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音乐欣赏课反思简短篇一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
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对近几年的音乐欣赏的教学谈谈几
点体会。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
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
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
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
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
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
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
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
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
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小学音乐欣赏课反思简短篇二
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五里民主九年制学校 王莉波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对近几年的音乐欣赏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小学音乐欣赏课反思简短篇三
《唱脸谱》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画笔、白纸等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㈠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一)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1、脸谱的产生;
2、脸谱的颜色 ;
3、脸谱的样式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㈠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二)歌曲范唱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
2、学生自由谈
(三)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二、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㈠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㈡创作:(背景音乐与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三、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㈠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㈡小结(多媒体投影展示)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四、结束课业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教学拓展 我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我自己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这就是体验,它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时对其原貌的亲身感受。情感是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欣赏和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学法指导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可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因此,我将常用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我在这节课中采取的是综合评价方式,不是看学生这首歌唱到什么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看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是否对脸谱产生了兴趣,是否拿着自制的脸谱兴高采烈地边演唱歌曲边手舞足蹈,上完这节课是不是很快乐,余兴未尽,是否真正做到也在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小学音乐欣赏课反思简短篇四
音乐欣赏课《枉凝眉》教学反思
王陶中学 姬艳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对近几年的音乐欣赏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例:以《枉凝眉》为例,学习鉴赏四大名著主题歌。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小学音乐欣赏课反思简短篇五
篇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活动,是敏锐感受音乐活动和理性认识音乐意义的心理历程。而音乐欣赏教学,则是为实现这一历程而提供适宜的环境,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聆听和体悟音乐的过程。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明确小学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吸引学生了解音乐,熟悉音乐,进而演绎音乐,创造音乐。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种教学方式:
一、故事形式教学,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抗敌歌》为例,在欣赏歌曲前先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作曲家黄自的生平,使学生理解他的创作目的。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表演形式体验教学,演绎音乐作品。
音乐表演是将作曲家的创作真正成为音乐,是将音乐作品从音乐符号变为音乐的过程,学生将在二度创作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器乐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
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先由学生聆听音乐,对作品较为熟悉后,可以由学生
自由选择扮演各种动物,如“狮王”、“大象”、“公鸡”、“母鸡”等等,或歌或舞,尽情发挥。学生在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后,进而学会演绎音乐。
三、游戏形式教学,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底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四、图谱结合教学,进行音乐的再创作。
曲式结构对音乐作品而言,就像是人身上的骨架一样,了解了曲式结构就知道了音乐作品的构成。小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往往是一理半解,借助图像可以将音乐理论浅显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掌握了曲式结构以后,再根据曲式结构进行音乐创作就会容易多了。
《春天来了》是很简单带反复的三段体,aba结构。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看歌谱,他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歌曲的曲式结构来,教师可以将曲式结构用图形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种曲式结构进行旋律的再创作。学生从单纯的音乐欣赏中走了出来,提升到了音乐创作上来了。
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种形式,只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儿童理解音乐,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静心聆听,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让思维在时空中自由驰骋,超越自我,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音乐需要的是聆听和想象,尤其在完整欣赏音乐作品时要注意,不应在欣赏时干扰音乐,破坏了音乐美,不要只重视形式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审美主体的兴趣,提高欣赏趣味性,发展想象力,让音乐听觉触动灵魂!篇二: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对音律、节奏来感受于人们的心理,使人们在感知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音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良好的习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氛围开放自由;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直接影响欣赏的效果与质量。要让听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首先从听入手,“听”包括“精听“和“泛听”。精听:指学生反复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直到从中听出“味”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灌输性的讲述,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提出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培养孩子们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有人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是富于想象的时段。用音乐的闸门,培养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设计让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音乐的感受,音乐中用了哪些乐器?分别表现了自然界的什么声音?让学生自己创造自制乐器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学生乐学。在欣赏《鳟鱼》时,我也是将两种不同形式的《鳟鱼》音乐让学生欣赏,一种是乐曲,一种是合唱。目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考、激活课堂,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设计提问:这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接着,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乐曲是由多种乐器演奏的,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而合唱声音优美,具有感染力。这样使音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三、创设创造性课堂,组织创造性活动;
创作音乐旋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较为困难的环节。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和挖掘创造思维的手段。课堂上我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创作兴趣与自信。在认识唱名do、re、mi、三个音后,我让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增进学生合作意识。请几位同学分别戴着画有do、re、sol的头饰找朋友,如两个“do”音在一起便是“do、do”,如两个do 在一起而re站住一边,便是“do、do、er ”。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创造出旋律,整理好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自己唱出自己编写的旋律。同时还选择一些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熟悉、喜欢的儿歌,辅导学生编配上旋律,让学生唱出来,选出编得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全班同学学唱,这样不仅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挖掘了学生即兴创作的潜能。
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形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情绪的音乐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在欣赏《杜鹃圆舞曲》时,我启发学生:“从音乐中你想到什么情景?”鼓励学生把想象的情景说一说。接着再听,请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来区分两段音乐主题,让孩子们在音乐中用图形和颜色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有的同学用了蓝色、红色。我问他们选择的原因时,他们说因为这些颜色都很明亮和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很相符。音乐、色彩、图形的结合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在一种自由而富有感情的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其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的色彩感觉、音乐感觉都得到发掘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老师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篇三: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反思
在“聆听”中感悟秋韵
——对一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一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听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沿着老师设计的轨道顺利地完成。这里撷取了其中几个小小的课堂片段:
片断一: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了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 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听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
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二
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
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
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
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都能说出琵琶和竹笛两种乐器,而板胡却说成是二胡,弦乐的演奏说成是很多乐器在演奏,于是,老师便简单介绍板胡与弦乐的知识。片断二:学生分别听赏一遍板胡和琵琶演奏的旋律,感受对比两种不同的音色后,老师出示a段旋律的歌谱,让学生跟着钢琴哼唱,熟悉旋律的进行,接着男生听到板胡演奏时便用“噔”哼唱,女生听到琵琶演奏时便用“嗒”哼唱,“噔”的发音较有力,而“嗒”的发音较柔和,通过哼唱,学生既熟悉了a段旋律,又领悟到了两种乐器演奏的不同效果。
片断三::老师出示a旋律与b旋律的歌谱,让学生哼唱b旋律,比较分析与a旋律的关系,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b旋
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 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
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理所当然,“听”应该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很多专业音乐家、著名音乐大师都是因“听”而走上音乐之路的,如我国的民间艺人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地“听”,又如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 “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
重要。
1、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
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学生关注的是美丽的画面,音乐在此时只是起了个辅助与陪衬作用,老师的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而老师直接以音乐导入,同时结合问题的思考,从曲式结构及音色上入手,既可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加强。
因此,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通过一些音乐技能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别因肢体语言削弱了对音乐的聆听。
主题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题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居基础地位。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方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老师在课中设计的让学生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能体现音乐 篇四: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改进方法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改进方法
文章提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的学习,我把欣赏教学作为主要的改进之处,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 音乐欣赏课 改进 方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的学习,我把欣赏教学作为主要的改进之处,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二、改进对策
1、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聆听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以音乐来教音乐。
4、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音乐感受与鉴赏在课程标准上虽是单独列项,但是它与音乐的其他各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欣赏时可作一些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或演奏主题有助于音准和操作乐器的技能;乐曲中的乐理,若学生已学过,正好用来加强复习;若是与识谱(乐理)教学的进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现成教材;创作的理念也可运用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随时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想法。每一个重要的主题,乐句或段落应多次反复欣赏,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反面来欣赏。
5、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幻灯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6、应事先录制欣赏的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7、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8、欣赏的曲目应广泛: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三、具体措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1、随音乐做身体律动、画图。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传统的教学看似重视身体律动的表现,但是主体角色并非以学生和音乐为主,而是摆在老师和音乐以外的事物。学生的动作往往是在老师的故事、歌词、比喻的牵引之下所做出的样板反应。学生对于欣赏的音乐内涵仍然一无所知。所以,听音乐表现律动必须是老师引导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当中有多首乐曲其力度、速度、节奏、曲调、乐句、曲式等均有鲜明的表现,易于激发学生的律动反应,借助律动的表现,学生从中能体会、理解音乐基本乐理概念。例如: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长、短的乐句。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让教学活动脱离听觉,而是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篇五: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得法的欣赏,能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正确的聆听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效地实践听的艺术,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欣赏 有效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努力开发学生的听觉,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培养出一批爱听音乐会听音乐的人。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听”这一环节是极难把握的事情,由于欣赏效果的难以把握性和学生表现的难以控制性,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比方,学生不爱听音乐,我们不知道也看不出来,很多学生在别人参与音乐的时候做些小动作,或者思想游离于音乐外,我们也无法全面把握。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既不可能强按着学生好好地坐在凳子上,让他们竖起耳朵静静地聆听;也不可能把音乐强行让学生记下来,唱出来,或者把乐谱让学生抄出来;更不可能希望每一首欣赏旋律优美到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事实上,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并不爱上音乐欣赏课,一些老师对于音乐欣赏也是放几遍音乐就草草了事,完全失去了音乐欣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个现象,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观察,我发现了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着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问题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音乐作品,由于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理解不够,所以无法开展欣赏教学,收不到好的欣赏效果。
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热情,更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理念相差甚远,也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了。
2、学生的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优秀的欣赏作品,有中国各地民歌,有世界民歌名曲,也有很优秀的器乐曲等等,这些作品是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但往往学生对这些音乐不感兴趣,觉得音乐作品听不懂,很难理解其中所表现的意境,不明白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也不明白教师想要让学生做什么,更不明白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能做什么。这样就比较被动了,好像欣赏就是为了老师而听,为了听而听,没有主动学习的劲头。
3、设备的问题
优美的音乐需要与好的音响设备相匹配,而很多学校还是一台录音机和几盒教学用带,实在很难开展欣赏教学,即使是要重新听一遍,光是倒带子也要花上不少工夫,小学生的注意力实在有限,老师倒带的时间是他们最好的休闲的机会,等你整顿好纪律再开始上课,学生的兴趣也早就烟消云散了。在课堂上,录音机卡带了,录音机出问题了,坏了,声音太轻了听不到等小插曲也常常上演,明明老师刚刚营造好欣赏的氛围,由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足以使学生听赏的兴致全没。另外,由于一些小乐器的缺乏,导致学生多不能全面参与到音乐欣赏当中,各做各事的现象也存在。
4、教学目的不明确
欣赏课到底是在欣赏什么?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有的教师不知道欣赏课该从哪方面着手教,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要达到哪些教学目的。有的教师只是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一下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然后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反复听,直到下课,这样的音乐欣赏课,怎么能够吸引学生,更不用说陶冶他们的情操了。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聆听?怎么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听音乐的活动当中?怎么让学生喜欢音乐作品,并且在以后的生
活中得以回味?这颗音乐的种子能撒到多广的土地呢?本人经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的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欣赏教学的现状有了一点改善。
一、营造氛围,做好“引”线
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入了门,那么学生就可以自由学习,自由把握了。但是关键还是在于有个领进门的前提。欣赏教学也一样,如果没有音乐教师领孩子们入欣赏这个门槛,学生是无法很深入地去发现音乐欣赏园地的众多奇葩的。那么多优秀的国内外作品,就等着我们带他们去好好地听,细细地听,深刻地听。所以说,教师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领也是很重要的一样本事,是艺术。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做很好的铺垫,下面的过程将会很痛苦,学生痛苦,教师也痛苦。怎么铺呢?教师自已除了对作品本身有很好的理解,还要了解它的背景,年代,时代特点,甚至于作曲者当时的状态。在课堂上表达的时候,就不能这样了,可以根据讲相关的趣味故事导入,也可以猜谜导入、古诗导入,更可以用小小的律动引发学生的活动愿望。例如:在小学老教材六年级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用了诗画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虚若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边介绍边讲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古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等。然后根据诗来画画,让生画江,画春,画月,画夜;接下来了解一点中华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经过这样一场文化熏陶,学生自然而然会静下来,去注意聆听音乐的旋律,作品的意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低段,这样的做法就行不通,必须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抓住“趣”字进行欣赏。在一年级欣赏《玩具兵进行曲》的时候,我以游戏“听鼓走路”作引子进行欣赏前的准备训练,接着以故事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听的兴趣,后面的欣赏过程就没什么问题了。
二、养成习惯,做到“静”与“思”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所以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是让学生学会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习惯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强调和不断地培养,从而形成的。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静下心来听和静下心来思考是相当重要的前提
和方法。心静才能投入聆听,心静才能投入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感受,有思考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在每次音乐欣赏课前,我都会想办法让学生静下心来。在欣赏的时候,我会用问题或者是动作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作品相关的常识、曲式结构,旋律、节奏和力度会对作品的表达有什么影响等。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的讲解应注意时机,应采用教师讲解为辅,学生聆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既给了学生聆听的时间,又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在欣赏任何作品时,我都不会把作品框死在一个框子里。如作品《草原放牧》,聆听时,我让学生感受草原骑马的感觉,但并不是根据曲作者的意图,简单地介绍这段写了什么,那段写了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变化、器乐变化等,感受这一段音乐好像是在做什么,那段音乐表达了什么,这样的想象,留了空间,学生自由发挥,自由编创。思考,使得学生不是只对某部作品有了很好的把握,而是对类似的作品都有了分析的能力和想象的依据。
三、形式多样,全面参与
小学低段的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
如欣赏《暴风雨》一课中,我让学生来聆听第一主题音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你听到的“雨滴”的声音了吗?谁能来模仿一下。于是,学生们有的用铅笔盒,有的用嘴巴,有的用脚尖轻踩地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接着我又准备了一些小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上来找一找,哪些打击乐器可以来模仿雨滴的声音。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乐器为第一主题音乐伴奏,没有乐器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模仿,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下,课堂气氛退向了高潮。通过几遍的伴奏也让学生熟悉了主题音乐,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跟着老师的钢琴来哼唱旋律,熟练以后再跟着音乐用“lu”来摸唱,边唱边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熟悉并理解两个主题音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注意发挥
“通感”的作用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从而让他们进一
步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大胆想象,激发创造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打开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通过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所有的欣赏曲中,我一般很少使用多媒体,多用语言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一年级欣赏《三只小猪》时,我仅用语言启发学生想象“小猪是怎么样的?谁能学一学它的动作和神态?”孩子们就有很多有趣的动作和表演。在欣赏《小青蛙》的时候,一听到二胡模拟的下雨声,学生们赶紧躲到了课桌底下,装作避雨的样子。这样生动有趣的例子还有不少。在对待音乐的时候,经过训练的学生们,已经会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及身边的一切“道具”,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他们快乐地学习,他们快乐地享受着听音乐的过程,他们也快乐地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达到最终的领悟与掌握。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五、提升业务,充分准备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及相关音乐设备的跟进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的老师一起提升业务水平,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由于录音机等设备的不足,我们常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的打击乐器,如啤酒瓶盖做的铃鼓等,让学生用小乐器参与音乐创作与音乐活动,以便加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同时,我也常常在课前做好工作,事先截取音乐的某个片段,如《彼得与狼》的前面部分,让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的表演达到用最短时间理解音乐的目的。然后全面欣赏全曲。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让生完全听懂音乐。效果非常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