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一
1、识记“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会写“不”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总结、巩固识字方法。
学生预习课文,老师准备相关课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很可贵的学习品质——喜欢动脑筋,今天,我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请听谜面:
a、小白花,飞满天,落到地上像白面,落到水里看不见。(雪花)
b、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c、来个有难度的,请注意听谜面: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导入课题。
预设
1、学生猜出来谜底。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6《画》。预设
2、学生没猜出谜底。好吧,请把书翻到67页,等我们一起把《画》这首古诗读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朗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观察画面
1、仔细看看书上的这幅画里都有什么?请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
2、指名回答。师生总结板书:这是一幅有山、水、花、鸟的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字音,把难读的字或者诗句多读几遍。
2、男女生赛读。要求:分行读古诗,读正确字音,特别是预习时圈出的二类生字,读通句子。
3、齐读。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引读。(老师读每行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里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号画出来。
5、指名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有山、水、花、鸟的诗。这首古诗总共有几句?
(三)读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谁愿意读第一句诗?自荐读。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读。
2、这句诗中有两对反义词,谁发现了?
指名回答。出示:远近有无
a、开火车读词语,复习、强调拼音。
b、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无”的意思。
c、练习说话,巩固生字。
1)说一说谁离自己近,谁离自己远。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词语:白色听见声音
a、指名读,强调“听、声”的后鼻音。
b、去拼音开火车读。
c、交流识字方法,认识“ ”。
预设:色爸—色+巴=色
听近—听口+斤=听一口吃一斤(听)声强调上面是“士”,组词。
4、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课间活动:猜反义词
1、老师领一胖男孩儿站在一起,请大家说反义词。
2、自由说反义词。
学习第二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开火车轮读。
3、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的一对反义词吗?(来去)
a、交流识字方法,用上“来、去”说一句话。
b、识记“还”
预设:还辶+不=还辶远近还
3、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4、梳理总结识字方法,巩固生字。
反义词识字:远近有无来去偏旁归类识字:远近还
换一换识字:爸—色近—听天—无猜字谜识字:一口吃一斤(听)
5、齐读,展示读整首诗。
6、你能背诵这首诗了吗?展示给大家听。
(四)写字出示生字“不”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写字的“三个一”。
4、展示、评价。
三、回顾总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一首古诗,认识了10个生字,学会了一个生字,好多同学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大家收获都不小呢。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二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近()京()声()
运()听()惊()色()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有色,近听/水/无声。
我讲的是第一册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教学。《画》这首诗是一个谜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利用谜语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当我说完课文,孩子一下子都说出了“画”,似乎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我们进入了课文。其一,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知道题目与诗句的关系。其二,识字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其中“远”、“近”、“还”都是走之儿的,所以我进行了归类教学,“远”、“近”还是一组反义词,在识字时进行了教学,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识字方法不断地渗透,并进行归类,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反义词教学也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找朋友。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气氛。
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不论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因为担心让学生自己组词浪费时间,而不能完成后面安排的写字教学,故而直接让学生读卡片上的词语,没能听听孩子们的的发言,就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三
1.师出示课外谜语,生竞猜谜底.
2.师读本诗内容,生竞猜谜底.
3.师揭晓谜底,出示诗题.
,多样识字.
1.读诗认字
认真读古诗两次,遇到不会的拼音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2.出示生字,全班一起读一读.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将景物圈出来
2.学习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山有色水无声对比,山是什么颜色的?水有没有声音?
为什么看过去山有色,但是水无声呢?(画中的水)
(2)这里有几个生字我来考考大家
色:斜刀头,色彩、白色、景色
有:有的、有趣、没有
无:没有就是无的意思,无数(实在太多了,没有数字可以记录下)无声、有无
(3)这句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远近)
(4)远:距离很远,远方、远近、永远(一直)
近:距离近,近处、近来、相近
远和近有什么相似之处?(走之底)
请你说一说,在教室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近?
(5)这里还有一个字很神奇,近—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换一换识字法)
听:听见、听说、打听(向其他人询问)
3.学习第二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这里有两个景物,花和鸟。
(2)同学们春天到了花朵盛开了,但是现在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盛开着?(画上的花)一般的小鸟在人走进都会飞走,但是为什么我们走进了,这只小鸟动都不动呢?(画上的鸟)
(3)这里也有一对反义词(来去)
(4)来:来去、从来、回来
去:去年、回去、不去
(5)这里还有最后一个生字,它是还
4.读了这首诗,你从哪里猜出它的谜底是画的?
1.出示来去,让学生观察笔顺、笔画特点
2.范写:来(点向里斜,长横在横中线,垂露竖在竖中线,撇捺要写得舒展)
去(短横在横中线上面,长横在横中线下面略微往上倾斜,撇折要略微往上提)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四
1、认识最少5个以上的字体。
2、顺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拼音识字的乐趣。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公鸡与人们的关系,并能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拼音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称叫“我说你猜”,师说顺口溜,生接答出声母b p m f d t n l(师:6就像个——生接答:b b b)
2、出示拼音卡j,再出示卡ji,生齐读,师再出示“鸡”字,利用拼音读准“鸡”的读音,师生总结认字方法:拼拼音(师板书)
3、引出课题“画鸡”,生齐读课题,生说说你知道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
(1)、初读古诗
1、生自读古诗。要求把你不会读的字圈起来。
2、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圈起来的字读什么。(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问)师板书。
3、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听读识字)师板书。
4、抽生读古诗。(师生一起检测抽读同学的字音是否读准了)
(2)、学习字词
1、师范读古诗,要求生听清字音。
2、出示生词:雪白满身红冠平生走将来千门万户
①小老师教读词语。
②男女生合作读。
3、学习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①出示生字:画鸡雪生千平户开
②先请小老师教读,再请生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1:
“平”字和我们学过的苹果的“苹”读音是一样的,只是比“苹”少了一个“草字头”。(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利用熟字对比记忆)
学生2:
我知道“千”字是“十”字头上加一撇。(师总结记忆生字的方法:熟字加一笔)
学生3:
我是这样记“鸡”的,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鸟”,合起来就是“鸡”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加一加)
学生4:
“雪”字是由“雨”和倒着的“山”组成的,可以这样记:山上总是下雨,天气变冷了,雨就变成了雪花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用会意字编故事)
③识字游戏:“好朋友再见”、“捉迷藏”
(好朋友再见:生读对黑板上的字卡宝宝,师就把字宝宝从黑板上取下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捉迷藏:师生一起把字宝宝送回古诗中,由老师随意读出本课生字,学生听到后迅速用笔在文中找到,并用圆圈圈出来。)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翻开书,齐读古诗第一句。
①师: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回答,师板书(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③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鸡、威武的大公鸡。(师板书)
师抽生读第一句,看看谁读出的大公鸡最漂亮,师生评议。
2、学习第二句。
师:大公鸡除了漂亮,它还会喔喔叫呢?你们知道大公鸡都在什么时候叫吗?
生齐读第二句古诗。
师:是呀,天刚一亮,大公鸡就叫醒农民伯伯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很勤劳,大公鸡起得比农民伯伯还要早,大公鸡勤劳吗?你喜欢这只勤劳的大公鸡吗?
师请喜欢这只公鸡的学生齐读古诗。
师:大公鸡除了叫醒农民伯伯,还会叫醒睡懒觉的小朋友呢,不信,你听——(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动画课件)
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大公鸡天一亮就起床了,叫醒了睡懒觉的小朋友,帮助了他们,大公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向大公鸡学习,每天早早起床不睡懒觉。
3、师生齐读古诗,会背的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走将来。
()()()敢轻言语,
一叫()()()()开。
四、板书设计
画鸡
漂亮
威武(的)大公鸡(人类的好朋友)
勤劳
《画鸡》是北师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单元“字与拼音(二)”中的一首古诗。这是明代唐寅的诗,诗人用笔墨画鸡,用诗歌赞美鸡,画与诗形成完美的整体。在学习这首古诗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拼读音节,通过反复地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以及利用熟字巩固拼音的情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在教学识字时,不要脱离语境,孤立识字,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然后再认识单个的汉字。
在学习《画鸡》这首古诗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前8个单元的生字,有了一定的认字基础,并且学习了a o e iu ü 6个单韵母,还学习了“b p m f d t n l”8个声母。所以,《画鸡》这首古诗中,“头上、不用、红、雪白”等生字学生已经认识了,本课的新生字“画、鸡、户”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教学时,就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五
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六
我们知道上课前要备课,备课要备教材和学生,但怎样来准备呢?今天我班门弄斧,以《画里少了什么》为例,把自己的备课感受做一展示,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儿童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故事。在美
术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集体绘画《海洋世界》,同学们在长长的画卷上,画满了大鱼,经老师提示,同学们认识到这不是海洋世界,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讨论,同学们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涵着一个较深的道理。这是教参中给我们的提示,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文意是文章的灵魂”。当我刚看到文章时,先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立刻会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它少什么了?为什么会少这些东西?”并且它还具有前推后延的作用。开始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作画,后面是在明白道理之后互相配合作画。抓住“画里究竟少了什么”这个问题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表达也很精致。尤其是善于通过前后照应、相映成趣的词语,在对比中显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读来既感到清晰明快,又生动有味。比如前期画画完了,书中却说是“奇怪”的画,最后才是“真正”的画。理解本文,抓住这些词语,体会作者表现主旨的匠心。另外,这个故事看似简单浅显,但绝不单调平板、一览无余,而是摇曳多姿、引人入胜。故事的发展非常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过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终要亲口尝一尝”,贴切生活的本质真实。
从结构上来看,这篇课文自然段较多,但从意思上看可分为三个大的段落,1—5自然段主要讲学生自发作画,画出了一幅奇怪的画;6—16自然段主要讲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明白了道理(1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学生们重新画了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我觉得教师分析把握教材的结构,能够深入理解文章,感受它的起承转合,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确定了这些,本课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采取“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在脑海中渐成雏形。不需多做分析,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画好海洋世界,体会其中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品悟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本课教学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张在学习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本课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学过的道理能得以运用,指导行为。我们生活在海滨城市,对大海、对海洋生物并不陌生,特定的.环境,既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舞台,使他们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又给他们搜集书面资料、应用现代化手段等方面带来了方便。加上孩子们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了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孩子们完全能够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能否认,我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意识很强,所以说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是很强的,有较强针对性,有的学生从理论上能够说出道理来,“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但并不见得能够发自内心的认识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打动学生的心,
切实有所感受,在实际行动中做好这一点,才会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它的美感所在。可能有的文章体现的是情感美,有的是一种智慧美,而本文则是这种情操美,即发现真理、意志美德等,这促使我进一步设想解决方法,努力从这个点进而联系全文进行三个维度的搭设,并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写7个生字,能认读8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集体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分工合作。
4、学生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分工合作。
本课教学设计,以“探究式”阅读为指导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导语:课前我从美术老师那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画画。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篇跟绘画有关的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内容,读有所获。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全文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学生在读准课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好准备。)
(1)学生质疑。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课文时你有什么问题吗?结合学生质疑板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什么样的?等。(本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文章内容偏差很大,教师也可参与提出问题。有的问题较容易可以请学生当时解决)
(2)制定目标。
再读课文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学生读书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课文的叙述顺序,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读领悟,读懂课文。
(一)解决“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结合52页的句子进行对比练习。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并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前预习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渗透读书方法。)
(二)解决“画里少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后,从语言文字理解到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教师相机引导:海洋生物还有什么,你能介绍几种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海洋世界的录像。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课后预习,回答问题。通过观看录像,对海洋世界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课件出示:一幅大鱼图)。教师导语:海洋世界这样美,可同学们为什么却画了一幅大鱼图呢?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呢?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读读第16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
(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海洋世界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自读课文,知道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教师出示大鱼图,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学生读书后,教师参与探究。教师导语:老师认为是同学们的绘画水平不高?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画?学生联系上下文反驳教师的观点。最终悟出画里少了同学们分工合作的精神。
(在解决重难点时,教师适当地参与,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反驳教师的观点,引起进一步的思考:画里到底少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活课文。
师生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海洋世界》。
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道理完成图画,在实践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通过课堂练习,落实读写结合。)
在课堂中,我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相互作用的对话、活动,努力创设融洽的氛围,与学生交流对“我们和我”之间关系的体会,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感悟,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学定教,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的过程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道理,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集体,关注他人,不断进步。最让我满意的是“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前面提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学习、做事时很少想到别人,此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及时积极地评价,特别是评价语言针对性强,评价语言生动、具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七
《画鸡》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鸡的赞美之情。
1、认读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识字、写字。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2、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动物。
3、明代有位叫唐寅的大画家也喜欢公鸡,他不仅为公鸡画了一幅画,而且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板书)
二、读古诗:
1、师读古诗,学生不出声,用手指。
2、师再读古诗,生可轻声跟读。
3、师带读古诗。
4、小老师带读古诗。
5、比赛读。
三、认读生字:
1、圈出文中生字,生自主识字。
2、单独出现生字,生识字组词,师带上拼音带读。
3、识字小游戏:摘苹果。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出示前两行诗
1、生读诗句,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板书:美丽)
2、生带着感受读。
3、像“红、雪白”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能说几个吗?
出示后两行诗:
1、师:这只公鸡不仅美丽,叫声也很好听,生读诗。
2、谁来模仿一下公鸡的叫声。
3、公鸡一般什么时候叫呢?这又是一只怎样的公鸡?
(板书:勤劳)
4、生带着理解读诗,教师可适时范读。
5、回归整体,齐读(或背)全诗。
五、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平、户、开”。
六、小结,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画鸡
美丽
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