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说课稿10分钟篇一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顿生怜爱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望月》说课稿《望月》说课稿。
2、 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
1、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板书: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疏理文章的脉络,以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文章所蕴藏的三个因素的美。(板书: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 想象之美)
(师: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远的诗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说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读者的话,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在那样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诗之美”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板书,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引导他们反复品读,充分质疑,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强调凸显出来:“月光”和“诗”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让“我们”沐浴其间,又怎会使“我们”沉醉不已?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中心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如从“吐洒”、“晶莹闪烁”、“镀”等词可以体会到月光的淡远、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写出了月光的朦胧、宁静等等。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1)是啊!这明暗互衬、动静相宜的景,这让人动心动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中心句,想一想,应该通过朗读强调哪些词语?
(2)为什么在这句话中,“诗”这个词要用逗号隔开呢?
(3)对啊!令我们“沉醉”的不仅是月光,还有什么?
(4)“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汇合营销
《望月》说课稿教案。下面,就让老师来扮演文中的“我”,同学们都是文中活泼聪颖的“小外甥”,我们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一起来再现当时“赛诗会”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诗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乐解说:你描绘的是明净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现的是大气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月……
或者: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的身影。
通过你的背诵,我似乎体会到了诗人在月夜快马加鞭赶回故里的欢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的愁绪与绵绵的思念。
…… ……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灯):看来,同学们都是充满才气的小诗人,对写月亮的诗了解得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中心句,经过刚才的“赛诗会”,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还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吗?
(7)小结:多美的意境啊!诗句因为月光多了一份灵动,月光却因为诗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诗互相融合,浑然一体。让人沐浴其间,使人久久沉醉,不愿离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个环节时,我尽量通过学科间资源的整合,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具体设计时,采用“想象感悟法”、“积累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朗读形式,读出韵味;渲染课堂气氛,读出情味。”和“激发学生想像,读出意味;巧妙点拨引导,读出余味。”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立体化阅读中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意象,实现读者与文本及作者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感受到了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3、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望月》说课稿《望月》说课稿。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并且说一说:“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 。”(幻灯),同时,以“在我的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_ 。”(幻灯)这样的说话练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迁移创作,通过编写诗歌、画画,书法或创作童话的方法来具体地表现自己心中独特的那个月亮。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画里,在学生的笔下,“独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扶放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和作者与“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人们眼中的月,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以心观万物”,去体会“万物皆有情”的奇妙和乐趣!
布置作业:(见附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品析研读、语言积累、句式比较和想象写话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而“悟”,由“积累”到“运用”,由“理解”到“创造”的层层深入,并从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 “沉醉”
想象之美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
1、作业一:(阅读以下描写“月亮”的散文语段,积累并背诵。)
【语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望月》说课稿教案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语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亮峰上赏月,云淡风清,玉盏般的圆月亮,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业二:以《望雨》或《观云》为题,写一段话。
师说说课稿10分钟篇二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第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同时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说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作为文言文课程学习的重点科目,因此我准备采用三个课时。
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ppt页面中呈现出桃花背景(图1),并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要求学生思考歌曲中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歌曲停止后请同学们交换心得,同学们回答的可能有不同,但最终会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等等,如此便可引出本课,同时教师书写下板书(桃花源记),同时ppt背景(图2)变化为本课标题。
(二)作者介绍,对诗人初步了解
在这里我会对本课作者进行初步介绍(图3),但并不会过多的去探讨时代背景。因为一味的向学生说明时代背景就会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本课中的探讨的部分不断的去往时代背景上联想,我希望的是借助文章的彻底学习让学生们因为文章而去探索作者所处的时代,从而更加感受在动荡时期中力求的生活,更珍惜现在的日子。
(三)配乐朗读,促进理解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不过由于本课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字词理解上也会存在部分偏差,所以我首先会和学生一起梳理字词(图四),让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来进行查询,培养解决事情的能力。接下来我会播放名师名家的朗诵,让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
(四)作品理解,文本翻译(图五)
在文言文学习中,作品的翻译是很重要的,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精神,这里我准备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同学们分组,共同完成翻译内容,若其中有组内不能完成的翻译,之后有班级共同完成,老师点拨,在整个实现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帮助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在每一段的翻译内容完成后,我会问学生这段内容中你发现了什么?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最后给予结论(图六)。
(五)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体感知
在对文章的认真学习后,我会再让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作者究竟是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才能写出如此的作品,我们最后再来和学生探究一下所处的时代背景(图七)。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图八)。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同时最后也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桃花源记的视频,设下问题这样美丽的桃花源,你希不希望能够居住在哪里呢?一辩论赛形式展开。
师说说课稿10分钟篇三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师说说课稿10分钟篇四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师说说课稿10分钟篇五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三节——《去商店》。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这节课一共设计了三个紧密联系的活动。
1.活动一,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
这个活动由小淘气带领大家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通过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2.活动二,到游乐场去。
恰逢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到游乐场去玩的情景,用20元钱去游乐场活动,你想做那些游戏呢?这个题目是在20元这个范围内,让学生进行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通过这个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
3.活动三,合伙开百货店。
这是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合伙开百货店,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运用的活动。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动脑算一算,合伙开个小商店等。运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数学。
三、注意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购物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并且能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在设计时应重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比较完整的认知状态,如:合伙开百货店时,店里面有售货员,还有顾客,当顾客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和其他同学都要进行核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活动一:
(1)小朋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老师都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了,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放一段音乐。)
购物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碰碰车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飞人15元5角,抬花轿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做哪些游戏呢?你的钱够花吗?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他想让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伙开一个百货店,你们愿意吗?那么要想开百货店都需要什么呢?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讨论,举手,都跃跃欲试,兴致勃勃,说得很激烈,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让大家合伙开百货店的时候,大家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起了许多很好听的店名,如:兰猫专卖店,兰精灵童装店,小星星玩具店,等等。学生买东西的时候更是高兴,他们的样子是那么认真,那么可爱!
2.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大家学会简单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3元5角加上6元7角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时候我只注意了学生的活动,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能熟练掌握。如,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学生在算35元5角加5角一共是多少钱时候,得出40元,而且很坚定,认为自己的答案非常正确。教师指导时告诉他,5角加5角是1元,35元加1元就是36元,但是他依然很坚持自己的意见,经过再三提示,他终于明白了。他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事先反复告诉大家,要让相同的单位相加,元加元,角加角。所以,必要的知识点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今后要注意加强。
师说说课稿10分钟篇六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