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与反思高中语文组教研工作总结篇一
1.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各个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各种不同的`课型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
2.教学容量过大。作为薄弱学校,应充分考虑学情,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
3.学生主体意识还有待加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授课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
4.教师语言功底有待提高。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应该要充分体现英语特点,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解释为辅。
5.教师的板书意识还有待加强。板书是一门艺术,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课堂思路的形成复现,对学生的理解有重要意义,不能随意。
郑老师指明了本校教师以后要提高的方向:
1.提高英语专业素质。郑老师指出课堂上不好好利用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师最为“伤身”的做法。英语教师一定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
2.了解学情,追求实效。
高三要研究基础题,中等题,共性问题和能解决提高的问题,要增强高考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高二要加强英语教学规范,抓好课型教学,特别是reading的第一,第二课时,以及learning about language的这三种课型目标设定与达成要作为教研组研究的重点。
3.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样重要。
总之,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尤其是通过与郑老师面对面的交流,郑老师的精彩点评,坦率的诤言,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意识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英语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并且教师应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学习策略的指导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与反思高中语文组教研工作总结篇二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与反思高中语文组教研工作总结篇三
中学语文教学是个重灾区,“耗时多,收效甚微”,成了众矢之的。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低效率与人们对语文教学的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语文教学“动大手术”势在必行。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以下误区,是导致中学生素质式微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形成巨大反差的症结。
一、读经应试(始终未跳出传统“语文”教学的窠臼)
众所周知,在古代,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学校教育局限在读经和制艺应试(考取功名)的狭小圈子里,“四书、五经”成了学生的主要教材(当时文化不发达),但语文教学未能单独成科;特别是到了汉代,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脱节,加上当时的资料匮乏,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对经书的理解,只能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教师也是昏昏然)——“读死书,死读书”成了学生啃经书的真实写照,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皓首穷经,一事无成。正是由于封建教育的这种负面效应,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成了落后挨打的积贫积弱之国。
至清末,许多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同时,对祖国的文化教育遗产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博采西学之长,促成了(1903年)国文单独设科的新局面。特别是伟大的五四运动,带来了人们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语文教学”当作封建说教的附庸,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被介绍过来,语体文和新文学兴起,为语文的革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恶劣(内政腐朽,外患频仍),复古保守思想的束缚,“语文教学”仍未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处在迷惘的状态。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极大热情,一个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摸索语文教学科学化道路的热潮迅速在全国语文界兴起。但由于受原苏联《杂志课本》的误导,使用文选式教材(后来虽几经修改,至今仍未突破“杂志课本”的框框,即以文章为编排主线,这种编排主线是依照19世纪美国学者希尔在他的《修辞学原理》一书文体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中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来组成单元、划分学段),中学语文教学误入了执迷不悟的死胡同,陷入“满堂灌”的泥淖。
二、平空强调能力(“能力”成了空中楼阁)
1956年实行的《汉语》、《文学》分科,由于教材严重脱离中学生的认知实际,编得“偏高偏专”,而导致学生食而不化。由此造成语文界得了一种“禁忌症”——谈“知”(知识型教材)色变,误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低,是因为偏重知识传授,培养的是“黑洞”型(只会吸收)人材。于是有人就借此否定语文知识这个基础,一味追求所谓的“训练系统型”,幻想揠苗助长,将“能力”建成空中楼阁。殊不知,如果“知识型”教材(即以基础语文知识为主线)编得符合中学生认知实际,反映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话,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就将惊开一片新天地,走上真正科学化的明智之路。
其实,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低的根源恰恰是没有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教材没有体现工具学科的特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对课文的“分析”(偏重老师高谈阔论)上——由于课文涉及的知识方面较多,而学生又恰恰缺少课文“分析”所需的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其结果只能是:言者谆谆,海阔天空;听者藐藐,食而不化;学生只觉得教师有学问,但却解决不了他们在听说读写中常常碰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难题——这正是由于教材严重脱离中学生认知实际而造成的。正是由于文选式教材的“知识”空灵,不成序列,老师难以把握,学生“茫然地走着模仿、体会、摸索的道路”①而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沼。可以说那种否定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而平空设计“训练系统型”,欲走出一条培养能力捷径的企图,永远只能化作泡影(欲速则不达)。
以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为例。战后(1945年)就着手进行了教学改革。语文方面,由于教材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比重小),很快就出现了“学力有所下降,基础知识有所削弱”②的现象,受到社会和家长的纷纷责难。日本教育家赤堀孝的《日本教育史》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剖析,指出:“他们的教育标准是梦想实现活动主义的课程论,忘掉了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学力下降的原因。”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美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浪潮猛烈地撞击了日本列岛。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结构论”,日本对课程的体制(主要是语文教材的体例编排)进行了持续的改革,逐步强化基础知识的领衔地位,主张“学校不论到什么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必须给以基础知识,这是根本方向,不能改变。”④在此基础上,“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⑤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编排,基础知识置于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得以系统地学习和日积月累,智力也得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为增强。
实践证明,知识是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能力是知识的厚积薄发,它总是从基础知识切入,“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活动中表现和成熟的”。⑥说到底,所谓能力,就是运用基础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比较、综合直到解决的本领,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升华。因此,离开了系统的语文知识这个基础,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科学的作法应当是以反映语文学科规律的基础知识为统帅,通过“吊胃口”似的知识迁移训练,让学生通过努力“弹跳”,去摘取奋斗的果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三、语文即作文(失之偏颇)
长期以来,“不写作文,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似乎成了“经传”。有的教师干脆把语文课与作文课划等号,要求学生天天写;甚至考试的“指挥棒”也指向“少考或不考基础知识,只考作文”的斜路——这确是一种误导。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重积累的阶段,如果过早地让学生把精力的焦点投注在作文上,不仅蹉跎了学生记忆基础知识的宝贵年华,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对其它科目的学习。长此以往,中学语文教学就将回到古代“考状元”的老路上(仅靠一篇作文决定命运,绝大部分人才被摧残),“读书无用论”也可能回潮,教训是极其惨痛的。这不仅因为许多人缺少“作文”的“天赋”,而且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旨也不是将学生都培养成作家、文学评论家,而是使学生“不仅具有日常交际的本领,而且有利于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最新的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⑦况且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到消化、直至综合运用的艰苦的学习迁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开始做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的作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小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狭小和缺乏知识的积累,作文好似挤牙膏,东拼西凑或胡编乱造。即使有所谓写得较好的作文,往往是由家长或老师“辅导授意”而成,或由别人捉刀代笔,然后由学生自己(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誊抄而已。这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剽窃,在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造假的烙印。这样,学生把时间、精力耗费在挖空心思的“作文”上,严重影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基础知识没有打牢,作文也没有写好,甚至陷入谈“写”色变的境地。
四、安排文言文(不必要的负担)
文言文是以秦汉时期的古代汉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与当时的口头语言相分离的特殊的书面语言——佶屈聱牙,艰涩费解,与现代汉语相距甚远,与当今时代的发展南辕北辙。中学生耗时劳神学文言文,恍如学“外语”,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遣词造句还较通顺,可到了中学阶段。句子半文不白,说话夹杂“之乎者也”。到头来,文言文没有学好,学生倒把自己本来就较脆弱的现代汉语的底子也弄糟了,连一般的应用文也反倒不会写了。我国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此曾一语破的:“我一向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于学好现代汉语,虽然有点帮助,但是帮助不大,有时候还要产生副作用。中小学语文课应以学好现代汉语为首要任务。”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中学安排文言文,显然弊大于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造成“中学语文教学时间上的高投入与质量上低产出”矛盾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走出上述四大误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改革:“怎样教取决于教什么”,“教本教本,教学之本”,教本犹如剧本,剧本质量不高,即使导演的手段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高超,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基于此,笔者管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应辐射其他学科——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一把钥匙坯。教本应以符合中学阶段的序列化的基础语文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主线,以六种基本语文能力为框架,以后附名篇为范例进行编排。即在小学语文注重识字、组词造句和写片断的基础上,着力讲解知识积累、记忆挖掘、口才锻炼、观察描写、阅读鉴赏、应用文撰写等基础知识和方法,介绍民俗以及思维的几种基本形式,告诉学生“事物实际上是怎样的”,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关系。通过名篇范例,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辨析、阅读和表达六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避免动辄做“命题作文”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序滥写现象,把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也纳入到科学有序、规范有章的轨道。只有这样,语文“双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语文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工具,中学语文教学也才有望最终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
高中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与反思高中语文组教研工作总结篇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三个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争创先进教研组。
二、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教学工作。
(1)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制定适合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各年级备课组长的带领下,确定各章节的.重难点,并在认真研究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认真、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将教学计划落到实处。
(2)加强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三个年级的历史备课组认真落实教导处和教科室的要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集体研究,备课组长把关,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难点、统一课时、统一教学进度),做到课前认真准备,写好教案;课间向45分钟要效益;课后及时反思成败得失。
(3)全组教师必须苦练教学基本功。本学期将适当增加公开教学的次数,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发掘“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手段的优长,鼓励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师生互动,使每一位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2、做好高三年级的历史学科备考工作。
每年的高考牵动千家万户。承担高三历史教学的教师责任重如泰山。高三年级尽快结束新课,进入第一轮单元复习,以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为目标。要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复习,深挖教材内容体系,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学科能力,在此基础基础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高三历史教师还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多方了解和收集高考动态,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做好“师徒结对”工作,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根据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要求,历史教研组所有老教师必须指导青年教师,做到多听课、多指导,加强对青年教师在备课、教学重难点把握、课堂语言表达、授课板书设计、作业批改、试卷讲评等教学过程所有环节的指导,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对青年教师公开课,实行“组内统一安排—个人主动申报—组内听课评议”的制度,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位教师尽早适应课改角色。 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于201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历史教师带来的冲击包括教材内容变化、教学方式转变、学业评价方式的变化都是空前的。为了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我们要求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念、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做“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切实把新课程理念早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5、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研活动等。
根据上级安排以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学期我们将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包括新课程培训、论文评比、课件或教学案例评比、优质课评比、各类观摩活动等;鼓励教师撰写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达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阔视野和展示教学成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