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知识。总结时可以加入个人的思考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一
度假区中心小学 徐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赏月”部分。
1、 出示画面一个词语描述作者笔下的月光,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体会月色之美。
2、再读第2自然段,学生边读找出写得特别美的词,在下面加点。
3、组织交流,感悟月色的美。
4、配乐感情朗读。
三、精读“诵月”部分。
1、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2、 多媒体出示诗句,引导理解品读诗句。
3、 配乐感情朗读。
4、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诵月的诗句。
5、 引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四、精读“论月”部分。
1、 小外甥眼里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2、 指导读小外甥说的几句话,读出童趣。
3、 读改编的诗歌,读出诗意。
4、 想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呢?
五、延伸拓展。(略)。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二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的情形。重点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达了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全文虽有21个自然段,但却紧扣“望月”拓展思路,因月生情,文脉清晰可见。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
朗读——品味——感悟。
感受望月的乐趣及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
以理解词语为抓手,借助朗读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感受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谈“月”导入。同学们喜欢月亮吗?说说你看到月亮时的感受。学生畅谈。
小结: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广,想像力很丰富。月亮总能带给我们美丽的遐想与憧憬。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说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舅甥俩,和他们共享快乐。
2、板书:望月齐读课题;教师设问;读着课题,你又会联想到什么呢?
问题预设:
(1)板书;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2)试着按照黑板上的提示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了解课文大意: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指名回答。
3、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情况。
晶莹闪烁光斑沐浴瞳仁。
不假思索云絮封锁呵欠。
清幽旷远外甥剪影气氛。
(1)指名读生字,正音。齐读。同时相机辨析三组形近字:镀、渡;喻、愉、偷、愈;舱、枪、抢。相机解释“外甥”一词。
(2)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朗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4、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1)提示:课文首尾重点写谁?中间部分重点写谁?请根据文章各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归纳。
板书:
月下江景第1-2自然段。
舅甥谈月第3-19自然段。
月下幻想第20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看看几句话?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回答:一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月亮出来了;
第二句写江面;
第三句写江两岸;
第四句写月光为它们镀上花边。
4、自由读每一句话,想象每处的美景,哪些词语用的好,画下来,为什么用的好?
5、学生自由读、画,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描写月亮出来的句子“安详”、“吐洒”、“清辉”用的好。“安详”和“吐洒”写的月亮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温情,就像母亲一样端坐在那里。“清辉”写出了月亮光的特点,它不像太阳光那么刺眼,而是很柔和,很皎洁。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剪影”一词,结合句子理解“镀”字在句中的意思。
7、听配乐朗读,再一次感受月下江景之美。
8、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9、小结:月下江景给你的总体的印象是什么?一个字--美!教师板书。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作者眼中的美丽月色。下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小外甥眼中的月亮。
月下江景(1-2)美。
舅甥谈月(3-19)。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月光的优美语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积累有关月亮诗文的兴趣。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师生互动探究,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月下江景的美丽。
难点: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
2、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围绕“望月”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板书:赏月诵月想月)。
二、选择内容自读自悟。
1、明确自学要求:
赏月、诵月和想月这三部分内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再找出有关写月亮的词句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展开教学。
学习内容一:“赏月”
方法设计:通过抓词促悟、想象促悟、读中感悟等方式体会月亮是安详的,月下江上的景色是美丽的。
学习内容二:“诵月”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方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顾和预习,引导学生在说和读中,体会诗人借月亮寄托着情思,抒发着情感。
学习内容三:“想月”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方法设计:以放为主,以议促读,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眼中月亮的独特有趣。
2、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描写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等。
2、课后练笔:观察月亮及月光下的景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一段话。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四
常熟市实验小学 陆晓文。
一、想一想,放飞心灵。
儿童是极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二、读一读,自主感悟。
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而这与学生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得让学生反复多样地诵读,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进而牢牢地牵住“神”。
(一)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词句反复研读。
(二)分角色读。
文中对话较多,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有感。
(三)欣赏性示范读。
三、画一画,形神一体。
四、写一写,神韵延伸。
在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即“神”时,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是很有必要的。“正是因为作者细心地观察、体验,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文章,因此,也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知大自然,捕捉美吧。”让学生回忆平时所见大自然的风、霜、星、日、雨、露、山、水……鼓励他们用最美的语言去形容它们。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小外甥。
交谈。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月光的优美语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积累有关月亮诗文的兴趣。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师生互动探究,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月下江景的美丽。
难点: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
2、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围绕“望月”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板书:赏月诵月想月)。
二、选择内容自读自悟。
1、明确自学要求:
赏月、诵月和想月这三部分内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再找出有关写月亮的词句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展开教学。
学习内容一:“赏月”
方法设计:通过抓词促悟、想象促悟、读中感悟等方式体会月亮是安详的,月下江上的景色是美丽的。
学习内容二:“诵月”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方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顾和预习,引导学生在说和读中,体会诗人借月亮寄托着情思,抒发着情感。
学习内容三:“想月”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方法设计:以放为主,以议促读,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眼中月亮的独特有趣。
2、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描写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等。
2、课后练笔:观察月亮及月光下的景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一段话。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多媒体课件。
一、齐读课题。
1、教师导入: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它皎洁的光辉。
2、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月亮的图片。
(简析: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也看到了一幅月下美景图。
二、学习第一段(1—2)。
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学生自由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你读出了月亮的什么美?)——评价——再指名读。
教师小结:朦胧美动态美色彩美。
3、播放《春江花月夜》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简析: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近文本,走出文本。)。
三、学习第二段(3—12)。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后同桌试练。
出示投影:
“我们来背诗好么?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圹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对诗,其余学生当评委,进行评价。
3、再指名学生表演对诗。
4、男女生分角色对诗。
(简析:学生只有沉入课文才能读出味来,教师让学生去体会,去揣摩,去品昧,通过上台来呈现对人物、对诗句的理解,通过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再让学生上台表演对诗。其过程体现了学生认知变化的过程,真实、自然,最后让男女学生分角色对诗,将学生兴趣推向高潮。)。
5、学生交流搜集月亮的诗句。
(简析:让学生交流搜集月亮的诗句,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平时积累,能激活学生平时知识的贮藏,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储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过渡:月下吟诗,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呀!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的后气氛中。
学生各抒己见。在小外甥的眼里,也和你们一样,读读他如诗的语言吧!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13—19)。
1、自由读读小外甥的话,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读小外甥的话,老师当舅舅,其余学生作评委。
品读:(出示投影)。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指名读——评价——你体会到了小外甥的什么特点?——再读。
多么纯真的童心,多么神奇的话语啊!小外甥的话深深打动了舅舅,我想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下吧!
3、师生分角色朗读。
(简析:教师只有让学生有充分地和文本接触,学生才能走近文本,沉入文本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朗读、评价、理解中逐步深入的,教师通过自己角色的扮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读、议、品的过程中学生才会逐步走向深入。)。
小结:小外甥用童话的眼睛去看月亮,用童话的语言去说月亮,用童话的心灵去感受月亮,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小外甥摇摇晃晃走回船里去了,甲板上——教师引读最后一小节。
让我们来听着音乐静静地幻想吧!
出示明月图,再次播放《春江花月夜》,让学生遐想……。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不相同的,倡导个性化的理解,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学生是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学生就有了收获,就有了发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我”小外甥。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她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望月》由蔡小玉老师在区进修学校举办的审报小学高级教师培训班上执教,徐伟健简评。)。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七
一、能有表情地演唱抒情和活泼等不同情绪的歌曲,用歌声表示夜晚望月的意境,并能背唱自身喜欢的歌曲。
二、感受到《糖果仙人舞曲》的意境。
歌曲《望月亮》。
欣赏《糖果仙人舞曲》。
感受三拍子的律动,深情地演唱歌曲。
电子琴,配套课件。
1、教师放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的节拍左右摆动,感受抒情而流畅的歌曲旋律。
2、模仿老师的样子边朗读歌词边做第一拍拍腿、第二三拍拍手的律动。
3、在听唱歌曲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地做动作协助记忆歌词,体念和感受歌曲的美感。
1跟录音完整听唱。
3边拍手边朗读歌词:
5、律动教学。
在歌曲学会后,让学生选折自身喜欢的扮演方式展示自身。让他们随音乐做动律。
6、选择打击乐器为他人扮演伴奏。
7、分组竞赛。
8、个人竞赛。
有些学生音唱的不准。大多数表示不错。
:复习上节课的歌曲,欣赏《糖果仙人舞曲》。
:指导学生欣赏乐曲。
1、师生问好歌。
2、复习上节课的练习曲。
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分小组竞赛。
4、欣赏《糖果仙人舞曲》。
(1)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个公主,她非常喜欢吃糖果,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身变成了一个糖果仙人,有一个潇洒的王子与自身欢快的舞蹈,就让我们一起来跟着小女孩进入美妙的梦境吧!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3)分段赏析。
(4)学生听乐扮演。
(5)小组合作扮演。
(6)小组展示。
(7)学生自由评价。
(8)教师点评。
(9)评奖。
5、课堂小结。
《望月亮》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进而体会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了一幅“月夜江上美景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文字。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谈了些什么呢?(板书:交谈)。
1、交流,小结,板书:诵月、想月。
2、讲读3—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分一分,他们对背了几次?同桌分角色朗读。
(2)想一想,从“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中,你们体会到小外甥有什么特点?(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要靠平时的积累。)。
(3)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4)那你想不想和聪明好学的小外甥一样呢。(请同学扮演小外甥和老师对诗)出示对诗的部分。
(5)引导:是啊,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师板书):诗中月。
(6)只有这些诗词里镶嵌着明月吗?(生:还有很多很多的诗)你从哪里知道的?(双省略)。
你还知道哪些?(请同学交流自己积累的诗)。
过渡: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出示对诗的部分,配乐朗诵)。
3、讲读13—21自然段。
(1)(出示月的变化图)引导:你看得懂这幅画吗?指名学生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21小节。
过渡:就是这样的一幅月亮每个月变化的图,在小外甥眼里成了——(生:天的眼睛)。
(2)指名一个学生读一读,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不假思索地说。理解“不假思索”。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再读)。
追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
他是怎样说这段话的呢?(生:想了一会儿,绘声绘色。)。
追问:这里的“绘声绘色”还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娓娓动听……)那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外甥的这个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由此你又看出什么?
生:特别的有趣。 生: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师:是呀,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出示)。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欣赏图片)。
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4、总结:
你看,月亮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每个人心中的月都不一样。(板书:心中月)。
此时,天便那些淡淡的云絮……月光被云层封锁住了。小外甥又说了什么?真个是月亮困了吗?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出了什么?(小外甥的有趣、爱幻想。)。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板书设计: 望 月。
赏月:江 中 月。
诵月:诗 中 月。
想月:心 中 月。
cia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圆圆的。
睁大一次。
……。
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