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所总结的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总结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案例。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感受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你们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心情怎样?
3、大家过节开开心心的,但是唐朝有位大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4、解题。
5、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简介王维)。
二、初读古诗。
1、理解诗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句千古名句,他出自王维的哪首诗?(出示诗题,学习生字“忆”“兄”和九月九日,山东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呢?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流利。
3、检查自读。
检查生字“独”“插”“茱萸”
观看图片资料,了解茱萸。
古诗朗读比赛,每一个大组选一个同学,其他同学都当小评委。
学生读古诗,小评委评价。
齐读古诗。
三、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提问。
3、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新词。
重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思念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四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评价。
4、解决学生的提问。
(2)带着你们的感受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齐读。
(4)这一段的描写和古诗中哪一句相对应呢?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什么?“异乡”就是他乡,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1)你怎么知道这句诗的意思的?
(2)我们也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课文中的佳节就是指那个节日?
(4)重阳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交流。
(5)像这样快乐美好的节日我们就称他为佳节。
(7)从哪个句子你感受到了?
(8)诗句中哪个词你感受到了更加的意思?
(9)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却孤身一人,怎么不思念亲人呢?齐读第二自然段。
5、学了第二自然段,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与第二句诗相对应)。
6、那第三自然段呢?(与三四句诗相对应)。
7、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简介文包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小结: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身居外地的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作业。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请同学们收集王维的诗读一读。
2、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办个小小诗歌会。
3、继续朗读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二
借来的高兴。
生1、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家,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
生2、我喜欢中秋节,因为这时爷爷的徒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月饼,我非常喜欢吃月饼。
生3、我喜欢春节,因为我可以放烟花、鞭炮、爬山。
……。
围绕题目展开品读第一段;为何而“思亲”
第三段:品悟“思亲”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亲”之心。
模仿写作方法,围绕本学期学的诗,创编一个故事。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id=10634。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华
山
(西)长安家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1.板书课题:14。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五
帮助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并适当进行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的意思。熟记一些名句,增加语言积累。
二、活动准备。
1.将课本上古诗的题目制成幻灯片(题目和内容点击出现)。
2.学生准备好笔和纸。
三、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在这灿烂的文化大花园中,有一个美丽的“古诗园”。今天,我们做个象征性游园活动,到“古诗园”去漫游。先请大家想想:“古诗园”中应该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诗人,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教师板书活动课的题目:漫游古诗园。)。
(二)进入活动。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古诗园”,下面让我们一边玩,一边讨论一些问题。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投影,动脑筋,做练习。比比谁做得最好。(每做完一题,就打出答案,学生同桌相互批改,互相打分,每答对一道题得1分。以下括号内的内容为答案。)。
1.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括号内。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2.填上重叠的词。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_____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
(2)小荷才露_____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尖尖)。
(3)梅子黄时_____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日日)。
(4)留连戏蝶_____舞,自在娇莺_____啼。(时时、恰恰)。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_____半江红。(瑟瑟)。
3.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___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西)。
(2)王师___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北)。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___风放纸鸢。(东)。
(4)遗民泪尽胡尘里,___王师又一年。(南)。
4.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月春风似剪刀。(二)。
(2)飞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_天。(三、九)。
(3)人间___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四)。
(4)春色满园关不住,___枝红杏出墙来。(一)。
(5)欲穷___里目,更上___层楼。(千、一)。
(6)烽火连___月,家书抵___金。(三、万)。
5.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于二月花。(红)。
(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
(3)儿童急走追_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
(4)___云团里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
(5)骝马新跨___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白)。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丝绦。(绿)。
(7)两个黄鹂鸣___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翠)。
(8)春风又_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
(9)江碧鸟逾白,山___花欲燃。(青)。
(10)日暮___山远,天寒白屋贫。(苍)。
6.填上动物的名称。
(1)遍身罗绮者,不是养___人。(蚕)。
(2)意欲捕鸣___,忽然闭口立。(蝉)。
(3)牧童骑_____,歌声振林樾。(黄牛)。
(4)千山___飞绝,万径人踪灭。(鸟)。
(5)月落___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
(6)两岸___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
(7)两个____鸣翠柳,一行____上青天。(黄鹂白鹭)。
(8)江上往来人,但爱_____美。(鲈鱼)。
7.填上植物的名称。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___出墙来。(杏)。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___满皇都。(柳)。
(3)停车坐爱___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
(4)___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
(5)小___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
(6)墙角数枝___,凌寒独自开。(梅)。
(7)___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少一人。(茱萸)。
8.填上地名。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_____。(扬州)。
(2)_____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
(3)不识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
(4)朝辞_____彩云间,千里_____一日还。(白帝、江陵)。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杏花村)。
9.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说明好上加好,争取更大胜利。(更上一层楼)。
(2)说明生命力强,比喻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常用来教育孩子要珍惜劳动果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形容风景一处比一处好,或比喻先进之上还有先进。(山外青山楼外楼)。
(6)说明要采用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10.读诗句,猜谜语。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石灰)。
(2)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动物(花公鸡)。
(三)活动小结。
1.各人统计得分情况,比比谁得分最多,对得分多的前10名予以表扬。
2.教师小结:从刚才漫游“古诗园”的情况来看,大家已掌握了许多古诗。不过,我们还只是漫游了古诗园中的一角。我们要想漫游整个古诗园,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用王之涣爷爷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齐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七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整体感知;议一议,了解内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3.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认识“佳节”
2.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4.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5.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讲解:
(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再次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一年一度重阳节。
情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家家户户。
兄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望眺。
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3.指名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念家乡)。
2.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全班齐读古诗。
四、指导写字。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课题中“佳节”在文中指的是哪个节日?重阳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引出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古诗。
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读?哪个自然段写了第一行诗的内容?(指名读)王维的家乡在哪里?京城是哪里?(指名说)。
长安和蒲州之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长安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生活在异乡的人就是(异客)。
如果此时,你就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长安生活的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描写了重阳节时,大街上人们过节的情景,把它圈出来。指导学生交流。
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不通,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别人高兴地游玩呢?这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把什么跟什么对比?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板书:反衬)。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的兄弟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一写。(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想,以前。如今?)。
谁来跟大家交流你写的内容?
曾经的欢乐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画一样,在王维和兄弟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两种画面。
此情此景,王维心中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他思绪——,他触景——(板书:触景生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齐读全诗。
三、反复诵诗,悟诗中情。
是啊,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到来之际会变得越发浓烈,尤其身在异乡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道:独在——(齐读全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佳节团圆,像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无数诗人们把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写进了诗中。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思念在月亮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我的思念在菊花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甚至在清明节,人们想到逝去的亲人们,不觉悲从中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于王维来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八
生:春节、端午、中秋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
师: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
生:高兴,开心师:为什么呢?
生:能收到压岁钱,有好玩的好吃的,全家能团聚在一起
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师:这句诗在哪见过吗?生: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
1、 我会读词语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 我会读课文
师:你们的课文读得真是又准又流利啊,课文也能读得这么好吗?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有几小节?我找四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会听也是一种好习惯。(相机指示)
师:读完了全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
生: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他又是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王维。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课文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第2、3小节)
师:谁能说说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生:重阳节要登高远望、头插茱萸。
师:对呀,登高远望,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1、 学习第二小节
师:我听到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高兴。
师:换个词说,就是——生: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喜出望外
师: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吧!(出示图片)
师:大街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是兴高采烈。
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生: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
2、 学习第二小节
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第一小节,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离家时小,王维离家时间很长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出示第一小节)
生:想家、寂寞、孤单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生齐读第一小节师: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想回一趟家是多么难的事啊!王维不知有多么想念他的亲人呢!此时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3、 学习第三小节
师:(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时王维的心情。
师: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师:如今王维一个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板书)
生回答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齐读
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生齐吟(配乐)
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总结:师: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的吟诵——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就让我们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作业: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试编故事:请你们通过《山形》《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和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在班上交流。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九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自评:课前预习,完成小练习:佳节就是怎样的节日呢?(交流课前复习)
一、复习导入,引出古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课题)
2、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大诗人谁的诗呢?
3、农历的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呢?(重阳节)对,也就是课文题目中的——佳节。如此重阳佳节,诗人王维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一探究竟吧!
二、读题质疑自主释疑
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读读这句话,你一定就会明白了。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紧扣“15岁”“两年”来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感受。
2、利用板画理解异乡和异客
3、句式练习:一个15岁的孩子,独居异乡,高兴时多么希望(),可是他只能(),伤心时多么渴望(),可是他只能()。
4、独自一人,异乡求学,这就是诗里面所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天天思念亲人的王维,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学生读。感受大街上的热闹
2、师:看到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3、而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倍”是什么意思——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呢?
4、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诗因为什么才会更加思念亲人的呢?
5、体会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感受心情读课文。
四、披文入境领悟诗情
1、师:看着这样的情景,王维真的是思绪万千阿!他都想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第三段,圈圈画画,王维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2、交流
3、同学们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啊?(对比)读读句子
4、互评:小练笔:同桌写出一句得一颗星。
5、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师:多么巧妙的写法呀!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7、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引用诗句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慈母亲手缝补的衣裳,唤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怀(游子吟)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引用这些千古名句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十
教学目标:
1、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重阳节的习俗。
3、了解茱萸这种植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次到山中游玩,看到满山火红的枫叶,他非常喜欢这大自然,非常喜欢这火红的枫叶,写下了一首诗《山行》,指名读。
2、唐朝还有一位大诗人,他一夜无眠,忧愁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枫桥夜泊》。指名读。
3、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王维要向我们倾诉什么样的情怀。
二、指名介绍王维。(相机出示王维图象及相关文字:王维,字摩诘,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号称“诗佛”。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题,介绍诗题中的有关知识情况。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有赏菊花酒、插茱萸,登高远眺的风俗。
山东:华山以东,山西,也就是家乡。)。
2、读题目,了解性学习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指名读通诗歌。(相机介绍茱萸)。
4、齐读诗歌。
5、过渡:读了文章内容,将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问: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照的课文是哪部分内容?(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自然段。
(2)、了解“异乡”指的是京城长安,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异客”指的是两年来,王维一直作客他乡,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从“独”、“异乡”、“异客”这几个字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节及相关诗句。
(4)、指名读课文第二小节。
(5)、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诗句中的哪一句来形容。
问: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对应的课文段落是?(第3小节)。
(6)、指名读课文第3节。
四、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念之情,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是重阳节,王维在家乡和在长安的心情一样吗?为什么?
2、检查:
(王维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心情非常高兴。
3、相机指导朗读: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又是重阳节,诗人在热闹的长安街头举目无亲,此时,心情怎样?
(孤独、寂寞。)。
4、指导朗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6、指导朗读:“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向往)。
7、此时,他还想到了什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兄弟们在登高远眺时,会互相说些什么?
9、指名发言,体会他们兄弟情深,思念情浓,更好理解诗句中的“遥知”表示在意料之中。
五、小结:站在长安街头的王维,快乐是没有的,有的是回忆,回忆(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思念,加倍的思念,思念(家乡的亲人)有的是向往,向往着(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意料中的猜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了很多很多,真是“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读诗。)。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七、课外扩展:《泊船瓜洲》、《静夜思》、《乡愁》。
八、作业:完成练习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总第108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4.解释题意。
(2)简介王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 109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四、造句练习: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五、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王维 九月九日 忆 山东 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总第 110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和诗文。
2.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听写词语和诗。
4.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3.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能运用诗句,表达身居外地的游子的乡愁。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思乡是个永恒的话题。
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诗人王安石也曾这样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咏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由“情”入“诗”,初步感知。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诗。
1)自由读(出示这首诗,请同学们用心用情地读上三遍。)。
2)指名读(2—3生)——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倍思亲)。
2、过渡:
这种浓浓的思乡情,需要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细细地品味,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大诗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三、由“诗”入“文”,体会诗情。
1、出示学习要求,师巡视指导。
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画出能体现王维倍思亲的语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王维的倍思亲都体现在哪些语句中,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交流第2自然段: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a理解“倍思亲”。能不能结合这句话说说“倍思亲”这三个字的意思?
要读出王维的倍思亲就要读好这几个词语。(指名读)。
b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到第2自然段中找到这句话。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理解内容。
2)说话练习。
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这些传统节日都非常隆重,这一天,人们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人们欢度节日的热闹。(指导读词)。
用上这些词语,结合你了解的重阳节的习俗,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大街上的热闹。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3)指导朗读。
大街上的热闹、人们的兴高采烈不属于身在长安心在家乡的王维,在王维的心里。
人们越是兴高采烈,他更加——思亲。
同学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不仅能读出大街上的热闹更能体会王维的孤单寂寞。男生读第一句话读出大街上的热闹女生读第二句话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4)拓展练习。
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5、交流第3自然段。
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理解内容。
他想到了什么?(“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欢聚一起”、“让人高兴”)。
2)创设情境。
问:你给王维插上茱萸,是想——?
你陪王维登高,是想——?
以前,你和王维相聚在一起,是怎么快乐玩耍的呢?
3)指导朗读。
兄弟们,我们都很思念王维,王维也思念我们,他回忆过去,又想到如今,心里装满了对兄弟们的思念。1、2组读,读以前后面的句子,3、4组同学读如今后面的句子,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他想啊,念啊,他想家,想亲人,想兄弟,想朋友,想过去在一起的欢快的日子。就是思绪万千!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出王维的思绪万千!
四、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1、感情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多名朗读。少一人,少的就是我——王维啊!多么的遗憾啊!你读——读得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2、三读课题,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让我们再次读好它——齐读课题。这句话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写法指导。
4、课堂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并理解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其他思乡诗,选择一句诗写写你的体会。
每逢佳节倍思亲素材篇十三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材解读: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 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 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 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 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 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 个别读题目。
6、 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一读诗:
(1)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 指名读。
(3) 齐读。
3、 二读诗:
(2) 指名交流。
(3) 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 了解为何而“思亲”
(1) 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 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 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 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1)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 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 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 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 齐读。
3、 品悟“思亲”之情。
(2) 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 感受“思亲”之心。
(1) 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 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 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user1/2082/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