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秘密的同义词篇一
童年秘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秘而特殊的存在,它们悄悄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成人,一件事情发生了,这些秘密并不会再如当初那般神秘而特殊地存在。这篇文章将会谈谈童年秘密心得体会,探索这些秘密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成人后的人生。
首先,我认为童年秘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的孩子来说,秘密天然地产生了好奇心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主动探究事物。因此,它们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的发展。而且,秘密能够帮助孩子们自我寻求心理安慰和解决问题。孩子们可能会将秘密藏在心里,因为他们希望能够自己面对和解决,这让他们自己积累了生活经验,增强了信心和决心。
其次,童年秘密可能会对我们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孩子们在面临矛盾和困惑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有些孩子会变得非常胆小,不再愿意尝试新事物,而有些孩子则会变得勇敢,愿意为了解决问题而积极行动。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个人的经历。秘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沃土,只要我们能够积极对待,就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第三,童年秘密有时候也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秘密会被别人嘲笑或者讽刺。因而孩子们可能会变得不信任别人,不敢与人交心,不愿意和人真正地交流。不过,如果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和人处讲述自己的秘密,也许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出现积极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在与人相处时,我们需要适时地把握交流的时机和方式。
第四,在成人之后,我们会回忆自己童年时的种种秘密。那时候,秘密一方面启迪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思维,帮助我们探索做任何事情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秘密将我们与自己的孩子时期,与我们曾经不可曰矢的自己联系了起来。我们可能会联想到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快乐或者伤痛的人和事,那些曾经难以言说的秘密也变得温馨而勇敢。这些回忆,即便有时候会带给我们悔恨和痛苦,也都构成着我们的成长历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童年秘密,把握机会,才能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工作和学习上,都需要我们坚定有信念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志向。我们曾经的童年秘密,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抛弃的一部分,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让我们一路向前。我们需要坚定地把握自己的内心,珍视那些把我们带到今天的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
秘密的同义词篇二
“啪嗒,啪嗒”雨如一串断了线的珠子落下。家门口,一只孤独无助的萤火虫扑打着沾了雨水的翅膀,企图飞行,一次又一次,放弃又继续。这,不是倔强可爱的我吗?顿时,那一幕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知了,知了!”知了不停地哀号,狗吐着舌头,散发热气,估计它们想把自己的毛拔下来呢!“好好看书,不许看电视!”妈妈把一本我最讨厌的书放在我面前,我无力地叹了一口气,随意翻了一页,任目光在上面乱瞟。
“砰!”不一会儿,妈妈出门了,“嗒嗒……”脚步声越来越远,我不耐烦了,把书丢在一旁,溜到客厅里,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一分钟,两分钟……不一会儿,半小时过去了电视也看得差不多了,我关掉电视,走到旁边的冰箱边,打开门准备取一杯酸奶。无意间,手肘碰到了电视机,“完了,怎么这么烫!”我失声叫起来。怎么办,怎么办?窗外的知了不停的大叫,这知了叫个没完了,那么聒噪!
突然,我瞟见了电风扇,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鬼点子:用电扇扇不就好了?我二话不说,立马行动。
过了一会儿,电视机非但没有凉下来,电风扇也有点发热了。无奈之下,只好开启空调,把温度调低。不出我所料,电视机和电风扇不再发热发烫。当我正准备关掉空调,门外突然响起了脚步声,进了,进了,越来越近了!来不及了!我迅速拿起那本快被我遗忘了的书。
“咔哒”,时间正好!妈妈开门而入,问我:“干嘛开空调?”我支支吾吾地回答:“太……太热了,开下空调……凉快下。”妈妈听了,没有追问下去。我松了一口气。
童年时代的我就是这样淘气,你别告诉我妈哦!
秘密的同义词篇三
童年如同沙滩上一颗颗闪亮的贝壳,如同大海中的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如同一本书中最有趣的'部分。童年是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那儿有我们最珍贵的回忆。因为,那时的我们是天真无邪可爱的,那时的我们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别看我平时五大三粗的,但小的时候,我是很怕黑的,我也很怕一个人在家。
有一次,我正一个人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正当我看得兴奋时,家里隐隐约约地传出了一点声音,“嗞——嗞——砰!”停电了!我全身的毛一下子都炸了起来。我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看着四周黑漆漆的环境,忍不住将自己团成了一个“团”决定就以这样滑稽的姿态等待妈妈回家。但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我突然想上厕所,“到底去不去呢?去吧,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不要怕,放心的去吧!可是,万一……”我在心中挣扎,一张鬼脸突然从我脑子里浮现出来,把我吓了个半死。
最后,我憋不住了,只得战战兢兢地向厕所走去。我边走边左顾右盼,我越走越慢,时间仿佛静止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实在等不及了,不顾一切地冲向厕所,跑到厕所门口,我看着那漆黑的房间,越想越怕,仿佛四周就有鬼,我猛地一推门,“咦?那个白色的在晃的东西是啥,是幽灵?”一想到这一些,我的腿不禁抖了起来,“啊!那是我的浴巾,那浴巾后面会不会藏着一个鬼?准备,蹦出来把我吃掉?一想到这个,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咔——咔——咔”一阵声音传来,我绝望地闭上了眼睛,我立刻觉得自己的骨髓里好似冒出一股凉气,散布全身,让我瑟瑟发抖,手也不争气的抖了起来,浑身的鸡皮疙瘩也一下子起来了。
“我回来了!”听到了这熟悉的声音,我嘘了一口气……
现在,我已经不怕黑了,这是我的小秘密,不能让人知道。
秘密的同义词篇四
记得是1年级的时候,特别讨厌英语听写,因为我总是记不住英语单词,经常听写的时候被扣分,在学校老是被老师批评,回家又被妈妈收拾。我觉得我都快愁的白了少年头。看着听写100分儿的那些同学,我真是羡慕嫉妒恨。我忍不住跟同学诉苦,忘了是谁跟我说:“可以打小抄啊!”对啊,我可以打小抄啊!不过,不能让妈妈知道,不然,妈妈准会把我的小抄撕掉,还准会揍我一顿。
说干就干,在家写作业时,我偷偷摸摸的拿出英语课本,和一张小纸条,抄了起来。抄的时候,我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妈妈动一下,我就赶忙收起来,等一会,看妈妈没来,再偷偷拿出来,接着抄;妈妈去上个厕所,我又急急忙忙的收起来,以为妈妈要来看我写到哪里了;妈妈去喝点水,我又慌慌张张以为妈妈要来问我还有多少作业……终于把小抄打完了,我就像经历了一场战争的士兵,浑身上下都是软的,衣服都被汗给浸透了,我郑重的把小抄折了几折,然后放到了我的裤子兜里了。因为打小抄,我的作业写了好久才写完,还害我被妈妈骂了一顿,不过我一想到明天我英语听写会是一百分,我就觉得被骂也值得了。妈妈要洗衣服了,我把衣服脱了,递给妈妈,却忘了我的小抄,结果被洗了。妈妈在晾衣服的时候,还在问谁把纸放衣服里没有拿出来我只顾着高兴了,随口说了一句不知道。却没有想起来我的小抄就在裤子兜里。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了,催促着妈妈我去上学。妈妈诧异的看着我,摸了摸我的额头,“没发烧啊,那是怎么回事?”我也顾不上反驳妈妈了,只想让妈妈快点送我去学校听写。
盼望着,盼望着,英语课来了,听写的脚步近了,正当我要拿出“我的杰作”做准备时,却发现,杰作不见了!一定是昨天晚上被洗掉了!怎么办?要死了!我急的像热锅里的蚂蚁——团团转,我期盼着,英语听写能够取消,但我知道,不可能。
同学们的说笑声令我觉得很烦,小鸟在外面叽叽喳喳的,仿佛在嘲笑我:“哈哈哈。”老师走过来的脚步声令我心惊胆战,仿佛在批评我:“要是你昨天晚上好好背单词,就不会这样了。”唉,果然不出我所料。听写听的一塌糊涂。
真是偷鸡不成舍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我在家有打小抄的时间,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好好背单词呢,那样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秘密的同义词篇五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蒙台梭利在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正常”的儿童模样是:他们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幻想吗?世上有如此堪称“完美”的存在吗?这或许真的不仅仅是“正常”,而是“完美”吧。不,这不是幻想,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天使,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
“正常”并非要求我们的孩子事事完美,而是强调培养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能够探索这个世界并且觉得学习或者工作是愉快的,不容易随便成瘾。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按照孩子的需求给与适当的关怀和爱护。书中更是指出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在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舒展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孩子周围的所有成人即孩子的父母、老师以及祖父母必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把它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端正对儿童的态度,孩子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力,或许面对你的批评,他会内疚,反反复复的批评变成了一种指责,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消除自身的内心障碍,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
其次,关于孩子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时机就是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在孩子作错后反复的指责只是在强化错误的行为,只有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我们对孩子的肯定,才是孩子积累正确行为经验的优选方法。千万不要让口头奖励被物质奖励取代。
当然,书中也依旧强调关爱和理解对孩子的重要性。毕竟人类都是感情动物,或许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与孩子连接情感,处理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陪伴,拉近的不是身体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只有我们认真的与孩子相处,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从而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
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药,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有的是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要知道过程应该比结果有意义的多,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结果,或许放慢脚步用心享受这个过程,会有不一样的美的收获。
秘密的同义词篇六
《童年的秘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很早就接触过蒙台梭利的教具,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不是很了解,因为给儿子报名早教班,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法,所以自己想研究一下到底是怎么样一种教育理念,所以选择了这本书,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也在向这方面转变,在区域活动中,请幼儿自主选择想玩的游戏,想玩的同伴,孩子们兴趣更加浓厚。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这样使我们的区域并不是一种摆设,通过孩子们的游戏,老师可以观察到如何改进,如果投入材料,让孩子更有兴趣。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回想自己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早上起床怕儿子冷,赶快把他的衣服穿上,儿子想自己动手我却阻止了他,因为他的动作实在太慢了。吃饭时怕他弄到衣服上和地上,也是我喂的,希望他快快吃,吃的慢饭都冷掉了。
曾经儿子看到地上有脏东西,自己去拿扫帚扫,可他只会把脏东西推到沙发下面,他以为这就是扫干净了,结果得到了我的一顿批评。想想自己扼杀了孩子许多动手的机会,现在他好像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己动手的意愿越来越少。其实孩子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
我看过一段文字,一个人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现状。她说,周围的人一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工作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母亲就是这样教导她,从小就手把手地教她,设计了母亲自认为的正确成长路线来“帮助她”成长,母亲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这样的她,虽然别人眼里很幸福,但事实上,心里经常有的是对自己的不确定感,所以并不快乐。
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
秘密的同义词篇七
童年的秘密精读半月之后,想起了这样的文字——有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用艾莎的童年轶事与天下父母教师共勉!如果你亲身经历过,将感同身受!
如果一个成人使得儿童相信他自身是无能的,那么,一片乌云就会笼罩在他的心灵,他就会陷入胆怯,冷漠,恐惧的状态之中。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儿童就形成了一种内在障碍,被称之为“自卑”!这种障碍可能作为一种无能和自卑的感觉而在他心里存在下来,这将阻止儿童参加社会生活!这种自卑导致儿童产生胆怯,作决定时迟疑不定,面临困难或批评就退缩,遭受压抑时就流泪等表现!这些表现与儿童的痛苦心态又是形影相随的!相反的,一个正常儿童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他的自信和责任感!
记得六年前我读《有吸引力的心灵》时曾感悟到类似这样的文字:曾几何时!我们可还记的雨后踩过的小水坑!贪婪的吸嗅着雨后泥土的芬芳!着迷于路边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而耽误了上课!融进于血液里的栗子鸡,煮玉米的香味儿充斥着整个童年!当时刚进入幼教行业的我以为这就是童年!从业六年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每个儿童都有一颗稚嫩的心灵!你会在画板上画些什么?致使每个人也就有了五彩纷呈的童年记忆!
我亲爱的宝贝们,我将如何做才能守护你们稚嫩的心灵?教师必须意识到儿童是拥有心理生活的,只是这种心理生活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发展往往被成人无意识地破坏掉!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教师再精神上要做好准备,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的谦虚和慈爱,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
我亲爱的宝贝们!在我从业的岁月里我愿意倾听你们的心声!如果有一天我将老去!我多么希望——你们蓦然回首自己稚嫩的童年:赤着脚丫踩着夏季雨后的小水坑…嗅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欢快嬉笑的小脸儿仰望着蓝天白云…那傍晚天边的火烧云… 童趣的回忆…那回不去的美好的往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秘密的同义词篇八
蒙台梭利在“导论”中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
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
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不合适的教育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的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的,没有主动能力的一样。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的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这种目的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的,儿童时期的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的,这是儿童“工作”的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对儿童进行引导,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
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的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的生长的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的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的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秘密的同义词篇九
主旨:是固执还是意志坚定小孩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性,在他们的想法里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去做才行,当看到妞妞日记爹地妈咪一切请按标准程序来时,只是觉得很有趣,我没怎么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顾,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当家中来了另一个家庭的小朋友,我才发现儿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强,而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读为固执。
似乎这种大人与小孩的冲突特别容易发生在由多个照顾者照顾的情况,如果小孩心中已经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妈妈教会了某一刷牙的步骤),他会很坚持要这么做,当另一个大人换了另一种方法,小孩就可能会生气,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么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妈妈)。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例子一:一个二岁多的孩子坚持用某一种汤匙才肯吃晚饭时,父亲认为这是一种无理取闹,反而斥责孩子不吃饭的行为,同样的要求在午饭时也出现,当时妈妈就顺着孩子的意思去拿那个汤匙给他,孩子拿到汤匙后很快安静下来吃饭,在晚饭时出现同样的事,因为父亲的做法不同,父子为此都很不高兴,结果最后小孩没有在斥责后吃饭,还是等拿到对的汤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断劝说三岁多的外孙去睡觉,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说「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妈妈过来问了一句「你要拿什么一起去睡觉」,孩子拿了一个火车头,然后非常顺服的牵着妈妈的手去睡。这件事有人的解读可能是孩子比较听妈妈的话,但motessori在类似的儿童行为观察中发现了儿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为妈妈比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显得孩子的行为较为顺服,有人称之为爱,但这种说法易让人误以为是用错方法的人不爱孩子,其实不然,在上个例子中,外婆也爱孙子,只是讲大道理不若理解儿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