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设计,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希望这些教案范例能够为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一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二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三
上周我们结束了所有新授内容,本周起初三历史教学进入复习阶段。在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结合今年的历史复习工作,和大家谈谈备课组的复习计划。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1月8日-5月10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考标》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5月11日-5月27日,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考标》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考标》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七年级第二、三、五、十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四、复习进度。
二十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二十一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下学期复习任务和进度另行安排。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请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
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
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讲授】讲授。
(二)讲授新课:。
〖第一大问题〗: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古猿想象图。
1、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看图示。
第一个阶段:猿类。
森林古猿。
时代:2000万年至500万年前。
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
大小:体长约60厘米,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
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人,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虽不会制造工具,但能直立行走,而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观点。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
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
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大问题〗: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后习题。
1、促使古猿向热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b、劳动c、生产力发展d、生产工具的进步。
2、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d、生活习俗不同。
3、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相同点是()。
a、女子在经济中的地位b、婚姻关系c、商品生产已经出现d、财产公有。
4、人类形成的时间距今约()。
a、三四百万年b、二三百万年c、一二百万年d、一万八千年。
答案。
1、b2、a3、d4、a。
5、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五
1.了解南北战争的过程(导火线、爆发、转折、结局)。
2.认识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3.理解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林肯。
教学重难点。
1.林肯及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的美国总统有哪些?
4.让我们回到那场如火如荼的南北战争中去一探究竟。
(意图:通过展示一项奇怪的民意测验结果,直接切入主题,用数据反映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凸现问题的矛盾,可以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这节课将回答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联邦危机。
【出示:两种经济制度】。
1.由图片看来,南北方有何不同?
2.生分析后提问:哪种经济制度更先进,生产效率更高?
【出示:材料】。
在南北方的矛盾冲突中,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出示:美国领土的扩张】。
5.南北方都想在新增的土地上推行自己的经济制度,就在双方矛盾白热化的时候,林肯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6.【出示:当选材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不能得到南方的支持?学习课本p112小字。
【出示:就职材料】大家看到了人头攒动的情景,这些人来干什么?他们来自?
那么北方人民庆祝林肯当选的时候,南部应该做什么?请同学们推测一下。
(意图:通过以上材料得出结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一堂课的内容必须用逻辑关系串联起来,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矛盾当中,让学生伴随着林肯进入当时美国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了解美国内战发生的原因。我追求一种“渐人佳境”的效果。)。
(二)捍卫联邦。
1.【出示:林肯演讲材料】分析美国形势和林肯的期望,明确战争爆发的标志。
2.【出示:实力对比】。
现在请你预测一下战争形势。
学生讨论探究:。
1.北方军队在战争初期一再失利的原因。
2.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林肯,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来扭转战局呢?
3.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深远影响。
假如你是当时一位农民或黑奴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表示会参加北方的军队为自由而战。
(意图:把林肯摆在矛盾当中,引导学生从林肯是美国总统的角度理解林肯,林肯在战争中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统一,解放奴隶服从于这个目标。)。
(三)联邦新生。
合作探究:那么北方为什么最后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
回归上课之初的问题:林肯为什么依旧是美国人心目中最受尊重的总统。
三、学古鉴今:
(生畅谈认识)。
课后习题。
1、美国内战前,南北矛盾的实质是()。
a、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b、两个剥削阶级的对立。
c、地方与中央的对立d、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美国内战与独立战争的相同点()。
a、赢得了民族独立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d、解除了种族压迫和歧视。
3、美国内战后,哪一问题还没得到解决()。
a、国内市场狭窄b、雇佣劳动力不足。
c、种族歧视政策d、奴隶制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板书。
一、起因。
二、经过。
三、结果。
四、意义。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六
知识目标:通过回顾美国发展史,加深对美国历史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能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情感价值: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这节课,咱们就走进美国,探寻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示课题)。
学习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发展方向。下面我们就来回顾历史,探源美国。
知识链接:探源美国。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咱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与它有关的知识。就让我们跟随几个伟大的人物,一起回顾美国成长的历程。
自主探究。
1.学生对照屏幕显示的提纲自学,了解不同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
2.集体交流,完善答案(用举例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
3.巩固记忆,重点记忆不同时期的经济特点。(教师巡视检查)。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不同的阶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得天独厚,高起点造就繁荣。
(2)出示杜鲁门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3)出示新华网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阅读思考:美国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出示文字资料,找出美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的两个地区——西部、南部。
拓展延伸:出示硅谷图片,教师简介华人对硅谷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图说美国:“土星”号火箭及美国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的图片,了解美国宇航工业的成就。
过渡:知识超链接:出示2008年神七飞天、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图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合作探究二:跌宕起伏,危机中艰难前行。
出示尼克松总统的一段演说词,理解能源战的含义。(教师讲述记忆经济危机时间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相关内容)。
出示里根总统的演说词,探究美国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出示数字资料,进一步认识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冬天,那么经过美国人的努力,进入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春天来到了!
合作探究三:春回大地,新经济唱响全球。
出示克林顿总统的两段演说词,
一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今天咱们留下了豪言壮语,相信明天你会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深谙此道,布什总统也深明此理。
出示布什总统的一段就职演说词,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加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力度,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经济在90年代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图说美国:用图片说明新经济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巩固提升。
出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折线图,请学生用语言做简单的描述。(教师板书:繁荣—危机调整—新经济)。
大胆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会怎样发展呢?(结合学生的预测,教师简述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七
1、a: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和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2、特点:范围广,数量多。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
三、“神州轩辕自古传”
1、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2.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
3.神话虽然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况,保留了一些历史事实,所以神话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宝贵材料。
第2课。
二、先民的居所。
1.干栏式;长江;半地穴式;黄河。
2.(1)这两种房屋中干栏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
(2)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南方湿润多雨,土壤潮湿,适合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适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三、治水英雄。
1.开挖沟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着沟渠河道顺畅地流入大海。
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第3课。
一、牧野战歌。
1.夏——启;商——汤;周——姬发/周武王2.盘庚迁殷。
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两个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
三、繁复的宗法关系网。
1.因为乙不是嫡长子,有违宗法制2.丙3.丁为大宗;戊为小宗。
第4课。
一、“今天有雨吗?”
1.商代;甲骨文2.占卜;卜辞3.占卜之风;。
二、铸鼎祭母。
1.beadc2.司母戊方鼎3.尊、编钟、盘等。
第6课。
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1.秦国;李冰父子;都江堰。
2.四川成都平原;都江堰不仅有效控制了水患,还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第7课。
一、孔子讲学图。
1.打破陈规,开办私人教育2.儒家学说;《论语》。
二、圣贤各抒己见。
1、孔子;老子;道家;道德经。
2、老子会说: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老子主张观点。
三、亚圣的激烈言论。
1.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b。
3.孟子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成为仁政的思想。
第8课。
一、千古一帝。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文字: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
交通: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统一车轨。
防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三、群雄灭强秦。
1、陈胜;项羽;刘邦2、甲——c;乙——a;丙——b。
3、楚汉相争;(1)注意收揽民心(2)重视人才,知人善用。
第9课。
二、有为的汉武帝。
1、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
政治制度:颁布“推恩令”。影响:基本上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与匈奴的关系: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影响:稳固了北方边疆。
第10课。
一、奸雄还是能臣。
1、b。
三、“白鹭官”与他的后人。
1、姓氏:改汉姓;服装:穿汉服;俸禄:实行俸禄制度。
语言:说汉语;官名:用汉官名;婚姻:与汉族通婚。
2、北魏孝文帝。
3、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学习汉文化、改革落后习俗的步伐,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把少数民族文化带入中原,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第11课。
一、从竹简到“蔡侯纸”
1、笨重、占地方,携带不方便2、制作粗糙,书写不易。
2、东汉;蔡伦;东晋4、物美价廉。
第12课。
一、史家之绝唱。
1、《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西汉武帝司马迁西汉。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西汉班固东汉。
2、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第13课。
一、“田舍郎”登上“天子堂”
1、隋;进士2、进士科考取难度,但一旦考中可身居高官。
3、科举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4、(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给社会各阶层入仕的平等机会。
(3)有利于扩大范围选拔人才;(4)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发展。
二、一相分三省。
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户部。
第14课。
二、众说纷纭大运河。
1、隋炀帝/杨广;。
2、他认为大运河的开凿直接导致隋朝灭亡;因为开凿大运河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隋炀帝建造豪华龙舟,生活奢侈,造成民无宁日。
3、他认为大运河开凿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值得肯定。因为大运河开通后,它联系南北经济,促进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
第16课。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c2、浪漫;诗仙3、与繁华开放的大唐盛世有关/与李白豪放的性格有关。
第17课。
一、将帅交兵权。
1、宋(北宋);赵匡胤2、杯酒释兵权。
3、防止武将权力过重,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位。
第18课。
一、城下之盟。
1、澶渊之盟;2、第二条和第三条;3、b。
4、有利于宋、辽间的长久和平与稳定,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第19课。
三、货币知识我知道。
1、c2、bcd3、c。
第20课。
二、“十省分天下之治”
第21课。
四、“三大发明”
1、中国人在宋元时期发明的2、阿拉伯人。
第22课。
一、柳苏词风。
1、b2、婉约派;豪放派。
3、婉约派以抒情为主,词风婉转柔美;豪放派题材广泛,词风奔放苍劲。
第23课。
三、“没有骗我”
1、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2、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对百姓的控制3、侦察、逮捕、审判等。
第24课。
一、三保太监下西洋。
1、b;2、输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属货币。输入:香料珠宝、珍禽异兽。
3、促进明朝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亚非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第26课。
三、边疆大事记。
新疆——汉:张骞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西藏——唐: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
第28课。
三、自大与封闭。
1、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
2、(1)反映清朝孤陋寡闻,妄自尊大的现象;(2)闭关锁国政策。
(3)限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交易;对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颁布禁令。
3、在不知不觉中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
练习卷:选择题答案(注:18、23不做)。
1-5bccad6-10bcdab。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八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切入点,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师的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加强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着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直面中考,争取优异成绩。
二、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从心中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2.搞好常规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搞好教研工作,继续进行“课前要预习、课后无作业、内容当堂清”的课题研究。
三、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简析:
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公民素质课程,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原则,重点突出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学期学习九年级下学期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同时得复习七年级、八年级的所有内容,为中考作准备。
学生虽然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但是心里仍存有副科不重要的想法,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背诵,只是利用课堂学习一点,使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理解能力不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对于材料分析题,不会抓住重点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使问题回答准确率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基本只做选择题,不做材料题。
四、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地位,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学进去。
3、认真落实学校常规教学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在备课的“透”、讲课“活”、作业“精”上下功夫,使每一节课有所收获。课课都精彩。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并且落实到实处,真正成为集体备课的的结晶。要确定考点、重点、难点,明确能力增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
4、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5、积极推进教师业务学习,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内容钻研教材,领会课标的内容,多阅读与专业书籍,深入挖掘教材,将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熟记于心使之贯彻在教学之中。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九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十
知识与能力:掌握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造成克莱德悲剧的原因和有关罗曼·罗兰的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毕加索的学习中,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评价荒诞派艺术。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教师:同学们齐读这段话。你知道这段名言出自哪部作品吗?
学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拷问灵魂的文字。
教师:本课主要介绍了20世纪欧美哪些文学名著?
(要求:阅读教材第一目“文学名著”的内容,分组合作,快速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快速整合本目的主要内容,深化基础知识的识记。)。
教师:德莱塞在《美国的悲剧》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美国?
学生:讲述《美国的悲剧》故事梗概。
教师:小说中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美国拜金主义盛行。小说中所描述的不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绝不会是作者。
的凭空想象,一定会有它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基础。)。
过渡:20世纪同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法国产生了哪些伟大作品呢?
教师:《约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过渡: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许多人为外部的物质所控制,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和焦虑感,这种不良情绪积淀到一定程度,便要找机会宣泄,于是就有人借助艺术,以怪诞、扭曲、反理性等形式来满足人类的这一要求,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现代荒诞派艺术就这样诞生了。
3、贝克特和《等待戈多》。
教师:1953年,《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连演300场。戈多到底是谁?
学生:有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贝克《等待戈多》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实际上是表现人们精神上的苦闷和迷惘。
过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进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世纪的苏联涌现出许多世界名著。
思考:以上是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谁?
学生: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展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言的理解,从中感受到其高贵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过渡:一部部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绘画艺术亦是时代的镜子。
二直面现实的绘画。
展示:
1、毕加索和《格尔尼卡》。
教师:结合课本说说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学生: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
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巨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也激起了全人类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愤慨。
“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那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一个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只有一具心琴;一个拳击家,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的灾情,并从各方面作出反应。他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而使你自己同你的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起来呢?不,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
——毕加索发表在《法兰西文学报》上的一段话。
问题:你能从以上文字材料中捕捉到哪些信息?
学生:毕加索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等。
教师:二战期间,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个德军军官手指《格尔尼卡》问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表达了对法西斯的痛恨。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地欣赏《格尔尼卡》和分析材料,加深对毕加索的进一步了解,进而理解其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渡:在绘画上还有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画家,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把人类的梦境、幻觉和生死矛盾等作为绘画的主题。
2、达利和《记忆的永恒》。
问题:你发现画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猜猜达利想表达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那几只表从玻璃和金属的硬质变成可以随意弯曲和折叠的软质;这些钟表在漫长的时间中一走的疲惫不堪,终于松垮下来变软了。作品勾画了一个产生错觉的世界,是20西方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文学、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照射在镜子上,就会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让现代的人从中得倒启迪。
课后小结。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文学、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照射在镜子上,就会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让现代的人从中得倒启迪。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十一
从目前各校联考成绩来看,我们社会学科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是我们社会学科初三接班老师特别多,而学生对理科重视,放在社会学科上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基础又差。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联考第二,进步较大,但期末的成绩就排在联考第五,成绩起伏很大。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最后100多天时间达到最佳复习效果是我们备课组本学期重点工作。今年的中考目标定位:最低目标是超过市平均分,最高目标是联考学校第二水平。
三、计划安排。
1、进度安排。
本学期,初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三轮复习。
(1)1-10周第一轮复习。我们注重研究《考试说明》,认真组织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第一轮的复习要重视基础,扎实落实教学内容。复习的模式为:依据考点——回归课本——重点突破——当堂检测。重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校时间的学习效益,构建实效课堂。
(3)14-16周第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身边大事,感受社会发展变化是我们这门学科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命题必须遵循的原则。综观这几年中考试卷,社会时政热点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往往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而且思品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仅为了应考,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作业安排。
(1)当堂完成检测作业,导引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而学习手册布置在课后完成。
(2)重视作业的校对和订正,要求红笔订正。
3、专题安排。
去年我们做的比较好的是单元测验试卷都是我们自己命题的。本学期专题安排:七年级地理部分—谢乐群负责;八年级历史部分——董雪负责:七八思品部分——张静静负责;九年级部分——陈磊闵负责。
4、补差安排。
尊重学生差异,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说实话,学习是个复杂的实践活动,学困生往往表现为:作业速度慢,效率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客观存在,我们目前采取的是在课堂提问环节、作业面批环节和试卷批注环节多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策略。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篇十二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学生试答)。
教师:xx届xx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xx届xx全会前,邓小平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邓小平。
材料二“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xx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xx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xx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请结合课本,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大、xx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xx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xx大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教师:党的“xx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xx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xx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xx大、xx大、xx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理论c.空想社会主义d.邓小平理论。
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届xx全会b.中共xx大c.中共xx大d.中共xx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