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写总结时,还可以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总结作品。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和借鉴。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一
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时令有著名的三候,即“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它的.意思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所以在这个时节可以见到萤火虫,其实是萤火虫将卵产在草丛里。而土壤浸润,空气湿热,盛夏给人的感觉就是又闷又热。由于强对流频繁,冷暖空气交汇,所以雷雨天气横行,大家出门要做好防雨准备。
1.不要长时间在户外暴晒,夏天的阳光紫外线十分强烈,最好带上遮阳伞或帽子,做好防晒工作。
2.不能一直呆在风扇口或者空调口,避免患上空调病,着凉感冒,应经常开窗通风。
3.切忌过度食用冷饮,虽然冰镇的饮料和雪糕是很受欢迎的,不过吃多了对肠胃不好。
4.避免缺水,应随时携带水壶或者矿泉水,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5.尽量不洗冷水澡,否则会影响汗液排泄,对皮肤的刺激也很大,建议夏天洗温水澡。
6.忌讳吃过于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大暑属于肝火比较旺盛的时期,避免重油重盐的饮食习惯,需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健康的养生方式。
大暑和三伏天的中伏较为接近,今年就在公历的7月22日星期四,炎热的天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农民会希望多一些晴朗的天气,因为这样有利于土壤温度升高,庄稼喜欢高温环境,会加速生长,对于秋后的收获很有帮助,所谓“大暑不暑,五谷不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个时令对于人们的影响又是巨大的,大家会避开最热的时间段出行,或者到清凉的地方进行避暑。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二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养生之道:先要养气
进入夏季以后,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万物都处于活跃时期,万物茂盛秀丽。人们应晚睡早起,使情志愉快,心中没有郁怒,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开发,这就是适应夏季,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
易上火:需调养心神
中医认为夏属火,与心相应,夏季心火易于旺盛,病人动辄上火发怒,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要求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
温水澡:防着凉感冒
许多人在夏季的夜晚喜欢在街上纳凉至深夜,甚至整夜睡在星光之下,其实这是不好的习惯,夏季虽然炎热,但是夜里的雾露之气还是会伤害人体。很容易引起风寒感冒,主要体现在恶寒、头疼、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喝上一碗姜汤,你会发现感冒症状好了许多。酷热盛夏,每日洗一次温水澡,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措施。
祛暑湿:重饮食调节
夏季气候炎热,暑热当令,心火易于亢盛,一般情况下,饮食上宜用清心泻火、清暑之物,如西瓜、绿豆、赤小豆、苦瓜之类,夏至以后,阴气渐重,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饮料而伤了脾胃,引起腹泻。因此,可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饮以祛暑化湿,调整脾胃功能。
练身体:做合理运动
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丧失过多,如果运动量过大,更会造成出汗过多,耗伤气阴,患者则出现头昏胸闷、心慌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夏季运动不要过分剧烈,而且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宜选择运动量较小或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等,有条件者可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
补睡眠:调节阴阳气
夏日睡眠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睡可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起可顺应阳气充盛,有利于情绪调畅,中午应适当休息,一则或避暑热炎炎之势,二则可弥补夜间睡眠之不足,消除疲劳。
治痱子:用草药洗浴
大暑以后,往往天暑地湿,暑湿之气交蒸,天气闷热,易患疖疮、痱子等。注意皮肤护理,同时适当采用一些天然的草药洗浴,则会令人度过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叶浴,将桑叶100克左右放入锅内煮10至15分钟,再倒入浴盆内即可,能消除皮肤痤。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20xx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而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所以在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暑工作。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三
冬瓜自古被称为减肥妙品,《食疗本草》中说: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常食之。冬瓜外表虽然粗笨,但内里却细腻清淡,如遇海鲜,则汤味愈加清爽鲜美,兼有清热滋阴之效。冬瓜味本清淡,肉质细致绵软,清蒸肉类垫上几片冬瓜,口感清新怡人。而除了炒煮炖烧,冬瓜还能做成清清凉凉的消暑甜品。
丝瓜:天然美容剂。
“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瓜葛相结连,蔓延自登缘。”丝瓜不用人扶持,可自由自在地登墙爬屋,上架攀缘,让它的黄花绿叶,累累棒果,垂棚满架,给人以田园般的诗情画意。
丝瓜滋味清新淡雅,轻轻削皮,看到的是白白的瓜肉,闻到的是青鲜的气息。人们通常吃丝瓜,多是轻微去皮后,切片清炒,荤素皆可,做出的丝瓜清香四溢,滑爽利口,可做中餐和晚餐。
黄瓜:清热解暑良品。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很喜欢吃黄瓜,甚至将它入诗,称:“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时清闾里具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夏日酷暑时节,如若茶饭不思,确可摘得一根带刺儿的黄瓜,咬下一口,清脆爽口,清热解暑。
黄瓜脆爽可口,清香怡人,可生吃可熟吃,最简单不过轻轻拍碎,仅油盐酱醋点缀即可。如若宴客,便可幻化出各种花样,譬如蓑衣黄瓜、腐竹拌黄瓜、剔骨肉拍黄瓜、黄瓜拌鸡丝、鸡蛋拌黄瓜、凉拌油辣黄瓜、椒油黄瓜拌腐竹等,精致又美味。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四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我们知道,在高气压系统控制下,高压产生的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使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
在7月底到8月初,正是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的活跃期,它时常盘踞在我国东部地区,强盛的时候,可西进控制到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如四川东部、重庆等地。
同样,在夏季,我国大陆许多地区常常受大陆高压控制,同样是下沉增温,晴空少云,滚热的地面,烘烤着大气,使气温居高不下。可见高压系统是高温天气产生的基本条件,高压的维持意味着高温天气的持续。
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
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在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 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 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防情绪中暑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气温、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情绪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症状。
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恶心等中暑先兆,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高温作业或易中暑人群,为了以防万一,平时也可以适当吃点藿香正气水。
为防“情绪中暑”,一旦火气上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
2、补水宜喝粥
在大暑节气养生,首要是补水。此时节喝药粥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
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选用粳米、绿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养胃的谷物为主料,辅以百合、莲藕、黄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凉清热蔬果,加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品煮熬而成。
所谓“天生万物以养民”。大暑期间,还应该多吃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当季蔬菜。淮山药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多吃淮山药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使人精力旺盛。
3、冬病多夏治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盛的节气特点,采用穴位敷贴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药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敷贴的药物最常见的是选用一些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复方中药,结合透皮给药技术,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肺俞、膏育、大椎、百劳、定喘等穴位敷贴治疗。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五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六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一、广东大暑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二、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
三、福建莆田吃荔枝“过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四、鲁南地区“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
五、台湾大暑吃凤梨。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的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来保佑百姓的平安。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传统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它的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吃凤梨。
大暑期间得时候,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的,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吃荔枝。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的时候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把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的时候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七
大暑(great heat),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大暑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到达时间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但在农历上的具体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八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概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是黄经120。大暑节气也正是属于中伏阶段,也就是每年的最热的一个阶段。
古文记载“六月中,解见小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因此,好多的古文中对大暑节气都有过讲述。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因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就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相信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不是有句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对于小暑来说,天气更加的炎热。
在《1971~20xx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正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俗话说:“东闪闪无半滴,西闪闪要来雨”意思是说在夏天的时候,闪电若是出现在东方出现,雨一般都不会下的,但如果闪电出现在西边,那么雨马上就要来了。
知识链接:
大暑为什么最热
夏天的高温都是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形成,从小暑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活跃,一旦控制,就出现高温,前段时间的高温正是如此。
所谓高压控制就是热气流在压力下往下沉,而不是上升,热量不断地在地面积聚,白天吸收的多而晚上散发的少,到了大暑的时候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节气最为炎热。
这一现象持续到立秋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移,晚间的热量散发增多,才会出现“昼热夜寒”的现象。
大暑和三伏天的关系
三伏天是我国农历用来表达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有的年份三伏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今年的三伏有40天,头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
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暑小暑基本在三伏天内。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九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我们知道,在高气压系统控制下,高压产生的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使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
在7月底到8月初,正是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的活跃期,它时常盘踞在我国东部地区,强盛的时候,可西进控制到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如四川东部、重庆等地。
同样,在夏季,我国大陆许多地区常常受大陆高压控制,同样是下沉增温,晴空少云,滚热的地面,烘烤着大气,使气温居高不下。可见高压系统是高温天气产生的基本条件,高压的.维持意味着高温天气的持续。
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
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在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 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 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十
七月过大半,天气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暑伏。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炎热至极的时节,除了热,大暑节气与其他节气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请看大暑节气的由来,了解“大暑”的脾性,轻松度夏。以下为中国天气网对大暑由来的解说:
每年7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天文专家解释说,“大暑”期间这么炎热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放散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节气最为炎热。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十一
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啦,今年大暑,你是想被太阳烤成孜然味?还是香辣味?还是麻辣味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节气“大暑”吧。
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
谚语。
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十二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
大暑节气的由来篇十三
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
到达时间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但在农历上的具体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