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面镜子,总结是我们认清自己不足并改进的利器。总结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泛泛而谈。总结并不是为了追溯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杜甫“望岳”
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二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一: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韵译二: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评点: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三
作者: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他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于泰山,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五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宋四个角度望泰山,第一句:远望,第二句:近望,第三句:细望,第四句:俯视。
古诗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出自《望岳》这首诗。杜甫共写了三首《望岳》,下面把三首诗一并提供给大家欣赏。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六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
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九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十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十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曾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在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漫游途中所作的。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十二
作者:杜甫。
原文: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简析。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十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的原文和翻译篇十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题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4、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