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示意图上标出故宫的主要建筑;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展示旅游路线图,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
二、 课文研读
(一)第三四段
1.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下面各句分别表现了故宫的什么特点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明确: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
建筑精美宏大壮丽 宏大壮丽
三、 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一)请大家齐读第5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太和殿的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词语。
2.本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
明确:
2.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3. 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二)第6段
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本段说明由外到内,外观着重描绘色彩,内景着重描绘什么呢?
2.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本段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出来。
3.本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着重描绘内部装饰,突出的特点是用“龙”做装饰。皇帝自命“真龙天子”,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也突出皇权的威严。
2. 介绍建筑物的特点,适合用空间顺序介绍,还要找准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本段有两个立足点,第一个是朱漆方台,方位词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第二个立足点是雕金蟠龙,方位词有周围、下面。
3.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造型的,具体来说是由外到内、由中间到两旁、由上到下。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
4.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朱漆方台上雕龙宝座、雕龙屏、盘龙金柱,中央藻井上雕金盘龙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表现出太和殿内饰的庄严富丽,更容易理解;本段的摹状貌描写殿内龙的各种各样的造型姿态,显得更加直观形象。
(三)第七八段
1.太和殿位置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2.第八段提到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
1.位置:中轴线上; 用途:举行重大典礼
2.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3.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四)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明确: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
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
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仿佛进入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1. 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
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
2.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御花园;打比方。
(六)第15段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课堂小结:
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游览故宫的话,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
三、知识巩固
1.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
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
2.说明方法:
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
四、文本延伸
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试着写一篇小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注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字数在3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重温课本84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
多媒体显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邓小平的照片)”
师:这个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针。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历史回顾。
多媒体显示:历史回顾
师: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多媒体显示: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师:“在政治课中大家多次接触到《义务教育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女孩: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小男孩: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师:“尽管我们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了青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少数地区的孩子还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和义务。”
随后教师问题:总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阐发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很好的发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进步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发展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多媒体播放短片“科教兴国”(视频:科教兴国)。
师:“‘科教兴国’战略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呢?”
①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面对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步成长的你们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一下。
生:“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高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中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战后经济颓废。然而仅仅一、二十年时间,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飞跃令人咋舌,两国分别成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强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依靠美国扶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生:“发展中国家新加坡也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保证了科技和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70年代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不仅超过西方,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师:“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所以高瞻远瞩的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资料的汇总,思考、讨论并作答。
①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展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网址、图片、文字资料等)
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都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取得成就的有力保障。那么,我们青少年又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呢?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生:“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生:“想要考重点高中,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理科我很喜欢,我想搞科研工作,希望拿到‘诺贝尔’奖,为国家作贡献。”
生:“初中毕业后,我打算去读艺术高中,以后考艺术学院,做一名演员,能走向国际。”
生:“我不想读高中,我希望直接去读技术学校,早点工作,边工作边深造,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生:“我们读初中毕业是最低的标准了,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能继续深造,现在读大学是我们的起码要求了,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不断地扩招,所以,我们为了自己也得好好学习,要不然,怎么在以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啊?”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大家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课后思考和探讨
对于我国目前尚存在8507万的成人文盲,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1、 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 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1、 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三课时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经常听到有同学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同样能体会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2、学生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想背影)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父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亲,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汹涌的大海,具有宽阔的胸怀。
1、反复涌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点题 家境:祸不单行
父子 描写背影: 送别前:细心关照 父亲疼爱儿子
情深 (细致刻划) 买橘子:周到入微 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思念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2.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形成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理解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重大决定,如国旗、国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本课的难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进一步认识-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神州七号发射成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图片。
这几幅图片从几个侧面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强大与繁荣。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在过去的百余年里,我们曾遭受到外来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而卓绝的努力,建立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节课,让我们重温那振奋人心的一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多媒体打出课题: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播放《开国大典》视频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话语、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
在开国大典上,我们听到了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有662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团体和民族,许多代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北平参加政协会议的,这些都说明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因此会议能限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类似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看书p2,按照导学提纲的提示自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是:一个文件:《共同纲领》;一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个主席:毛泽东;一面国旗:五星红旗;一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个首都:北京;一种纪年法:公元纪年;一座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多媒体打出五星红旗图片
政协会议上提到的五星红旗,我们每天都能看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日本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创作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成为历史,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那为什么还要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点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采用了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唱出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将面对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用这种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这段民族战争的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多媒体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归纳总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工作。
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归纳出来呢?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
解释: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结束了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了,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其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最后,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首先,新中国的成立,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打出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宣布命令时的情景图片
解释: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西南、东南沿海、海南岛、新疆等地仍盘踞着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了解放全国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陆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区是在什么时间、通过怎样方式获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么意义?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的图片,并解说其过程。
解释:解放前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
播放-集团在西藏视频
课后小结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企图依靠外国势力达到“-”、分裂祖国的活动是背叛祖国的可耻行径,决不能让其得逞。
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指导学生设计本课大事年表
板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2、意义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公开课《专题“汉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①认真阅读《专题汉字》中的两篇文章;
②准备一些书法作品,并能从汉字的形美角度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
③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自己名字的意义,并试着给自己取个字或笔名;
④找一些会意字,并能从字形、字意两方面来说明这个字。
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并能创造美。
放歌曲《中国娃》。
一、导入: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二、听
《七律长征》大家一定很熟悉了,下面让我们再次重温这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
1学生比较《七律长征》与《声声慢》的音美。
①听《七律长征》、《声声慢》的音频。
②比较两首诗词音美。提示:从声调方面来讲。
三、看
1、学生展示书法作品,从笔画,字形美的角度说说欣赏书法艺术。
2、①独体字的形象美:日、月、山
一轮圆圆的红日描画出太阳圆圈的形状,如钩的'新月与太阳的形状区别开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简单的几笔勾画,万物形态尽现。
②合体字的平衡美:旧、旦、亘
③汉字组合的艺术美:
图案美;汉字组合的艺术美。
3、小结:汉字的字形讲究的是方方正正、四平八稳,无论是独体字的写实的字形美,还是合体字的平衡美,又或是经过艺术加工以后呈现的艺术美,都让我们感到是美的享受。确实如鲁迅先生所说:“形美以感目。”(回到第二张幻灯)
四、感
1、只字说意美
①讲解“明”字的象形构造,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由形美引发出怎
样的意美。
(幻灯:一轮似火的红日,一弯皎洁的月,交相辉映,为人们驱走夜的恐慌,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
②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旦”字的意美。
2、小组交流:
①学生交流自己寻找到的会意字的资料;
②交流成熟的小组,可以先把会意字写在黑板上,最好可以画出这个会意字的象形字或金文或篆文。
3、你来品一字
“东风欲染枝头绿,却惹杏花一点红。”
你认为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好,用得妙?
4、名字中的汉字意美
①苏轼,字子瞻。名与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与意义。
②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名字的意义。
五、写
运用本课所学,依据你的名字为自己取个字。
要求: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又有意境美。
(提示:或与名字同义,或近义,或反义,或双关,或拆字……)
六、总结:
汉字的音、形、意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希望大家都能够沉醉在汉字的海洋里不知归路。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一、理解掌握“撰稿”、“启迪”等词。
二、了解报纸的作用、表现形式及内容。
三、掌握读报的方法。
四、激发读报兴趣,鼓励学生在读报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
1.掌握读报的几种方法和积累资料。
2.理解读者与报纸间的“朋友”与“主人”的关系。
一节。
1.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读报吗?我们需要掌握有关读报的哪些常识呢?现在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
2.研习新课。
(一)提问: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各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
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大多数报纸有几个版面?哪些报纸有八个版面?各个版面的内容是怎样安排的?试举例。
课文第二段。
2.报纸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课文第三段。
3.报纸消息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课文第四段。
4.阅读第五段。
这一段是介绍读报方法的,读报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介绍了几种?
三种。一,选择,二,浏览,三,精读和略读。
5.怎样做报纸的主人呢?
一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能使自己感动,同时,能给别人启迪的人和事,把它们写成一消息,通讯或评论。
向有关报社投稿和学办小报或墙报。
三、小结课文。
1.本文介绍了有关报纸的知识和读报知识,启发我们养成读报习惯并向报社投稿,学习办小报。
2.写作特点:
1.本文按逻辑事理关系安排结构。
2.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四、作业:练习一、二。
八年级语文专题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基 础
知 识 了 解 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 握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 力训 练
过 程
方 法 口 头
表 达 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 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 论
探 索 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 感、
态 度、
价值 观 爱 国
情 感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 想
意 识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 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 内容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