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有助于加深对学习和工作的理解。阅读名家作品可以学习其优秀的写作技巧和精彩的表达方式。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可以提高您的工作效率。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山奇松评课篇一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黄山秀美风光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黄山松树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字里行间流露着各种美感,语言美、姿态美、情感美。所以老师训练朗读,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迎客松的“奇”,并且读好句子,进行感受,最后能够积累下来。
雷老师很认真,花了很大功夫来准备,今天给我们呈现的课堂很不错,有不少亮点。
首先,雷老师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导入后,让学生初步谈了对三大名松的印象,之后围绕我们组《让品词析句在教学中闪光》的教研主题,在教学课文时,有意设计了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悟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学生先通过“遒劲”和“郁郁苍苍”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第二,老师教第一棵松树后,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第二棵松树,交流后汇报学习体会,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棵松树,教师来个小结。这样,学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授之以渔”。
第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图片、视屏的恰当运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饱经风霜”以及各种松树的奇特之处。画面与文本结合,更增加了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一方面雷老师太依赖于教案,还没有学会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另一方面,整个课时安排有点前松后紧,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会更完美。
黄山奇松评课篇二
《黄山奇松》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卢南老师合理设计主问“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语,从哪里感受黄山松之奇呢?边读边写下你的感受。”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本课中卢老师这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书为主线。
人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并巧妙运用。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态”。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教学最后,在学生掌握本课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得当”“总——分”“比喻”之后,老师播放“黄山奇石”,教师设计这样一项作业“介绍黄山奇石。”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人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第一、二环节可以整合为一个环节“品读全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语,从哪里感受黄山松之奇呢?边读边写下你的感受。”这样更整合些。
文档为doc格式。
黄山奇松评课篇三
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重点抓住“文眼”的“奇”来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从奇入手。
(二)根据文本的特点,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这个问题为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然后再像剥开竹笋一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奇,奇贯穿始终。
(三)能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劲”借助实物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饱经风霜”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体会迎客松对游人的热情等等。还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黄山松的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体会黄山松的“奇”。
(四)教学中,我能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黄山奇松评课篇四
我想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所提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
自读第一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绝”是什么意思?“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那黄山奇松奇特在哪里?)。
自读,读出奇松的潇洒、挺秀。
(2)小结:第一自然段写了黄山的“四绝”,特别突出了黄山奇松这个特点。
齐读,读出奇松的潇洒、挺秀。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回答以下的问题。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儿?
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几种黄山的松树?它们的位置在哪儿?它们的姿态怎样?
(2)学生自学。
(3)回答问题。
a、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玉屏楼。出示玉屏楼图片。(板书:玉屏楼观松)。
简介徐霞客。
b、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黄山的“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它们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
a谁能告诉我迎客送姿态怎样?(课文第二自然段3~5句)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描写迎客松姿态的课文。
谁能告诉我“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各是什么意思呢?(“遒劲”写出了迎客松的力度,郁郁苍苍写出了迎客松的色彩。在这里指谁饱经风霜?既然迎客松经历过很多的风风雨雨,说明它的年纪(很大),非常(古老)。
齐读这一句,要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劲之美。
齐读这句话。
b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接到黄山上后,是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呢?(出示陪客松图片。)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陪客松?(出示描写陪客松句子)。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总结:正因为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请你们通过你们的朗读,读出陪客松的高大挺拔。
c在游客们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向游客们告别呢?(出示送客松的图片)。
送客松跟游客们是多么的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齐读。
c、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观赏一下美丽而神奇的黄山奇松。(听录音)。
3、学习课文第三段。
刚才我们观赏了黄山最有名的三棵松树,其实,黄山还有很多美丽而神奇的松树呢!请大家自读第三小节,找出一个能概括所有黄山松姿态的词。(千姿百态)。
你能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黄山松吗?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奇特的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变得更加(),更加()。
请大家齐读这一小节,读出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三、课堂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赏了这么多的黄山松树,你们觉得黄山松怎么样呢?请你们用画笔描绘出你们心中最美的松树,或者写出你喜欢的松树的样子和喜欢它的原因。
四、评比总结。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黄山松树的图片和各种资料。
黄山奇松评课篇五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我觉得杨老师在教学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只是略加引导点拨,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自学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地点拨与提升。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杨老师通过这些环节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奇”的所在。
黄山奇松评课篇六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并巧妙运用。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态”。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教学最后,在学生掌握本课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得当”“总——分”“比喻”之后,老师播放“黄山奇石”,教师设计这样一项作业“介绍黄山奇石。”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第一、二环节可以整合为一个环节“品读全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语,从哪里感受黄山松之奇呢?边读边写下你的感受。”这样更整合些。
黄山奇松评课篇七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在教学中,黄老师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反思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今天聆听了许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我对小班化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班化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许老师的课堂上已经基本成熟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已在课堂上蔚然成风。许老师的“快乐学习导航”单设置的很科学实用。它分为“我会学”、“我发现”、“我探究”、“我质疑”和多元化评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上课之前,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快乐学习导航”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将预习落实到实处,带着知识和疑问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时,我发现这些发言的同学,各各都训练有素,他们的发言礼貌得体,有理有据。其他同学则耐心倾听,适时补充观点、给予他人评价。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和点评,在小组讨论时加以启发点拨。整个课堂活泼而严谨,学生的讨论收放自如。
评课时,陈老师建议对文中“饱经风霜”这个词还要挖掘,比如可以在学习导航单后面出示一些有关资料,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词语。在争当小导游介绍三大奇松的奇美环节,陈老师建议要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结合课文和收集到的资料,多角度地介绍,而不能一味地读书中的语句。我也想给出自己的一点点小建议。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没有思考到本文的一些写作手法,比如课文中详写抓典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当学生没有思考到这些层面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擦出思考的火花。
黄山奇松评课篇八
x老师发言:《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具体描写独具特色的黄山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纵观整节课,刘老师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而且巧妙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在课堂上,刘老师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品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另外,情境教学法能充分地再现课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
x老师发言:课堂上,刘老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课堂上,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x老师发言: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想象中说话,在说话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中描写送客松的语句时,引导学生侧耳听一听,展开想象,想想它在跟游客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想象的世界里尽情地绽放。通过训练,既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x老师发言:在教学中,刘老师注重对学进行写法的指导,始终围绕“写什么”、“怎么写”来展开教学。在梳理文章的脉络时,就学生讨论:第一自然段概括写人们对黄山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课堂结尾,在学生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三大名松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同时了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语句更生动。平时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节课我听下来感觉训练很扎实,无论是字词、句段,还是篇章,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指导,整个教学设计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性,提高了学生的悟性。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我觉得杨老师在教学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只是略加引导点拨,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自学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地点拨与提升。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杨老师通过这些环节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奇”的所在。
黄山奇松评课篇九
《黄山奇松》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卢南老师合理设计主问“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语,从哪里感受黄山松之奇呢?边读边写下你的感受。”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本课中卢老师这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书为主线。
人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并巧妙运用。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态”。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教学最后,在学生掌握本课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得当”“总——分”“比喻”之后,老师播放“黄山奇石”,教师设计这样一项作业“介绍黄山奇石。”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人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第一、二环节可以整合为一个环节“品读全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语,从哪里感受黄山松之奇呢?边读边写下你的感受。”这样更整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