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发现亮点和不足。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表达风格,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湖上篇一
离大涌谷最近的是芦之湖。
如果说大涌谷是“大地狱”,那么芦之湖就是“小天堂”——湖水清澈蔚蓝,比头顶上的天空更深更清纯;四周青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如果在南边,你还可以看到积雪的富士山,那一定相当有趣——蔚蓝的湖,洁白的积雪,苍翠的森林……人间的美景都在这儿了!
芦之湖看起来很浅。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在水底的树枝、石头和水草。突然,我看见水底有一只青蛙正趴着不动,于是想挑逗一下,就用一根长树枝去探了探,可是我的手都快碰到湖面了,它还是一动都不动,树枝离它还远着呢!这是咋回事呀!
这时,导游乐了:“你以为湖水很浅啊,这是大涌谷喷发后形成的堰塞湖,最深的地方有四十七米呢!”
我吓一大跳,怪不得呢,我刚刚看到一条老大老大的鱼正在“湖面”游来游去,但没有发出一点儿声响,怎么这么像悄无声息的幽灵?原来,它是在很深的水底游,是因为湖水太清澈了,看起来就像在湖面上!
我们上了一艘虚拟海盗船。一上甲板,我就看到一个“塑料”船长正站在高台上看望远镜;一名“炮手”正往大炮中装炮弹,准备向敌人发射;三个塑料“水手”在使劲儿拉着帆绳,好让帆张开;高台上,一面太阳旗随风舞动……啊,好壮观!
这时,我的.小堂弟也上来了。他一看到胡子拉碴的“炮手”,就认定它是个坏蛋,上前就扯它的胡子,还高高地抬起腿,狠狠地踢它的大腿,一边大叫:“打死日本鬼子爷爷!”都“日本鬼子”了,还“爷爷”呢,好有礼貌啊!看来他是抗日故事听得多了。而在这些故事中,日本鬼子总是失败者,一个中国人可以对付n个日本鬼子,他根本不知这是个塑料人,一上来就勇敢地充当“抗日英雄”了!
突然,我闻到了一股强烈的气味,不是香,但很好闻,这是树木青草的味道,原来我们已经驶入了水山交接的地方。
“看!有只白鹤!”
“哇哦,那只猴子正向我们摇尾巴呢!”
“哈哈,是向我,我手里有好吃的!……”
游客们兴奋地指指点点,开心极了。远处有蓝天白云,近看是青山绿水,山上还有许许多多漂亮的房子,这是多美好的一幅图画呀!
下了船,看着海盗船远去的背影,我恋恋不舍。这二十分钟,倏地就过去了。在芦之湖,你会觉得,眼睛大大的不够用了,时间大大的不够用了!
湖上篇二
湖上夜归。
作者:苏轼朝代: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aa14。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湖上篇三
《湖上招客送春泛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湖上招客送春泛舟》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湖上招客送春泛舟》原文。
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
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
[时崔湖州寄新箬下酒来,乐妓按霓裳羽衣曲初毕。]。
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
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湖上篇四
好想做一叶小舟轻轻地随风飘荡,采一束星辉,装点清美的日子。倘若记忆是一叶扁舟,我愿驾驶它生活在海洋里,去追寻逝去的时光。曾几何时,面对蓝天和漂浮的白云,还有那金色的太阳,内心迸发着激情,我载着春的祈盼,夏的梦想。做一叶小舟静静地泛波湖上,清晨迎接第一缕曙光;傍晚目送最后的斜阳,拘一捧月光,扮靓如洪的心窗。倘若人生是一次旅程,那么就该驻足回首看看自己跋涉的脚印。白天,我和着馨柔的风儿低吟,让愉悦的心情在波光中浅唱;夜晚,我依偎在美丽的芦花身旁,任莲的心事默默流淌。遥对风的方向,我携着秋的念,冬的守望越过激流暗礁,驶向风的故乡。谁都盼望在人生的路上扬帆远航,付出努力收获希望。害怕风浪的人,欣赏不到激流勇进的豪迈,虫儿小小尚不惧怕惊涛骇浪,不畏惧前方层层巨浪,努力着实现心中的理想。人,就要有理想,人就要有希望,面带微笑,让我们勇敢的'拼搏在碧波浩瀚的人生海洋。抬头远望,万里天空一片蔚蓝,而此时月下,我心盛载的不过是流光逝水间那亘古的忧伤。人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要不被颓废击倒,永远扬帆远航就会看到悠然的南山。
做一叶小舟悄悄地泊在水中央,听水中鱼儿卿卿细语,看天上的飞鸟自由翱翔。渔火中跳动着九月的期许;桨声里潦拨我碎碎的念想。蔚蓝的天空,辽阔的海洋,涉过险滩越过巨浪,就会看到金色的朝阳。此时我就如同渡口飘荡的小舟,我只能以信心为舵,爱为桨,扬帆远航。原来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拥有阳光般的激情和花朵般的明媚,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被所谓的忧伤的灰尘蒙住了眼睛。纷纷扰扰的红尘,痛也好,累也好,伤了心也好,有爱就有力量,撑起爱的风帆,让我们扬帆远航。放眼远眺,每个角落都开满了希望的阳光,明媚而柔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温情的阳光,绽放的花朵,一切都是如此精致。我站在岁月的路口,等待风儿飞扬。那只爱的小舟在心田上缓缓飘荡,海风吹去满目的苍凉,云儿送来了那一缕艳阳,一瞬间温暖洒满心房。风儿飞扬,把一轮明月吹圆,我静静地走到舷窗前,拉开窗帘,弦月的薄光散落在我微微有些长的头发上。静静的夜幕里只有满月高挂空中,一抹离愁的月光轻轻地洒落到窗前,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在我不眠的夜里。真的好想,做一叶小舟停靠在温情的心港,品着生活的陈酿回味记忆的幽香,在朦胧的晨雾里写下最柔美的诗行,让那一湖秀水随风轻漾。
一叶小舟,飘荡在大海上,也许是老天的厚爱,在汪洋中幸运地躲过了风浪,远途风景,美不胜收。虽然小舟是孤独的,但同时他也是幸福的,虽然没有归宿,但可以以四海为家,虽然它流浪一生,但可以浪尽江才,换回它一生的洒脱,驾一叶小舟,流落于人世之外,那应该是很美美的一件事,在哪里我可以畅所欲言,不受一个笼子的束缚,乘风破浪锻炼我的意志,给我以极强的生活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个乐观开怀的心态。仰望苍天,古人的豪迈与洒脱只能成为一种奢求。人生往往是这样,有时因为一件事或者自己的一念之差,就改变了命运,但是时光还是匆匆地过去了。我就像一只触礁的小船,虽没有沉入海底,但也没有驶向理想的彼岸。小舟在慵懒间顺流而下,愈行愈远,悠长悠长地在雾中飘散,泯灭,没有方向,心在落寞的海洋中漂游。看着远处还有几盏仍在夜幕中散发着橘黄色的灯,孤零零的使人总是意犹未尽,早已隐去的歌声却仍忘情地在每一方清澄的水中,在每一朵汹涌过的浪里回荡。淡淡的思念把月色满,溢出的部分全都摊在桌面的细腻如丝的素描上,满腔的恋情都化作满纸的文字,思绪涌动着心弦。消瘦的文字总是带着几许多情,像一滴从旧城古都牡丹花蕾吸附花香的露珠,滴滴滴落在我的梦里,化作我眼眶里的泪花。里面会写四叶草的传说,光阴剪影。那时总觉得时间是静止的重复,单调着搁浅了那些梦想。
我只有努力地撑起人生的帆,任由脚下的舟在茫茫的海洋飘荡,让它失去了梦想的拥有,当记起“沉舟侧畔千帆过时”突然明白了梦想是真的很难长久,那不只是单纯的拥有,要实现就要爱护才能永久。漂泊的日子中,也喜欢停留在某一个港口,每次都以为可以让自己永远停下流浪的脚步,让自己不再像棵无根的浮萍四处漂泊,在闲看花开花落的日子中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只漂泊的小舟,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伴着海风不停地飘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恍惚的微笑成殇的悲凉。等到岁月苍老、红尘散尽过后,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那些沿途风景安静地坠落在彼岸。那倒回的时光,在眼瞳里无声的定格成胶片的形状,在逝去的流年里默数经过岁月沉淀留下的伤,在花开花落里孤单的放飞自己,飞到美丽的彼岸。回味那一阕阕饱含温情的腼腆,聆听那隔世的花蕾绽放的呢喃,那流溢出的柔水情愫,萦绕在那个时空中。
湖上篇五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诗人苏轼和朋友一起兴致勃勃那游婀娜多姿的西湖,此时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鱼儿尽情地嬉戏,游船里时时传来阵阵笑声,岸边,垂柳摇弋嫩绿的柔枝,如同仙女在清风笑声中翩翩起舞,树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天空的云儿轻轻地飘浮着,好像也在游这天生丽质和迷人的西湖。
游着游着,起风了,雾也来了,西湖好像披上了一件无形的轻纱,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另有一种韵味。接着雨也上来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湖面千万朵雨花争相开放,又显出一番奇妙景致。晴天西湖丽质;雨天西湖迷人。于是诗人苏轼挥毫写下了《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上篇六
“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我轻哼着这首童谣,来到了北海公园。
未走进公园,便见在那一大片丛林之中那挺立其上的白塔。白塔高高耸立,再加上一些不是白的东西点缀,显得格外精神。刚走进公园,一股久违的水的凉意顿时扑面而来,“北海”印入我眼帘。说是海,其实只有一个湖泊这么大。海里一丛丛的荷叶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窃窃私语呢!在荷叶的间隙,一艘艘小船儿自由自在地飘着。岸边,杨柳依依,一阵风吹过,柳絮随风飘动。有的已伸到水里自妖自饶。水面上,显现着白塔之倒影、柳树之美貌!再加上这浮在水上的.荷叶,真一幅美丽的“夏景北海图”!
我早就等不及了,那小船在远处诱惑着我。我和姐姐兴高采烈地跳上船来。初观此船,不大不小,大约能坐8个人。船上蹲着一位艄公,他不高的个子,黝黑的脸上谱写着岁月的沧桑。他头戴斗笠,不时摘下斗笠扇风。斗笠下,是一个挺时髦的发型。他一会儿来到船头,一会儿来到船尾,有时又坐在游客的椅子上,焦急得等待着开船。
不一会儿,小船儿摇摇摆摆地起航了,那艄公娴熟地调转船头,在荷叶丛中劈开的一条歪歪斜斜的水路中向着湖心划去。两旁的荷花都慢慢地倒退,真是“船儿慢慢划,我们窃窃语。”船儿平稳得很呢!不一会,姐姐去了那船尾“小试身手来划船”,那艄公笑呵呵地递与她,姐姐小心翼翼地左右摇着,小船晃了起来……“砰!”这一声,把早就沉醉与景的我惊得左顾右盼——一切如故,小船儿前进的速度却慢了许多,却是姐姐的橹掉了。我顿时以为划船一定是件难事。下一个上阵的是我,我望着那一根橹,努力回忆着姐姐的样子,并依葫芦画瓢左摇右摆,我这一捣鼓,船儿依然踏水面如行平地!我喜不自禁。橹一摇、一晃,我的身体随着它前倾、后仰,“嘎巴嘎巴”的声音变成了悦耳动听的交响乐。我整个身体都像是浸入了幸福的糖水中,飘飘欲仙。微风吹过,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都在为我喝彩!
似乎是老天对这平稳的行驶厌倦了,前头突然出现了一大片荷花。眼看船头撞上那荷花了,艄公接过橹,演示着拐弯的方法,有惊无险地过了一关。我也学会了拐弯。
北海上泛舟真有意思,抛却的是一份烦恼,留下的是一份清爽,我爱上了在北海泛舟。
湖上篇七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三、文学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湖上篇八
日暮至湖上。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篮舆晚绕湖,乐此新秋凉。
粉落竹方老,红凋荷更香。
天宇无纤云,仰视鸿鹄翔。
小楼久不登,抚槛悲慨慷。
浮生寄一梦,共尽无彭殇。
况我数月客,转眼促去装,顾作儿女态,裴徊惜流光。
檐角迎夜月,林间送斜阳。
四年已五迁,终岁常遑遑。
安得一茆屋,归老樵枫旁。
湖上篇九
诗词类文章,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领会诗歌的意境呢?一般要透过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饮》所抒之情,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可以共鸣,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但在此诗中,这种赞美之情又被提升到一个极不同寻常的高度总相宜!这是一种很辩证的审美!怎样感悟到这种极高的境界?青改组庄奇琦老师尝试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
《饮》一诗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这景不正是感悟情的基础吗?所以,我们看到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然后从诗人善用的比喻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再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最后进入诗人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的确生成了诗歌课堂的和美之境。
苏轼的诗我觉得是雅俗共赏的,不过,今天的课堂还是以雅见长。正如盛新凤老师在和美语文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首先,教师语言文雅。教师的导语分为提示语、过渡语、引导语、总结语等。庄老师的这句总结语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诗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既言简意赅,又起到了巧妙提升的作用。其次,课堂情意古雅。庄老师就是一个性情中人,善于抒情,并且将自己情感的原点建立在文本之中,有一种淡淡的、真实的、自然的美。还有,课堂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一锤三击的反复捶打,细节重点处的多次照应等等,也使课堂的结构呈现一种雅致之美。
所谓俗中生味,这堂课,庄老师也与学生一起咬文嚼字,沉潜品味,一起情境对话,悟用结合,语文味是很足,那儿童味能不能更浓一点呢?童真,童趣啊!真的,有好多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时就出自于这首诗。课结尾时,能不能不横向拓展《望湖楼醉书》,而是纵伸,让孩子们用诗中的词来给自己取名呢?方好也好,亦奇也罢,若能能取个相宜岂不就是最高境界了?这样,诗与心融通了,与生活也融通了!
湖上篇十
这次的户外活动我玩了趣味足球、滑草、湖上滑索、挖红薯。其中我最喜欢湖上滑索,现在我就与你们一一道来。
我们来到湖上滑索旁边,那里的教练先教我们把一个东西穿上,然后带上一个钢制头盔,拿上一串锁链,就开始排队了。我无聊的等着,看着前面那些人一个个、一声声的尖叫着滑了过去。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但后来,我有一点担心:万一绳索断了怎么办?万一那个湖超过了我以前游的2.4——3米怎么办。这些恐怖的思想唤醒了我心中的小鹿,小鹿四处乱撞,让我的心怦怦直跳。快要到我的时候,我只好唤醒心中的猎人,将小鹿捉了起来。
到我的.时候,工作人员将我的锁链挂在两条绳索上,又挂在工作人员让我穿的东西上。站在上面,我装出一点都不怕的样子,毫不畏惧地滑了下去。哎,也没什么怕的,看了前面的人都是胆小鬼!哈哈哈!我在空中一会转身,一会装睡,得意洋洋极了......
哈哈!滑索真好玩!希望下次还能玩!
湖上篇十一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湖上篇十二
《饮》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湖上篇十三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饮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湖上篇十四
我今天玩了“打足球”、滑草......但令我最深刻的是让人又哭又笑的游戏——滑索。
我爬上儿童专用滑索,才一层楼高。虽不怕楼高,但就怕湖深。到我滑的'时候,我对身后的张煜阳说:“如果我淹死了,你就别管我了。”说完,我就“飞”了出去。但这一“飞”,出了一个问题,不可不完美闪开得“避病”:“飞”之前,心脏跳着“迪斯科”;“飞”的时候,自己仿佛就是保护世界和平的“奥特曼”;“飞”之后,觉得不再是“奥特曼”了,而是“职业特工”。
当时,我“飞”出去,在对岸的时候,“迪斯科”的音乐突然中止,切换成了“奥特曼”,“飞”到岸时,我忽然来了个“飞荡”,“职业特工”上台。张煜阳过来后,说了句“名言”:“不怕掉进河里淹死,就怕”飞荡“吓得半死。”
滑索不仅好玩,而且能让胆力值爆表。
时间就这么跑了,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虽然时间骑马走了,但这些游玩的细节是永远不会跟着骑马跑走的。
湖上篇十五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习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配乐有感情朗读;
4.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湖上篇十六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
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作品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全集》传世。
湖上篇十七
泛湖上云门。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三百里湖秋渺然,是间可以著钓船。
浩歌暮过石帆下,烂醉夜泊樵风边。
茫茫沙月忽侧堕,袅袅山气时孤骞。
冥鸿远举谢斯世,白鸥自放全其天。
幽栖幸脱市朝械,捷径那著功名鞭。
人生各自适意耳,稷禹巢许知谁贤?
湖上篇十八
徐俯(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蘸”字用得特别巧妙,试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2)本诗写了作者游湖的见闻,试结合后两句具体分析作者游湖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春景被装点得格外美丽。(2分)。
(2)桥被水淹,人不能度,难免有些遗憾;(2分)可是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摆渡游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2分)。
赏析:
诗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诗以意趣剪裁景物,根据觅春的心理和游湖的行踪安排构图。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是不能蘸水的。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诗人只选一处:就在春雨把桥面淹没了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加以表现,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
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著名。由桥断而见水涨,由舟小而见湖宽。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特点:一是写景在秀丽之外须有幽淡之致。桃花开、燕双飞,固然明媚,但无断桥,便少了逸趣;二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小舟撑出柳阴,满湖春色已全然托出。
湖上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能借助注释、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诗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江村即事》有什么感觉?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细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1、《江村即事》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司空曙(720~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唐人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又是同为大历十才子的卢纶的表兄。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起,避乱南方。代宗、德宗时,曾任洛阳主簿、左拾遗、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诗多赠别、羁旅之作,善于表现异乡流落之感和穷愁失意之情,诗风朴实,意蕴深长。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堪:可以,能够。
纵然:即事。
3、理解全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钓罢归来”,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着闲适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环境背景,由此又营造出幽寂的氛围。在此闲适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当然的了,但“不系船”却似乎有违常理。然而,在诗人笔下,在这首诗中,恰恰正是这似乎有违常理的“不系船”成为艺术构思的独特之处,并以此贯穿全诗。既然“不系船”,则“正堪眠”当然就睡在船中了,以下即由此展开推想。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荡开一笔,“只在”将笔收回,由此将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现出来,即使因为“不系船”,使船被夜风吹走,那也没关系,最多只会飘到那芦花掩映的浅水之间。通过如此推想,则不仅使闲适的心情更为轻松,而且间接地描绘出江村幽静曲折的水景。正因这样的幽静的水景,才造成诗人如此闲适的心境。因此,诗的表面虽属抒情,但深层却实为写景,情景互为因果,互相交融,蕴蓄着浓浓的诗味。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四、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题为江村即事,描写的却是诗人幽雅闲适的情趣,通过情趣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优美。
课后反思:
[《江村即事》教学设计(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湖上篇二十
风入松清明日湖上即事。
作者:张翥朝代:元体裁:词寻春春在凤城东。罗帕玉花骢。美人半*垂鞭袖,游尘远、目断云空。浅碧湖波雪涨,淡黄官柳烟蒙。相如多病赋难工。宿酒更频中。归来自按新声谱,凭谁解、唱与东风。一夜小窗疏雨,杏花明日应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