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授课的指南,它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教学。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案的范文中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2.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这个字(师红笔板书“穷”),你能说出带有“穷”字的成语吗?
(生说,并由生板书到黑板左边,竖着排列:可能有图穷匕见、穷困潦倒、穷凶极恶、无穷无尽、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你们了解的真不少,“穷”字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
出示幻灯1:
“穷”字解释:
1.缺乏财物。2.环境恶劣,没有出路。
3.达到极点。4.尽,完。
(设计意图:理解“穷”字的几种意思,积累有“穷”字的成语,并由“穷”引出课文重点内容。)。
出示幻灯2: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层层深入,学习第九自然段的心理描写。
(一)初读第九自然段,体会桑娜矛盾的心情。
1.谁来读读第九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桑娜的心情吗?(板书:忐忑不安)介绍“忐忑”写法。
3.还可以用什么词说桑拿的心情?(教师适时板书:七上八下、坐立不安、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找到课文重点段,初步了解桑娜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找出矛盾原因,理解桑娜一家穷苦的困境。
过渡:为什么她的心理这样矛盾?(穷)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一家的贫穷,并适当批注。
1.略读:
a: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回来。
2.精读:(出示幻灯3)。
a: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2)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你能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抓住“从早到晚、勉强、黑面包、只有”)。
黑面包是一种用麦皮和少量的面粉做成的,吃起来很硬,口感发酸。
(3)这两句话看似简单而又平淡,其实里面蕴含着许多内容,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4)通过你们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你的朗读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一家真是——(板书: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捉襟见肘)。
过渡:还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家里的贫穷?(渔夫从早到晚地打鱼,他今天的收获怎样?)。
清早就驾船出去,夜晚十一点多了刚刚回来,至少十七、八个小时,却什么都没打到,每一网都是徒劳无功,没有半点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获取关于“桑娜一家贫穷”的语句,并通过朗读、想象等形式理解桑娜一家贫穷的程度,让学生了解桑娜一家是那样的一贫如洗、那样的捉襟见肘或者吃了上顿没下顿。)。
3.引申理解贫困。
以前是勉强吃饱,也许以后会是忍饥挨饿。
以前桑娜还能在家里做家务活,多了两个孩子之后……。
(设计意图:想象桑娜一家在非常贫困的基础上,抱养了邻居的孩子之后的窘困境况。为理解桑娜夫妇的品质作铺垫。)。
4.再次理解桑娜心理矛盾。
(设计意图: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有关“穷”的内容,进一步引申,理解桑娜的心情为什么那样矛盾、那样忐忑不安。)。
三、理解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渔夫得知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料这个消息后,他是怎样做的?
(一)初步感知:
1.读: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说说你的理解。
3.熬字写法,(板书:熬,四点底用红色)。
介绍四点底:煎、熬、烹、煮都有四点底,四点底表示用很长时间、慢慢、不间断地用火煮东西。
“熬”字在字典中解释:1.久煮。2.忍受,忍耐。这里选哪一个?
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忍受、忍耐,这样换可不可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挺过去的!
那是一种怎样的忍受?怎样的忍耐?怎样的煎熬呢?(长时间的、忍饥挨饿的、无穷无尽的……)。
(设计意图:通过“熬”字再次感知桑娜抱养邻居家两个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夫妇纯朴善良的形象。)。
(二)想象情景,理解夫妇的为人。
1.是呀,教师运用黑板上的成语总结:
出示幻灯:
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说说桑娜夫妇的想法吗?
哪怕……也……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不论……都……。
2.听了这些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桑娜、怎样的渔夫?(板书:淳朴善良、心地善良、无比善良)。
3.(出示幻灯5)填写:他们( )贫穷,但是他们( )不贫穷。
(设计意图:通过“用关联词语说话、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夫妇”的形象。)。
三、练习心理描写(出示幻灯6)。
……。
(设计意图:练习心理描写,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
穷人。
一贫如洗 (七上八下) 淳朴善良。
捉襟见肘 忐忑不安 无比善良。
家徒四壁 (坐立不安) 心地善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二
阅读了《穷人》这篇文章你对穷人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呢?下面就让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穷人》阅读题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穷人》阅读题原文。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的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一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词语。
忐忑不安:文中指:桑娜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来,内心很不安定。
自作自受:文中指:桑娜认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如果挨丈夫揍,只能自认倒霉自己承受。
《穷人》阅读题题目。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这个片段选自《 》一课,作者是_________。
5.这个片段对桑娜进行了什么描写?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三)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
2.这段话中有两个“嗯”,各表示什么?
3.联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他”指谁?“你”指谁?“他们”指谁?
4.这段话中有一个最能表达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句子,请把它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态的句子。
6.文中画线的部分,应该读出()的语气。
a.慌乱b.坚定c.急躁d.犹豫。
《穷人》阅读题答案。
(一)1.穷人俄列夫·托尔斯泰。
2.西蒙的孩子。
3.熬困难乐于助人(意思对即可)。
4.cab。
5.商量的语气:你看怎么办?指挥的语气:快去解释、安慰的语气: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点此查看六年级课外阅读训练参考答案100则(本文答案在答案页第3页)…2.第一个“嗯”表示思考。第二个“嗯”表示语气停顿。(意思对即可)3.他指渔夫,你指渔夫的妻子桑娜,他们指西蒙的孩子4.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5.渔夫皱起眉。
6.b。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三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安排:
《穷人》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质疑,突出学校“问题引领”的课题模式。根据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出“渔夫和桑那是怎样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桑娜抱孩子和渔夫作决定的句段并作批注。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由担心、害怕到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
“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说明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干活会更累,生命受到威胁。)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是个问题“指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通过桑娜心理活动和渔夫语言的对比,感受两个人面临的同样生活困境和两人同样的坚决举动——抱养孩子。从而感受穷人金子般的心灵。
在品读句子的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接下来,要结束课文,我引导学生将板书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再次思考,直击:课文讲了渔夫和桑娜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可题目为什么是《穷人》呢?下节课探讨。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引领,拓展学习。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附:
板书设计:
9、穷人。
环境描写。
桑娜。
渔夫美好心灵。
这样设计板书,意在给学生一个认识——桑娜和渔夫面临同样的生活负担,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同样的善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四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自然段。
6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老师这儿也有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童谣课件)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你们知道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吗?(春节)。
1、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朗读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屏幕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一看,按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课本上标注一下,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汇报。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注。
3、小组内交流讨论,释疑解惑。
4、班上交流汇报。
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交流要点: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卖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预备足吃的。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
师:(出示课件)老师听明白了,按老规矩,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这个年过的可真够长的。请看大屏幕上的时间,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功夫就让我们全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好处。
(三)、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在老舍先生提到的这么多日子里,有没有你印象特别深刻的?(腊月、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
(大屏幕出示要求)请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读给同伴听。
2、生自由感情朗读,体味。
3、交流体会感受。交流重点:腊八。
腊八粥: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比喻的生动,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
腊八蒜:体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指导学生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出让我们垂涎三尺的浓浓的年味。
(四)、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生交流)这四部分作者写得特别详细,其它部分写得比较简略。
2、那么,通过老舍先生的描述,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是一个热闹的节日。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一个祥和的节日。是一个隆重的节日。(相机出示课件)。
3、小结: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拓展。
同学们刚才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老舍先生的这篇课文编成同学们喜欢的童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 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穷人》这节课终于上完了!此时,我心情特别愉快。这种愉快来自我和学生的配合。我能够把课顺利讲下来,语言流畅、幽默,提问恰当。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一些平时不太积极的孩子也勇敢积极的举手发言,这让我很开心。一节课下来,学生为桑娜一家的命运担心着,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那。我喜欢这种上课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来自课前我认真的备课,对教材的深钻,学生提前认真预习。
再次回想本课,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文中没有一个“爱”字,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一、在有疑处释疑在无疑处设疑。
文本细读,首先要寻找文本中的“疑点”,凡有疑处,庶几正是文本言语及其承载的内容、情感、思想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必定硕果累累。本节课我紧扣了桑娜的心理,抓住“忐忑不安”一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读,在初读之下,学生读出了“疑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语序是混乱的,我由此引导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正确排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序混乱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而正是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衬托出主人公善良、淳朴的品质。
文本细读,其实也要有做学问的精神,如果只能在文本的有疑处咀嚼探讨,还只是表面上的文本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于无声处听惊雷”,才算是深入堂奥。
牢牢抓住字、词、标点符号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是我这课教学的一又大亮点。分析渔夫一家生活艰难时,我抓住“受”、“熬”等字重点分析,体会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的朗读中,“……”、“?”、“!”怎么读?这些贯穿于教学中的设疑,都引领着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悟着桑娜和渔夫“穷人富心”的美好心灵。
二、揣摩人物对话,触摸人物心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大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钻研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读,体味情感,才能为文本而感动,获得体验,感受人文。而进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细读文本。《穷人》这一课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如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同时也看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两次沉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要先让学生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真情。这样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对话、触摸到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三、揣摩课文语言、品析人物心灵。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蕴含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即抓重点、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文中的“忐忑不安、熬、受”等词都值得揣摩。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领悟。在教学第九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桑娜在没得到丈夫的同意抱回西蒙两个孩子的心情时怎样,找出“忐忑不安”一词后,让学生围绕“忐忑不安”这个词通过找有关句子进行交流,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桑娜害怕、矛盾又坚定的心理,她那善良的形象油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交流“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醒来。”体会渔夫善良的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最能让你感受到渔夫的善良是哪个词(熬),能换个词吗?比较说说为什么?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揣摩文中标点,深化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们关注课文的重点词语的品析,在此方面舍得花力气,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浅意识里也认为标点是课文的末梢神经,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标点的意义超过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说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推敲的结果,那么,伴随语言文字的标点,同样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因此,课文中的标点同样是文本语言感悟的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学生感悟语言的有效支点,通过对这一细微的“点”的品味,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穷人》这一课多处运用省略号。在教学第九小节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他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 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了决心的复杂心理,让学生在揣摩标点时,领悟深化人物心灵美。
五、揣摩教材空白,升华人物心灵。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乐园,在其精彩的舞台角落中往往存在许多值得深挖的空白处。将学生带入空白处进行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同时让学生深入领会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如:文中作者用“沉默”一词留了空白。在此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两次沉默背后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引导学生交流桑娜两次沉默会想些什么,为“沉默”一词解密。感受桑娜的善良。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对主旨的把握我都给予鼓励,这样在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尽管无言,但通过特定的情境,我们能够强烈的感觉到桑娜处处为人着想,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那份善心。通过这些“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获得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地走入课堂、落到实处。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课堂上我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六、润物无声、训练语言。
课文中语言训练处很多,我在本节课的语言运用分为:语言表达和作文。我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孩子抱回来会怎么样?不抱回来又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家总结出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是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我又巧妙地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宁可(),也要()。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此理解了人物情感也学会了怎样概括、怎样运用句式。同时,我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换词理解关键词“熬”,我认为理解“熬”字要精要、准确,当同学认为可以换成“撑”“挺”“坚持”“扛”时,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家里熬药、熬汤,让学生明白这里“熬”不光包含着今后日子苦,还包含着日子长。把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写写渔夫当时内心的想法。这种融训练于一体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一静一动中赏析了文章的魅力,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也为写作扩散了思维,积累了素材。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这些提问一举多得,已经超越了体会文章中心这一意义,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文积累。
总之,我觉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找准切入点,抓住联接点,突破重难点,做到了问题导学,感悟体验,引领学生实现了探究性阅读过程,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从“感知”、“揣摩”,再到“朗读”,整堂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而课堂时间又相当有限,所以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该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对渔夫的描写,课文着墨不多,但几处描写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最集中的一段描写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确一个“熬”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此时如果还能把握两个“嗯”和一个“哦”再体会体会就更好了。两个“嗯”读音有区别,意思上也有区别,渔夫的两个“嗯”分别是什么意思?“哦”在这里表现了渔夫的什么想法?学生再细细品读一番,悟出的会更多,从而为后面的总结全文打下了基础;学生对有的重点语句的感悟深度不够时,由于自己缺乏应变能力没能及时引领上去花费时间较长;本计划有交流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的环节以及该如何朗读体现省略号作用,心理活动应该怎样读,因时间关系省略了;学生之间写作水平相差悬殊,有些学生在起来读自己写的渔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时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现象也有,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纠正;本来我打算组织学生进行一下续写的想象交流,可由于听课领导要求进行课后测试,所以就取消了这一环节。甚为遗憾!这种种遗憾也许在短短40分钟内真的难以弥补,只得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这节课与平时的课堂相比我觉得是成功的,它又让我开始思考这是为什么?我想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备课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对课文理解要更透彻,对学生预习情况要更有把握;课上则要加强自己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时刻要有“说、学、写”结合的意识;课后则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教训。
有个教育家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要“用心”教书育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读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并且在读中生疑,教师再因势利导。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了对文本较深层次的感悟,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案例]。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在这里不够准确。
师:能说说原因吗?
(有几名同学举起了手。)。
(生读课文。一会儿又有两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
师:你们两个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跟外面比,相对来说是温暖的。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渔夫驾驶的是小船,而海上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险。而桑娜坐在家里,孩子们都安静地睡着。因此,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来说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为什么?
生:我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再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这时,又有两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发言。)。
师: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
生: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那样一个简陋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渔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师: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看出渔家的生活艰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谢谢!(生鼓掌)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中真正动了脑子,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反思]。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穷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
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的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好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字词,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小组合作学习乐趣,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里又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课文,在书中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汇报。
4有感情的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分析桑娜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崇高品德。
现在就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读完本段内容,从中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并归纳整理。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出现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分页标题#e#。
(3)采用小组间角色朗读等形式展开自学。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要求。】。
3学生准备交流。
(和小组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体会桑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4汇报展示。
(学生个性化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
6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部分。
1读读最后一部分,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体会渔夫的高尚品德。】。
2指导有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和善良。)。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两人的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3出示文中的重点句。(小黑板)。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续写课文故事情节。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九
教学目标: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江雪”图,学习“雪、寒”2个生字。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板书——江雪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二、欣赏配乐古诗诵读,根据画面和老师的讲解大致了解诗意。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四、自由练习朗读,多种形式反馈朗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五、复习巩固认读生字,指导有意识记忆字形。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六、巩固了解诗意。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七、指导描写“雪、灭”两个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十
《穷人》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的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读题激疑。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穷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深层研读。
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找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在这一环节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后思考题,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能提出有一定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品读。
朗读重点部分,深入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朗读描写桑娜心情忐忑不安的部分和桑娜与渔夫对话的部分从读中获得感悟,并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就“桑娜心情忐忑不安和桑娜与渔夫对话”的部分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教学案例的实施,部分教学环节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读题激疑环节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教学环节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2.表演课本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更对本学习本课的重点进行了升华。
但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这对揣摩人物的心理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可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加以提高;学生在表演中可以说跃跃欲试,但只是一小部分同学敢于走上讲台,今后仍需致力于调动全体学生表演、表达欲望,为他们加油、鼓气。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熟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先分析后下结论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激励学生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难点: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且强调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这方面从孔子开始就有许多名言,至今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亮点。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实做事,从自己做起,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通行证”;能做之人永远是国宝、家宝、单位之宝等。本文阐述的道理也是如此。教学时,在引导扫除文字障碍,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启发点拨学生围绕作者的四种态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体会作者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大语文教学观,着力引领学生熟读精思,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唤起体验和感受,逐步将先哲智慧化为自身的精神养料,同时,激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激趣导入:
由言善行恶的大贪官成克杰说起,激发学生从文中找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切近。
速读,指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国妖)的态度:“除”
用身边大贪官的事例导入,激发兴趣,并用课文中先贤的评价例证,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
整体感知。
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默读、诵读,疏通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脉络结构:课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再分别表明四种态度。
用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微观语境,这是阅读感悟的第一步。
研读探究。
针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这样依次排列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许多名言阐述这个道理,请学生讨论补充。
针对晏子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所持的不同态度,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诵读,质疑,讨论。参考提示——。
对于“言”和“行”的四种表现的排列,晏子强调的原则:“行”是最重要,且强调从自我做起,身体力行,所以四种表现的依次排列是“等而下之”的。
晏子对于四种表现所持的态度可谓爱憎分明:“不能言”而“能行”的人和“能言”而“不能行”的人,虽然各有长短,但毕竟也是可用之才,都值得“爱”和“任”;最值得发自内心敬重的是既“能言”又“能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言善”而“行恶”的人,如成克杰之流,欺骗性大,流毒之深,应该铲除。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围绕关键词“表现”和“态度”,精心设计几个有坡度的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研读、质疑、讨论、感悟等环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文章阐述的道理也能逐步了然于心。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讨论、交流。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既强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是对其进行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课后作业:布置写一则短文,谈谈对“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这句名言的感受。
回家完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激励学生刻苦“修身”,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思路点拨:此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情况:能言、能行(国宝);不能言、能行(国器);能言、不能行(国用);言善、行恶(国妖),再分别表明自己的敬、爱、任、除等四种态度,脉络清晰,文字障碍较少,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能够把握大致内容。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其阐述的深刻道理,却不易。教学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来辅以说明,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如,对“国器”、“国用”和“国妖”可以这样理解:“国器”往往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虽然他们不会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地长篇大论,然而却是以不善辞令、多做实事、身体力行、踏实苦干来处世立命的,他们是真正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国用”是有思想、有主见、有韬略,懂策略的士人,他们在总体上来看,是“谋士”角色;“国妖”则表现为口是心非,口蜜腹剑,言善行恶,伪善真恶,有时大奸似忠,道貌岸然,其实是一伙奸滑小人,无耻歹徒等。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2、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3、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添加图片)。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懂文中生字及词语的含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此处删除)。
二:合作交流:
1、读小黑板上的生词。
师生评议正音。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汇报。
三、品读体验:
(一)请你读读课文,想一想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如果你发现了,请举手示意我。
(海龟是有自己的生存办法的)。
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投这句话。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2、那只先出来的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之后,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是不是这篇文章我们就学懂了?(没有)。
(二)除了写海龟,还写了我们呢!读读文章,看你读懂什么了。
1、观察——紧张——震惊——悲叹。
2、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再读读文章体会。如果你认为理解有困难,可以向周围的同学求助。共同研究研究。
1)紧张:啄,幼龟小心,太弱小了。大小海龟对比图片。
嘲鹰是突兀而来的,幼龟没想到它的致命的天敌会来。这一啄,很可能要了幼龟的命。怎能不紧张?指名读我们焦急的心情。
发生过一样。因为导游知道这是自然界之道。)。
2)震惊:成群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
师引:多少只?(成百上千)怎么出来的?(鱼贯而出)此时从巢到海边有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没有任何保护。
出示图片:看到成群的海龟争先恐后地向大海爬去,你们快告诉它们你们想说的话。
师:是啊,小海龟们快回去呀,你们的侦察兵是我们把它送入大海的,这里太危险了,看呀,你们的天敌来了。
读读这里的句子,应该怎么读.
出示: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天啊,”我听见背后的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3)悲叹:这时,几十只幼龟成了嘲鹰、海。
鸥、鲣鸟的口中食。再读这句想象当时海滩上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想象描绘。
师:这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啊,太残酷了,所以我们有了这样的悲叹:
投:“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再读:投:向导_______地说:“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4)课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5)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6)你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吗?(篇末点题)。
所要揭示的中心更加深刻。)8)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投:人是万物之灵。如果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延伸:
1、问题中的“秘密”指的是什么?
2、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自以为是,要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要等造成了后。
果,才开始后悔、难过,那样也是于事无补的。
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为的因素而改变的。)。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2、写一篇关于本课或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秘密。
人为救一只小海龟。
成百上千的小海龟错误爬出。
很多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教学反思: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由发言。能联系上下文,谈对向导的看法,谈大家的表现。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本节课有欠妥之处。教学最后一环节时要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来说明人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动物们共同生存,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动物有生存之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自作聪明到干涉动物的行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跳水》这篇课文,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照片),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穷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2、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学们,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4、谁能说一说你提出了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5、大家不仅能够根据课文的重点词句和主要内容提问,而且多数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整理,做为我们一会儿深入学习课文的要求。想知道我们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谁来读读学习要求?(学习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动笔到书中画一画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对两个孩子的关心和对邻居西蒙的同情。
3、指导学生朗读以下段落:
(2)师:此时,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善良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此时桑娜除了抱回两个孩子外,她没有别的选择。教师范读这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桑娜的善良,谁来读这句话。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4、指导学生朗读以下段落: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二)、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2、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矛盾、忧虑、担心的复杂心情。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弄清下列问题。
(1)多了这两个孩子后,桑娜家的生活状况会怎样呢?
(2)桑娜都爱谁?
教师小结并板书:生活的贫穷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边说边板书)桑娜现在的生活就很穷,收养了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更穷。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从桑娜矛盾的内心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收养两个孩子的愿望的强烈,决心的坚定。
3、指导朗读:师:虽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怎样才能读出桑娜不安的心理呢?谁来读这段话?(9—11自然段)。
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老师也想读读这段话,行吗?师范读。
此时的桑娜多难啊!如果是老师我会溜泪的?谁再来读这段话?(配乐读)。
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桑娜的一些想法,让我们来试着补充一下。
(三)、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2、引导学生体会渔夫的善良、坚强。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下列问题:
(1)、你认为渔夫对邻居的事应该负责任吗?
(2)、“熬”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你认为用哪个词最好?
(3)、在困难面前,渔夫是多么坚强,下面就请同学们听着风声、海浪声想象一下,在这个死里逃生的夜晚,渔夫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播放风浪声)。
(4)、为了抚养西蒙的孩子,桑娜和渔夫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怎样熬下去呢?
教师小结并板书:透过这个“熬”字,我们不难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的身上有着一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指导朗读。渔夫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话语是那么朴实、那么感人。让我们来读读渔夫的话。(大屏幕出示句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如果是你,你能熬过去吗?这就是渔夫的善良带给我们的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从渔夫的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指导分角色朗读。我们刚才学得只是课文的高潮部分,怎样才能读好12——27自然段渔夫和桑娜的对话呢?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让我们体会桑娜和渔夫共有的善良。谁读桑娜的话?谁读渔夫的话?谁读旁白部分?(配乐分角色读。)。
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你认为你现在最能读好谁的哪句话呢?谁来试试?
五、拓展升华。
1、请同学们看图,当西蒙拉开帐子后,他和渔夫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2、同学们,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图画,现在让我们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
老师起的名字是:爱心无价,真情永存。
3、课文以穷人为题,你认为穷人穷吗?
附板书:
穷人。
收养两个孩子。
穷 更穷。
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打开了帐子。
“哦,金头发,还真可爱呀!以后我要更加努力的打鱼,为了我的这个家!”鱼夫激动的说。
桑娜又开始缝补那破旧的鱼网了。
15年以后……。
今天是西蒙的最小的孩子小学毕业的那天,桑娜很高兴,不光因为这个,还有他们家已经不再像当年了,自己有可一间鱼铺,一年的经济足够维持他们度过这一生。桑娜自己的五个孩子都很有出息,让鱼夫和桑娜都感到欣慰。
可这时,西蒙那最小的孩子问我:“妈妈,我和哥哥的头发颜色为什么不跟其他哥哥的颜色一样呢?”
这话可问倒了桑娜,可这桑娜也想过,却不知道如何跟她的孩子解释。
桑娜微笑地说:“这是个秘密,等你长大了以后再告诉你!给你一个惊喜。”
那孩子似懂非懂的看着桑娜。
那一天,几乎全村的乡亲都一起找这两个孩子。而这一天又下起了几年罕见的大暴雨,山路比冰还滑,许多人怕自己出事都早早地回家了,只剩下桑娜和鱼夫,而他们的五个孩子竟然没一个出来一起找。他们顶着大雨,踩着山路,终于在一棵小树旁边找到了他俩。把他们拽回了家里。
桑娜端起微微颤抖的手抚摩着西蒙的小儿子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说我和哥哥是你们从大海里捞回来的,说我们是杂种,让我们马上离开这里!”
鱼夫说:“该到跟他们说的时候了……”
鱼夫把事情的从头到尾都跟两个孩子说了,那两个孩子跪了下来:“妈妈,爸爸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妈妈,爸爸。”
桑娜的五个孩子也过来了对着西蒙的孩子说:“弟弟,对不起,请原谅我吧!”
他们一家又开始过着平淡的生活,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上天给他们的恩赐。因为桑娜有七个孩子,还有一个幸福的家。
这个故事结束了,他们虽然穷,但是他们很善良,这要比那些腰缠万贯的人幸福的多的多。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一、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等叫到姜恒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姜恒同学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二、《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王小丹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王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确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
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气氛的回忆。)。
2、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韵味十足的春节,感受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
(1)把自然段标出来。
(2)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3)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________的春节,)。
2、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浏览),边看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活动,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汇报。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3、分清文章详略。
老舍老生写了七天的风俗,在这七天风俗中,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三、深入详写片断,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老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