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的情节赞叹不已。写读后感时可以运用适当的引用和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感受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一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在垓下之围这一场景中,先写项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立见项羽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接着写项羽的种种表现,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后“大惊”,并且“夜起”、饮酒。一位力能拔山、豪气盖世的英雄竟然有这些惶惶不安的举动,也反衬出气氛的高度紧张。这时的项羽已经意识到他的战败已经不可挽回,想到自己力能举鼎、纵横天下,现在却连自己心爱的美姬和宝马都不能保护,项王禁不住慷慨悲歌,潜然泪下。“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性格的另一面。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是一位天下皆知的大英雄,但那时那地的项羽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项羽本是一个勇猛豪爽,甚至有点冷血的大丈夫,但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位铁血英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手下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这悲歌与流泪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场景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虽然明知不免一死,然而面对越来越近的死神的阴影,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而起,神勇倍增。他告别了心爱的'美姬,抹干了死别的泪水,仅带了八百壮士,竟然奇迹般地冲破数重包围,向南撤退。在五千汉军的追击下,他手下的勇士越来越少,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至东城时锐减至“二十八”人,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是田夫的欺骗,这也是项羽为以往的残暴付出的代价,揭示了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在这时,他决定不再奔走逃避,他向部下许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用这句话表现了项羽的自负:他曾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时也表现了项羽到这个时候依然没有认识到其失败的原因,迷信武力,至死不悟——还认为他的失败是上天的安排,太史公也为之哀叹:这才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真正悲哀的地方。
尽管项羽在政治上是个侏儒,但却不可否认他在军事上是个巨人,他首先制定了正确的战术:“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期山东为三处”,然后项羽三胜汉军:他先是大呼一声,斩一汉将,“汉军皆披靡”,这是一胜;然后怒目一嗔,赤泉侯辟易数里,这是二胜;最后破围合兵,再入敌阵,又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是三胜。当他做到许诺的一切后,他充满自豪地谓其骑日“何如”,这一问表现了项羽非常享受这种冲锋陷阵所带来的快乐。“愿为诸君快战”则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
文章的最后一个场景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改变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司马迁用这番话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日”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人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必输无疑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当项羽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他并没有追而杀之,而是犯了老毛病——妇人之仁,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与故人的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司马迁用这些内容凸现了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但从另一侧面也表现了项羽为了逞一时之强,轻易地放弃了生命——放弃了一切反败为胜的机会。项羽此时不愿意过江东的一个重要原因:“无颜见江东父兄”,这实际上是虚荣心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项羽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而此时此刻项羽已无富贵可言,他不愿让江东父老看见自己狼狈不堪,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怜悯和施舍。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项羽是司马迁所钟爱的一位英雄,他是一位善于攻伐、勇猛善战、知耻、重义、重情的铁血将军,但司马迁也客观地指出了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二
有人把司马迁的《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项羽之死并非仅仅指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亡,而是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人格的消逝,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这种历史悲剧的气氛笼罩着整部《史记》,垓下之围这部分把这种悲剧气氛体现得更加浓烈深沉。
“成者王,败者寇。”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败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败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英雄多情,四面楚歌,霸王傲气不减。
在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东城快战——骁勇善战,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霸王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霸王项羽的失败之处就是他的悲剧之处。
爱情之悲——有人爱不得。
民情之悲——有时缓不得。
军情之悲——有谋使不得。
乡情之悲——有路回不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可谓乡情之悲。
友情之悲——有友帮不得。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亡情之悲——有尸保不得。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败情之悲——有因悟不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一代霸王项羽!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三
“胜利者是国王,失败者是枷锁。”这句古老的说法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和认可。通过阅读“陛下的环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司马迁并没有专注于渲染项羽的悲剧本质,而是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描绘出他的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成功或失败的英雄”是适用于项羽的标准。
霸王项玉成在哪里?让我们回到陛下的战斗,走到一起,实现英雄项羽的成功:
告别我的妾-——进入英雄的激情;从各方面来看,霸主还活着!
当士兵吃得不够时,当四方都唱歌时,情况的危险并非言语。西楚宝王的夜歌:“很难屈服于世界的热情。”这不是压倒性的,它怎么可能?在愤怒和愤怒之后,在骄傲和骄傲之后,“亲爱的线条数量”,它揭示了英雄无尽的柔软,深深的无助感!
当你走在路的尽头,你的自信和傲慢的气体,虞姬的温柔感情,对于一代战士来说是多么罕见!当危机结束时,霸王认为的第一件事不是他自己,而是悍马和俞姬。“这不是无情的,它不是真正的英雄,你怎么能不成为丈夫呢?”我已经读过这个英勇而无畏的勇敢,我们可以说项羽不成功。
eastcitycombat——进入英雄战争;敌人很重,霸主!
这些士兵被困在大泽,二十八岁,并与汉军的数千名士兵作战。如果他们是普通人,他们就不会逃避。但是,西楚项羽,在战场周围的士兵数量的情况下,战场是无敌的,杀死了数百名敌军,霸气有所增加!眼睛咆哮着,chiquan的服务员都震惊了。隐形,勇敢和能干的霸主体现在最好!
吴江自称-——进入产品的英雄可耻意义;生死抉择,霸主取正义!
当你在吴江,面对唯一的救生艇,生死完全在霸王心中!忠诚而开明的项羽面对江东之父,坚决选择承担责任。出于对马的难以忍受,为了信息亭的忠诚,王翔将亭子交给了马;当士兵们相互加入,当他们穿着十多件作品时,王翔仍然杀死了数百名汉族军队;他遇到了叛逆的吕马东,王翔是由吴江和吴的头人给出的;…一举一动,所有英雄都非常开放和个人魅力!
没有人是完美的,霸王香玉肯定不会免疫。缺乏政治远见和使用武力来操纵世界是他值得后悔的地方。但我们也希望看到他充满激情,勇敢和怀疑。他看到了他的皮肤柔软,忠诚,开放和独特的个性。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项羽可能是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看失败的。但是,我们能否否认他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没有!
我们不仅要按照“成功英雄”的原则,对这一代暴君进行匆匆评论。面对一个令人惊奇的哭泣幽灵的例子,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顶级的英雄!他是一个伟大的赢家!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四
项羽,一代枭雄。霸王别姬之景纵横泪下,在四面楚歌的夜里思往日悲歌。
率八百骑兵突破重围,到达阴陵时被一田夫欺骗,而陷入一片沼泽,而追兵却愈加不减。项王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大将的骄傲自负在“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狂言,狂者之言,狂者之所以狂,乃真正有资本狂!“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此项羽之威武与勇猛。勇者谓其王,故称之项王。虽项羽终未称王,司马迁却将他一同编入《史记》,足矣肯定了项羽的功绩不凡。
项羽终究逃不过“天要亡我”的宿命,遥想当初“带领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乌江。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淡定从容,此乃一般人所不及。
至于死后被四分五裂,众人为夺项羽而相互残杀,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非常人可以践之。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五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以成败论英雄。
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这一代霸王!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六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请学生根据注释正音、朗读课文。
三、以学生互问方式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句子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
于是:在这时。
慨:同“慷慨”,情绪激昂(,慷的古字)。
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四、小结。
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七
读着史书,眼前渐渐出现那血雨腥风的'画面,仿佛走入时空,身临四面楚歌、重重之围的战场之上。在深深的感动中我还有一丝惋惜。
历史没有选择项羽继续走下去是无法更改的,但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言壮语,那开遍大江南北的“虞美人”花,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人生气概不是留传了千年吗。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着四面霸气、活生生的项王似乎就在我们的面前。我相信人们不会因为滔滔逝去的乌江水而忘记这位曾经辉耀神州的项王。项羽如此的英雄霸气,最终却自刎乌江自有其舍生取义的一面,更多的则是其以武治国、过于自负的后果。他终其一生也没有改变“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思想。因此他纵有万夫不挡之勇,率千军武功之才也最终会失去人心,失去天下了。
苍凉的号角,嘶鸣的战马,乌江边上,项羽倒下了。这惨烈的一幕,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他以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这也让我想起另一位能能征善战的古人——“吕布”,对比起来项羽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呐喊亡秦,他天真朴实,他有太多真实的东西。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古之人不欺也”正是史学的本色,他对项羽的评论客观实际。项羽发迹很快,兴于田陇之间,但他凭功自傲、以武治国,最终国灭身亡,却还不能醒悟,实在是无以挽救了。现在,我们正是要借鉴于,此警示后人啊!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八
张天兵。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姓名:张天兵工作单位:上海市三林中学。
邮编24单位电话:58410314转8034。
手机:13774303802。
作者邮箱:ztb78@。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九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虞姬,是项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挚爱。到后来,虞姬在项羽的帐内,听到四面楚歌,以为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于帐内。记得一位姐姐对我说过,如果他是霸王,绝不会让自己深爱的女人为他而死。可历史总是残酷的,我想,就算当时能杀出重围,双双到乌江边上,必也会双双殉情。虞姬又怎么割舍得对项羽得情和一份承诺?有人说虞姬是幸福的女人,因为项羽不是皇,所以,她不用与后宫三千争宠,不会在年老色衰之际感叹“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说,不会得,因为,项羽是当不上皇帝的,就算他现在登上了皇位,以他的秉性,必然不会怀疑他的臣子会有作乱之心,万一乱臣贼子在外皇袍加身,他想来也是不信,必定会稀里糊涂的丢了皇位。错就错在他不应该生在乱世。
最后一幕,就好像放电影那样清晰。项羽的乌骓马被擒住,忠心如它,不甘事二主,跃入乌江。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喷薄而出的鲜血映红了乌江。至今似乎还能听见项羽苍凉的唱道:时不利于兮,骓不失,骓不失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时不利于兮……”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十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七情之悲”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十一
读着史书,眼前渐渐出现那血雨腥风的画面,仿佛走入时空,身临四面楚歌、重重之围的战场之上。在深深的感动中我还有一丝惋惜。
因此他纵有万夫不挡之勇,率千军武功之才也最终会失去人心,失去天下了
苍凉的`号角,嘶鸣的战马,乌江边上,项羽倒下了。这惨烈的一幕,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他以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这也让我想起另一位能能征善战的古人——“吕布”,对比起来项羽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呐喊亡秦,他天真朴实,他有太多真实的东西。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古之人不欺也”正是史学的本色,他对项羽的评论客观实际。项羽发迹很快,兴于田陇之间,但他凭功自傲、以武治国,最终国灭身亡,却还不能醒悟,实在是无以挽救了。现在,我们正是要借鉴于,此警示后人啊!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十二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篇十三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在垓下之围这一场景中,先写项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立见项羽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接着写项羽的种种表现,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后“大惊”,并且“夜起”、饮酒。一位力能拔山、豪气盖世的英雄竟然有这些惶惶不安的举动,也反衬出气氛的高度紧张。这时的项羽已经意识到他的战败已经不可挽回,想到自己力能举鼎、纵横天下,现在却连自己心爱的美姬和宝马都不能保护,项王禁不住慷慨悲歌,潜然泪下。“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性格的另一面。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是一位天下皆知的大英雄,但那时那地的项羽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项羽本是一个勇猛豪爽,甚至有点冷血的大丈夫,但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位铁血英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手下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这悲歌与流泪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场景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虽然明知不免一死,然而面对越来越近的死神的阴影,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而起,神勇倍增。他告别了心爱的美姬,抹干了死别的泪水,仅带了八百壮士,竟然奇迹般地冲破数重包围,向南撤退。在五千汉军的追击下,他手下的勇士越来越少,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至东城时锐减至“二十八”人,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是田夫的欺骗,这也是项羽为以往的残暴付出的.代价,揭示了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在这时,他决定不再奔走逃避,他向部下许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用这句话表现了项羽的自负:他曾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时也表现了项羽到这个时候依然没有认识到其失败的原因,迷信武力,至死不悟――还认为他的失败是上天的安排,太史公也为之哀叹:这才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真正悲哀的地方。
尽管项羽在政治上是个侏儒,但却不可否认他在军事上是个巨人,他首先制定了正确的战术:“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期山东为三处”,然后项羽三胜汉军:他先是大呼一声,斩一汉将,“汉军皆披靡”,这是一胜;然后怒目一嗔,赤泉侯辟易数里,这是二胜;最后破围合兵,再入敌阵,又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是三胜。当他做到许诺的一切后,他充满自豪地谓其骑日“何如”,这一问表现了项羽非常享受这种冲锋陷阵所带来的快乐。“愿为诸君快战”则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
文章的最后一个场景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改变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司马迁用这番话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日”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人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必输无疑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当项羽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他并没有追而杀之,而是犯了老毛病――妇人之仁,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与故人的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司马迁用这些内容凸现了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但从另一侧面也表现了项羽为了逞一时之强,轻易地放弃了生命――放弃了一切反败为胜的机会。项羽此时不愿意过江东的一个重要原因:“无颜见江东父兄”,这实际上是虚荣心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项羽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而此时此刻项羽已无富贵可言,他不愿让江东父老看见自己狼狈不堪,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怜悯和施舍。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项羽是司马迁所钟爱的一位英雄,他是一位善于攻伐、勇猛善战、知耻、重义、重情的铁血将军,但司马迁也客观地指出了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