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用药十大误区篇一
点名要药
当前,各种药品广告很多,不少广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讲药物治病的效果,不谈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老年人,过分相信广告宣传,认为这些药对自己的身体有益,于是便点名要药,或自己到药店买药自服。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剂量不易把握不说,有时还可能用反了药,比如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用错了药,结果会适得其反。
不按医嘱服药
有些老年人是老病号,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病情比较了解,于是就经常不按医嘱用药或病情稍好就停药。例如:有些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刚达到正常后就减药或停药,而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则应终身服药,随意停药易引起病情恶化或加快病情进展。临床上很多药物是不能随便减量或突然停服的。再如,有些人咳嗽较重,便把一瓶咳嗽糖浆一天服完,这样做轻则会引起不良反应,重则可致突然死亡;有些患感染性疾病的老人用了抗生素后病情刚刚缓解,就把药停了,结果不是造成病情复发就是产生耐药性。
不按时服药
要想使机体对药物能较快而完全地吸收,并达到适当的血药浓度及最佳治疗效果,应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恒定剂量,即强调服药的时间性。实际上,进餐前后服药对药物的吸收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降压药一般应在晨间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品应在饭后或饭中服用,降血脂药宜在睡前服用。而有些老年人不遵守这些用药规律,随意性较大,这样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仿效用药
有些老年患者一听到别人说哪种药好,自己就要用。殊不知,症状相似的病的种类很多,比如同是偏瘫患者,有的是由脑出血引起的,也有的是由脑缺血(血栓或栓塞)引起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有一个轻重缓急及病程长短的问题。再说,人与人还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是不尽一致的,某种药在别人身上效果好,在自己身上却不一定管用。例如,同是冠心病患者,有的用通心络好,有的用丹参滴丸好,而有的则用地奥心血康好,要因人而异。
用药十大误区篇二
一:孕妇不能吃药,生病了要硬抗
许多孕妇在孕期生病了不敢吃药,就去硬抗,其实这是错的。专家表示,孕期用药确实需谨慎,因为药物可以通过胎盘直接影响胎儿,或可通过引起母体变化而间接影响胎儿。
孕期用药首先避免不必要用药,尽量避免在孕早期(12周内)使用药物,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或少用;疾病需要时,慎重选择治疗药物,一切用药都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进行,尽量选择对胎儿危害小的药物,按照最小有效剂量、最短使用疗程使用。
二:小孩吃大人的药,掰开就行
小孩生病了,家里没有专门的儿童药,把大人的药掰开喂下,相信很多家长都这样做过,其实这是不对的。专家建议,大人的药给小孩服用要慎重,有些药品是不适合掰开服用的,如一些肠溶片,掰开服用剂量不准,掰开之后可能会影响疗效,一些成人用药对小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专家建议使用儿童专用制剂。
三:降糖药可以减肥
有些降糖药的确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如大家所熟知的二甲双胍,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可以减轻体重,这对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算是一种额外的获益,因此,临床上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糖尿病。
但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服用二甲双胍后虽然体重有所下降,但服用者会感到肌肉乏力、疲乏等现象,达不到真正健美的目的。
四:慢性病用药想停就停
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吃药觉得控制住了,就擅自停了,这可犯了大错。专家介绍,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病情进展或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慢病控制的重要方式。一些慢性病用药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验证是安全有效的,长期服用副作用不会增加。
用药十大误区篇三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得了病需要吃药,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具备的观念。特别是当我们的身体偶尔出现感冒、头痛、腹泻等小问题时,往往就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而自行进行用药,来消除或改善症状。
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经常犯的一些用药误区,而影响我们的用药安全呢?当然你也许会说“好像我也从来不曾有过什么用药反应啊?”但是,俗话说量变产生质变,一旦常见的用药误区得不到纠正,那么或许有一天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了解一些我们常见的用药误区,对提高生活中的用药安全来说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要求打针甚至输液
当我们因出现发烧、咳嗽、鼻塞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就医时,有时医生仅仅是开出口服药,但我们往往却要求打针甚至输液,觉得这样能够好的快些。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医生的用药方案,有着其专业角度的考量。在治疗原则上能吃药就不打针,能不打针就不输液。而盲目地打针或输液,看起来好像病情恢复地要快一点,但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却更大。因为盲目地打针或者输液,容易让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导致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另外,是药三分毒。口服药物是通过肠胃来吸收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药物当中的毒性进行过滤。而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则分别是通过肌肉或血液来直接进行吸收药物,那么过滤药物毒性这一“防线”无疑中就消失了,这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更大的毒性。
误区之二:儿童用药剂量=成人用药减量
一些人或许认为,给儿童用药就是在成人用药剂量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就可以了。然而,儿童的身体特质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儿童由于身体比较娇嫩,身体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所以对于用药剂量的精确度上面是明显高于成年人的。如果家长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缺乏必要的用药常识,随意给儿童用药,是容易给儿童引发用药反应的危险的。所以在给儿童用药时,千万不要想当然地随意确定剂量,而是最好要在医生处方的指引下进行用药。作为家长也一定要对于药品说明书及注意事项进行充分了解,特别是要熟知一些常见的慎用和禁用事项,在此基础上再给儿童进行家庭用药。
误区之三:患者可以自行停药
一些人在用药期间,常常会违背医嘱而自作主张停药。比如,觉得自己的症状基本上好了,用不着再吃药了。比如,担心再接着用药会产生副作用,于是擅自中止了服药。其实,医生的处方是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全局性来进行安排的。擅自中止用药,就等于打乱了医生的治疗计划,对于病情的康复来说是很不利的。有时虽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但不意味着疾病就已经好了,此时停止治疗只会导致病情的反弹。比如糖尿病患者需和长期服用降糖药。一些患者可能经血糖检测后发现已经得到了控制,就认为可以不用吃降糖药了。其实,一旦患者停止降糖药的服用,则血糖就会立即反弹上来。同理,一个病情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如果擅自停止了服用降压药,那么血压也会马上反弹上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来坚持用药,千万不可自行停药。
误区之四:牙痛可以通过服药来进行治疗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当然,“牙痛不是病”带有调侃的意味,但“痛起来要人命”却常常不假。牙痛意味着可能出现了牙髓炎、根尖周炎或牙周病等。一些人在面对牙痛时,往往不是去看牙医,而是自行服用一些药物。当然,在暂时来不及去看牙医的前提下,适当服用一些药物来作为应急措施以减轻症状,倒无可厚非,但吃药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的。因为牙齿乃一个较为“特殊”的部位。拿常见的一种牙病--牙髓炎来说,它一般是由龋齿而引起的。当牙齿腐蚀地较为严重,细菌到达牙髓腔而引发了感染,此时因血管扩张导致牙齿内部的压力骤然增加,再加上由于炎症而产生的毒素刺激牙髓腔,就会造成剧烈的疼痛。而牙髓腔内的血管很细,任何药物都是很难通过血管而到达牙髓腔的。并且牙齿是没有自我修复功能的,被细菌所蛀坏的牙体不可能不借助外力而进行自行修复。所以一旦患了牙病,通过药物治疗是不可能有明显效果的,必须到医院由专业的牙医来进行治疗。
误区五:觉得润喉片“无害”
误区六:擅自使用一些不良反应较重的药物
任何药物都难免存在副作用。但有些药物的副作用相对小一些,而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则比较大。对于那些副作用相对较小的药物,患者可以在明确自己病情的前提下自行使用。但对于那些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最好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比如,阿司匹林是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但其使用不当容易损伤胃黏膜,造成胃溃疡、胃出血等不良后果。一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黑便,就是因胃出血而造成的。所以,患者在未经医生指导的前提下,最好不要擅自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误区七:迷信“偏方”或把保健品当作药品
一些人患了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往往不信任医院的用药方案,而是到处千方百计去寻求“偏方”来进行治疗。然而,市面上的所谓“偏方”实在是真假难辨。有些流传下来的偏方确实有疗效,但有些偏方却是江湖游医行骗的幌子。盲目轻信“偏方”,不但有可能耽误自己的质量,弄不好还引发其他的不良反应。
还有的患者迷信保健品,把保健品当作药品。其实,保健品虽不能说是完全无益,但它毕竟并不具备药用功能,更多只是用来“无病防身”的。把保健品当作药品而排斥真正的药品,到头来也会耽误自己的治疗,得不偿失。
总之,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糧哪有不生病,不过用药治病一定要听取医生的嘱咐,切记不能盲目的随意用药。希望大家看了本文都能够避免用药当中的误区,千万不要“中招”啊!
相关热词搜索:;用药十大误区篇四
抗生素莫轻易用
很多人一有“上火”喉咙痛等不适就吃几颗抗生素。而乱用/滥用抗生素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近年来,临床乱用抗生素的现象有所好转,但很多人将抗生素当“消炎药”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扭转。自我感觉的一些所谓的“炎症”不一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轻易用抗生素,很可能是“无炎可消”吃错药,到正真需要用时可能已出现耐药性。
拉肚子别急着吃止泻药
有位老人,吃完一根黄瓜没多久就开始拉肚子,一直往厕所跑。老人觉得这样可不行,于是拿出家里的小药箱,找出止泻药吃了,拉肚子倒是止住了,可后来却因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
其实,腹泻了吃止泻药是要分情况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细菌、病毒会引起感染性腹泻;因受凉、精神紧张等引起的腹泻则称为非感染性腹泻。
其中,感染性腹泻是人体将部分病菌、毒素及坏死的细胞排出体外的“排毒”过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吃止泻药,可能会使这些毒素滞留在体内,加重病情。就像提到的这位老人,由于是细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吃止泻药反而加重了病情。因此,老人出现腹泻后应及早就诊,确定病因后再用药。
拉出整片药并非质量问题
有位老人说有些药品的质量不好,吃一整片进去,还是整片的随大便拉出来,完全没吸收。于是自己买个钳子,把药片先剪成几瓣再吃。其实,这是老人对药品不太了解。
有的药品与普通药片不同,属于缓控释片剂,这类药吃进去后,有效成分已经被吸收并发挥了疗效,但药物的载体(骨架外壳)会随大便排出来,看上去好像是药片没被吸收。如果老年人不了解自己吃的药是不是缓控释片,以及这类药物制剂的特点,就容易出现上面的误解。
皮试阴性不代表不会过敏
有位82岁的老人发烧了,被家属送到医院急诊进行治疗。输液前医生要求先给老人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阴性才给开药输液。医生还要求老人输完液后,再留院观察30分钟后才能回家。但是家属感觉没什么问题,输完液没等几分钟就带老人离开了。结果,刚走出医院大门5分钟老人就出现了严重过敏反应,再送到医院急诊时已失去了救治机会。
大家一定会问,不是已经皮试阴性了吗,为什么还会发生过敏反应?其实,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临床上较多见的是速发型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15~30分钟内发生;但迟发型过敏反应就没这么快了,所以患者头一次输液后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因为最严重的反应就是休克,不及时抢救非常危险。
丢掉药品包装易用错药
丢掉药品的包装盒很容易导致用错药,因为很多药片的“长相”非常相似。有位老人有一次把家里药品的包装撕掉后,服药时错把阿司匹林肠溶片当成了降糖药阿卡波糖片服了。过了几天,当他再找阿司匹林时发现少了一板,这才发现自己用错药了。
很多药品如果扔掉包装后很难区分,所以存放时尽量不要撕掉包装。药品保存的地方也要通风干燥,不要放在厨房、阳台、暖气上,有些特殊药品还需要冷藏,老年患者一定要看清楚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后,分情况保存。
补药过用也伤身
很多人吃“补药”有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在大病后/产后/术后体虚时才有必要适当用药进补。进补也讲季节,一般立冬到立春这段时间较适宜。另外,进补不宜常年累月的补。因为补药也是药,用不对症或补过头就会伤身。如在广东,若长期单独使用过于温燥的红参,已出现口臭,咽痛甚至流鼻血等症状,一般人补气生津,更适宜用西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