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篇一
一、 中西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
1. 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 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
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各人自付各人账。
五、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一)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有些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小。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总结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no,thanks!”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3.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4.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9·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5.停菜方法:在中餐结束时,筷子应整齐地放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客人们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离席后方可以离开,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这样做是很没礼貌的表现。而在西餐结束的时候,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地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
四、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吃饭惯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对此,浙江大学的游修龄教授认为,这与环境有关。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五、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就餐,图的是一个热闹,而西方人则好静。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其场面之宏大,常常热闹得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在一起就餐,常常相互劝酒、划拳,在古代还行酒令,这样方能显示主人的热情与真诚。这也正显示了中国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文化氛围。而西方人坐在餐桌上则静静地划开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响。如果汤太烫,也不能用嘴吹,只能待汤稍凉些再喝。这也显示了西方人好静的特点。
六、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餐桌上的菜花样繁多,五花八门。如果是盛宴,主菜则会更多,越丰盛、越昂贵方能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怠慢了您”等等的话语。而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对中西方主人的话语进行推敲,不难得出,中国人遵循“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例如,西方人在宴会上常用文雅的词来代替令人作呕之事。问厕所在哪会说“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angosomewhere?”另外,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经常会问“你吃饭了吗?”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你有意请对方吃饭,尤其是对于未婚男女,对方会以为你有意约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更加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更好地与人交往发面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我们今后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了一份从容。
中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篇二
;1 中西方餐桌礼仪概述
所谓餐桌礼仪就是为了让就餐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中西餐桌礼仪基本都分为三个层次:入座礼仪、进餐礼仪、离席礼仪,虽然流程大致相同,但在礼仪具体细节上中西方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入座方面的规则正好相反,入座是一场成功宴会的开端,因此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尤其是座次安排差异以及差异的文化原因更为重要。
1.1中国餐桌礼仪
1.1.1古代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古代餐桌礼仪历经历史波折,多数传统礼仪未曾改变,突出变化的则是座次左右孰尊,曾在秦汉以前,以右为尊,但这种尚右之礼随国家的变化和时代变迁也有一些变化,秦汉以后多数以左为尊,一直延续至今。另外就是古代女士都是没有一席之地的,宴会上往往看不到女士的身影。
1.1.2 现代餐桌礼仪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现代餐桌礼仪中女士虽然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在面临“尊老”和“女士优先”时,中方一般选择的都是“尊老”,此外虽然现时流行是以右为尊,但部分宴会依然是依照传统形式以左为尊。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所以餐桌礼仪相互之间的沟通及异同显得更加重要。
1.2西方餐桌礼仪
1.2.1 古代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西方都是以右边为尊,左为次;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1.2.2现代餐桌礼仪
西方现代餐桌礼仪已经演化为国际餐桌礼仪。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英国式的座位顺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如果是男女二人进餐,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还要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若只有一个靠墙的位置,应请女士就坐,男士坐在她的对面;如果是两对夫妻就餐,夫人们应该坐在靠墙的位置上,先生们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如果两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进餐,女士应坐在两位男士的中间;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应该让给其中的年长者。此外,男士应当主动为女士移动椅子让女士先坐。
2 中西方餐桌礼仪中两种主要座次安排之差异
2.1中餐座次两种主要安排
2.1.1以左为尊
在中餐宴请活动中, 往往采用圆桌以求团圆。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排座的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一般情况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又称上席。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其余宾客按其长幼、权位依“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入座。在中国餐桌座位排列标准中,除了以左为尊,相应还有门面定位,远近定位,但以左为尊则是最重要的标准。
2.1.2以右为卑
中餐座次的安排,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右边为偏座,男左女右,恰恰映射出女士座位之偏,从古代女子无位,在宴席上基本看不到女子的身影,就算时至今日,女士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中国涉外餐桌礼仪也依照国际礼仪的标准进行,但是在面临女士优先和尊老时,往往是优先尊老;非涉外尤其是城乡聚会,依然采取传统餐桌礼仪,以左为尊,女士座位依然较偏,有时则是多数女士单独坐,不与男士同桌。
2.2、西餐座次两种主要安排
2.2.1以右为尊
与中国不同,西方餐桌常用的餐桌有长桌、方桌和圆桌。有时,还会以之拼成其他各种图案。人们所用不过,最常见、最正规的西餐桌当属长桌。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西餐座位的种种具体状况。
1).长桌。以长桌排位,一般有两种主要办法一是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人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二是男女主人在长桌中央对面而坐,同样道理也是以右为上,按照男女主人右侧依次排列,餐桌两端可以坐人,也可以不坐人;
2).方桌。以方桌排列位次时,就坐于餐桌四面的人数应相等。在一般状况下,一桌共坐8人,每侧各坐两人的状况比较多见。在进行排列时,应使男、女主人与男、女主宾对面而坐,所有人均各自与自己的恋人或配偶坐成斜对角。
3).圆桌。在西餐里,使用圆桌排位的状况并不多见。在隆重而正式的宴会里,则尤为罕见。其具体排列,基本上是各项规则的综合运用。
4).桌子是t型或门字型排列时,横排中央位置是男女主人位,身旁两边分别位 男女主宾座位,其余依序排列。
由此见,西方安排座位,不管桌形如何,均是按照女士优先和以右为尊为原则进行安排。
2.2.2以左为卑
在西方,左边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说,男士为体现其绅士风度,一般坐在女士左边,由此判定西方在宴会座位安排上则以右尊左低、女士优先作为座次安排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其他行为上的标准。法国人塞尔《西方礼节与习俗》的宴请言:先以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形式与具体座位。若是男女共同参加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须将宾客分成两列名单。通常座位安排形式是:男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女主人的左右两侧为男主宾,接着按顺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应该注意的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侧但不相连,男宾常依地位和年龄安排,女宾则只根据地位安排,要知道西方人特别是女性是不愿让人知道其年龄的,一位英法学家也曾说:“除了特殊例外,所有女性都是年轻的。”。依照这一原则,男女交叉排列,生人与熟人也应当交叉排列,这样做,可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广交朋友,另外也体现男士为女士服务的绅士风度。
3 中西餐桌两种主要座次安排差异之原因
3.1 中国文化左尊右卑的原因
3.1.1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先民的尊左观念是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物。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我国的建筑形态基本是坐北朝南,在这种居住观念之下,南方为正前方,左为东,右为西,在阴阳五行中,东为春,主生,西为秋,主杀,这种关系可表示为:左-东-春-生,右-西-秋-死。由于人民好生恶死的心理,于是尊左的传统形成。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两大对立面。左右方位自然也分阴阳。我国建房般按坐北朝南的格局,南为正前方,左为东,右为酉。东方是日出的方向,光明出现的一方,卞生,为阳;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黑暗降临的一方,主死,为阴。于是左为阳,右为阴。因此,从方位体系而论,左手一边为东,亦为上,是较尊重的一侧。比如,就皇宫而言,东宫尊于西宫,所以古时太子居东宫,汉代太后也居东宫,清朝东宫娘娘在西宫娘娘之上。在礼仪上皆以左为尊一般尊者长者居左。《仪礼》上说“长在左”,“宾入门左”。此外,老子关于“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说法亦受阴阳之说的制约。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与此有关。
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温柔和属于阴于右。就男女而言,男尚左,女尚右,男女分属阳阴,通常称男左女右。它的源来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故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左贵于右,故在中国女子地位包括餐桌座位不及男士。
3.1.2历史因素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连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以东、南、左为上。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
除了东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侧是东方。因此就在崇尚东方的同时,“左”也随着高贵起来。三国时期的东吴占据江东,也称江左。文左武右的仪制,男左女右的观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习俗甚至延续至今。
在这其中尤其是男女地位的差异更反衬出,左之贵,右之卑。诸多历史因素都决定了女性的卑微地位。地位官职、男左女右,女性地位卑微就契约所反映的债权与债务关系而言,如西周的买卖契约质剂,借贷契约傅别,孟尝君借债予薛民的券书,都是分为左右两半,债权人执左联,称左契或左券,作为索债的凭证,而债务人则持右联,称右契或右券,作为还债的凭证。故《道德经》有所谓“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说法。由于契约是民事诉讼的重要证据,战国秦的制度仍然是“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即保管法律文书的官吏收藏右券,执行法律的官吏掌握左券。执左券以索债的观念又引申为对事物握有主动权、控制权之意,如苏代对田轸说:“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这些都体现了左的尊贵及主动权。
男为阳,女为阴,男为左,女为右。此处男女分别是左右文化的代表,男士地位一直的尊贵,以及女士地位的卑贱,尤其是古代,无论是学说还是法治都对女性地位进行一再降低,女士地位卑微主要原因有三:1)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是决定妇女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在原始社会后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居主导地位, 妇女则以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随着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 为父权制,“尤其是随着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务的料理失去了自己的公共的性质。它不再涉及社会了, 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 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 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正是由于男女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差异, 男子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妇女则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2)古代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剥夺了女子的政治权和独立的经济地位, 是造成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层中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阶梯, 形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它形成于商代, 至西周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达到完备的程度。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 规定由嫡长子继承父位, 亦承继父亲在政治、家族、财产方面的一切特权, 次子及诸庶兄弟则受分封。土地分封制是按宗法上的嫡长子系统来进行的。这样, 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国家各级政权机构, 在一定意义上讲扩大了的宗族组织。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 使族权与政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上到下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统治网。在这个统治网中, 同样有血亲关系的女子被排斥在政权之外, 完全被剥夺了受封和爵位的继承权, 因而也就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和在社会中的地位。3)封建礼教是由宗法制延伸而来的, 它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它大肆宣扬“男尊女卑”, 如在《周易系辞》中就对男女的社会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 乾为天, 是阳物, 乾道成男; 坤为地, 是阴物, 坤道成女, 天尊地卑。所以男性的地位高贵, 女性的地位卑贱。自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后, 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中指出:“卑阴高阳, 贵阳而贱阴。恶之属尽为阴, 善之属尽为阳。”从而把男女之别提到了绝对的高度。由于封建礼教对“男尊女卑”地位的界定, 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 禁锢了妇女的思想, 约束着妇女的行为。以上三个方面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卑右,从实际生活当中劳动力、独立人权及精神对右的代表女性的排斥,皆认为右阴为不详之物。
3.1.3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生活中影响人们尚左主要有这四个原因:1).车之左右:左右贵贱之分,原因之一是古代乘车(战车除外)则有尚左的规则,左边的位置是尊位,是贵宾席或尊者之位,御者居中,另一位在车右陪乘的叫骖乘,起保卫作用。因为以左为尊位,主要安全方面的原因:御者一般用右手握鞭策马,挥鞭驾车时难免伤及右边的乘者,左边则相对安全。
2).住房之左右:以住房朝向来看,建筑一般为采光等原因皆是朝南,房屋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崇拜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神话记载的民族必然都是太阳崇拜的民族,有许多迹象表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着明显的太阳崇拜。古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迎接日出的祭礼,殷墟卜辞中已经有对祭日的记录,如“出日”、“入日”、“宾日”等,都是这类祭礼的记录,从供奉的牲畜来看,祭日仪式相当隆重。因而,以东为左是符合古人思想观念意识的。清代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这从现实生活现象来看,左为上。
3).物品放置之左右:在我国古代存在着这样一种风俗,古人在进献禽、鱼之类的物品时,一般将其头放在左边,以示尊敬。《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鱼,左头奉之。”“左头”是头在左,又称“左首”。《礼记曲礼上》:“执禽者左首。”郑玄注云:“左首,尊。”孔颖达疏:“禽,鸟也。左,阳也。首,亦阳也。左首,谓横捧之也。”
4).农时的左右:以农业丰歉之事而言,有所谓“岁星出左有年,出右无年”的说法。岁星即木星。古人以为岁星出于左方,预兆丰年,出于右方,则预兆灾年,体现的也是“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民间活动中:一般说来,喜庆活动中左为贵,凶伤吊唁中右为尊。如贴门联,从门内向外上联在左侧,下联在右侧,而从贴对联者来说,上联应贴在右方,下联在左方才是对的。
3.2 西方文化右尊左卑的原因
3.2.1宗教文化的影响
由于东西文化却存在差异,汉文化一般认为左阳右阴即男左女右,而基督教却认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男女同体人亚当,其右边为男,左边为女。由此右边属白昼和神,左边属黑夜和撒旦。总之,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右具有积极主动的含义,左则是被动消极的:右意味着未来、善,左意味着过去、恶。
基督教教义里面有一句专有名词:耶稣坐在上帝的右边,这句话有三重的意思。而这三重意思总归纳起来,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是很重要,突出了右边的神圣及重要,同时右边的尊贵及神圣也深入人心。许多的教会每一个礼拜都会念一次使徒信经,注重使徒信经的,他就要使人继续提醒,继续记得我们信仰的中心就是从圣父、圣子,他的受苦,他的复活,他的升天,坐在神的右边,再来,圣灵、教会以及永远的生命,从而形成众教会一同共有、共承认的信仰。
耶稣基督坐在父上帝的右边,这三重意思分别是:1).全本圣经给突出「坐在父上帝的右边」,表示这是一个蒙悦纳的一个位分the position of being delighted.耶稣基督神悦纳他,就把右边的位分交给他。这是耶稣基督被神喜悦的意思,特别是在献祭的事情上,蒙上帝悦纳。耶稣基督把自己如同无瑕无疵上帝的羔羊,无罪圣洁的祭品献给上帝。耶稣基督,希伯来书九章十四节说,「以永远的灵将自己献上。」这样,这个祭是上帝所悦纳的。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在各个塔山上所流出的宝血,舍弃的生命,所献上的祭,也就是神在永恒中间为成全救赎所定下的那个赎罪祭。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赎罪祭。对神的愤怒来说,这个挽回祭,他是被悦纳的血祭,也就是摩西五经里面所预表的神救赎的方式是借着祭牲的代死把赦罪的恩典赐给我们,所以神悦纳他,叫他坐在右边。「右边」是蒙悦纳的位子。
2).右边的神学意义是一个得胜者的地方。所以当一个将军在战场厮杀,争战,抵抗强敌得胜归家的时候,他们就用很大的盛会,叫王亲自坐在宝座上,然后叫那号角吹响,许多的军队夹道在那里欢迎,百姓都出到大街的中间,欢迎他得胜的将军回家。当这个将军带着战俘回家的时候,他在前面走,气昂昂的,走到宝座的面前。那么宝座的旁边就有一个椅子,这个是右边的椅子,当走到皇帝面前,把得胜的成为禀告出来的时候,就请他坐在右边。这就表示他是得胜者。所以耶稣基督坐在父上帝右边,表示在献祭方面他已经代你、代我死了,蒙上帝悦纳,他的祭物已经成全神的心意。
故耶稣基督死,为你,为我被定罪之后,他就在十字架中间战胜了掌死权的魔鬼。把一切仇敌掳来,归于上帝。这样,耶稣基督就以得胜者的身份,就坐在上帝的右边。这是第二方面。所以这是古代在战场上得胜的人可该得到的真正的位分。
3).「上帝的右边」的意思,是「掌权者」的意思。所以他可以接受特殊的权柄的委托,成为分封之王,或者带领更大的军队,或者他升到更高的将领的位分。这样,他就变成「掌权者」。所以,圣经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天使,没有一个天使有这样的位分。」「天使」在英文世界里面有一个叫做路西弗的,这一位天使长他背叛神,他要与至高者同等。照着圣经以赛亚书第十四章,以及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他乃是有一个无限的雄心、野心,要做上帝领受敬拜,他没有办法掌权。但是耶稣不是以主动升高来最后被动的降卑。耶稣是以主动的降卑,被动的升高,升到至高之处的时候,就是坐在神的右边。
基督教是西方多数人信奉的一个教,其思想对于人们生活及各种礼节都有深远的影响,同样圣经里面右边的神圣及尊贵,也带入到了人们生活当中。
3.2.2历史因素
中西方皆以男左女右之分,然不同的是西方女士地位是大大超出中国女士的地位。在西方盛行女士优先,主要原因有二:(1)12、13世纪,随着十字军的东征,形成了“骑士团”这一独特的阶层。由于“骑士团”的巨大影响和显赫地位,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礼仪规范并流传到民间,其中一个最具有特色的便是尊重女士、后来被称为优礼女士的“骑士风度”,一时间便成了贵族乃至平民阶层的文明准则,并沿袭至今。西方国家至今在社会活动及社交场合仍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给妇女各种特权,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谁不遵守这一成规,谁就被认作失礼。2).因为基督教是西方国家普遍信奉的宗教,该宗教尊崇玛利亚为圣母,以仰慕女性为高尚的情操。因而这一信奉在民间广为流传,形成了他们传统的崇高理念。因为女士是右的代表,故西方更加崇右。
此外,在古代西方社会,君主为防暗杀而不许近臣带刀,但君主本人腰间佩剑。在君王临朝时,如果有人紧抓其剑柄,就可能被其他人行刺,由于剑柄向右,为了安全,将最信任的人安排在自己的右手边,这样就产生了以右为贵的习俗,谁被安排在主人的右边,就等于获得了主人信任。
3.2.3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现在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已不再着眼于西方古代安全保护,而是出于心理服务的需求,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因为西方上菜是逆时针上菜,一般先上右边客人的菜,故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颠倒了中西的东西左右方向感。在欧美国家,人们认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朝气蓬勃,东边按照他们的思想就是右侧。西边就是左侧。而日落西山,黑暗将要降临,所以西边是不吉利的。正因如此,在西方社会,左手常常被认为只能行不洁之事。
英语中的俗语“伸出吉利的那只脚”实际上就是指右脚。因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走路通常先迈右脚。其实,我们只要看看“right”这个单词的用法就可以知道西方文化对“右”是青睐有加。“right”除了译为“右,右边”之外,最常用的意思是“适当的,对的,正确的”。在英语里有“rightthisway”的说法,中文意思为“这边请”。我们通常所说的“左右”在英语里说成“rightandleft”,右在前,左在后。在为客人引路的时候,也都是抬起右手以示方向。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尊左或右座次安排及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中西左右文化的差异,从而对中西文化深入的了解,以解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尊左或是尊右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所受的文化根源不同,中方以阴阳文化作为一切文化的起源,它主要以万事万物对立又互补的两面性区分万物,像“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为主要思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西方则是多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基督教主要思想则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是圣经有言世界上第一个同体人亚当,左边为男,右边为女,因对圣母玛利亚的尊崇而对女性更加的尊重也影响到了人们对于左右孰贵的辨别,最终定格尊右的是圣经中关于“耶稣坐在上帝右边”的教化,从而对右边有了神圣的色彩。此外,对于左右孰尊,还有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的因素,中国以左为尊起源于秦汉后期,由于历史上无论是帝王还是大臣贵族崇左卑右做法也使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西方历史上的“骑士精神”使人们对右及女性的尊崇更加牢固。生活中,中西皆以东为阳即是光明的代表,西为阴即黑暗的代表,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在中国东边则是左,故对左为尊更是合情合理;然则西方左边是西,右边是东,方位正好相反,由于对光明的追求,使西方更加贬低左方。
入座及座次安排是宴会的第一个关键的程序,尤其是在中国或者比较重大的宴会场合,座位是身份的象征,所以说宴会好的开端及顺利进行在于座位的恰当安排,然而餐桌礼仪中差异较大的也是座位的安排,故本文重点分析了中西不同的座次安排及其文化原因,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礼仪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更加了解西方的座次安排和餐桌礼仪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更好地与人交往发面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我们今后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了一份从容。
5 致 谢
三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的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本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和通过,是在指导老师潘老师的认真批改和指导帮助下进行的。在此,向潘老师对我提供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同时也向院领导、老师以及帮助我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目的。
6 参 考 文 献
易中天 闲话中国人【m】 北京:年龄出版社,1996.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多晓萍 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段洁、陈谦 餐桌礼仪与口才 【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程裕帧 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与研究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中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篇三
一、 中西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
1. 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 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
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各人自付各人账。
五、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一)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有些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小。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总结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no,thanks!”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3.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4.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9·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5.停菜方法:在中餐结束时,筷子应整齐地放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客人们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离席后方可以离开,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这样做是很没礼貌的表现。而在西餐结束的时候,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地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
四、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吃饭惯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对此,浙江大学的游修龄教授认为,这与环境有关。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五、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就餐,图的是一个热闹,而西方人则好静。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其场面之宏大,常常热闹得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在一起就餐,常常相互劝酒、划拳,在古代还行酒令,这样方能显示主人的热情与真诚。这也正显示了中国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文化氛围。而西方人坐在餐桌上则静静地划开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响。如果汤太烫,也不能用嘴吹,只能待汤稍凉些再喝。这也显示了西方人好静的特点。
六、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餐桌上的菜花样繁多,五花八门。如果是盛宴,主菜则会更多,越丰盛、越昂贵方能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怠慢了您”等等的话语。而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对中西方主人的话语进行推敲,不难得出,中国人遵循“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例如,西方人在宴会上常用文雅的词来代替令人作呕之事。问厕所在哪会说“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angosomewhere?”另外,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经常会问“你吃饭了吗?”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你有意请对方吃饭,尤其是对于未婚男女,对方会以为你有意约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更加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更好地与人交往发面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我们今后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了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