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有助于今后的改进和发展。在写总结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确定总结的范围和内容。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汇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供您参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二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人教课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音乐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和爸爸相约时心情怎样?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等问题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运用了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并补充一些材料如:《地球的呻吟》、关于战争的数据统计、《地球的呼唤》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并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着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前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使本课的教学情感达到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用图片和哀婉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然后: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再进行小组汇报和全班汇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部分用教师“引”和学生“找”的方法,为后文“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接着: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并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再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出课外阅读材料《地球的呻吟》,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度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再自然过度到课外阅读《地球的呼声》,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多媒体出示: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全体教学人员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
悲痛――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
忧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难点:课文第6、7自然段,有语句涵盖内容丰富,有的词句含义深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
b.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3)训练有感情一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自由读、个别读、组内互读互评、组间比赛。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六、板书设计:
悲痛父亲在维和行为中牺牲。
忧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四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人教课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音乐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和爸爸相约时心情怎样?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等问题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运用了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并补充一些材料如:《地球的呻吟》、关于战争的数据统计、《地球的呼唤》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并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着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前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使本课的教学情感达到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用图片和哀婉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然后: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再进行小组汇报和全班汇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部分用教师“引”和学生“找”的方法,为后文“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接着: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并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再: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出课外阅读材料《地球的呻吟》,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度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再自然过度到课外阅读《地球的呼声》,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多媒体出示: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全体教学人员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相约”、“如约”、“失约”三条线索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文本理解:
本文记叙的是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儿子给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本文作者雷利的父亲雷润民于1994年牺牲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赴伊拉克—科威特作为军事观察员)。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触回忆了远赴异国的父亲与家人的最后见面的情形,也以极其痛苦的语言描述了爸爸回来后的场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作为儿子,父亲的逝去让其刻骨铭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于是,作者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在怀念父亲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太平,战争还在时刻威胁、蹂躏着这个美好世界。为此,作者以一个中国孩子的视角,致信加利先生,强烈表达中国孩子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本文语言恳切,字字充满血泪。但是本文的叙述中充溢着较多的“官方语言”,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似乎显得过于老成持重。不管怎样,但是文本中透露出的对父亲的“真情”却是纯粹的,也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的。
二、设计理念:
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不纯粹是人文的,如何体现语文“本体”,要切实注意文本语言,给予学生语言的滋养。语言与精神的发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某一方面。本文的特性是情感浓烈、饱满,主题极为鲜明,教学中须恰当地把握情感的“度”,否则很容易浓了情感,荒了语言。如果一味地起“高调子”,极易滑向思想道德“说教”的泥沼。为此,“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策略,教学中要紧扣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和平”的内涵,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就这篇课文而言,文字就极具感染力,很多老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都会热泪盈眶。但是要在没有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的小学四年级孩子内心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必须要借助恰当的媒体渲染。,是否使用血腥的场面,有过犹豫。因为现在的孩子里战争太遥远,让他们了解战争是一件难事。用上这样就能激发大家对战争的仇恨,从而对作者失去父亲的悲痛有更深的体会。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对和平的向往,让学生接触过多的血腥场面,难免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凯旋、卓越、弥漫”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联合国维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体察中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内涵。
3、能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材: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五、说教学准备。
由于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准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说教学程序及教学理念。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个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新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经过选择,整和、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接着我让学生谈感受引出了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出了:雷利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相机板书:和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问题,学上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
第四个教学环节品读感悟痛失父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首先围绕雷利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他失去了父亲,那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学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勾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爱家庭、有知识、爱和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的用一句话自豪地介绍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拥有这样的爸爸是如此的令人骄傲与自豪。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假如爸爸凯旋归来时的幸福与快乐,与爸爸的灵柩归来时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角色的换位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爸爸的回来,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与作者一起怀念父亲,一起悲愤,一起渴望,一起呼吁。不知不觉中游历于文本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无限的渴望”这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在原原本本地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静气地读中感悟父亲的崇高与伟大,在整体联系的读中理解呼吁的重要。比如,理课文的第三个自然段时,采取了创设情景朗读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呼吁,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引领学生一次次的呼唤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还挂念着和平。但世界就会因此而太平了吗?由此引出本课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我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事实资料,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了战争的场面,学更具体的感受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更激发了学生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疑难问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想象着战争中儿童的残象,向发起战争的人发出了和平的呼吁。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并相机板书:和平和平。
第五个教学环节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问到: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你们想做点什么呢?让学生融入文本,进一步升华情感。接着又播放了全世界人们为维护和平而努力的媒体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不仅仅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学生体会到在不远的将来,和平之花一定会开满全球,明天的世界一定会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2、了解信的格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理解“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仍弥漫着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联合国及维和部队的相关资.
第一课时。
一、初读:启疑导入,感知全文。
1、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着幸福、安宁的生活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还有许多人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个中国孩子面对战争发出的呼声,去感受一个被战争夺去了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同学们,带着这些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请打开课本138页,轻轻读课文(生自由读文)。
二、细读: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这个中国孩子是谁?(雷利)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文章的最后一行)。
2、这是一封书信,所以在信的署名处我们可以看出。
3、那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呢?(要和平,不要战争!)。
他向谁发出了呼声?(联和国秘书长)这里指的是前任秘书长加利先生,而现任联和国秘书长是安南先生。雷利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因为他失去了父亲,他不想别的孩子也失去父亲。)默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4、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自己读读这篇文章,把介绍雷利爸爸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小组内交流。(生自由读文)。
三、品读:入情入境,潜心会文。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带着这种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自由地读读,体会体会。(鲜血…凝固的血,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
4、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佩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雷利的心情是何等的悲伤,谁来读一读。谁再来读一读。
5、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老师跟你们一起读读这段,好吗?
6、我看到了同学眼里噙着的泪花,我知道这是对战争的控诉,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爸爸就这样牺牲了,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他希望世界和平)(爸爸的嘴张着……)(对和平充满渴望)相信大家能读好这句。(齐读)想想还有那些句子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位优秀的维和战士。(我的爸爸精通…)。
四、诵读: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第二课时。
1、爸爸牺牲了,但他的心愿未了,因为世界并不太平。(今天……)(作者写信的目的)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对“世界并不太平”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指哪些地区)(生自由说说)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2、下面就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吧!(点击课件)。
3、看到这儿,你的心里怎样想? 讨论: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是啊,只要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那么你如何理解“和平之花”。
4是的,我们需要和平,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多少人宝贵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6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渴望,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让明天的世界……)。
7总结.梳理全文,(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了解本文的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1)写信格式的复习。“称呼、问候、正文、祝语、署名、日期”这是一封信的基本部件,注意他们所在的位置。
(2)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a.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b.告诉他们有许多人关心他们、爱他们。
c.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3)可单独完成,也可几人合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七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吧。
(生边看图片边听老师解说,感受战争的场面。)。
师:看了以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自己的感受,还有的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也和雷利一样,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和平。现在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倒数两个自然段,更好地体会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师:读后你们想想应该怎么做来表示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把你们的做法写下来,每组派两个代表说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加以肯定。)。
评析: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用收集资料,利用图片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师通过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神圣的职责。教师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教师用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轻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情不自禁地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从学生的畅所欲言中,从学生愤然的眼神中体验到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一个孩子的呼声是代表着世界热爱和平的所有人的呼声。教师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交流反馈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的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文本理解:
本文记叙的是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儿子给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本文作者雷利的父亲雷润民于1994年牺牲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赴伊拉克—科威特作为军事观察员)。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触回忆了远赴异国的父亲与家人的最后见面的情形,也以极其痛苦的语言描述了爸爸回来后的场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作为儿子,父亲的逝去让其刻骨铭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于是,作者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在怀念父亲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太平,战争还在时刻威胁、蹂躏着这个美好世界。为此,作者以一个中国孩子的视角,致信加利先生,强烈表达中国孩子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本文语言恳切,字字充满血泪。但是本文的叙述中充溢着较多的“官方语言”,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似乎显得过于老成持重。不管怎样,但是文本中透露出的对父亲的“真情”却是纯粹的,也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的。
二、设计理念:
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不纯粹是人文的,如何体现语文“本体”,要切实注意文本语言,给予学生语言的滋养。语言与精神的发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某一方面。本文的特性是情感浓烈、饱满,主题极为鲜明,教学中须恰当地把握情感的“度”,否则很容易浓了情感,荒了语言。如果一味地起“高调子”,极易滑向思想道德“说教”的泥沼。为此,“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策略,教学中要紧扣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和平”的内涵,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就这篇课文而言,文字就极具感染力,很多老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都会热泪盈眶。但是要在没有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的小学四年级孩子内心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必须要借助恰当的媒体渲染。,是否使用血腥的场面,有过犹豫。因为现在的孩子里战争太遥远,让他们了解战争是一件难事。用上这样就能激发大家对战争的仇恨,从而对作者失去父亲的悲痛有更深的体会。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对和平的向往,让学生接触过多的血腥场面,难免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凯旋、卓越、弥漫”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联合国维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体察中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内涵。
3、能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材: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五、说教学准备。
由于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准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说教学程序及教学理念。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个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新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经过选择,整和、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接着我让学生谈感受引出了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出了:雷利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相机板书:和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问题,学上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
第四个教学环节品读感悟痛失父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首先围绕雷利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他失去了父亲,那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学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勾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爱家庭、有知识、爱和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的用一句话自豪地介绍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拥有这样的爸爸是如此的令人骄傲与自豪。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假如爸爸凯旋归来时的幸福与快乐,与爸爸的灵柩归来时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角色的换位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爸爸的回来,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与作者一起怀念父亲,一起悲愤,一起渴望,一起呼吁。不知不觉中游历于文本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无限的渴望”这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在原原本本地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静气地读中感悟父亲的崇高与伟大,在整体联系的读中理解呼吁的重要。比如,理课文的第三个自然段时,采取了创设情景朗读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呼吁,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引领学生一次次的呼唤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还挂念着和平。但世界就会因此而太平了吗?由此引出本课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我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事实资料,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了战争的场面,学更具体的感受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更激发了学生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疑难问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想象着战争中儿童的残象,向发起战争的人发出了和平的呼吁。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并相机板书:和平和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九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二、说目标。
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教学难点是: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课件和有关战争的录像资料。《明天会更好》歌曲。
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想象说话――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提弦定音。
上课伊始,我先用三个问题提起该节课的弦。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向谁发出呼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立刻提起,然后顺势进入课文学习。
2、走进文本,感悟真情。
(1)开课在即,我用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的学习。学生们先浏览课文,然后明确父亲“才华横溢,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的三个特点,期间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2)情感的弦已经被绷紧,然后水到渠成感悟英雄回归的悲痛。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给孩子们以学法指导,采用范读,接读,配乐移情读等方式,抓重点词体会父亲为和平作出牺牲的悲痛。
(3)英雄走了,我们活着的人,要有所警醒,看看我们面临的世界,大家自由读课文5―――6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和平之花”的深刻寓意。
3、拓展升华,凸显主题。
结合学生搜集的关于战争的资料,说明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再问大家“你觉得雷利仅仅只是向加利先生发出呼声吗?”“这只是雷利一个人发出的呼声吗?”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声音响彻全世界。
4、走出文本,延伸主旨。
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让他们写写自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方式,让思想左右行动。
5、作业布置,落实行动。
让孩子们小练笔: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并熟悉信的格式。
五、说板书设计:
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并层层深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十
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上仍存在的不太平的硝烟*激发孩子们。
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酌情感。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
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屈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不少。
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可爱的孩子们。(引导。
生结合国际形势发育,例举目前的国际战况)。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什么?(引导生发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十一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学习重点:我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学习难点:我能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学习过程:
一、我会读。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至少5遍)。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
卓越、蓝盔、凯旋、灵柩、手腕、浸满、硕士、圣坛、硝烟、威胁、妻子、给予、执行、牺牲、征衣、经济、贡献、永驻人间、弥漫、罪恶、勇敢、呼吁、制止、健康。
二、我能写 3。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正确朗读、书写。
执行、牺牲、卓越、凯旋、征衣、经济、硕士、贡献、永驻人间、弥漫、罪恶、勇敢、呼吁、制止、健康。(至少写5遍)。
三、我能理解 。
通过查阅资料书或工具书,我查阅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词语 3。
灵柩:
卓越:
“和平之花”:
呼吁:
查资料介绍 3。
硕士:
维和部队:
蓝盔:
联合国秘书长:
四、我会思考 5。
3、他是为了什么牺牲的?雷利对于爸爸的牺牲作何评价?
4、雷利的呼声是什么?从呼声中你感受到什么?
5、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还能做点什么饿?
五、我能搜集 。
今天,世界哪些地方还有战争?简练介绍(可搜集文字、图片资料)。
六、学贵有疑。
我能将自己不懂得地方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