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篇一
;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 清风染绿叶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这是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体内容分三段安排:例1教学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例2、例 3教学旋转,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例4、例5教学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图形的平移 教材第1~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课件。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生:平移现象。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师: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齐答:平移。
师: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小船图和金鱼图的运动方向相同。
生2:小船图和金鱼图的运动距离不同。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师: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生: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师: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师: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学生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再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们觉得对吗? 生: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生1: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生2: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3)师: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4)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
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
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1.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2.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来平移图形吗? 在教学中,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化静态知识为动态呈现,巧妙实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
第2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材第3~4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
课件、三角形纸片。
出示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师: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旋转现象。) 师: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生: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师: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 师: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师: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生:转动。
师: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
生2: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师: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
师: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逆时针旋转。
(3)师: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生: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
转杆关闭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3。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师:中心点:点a;
旋转方向:逆时针;
旋转角度:90° 。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师: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画出另外的两条边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一条边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转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师: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1.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回答。
2.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完成画图后,指名说一说画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予支撑,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先想象,再操作,至此学生对旋转要素有了全面的认识。想象与操作有机结合,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开放的。
第3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材第5~6页例4、例5及相关练习。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课件、飞机图纸、蝴蝶图纸、奖杯图纸。
课件出示飞机图纸、蝴蝶图纸和奖杯图纸。
师: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
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长方形的对称轴。
师: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学生动手操作,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说说是怎样画对称轴的。(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2)正方形的对称轴。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试一试”。
师: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生: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交流作图思路和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画图的方法。对称轴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对称轴右边依次画出与左边对称的图形。
1.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画出对称轴,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同桌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前,我以折纸的游戏导入,得到了一个轴对称图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从对折中体会到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同时,发现折痕引出对称轴,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再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这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伴随着动、静有机地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从而更投入学习。第4课时练习课(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材第7~9页的内容。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课件。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指名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教材第7~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3.图形的轴对称。
(1)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真正的感悟,才能最终将这体验、感悟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平移、旋转、对称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二认识多位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数位,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多位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实际应用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整数,并为进行多位数的四则计算以及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第1课时整万数的读、写 教材第10~11页例1及相关练习。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师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10、100、1000,相邻进率是10。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师: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师: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板书:十万。) 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师: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师: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第10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1。
师: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
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
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师: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1.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一数。
2.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较小的计数单位,并且了解了这些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之间的进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目标是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以及这些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之间的进率。除此之外,还要掌握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第2课时含有两级亿以内数的读、写 教材第12页例2及相关练习。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难点:掌握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课件。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3040000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5060000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师: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
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
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师: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生: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师: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生: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生: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个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师: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生: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生: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师: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师: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师: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师: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个级上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万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时,我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的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
第3课时练习课(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第13~14页第1~8题。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件。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读数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4)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写数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校演。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1.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课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一课,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巩固知识,正确、熟练地运用知识。在课堂中,指名让学生来回答解题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种形式,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而且课堂效果较好。
第4课时整亿数的读、写 教材第15~16页例3及相关练习。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课件。
1.课件出示以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吧。(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3。
引导学生读题。
师: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师: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3.整亿数的写法。
(1)师: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师: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2)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小结: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1.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再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最后让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有一定的类推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尽量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独立完成,再通过小组交流或同桌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归纳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踊跃地回答问题,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准确率也很高,可以看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5课时含有两级亿以上数的读、写 教材第17页例4及相关练习。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
难点: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
课件。
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
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师:这三个数都是含有两级亿以内的数,含有两级亿以上的数又是怎么读、写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4。
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理解数的组成。
(1)师:这两个数分别含有哪几级? 生: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
(2)师: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生: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
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亿以上数的读法。
(1)师: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生: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生: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05600000004750030500(课件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4.亿以上数的写法。
(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师: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
(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出示例4的两个数。) 师: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 (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写数时,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算盘图,说出每个数各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2)交流讨论: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 生:第一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
第二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50,万级上的数是300。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复习引入,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使学生能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分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和亿以上数的写法进行教学,每个环节我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并通过合作交流寻求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第6课时练习课(亿以上数的认识) 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
1.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相关知识,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重点: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课件。
1.读出下面各数。
5060000000
3700800700 1085300000
7021000320 指名学生回答。
2.写出下面各数。
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校演。
1.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回顾、整理有关数位顺序表、分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知识,再独立完成填空并汇报。
2.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通过对数的组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3.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题目中每个数都含有数字”9”,但它所在的数位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连线,再交流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
4.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
这道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
1.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2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找出最高位,主要是结合数位顺序表来进行读数。
2.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感受个级、万级、亿级数在读法和写法上的联系和区别。
3.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4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思考各数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主要采用分级读数法来读数。
4.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7、8题。
在读、写数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对数的读、写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有深刻地了解和巩固。在本节课中有部分同学掌握得较好,有个别同学对于十进制计数法还不太熟练,需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第7课时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第20~21页例5及相关练习。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两个数:4004000 师: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师:百位上的“4”表示什么?千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师: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指名学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1.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学生观察表格,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三年出版的图书种类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
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师: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2.数的改写。
师: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师: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生: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师: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生: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1.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课本上填一填。
2.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说所用的方法。
3.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吗? 通过预习可以使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时更有自信,成绩不好的学生在预习时如果不懂经过第二天老师的点拨会豁然开朗。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将一个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时候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8课时近似数 教材第21~22页例6、例7及相关练习。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课件。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更精确,一万多是个近似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1.认识近似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6情境图。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师: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
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7。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师: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课本上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师: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
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
386685千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
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师: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师: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1.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9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复习数的读法、写法。
教材第25页“练习与应用”第3、4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读、写出各数,分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读、写的。
3.复习数的改写与省略。
(1)教材第26页“练习与应用”第5题。
先读一读,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教材第26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材第26页“探索与实践”第7、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边回顾边整理复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似,把它们的教学分开编排,主要是受认数教学的限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会满一万,可以在认识万以内数阶段里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经常会超过一万,只能在认识多位数以后教学。相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而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更容易发生错误,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习惯,细心运算、及时检验得数。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课件。
1.直接写出得数。
12×3=205×3=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师: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1。
师: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生: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生:先算128×6 ,再算128×10,最后算128×6的积与128×10的和。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所写的竖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师: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1.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同是其中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可以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材第28~29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两种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课件。
1.师: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1.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2。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
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师: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 教师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师: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师:“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 数量 总价 钢笔 ()元/支 ()支 ()元 练习本 ()元/本 ()本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总价=单价×数量。
师: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生: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29页例3。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师: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中的“每小时行260千米”和“每分行200米”可以称为什么?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交流。
师: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3)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课件出示下表:
速度 时间 路程 列车 ()千米/时 3时 ()千米 自行车 ()米/分 8分 ()米
让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师: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路程=速度×时间”,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时间=路程÷速度”和“速度=路程÷时间”。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教材第28~29页例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教材第28页例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教师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吗?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每种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两个例题。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同时,也在今后的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第33页例4及相关练习。
1.探索、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课件。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乘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师:在乘法里面,两个乘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乘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4。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中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师: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情境导入中的问题。
师:小明在计算“42×5”时,将乘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1.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乘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2)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乘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中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本节课在愉快的环境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及拓展应用知识时得到了解决,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数字较大的练习,学生能较好地发现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第4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材第34页例5及相关练习。
1.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计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根据乘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
课件。
1.口算练习。
53×30=
20×70=
40×22= 20×20=
40×90=
502×7= 2.复习有关0的运算。
5+0=
20-0=
7×0=
0÷8= 师: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0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1.教材第34页例5。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5。
2.师:请大家认真读题,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有850平方米草坪;
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
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20克。
所求问题: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3.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1)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要求“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得出:只需要“有850平方米草坪”和“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这两个条件。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组织汇报交流。
说一说用乘法解答的理由及计算的方法、过程。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所写的竖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竖式:
师: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师: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4.教学第34页“试一试”。
(1)师出示问题: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生:850×20。
(2)学生尝试解答。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
师: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 (5)师: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6)教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方法学-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方法,这些学-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铺成边长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铺成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通过刚才的报数和铺正方形的过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韦恩图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十七2、3、4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学-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
教师巡视学-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在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讨论怎样保护环境。
3.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参与活动,讨论、发表对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见解;耐心听别人的发言,简明扼要地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讨论交流时的条理性、应对性和合作性。
2.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难点
1.尊重、理解对方,学会倾听。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
2.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美丽的环境录像和被破坏的环境视频。
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各组把要展示的标语版、手抄报、建议书等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2.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展示会,把所有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就同一主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成员收集的材料。
3.推举代表,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班展示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以“我们与环境”为主题,结合本组的展示台内容先进行充分讲解。
(2)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把了解到的情况说具体。
(3)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本组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讲出来,使听的人了解情况并受到感染。
(4)其他同学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听众,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5)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在同学发言完毕后做补充。
(6)各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可提问。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1)小组轮流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展示,如采用文字、图片、实物或表演等形式)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代言人”要向其他小组做集中介绍。
(3)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展示,感受、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并准备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或提出问题。
3.多方评价,深化主题。
通过各组同学评议:本次交流展示活动中哪个小组表现比较出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为什么?
(2)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状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2.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交际范例
用一诺: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这样做,用水后及时关紧水龙头;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尽量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健康又环保;垃圾分类回收。
六、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