责任感。
说明:
这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特写,短小精悍,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我”(一名留法学生)和一位法国教授之间的一场扣人心弦的唇枪舌战。在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基本没有障碍。因此,透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角度入手,然后在圈划品读中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文字间蕴藏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学生的自悟自得,同时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此外,这篇文章又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教材,文中的“我”机智敏捷,不卑不亢,以自身的高素质赢得了外国教授的尊敬,维护了国格。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其时、其景和其情,但更应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对爱国责任感作深层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文章如何在叙写一场剑拔弩张的唇枪舌战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我”敏捷应变,自尊自爱,维护国格的形象。
2. 难点:在学生感受作者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感的同时,如何进一步联系现实萌发爱国责任感?
说明: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由于突出的文学性使其读来兴味盎然,因而其写作特色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和自己感悟,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如果仅仅是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感,这点并不难,但停留于这个层面的理解是肤浅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联系现实对爱国责任感作深一层的思考,从而深化本文的主旨,开拓学生的思维。当然,这里的教学设计是力求创新,富有挑战性的。
思路点拨
在文章丰富的表现手法中,语言描写,也即文中的对话最为精彩,扣人心弦的情节基本上是由“我”和教授的对话描写推动的。因此,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出色的对话描写,并学习以敏捷的思维和机智的应变能力提高说话的技巧,也是一个良好的教学途径。不过,这里需要一些相关的说话训练材料。(后面附录,供参考)
练习举隅
1. 如果有兴趣,在课余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并组织学生观赏评说,以求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思考:假设在第二回合中,面对教授“来自哪个中国”的发问,台湾同学没有和“我”达成一致,而是站在陈水扁的立场,借机抛出两个中国的言论,那么“我”该如何作答才能捍卫祖国的尊严?
(此问题的回答要有机智,可要求学生课余查资料或请教政治教师寻求解决。提供的回答是对台湾同学说:“兄弟啊!这是我们的家事。我们还是回家再谈,好不好?”)
3.针对以下两个材料,你对于“向中国人脱帽”(中国人如何赢得世界的尊重?)这样的话题,会作出怎样的思考?用200个左右的文字写下你的思考,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并言之有理。
材料一: 九月,香港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园迎客,有许多中国内地游客前去游玩。由于天气炎热,有的内地游客随意脱衣服,几乎赤膊,而与之相反的是:园内的外籍工作人员虽然汗流浃背,却照样西装革履。
材料二: 晚报近日报道:一美国公民在一辆大众出租车上遗忘了一个皮包,内有护照,钱物等贵重物品,正心急火燎之时,该司机却设法将东西送回,美国公民感激之余,盛赞中国人good!
设想角度:1.为他人着想,像雷锋那样塑中国人可敬形象。(材料二)
2.富有责任感,每个人恪尽职守。
3.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自我。
……
附录
1.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顺手拿起派克钢笔,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说:“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啊!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他说这是抗美战争的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我是不习惯收礼的。可朋友说这个特殊的纪念品,它能让我们想起那并肩战斗的年代。我觉得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2.一位中国外交官员在一次招待酒会上,不断向客人敬酒致意。当他刚刚停下来时,一位外国女记者走过来说:“尊敬的先生,您该向我道歉。”外交官一怔,轻声地说:“我有什么做得不对吗?”女记者说:“您刚才向我敬酒时,眼睛总是看着别处,我认为这是对我的不尊重,不是吗?”外交官面带微笑地说:“ ” 女记者笑出了声,高兴地说:“谢谢您!”
(“对不起,我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只是在我们中国,向女士敬酒,尤其是漂亮的女士,紧紧盯着对方。那才是最不礼貌的。您太漂亮了,我真的不敢面对。”)
3.一天,北宋名将曹玮正大宴宾客,突然,一名士兵慌慌张张跑进来,大声报告:“大事不好,有好多士兵叛逃到西夏那边去了!”一听到这消息,众将官和宾客都面面相觑,曹玮也暗吃一惊。但曹玮深知,身为主帅,切不可举止失措,以免动摇军心。于是,他故意压低声音说了一句话。宴席散后,人多嘴杂,曹玮的话很快就传到西夏人那里。谁知西夏人竟把这句话视为珍宝,并且立即一个不留地把叛逃过来的宋兵全部杀掉,还把这些人的头颅抛到北宋的边境内。你知道曹玮说的是怎样一句话吗?“ ”
(“不要声张,那都是我暗中派过去的。”)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八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三
1.我和大胡子教授之间的问答共有几个回合?
共有四个回合: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回答。关于国籍的回答。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回答。关于中国富强标准的问答。
2.整个问答过程表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不卑不亢的自尊自爱,不畏刁难的自信自强,理直气壮的爱国精神。
3.大胡子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胡子”教授是一位教学严谨、教学水平高超、为人正直的学者。他在课上提出的“刁钻古怪”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快捷的思维能力,对应自如的语言能力。
4.教授提出“两个中国”的问题是不是主张“两个中国”?
不是。他提出“两个中国”的问题,是因为这个敏感问题在国际上经常会碰到,教授的提问正是为了测验中国学生对此问题的敏感度,反过来看,正是教授的提问练就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敏感度。
5.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教授为人正直?
从他最后的眼神、笑容、手掌、和脱帽致敬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不是主张“两个中国”,他的提问没有恶意,他是个正直的学者。
6.整个问答过程剑拔弩张,作者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气氛的?
通过正面的环境描写来烘托紧张气氛。“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三间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全都瞪大了来回地盯着三个人,教授,我,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7.哪些情节表现了外国同学对“我”的友善?
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写。“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偷偷地朝我竖大拇指。”“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8.课文结尾,我和台湾同学不约而同地说“一起去喝杯咖啡好吗?”有什么寓意?
写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友好,共同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意识。“不约而同”写出双方为中国人的地位升高而感到欢悦,进一步点明题目中的“中国人”的范畴,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