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提高交际能力。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7.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篇好的总结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一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二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三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四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五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
1、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
2、发现了什么?
3、怎么样发现的?
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六
《有趣的发现》这篇文章讲述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有趣的发现》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感觉太紧。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第三册一篇课文。
首先,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维,养成阅读能力,又是这堂阅读课的主效应。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堂课又同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他们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想象联想,启迪思维,完善认识;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心理,设计四个可讨论的话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进行讨论,所有这些看似同作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四条扩充起来就是一篇带有形象思维训练的赏析文。在本堂课上,依托课文呈现出来的作文训练方式,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写赏析文的一种尝试。因此,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思考——探究——表达,构成了新型课堂的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也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诠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这堂课的有效性的前提。在这堂课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课堂活动的支配者。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在这里,教师已成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的策划;是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的编剧;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导演;是巧妙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学过程就是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写”的内容,把朗读、探究、写作三者合为一体,最终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写诗歌评论。由于它减少了繁杂琐碎的提问,教师自己讲得很少,等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这就在最大程度上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活动充分,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可见一斑。
“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第斯惠多的启示将会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七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海洋中的小岛上考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并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虽然,文中对达尔文找到的答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难,但对于达尔文如何进行观察比较研究,文中只是概括性的精简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达尔文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从中感受到达尔文专注、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品质。
课堂上,我从问题入手“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容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孩子们马上找到了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接着,我们抓住关键词语“许多”、“反复”、“终于”引导学生咀嚼、品读。
达尔文为什么要抓“许多”昆虫呢?这样是不是有点不爱护小生命呀?孩子们马上表示不是的,达尔文抓许多昆虫是为了观察,他要观察很多次,就需要很多昆虫。是呀,达尔文抓了很多昆虫,而且是很多种类的昆虫,有翅膀特别大的,还有没翅膀的,只有仔细观察,这样他才能作出比较呢。
“反复”观察比较说明什么呀?孩子们说达尔文观察比较的次数多。你们能猜猜他做了多少次的观察比较呢?孩子们有的说10次,有的说20次,有的说100次,数字是越来越多。我跟孩子们说,反复就是研究的次数多,达尔文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一次接着一次,不灰心,不放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他这种认真的研究态度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
“终于”是什么意思呀?“终于”就是花的时间很长,遇到的困难很多。可见,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最后,我再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来夸一夸达尔文,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达尔文,趁势我鼓励孩子们向达尔文学习,学习他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八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平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习,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习,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九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一
范文,希望对大家喜欢!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顶住风生存。
小的顶不住风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感觉太紧。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
这些,都在本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教者亲切地提问,如“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无论是教者精心设计的。
课件。
或者是教者努力创设的课堂情境无疑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即课堂中教师的活动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因为只有学习者的手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出他们的灵性与智慧;只有学习者的思想不受压制才回迸发出他们创造的火花。这样才能实现积极有效地学习。
作文。
教学内容,主要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就成了一滩死水。”我在讲清作文要求后,就让学生进行习作,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草稿,质量很差,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学生的大多数没有进行观察,也就没有什么发现,也就没内容可写。如何才能选择一种普遍的发现进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观察一次盐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这样的实验,再动手自己做一次实验,再进行作文指导。
上课时,我先把一个油桃放入两杯清水中,观察油桃沉入水底,接着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盐,搅拌使盐水融化在水中,再观察油桃的变化,看着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问学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学常识介绍清楚,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做一遍实验。做完实验后,我为这次作文,开一个头,让学生接着往下进行口头作文,再请学生复述作文,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习作,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写的内容清晰,语言流利。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观察,有效的方法指导,语言的训练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发挥学生更大的主动性,作文可以多样化一些。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二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三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顶住风生存。
小的顶不住风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三、语言含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人们总是把字典比喻为不说话的“老师”,可真正向这位“老师”请教的孩子能有几个?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孩子身旁宝贵的资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练习中。首先是认识并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记住大写字母,熟练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开始教学查字典。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上课,孩子们拿来了早已买好的字典,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学会查字典了,看来孩子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就教孩子们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们先读了课本上有关介绍音序查字法的对话,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数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学习热情非常高。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课本上的儿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明白了原来在写话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师帮忙,于是他们很快查起来,遇到困难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做完了这道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个别同学不熟练,主要原因还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写字母后,查找音节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字拼音的巩固。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都是费好大的劲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课感觉特别顺利,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四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五
本节课上完了,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任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本课最满意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需要改进的是:
1、课件上,色彩斑斓小蝴蝶飞来飞去,大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想必这个动画的.设计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板书过于强调探究过程,没有板出三种昆虫的状况,突不出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学习本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多种形式,却减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分组研读,效果会好多了。
4、揭示达尔文品德的那些词语过多,导致难度加深,影响了孩子水平的发挥。
因为教师没有多媒体,本节课是首次,所以问题多多。中有走进课堂,才能有所发现,应该引以为戒。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六
首先,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维,养成阅读能力,又是这堂阅读课的主效应。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堂课又同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他们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想象联想,启迪思维,完善认识;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心理,设计四个可讨论的话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进行讨论,所有这些看似同作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四条扩充起来就是一篇带有形象思维训练的赏析文。在本堂课上,依托课文呈现出来的作文训练方式,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写赏析文的一种尝试。因此,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思考——探究——表达,构成了新型课堂的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也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诠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这堂课的有效性的前提。在这堂课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课堂活动的支配者。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在这里,教师已成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的策划;是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的编剧;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导演;是巧妙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学过程就是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写”的内容,把朗读、探究、写作三者合为一体,最终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写诗歌评论。由于它减少了繁杂琐碎的提问,教师自己讲得很少,等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这就在最大程度上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活动充分,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可见一斑。
“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启示将会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七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八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近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十九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法,鼓励质疑.
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好“有趣”,接着就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题,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小问号呢?学生就能提出如“这个发现是谁发现的呢?这是什么发现呢?问什么说是有趣的发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这很快使学生进入了课堂学习的氛围。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科学家?“著名”还可以换什么词?如“闻名”、“有名”、“举世闻名”等词语,这样教育学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你想了解达尔文的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唤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达尔文是( )。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于是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想到什么呀?进而进行句式训练:达尔文发现岛上只有( )的和( )的昆虫,却没有( )的昆虫,感到很奇怪。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但本节课中,我觉得朗读训练得不够扎实。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平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习,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习,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二十
首先,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维,养成阅读能力,又是这堂阅读课的主效应。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堂课又同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他们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想象联想,启迪思维,完善认识;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心理,设计四个可讨论的话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进行讨论,所有这些看似同作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四条扩充起来就是一篇带有形象思维训练的赏析文。在本堂课上,依托课文呈现出来的作文训练方式,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写赏析文的一种尝试。因此,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思考——探究——表达,构成了新型课堂的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也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诠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这堂课的有效性的前提。在这堂课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课堂活动的支配者。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在这里,教师已成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的策划;是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的编剧;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导演;是巧妙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舵手。
“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启示将会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