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心得体会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内容杂乱无章。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一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二
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三
《谈美》全书共有一五个话题,也便是一五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卖火柴小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人们对于熟习的事物总是容易纰漏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现实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识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孕育发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政府者迷,观看者清”。
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过这第一三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四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晚年创作的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谈美书简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书。对于朱先生,我虽有耳闻,但他的文字却是首次得见,真是欢喜得不得了。朴实流畅的文字和随和真诚的。
作文。
态度正是我所喜欢的。首先读的是朱先生当年从海外寄给国内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谈论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话题,但同时也是极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读书与作文,动与静,情与理,人生与我。读朱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真是一种享受,夏丏尊当年在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的序里说,朱先生的这些信“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看来夏先生对这些信太了解了,单就这句话就引我一头扎进了这些信里。
“谈人生与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讲到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两种眼光真是独特,朱先生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关于“人生与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真正思考过。然而,不论思考与否,我们却由不得不受这个问题的影响。人来到世间,活在现世,快乐与否,幸福与否,都与这个问题脱不了干系。同样是人,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有出世的态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终其一生只感到索然无味,这个中滋味也多半受这个问题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与我的关系,可是决定我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最好还是学习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这个问题的眼光非常独特。他把人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同时也把自己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他说人类比其它万物感觉到苦,是因为人觉着自己比草木虫鱼重要,同样,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觉着苦,也是因为这些人觉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这些见解实在精彩!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也许有人会反驳,人是万物之灵,怎能与草木虫鱼同日而语?!当然,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讲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我们就没必要纠缠于什么低等与高等的差异问题了。顺着朱先生的话想一想,的确,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说实在的,这偌大一个天地间,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罢,实在是无碍于“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虫鱼,无论和风甘露,还是凄风冷雨,不都是一样地活着,草木该繁茂时即繁茂,该凋零时即凋零,虫鱼该强健时即强健,该衰老时即衰老,谁也没有觉着自己幸运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独我们人类,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怜,自寻烦恼。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当作草木虫鱼看待,人生岂不惨淡?事实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无论看人生的喜剧,还是人生的悲剧,总带着欣赏的成分,总觉着有趣味,总能寻到美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眼光,这种特质,使朱先生最终功成名就,开我国现代美学之先河。可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慨叹着人生的无趣无味,又有多少人在无趣无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现在看来,人生到底有无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剧别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剧别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许多把玩的对象,自然毫无趣味可言。许多人终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从自身而来,这样的人生难免趣味无多。
学了朱先生的眼光,我发现人生的喜剧远远多于悲剧。比如,之前总看不惯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厌恶,如今换一种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还真是趣味无穷呢。如有的女人不论别人是否感兴趣,总爱在人前夸赞自己的老公,其实无非是要告诉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与达官显贵同进同出,如何如何享尽人生浮华,我之前很反感这样的人,觉得她们无聊肤浅。现在换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台袖手旁观,便觉得这种女人也着实可爱,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种态度欣赏她的津津乐道与沾沾自喜了。欣赏之余,还意识到自己当初也不免有狭隘之嫌,的确,她们能在这些事上寻到无尽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感,我们又何必嫌恶呢。还有,之前很看不惯一些口是心非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厕时见到了a同事,a同事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就夸赞说,哎呀,你的头发烫得真好看,多么适合你的脸型和气质。
a走后,b同事也来如厕,刚巧,b同事也刚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马上又扭头夸赞道,哎呀,你烫的这个发型真好看,刚才我看见a,她的头发烫得一点儿都不好,还不如不烫呢。一边说着一边兴冲冲地往外走,谁知话音刚落,便看到a还站在卫生间门口,这位同事当时窘得无地自容。后来在工作中屡次遇到这样的人和事,虽不如这个例子典型,但总是大同小异。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不免从心里鄙夷其两面三刀,说话办事不讲原则,做人没有诚意。但现在换个眼光看,便也觉无妨大碍。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脾性,他的话该如何听,时间久了周围的人自然会有共识,这样的人若能从口是心非中获得些乐趣,就随他去,若能获得些教训,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岂不更好,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当个喜剧看看,实在无妨。
如此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剧我见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学业无成,一直未寻到合适的工作,有几年游手好闲,苦闷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妈眼看着儿子一步步误入歧途,家庭也堕入困境,二老终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叹自己不该一次次纵容迁就。哥哥也终日愁苦,悔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青春好年华。他们都是我至亲至爱的人,看着他们愁苦,我也愁苦,觉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现在学了朱先生,换一种眼光看,正所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每个人只能择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较多坦途,有的人较多磨难,虽说有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更多时候人在命运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至于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运差,似乎千百年来也没人说得清,佛家讲前世,讲因果,讲轮回,就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论信与不信,我们却或多或少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谓的“知命”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顺也好,逆也罢,我们都须在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人生的悲剧,埋怨毫无作用,有时连抗争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负责任,也怪怨爸妈太骄纵儿子,对儿子的事大包大揽。可这些都于事无补。后来,我逐渐冷静下来,换了一种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责怪父母,而是尽己所能做些实际的事。我让哥哥离开原来的环境,到北京自谋生路。大半年下来,他虽生计艰难,但至少平静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爸妈看到儿子终于自食其力,心也渐渐安定下来,我从他身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出坚定与信心来了,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朱先生说,“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个热心,便道尽了“人生与我”的关系。我们对待人生的悲喜剧,对待他人,对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颗热心,一副冷眼能让我们气定神闲,从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随了世俗去,一颗热心能让我们发现趣味,发现美,既关爱他人,也顾到自己。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启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说,也许有人认为他拿人比禽兽诸物,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贤来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如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他都可以拿来作为护身符。但朱先生认为不必如此,因为“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这句话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更应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贤吓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之前,我一直很有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书香之家,对于人文哲理,虽有兴趣,可缺少底蕴,更谈不上学养,后来年纪稍长,渐渐有了些人生体悟,也想偶尔抒发一下情怀,但常常缺少勇气,羞于表达,生怕被人笑话,在古圣先贤面前出了丑。读了朱先生的这句话,总算对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种眼光和态度。
古圣先贤与我,时代虽有古今之分,天分虽有高低之别,但同样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浅,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将悟到的东西说出来总结出来,有的人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但无论如何,总不至于有大区分,既然如此,何必担心在同类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这个人世间体悟到的必是人类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顾及古圣先贤是否说过,或是如何说的。这样的话说出来,不知会不会引起误解,以为我竟然胆大妄为到不把古圣先贤放在眼里。事实上,朱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减少我对古圣先贤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让我有了勇气重视自己。单为这个进步,我也该好好感谢朱先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今天又是心血来潮,看到书架上有本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正好电脑被儿子霸占,不如拿来读读。一开篇第一封信关于读书的议论就于我“心有戚戚焉”了,对自己也是一个指导,因为自觉不算得真正的读书人。
第二封信是谈动,“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倒是真的。每天闲时都做着同样的事,上网、聊天、听音乐、放音乐、唱歌,时间一长便觉无聊,因为毕竟不是正事。哪有忙着正事的人会发愁呢?即使正事让你发愁也不可能给你时间正儿八经的坐着发愁的,而是会拼命想方设法去解决,也就是说发愁的人往往发的愁也是无关紧要的。
不过,愁有用吗?“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对自己的看法不外乎这两种吧,或是伟大,或是渺小,都不该在闲时发愁。
刚刚扣上谈美一书,便提笔来写感,颇有几分应付之意。但事实并非如此。于我,一个从未考虑过什么“美”是什么,并几乎不与艺术沾边的高中生来说,读这本书真的有些吃榴莲之感,首先是无从下手摸不到头脑,其次便是内容的苦涩。因此,我实属是怕不立即记下点什么,怕是白读了这篇佳作。于一门生疏的知识,我随时颇为认真读过,但仅仅一遍,还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该读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声,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浅谈一下我的拙见。
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围,我想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处。当然,美的范围无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他是一个极为广阔的领域。语言、声音、画面、劳动生产、建筑···皆属美的范畴。人与自然,世间万物无一不是美得缔造者。可这之前,我只狭隘的认为艺术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处的艺术品也只是狭隘的定义),用心领会2,我们时时刻刻都与艺术接触,都在与美接触,依据动听的话语,一道虹,一片发人深省的文章···没有人可以给美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正如文中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颇具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而美与美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没有脱离美感的客观美的单独存在,正如朱老所举,沙漠中再宏伟的建筑,没有得到主观美感的肯定,谁又能说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种倾向,不同人的倾向不同,因此没人会了解且统一所有人的倾向,也就无法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没事一种倾向,就大大的扩展了美的含义,这就可以用我们所说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来解释。我们一般人眼中与思想中的美,都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实不然,我们心中冥冥中有一种自然地倾向(这貌似就要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解释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却拥有一颗感恩高尚的心,这时我们便产生了一种自然地倾向,倾向于欣赏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内在美。而同时,美感变产生了。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中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从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的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笔下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质。
最后,为了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找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让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五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薄薄的一本《谈美书简》看完,这主要得益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内容。在这个场合仓的阅读过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觉地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白花,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毕竟还是有了些收获。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学与戏剧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还应该是环境中的人物,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人物个性与典型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这样的观点贯穿在这一节的始终,可以使读者在解读当代一些文学、电影中的“实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词之外的评价。虽然在这个强调个性的年代里,这种典型性并不如作者写书的时候那么强烈,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想法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正是这些貌似平易近人,实则各有性格的角色,丰富了我们单调的电视屏幕,让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样,这样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近年来讲述各种小人物的电影在国际影坛开始叫好又叫座的发展起来。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身为作者的朱光潜老先生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并不能够从中见识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这样一本可以作为启蒙书籍来读的小书中,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胜,带领我们观看胜景的好导游吗?作者的确非常成功地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说完了作者的优点,我很想再讲一些我在读这本书是对于写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书中曾经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学研究的时候,不可以总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没见什么具体分析,都是概念。由于这本书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年,受旧思想的影响还很大,我认为作者在有的时候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作者是一个研究了很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写的书也如同马克思主义要求的那样,非常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和观点,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让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学到了东西。
提出以上的两点内容,我并没有批评朱光潜老人,更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变化,然而我认为,以上的这两点,正是我国大部分政府与党的文献中广泛存在并且应当试图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正是中国共产党让人感受到形式主义存在的主要原因。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六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中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从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的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笔下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质。
最后,为了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找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让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七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谈美读后感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十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八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美学经典,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学文的人都应该看看,因为它对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戏剧和小说方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章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戏剧和小说。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中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从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的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笔下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质。
最后,为了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找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让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九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一
利用这个寒假我读了两本书:《第五项修炼》和《杜拉拉升职记》,我从书里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却也足以让我受益。
先看的是《第五项修炼》,刚开始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几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喜欢那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第五项修炼》有五项主要的内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队学习、全局思考。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第五项修炼》字字如玉,发人深思,催人觉醒,授人以渔,引人成功......
读《杜拉拉升职记》完全是抱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却也看到了许多许多的东西。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具有时尚名字的杜拉拉,因她身在世界500强之外企职场,执著上进踏实勤奋,用一般人难有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学习聪明的大脑,为她自己加薪晋级换来了机会,最终成长为这个大公司的hr经理,并为自己赢来了理想中的爱情。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人活着就像航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是不顺的"。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也很快将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我认为向杜拉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于改变勤于思考。
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你若青涩,便还能成长;你若熟透,便将腐烂。只要你还肯学,就能不断成长。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二
这其实才是我20_第一本看完的书,《大设计》是第二本,显而易见《大设计》更吸引我,所以执拗地要第一后感写《大设计》。
对于朱光潜的《谈美》,最直观的感触是怎么能够离开说教的形式去表达。尽管感觉朱光潜本人也是很讨厌那种形式的,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却都是此般的影子(个人感受),每个我们都好像有点此番倾向似的,由此我想我该如何避免呢?还是说难以避免。
专业书籍就得专业对待。
一
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和美感。一为实用。(举例中他说到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p12)(对于持有这种想法的男人,我只能说这种男人除了是生小孩一类的意义之外,也很难寻出其他意义了)【没错,耿耿于怀】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很像p话)。真善美三者俱全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那可能不存在完全的人吧?)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怎么就不高尚了呢?)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哦)只有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二
美要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及,容易回到现实世界;远了,使人难以欣赏。艺术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艺术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经过的情感是通过反省的。
三
移情作用,移情不一定是美感经验,但美感经验常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带有无意的模仿:(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返照(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不知不觉模仿物的形象。
四
(一)美感要素:(1)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有适当距离(2)观赏时这种意象时,要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二)美感与快感的区别: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态度不带意志不带占有欲。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五
美感与联想。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六
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不是美感。考证和批评也不是欣赏。批评者分为:1导师地位的2法官地位的3舌人地位的4印象主义批评的。总结: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不是欣赏,但欣赏不能没有考据和批评。
七
(一)什么是美?他说的:康德—美感判断主观,却普遍,人心构造相同。黑格尔—美是个别事物上见出概括或理想。托尔斯泰—美的事物含有宗教和道德教训。他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内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这个字真难打)(二)我与物的关系:(1)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2)心灵把混沌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的整体的可能性。(三)美与自然的关系:是美就不自然,是自然就不美。(他想说的就是一定会带有你的主观色彩,而你的主观感受的美就是已经经过你的艺术化了)。
八
美是常态,丑是变态。(一)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二)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
九
欣赏中有创造,创造中有欣赏。艺术起源游戏说。
十、十一、十二。
十三。
技巧:(一)方法(二)媒介知识【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十四。
十五。
要严肃和豁达同时客观而言,除去朱光潜的男权思想不谈,他的《谈美》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特别是后半部分,个人觉得还是颇有裨益。最大的优点是引用了许多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且古诗词等都引用的恰到好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我想达到的一种状态。
精则专,泛则滥。总体而言是这样的,也是我个人需要警惕的。说到美本身,总觉得我们在追求真正的美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三
以作者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进行阐述。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四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小书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提出,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详尽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创作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需要体现社会具有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历史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中所典型人物应生活在众所周知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会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文学作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的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心血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读者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嬉笑怒骂,无论是对于想要或者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扩展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大力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栽的是科学工作,是第二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嘲弄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品性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外界影响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管理工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五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六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美学经典,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学文的人都应该瞧瞧,因为它对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戏剧和小说方面,“典型生态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章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戏剧和小说。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来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同时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却意识不到,或是了事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从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中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这个环境是直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客观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确实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所以我们笔下手笔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人物形象的人物是早期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校园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某种程度。
最后,中会为了要演绎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勤于观察,看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涵义旨趣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所,让人物的特质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社交生活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七
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黑格尔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马克思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础而存在。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与他就成了人。因此,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统一体——自然的真正复活——人得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啊!这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应该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八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十九
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书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也像高尔基一样爱书籍。
我刚健的书柜上陈列这许多大大小小的书籍,基本都读过了。比如:《简爱》《老人与海》都看过了。还觉得意犹未尽,又把妈妈的书胡乱的`看了一遍。
我喜欢在网上看书。因为网上的书不尽全,还可以评价。我隔半个小时就在网上买了七八本书。这不,因为爸爸没有按时将书送回家,我任性了一次。由此可见,我非常爱书。
我像许多文学家一样热爱书籍,还把读书视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