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一
营造一种较好的氛围对学生朝着积极地、健康的、乐观的方向发展起着较强的.作用,因为它作为一种潜在的运动形态对学生的心绪和情感进行感染和影响,以此来达到作用学生的行为和认识的目的。加强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培养,摒弃过去的只传授数学知识的培养的观点,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学习独立性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来,只有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维氛围,创建良好的思维环境,营造学生专心学习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拥有无限的思维空间,才能以此来达到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勤于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对于学生来讲,拥有宽广的、自由的想象力,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思维的关键所在。另外,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用数学的知识来科学的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样就能够在巩固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又提升学生思维自觉性,增强学生基本的推理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多设置一些一题多解的题型和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的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并对学生提供的多途径的思维方式给予肯定和赞同,以此来为学生打开进入思维大门的钥匙.例如,一个长方体容器内盛有水,水面高厘米,容器底面积是72平方厘米。在容器中放入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没有淹没铁块。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常用的方法是:设水面升高了x厘米。列出方程:72x=36(x+),解得x=。(厘米)。另一种方法是先算出铁块的底面积6×6=36(平方厘米),72÷36=2,这就说明铁块底面积占了容器底面积的一半,因此铁块和水的底面积是1:1关系,那他们的体积也是1:1关系。如果把铁块当成水,那么水的体积就变成(72×)×2=360(立方厘米),360÷72=5(厘米)。还可引导学生当铁块放进容器后因为铁块和水的底面积是1:1,所以水的底面积就变成72÷2=36(平方厘米)水的体积是72×(立方厘米)180÷36=5(厘米)。通过一题多解的变化来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刚刚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性,不过,稍微不注意,就会被教师牵着思维走,所以应该不断的培养学生坚持己见的能力,并能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打破定向思维的能力,推陈出新,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例如,甲、乙两地的铁路长24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3/5小时行驶36千米。照这样计算,这列火车行驶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按常规行程问题是:先求出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即36÷3/5=60(千米)。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240÷60=4(小时)但我班有位学生是这样做的:他先求出火车行驶1千米要多长时间?3/5÷36=1/60(小时),再算出行驶240千米需要的时间,240×1/60=4(小时)他这种独创性的解题方法受到全班同学的赞赏。
学生拥有了独立思维能力以后,就会出现个体差异,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还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差异性,针对这些差异性展开教学,保证每位学生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总之,小学生随着知识的累积,其思维品质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也就为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入成熟阶段打下了基础。教师也需要依照学生不同阶段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其特有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课堂学习质量。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美妙的音乐,奇妙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音响是体现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由此,更验证了“音乐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现今很多大学均已开设了音乐选秀课程,通过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了解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高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音乐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开展的教学活动,而是专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传播音乐知识与文化、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而开展的相关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校园音乐文化活动。音乐不仅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还可以影响人的心灵,因此,可以把音乐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做一阐述:
1、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充分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够得到广泛传唱,并被传承下来的音乐便是音乐的精华,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的特征,同时也是当代道德情感的升华,是美的体现。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优秀音乐作品的引导下,接受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比如xxx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抵抗xxx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音乐节奏慷慨激昂,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华儿女为扞卫祖国的完整与安全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走进新时代》描写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与大无畏精神;《我和你》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整首歌旋律简单、内涵丰富、曲风温暖、具有浓浓的中国味又体现了一定的国际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含蓄内敛,又体现了睦邻友善的外交原则。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渗透了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音乐的所宣传的美好情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他们今天的思想与行为予以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也激发大学生们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的热情,深深地陶冶着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感受到并逐渐的理解中国xxx的伟大。
2、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包括音乐欣赏与鉴赏课程,还包括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最常见的便是合唱比赛、乐器演奏、群体舞蹈表演等。可见,这些活动依靠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完成,而是需要集体合作、相互协调来共同完成的。以合唱比赛为例,在选曲时便要选择适合集体演唱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同时,每个成员都要认真的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在编排的过程中,男生与女生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要在节奏的把握方面、情感的表达方面协调统一,要有全局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切勿抱怨搞独立。只有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相互包容,相互协作,合唱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团队意识的养成也推动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的音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由此很多高校还专门设立了“12?9红歌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传承中华精神、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除了要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也已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实践表明,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了发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使人的左右脑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得来的”。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家、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教导学生们赏鉴音乐作品的方法,创造音乐鉴赏的机会,来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高校音乐教育也可通过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创新和音乐艺术实践来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音乐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挣脱了家长、教师以及沉重的学业的束缚,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完全自由的环境中,由于缺少主见,没有一定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很多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开始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变得颓废不堪。
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压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调节与舒缓,导致了身心疲惫、心理抑郁等现象。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撼动人的内心。经常处身于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慢慢的便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作用。通过奋发向上的音乐氛围唤醒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身边的人、对校园以及对社会的热爱,激发他们走出颓废,奋发向上。
1、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的领导而言,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是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高校音乐教育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教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要教会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要素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摒弃低俗音乐,爱上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都会得到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一定的德育功能。此外,音乐是无国界的,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进音乐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
2、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推行创新教育,首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并善于运用新鲜事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次,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再次,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有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要尽可能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师素养。
3、丰富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鼓励音乐教师及校园社团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越过那十几平米空间的隔断、几十分钟时间的限制,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可以组织成立本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等,每周定期组织训练,鼓励学生们参加比赛及大型演出,将音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同时,学校社团应积极举办歌唱比赛,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德育洗礼、得到德育教育。学校团委也应积极组织学员的红歌合唱比赛,激发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其集体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学校相关社团可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联系音乐家,在本校定期举办音乐教育讲座。音乐教育讲座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主题开开展,邀请在音乐方面具有造诣的人士来参加校园的音乐讲座,通过讲述自己的音乐历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方法、音乐对自身的等方面内容,结合不同的主题来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可以陶冶情操、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传递积极向上的观念等,那么,高校的领导者要对高校音乐教育足够的重视,鼓励高校音乐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体会并挖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王玉.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刍议[j].才智,2013(01).
[2]包小兵.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02).
[3]卞春泉.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j].艺术教育,2012(11).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三
1.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重构及特征
2.论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变革
3.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4.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
世纪的新型理性疗法:将哲学应用于心理学
6.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基于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学术经验的考量
7.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
8.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
9.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
10.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构想
11.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12.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
13.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
14.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15.迷失的边界:心理学虚无假设检验方法探究
1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17.积极心理学介绍
18.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
19.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但企业一切管理要素都是围绕人设定的,心理学要素成为影响企业管理的重要条件。本文从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心理学视角选择分析入手,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存在信息化建设脱离基本管理原则、信息数据管理内逻辑结构失衡、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过于生硬、信息化和心理学原理融合不好等问题;结合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实践,分析企业管理基本原则,确认信息化建设切入点,加强管理信息化内部逻辑结构分析,进一步理顺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加强心理学原理融合发展,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进行有益尝试及探索。
[关键词]心理学;企业管理;信息化
doi:
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竞争条件,但同时也将竞争要素挖掘到极致,企业竞争基础由隐性变成“两军对垒”,使企业不得不向管理要效益,力求通过内部挖掘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指企业引入计算机服务系统,通过构建运转平台,将所有的统计要素归集到一起,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但将管理要素信息化的相对较少,因为管理工作过于烦琐且不易建模,相关评价指标也不好选择,企业很少会针对企业管理进行信息化操作。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等功能不断创新优化,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由于管理工作涉及的主要是人,因而必须将心理学作为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以便实现“软件”和“硬件”全面融合,提升信息化管理效率。
心理学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逻辑基础
任何管理工作都是通过媒介去实现和完成的,如机器是通过人操作的、流程是需要人去掌控的,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人,如果企业想推动管理信息化,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建模,只有通过设计具有一定规则的模型,而后将所有管理工作数据化,才能通过模型自动运转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因而,人才是整个管理信息化的逻辑基础和设计核心,但人本身不可以被量化,因为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诉求,可视为可操控因素,如员工处于一线工作时,他们关注点更多的是薪酬和福利,属于生理需求;而当员工上升至管理层时,他们关注的则是晋升、管理,此时则上升为自我实现需求。
管理信息化以心理思维模式为设计内核
管理不是将人管死,而是如何给予他们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将心理学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内核是正确的选择。管理信息化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将会被大范围数据化,数据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逻辑思维,他们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复杂的数据,却无法回答简单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工作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以心理思维模式去统筹这些工作,从而赋予“硬性管理”更多人情味,也让柔性管理成为管理的基础。心理思维模式是构建所有信息化模型的先决条件,每个设计体现的都是管理者的诉求,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管理意愿,心理思维特征是极为显著的。所以,将心理学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内核是极为重要的。
信息化建设脱离基本管理原则
所谓的基本管理原则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如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等。部分企業在管理信息化设计时,往往过于关注管理要素信息化集成情况,认为管理信息化越细致越好、越严格越好,但往往忽略信息化管理过于生硬,无法根据各种特殊情况进行有效应对,“以人为本”原则无法有效体现。如果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就不可能从心理学视角进行管理,管理信息化脱离了管理原则指导,极容易引发员工内部矛盾,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信息数据管理内部逻辑结构失衡
管理信息化需要以数据作为建模基础,通过稳定的信息系统去实施管理,由于不同的企业管理重心存在差异,导致其内部逻辑结构出现失衡现象。所谓的逻辑结构是管理信息化涉及管理事项的内在关联性,由于管理工作所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因而不可能重点剥离哪项具体工作,必须将所有的工作放在一起进行统筹。但管理信息化由于需要对某些具体工作进行量化,可能导致部分管理工作内在关联属性偏差,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企业管理信息化流程过于生硬
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从全方位管理视角进行设计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管理数据无法被搜集和量化,导致管理流程执行过于生硬,缺乏灵活和变通。企业管理涉及事物过于庞杂,在信息化处理过程中,既要考虑管理要素的完整性,又要考虑管理过程中的关联性,但从实践来看,很多管理信息化设计往往会忽略后者,管理者更愿意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决策工具,而不是辅助决策的手段。
信息化和心理学原理融合不好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运动悄然升温,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中就兴起了许多心理学趋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流派。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他在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创造了著名的异化理论、社会性格理论等。中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论的国家,主流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因而研究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想,对于丰富和指导国内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弗洛姆;心理学观;新马克思主义
伴随着新马克思主义运动,在西方心理学中也出现了众多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流派。如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心理学等思潮。西方心理学思想中出现马克思主义取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力及其对心理学科发展的指导地位,也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对整个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重大影响。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核心人物之一,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理解历史的钥匙,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旧约中所预言的人类未来的基本人本主义思想一样。”[1]“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其宗旨是通过社会运动和改造发挥人的各种潜能。马克思关心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他的目标就是让人从现实的物质利益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让人从他自己劳动以及自身的囚笼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2]弗洛姆试图从微观视角,探索人的心理异化产生的社会背景、解决之道,以及人的潜意识,人的性格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弗洛姆肯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认为虽然精神分析学说也包含有社会文化批判,但仅限于某一个方面,认为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潜意识仅仅是把人作为一个静态客体研究,忽视个体的参与以及社会的影响,如在其著作《精神分析的危机》《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学说。
弗洛姆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指出,马克思所思考的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要深、要远得多。他认为,马克思把经济、社会与思想等实际状况联系起来,使我们能科学地认识、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在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中,人的解放是贯穿其学说的一个核心概念。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作为理想社会的目标,而人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也得以展现和发展[3]。《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能解决一百年后当时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问题[4]。他认为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两家学说的命运都需要修改、完善、需要彻底改变。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本身,本来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劳动偏离了人的类本质。每个人都是处在畸形的异化劳动状态下,这种美好的生命活动,却成了工人维持生命的主要手段[5]。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问题,存在他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中,于是,他从人的物质生产出发,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6]。而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问题,个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客体,在自我体验和反思中,我们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以及自己行动的创造者[7]。弗洛姆异化理论的研究,使得异化由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扩展到心理学领域[8]。弗洛姆认为异化了的人有对事物、常识的感觉,但却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自己和外在世界的联系。与自我相脱离就像和其他人相脱离一样,他和其他人一样像体验物品一样体验着自己[9]。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首先是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10]。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存在的种种表现形式。虽然异化是一种早就存在的现象,它有着很长的历史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问题却有其特殊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学说,目的是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虽然资本主义在短时期内创造了人类发达的科学技术,创造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科技革命在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生活世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道德危机当中。因此异化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亦是一个道德的和心理学的问题。
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性格不同,弗洛姆认为人的主导性格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结果[11]。人的性格形成往往通过家庭、社会、文化渲染和影响。“人的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在被称作性格的实体中得到了保证,性格统一了这两个方面”[12]。弗洛姆觉得,人的社会性格对社会、对经济结构又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它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性格决定着不同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13]。弗洛姆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考察性格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弗洛伊德的学说,把人的性格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分析。
弗洛姆主要分析了在社会背景下,人的心理特点、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特点与状况,在他的性格理论中以人的性格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有无原创性为标准而将性格类型划分为两类,非原创性性格倾向和原创性性格倾向[14]。在分析社会中人的性格类型时,弗洛姆试图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但是他强调是理性、真理对人、对整个社会影响,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看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但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因而,他认为社会性格论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可以起到到一个中介作用,经济基础通过社会性格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作用,上层建筑也通过社会性格影响社会结构[15]。 四、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歪曲
总之,弗洛姆肯定马克思主义是一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肯定了马克思思想的独特作用,他把个体心理放到了广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试图以现代社会中作为群体的大多数人作为研究对象[16],弗洛姆研究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经济结构中相对应具体的劳动方式、分配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把医治心理疾病与改革现存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他的思想进步之处,但弗洛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自由观解读存在很大误解,他认为他的理論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其实他偏离了马克思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弗洛姆虽然在研究心理异化问题时,试图秉承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弗洛姆的人道主义是不完全的人道主义,带有抽象性特征。弗洛姆的心理异化思想的确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人道主义是弗洛姆心理异化理论的主要指导思想。其次,这种人道主义带有明显的价值评价优于历史评价的特征,没有将历史评价贯彻到底[8]。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在吸收费尔巴哈宗教异化和黑格尔客观精神异化积极成果的基础上[17],马克思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创建,他的思想始终都是以人的基本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为研究的着眼点,试图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基础,就是劳动异化。同时还揭示了人的异化根源以及私有制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状态。异化理论表明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视,对消除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迫切渴望与追求[18]。
其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理论,其内容是指,主体被其创造出来的客体所支配的现象,包括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人性、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发生的异化现象[19]。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异化,具体剖析了人与人、人与劳动产品,人与自我,人与劳动过程异化现象的目的在于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罪恶本质与丑恶行径。弗洛姆尝试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异化问题,从家庭、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去考虑自由问题,但是,弗洛姆却将侧重点更多地偏移到了心理和意识本身去考虑问题,陷入唯心主义窠臼,只考虑人的异化的心理因素,忽略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没有探究人类异化的真正的根本原因[20]。弗洛姆的研究中,虽然考虑到社会对人的影响,但混淆了生产关系、阶级关系,试图运用抽象的理性、价值观念,如社会性格、社会潜意识等概念来修正马克思的理论,其实质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曲解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不仅不能科学地阐述整个人类的异化,还错误地将社会性格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极大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
最后,马克思和^v^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21]“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产的必然升华物。”[22]在这段话中,马克思和^v^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物质生活、社会生产方式形式反映出来,而且还特别强调了“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23]。而弗洛姆的观点,根本没有提到相关的内容,因而他的理论是唯心主义思想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
参考文献:
[1]shields,,darwinism,:astudyinsocialmyth[j].americanpsychologist,1975(2).
[2]:thepsychologyofpovertyinjameshintonsmeat![m].marxism&psychologyconference,2010.
[3]魏萍.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新进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0-14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6]赵常林.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和关于人的思想的发展[m]//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23.
[7]吴海广.弗洛姆的人学思想[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8]王海英.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观[d].长春:吉林大学,2008:30.
[9]郎明朗.弗洛姆异化消费理论及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0]林丽英.正确认识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j].传承,2008(8).
[11]王琳娜.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反思与启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2][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3:95.
[13]王晓红.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08(12).
[14]赵晓燕.论弗洛姆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5]张瑜,王毓.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管理观察,2012(19).
[16]胡志,何秋瑛.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7]桑艳,陈群.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当代价值——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3(4).
[18]魏山金,李庆平.试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19]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
[20]刘雅楠.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解析及当代价值[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21]肖爱平.早期马克思意识论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2]陈爱华.市民社会与当代伦理精神的历史生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0(2).
[23]范文.论社会潜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六
色彩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就意识到色彩具有的特殊魅力,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色彩对生活进行装饰。七色光谱(1666年牛顿发现七色光谱)的发现,使人类对色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尼古拉斯?金?达莎比亚正是提出色彩心理学的观点。本文以“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的内容有: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运用的核心、每种色彩代表的意义、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色彩心理,艺术設计应用
目前,人们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同的色彩对人们的感官有着不同作用,色彩影响这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等诸多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等原因,不同的国家对颜色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例如,红色在我国代表的喜庆、欢快,在节日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多采用红色进行装点,在西方红色代表着血腥和杀戮,所以西方人在结婚的时候,几乎不会使用红色。艺术設计抓住了色彩的特点,巧妙运用了色彩对人类心理影响的作用。现在,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被广泛运用。
艺术設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绘画、平面設计、建筑、雕塑、室内装修等方面都是艺术設计的范畴,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运用,不是平白无故的添加。艺术設计中色彩的添加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创造性思维。任何艺术設计都不离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是艺术設计的关键,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支持,它可以保证艺术設计的原创性。第二,保持一致性。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必须要与設计的作品保持一致性。保持色彩与使用场所的氛围相匹配。例如,在幼儿园的設计中,要多一下粉色、紫色、这样可以把幼儿园烘托出童话般的氛围,如果使用黑色或者白色来装饰幼儿园的话,就会缺乏生气。很多医院在室内設计的时候,都会采用白色来装点,这样会使医院从整体上看起来显得格外的整洁肃静,如果用其他颜色,就会显得比较突兀。所以在艺术設计中色彩的使用,必须与使用的场所保持一致。
1.色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产生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观察,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因素的,通过颜色的观察,人们在心理会形成一种:心理颜色观察感。在人们心理联想的作用下,色彩还可以使人在视觉上产生出相应的错觉,虽然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也色彩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色彩会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共同的。并且,在不同的年纪对颜色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年轻人看到白色,心理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纯洁。而老人看到白色,就会联想的死亡,内心就会感觉到消沉。粉色对儿童来说以为的童趣、天真。而年轻人看到粉色就会感觉到温暖、浪漫。粉色对于老人来说就是喜庆。
2.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红色代表了奔放与热情,红色是一个充满能量的色彩。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运动服装,多为红色,红色给人一种阳光、自信的感觉。此外红色还象征着性感,在娱乐圈的活动中,红色是明星们常用的颜色。橙色。橙色代表了包容、健康、亲切。橙色给人一种坦率、开朗的感觉。橙色属于暖色调,可以使人感到心理的温暖。黄色。黄色代表了聪明天真的特性。儿童玩具多采用黄色。此外,黄色可以刺激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颜色相比黄色可以更加被人们注意。黄色在生活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交警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外面通常会穿一件黄色的简易马甲,环卫工人的工作服也采用黄色,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方便引起路人的注意。绿色。绿色代表了清新、活力。绿色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绿色也是自由和平的象征,例如,绿色橄榄代表了和平友好。蓝色。蓝色属于冷色调,具有灵性和知性的特点。据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人讨厌蓝色、蓝色象征着独立、希望、诚实、但是蓝色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带来忧郁感。黑色。黑色是低调、权威、高压的象征。在艺术設计中运用到黑色,能够烘托出严肃、庄重的氛围,如在办公室的設计上,很多設计师都会采用黑色对办公室进行装饰,这样会显得办公室显得典雅、整洁、庄重。此外,各国政要也大多以黑色西装出现的公共场合,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权威、庄重的形象。紫色。紫色代表了浪漫、高贵、优雅,同时还带有一丝神秘感。在服装設计上,运用到紫色最多。例如,晚礼服的設计大多采用紫色,nba湖人队的客场球衣也为紫色,可以彰显球队高贵的气质。但是和蓝色一样,紫色也能让人产生忧郁感。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七
我的教育故事
---《俄罗斯》第一课时教学感想
讲《俄罗斯》一课前,我从某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答案:是从冰上滑过去的),在这一则“脑筋急转弯”不就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吗?如果把它作为《俄罗斯》一课的导入形式,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抱着这样一个念头,在上《俄罗斯》课备课中,我宣布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并特意强调我费了很长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长时间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在想什么“脑筋急转弯”竟然这么难?注意力都集中起来,等我将这则“脑筋急转弯”说出来后,马上就有六、七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加以了否定,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要佩戴那么长的围脖?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俄罗斯境内气候是什么?等,都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之后及时切入了讲课的正题。结果这堂课同学们反映说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由此,让我对地理教学想到了很多。
一、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科际间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二、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被描述成一种孤独的角色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一中心的形式出现,由于地位和身份的差异使其与学生有隔膜;相互间互不交流,彼此孤立,从而导致师生之间关系恶化,新的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建立师生之间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朋友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xxx享学习经验。
三教师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应该把形成学生的正确的态度,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作为主要的任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
四、教师要精心地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来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把握主方向,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五、课堂气氛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正节课结束,感觉收获不小,针对地理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课堂的途径,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六、教师在课堂上由“讲学”变“导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形式上不应千篇一律,而应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较简单的内容可指导学生自学,然后自己归纳总结,较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思考,精讲重点、难点。并根据具体条件,讲授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八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培训中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自信心是一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促进行为能力的跟进。比如:
1.集中培训
针对心理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负责定期组织集中性的专题辅导。通过集中训练,解决班主任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引导班主任以正确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2.自主培训
3.提供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的平台
给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科学的育人理念。
家长也对学校、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就变得十分必要。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大力宣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自信
学校重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满信心。每到家长会,学校都会给每位同学写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翻阅,让家长与我们的老师“亲密接触”,让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师以及教学状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对家长进行自信教育的有关培训
重点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引导,再多多正面鼓励,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实施感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主要通过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给学生写回信,举办感激父母的征文比赛,布置感恩教育作业等形式,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帮助家长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有了更多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困境面前,积极尝试,奋力进取的学生更多了。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开思路,引导、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空间最广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及经验进行分享: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③评价要因人而异。
2.在自我暗示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励教育培养
我经常会遇到各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尊重他们,并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在竞争中培养
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我经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培养自信。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要成功,必须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我觉得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班干部和团干部的培训,指导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步培养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单位,形成它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团结机制,并拓展它们的功能
比如,班委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律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突现作用。团支部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沟通,确实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体系,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好的帮助。
2.开创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自主管理。学生自主成立班级学科兴趣小组,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学科由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是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可以是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取长补短。在这个基础上,学科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兴趣小组的成果由同学自己以总结述评的方式在课上推荐给全班同学,因为学生自己分析的问题往往更切合本班学情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
(2)行规自主管理。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学生们根据自己本班情况定出班规,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并且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开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自主策划主题班会。班会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情景,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在一次次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舞台。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九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如果出了问题,尽管其它方面素质再高,也难成大器。因此,可以这样说,学校德育工作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在实践中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时有发生。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起始阶段,各种良好的习惯尚未形成,因此,学生德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这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的。有不少教师重教书,不重育人,他们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智育上,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德育责任感和育人实际工作都不到位,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模糊,在思想上和精力上向“应试”方面大角度倾斜。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下大力气,坚决改变抓智育一手硬,抓德育一手软的现状。
其次,学校定期组织学习活动,以此改变教师观念,强化教师服务育人的意识。对教师进行“充电”,促其角色转变,培养新型师生观念。针对学生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情感意识难以稳定,并容易产生反复的特点,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有匠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求教师做到“一言一行要有积极的影响,一饮一啄要有正当的意义”。在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以心交心,以爱博爱,以德育德。而且让教师意识到高标准、严要求并非是学校的苛求,它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和期许。
再次,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平等宽容地善待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乐于倾听学生的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老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的裁决,而是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评价。培养学生具有好奇性、挑战性、独立性等人格倾向,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使命感,教会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因此,在学校我们努力营造育人的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评比,实行量化评分,特别是把保持清洁卫生、保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节约粮食和水电等当作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考核内容,每日一公布,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授奖,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让学生在学校处处感受到育人的氛围,使学生在潜够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学生行为习惯日益文明。
再次,学校充分发挥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广播室的作用,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受到思想教育。学校在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各班举办规定主题的板报和橱窗,每组织一次都先布置,后检查评比,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准备。学生在创办过程中,积极搜集资料,认真设计版面,精心书写,在活动中既自觉接受了教育,又锻炼了能力。学校利用“校园之声”广播室宣传报道校园的新人新事,学生心声,报道国内外大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人人都是德育老师,处处应做育人工作。”这是学校对每一位老师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出并精心组织实施了学科渗透的德育方案,要求各老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因素,结合本学科特点,找准结合点,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思品课教师充分利用思品课的德育优势,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使思品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把握“双纲”,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尊老爱幼的传统等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结合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参观烈士墓,介绍革命史实,讴歌革命先烈,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数学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再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总之,学校重视德育学科渗透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备课中找准每章节(课)的德育渗透点,教案检查中,这是必检内容。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势,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接受了教育。
其一,探索了一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学校组织了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组成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组织劳模、先进人物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一支有经验、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由他们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经历、事迹和一颗颗火热的心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其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中,家长们通过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系统地学习家庭育人知识,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而且,利用节假日举办学生、家长、老师的联谊活动,师生、父子同台演唱,并评选出最佳搭档、优胜家庭,这样促进了三方的了解、沟通,无形中进行爱老师、爱家长、爱学校、爱生活的教育。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第三,学校通过政教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例如,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通过国旗下讲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荣誉感。每学期评选一次“三好学生”、“书香少年”、“文明小天使”、“环保小卫士”等,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上进。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晚会和运动会,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晨诵、午读、暮醒的读书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有益的课外读物,通过读写绘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会从阅读中反思,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影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聘请综治办和派出所的同志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制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净化了学生心灵,塑造了良好品德。大多学生都能成为举止文明、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总之,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学校紧扣“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我们力戒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紧扣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努力探索,寻求一些更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健全人格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一
益智游戏规则一般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因此,益智游戏能广泛被幼儿教师所运用,然而,由于其规则较为简单,则会增加游戏的可能性,能集中幼儿的精神,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能实现游戏的目的,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动幼儿的脑筋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和授课期间,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荣誉感,让孩子在学习到知识后获得成就感。使孩子在自我提升过程中了解学习的魅力和游戏的乐趣,从而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必须要将活动的因素考虑进来设计益智游戏,培养孩子合作精神,并结合孩子个性化因素,设置合理科学的游戏流程和规则,为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教师组织幼儿以3-4人为一个小组,接着通过分派各种游戏任务,对小组是否按照要求和目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进行评定。教师再有效检验和评估各个小组开展游戏的成果,进而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评定,最后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提高孩子们在小组学习的参与度。以此促进益智游戏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活动活跃的氛围,培养孩子们的情绪,进而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幼儿教育注意力主要包括两种,即为有意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力,儿童的无意注意力时间并不长,会限制幼儿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充分提高儿童有意注意力,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益智类游戏,能极大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力。魔方作为一种风靡全球的益智类玩具,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教师可以将魔方的排列、接合、环形等基本玩法教授给孩子,魔方也可作为一种教具,为了增强儿童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教师可以安排孩子进行魔方速拧比赛,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复原魔方,用时最短者为获胜方。通过比赛,孩子们为了能够获得成为“魔方小天才”的荣誉称号,就会去研究如何能又快又好的来进行魔方游戏。想要应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获胜,就意味着孩子必须要记忆的住较多的魔方公式,通过多练习、多动脑,来使魔方游戏来促进孩子双手和双眼的相互协调能力、培养起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大有裨益。
在开展幼儿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幼儿自身的特点给予高度重视,尊重幼儿的主体需求,积极组织游戏活动,通过将益智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而使幼儿感受到游戏中的学习内容,在无形之中获取知识,以此逐步增强幼儿学习知识的能力,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比如,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对于加减法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也造成教师授课难度增加,因此,教师可以引进游戏活动,实现游戏的价值。
比如翻花绳游戏,以灵巧的手指来完成各类细致化的动作,来锻炼上肢的灵活性,并在动手之时,需要开动脑筋来配合完成动作。进而也锻炼了实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孩子们以两人轮流翻的形式来进行翻花绳游戏,以此来灌输给孩子在游戏当中应该相互进行配合、给予同伴鼓励,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而在游戏当中,孩子可以作为从易到难、从学习到创意的提升,让孩子不断的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从而使其增强了自信心,为今后克服学习的困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幼儿教学中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对学习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现如今众多孩子都成为家长手中的宝,只要孩子要什么家长就满足他们的要求,常常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不遵守规则的习惯,难以使孩子融入到具有规则的学校环境中。而在幼儿教学中运用益智类游戏,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规则观念。围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开智游戏,围棋对弈,能够使内心宁静、智识广增。
教师可以教授给孩子们围棋的基础知识,让孩子了解围棋对弈的规则,在游戏当中来认知到只有懂得和利用好规则才能取胜。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告诉孩子们下围棋必须有规则,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规则存在,例如道路上的红绿灯交通规则。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认知规则的存在,培养孩子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幼儿教学时期,教师必须重视对益智游戏的良好运用,基于有趣的学习氛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能力,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和智力。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 流、竞争、写作的能力。幼师的学生学习外语,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素质的培养;又为今后工作的实际 运用储备能量。当前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语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目前不少的幼儿园陆续开 设了外语课,由于缺少师资,只好到高校去找代教,以高薪聘用外语教师。这些教师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 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由此可见,幼师开设外语课,为幼儿园提供外语师 资,寓外语教学于一日活动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目前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来自全省,外语水平相差悬殊。九三年以前招生时,报考幼师学校的 学生不要求参加外语考试,因此在初中阶段,想报考幼师的学生,在初二时就已经放弃外语学习,把主要精力 放在语文、数学上。九四年招生时,哈尔滨市内的报考幼师的学生要求参加外语考试,而外县、市的大部分地 区还与历年一样,没有参加外语考试,这部分考入幼师的学生,外语基础差,有的只认26个英语字母;一部分 考重点高中的学生落榜到幼师,这一小部分外语基础不错。这就形成了两极分化。所以在教学中,差的学生觉 得听不懂;好的学生认为学得太少,太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学生对学习外语的兴趣来看,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外语是非常有用的,不论是自身的素质提高还是 今后的工作应用都有帮助,故表现积极,愿意学习。但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 有看清当前幼教改革的趋势,认识不到学习外语是势在必行,觉得学习外语毫无用处,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 。加之幼师学校的外语没有统一的教材,所学的外语教材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关系不密切。这也是造成学生兴 趣不高,不愿学习的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进行外语教学,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呢?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幼儿园,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和方向 。
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如互相问候、互相介绍、建议、提供帮助、请求帮助、表 达个人喜好等方面的日常用语,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使语言在不断地听、说、模仿、使用中丰富提 高,能使师生的心声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能形成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得高兴的教学氛围。
第三,突出幼师特点:
学生毕业后面向幼儿园,幼儿园外语主要是进行外语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对外语的兴趣,为将来入小学进 一步打基础,初步形成幼儿听说外语的习性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开口”习惯,及初步的听说交往、交流的能 力。因此幼师的学生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学习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向导,不仅要发准四十八个音素,还要记住读 音规则,培养以拼读为基础的自学能力。此外,知识面要宽,掌握大量的词汇量及日常会话,学会掌握在日常 生活和各项活动中使用,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经常更新的,在学校中的学习不过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 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既需要一些必要的实际和结论方面的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形成能独立去获取知识,运用知 识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掌握,而是可以迅速,正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并有能力加 以探索、鉴别、分析和引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比掌握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它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
第四,改革教法:
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培养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用语言进行交际的 过程。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或多向活动形式。新大纲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外语教学观念,也就是从 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转向注重培养能力;从强调语言结构的教学转向重视功能的教学;从重视单项技能的培养 转向重视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不能一味采取那种我说你听,我讲你做,我读你跟的 方法,而应该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组织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让学生在语言的 多向活动中尽可能多听、多说,以确保他们在大量的语言操练中学懂语言并学会交际。将原来的“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教学原则转变为“以听说为主”的教学原则,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经过多种尝试,觉得其中见效最显著的一种方法是“听力理解训练”。即在学习新课以前,先借助录音机 ,听课文的录音带。在学习了生词、词组和了解词义以后,再把课文中难以听清或听懂的地方提示一下,反复 听几遍录音,看同学能听懂多少。然后再讲解课文,学完了再听,让学生再回顾一遍。
另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复述课文,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这样程度较 高的同学有了一个表现的机会,积极性很高。另一些同学听了他们复述后,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并学 会了用不同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幼师生特点进行情境教学,也可以进行课文剧表演或对话 等。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一个主要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学习得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生自身不会学习的状况,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三
据学校的实践计划安排,我从三月底到六月中旬,到嵊泗县市场局实践。嵊泗县市场局共有干部职工75名,下设办公室、财务科、市场管理部和菜园、嵊山、黄龙市场管理所。主要职责是担负全县菜市场的管理工作。
三月底到五月底在财务科实践,六月初到六月中旬在市场管理部实践。
1. 市场局财务科只有两个人,一个科长,一个出纳,而教导我的是科长刘阿姨,刚到财务科,科长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做的>会计凭证,还教我记账。虽说记账看上去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擦涂了就算了。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能作废。对于数字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并且记账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账名称,不能乱写,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丁点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出错了就扣而已,这是关系到一个单位的账务,是每一个单位以后制定计划的依据。
所有的账记好了,接下来就是结账,每一账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日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账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器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器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科长刘阿姨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将账本涂改成什么样子。
除了做好会计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有空的话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联系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的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操作能力。
作为学习了差不多三年会计的我,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以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淌若将这些理论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下面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践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可以,正如象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会计人员,应该总没事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他一切都为零。
其次,就是会计的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账凭证,记明细账、日记账、总账等。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 登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账凭证。然后,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年度报表。这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实践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越错越烦,越烦越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去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2.市场管理部是市场部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有正式职工15名,市场协管人员20名,我跟着市场管理部的方经理了解熟悉整个市场服务、管理的一些基本做法和过程。并对市场周围非法摊位进行撤消。但是往往情况却不尽人意,比如说经营者的物品摆放情况,有些经营者东西往往乱摆乱放,多次劝说也没什么效果,其中有2点原因:
(1)经营者往往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重视市场管理整体的需要,有一种只顾自己,不顾全局的思想。
(2)我们市场部能够提供的摊位数量不能满足经营户的实际需要。在市场局实践期间,经常能看到我们管理部门与经营户之间发生矛盾的事情,一方面说明经营户有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应该多动动脑筋。
1.通过实践,我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财务科实践的时候,是刘阿姨带着我做报表算账的,让我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如此的少,所懂得的知识往往都是一知半解。在市场管理部所做的一些工作,虽然说跟我所学的专业不对口,但是在里面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如何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应该说是大有学问,大有文章可做。
2.深刻的明白花钱易,赚钱难的道理。那些经营者,每天起早摸黑,疲备不堪,再加上每个摊位的摊位费这么高,还要看生意好坏,让我体验到,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经营者如此,连我们的市场协管员,每天也是很早上班,很晚才回家,而且只能照顾下岗失业职工,收入也很低。
3.现在就业很难,就比方说:摊位竞标,有一次参加竞标的经营户有120家,而实际摊位只能够提供80个;在市场局工作的几个大学生,每个月也就几百块钱的收入,只能够勉强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可见现在的就业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4.中专即将毕业,面对以后的道路,我该何去何从?通过这次的实践,面对面的接触社会,使我清醒得认识到,只有加倍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四
内容摘要:兴趣日益成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的动力。因此,早期教育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幼儿一旦对某一活动感兴趣,他们就会把注意力与智力倾注于所从事的活动上,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激发兴趣,便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兴趣 激发 引导 鼓励 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生中是否能有杰出的成就,除去遗传因素,那兴趣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兴趣能促使人自主增加从事某一活动的时间。因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倾向,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从而促使人去挤出时间来从事这一活动,满足自身的需要。兴趣能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一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兴趣还能提高人的耐挫折能力。当今的世界是竞争的社会,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多强的能力,在一生中遇到几次乃至几十次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强烈的兴趣更能让人获得成功。而兴趣的培养是需要从小开始的,同样,兴趣在幼时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举个例子,让我们看看兴趣的重要。比如,一个对学习感兴趣的人,他在做作业时,就算有人看电视、甚至吵闹,他都可以不受干扰;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在做作业时往往容易把注意力分散到周围的事物上,总是东看看西看看, 这里动动,那里摸摸。结果显而易见,不受影响而专注的人所取得的效率肯定是比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取得的效率要高的。
幼儿无论就生理心理而言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世界对生活都知之甚少,更别说理解什么责任、理想、抱负。那么,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就要依靠兴趣来激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激发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充分挖掘幼儿兴趣点上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得到主动发展。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我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时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认识活动变成游戏活动,大大增强了幼儿学知识的兴趣,刺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在游戏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并及时了解和发现幼儿的兴趣及学习需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咨询者。幼儿园《纲要》指出: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而幼儿最感兴趣的便是可以操作摆弄的玩具,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并维持幼儿对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因此,体育玩具的选择较为重要,教师应由单纯的策划、准备大量的材料,变为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就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机会应该留给孩子,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获得发展。在活动中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触摸,去操作,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扩展视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兴趣,教师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便是一种兴趣。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这样剥夺了幼儿好奇的权利,扼杀了兴趣的苗头。当他们感兴趣、好奇的时候权利受到了限制,便会使他们失去兴趣。扩展视野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接触大自然、读书、听故事等等,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比如问一些类似“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的问题,以引发他们思考。
3、做孩子的伙伴,用心观察、倾听,孩子的看法,正确把握教育契机,激发他们的兴趣。
目前,我们对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由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不仅关注幼儿的接受学习,更注重幼儿的发现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能够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把它作为设计主题活动的重要依据。事实证明: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倾听就会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从而正确把握教育契机,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五
浅谈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在幼儿园里,心理暗示是通过老师自身的语言举动传递给幼儿的,使幼儿在心理和身体作出的基本反应。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心理暗示,也要用客观的心态了解幼儿,让幼儿在暗示的用作下从中受到教育。
心理暗示是用比较委婉的说话方式或动作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基本反应,暗示通常会使人不加判断地相信或接受一些信念,或者是按照别人的思维方式所作出的行动,所以暗示也会影响到人的判断,这是人们的一种自然条件反射,是比较典型的、简单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有两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是指比较悲观、一次性否定等不良情绪、语言;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开朗乐观、正能量等的暗示。在教育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但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人用消极心理暗示使别的人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所以人们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一)有利于幼儿认识自我
当老师适当运用心理暗示教育幼儿时,幼儿会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优点,会更加努力完善自身缺点。如果老师过于揪住幼儿的错处不放,则会导致幼儿自闭,产生逃避、厌恶等不良情绪,所以要合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适当对幼儿进行眼神语言的鼓励,这样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
(二)有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
老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当幼儿在一件事情上表现优秀时,老师会对幼儿表现出语言和眼神的赞许,幼儿受到鼓励,会提高对事物的兴趣,也从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有利于幼儿抵抗挫折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心理暗示,用语言、眼神鼓励幼儿,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间久了,幼儿就会有耐挫的能力,这也对幼儿的各个方面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一)行为暗示
1.眼神暗示
眼神可以更直接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情。眼神暗示就是把内心所要表达的态度用眼睛说出来,老师眼神的不同,带给幼儿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幼儿在一件事中独立完成了任务,老师给幼儿一个赞赏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幼儿会变得很开心;当幼儿没有完成任务时,会表现得很气馁,而且会有消极的情绪产生,如果老师给幼儿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加油之类的语言,幼儿的情绪会受到变化,信心倍增,努力尝试再次完成任务。
2.身体暗示
身体暗示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让幼儿明白老师所要说的内容,老师的心理暗示会由表情的变化和动作的动的不同来感染幼儿,幼儿也会跟随老师一起完成身体动作,这会使幼儿有一个积极的配合意识和学习模仿意识。
(二)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暗示表达内容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一个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语言暗示时,幼儿教师应该比较委婉的表达,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直接影响,老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不直白地讲出幼儿的不足,可以用委婉的语言传递给幼儿,老师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给幼儿纠正错误,以免伤到幼儿的自尊心。
(三)场景暗示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场景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或是玩游戏的场景,利用场景强化心理暗示。例如在做游戏时,老师应该让幼儿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样幼儿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这样幼儿会用积极的心态完成游戏。
(四)表扬暗示
在幼儿园中,老师要经常让幼儿互相之间进行表扬,这样不仅给幼儿带来了信心,而且让幼儿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会在各个方面都会做得更好。但这种表扬式的心理暗示不可过分使用,会造成幼儿的骄傲性变强,也会有幼儿产生眼中无人的性格,所以对幼儿的表扬暗示要适度,在幼儿出现特殊事情时适度地表扬暗示。
(五)期望暗示
老师对幼儿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这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自我认识,严重者会影响性格和其他方面。例如有的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就可以运用幼儿间游戏的比拼或者是老师对幼儿语言期望的暗示,这样幼儿会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从中获得积极的自我期望,也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六)榜样暗示
幼儿的父母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说话动作、情绪和做事风格,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变化,而幼儿老师也是一样的。在幼儿园中,幼儿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陪伴,所以老师的言行举动也会影响到幼儿,老师就会成为幼儿的榜样,老师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幼儿同样会有优良的品质和较好的性格。
幼儿的年龄较小,幼儿对老师也比较依赖,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的时候,幼儿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老师要使用适度,把握好分寸,不可使用的次数较多。暗示可以很好地影响幼儿的心灵,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品格。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六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社会,由于现代生活的加速度,广告信息量越来越多,新颖亮眼的广告宣传方式层出不穷,信息量增加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如果广告创意和广告宣传方式无法吸引受众,那么就无法给广告主和消费者带来受益和关注。本文从广告消费心理学何广告创意入手,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消费心理,且提出一定的学术相关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心理学;广告创意;问题及不足;解决方式
在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的现阶段,消费者对于某些创意类型的广告创意方式“见怪不怪,食之无味”,正是因为这些广告创意形式单一且以量变的形式不断的在广告行业市场,以模仿的形式出现,几乎是大同小异。让消费者连年不衰的对它充满热情,这是一个成功的广告的反馈效果,消费者心理的变化是掌握广告创意的核心点,更是决定广告形式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心理与广告创意相辅相成。
本文将以消费者心理为背景,广告创意为蓝本,对广告创意依靠消费者心理产生了哪些影响进行阐述和浅析,希望能研究和证明消费者心理对于广告创意发展是有极大的关联,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影响。
广告形式是由广告人进行宣传、策划的。广告设计以及广告作品的目的受众人群虽然不仅仅局限在消费者自身,但目的都只有一个:对受众人群的感知、情感、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对于消费者,广告存在的意义必须是通过广告的各种传播形式,使受众接受并将广告形式带入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对产品产生认知度以及对商品产生接受欲。对于广告主,必须在洞悉了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购买行为之后,进行有效的宣传方式和传播时机,利用宣传手段,将广告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受众人群,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广告传播的目的。
消费者作为商品的消费群体,产生一种动态的消费过程,买方不一定要求使用者本身,例如,为他人购买产品的人不一定是使用人,例如没有生活能力的父母、子女或为自己购买产品的其他人,也不一定是需求者,也就是說,消费者是指实际参与购买产品的人。在一项或全部消费活动中,即实际参与一项或全部消费活动的人。
消费心理活动不仅是消费者产生购买欲的基础,也是影响消费者进行购买产品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消费者无论在什么时间以及地点,都具有不同的心理功能,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使用:客观现实反映了消费者头脑中的动态,是心理过程的本质。
消费者是社会一员,所以它具有社会属性。复杂的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心理学密切相关。这些文化因素往往对正常的产品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和普遍的影响,要求高度重视和尊重广告创作,他们不同于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他们的消费精神也必然是人格研究的表现,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特点。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可以为广告方式提供事实基础,从而促进广告创意的产生。
消费者心理学是指一系列与购买、使用和消费受心理活动控制的物品有关的心理活动。消费者心理学:心理过程的作用是激励消费者的系统方向和方向,鼓励他们采取行动或避免行动。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它是一种更加实际和实用的经济行为。其最终目标是吸引消费者关注竞争性的同质市场,鼓励他们的购买欲望,促进货物和服务的销售,改善企业形象,而不仅仅是改善企业形象。为了提高产品或企业的可见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创作特别重要。
当代广告创作活动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反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消费者需求的特点。但是,问题也具有等级性质。需求水平将从物质需求转向高水平的精神需求。现代广告的设计和传播的态度和方向不仅是为了满足对产品功能和特性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和了解产品是否满足精神需求,消费者在强调原材料功能的同时,更重视商品功能的延伸,这种对商品功能深层次的需求才是消费者心理的真实写照。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七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听是学生首要任务。听什么,怎么听?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
1.听老师在讲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老师讲错什么?让学生指出来(说出来),这样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听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小朋友哪里讲错了,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想怎样说?这样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3.在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切记:教师说话的语速要慢,使学生感到亲切;语句要短,学生容易掌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听,认真记忆,不打断学生的说话。对学生的语言,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评价。“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
“说”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有明确的阐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低年级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想”“、听”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总之,“说”功的训练,由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不会说、不完整、不准确地说,通过教师的辅导、引导,使学生逐步地会“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教室的板书和范例是楷模,教师写得怎样,学生就写什么样。写字要认真,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教师一笔一画地教,不但要工整清楚,而且要正确无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不能随随便便找一张纸来写,有的学生写完就扔掉,这种习惯很不好,不但浪费了纸张,也忽略了在草稿纸上计算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做”指的是操作。
1.操作不仅有利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通过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操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操作浪费时间,不好组织等,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学生的操作就是动手活动,学生观察某物体或操作某学具,认真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使之不断提高,增进理解力。
3. 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导。操作前,教师要讲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操作要和语言相结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过有序的操作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小结: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八
学前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作为专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高校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要充分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地进行专业探索,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能够使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不断的提升,在不断地提升学前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能够将与新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出来。
(一)教师并不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
现在很多学前心理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在进行比赛或者公开课的时候才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很难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且无法保证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身不熟练的计算机操作
目前很多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于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对技术方面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现在很多教师运用的更多的是微信、微博、博客、qq等各种娱乐方面的软件,很少去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这充分地掌握信息技术之后,才能够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这些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很多教师自身并不熟悉计算机操作,也不熟悉制作课件等相关的知识,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缺乏优质的学前教育学软件
大量的市场调查显示,目前学前心理学教学教师所选用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大部分都是通过商业途径购买而来的,只有少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是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与此同时,经过走访我们发现,现在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多媒体软件和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市场上比较广泛,却很少出现针对学前教育的信息技术资源和多媒体软件,而关于学前心理学教学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软件并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吸引过来,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很难提升上去。一些信息技术软件对视听效果进行了更多地强调,却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只会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干扰作用,无法使教师教学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对这些教学软件进行不断的修改,严重的困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载体,可以将学生的事情感官系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就能够对传统学前心理教学乏味和枯燥的不足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并且将新的活力和生机注入到教学改革中。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现在很多学前心理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是采用生活实物、图片以及教科书等作为教学辅助。与此同时,现在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辅助的时候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很多教师只是选择多媒体制作教学大纲,这样只是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功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其次一些教师根本不会制作最为基本的ppt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效果。总之,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功能,但是在很多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只是采用其中最为浅显的东西,使得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总之,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并且不断地挖掘信息技术的功能和应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前心理学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之外,还可以起到延伸教师功能以及扩大教学范围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
要在学习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前心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包括发展性评价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来进行教学。应用这一教学理论来进行“学前儿童性格”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用三字经中决战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求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不对,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入教学内容。教师要要求学生充分用以往学习的心理知识和生理知识,对人的性格的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例如教师还可以应用发展性评价理论,该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应用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要求教师要将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创设出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能力、性格和气质的个性特征,并对学前儿童的气质进行了解,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并发挥大胆的想象,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可塑性进行探讨。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性格,对课本有的知识进行扩充,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不仅有有形的物质资源,例如仪器设备、教具、学前心理学教材等等,还包括一些无形的教学资源,例如学前心理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家长的能力和支持态度、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等等。这些资源都对学前心理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推动学前心理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机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幼儿园,进行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的实践教学。教师的要求学生分别与大班、小班的幼儿进行接触,并与他们共同游戏。学前心理学的学生可以用实物、图片和文字对幼儿的感知觉进行分别刺激,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观察力及其特点进行观察和概括,要求学生总结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共性和个性。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使学生总结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以及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三)将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从而实现知识的顺应与同化。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合作性教学情境、模拟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和问题情境。
1.合作性教学情境。在合作性教学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充分的合作,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课堂氛围进行改善,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
2.模拟真实情境。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很难进行真实的接触,例如遗忘规律、人脑的机能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教学内容就无法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创设模拟现实的情境,例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呈现人脑的机能和遗忘的规律等等,同样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十九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
德育论文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理所当然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但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教师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产生的移情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散发出来的师韵,无疑都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并且在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我作为教师的德育功能。
要使学生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尽管我们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的因素是多层面、全方位的。然而,教师是小学生崇拜的人物,儿童又惯于模仿。有数据统计有29%的少年儿童表示“目前最要好的朋友是教师”。因此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个人的范例能对学生产生悄悄的、微妙的、强有力的影响并具有旷日持久的魅力。
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教师的仪表和言行、课堂上的板书设计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朴素大方的穿着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教师不需要太浓妆艳抹和衣着怪异超前的打扮,因为这样会造成学生盲目地追求时髦,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课上得有声有色的,学生不仅学习愉快,还会在心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待教学的责任,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五育的载体,德智体美等几育的实施都要通过课堂来完成,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德育的实施,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偏颇的。课堂实施德育的内容是宽泛的,数学课堂的德育教育,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数学思想、行为习惯等,在课堂上、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教学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也会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总之课堂上我们都能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度过快乐的40分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时适度地采用评价制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采用鼓励性语言能让学生更大胆、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多一点的欣赏和表扬,少给学生束缚和要求,使学生在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上找到自信,收获成功,体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教师只有依托教材,充分捕捉和发掘其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让其在课堂上“弥散”“流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才能为最佳完成数学课道德情感培养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渗透德育。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不能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相信只要各科教师合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长期精心地培养,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渗透,定会绽开灿烂的德育之花!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
摘 要 青少年的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德育存在着“灌输式”“知识化”和“应试式”的问题,对于身体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变化的青少年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德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培育和激发引导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通过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进行德育,为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中小学 青少年学生 德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1]。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是十分重视德育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有系统的德育课程,有明确的德育目标;绝大部分的家庭,也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影響,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新时期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敏捷、自我意识强,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德育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和考试、说教和强迫的方式上,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人们发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进行德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青少年的德育,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为青少年在学校的德育开辟新的途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政治化的倾向,在内容到形式上基本上是以政治教育所代替。德育在内容上是大道理的说教,往往只关注于对国家形势政策的宣传和理解等国家大事。在形式上往往不是假、大、空,脱离学生实际,就是虚、浮、燥,甚至不着边际,教育成效甚微[2]。
另一方面,“灌输式”“知识化”的德育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学生被强迫“死记硬背”一些政治观点和条文规范等。同时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德育被弱化的大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都不愿投入德育的研究和改进,使得学校德育模式单一、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迅速发展变化。身体生长发育进入高峰期,而心理发展却处于转折期。身体的发育使他们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渴望像大人一样独立自主,而他们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个人意志都容易出现波动,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或接受心理障碍。“空泛”地讲大道理“说教”、强迫学生接受的德育模式,忽视他们的心理和感受,不关注他们的接受心理问题,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实效性必然较差。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及对德育功能的不断认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必然的紧密联系。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注重从内心世界出发,以此作为主阵地去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尝试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以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和潜能,引导其积极向上,主动地追求健康、成功、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而这些正是德育的功能,正是青少年德育要达到的目标。
1.培育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质
青少年在接受德育时,除了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还受当时心理状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增强个体的思想认知水平,同时也能够乐意接受德育。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这时候就会对事物失去兴趣,产生抵抗甚至逆反的心理。另外,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容易产生波动,当其处于矛盾、消极等不良心理状态时,对德育容易出现接受心理障碍,即在需要、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方面出现异常情况而导致接受出现偏差,产生怀疑、排斥、否定等心理。
积极心理学认为,激发人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使之产生轻松、愉快、成功、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能够有效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抵制不良的逆反心理,消除接受心理障碍。同时积极的心理因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好奇、热情、开放、乐观等积极人格特质,形成优良的品格。因此,要提高青少年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育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人格特质,使之树立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自我品性。青少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的人格特质,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德育,使自我的心理需求与德育形成合力,使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
学校的德育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都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来达到较好的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养成积极向上的个人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采用“体验式”“互动式”“情境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参与体验,通过积极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内化积淀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把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成生动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学生走出课本,积极参与、观察、反思、分享,在各种情境和活动中体验、学习,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4]。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活动体验,很容易调动积极性,激发其积极的情绪情感。课外活动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参观学习;可以是集体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等;也可以开展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通过精心设计安排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将思想教育、良好品德和积极情绪情感培养融入活动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大量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集体主义精神、互助友爱精神、劳动态度等。
3.激发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可以增强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力,有利于主动、高效地学习。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在德育中引导学生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应做好如下几点。
(1)教师的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自信
学生往往非常在乎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将對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而教师要注意多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尤其是对那些表现不太好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情绪容易低落的学生,教师更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发展性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需要批评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引导其激发潜能、树立自信。另外,有的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不求上进,往往是因为没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没有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要积极肯定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肯定自己的能力,通过自我激励鼓起勇气和自信,积极面对自己的过去,克服悲观消极、自我否定的情绪。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经常给予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信的体验,从而激发其向上的斗志和前进的内驱力[5]。
(2)构建良好班级集体,让学生获得温暖幸福的情绪体验
进行良好班级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一个和谐友爱团结一致的班级,一个有着优良班风和凝聚力的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学生在班级集体中获得幸福快乐的情绪体验,每天都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就会欣然地接受教育。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在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中获得爱和友谊的愉悦体验,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包容之心、仁爱之心、感恩之心。
(3)描绘美好未来,激发学生美好、乐观、积极热情的情绪体验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描绘未来,结合中国梦向学生展现祖国美好的前景,引导学生向往未来,编织人生梦想,为自己构想美好的将来。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梦想形象化、具体化,如做个航天员开着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做个医生治病救人,做个发明家、科学家、教师、工程师等等,并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中国梦中。有了梦想,乐观地看待和向往未来,就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出实现美好梦想的热情和行动,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学校的德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情绪体验式的德育,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和发掘学生的积极情绪、善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来促进学习和成长。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积极的情感因素,只有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积极情感的学生。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有广博的知识,仪表仪容要大方得体,语言和行为要规范健康。同时要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青少年在学校里生活,每天都和老师接触,往往是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丰富的内涵和积极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在模仿、学习教师的过程中得到积极向上、轻松愉快、乐观满意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收正能量,培育和养成积极健康的优良人格特质。
(2)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他们的情绪情感很容易波动,他们很在乎老师的态度,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老师要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严格要求时也要以爱为前提,以爱为基础,既要做到严而不纵,更要做到严而不凶,严中透着真挚的爱。浓浓的师爱会带给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很容易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学生在体验师爱中建立起与老师互动互通的情感,就容易认同和接受学校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当一个人受到尊重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和良好的心理感受。青少年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和个性。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包括表现不太好的所谓“差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要善于肯定学生,尤其注意不要挖苦、讽刺和贬低学生。要让学生在被尊重和被肯定中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激发并树立起自信心,而自发地驱动其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朱志梅,周梅.论中学德育方法的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9).
[2]焦光鼐.学校德育从心开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5).
[3]聂艳霞.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联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9).
[4]徐军.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铸造品格[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06)
[5]高红.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一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较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讲故事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将数学问题穿插于故事中,应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深刻记忆,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回想、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发挥教育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既能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故事寓意及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思想,帮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注重故事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故事对小学生的影响力巨大,须注意对故事的选择。对小学阶段故事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还要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例如《葫芦兄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这些故事中都含有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数字,教师通过选择这些故事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与学生特殊的心理各年龄特点符合,同时也能帮助小学生分清善、恶、美、丑,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将数学问题融入故事中
讲故事既然当做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学会有效将故事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注意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加减法(10以内)的教学过程中,若简单地对学生描述“2+5=7”或“6-3=3”,然后便要求学生记住,然而这种方法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是很难记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应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数字融入到故事中,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深刻记忆。
把握故事的讲述时机
在教学中引入故事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应注重把握故事的讲述时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故事时,应结合教学课程的进度,适当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且不能占用一节课中大部分的时间甚至是整节课的时间来讲故事。以免学生太过于关注故事,而忽略了学习。同时,数学教师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和变换故事,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故事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该课时应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或将故事结合其他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展开教学。而不是每节课都运用同一个故事、同一种教学方法,以免不能达到故事教学的目的。
注意故事的创新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故事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征,对故事有所创新。如一些故事过于深奥、冗长,教师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故事进行整理、改编,最后转化成一个简短精湛、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小故事。而有些故事则因其普遍被讲授而失去了新鲜感,致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难以达到故事教学的目的,教师则应注重对故事进行创新和改编,对传统的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性意义,具体的应用措施也有很多,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故事教学,才能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二
摘要:犯罪心理学(criminal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
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一、学科历史
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18世纪末19世纪初形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活跃期。
在龙勃罗梭实证研究的带动下,19世纪末出现了犯罪心理学的第二个活跃期。
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韵。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哈瓦特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工作,侧写了一串^v^的高级战犯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为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1950年代时,美国精神病学家布鲁塞尔精确地侧写了^v^攻击纽约的不寻常心理状态。
最快速的发展出现在联邦调查局在匡堤科开了联邦调查局学院之后,此一学院导致了全国研究暴力罪行中心和暴力犯罪执导系统的建立。其原初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可以找出许多无解的重大犯罪之间关连性的系统。
在英国,大卫・康特博士是于1980年代中期指导警方侦探侦办已犯下一连串重大攻击行为的罪犯的一位先驱,但康特博士看到了“罪犯侧写”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做为一个心理学家的主观、个人看法之下。他和一位同事创立了“调查心理学”这一词,并且开始尝试以他们认为较科学的观点来逼进此一主题。
二、国内情况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
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
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20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人中国。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三
【摘 要】幼儿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只有做好幼儿教育,才能使得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本文将从三个方向阐述幼儿教育应当注意的重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培养;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笔者经过多年幼教经验,对此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分析阐述。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地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间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一)真实感知细致引导,锻炼孩子耐挫的个性
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儿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事实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幼儿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
(二)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炼,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游戏时可设置一些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
(三)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四
摘要:男幼师专业毕业生属于一种特殊的就业群体,其专业性特色决定了在就业方式及就业指导方面与其他专业大有不同。因此,如何对当前男幼师毕业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完成学校到社会工作岗位的接轨,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师论文
一直以来,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被女性一统天下。许多儿童从出生以后,被女性 “包围”,出现中国男孩女性化。心理学家指出,男幼师在幼儿发展中有无可替代的性别优势。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缺乏男性幼儿教师的世界不是幼儿未来生活的真实世界,一个男女兼具的育人环境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随着人们对男性幼儿园教师的认可,越来越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师学校开始招收男生,然而,男幼师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社会需求量大,但愿意从事男幼师工作的学生较少。
在当今幼儿园教育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样化体育活动实施的需求等等,使许多幼儿园迫切希望吸纳男幼师生加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在近三年各类幼师学校组织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许多幼儿园园长都表达了对男幼师生的用人需求。有的男幼师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预定。然而,通过调查黑龙江省在校男幼师生“你愿意毕业后去幼儿园从事教师工作吗?”发现,9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愿意”,5%的学生表示“可以去,但不是特别想去。”只有5% 的学生表示“很想去”。
(二)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但坚持从事幼师工作的人较少。
据调查:男幼师的职业生涯一般为 3-5 年,能够坚持从事幼师工作的人寥寥无几。以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1届毕业生共23人,其中只有4人在幼儿园从事教师岗位。其余的毕业生从事影视传媒后期制作、教育培训、小学教师、跆拳道培训等工作,还有个别毕业生自主创业。虽然男幼师从学校毕业进入幼儿园看似很“风光”,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却也很无奈,大多干不了太久就选择了离开。
(一)专业课程设置欠缺适宜性,没有激发男幼师生的职业兴趣。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师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都比较传统,没有考虑男生的学习特点,没有根据男生的性别特点,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因此有不少男生对幼儿教育不感兴趣。
(二)政府鼓励性政策较少,没有调动男幼师生的职业愿望。
通过对男幼师生“为什么不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原因调查,发现85%的男幼师认为“工资待遇低,不能养家糊口”。一直以来,全国幼儿园教师工资都比较低,尤其在乡镇地区,有的教师月薪仅为1000元左右,另外,有很多教师没有正式编制。微薄的收入与家庭重担和生存压力,常常让很多男幼师生感到力不从心。
(三)幼儿园管理缺乏包容性,没有挖掘男幼师生的职业优势。
因为目前每所幼儿园男幼师数量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又不一样,几乎每个男幼师都要单枪匹马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很多幼儿园,男幼师常常被当作劳动力, 被分配做很多琐事。男幼师们常常感觉自己无所适从,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幼儿园没有对男幼师专业成长道路做出引导和规划,必然会影响男幼师的工作积极性,阻碍其职业发展。
(四)社会大众缺乏理解,没有鼓励男幼师生的职业选择。
据研究,教师职业认可度的高低与教师所在的教育阶段呈现正相关。[1]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被很多人看来就是“哄孩子”,是女儿家的事情,社会大众对幼儿园教师工作尤其是男性幼儿园教师角色不认同不接受。殊不知,现如今,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方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园教师也不再是一份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一)政策倾斜支持,促进男幼师生就业。
男幼师生就业问题,既需要招生优待,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奖助学金等形式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同时还需要有力的就业保障,政策的倾斜和支持。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教育厅相继开始着力关注男幼师,相继提高了男教师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工资待遇,这大大鼓励了男幼师生选择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
(二)扩大舆论宣传,重视男幼师生的作用。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五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的重头戏,但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关键就在于重视阅读,优化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阅读教学;重视;引导
那么这种目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时下由于教育的功利色彩浓重,竞争的压力迫使师生追求速成、速效,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其次,阅读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和利用。现在,有不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不健全,即使有,也因为书籍陈旧、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不多、学校缺乏管理而导致其形同虚设。还有,就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转变这种状况,我想,首先应该转变我们的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深入解读“新课标”,明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新课标的阅读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全体师生都能找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让阅读走进课堂?课外读读还不够吗?”事实上,如果阅读不进课堂,学生的课外时间太少,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而光靠啃书本上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让阅读进课堂,本身就是对阅读的轻视,让学生觉得阅读可有可无,学校才舍不得让它占用课浅论践行“新课标” 助推阅读教学堂时间。相反,有了专门的阅读课,师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一旦养成,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绝不能把鲜活的阅读教学变成文学常识教学、字词教学和理由解答,绝不能使阅读成为应付考试的手段,把学生变成一味接受的工具,这样只会让学生渴望阅读的火苗熄灭在枯燥的功利深渊中。我们要努力探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策略,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之火越烧越旺。
2.引导小组合作,介绍读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活动,每个小组内共享资源,交流阅读经验、阅读体会,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小组间定期汇报成果,评比选优。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如何课堂“精读”,课外“博览”,如何圈点批注,加深理解等。
3.开展活动,推动阅读能力提升
有效的阅读不是死读书,而是要求学生活读。可以每月举办专题读书会,就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可以举办“好书大家看”活动,推荐自己阅读中遇到的精品;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刺激和引导学生读出精彩,读出感想,读出成长,读出人生……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六
1.具体表现
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应用型人才的保证;专业理论素质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实践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
2.详细内容
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心理职业基础课程学习,安排2~4周岗位认知实践和6周校内心理实训,完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年,学生在校内心理实训室学完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安排1个月校内心理实训和1周到小学做准员工的岗位见习,考取相应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第三年,结合就业工作,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工作岗位,完成心理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能力强化的专长培养。通过上述措施,教学团队逐步完善1年基本能力培养、1年项目课程+心理实训、1年企业顶岗实习的“3个1能力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1.优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结构
根据社会对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结合本专业各岗位群所必须和通用的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确定“宽基础”教学内容。比如,我们设置了思想政治课、文化素质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教育理论课(教育学)。这样,使学生能学到比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基本素质,既有短期就业的能力,又有适应新岗位的基础,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创造良好的知识平台。
2.强化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如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实训实践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项内容。专业技能课因专业的特色和市场需求,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性,避免学科间内容的重复,我们经研讨决定删除《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几门课程,增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儿童心理游戏》《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等课程。对于选修课(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应用文写作、国学经典、环境教育、课件制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1.能力模块。
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团队确定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5大模块,构建以岗位核心培养为主线的阶梯型实践能力提升体系。
2.顶岗实习。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团队积极拓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与毕业调研,使学生有效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为学生毕业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顶岗实习的管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实习计划:实习第一周,每个学生都需要在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本人的实习计划,并交给指导老师审核。二是实习方案:实习方案主要包括教案、班主任工作方案、讲座方案、个别或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素质拓展方案和培训方案等。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上述两类以上(包括两类)的实习方案,且每类方案不低于3个。三是实习调查:实习调查报告主要包括教育现象调查、单位组织状况调查、岗位工作分析报告、该单位心理学专业化建设现状调查等。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至少完成其中的1项调查。四是实习日志:认真填写20篇以上(含20篇)的实习日志。到学校实习的学生的日志必须包括3次听课记录(包括评课记录)。五是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应认真总结,填写《教育学院学生实习总结》,字数2500字左右。
第二,顶岗实习的实施。重点落实好顶岗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阶段工作。第一阶段是实习前(计划准备):制订顶岗实习方案;公布顶岗实习的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岗位,拟订实习计划;学习企业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第二阶段是实习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训练;教师定期访问学生和企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心理活动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在顶岗实习的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课程,结合顶岗岗位完成实用的毕业设计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第三阶段是实习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1.特色教材资源建设。
校企双方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与优质核心课程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学团队一方面选用优秀高职教材,另一方面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团队带头人主持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与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本书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该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为学生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分支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应用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全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书以案例、小故事、知识窗、小测试、小练习和团体活动设计等多种方式来展现主题。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以大学生在人生发展中所遇到、所关心、所困惑、所期盼的问题为主线来构思。尤其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列举的心理训练或团体活动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悟,行有所导;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更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知识的主动建构中来完善自我。
2.拓展教学资源建设。
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本团队在教学中,结合使用了相应的扩充性资料。具体说来,团队教师选定的拓展性教学资源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基础性资源。以院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团队带头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类是推荐性资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助性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七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孩
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
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
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八
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越发重要,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引发种种矛盾,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家长、教育者所重视,所以家长、教育者该怎样去看待心理健康,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优化素质教育,给孩子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孩子发展的重点,并引发了众多的思考。
(一)自身因素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变革时期,所以往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太成熟,而且逆反心理很严重,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不当,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学习松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动力。
(二)学校因素中国的教育迫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所以学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但是学校的学生众多,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又因教师的各种原因,如:体罚学生、嫌弃差生、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独。
(三)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知识上给不了学生帮助,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学习知识不重要,所以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再加上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温暖,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很多诱惑学生的事物,并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的多变性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时代的发展,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因为他们的童真,往往会做出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却很危险的事,给其心理带来恐惧,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仍有着不法分子与恐怖组织,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一)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社会的走向带动着各方面的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高举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牌子,以健康为主题,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间的开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此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这块,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解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二)学校应该打造一个舒适的校舍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上,去打造学校的学习环境,制定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往积极方面发展的校章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细节的重视,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与愉悦,以及教室内外的装饰、一两句名人的诗句、一个顺口的标语,都会引导着学生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有些家较远的学生会选择住校,本来就缺少家的温暖,所以宿舍的环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因此一个好的宿舍就会带来一帮乐观的孩子。
(三)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这时唯一能帮助学生的就是老师,但是鉴于中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甚至还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导致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漏洞,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最好的良师益友,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并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为主题,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开展,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学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要加强每周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的融入,不能放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必要的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期末考试,加强学生的重视度。还有,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聘请一些名师为学生讲课普及心理知识,现场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并指导学生怎样做好正确的心理暗示,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积极的心理视频。
(五)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去引导家长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了解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心理、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但要寻求科学的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伤害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由于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冷静,不要实行暴力手段,给孩子带来恐惧与不安,所以重视家长知识的普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越是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举足轻重,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成为祖国之栋梁,社会所需人才。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二十九
对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很大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及幼儿家长均应当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关问题,通过科学有效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学,从而使幼儿能够保持健康良好心理长,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发育。本文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幼儿心理健康也越来越越关注,同时幼儿心理健康也是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一项重要因素。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及手段,对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分析所存在问题,从而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有利环境
在每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物质环境应当能够对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内部整体环境应当保证舒适、安全以及卫生与实用,在幼儿园内对于其材料以及装饰应当对色彩选择进行考虑,应当能够使不同幼儿不同需要整体得到满足,幼儿园应当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布局,幼儿园内装饰应当保证色调柔和,保证与幼儿审美情况相符合。在保证环境舒适、良好基础上,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理解态度,对幼儿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对周围世界自由主动进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教育模式
对于幼儿生活及学习而言,幼儿园及家庭均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应当积极相互配合。作为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关注,同时也应当将基本心理学知识掌握,使其能够将正确儿童发展观能够树立起来,对社区以及幼儿园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另外,幼儿园应当积极开设专门讲座,以便于能够为家长提供机会,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充分认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社区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庭及幼儿园均能够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使幼儿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三十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指利用现有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对平均水平的人展开潜能、动机、能力方面的开放性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突出研究人的主观性,即对主观体验、幸福感、满足感、希望、乐观及其生理机制和发展途径;第二,主张研究人的个性特质,如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第三,构建群体研究范畴,将由美德、责任感、利他主义、礼貌、宽容形成的社会组织纳入积极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seligman所言:“饥饿与战争年代,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和治疗创伤;和平时期,心理学的任务则转向于使人们生活地更美好。”积极心理学顺应了心理学及社会发展趋势。所以,积极心理学家的各种主张逐渐演变成为异常空前绝后的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到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从而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首先,积极心理学赋予高等教育以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积极心理学总是强调对教育者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所以,大学生教育管理也逐渐由治疗问题学生转向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人生意义。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塑造健全人格、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许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且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管理内容,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浓厚的理论基础,也使教育管理的时效性有所提高。最后,积极心理学既不同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也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极大地融合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是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不曾接触的内容。经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长期被学业所累,他们没有过多的业余时间来学习书本之外的东西,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历经三年备战大学入学考试。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松弛下来,并开始在摆脱父母的监管下自由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所以,大学生开始广泛涉猎除书本之外的其他知识与技能。二是维持、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方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打破唯分数是举的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材讲授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相结合,从而健全大学生人格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的主观体验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满足感。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求,不断拓展、延伸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一旦大学生的满足感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也将逐渐显现出来。二是增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大学生具有半幼稚性、可塑性。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需要通过教育激励、教育引导进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往昔的成绩不再成为其光环,相反,有些大学生成绩较差,但其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较强,同样能获得学校的赞许。所以,针对不同的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从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健全良好的个性特质
个性特质包括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每个大学生都有其优点、闪光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质,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大学生的能力体系,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人素质啊、社会公德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既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又不断促使大学生融入社会,与社会接轨,从而不断完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作为心理学的新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学发展体系,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鉴。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教育管理中,拓展大学生视野,全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继承;发展;人性观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均表现出了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它们都对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共同诠释了人能够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不断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对幸福教育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上主要是重视兴趣、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管理层面有心理资本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力量和美德,致力于让每一个平凡的人能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说人本主义追求的是人性的完满,重视生活中的高峰体验,那么,积极心理学便更贴近日常生活、服务生活,它倡挖掘自身的美好品德和性格优势,培养幸福力,让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其实吸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重视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此外,其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它吸收了两者的精华,它的理念必将影响整个心理学界,使心理学更加平衡,能够意识到消极与积极,还有消极与积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取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一定会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必将引导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华.人性:建构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5):88-93.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理论[m]//车文博文集(第八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44.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要在问题应对研究中,积极并不只是在“应对”成功中出现,也在评估和资源等概念中出现。目前研究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应对中的积极。积极心理学运动强调的个体繁荣发展,恢复平衡,以及对人的经验更全面更平衡的科学的理解促使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关注问题应对,积极心理学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引导研究者认识到研究积极心理的价值。
关键词应对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积极心理学有3大研究主题:一是积极主观经验,例如幸福感、对生活的乐观等;二是积极心理特质,例如爱的能力、审美体验、宽容等;三是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性的研究和实践,例如美德、利他行为、社会责任等。这3大主题代表了积极发展和积极个体行为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吸引力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正如csikszentmihalyi所说,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进对人类经验中积极方面的研究,强调对人类经验要有更完整,更平衡的科学理解。积极心理学家对工作中问题应对做了大量研究,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应对的本质做出了贡献。
对问题应对的本质研究以及问题应对在压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让研究者认识到了问题应对结构的复杂性,也注意到了问题应对研究的困难。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对问题应对的研究经历了对传統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新的观点,重新定义界限的过程。当前问题应对领域中的研究者关注决定应对结构组成部分的范围是否太窄,对应对的定义不再反映出应对过程的丰富性。讨论问题应对的定义不能离开对问题应对的评估。因此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评估应对。这个争论不仅限于现有测量让研究者知道什么,未来的测量可以提供什么信息,还存在于基于这种评估的分析是否限制了结果解释。
在如何评估应对方面,研究者主要应用自陈应对问卷,目前研究争论的焦点不是自陈问卷的效度,而是这种测评工具在描述和解释应对时的局限性。例如,通过开发更好的自陈量表测验能得到的新的有效信息很少。研究者选用量表前必须考虑一系列问题,例如量表的最佳使用条件,指导语是如何表达的,项目如何得出和表达的,如何解释量表结果,量表可能存在的不明确性,计分键的适宜性等。研究者仍需继续开发更加以人为中心的,关注过程的评价工具,以研究应对的本质和应对过程的丰富性。
积极情绪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作用。fredrickson提出并发展了积极情绪“构造持久的个人资源”等相关理论。通过研究积极情绪,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探究工作体验。积极情绪使个体思维更宽广,更灵活,更有适应性,建立更长期的资源(例如社会关系)产生应对策略,并且还是个体幸福感,人生发展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体验与“心胸开阔”的应对风格相关,这种应对风格中,个体可以置身事外,从多个角度理解发生的事情。
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关注积极情绪为应对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folkman和moskowitz认为,这种心理品质也可能与积极的评估,“目标导向的聚焦于问题的应对”和“将好处看做应对策略”有关。tugade也研究了积极情绪在应对中的作用。她认为积极情绪有助于管理消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的持续效应,增强个体适应以后的压力源的能力,激发个体产生更多新奇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扩大个体的应对技能。
folkman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基于理论的应对功能:问题聚焦和情绪聚焦。基于这种区分,研究者提出了应对策略种类的“broad-brushstrokes”观点,这是应对策略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其他研究者基于这个图式,不仅探索了应对策略的功能问题,而且考察了是否需要提出区分应对策略的综合图式,什么时候开发这个图式,这个图式如何考虑模式和时间等问题。只有当基于时间将一种策略与另一种策略区分时,研究者才会考虑被动反应应对和主动应对的区别,以及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差别。主动应对不仅是对压力和应对模型的重要补充,而且是积极心理学运动中反映的所有那些心理品质。
关于主动应对包括的内容,研究者正在深入探究。未来研究将关注个体决定使用主动应对策略的方式,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积极应对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侯慧.为孩子的心灵铸入阳光和梦想——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3(11):1-3.
[2]dewe,p.&[j].internationalreviewofindustri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07(22):141-191.
[3]csikszentmihalyi,?areplytorichardlazarus[j].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113-115.
[4],coping,anddevelopment:a(2nded.).[m].newyork:guilfordpress,2009.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问题串教学的趣味性,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问题串的趣味性,要结合学生自身特色不断创新问题,通过设置趣味性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圣诞老人吧,圣诞老人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这个帽子很特别吧,那么让你制作,你会制造出一个类似的帽子吗?结合自己的制作经历,提出对圆锥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够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调动起来,学生在学习圆锥的过程中也将能够更积极、更主动。
初中数学知识都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教材中的难点问题,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会很难理解。即便是理解了,在以后遇到相同问题的时候还是不会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住知识点的层次性。在应用问题串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知识的层次性,对于数学难点要有层次、有步骤地来向学生提问。把握住知识的层次性是做好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的关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点。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于该知识点,教师要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本身的特性来设置提问:一是向学生提出两个方程x2+6x+5=0和x2+8x-9=0。让学生来解这两个方程。二是在解答了两个问题之后再向学生提问,这两个方程中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与方程系数之间有何关系。三是再举两个例子来让学生解决。解决之后再观察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同方程系数的关系。之后是要学生观察ax2+bx+c=0,这个方程中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同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最后就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上述规律表示出来,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中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地是进行理论教学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不可能深刻掌握所学知识。因而在问题串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巧妙地设置问题,这样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将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串把日常生活实际同知识连接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把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统计出来,之后再根据统计结果来计算所统计学生在全班学生中所占比重,并用统计图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增加对全班同学的了解,又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串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问题串具有探索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问题串的探索性,问题串要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性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采取专门措施来合理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全新环境。初中数学教育要想适应实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要积极应用问题串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问题串教学方法是一种专业的教学方法。本文以苏科版教学实际案例为例,详细分析了问题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串的层次性、生活性以及探索性,合理把握这三种特性是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我们的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学生喜欢形象具体的学习知识;我们的学生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喜欢与自己生活有联系的学习渠道。这正如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具体感知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这说明学习数学是一种体验、一种理解的过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和巩固原有的数学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易感受。
1.观察身边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身边到处有数学,如果能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认知等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存在魅力。例如,在教学“可爱的校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边看,边数;让学生自主体验,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高,学习起来也轻松多了。
2.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兴趣。例如:认识了人民币后,创设“小小商店”让学生当小小售货员和顾客交易;认识了钟表,让学生自己拨时间,表演一天的作息安排。这样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是充分的。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是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体验各种探索活动。
1.开放情境,引导体验。例如,一年级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有一学生说:“我试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这就是学生对事物探索体验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了认识事物的主体。
2.组织实践,解决问题。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我们可用实践性作业安排课后任务,例如,学习了“分类”,我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要求整洁美观,学生兴趣很高。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合作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有表现的机会,人人有尝试成功的喜悦。
1.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学中,教室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让1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快乐。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纸片,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让他们利用剪拼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学生方法各异,互相讨论后都归纳出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是修正,补充。在交流中学会合作,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的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体验。
2.合作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设计的学习材料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往往不能成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就不会有愉悦的体验;如果过易,思维的强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愉悦的体验不强烈。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易于交流的开放话题,人人都能参与讨论,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挥。交流中,教室要采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例如学习了分类后,要求学生将教室里的人分类,这是个开放的问题,方法很多,孩子们踊跃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依据性别分,有的依据职业分……学生个个都有自己的方法,脸上洋溢着快乐。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近年来,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幼儿教学中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大家都懂得,幼儿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就会对学校的同学表示反感,直至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在幼儿教学中它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幼儿学习的阻碍。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找寻消除幼儿逆反心理的办法,这对早期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逆反心理;早期教育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要以直观的形象化教学为主。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兴奋感以及求知欲,然后再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过多地讲抽象的东西,幼儿听不懂,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我们要针对幼儿的这一特性,多采用寓教学于游戏中的策略,让幼儿在玩乐中、不经意中学到知识及本领,这是有效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行为的一种有效策略。
幼儿还缺乏一定的抑制力,而且还容易疲劳。针对这一点就决定了幼儿学习、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只有强度适宜,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德育论文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xxx同志在中国xxx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包括有: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自身素养的教育(诚实守信、责任心、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即是教育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坚定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且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有自身坚定地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即是培养大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操,拥保家卫国的情怀,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自身素养教育即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2],即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增强大学生健康心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等各方面的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人格、意志、情感的完善,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及促进全面发展。[3]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在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的观察中发现,个别高校依然走着传统的德育步伐,没有及时调整以适应时代步伐,甚至将德育教育边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自私、等德育问题,需要一些高校重视德育教育、更新德育内容、改善德育教育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的警钟已敲响,德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高校居于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4]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在中国xxx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xxx,2007-10-25.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3]袁昌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48-250.
[4]xxx,段全武.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7):48-49.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伟大的数学王国由0—9、点、线、面组成。你可别小瞧这些成员,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奇妙无比,丰富多彩。例如这不起眼的点,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快捷。这个功劳非黄金分割点莫属了。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段与该线段的比等于另一条线段与第一条线段的比,比值近似,这就是黄金分割点。
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分割点应用于造型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分割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1、画长方形是我们小学生最平常的事,也是最熟悉不过的。你们可知道在无条件的情况下怎么把长方形画的更美,给人一种更舒适的感觉?那就是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接近,这样画出的图形更美。
2、学过绘图的人可能知道如果给你一张纸,把这张纸画满,不一定会好看,但要是就画一点,留许多空白也不会太好看。但有一些画就让人感觉很美、很清爽。那是因为它应用了黄金分割点,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1、在人体的结构上,黄金分割的应用更为广泛,举个最为熟悉的例子。人们常称的帅哥、美女,就是他们的脸宽与脸长的比、腿长与身长的比值都约是,这样的身材堪称最美。
2、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膝盖是人腿的黄金分割点……
古今中外,许多建造师都偏爱,他们的杰作另世人仰慕。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1、大家平时可能注意到电工在检查一根不导电的电线时,他总是选择这根电线的黄金分割点来检查,因为这样可以最快速的找到损坏处。
2、我们家里大多数门窗的宽和长的比也是,还有箱子、书本等都应用了黄金分割点,让这些物品看上去更舒心。
大千世界,美轮美奂,到处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知识和智慧创造出更多的美!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1、通过猜想法培养数学解题能力
通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依据相应的教学目的,通过各种信息来源的作用,使得高中生主动的进行思考、发展思维、转变思想方法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智力品质,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都是独特的、独有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要想迅速、有效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要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大胆猜想,实际的教学活动表明这一方法具有实用性和良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应一味地强调数学的严谨性、严密性与逻辑性,应鼓励学生通过大胆猜想的方法来探知问题的解决办法。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高中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提高探索能力培养数学解题能力
求异思维是数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高中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凭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待解决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解决,通过不同方向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产生定式思维,在面对同一类型问题时,经常使用同一种既定的方法进行解决,忽略了不同问题之间存在某种情况上的差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善,第一点,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在不同的方位上提出解决的思路;第二点,培养学生在解题时的变通能力,将反复出现的数学问题通过条件替换或进行细微的改动使之成为全新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定理、定律来分析问题,减弱学生的定式思维程度;第三点,培养学生一题多问的能力,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新的问题,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1、特殊与一般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分析与应用
在通过对大量高中数学题目进行总结后,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对于一些题目来讲,既可以使用最基础的定理、公式进行按部就班的计算,也可以通过简单地变换利用推导公式进行求解,第一种方法计算量较大但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题目,而第二种方法往往计算量较少较易得出准确的答案,但对题目本身的要求高,在满足相应要求时才可使用简便方法。当一种方法或一种理论在普遍的情况下均成立时,一般来讲,对于特殊情况也同样适用。特殊与一般思想在选择题的求解中运用较多,可以将这种思维推广到主观大题中,同样可以获得较为简便的方法。
2、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分析与应用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一直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数形结合思想的中心就是以形助数、以数助形,将数学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可以快速地把握到问题的本质,作为一种优化解题的思路被广泛运用与题目的解答中,可以帮助高中生在问题陷入僵境时寻找突破口。
3、极限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分析与应用
极限思想在高等数学当中是一个极为重要、基础的思想,很多问题解题之始就是利用极限的相关知识进行的。同样的,极限思想在高中数学中也有所体现,是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在遇到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时,使用极限的思想方法往往可以使难题迎刃而解。极限方法有助于人们在有限中认识无限,在近似中认识精确,在量变中认识质变,是一种辩证的方法。不少利用一般方法解决显得极其繁琐的问题运用了极限的思想却显得比较简便,这正体现了极限在数学中的别样魅力,高中学生应学会利用极限解题,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与指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尽快领会数学思想,从而形成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要:共享经济自进入中国以来,发展迅速,遍布各个领域,并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引人深思的现象。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对其所涉及的心理学现象进行浅显的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共享经济;airbnb;困境;发展趋势
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出现以及发展均晚于国外。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经济自2006年左右开始进入萌芽期,随后持续缓慢发展,一直到2014年进入井喷式状态。于中国而言,脚步的确慢了半拍,不过仍于2014年左右开始蓬勃发展,赶上了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2014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共享经济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仅短短一年,共享经济领域新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倍,进入爆发期。截至2015年,已有5亿人参与进共享经济,接下来的几年,都是共享经济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期。据推测,共享经济的规模将在2020年占到gdp的10%以上。现如今,从uber到滴滴,从共享单车再到共享汽车,以及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已经完全充斥人们的生活[1]。
共享概念自古有之,原始社会共同劳作,平均分配是人类最原始的共享形式。当今社会,同学之间互借书本,邻里之间互借工具,朋友之间分享信息,这都是新形式的共享。共享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琼·斯潘思和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发表的论文中,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2]。简而言之,共享经济就是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其他人,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从中获得回报。
(一)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
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至少有以下心理诱因:其一,科技飞速发展,制造业水平节节攀升,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不能充分使用,导致过多的闲置资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能物尽其用,从而催生了共享经济。其二,观念的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地区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对于日常生活中物质需求的欲望逐渐降低。从注重“拥有”到注重“使用”这一过程的个人消费观的转变也是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三,参与共享经济的双方都能获得收益。除了收获除物品本身产生的收益外,还多了由共享经济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参与共享经济的另一方,可以收获便捷。
(二)共享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我们的社会也逐渐意识到盲目地以资源的高消耗来换取gdp的增长是无法长久的。毕竟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并且在合理情况下创造更大的价值,成为了全人类在21世纪的新难题。当下的中国,以闲置物品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模式早已过时,将资源配置扩大到教育、出行、医疗等服务、媒体内容分享、闲置资金众筹等领域。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资金分享领域占据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60%以上,交易额约为20863亿元。交易额排名第二的是生活服务领域,占据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交易额约为7233亿元。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交通出行领域,占据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交易额约为203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能力领域受到共享经济模式的驱动,在总交易额中占据的比例,交易额约为3380亿元[3]。
在面临这个极其严峻的问题之时,我们的国家也做出了许多的改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引领资源共享为主导的共享经济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经济社会评论家杰雷米·莱福金这样预言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享经济是以陌生人为基础而发生的物品所有权不变,而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形式。
共享经济如此红火,在中国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势必会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将用心理学知识浅显地解读共享单车发展中的一些现象。
(一)从众效应让共享单车停滞不前
为什么共享经济会取得蓬勃发展?为什么风生水起的共享行业又会遭遇瓶颈呢?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模仿是人类的天性,由模仿可以衍生到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从众效应(bandwagoneffect),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从o2o到共享经济,到无人货架,到人工智能,到区块链。一旦有人从共享经济中尝到一点甜头,各种形式的模仿就会纷至沓来。这不由得让人唏嘘感叹,这是共享的时代。这样的大手笔,大动作让不少人眼红,人人都以为趁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只要有想法,有勇气,有资金都能赚得盆满钵满。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由此,一切稀奇古怪的共享形式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等两面性。
然而,从众效应在共享经济的范畴带来的几乎都是负面的影响。由于大多数个人或是企业没能正确地看清局势,对自身没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一味地从众,盲目地跟随共享经济的浪潮,最后大多数惨淡收场。因从众效应受灾最严重的当属共享单车行业,从一开始的小黄,到小蓝,紧接着涌现的单车公司不胜枚举,引得人们直呼:“颜色都不够用了!”接下来发生的事,会让一些坚信共享单车行业就会这样一直顺风顺水发展的人大跌眼镜:美团收购摩拜、滴滴收购小蓝、阿里仍繼续加大对ofo及哈罗的投资力度,共享单车领域的领头羊们都成了巨头公司中的无名小卒。这样的结局有些凄凉,大张旗鼓地来,悄无声息地走,顺便给街头巷尾添上五颜六色,堆积如山的废铜烂铁。本以为伴随着共享经济热潮,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来临,不料晚景确实有些凄凉。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众效应惹了大祸。 (二)“安全感”令airbnb举步维艰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家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安全感”是心理学中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占了人类生活中极大的比重。“民以食为天”,食为基础。第二重要的便是“住”。心灵没有栖息的地方叫作自由,肉体没有栖息的地方只能叫作流浪。共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的一个鼻祖级人物于2008年在美国横空出世,它就是——airbnb。虽然airbnb依靠房屋租赁已经做到了255亿美元的估值,在全球“独角兽”行业当中排名第三,仅次于uber和小米,但是airbnb经营的房屋短租领域和uber所在的租车行业却在国内的发展却有着天壤之别。airbnb进入中国市场可谓一波三折:2012年试图在香港设立第一个办公室,却因香港政府指责其“妄图抬高房价”而无奈辗转至新加坡。兜兜转转,直至2015年才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布莱恩·切斯基(airbnb创始人兼ceo)一定不会想到,代表社会主义理想构想的airbnb会在中国市场上遇到如此出人意料的曲折。中国特有的奇高房价,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几乎一生都在为房贷而奔波。这样一来,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变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进而显得尤为珍贵了,房子由此变成了安全感的载体。将自己的房屋以盈利形式分享给陌生人住,这对于有着“家是港湾”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些难以接受,这也成为airbnb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
除此之外,对于住客来说,在airbnb上挂出的房屋既没有同酒店一样的24小时服务,也没有保洁人员周到的清理服务,甚至不会有每天更换的洗浴用品。这类非标准化的服务产品,除了加重了用户的心理负担,还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适应难题。尤其是房主和住客对于卫生要求标准不一,会衍生出非常多的令人意想不到的麻烦,也会影响到共享经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一)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学校德育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学校和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探索科学的德育模式。为了增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树立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与素质教育接轨,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牢固的基础知识,更要教育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其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对待生活和工作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小学生感恩的缺失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问题。因此,拓宽感恩教育途径,推进和加强小学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本人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十余年,觉得加强小学感恩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小学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小学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感恩教育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理性的感恩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感恩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创设独特的校园感恩文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一是可以设立校园“感恩节”。二是开展系统地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如开展以“感恩、自强、奋进、成才”、“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校”、“感恩帮助过我的人”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使学生们认识到,除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母校、老师和同学,感恩社会和国家。
在管理和服务中进行感恩教育是指寓小学感恩教育内容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服务活动相配合,运用感恩教育方法,更加紧密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开展小学德育。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由于年龄、个性、家庭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对知识的喜好程度各不相同,在接触知识的开始阶段,幼师不再将幼儿教学当做是工作任务的完成,而是找准教学切入点,充分从幼儿个性出发,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善于发现每个幼儿兴趣爱好并挖掘成为学习的乐趣,将幼儿的兴趣变成学习的“引路石”,激发幼儿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3.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拓展者
幼儿学习旨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而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止关注孩子认知能力,更多的是引导孩子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让孩子学会从一个简单的点去观察思考事物由来。以此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提供者和支持者
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支持和尊重孩子探索知识,了解世界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学着去主动学习并动手操作,做学习中的提供者和支持者。孩子在学习中不需要干预者而是鼓励和尊重他去尝试的支持者。教师在幼儿学习中提供的物质是引导孩子兴趣去进行探索的主要对象,因而需要慎重选择教学材料。
5.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学习的兴趣会由于环境影响、生活经验的局限,而在行为或语言上产生错误,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错误经验,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纠正,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继续有热情学习和探索。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要:在科学迅猛发展之前,心理学就已经发展的十分稳健。心理学属于哲学的范畴之内,它作为一门致力于研究人内心活动变化的行为科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具体来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心理学是哲学下的一个分支,刚刚形成雏形,人们由此开始对人类的心理进行探索。文章探索了在长期的西方心理学学派发展过程中,这些辩论结果对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和意义非凡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学派争论;中国心理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doi:
西方心理学起源于古希腊,由于当时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致力于对哲学的思考并推动哲学的发展,从而使心理学这一新的领域境界得到发展。
柏拉图把人分成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进而进行分析。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能够进行一切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因为人的心脏持续工作跳动,人的器官进行工作,人的大脑进行思考,而这些被分析和引导了的知识,进而进入心脏,从而形成了心理活动变化。他深受唯心主义的引导,认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随心所欲的,由心支配,从而使科学的心理学研究逐渐被基督教的神意所支配,也使得对于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瓶颈。而这种情况直到十七世纪工业革命,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心理学才从基督教的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确定了科学的理论。
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到洛克和休谟的发展性“联想心理学”,再到同期德国的笛卡尔与沃尔夫提出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最终发展成为了“能力主义心理学”。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随着西方的医药学和身体生理学的迅猛发展,对西方心理学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心理学源头不应在哲学,而应在生理学。而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冯特的出现,现代科学的心理学终于诞生。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使得全世界的心理学家纷至沓来,共同研究和学习,所以心理学不再是从前的单纯的哲学研究的范畴,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领域范畴,人类心理学的研究超脱了冥想,形成了完整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体系,这是心理学上的巨大发展和跨时代的里程碑。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通过实验室的实验,对老鼠的行为进行观察得知,人类虽然无法全然掌握老鼠的思想,但是却可以控制住它的行为,行为其实是意识的衍生,所以心理学也能起到一个预测的作用,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在实验中,华生还发现一旦被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刺激,只需要分析它的外在的行为就可以达到这些目的,只需要有效的刺激和引导就可以完成人为控制的目的。所以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依据,并形成理论和方法。在华生提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大洋彼岸的欧洲,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等人所提倡的“格式塔心理学”也从此诞生。
维特海默发表了关于“拟动”现象的论文,反对构造主义学说,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他认为在人类眼中的物体,其实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只是通过简单的点和线来进行表示,是对整体的一个综合反映。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意识是处于三个层面的,即主动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意识,被遗忘的“前意识”以及平时被压抑在意识之下,没有表现出来的“无意识”。所以将其分为几种不同的形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状态就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而形成的新型心理学理念。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种,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西方心理学经过长达一百多年的发展对西方社会和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很多的心理学家共同努力而形成的,也对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的科学和文明,多是基于實践统计和哲学思考,且更重实践。所以,其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主要也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得出理论,也因此出现了很多流派,同时不同时期某一流派也会被后来者质疑甚至推翻,人的认知往往有个过程,而且实践受限于时代和外部条件。普通西方科学的发展,理论不断进步甚至革新。而中国文化,建立的初始都有一以贯之的道,有形而上的思想基础,强调天人合一,宇宙与我为一,在此基础上再进而衍生出各种学术流派,但又统于这个道,所以万变不离其宗。简而言之,这个道是中华上古之人综合对自然宇宙的观察而得,并流传几千年,经久而未衰,整个中华文明也以此为根,可以姑且信之。
中华文化主张从修身养性的根本出发来解决心理问题,认为一切的心理问题是人性内修出了问题和外用问题,解决方法归结于道,以及道衍生出的伦理等。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从内部根本出发,从根上解决。西方心理学因为由实践来,所以可以直接到实践中去,一些方法简明有效,直接可以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同时,与生理研究联系紧密。这也是西方心理学对中国的心理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原因之一,所以中国心理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现代的心理学。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西方心理学若干历史发展模式的审视与省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郭斯萍,陈四光.精神性: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结合的对象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教育故事论文
文学创作中,“虚构和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要虚构,就必然要想象,只有虚构,才能创作出更富特色的故事。在作文教学中,虚构故事的训练方法,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从生活或书本中所得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提炼、加工和组合而成的故事。
1、提供材料,演绎新故事
学生根据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演绎。如,学习莫柏桑的《项链》,可以根据女主人公的本质“爱虚荣,讲体面”反向思考,使主题成为“爱虚荣,讲体面是人生的动力,它能使人变得吃苦耐劳,学会生存”。学生可以根据这一主题演绎出“马蒂尔德”新故事。
2、思考生活,演绎新故事
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可谓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然而往往表现出分散性、隐晦性,这样,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许只看到表面,而不知道实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进行思考,重新认识。这种方式“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如,通常说劳模在“忘我工作”。可以让学生判断这个观点的不足,设想一个既不“忘我”,工作又特别出色的劳模的故事。
3、预设目标,演绎新故事
我们知道,生活往往带有假定性因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条件、环境,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未来生活、工作加以展示。如,《二十年的我》、《二十年我家的一件趣事》、《未来的母校》等。针对这类题目,虽然提供的信息不是很多,但题目给学生留下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
4、拼凑材料,演绎新故事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由人、猴、神拼凑成的形象。《美人鱼》中的“美人鱼”是由“人(美女)”和“鱼”拼凑而成的形象。学生在作文中采用“拼凑”法,就是如鲁迅所说的“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也正如歌德所说的:“把许多美女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起一炉而冶之。”如,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学生了解了闰土的性格特征,可以让学生写诸如《我有一个闰土似的表哥》等。
以上几种训练方式,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取大异存小同,但无论怎样,各种训练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园结合省、市级立项教育科研课题《利用动漫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优化的实践研究》,开展了有关动漫性主题的活动,围绕此课题恰当地使用幼儿喜欢的动漫故事资源,幼儿的想象力在与动漫故事接触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一、在动漫故事的阅读中发掘幼儿的想象力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的中班幼儿.其思维的发展特点与神奇的动漫故事的特点是相对应的。
有一次我们集体阅读《青蛙王子》的动漫故事时候,当老师讲到“公主开了门,青蛙跳了进来,接着公主蹦到椅子旁边,大声叫到:‘抱我上来。坐到你旁边’时.一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到了我面前.我问:“你干什么呀?”他回答:“我就是小青蛙呀!”接着又有几个小朋友也学着跳了过来? ? 当我们一起阅读到:“公主实在气极了。抓起青蛙朝墙上仍了去,小青蛙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潇洒的王子”突然一个小朋友从凳子上掉了下去,当时我被吓了一跳,急忙问:“怎么了?”他却笑着对我说:“我刚才是小青蛙,现在是王子啦!”他站起来那高兴的劲儿甭提多有趣了!好像他真的就是青蛙王子。从孩子这些活泼有趣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借助成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借着丰富的想象力.眼睛里闪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早已进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中,在他们心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已被联系和活化.上演着一出出“真实”的童话.在这里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可信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立体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触手可及的。
当我拿着书中那个变成王子的小青蛙给孩子们看时,突然一位小朋友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使劲大声地说:“我家门口有一只癞蛤蟆,他叫得很难听。”接着还当场学叫:“呱呱呱? ?”这就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他们能从书上的青蛙想到门el的癞蛤蟆,当他们看见书中写着的“用金(银)色衣料做的华美的衣服”时.就会想到自己的小公主裙.于是想象自己变成了小公主。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总是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常常分不清虚构与现实的区别,或者是他们不想分开,他们乐于沉浸在童话的美好世界里。幼儿阅读动漫故事的形式.不是简单的昕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而是一个综合的认读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听说动漫故事、演绎动漫故事、编动漫故事。孩子想象中多彩的动漫世界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满足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特点和心理需要,也促使其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二、在与动漫故事的接触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动漫故事阅读中所表现的想象力的特点是与其智力的发展水平想吻合的,但是这种想象能力在儿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
动漫故事作为文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展现的幽默、轻松的艺术和智慧能极大地激发小读者想象的火花;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既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对他们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有研究认为,在动漫故事阅读中,中班幼儿想象力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发展。幼儿接触动漫故事的过程就是不断训练其有意想象的过程.他们会循着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在头脑中“有意性”地再现故事情景。4~4.5岁左右的幼儿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或自己熟悉的但与故事联系不大的细节所吸引,想象容易偏离主题,但随着注意水平的提高、童话阅读经验的丰富,他们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例如:我们一起阅读动漫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直到结束他们还深深地沉浸在动漫故事的情景当中,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小女孩突然对我说:“我家的鱼缸里也有红金鱼,还有黑色的呢,他们好小哦。”另外几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说:
“金鱼对他们多好呀,还变好多东西给他们,我要是金鱼,就把渔夫的妻子变成一条小鱼,把她放回海里去? ?”而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则说:“我家里只有一只小鱼,它没人玩,我和它说话它也不理我!”在幼儿阅读动漫故事、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幼儿提的问题一般都是围绕着故事情节展开的,而年龄小的幼儿则会想到一些与故事情节不相干的问题。可见幼儿想象有意性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2.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完整。语言表达弱的幼儿只能在童话表面内容上展开想象,而语言能力强的幼jln能想象到许多本质的内容。比如阅读《白雪公主》动漫故事,语言能力弱的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多是动作描述:她一个人哭着向森林里跑去,一会儿,看见一座玩具房子(七个小矮人的房子),他们乐了。多可爱的房子呀? ?而语言能力强的幼儿似乎能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氛围,能联想到主人公的心理感受.有位幼儿说:“爸爸和后母都在漂亮的城堡里.白雪公主一个人在森林里,她多害怕呀!”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幼儿,其想象一般只停留在什么人物、他们在做什么这些非常直观的内容.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则能想象到内容之间的联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想象的内容在逐渐地丰满和完整。
3.想象力的创造性逐渐增强。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往往不能独自、完整地讲述一个他所熟悉的动漫故事,但会增加一些动漫故事所没有的情节,或在表演游戏中,使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一个个真实的角色,使具有文字的动漫故事变成具体活动的游戏情节。有时,从孩子不经意的天真的讨论之中也可以发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如在班级动漫主题《海洋之旅》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借助动漫故事《人鱼公主》开展“神秘的鱼”的探究活动,当大家阅读到“小美人鱼游到海面上”时。许多小朋友们的两条胳膊上下摆动。老师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呢?”大家回答:“在游泳呢!”连胆小的宇韩小朋友也学着这个动作。当阅读到“小美人鱼救起王子后躲到礁石后面”的情节时,宇韩小朋友就远远地坐到教室一边,我问:“你怎么了?”他说:“我躲在礁石后面呐!”从孩子这些活泼有趣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与理性的成人相比,感性的幼儿更容易进入故事情景,他们与主人公一起在动漫故事世界里漫游,经历各种或曲折或有趣的变化。体验各种或喜或悲的新奇情感。他们的眼睛看着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耳边回响着成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借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早已进入了神奇的动漫故事世界里,在他们的心里,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早已活化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上演了一出出“真实”的动漫戏剧故事。孩子们的想象是如此神奇和新鲜,几乎每阅读一个动漫故事我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著名哲学家马修斯的那句话:“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
动漫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丰富多彩的幻想,而幻想是动漫故事的灵魂。故事中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户。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因此阅读多彩的动漫故事倍受孩子们青睐。想象力在幼儿的图书阅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设法帮助孩子把他们头脑中想象的动漫故事世界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达到深层次提高幼儿阅读水平的教学效果。
摘要:近几年,幼儿教育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将故事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儿课堂教学,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其开展故事教学。本文就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冯俐.故事讲述中声音表情的训练指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7):243.
[2]袁玉冰.论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推进幼儿趣味绘本阅读的意义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2):120-121.
[3]宋立伟.浅议幼儿教育中故事教学培养幼儿素质与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62-263.
摘要: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定位于学校教育方向,使学生具备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素养,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本文针对电大小学教育专业写作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进行论述,阐述了小教专业学生写作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写作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培养;小学教育;写作;教学实践能力
一小教专业学生写作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要:德高者为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少年儿童被誉为祖国的花朵,是祖國的未来和希望。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花儿要竞相开放得艳丽多姿,离不开园丁的悉心培育。因而,培育花儿需用心。花儿的健康成长,绽放得灿烂,需要教师弘扬师德,以教师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好学生,率先示范。用爱心去浇灌,用爱心去欣赏!用教师的爱心与耐心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接班人。
关键词:弘扬师德;爱心浇灌;以爱育人
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却是世界上最忙的人。凡当过班主任的人都知道,那种忙法根本难以形容,每天从上班到下班,每时每刻心里都悬着,生怕班里出什么乱子,班里无论大小事都找班主任。班主任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用心经营、管理得法,我们就如鱼得水,过得既轻松又愉快。下面就浅谈几点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
1.道德公约
世界上所有获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都拥有非常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集体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没有规矩根本不能成方圆。所以,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也就是《道德公约》。我们学校六年级的《道德公约》是:
勤学早到,文明有礼;
学习认真,勤于思考;
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工作负责, 勇争先进。
这份公约,其实就是我们班每个同学必须遵守的班规,有了这份明确的班规,就可以统一学生的思想,统一学生的行为,减少许多不良行为的发生。
2.爱心加冕
有了明确的班规以后,还要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人翁作用,让学生自己监督管理学生。所以,我想方设法给我班的学生“封官”,我班学生的“官位”可多了!正班长一名,副班长两名;语、数、英学习委员各一名;其他常规班干部各一名;每个小组正副组长各一名;每天安排一个卫生监督员,专门监督全班所有的卫生工作。因为我们班要负责的环境和墙室较多,所以,我采用明确要求,按工分配,分片包干的办法。另外,还每天特别安排专人专门负责抹黑板、收拾平台、摆放图书角等。平时还做到多做总结,做得又快又好的及时表扬,不好的稍作提示,马上改正。还特别表扬管理得好的卫生监督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团结互助,勇争上游
由于我们学校是由多个自然村的学校合并而成的,所以村与村之间学生的矛盾较多,常会出现打架等事件。因而,我积极开展以“团结起来力量大”为题的主题班会。告诉学生:“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像家里的爸爸妈妈。老师因你们的荣誉而自豪,因你们做错事而羞愧!大家能相聚一堂一起学习是缘分,到你们升上了中学之后,就不一定有机会了。你们每个人就像家里的兄弟姐妹,你们想想,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是和睦相处的,怎会互相伤害呢?”听了我的话后,好打架的同学都低下了头。从此之后,学生间的矛盾逐渐化解,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4.认真做好理想教育工作
纵观全世界的名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无一不是从小树立了崇高的理想,然后通过不断努力,持之以恒,最后才获得成功的。所以,我利用班会课给学生讲了许多名人成功的故事,他们之所以成功,全都离不开树立了正确的目标。因此,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都会先树立班级目标。通过商讨,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我们班的目标。因为我们学校六年级只有一个班,在学校里我的学生是最大的哥哥姐姐,所以,我要求我们班的每一个人,无论学习、纪律,道德行为均要做好榜样,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低年级学生的表率,各种评比都要争当第一。我们还制定了班级口号:“六一六一,勇争第一,团结努力,永远第一!”正因为这个目标,我们班在上学期确实拿到了两个第一呢,一个是校级的中华经典美文朗诵比赛,另一个是墙报比赛。当领到这两张奖状时,我们全班学生都高兴万分,更坚定了学生只要团结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心。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轻轻的一句赞赏能温暖别人的整个寒冷的冬天。尤其是后进生,因为成绩差,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不应该吝惜赞扬学生。我们必须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学生的一丁点的进步,我们都要大大地表扬一番。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和特别调皮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因为表扬多了,优点就越来越多,而缺点就在不知不觉地表扬中消失了。
说来真奇怪,建立了每周一次的表扬机制之后,原本纪律散漫,上课爱讲话、吃东西、喜欢乱扔垃圾的乱糟糟的一个班,变得整洁干净了;上课的纪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班还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班呢!我由衷地感叹:赞赏的力量真大呀!
1.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工作烦琐费神,在这个岗位上我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虽然没有惊人的成绩,但却付出了许多心血与汗水。每年所接到的新班的学生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爱好。但我始终牢记一个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作用,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以德服众,以理服人,稍有偏私,学生都不会服你。
2.发挥榜样作用,互助互爱
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我让学习好、表现好的尖子生做班级的火车头,让他们成为全班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向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并成立了学习互助小组,一好帮一差,一对一服务。当发现被帮助的后进生有进步的时候,好好夸赞一番,对帮助后进生的同学更加大表扬...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
【
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教育活动;乐于接受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与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与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与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
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美术教师的画画写写,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一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二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要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三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四是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协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运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态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五是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保证做到、做好,决不失言。
小学教师的事业就如同泰戈尔说的:“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小学教师就应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叶,在点点滴滴中体现教师的高尚师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笔者对设计心理学课程进行了研究,根据我国当前工业设计现状,论述了设计心理学教学现状,提出了与此对应的改革策略,希望有利于推动设计心理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改革;新探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产品的使用功能,而重视产品能够带给人的心理与精神感受。当前产品设计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表明产品设计要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设计心理学就是在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为消费者设计真正需求的产品,达到顾客的满意。
工业设计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为用户提供设计服务的过程,设计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知识,将人们的需求体现在产品设计中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人们的设计心理,以及用户在使用产品中的心理反应,再推动设计的创新,最终使产品设计与用户心理相适应。工业设计力求达到消费者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满意,要求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
不重视
主要有下面这些表现:第一,设计学院没有重视此门课程的设置,虽然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学时设置过少,导致设计心理学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二,授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设计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很多教师认为此门课程需要讲解过多内容,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工作热情。第三,很多学生认为设计心理学课程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没有帮助,过于强调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在电脑制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导致设计心理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授课方式陈旧
很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味应用灌输式讲解法,由于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因此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的年轻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不能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演示文件的速度过快,很多学生还没有理解就已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收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能联系实际活动
学习设计心理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设计能力,如果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能有效应用设计心理学知识,那么学习这些知识就是徒劳的。当前设计心理学的学习与实际设计相分离,很多学生参加设计工作后不能合理应用心理学知识,只是依据自己的想象开展设计活动,将用户的需求置于不顾,设计工作徒劳无功。
引起人们重视
要求设计学院、教师、学生都要意识到设计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丰富的设计心理学知识才能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满足用户的心理与生理双重需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第二,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第三,教师间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课程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应该做好下面这些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当堂理论知识,研究理论知识包涵的意义;支持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1)设计学院要增加设计心理学的授课学时,积极宣传学习设计心理学的意义,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只有学校重视设计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
(2)聘用高素质教师。要求教师牢固掌握设计心理学知识,深入理解此门课程的详细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要求教师在讲解中多讲解真实案例,如教材中涉及的“门的开关设计”,重视体现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人在实施“推”与“拉”的动作时,只依靠门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就能潜意识地做出上述动作。可以就此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总之,笔者从事设计心理学教学工作多年,上面指出了设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要明确设计心理学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指导学生切实掌握丰富的设计心理学知识,才能及时感受到客户的需求,为客户设计出满意的产品。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在新课改改革中,需要数学教师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新观念和新理念注入教学设计中。所以,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的独立发展提供条件。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沿着教学目标不断进步。在新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从对知识的精心讲述中脱离出来,成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不参与教学活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只要有思考,就能获得进步。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能使他们感到巨大的乐趣和激情,引发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教学观念的改变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是解题的经验,他们在记忆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思维得不到发展。在对待较难问题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地走进数学,探索数学的本质,使他们能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通过分析数学问题得到其中蕴涵的实质,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主动发展。
(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
单一的教学评价针对的是传统教学。在新课改实施中,评价针对学生的多个方面进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和价值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都要作为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效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保持持久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高效率对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在让学生接触新学知识时,为了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其中,把自己放到创设的情境中来分析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更强,能找到问题的入手点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情境,使他们联系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是不成功的教学。在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他们针对的是教材内容的探讨。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不能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扩充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单纯地讲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不能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类思想,使他们具备把一大堆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他们一些生活物品、玩具、学习用品等来让学生进行分类,从而从实际动手中增强学生对分类思想的理解。通过在学习中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物品进行分类,把教师的教具、卫生物品、杂物进行分类,使教室保持整洁。在生活中加入所学知识,在数学知识中体会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加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的奥秘充满探索精神,使他们不断地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ppt课件是一门不分学科的通用制作技术
做为数学教师的笔者,总是把数学ppt课件制作学习挂在嘴边,其实,这是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来狭隘的看待ppt课件,如果从大学科角度从整体教学思维出发,ppt课件是一门不分学科的课件制作技术,是一门通用的课件制作技术。从ppt软件功能角度来说,相对比flash、authorware、director、swishmax等软件来说,它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可融合各种多媒体素材制作出功能强悍的交互课件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制作周期短、效果良好,深受广大学科教师喜爱。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学科教师都能应用ppt制作出满足日常教学的课件,可见其广泛性和通用性。
、ppt软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工厂,不是加工厂
有很多学科教师对ppt软件的功能过于期待和夸大,其实,ppt软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工厂,不是加工厂,对于数学ppt课件来说,它就是把ppt课件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文字、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按着课件框架结构、教学流程、教学需求等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ppt课件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ppt就是一个课件整合工厂,不是纯粹的加工厂,即使随着ppt版本和功能的强大,增添了许多文字、图片等主题样式功能,但也不足替换第三方专业的素材处理软件,数学教师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更理智对待ppt软件,理性开发ppt课件,也能很好的规划自己ppt课件的学习提高方向。
网络海量资源为小学数学ppt课件制作开发提供了素材保障,大部分的课件素材都能查询到,并进行简单的修改处理就能很好地辅助教学应用。这里一定要精通百度查询技巧,能高效地找到ppt课件资源,并合理下载应用——个别数学教师经常埋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苦于找不到适合的现成的课件素材而烦恼,在文库只要本着分享共赢的理念,还是能查询下载到90%以上的ppt课件,这样下载修改再整合个性化教学理念,就快捷地完成一个精美的ppt课件。除此之外,做为数学科教师常年应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在ppt课件制作过程中就要注重积累、丰富数学课件素材资料库,有条件的学校可能会提供一个课件资料存储的服务器,全校教师的课件素材资源都可以共享存储,随用随查询调用。如果学校不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那学科教师就做好课件素材备份留存工作,在当今大硬盘大容量的背景下,教学应用的课件素材应该对容量需求量不会太大,几十g的空间足够了。实践证明,只有创建一个满足学科教学需求,包括各种图片、影像、音乐、音效、字体、课件制作软件源代码等素材资源丰富的学科课件素材资源库,才能便于教师快速、高效的制作课件,良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ppt课件虽然简单易学、操作灵活,能快捷地开发出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但也要严格按着课件结构和课件开发流程进行ppt课件开发,这样才能确保ppt课件制作的严谨性,ppt课件制作过程的科学性。ppt课件的制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一般包括制作前期、制作期和制作后期三个阶段。制作前期应从搜集ppt课件资料入手,科学地搜集资料、搜集科学的资料,这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声音、音乐、视频等资料。之后对这些ppt课件素材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分析,筛选出合适所要表述内容以及观看使用这个ppt课件的学生的特点的资料。认真设计ppt课件的各个环节,包括片头、主界面的每一部分以及结束部分想要达到的效果,尽量把ppt课件的每一部分内容作用发挥到极至,制作占用空间小却实用的课件,只有这样严谨地按着ppt课件制作流程开发,才能提高ppt课件制作开发效率,提升ppt课件教学辅助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掌握ppt制作数学课件的技巧,充分发挥其在数学课堂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要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影响因素。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给与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份温馨。
心理健康;幼儿教师;职业压力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scl—90)量表测试调查结果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心理症状。2002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为: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今年九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属于轻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最近也有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
由于调查标准、内容以及调查对象的地域性差异等问题,各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势必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含义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2、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幼儿教师作为大众群体的一员,其心理健康标准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当然,在考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除了要符合大众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考虑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应进一步澄清。
一是幼儿教师心理状况能否区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种状态。目前,多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报告了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人数比例,如上文的48%、、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幼儿教师群体按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区分为两部分,即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然而,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可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状态,而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薄弱。心理状态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我们很难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的状况都位于从不健康到健康这个连续体的某个位置,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也可能距某中心理疾病状态更近一些。处于完全不健康的病态的人只是少数。对于幼儿教师这个群体来说,检测出心理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他们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不健康,所以对其不能全盘否定;同时,应该意识到没有检测出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不是完全健康的。两名幼儿教师的量表得分仅相差一分,我们不能把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健康教师的范围内,而把另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内。显然,这种划分不尽科学、合理。所以,在看待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时,应避免把教师断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个群体。关键是及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疏导和调节。
二是幼儿教师所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不适应现象能否都可称之为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幼儿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在与环境互动中会表现出适应与不适应。有些不适应可能是情境性的,有些不适应可能是特制性的。例如,在绩效评估时,或是在优质课评比的一段时间内,幼儿教师会表现出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会随时间和情境变化而减弱或消失,这称之为情境性的;若焦虑不因时间和情景改变而边,则称之为特质性的。目前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所采用的自评量表,大多为状态量表,即要求教师根据最近一周内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评定,如“最近一周我时常感到焦虑。”可见,量表题目反映的主要是受测者接受测验前某一段区分问题的性质是情境性的还是特质的。因此,在判断幼儿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时,对哪些现象是幼儿教师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现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表现、哪些是正常问题、哪些是异常问题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对状态性的问题应及时干预,以免转化为特质性问题。对具有人格特质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做好有效的监控,而不是简单将其归入心理异常的群体。
三是幼儿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是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广泛认同的也是处于教师职位的社会成员必须达到的标准,是对幼儿教师行为的规范。2007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幼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显然,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是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和规范。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适应与发展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幼教工作,热爱幼儿教育;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幼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也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自量、自尊、自立,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认同、接纳自己的幼儿教师身份;爱教、敬业、勤奋,能较好地适应幼教工作的职业环境;热情、关心、随和,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幼关系;积极、乐观、自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理智、连贯、公正、行为合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自我调节,有水平高低之分而无“好”与“坏”、“是”与“非”之分。
当然,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联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健康是形成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自我调节,其影响因素涉及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因此,幼儿教师个体要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一方面,个体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与组织要能够为个体发展创设健康和谐的环境。基于此,我认为,就幼儿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影响起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重要因素: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阻碍了中职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须把握学生心理的特殊性,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设置理论及实践教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有效措施,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中等职业技能人才。
1.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感强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有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爷爷抚养长大,缺乏必要的.家庭关爱。部分家长甚至抱着能长个、能养大的标准养育孩子,造成很多中职学生是“被上学”的。因此,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再加上来自社会和自己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他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未来渺茫。部分学生因此自信心丧失,自卑感严重。
2.自我意识凸显,集体观念较差
对于十六七岁的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自我上。他们不仅能够逐步地客观认识自我,而且在自我表现、自我防卫和自我珍重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理智的独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成人”对待,希望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渴望在社会上受到尊重,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和地位。但是,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局限,他们又容易在心理上表现出自私和极端的一面,漠视学校的关心和同学的帮助,面对利益选择时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不够,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
3.渴望被认可,但人际关系欠佳
“展示自我、体现价值、渴望被认可”是中职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部分中职生由于性格内向、心思敏感,表达能力不足,缺乏为人处世的能力,再加上害怕被嘲笑、不愿甚至不敢与他人交往,因而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4.就业期待与悲观心理并存
对中职学生来说,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就业,他们一方面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和向往,希望早日毕业、尽快就业,为家庭分忧;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未来深感焦虑,认为研究生、本科生找份工作都不易,更何况自己只是个中职生呢?正是这种焦虑和悲观心理,导致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期间得过且过、患得患失。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考;问题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优点和良好品德,传统心理学一般只注重问题的修复,然后建立人类生命中的良好美德,推动了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范围和领域,例如教育学、社会工作、公共服务等,引入心理学的概念能够提高这些行业的工作质量和社会效益。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被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学者所重视,相比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弱化了对心理消极情绪的研究,专注于发掘人生命中积极的方面,比如人的愉悦情绪体验、良好性格优点、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感、健康的价值观等。有文献表明积极心理学是造就人类未来幸福和阳光大道的有力工具,它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延伸至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让其积极的理念和行动产生健康的推动作用,让现代心理学更加全面和完善。
2.积极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研究视角较为狭窄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有积极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以及组织系统三个层次,研究领域的确定虽然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划定了宏大的框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限制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积极心理学本身作为创新的思想理论,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想象力,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传统心理学同其它研究领域之间的矛盾和漏洞逐渐被弥补,加强了传统心理学同其他领域的衔接和联系,为这些科学应用领域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例基础。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三分领域方法,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专家在研究时容易忽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的划分必然产生新的变化,当前的三分法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视角的革新,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改良国内的研究方法,拓宽其狭窄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提出大胆的理论猜想,进行缜密的实验性论证和跨领域研究等,都是未来拓宽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
缺乏实际的理论成果
目前,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极度缺乏,研究的文献也仅仅只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推广,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产生了部分成果,但是总的来说仍然缺少完备的理论方法和创新手段,能够被借鉴的资料相当缺乏。这种缺陷主要是因为国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进程过短,理论成果相对来说自然比较粗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深度不够,因此在理论基础上比较薄弱,不利于积极心理学的创新发展,短期内我国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所以只能简单的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介绍和推广。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专业用词等障碍,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部分理论偏差和经验丢失的现象。
国外的积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过这样的弊端,但是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最终能够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也给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首先要对国内的创新机制进行规范,建立激励创新的学术规范机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的领域拓宽和思想解放;最后,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人文特征,对比西方国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优秀经验,进行完善和革新,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
暂时停留在理论探索期
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可检索到的文献依旧同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具体的实例和研究作证相对较少,积极心理学作为以实践和经验作为研究基础的学科,缺乏实践对其发展极其不利,大量的实践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进行推行。如若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和实例证明,未来的积极心理学将成为纸上谈兵,发展成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遏制积极心理学的新生活力。其次,积极心理学跨领域同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实践研究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推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能加强其他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3.几点思考
个人幸福并不是所有文化的社会首要目标
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内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身的幸福和个人的权利是不对的,只是表示在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条件下,追求个人的幸福并不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社会发展首先会考虑集体利益,比如家庭幸福、社会康泰、国家兴盛等。
不同文化背景下解释优秀品德和幸福含义的差异
优秀品德的诠释存在差异
在社会集体文化中,优秀个体的诠释往往是人际间的关系,这是国内普遍的观点。而在西方国家,对自由和自治的观念比较重视,社会义务和责任感往往被认为是束缚和限制,是对个人潜能发挥的阻碍。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孝道是很重要的品质,从小孩一直到大人都被灌输“孝顺父母”的理念,而“孝道”这一品质在美国学生中连前十都排不上。因此,在参考西方优秀积极心理学经验时,要根据国内实情进行结合。
幸福含义的诠释存在差异
情感满足一直被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之一,但是在幸福的含义上有不同的理解。集体文化在理解情感时通常考虑他人中心的换位理念,比如他人赞同或他人肯定就是一种健康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个人主观意愿更加被自我所重视,在西方国家这样的现象却没有具体的表现。
对“求同存异”的理解
在文化跨度较大的条件下,积极心理存在的差异不否认存在共性,但是需要考虑的是共性的价值感是否足够丰富。当前,主流心理学家在研究共性特征方面时,主要从生理基础和进化适应的角度着手,积极心理学正处在提取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过程简化了人们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要充分阐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状态,就必须要对差异化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按照规定生活。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不要去人为的掩盖一些共性差异,去迎合社会科学发展所需要构建的“美德”,这样只会让心理学的研究失去其根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8-83.
[2]谢云,贲国栋.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和思考[j].教育探索,2013,04:104-105.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1.用好教材,强调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
不少数学学困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是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所以无法喜欢数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不能只会教教材,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在探究《矩形的判定》这课的时候,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出示一块矩形小铁片,并提出问题———某公司的林老板想招聘一名质检员,他拿出老师手中的这个四边形零件,问正在参加应聘面试的陈华:假如现在你只有一把刻度尺作为工具,你能检测出这个四边形零件是否为矩形零件吗?若能,该如何检测呢?让学生猜测、讨论片刻后,教师告诉学生,陈华利用他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回答出了这个问题,面试顺利过关。再问学生是否想学习陈华解决这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马上会感觉到学习矩形的判定有趣又有用,可以大大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习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若只讲解教材提供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学这些内容没意思,也没啥用。教师可先出示一道题:口算1532-1522,问学生能否口算出结果,学生感到疑惑时,教师立刻说出答案并请学生检验是否正确。甚至还可以选一些更复杂的题进行快速口算,让学生感到吃惊和好奇,这时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使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倍增。
2.体现主体,促进学困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地“灌”,学生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条一条地背,那么学生一定会无比厌烦,当学生面对新知识时,他们依旧很“受伤”。因此,教师应避免“满堂灌“”一言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唤起他们沉睡的学习热情。比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学困生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主动,更能得到锻炼。在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好的学生多帮助学困生,检查学困生做的基础练习,并帮助他们解决练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像某些学困生说的“我在与同学交流时,就觉得更自由、更放松、更容易理解新知识”。有些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获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协同大脑主动思考,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先安排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棍(规定木棍的长度),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围三角形,想想怎样的三根小木棍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学困生还可以作适当的提示:围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根木棍中,较短的两根木棍长度之和与最长的木棍长度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用三根小木棍无法围成三角形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内容。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为学困生补缺补漏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为载体,让学困生逐步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比如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的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就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便于理解和掌握……这样,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提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好学,慢慢地喜欢上数学。
总之,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艰巨、长久的工作,需要教师给学困生多一份尊重和关爱,多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让数学学困生喜欢数学,进而让数学学困生学好数学。当然,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也会不同,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教育随笔。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在教学有关“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例,把“圆”比作太阳、苹果等有形的东西,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有关“圆”的东西,如水面上激起的涟漪,既有静感又有动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有所感触,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用圆规画圆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鲜明得多。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
美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美感不但体现在艺术领域,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一定的美。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现和鉴赏数学之美,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视角来观察数学,深入挖掘数学的结果美、过程美。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在数学中发现和鉴赏数学美的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学生一开始会很陌生,不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黄金分割点,并讲解有关黄金分割点的意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找黄金分割点。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存在的美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再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形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线段的引导下既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感受到数学深层次的体系美。总之,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树立发现美的观念,就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其中,一种重要的参与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美。实践证明,游戏的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既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能给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教师可以采用做“跳棋”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学生在跳棋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学到了数学知识,并且会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美。
总之,数学虽是一门科学,但同样具有美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的美。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更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 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和逐渐趋于成熟,符合广大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社交电商应运而生,各大综合性电商平台以及新型社交电商平台纷纷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电商模式,满足了消费者普遍的从众心理和推崇权威的心理,本文主要就从消费者消费心理学范畴对我国社交电商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为我国今后针对消费者心理学层面的社交电商研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社交电商;从众;推崇权威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社交电商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中隐藏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于社交电商营销模式的选择,更应该慎重。而社交电商平台对于自身营销模式的选择,是基于消费者心理学范畴的剖析,这就要求社交电商商家能够将消费者心理层面的深层次需求加以重点研究,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下面,本文将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对社交电商的营销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一)内容导购型社交电商——基于推崇权威的消费心理
(二)分销型社交电商——基于从众的消费心理
分销类典型社交电商平台——云集微店,自2015年上线之后,定位于会员制分销营销模式,是一家由社交驱动的精品会员电商,为会员提供美妆个护、手机数码、母婴玩具、水果生鲜等全品类精选商品,致力于通过“精选”供应链策略,以及极具社交属性的“爆款”营销策略,聚焦商品的极致性价比,帮助亿万消费者以“批发价”买到全球好货。由于平台抓住了消费者“从众”的心理诉求,追求所谓市场“爆款”,因此能够精选品类,与供应商协商最低价,从而找到分销型电商平台的利润来源。
(三)拼团型社交电商——基于社交需求的消费心理
拼多多作为一家通过社交app——微信邀请好友参团以获取更低的拼团价格,建立起基于微信熟人社交的拼团营销社交电商,利用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需求的第三层次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将人们对于社交的渴望与电商联结在一起,同时发起拼团的消费者也作为群体消费者中的“关键意见领袖”,用他们的影响力宣传推荐商品,从而影响其他参与拼团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要]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对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理论基础,但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在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不足。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大量的犯罪与对策心理问题存在于治理犯罪过程或者刑事活动中,譬如犯罪心理产生与形成原因及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等,犯罪心理学能够将与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成果,全方位的协助和支持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体化中作用甚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为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心理科学基础。犯罪活动与犯罪的治理与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此,对犯罪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理,从刑法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之手,实现刑法运行的内外协调,实现刑事一体化,就必须综合分析与研究与犯罪活动相应的各类心理因素以及问题,认真探究因与罪、罪与罚、罚与效的因果关联,使刑法运作具备客观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达到全方位协调的最佳状态、刑事一体化最佳效应的目的。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提升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立法、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对犯罪本源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有助于探讨犯罪的原始性、本质性、普遍性、偶发性以及随机性,对建立科学的犯罪学基础理论意义十分重大。而犯罪心理学研究以犯罪现象与犯罪行为本源为基础,对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不同类别的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特点进行科学深刻地揭示与掌握,对犯罪活动现象与犯罪行为能够正确区别与认识,为犯罪人处置以及教育改造措施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刑事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法学界发展的基本思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科学的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心理标准,有利于它们自身研究的提升,从而提升了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科学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于历史原理,犯罪心理学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才与心理学分支,在短短三十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弊端,尤其是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问题突出。一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虽然在揭露、发现、证实和打击犯罪、有关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上等基本理论问题有所建树,但是关注与投入欠缺,致使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整体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更是不足;二是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认识偏差,片面的认为犯罪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是学理,失去了具体实践功用;三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一部分人缺失必须应有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敏感分析出犯罪及其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不能将犯罪现象或者犯罪本源上升到心理学的认识与揭示的高度;四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一部分人不能充分了解与研究刑事法学等相关刑事学科及其司法实践,难于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有关刑事学科以及司法实践进行融合。
(一)明确犯罪心理学学科性质与定位。犯罪心理学研究既要为刑事科学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犯罪的预防提供着心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着具体的方法与技术,同时能够在刑事司法中具体的方法、技术体现,并能够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等环节,使其兼备了学理和具体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的功用。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和定位,大力增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加大研究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犯罪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解决犯罪及司法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上下功夫,从而发现与探索新问题与新方法,不断开创新领域,充实和丰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研究。
(二)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方向。我过犯罪心理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不但应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还应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也不断体现科学性的特征。正逐渐形成完整的、独特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与专门的研究方法,系统化的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已有雏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脱离应用就毫无价值,就失去自己生存的价值,因此,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不能搞理论上玄而又玄的所谓“创新”,甚至出现连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既不需要实证、又无实用价值的空谈理论。
(三)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犯罪心理学必须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一是加大对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内的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从各分支学科角度去分析讨论罪犯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矫治的措施和方法,让犯罪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学各分支学科间形成的动态化体系结构中,达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促进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二是增强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外的诸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从而全面掌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能够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分析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源。
总之,犯罪心理学不断的发展进步,其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性与实用性,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理论能够科学描述、解释、预测以及控制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从整体上为社会控制减少犯罪服务。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数学知识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这种抽象性体现在高中数学课本的所有数学知识领域中。比如高中数学课本中讨论的立体几何知识,它的抽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象的抽象性,对象的抽象性是指它讨论的对象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它讨论的正方体,不是指哪一件正方体的事物,而是指一切正方体的事物。问题的抽象性,如它讨论直线与立体的关系,通常不是将具体的现象放到人们面前的,它需要人们自己去想像,在解决几何问题的时候,人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添加辅助线、延长线等。方法的抽象性,方法的抽象性体现在人们要研究一个事物时,有时不会使用具象化的方法讨论,而用抽象性的方式去讨论,如人们讨论角的问题时,有时不再用几何的方法去讨论,而是用函数的方法去讨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高中数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高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用抽象性的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与方程》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习题1:如果圆o1与圆o2的半径为1,且o1o2=4,过动点p分别作两圆的切线pm、pn,点m与n均为切线的切点,使pm=槡2 pn,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用该坐标系说明动点p的轨迹方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题的图像、坐标、方程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学思想讨论数学问题。
谈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多教师会感到很疑惑,这些数学教师认为只要是理科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为什么单独强调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呢?这是由于其他理科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一个领域中,它的系统性不涉及另一个领域。以物理知识为例,力学知识是物理学一个重要的领域,然而它与电磁学几乎没有关系,虽然它们同是物理,然而它们几乎可以完全分成两个领域来讨论。可是数学知识不同,高中数学的知识分为函数、几何、统计三个部分,这三个数学领域彼此有很强的联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从解析几何的角度讨论函数;学生学习统计知识时,又要常常运用到函数知识。如果学生不能以系统性的思路看待数学问题,高中学生将不能学好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高中知识的系统性,高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建立数学知识系统。依然以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与方程》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圆以方程的关系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圆在坐标位置上的方程表达系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张系统表分析圆与方程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且让学生分析方程表达的规律,当学生能够理解到这套数学表达规律之后,学生以后应用该领域相关的数学知识时,就不会犯下数学概念错误,更不会记不住相关的公式。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高中数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学生只有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学好高中数学知识。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觉得自己学的数学知识没有实际的用处,自己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习数学知识的,那么他们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有积极性。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极具实用性的。比如人们在讨论物理问题、化学问题时,常常要结合数学公式去考虑问题。人们在研究生物等领域,作科学统计的时候,也会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或专业的科学领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了解到以后研究各类领域的知识都要应用到数学知识时,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很多物理问题都需要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比如物理的力学的计算问题会涉及方程的计算;物理的电磁学问题会涉及函数的计算等。当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有很强的应用性,学好数学知识能为学好其他知识打基础时,学生就会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如果引导知识学生把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就会提高。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特点宏观的看待数学知识,学生将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后他们能从数学科学的高度研究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语言造就美妙的音符
——看湖南卫视《一年级》的感悟
最近,湖南卫视全新打造的一档校园真人秀节目《一年级》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个节目因其创新、大胆的尝试,真实呈现了七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的一年级新生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告别父母家庭的悉心呵护,独自在寄宿制小学学习生活的状态。两位明星陈学冬和宋佳分别担任他们的实习班主任和生活老师。
一、“陈学冬道歉事件”回放
二、教师与家长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三、个人经历的案例
作为一名新教师,资历尚浅,在处理学生的一些突发的事故时,我也曾遭遇了一次与家长沟通上的矛盾危机。那一次的经历也让我了解到教师的临场处理能力,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那一次,中午时分,教室还没开门,班上有两个调皮的孩子爬窗,小张也贪玩,谁知道在与其他同学嬉闹,互相推撞中不小心刮到了窗户边的那块金属。手腕割了一道口子,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及时跟小张处理了伤口,但眼看伤口也挺严重,于是在询问了副班主任的意见后决定给小张的爸爸打电话,希望他爸爸过来学校带孩子去看医生,但是小张的爸爸说赶不过来,要老师送小张去医院。我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看到伤口也不轻,决定送他到医院看病。在送孩子去医院的过程中我和副班主任打了好几通电话给家长,毕竟家长才是孩子的监护人,送他去医院有些手续还是家长清楚,但是家长一直以自己忙为理由,不愿意过来,家长这时候脾气也不好了,时不时还说了脏话,在我们不断的沟通中,家长最后还是决定来医院。在这个事件中,我总结经验,不断反思,自己在沟通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没有选择良好时机和家长沟通。在家长太忙时,请家长协助,而家长一时抽不出身,还仍然要求家长赶过来,结果问题不能解决,反而使矛盾激化。
四、结语
沟通是一门艺术,传达信息由文字、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这三方面来构成。沟通是否有效与成功,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占了绝大部分的比重。语音语调能够使别人感知你的态度,肢体语言能够反映你的行为态度。教师是我们的职业角色,生活中我们也是孩子的家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许多教师是爱学生的,“恨铁不成钢”,说话的时候不选择用词,有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了伤害家长的自尊心。“如果你想得到一个人的认同和好感,就夸他的孩子吧;如果你想最大可能地伤害一个人,使你们的关系中止就责骂他的孩子吧。”一句直白的话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原则。直率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讲究说话技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家长。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摘要:钢琴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但是现在钢琴基础课堂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忽略了这门课的专门性,即其是针对幼儿教学展开的一门技能课,从而可能导致难以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时教师就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钢琴教学;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经历过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在上中等职业学校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课只是跟教师学唱过几首歌,乐理知识方面一片空白。在中等职业学校后,面对这种局面有一些人可能就放弃了认真学习的想法。但是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钢琴基础课堂上忽略了这门课的开设是为培养幼儿这一目标准备的,还有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老旧,这些都是造成钢琴基础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本文将举三例关于改进钢琴教学的教学案例,为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的实用性提供借鉴。
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实效性的目的。现在所排列的课程内容,往往忽略了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应该具有的实用性特点,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教授幼儿的工作。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安排教学,多教授一些幼儿平常熟悉的乐曲,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实用性。
例如,在学习《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钢琴基础教程》这本书时,因为这本书是“十二五”规划教材后新改的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教学特点的,在教授这本书时教师应该简略对《威廉退尔序曲》这类乐曲的学习,应该多教授一些儿童熟知的歌曲,而且不能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谈教程、谈复调,练技巧,追速度,这样做并没有实用价值,而且浪费时间。应重点教授幼儿熟知或节奏欢快的儿歌,如《欢乐颂》《新年好》一类的歌曲,达到实用的效果。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为以后从事幼儿钢琴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近些年来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备受教师所推崇,这是因为小组活动能巧妙地解决学生参与率与资源分配率之间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所以近些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能力,促使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学生弹奏钢琴的水平。例如,在学习《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钢琴基础教程》中《基本节奏的练习》这一课时,由于这节课是由四小节组成,分别是全音符练习、二分音符练习、四分音符练习、附点二分音符练习。
教师分为五人小组,然后依次讲授这四个练习,之后教师让每组学生分别弹一下,教师指定掌握较好的学生当这一小组的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练习钢琴,并把小组成员练习情况反映给教师,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优势互补。进行组长监督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根据组长反映的情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钢琴教育对有些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前还没有摸过钢琴,如果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彻底熟悉钢琴前对他们进行钢琴教学,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让学生放弃学习。学前教育的钢琴教育和音乐专业的钢琴教育有很大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育主要是为了将来从事培养幼儿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教学目标。创设具体情境,一来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方式进入钢琴课堂中,二来可以让学生明确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钢琴基础教程》中《儿歌弹唱》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学习的是儿童歌曲,分别是《老麦克唐纳》《新年好》,在教授这门课时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幼儿来课堂上,可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布置教室,如教授《老麦克唐纳》这首歌时,在教室中应该粘贴一些动物画像。同样,在教授《新年好》这首歌时,在教室中悬挂一些彩带。让幼儿参与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观察幼儿在听歌时的状态,让学生近距离、更深刻地了解幼儿心中所想,有助于将来学生更好地从事教授幼儿这个职业。布置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说,教师创设具体情境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总之,钢琴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一门专业技能,必须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的实效性,为以后从事幼儿钢琴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合理删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1-102.
[2]刘川.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2(14):164-166.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积极心理学是关涉人们“幸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力主心理学应该而且必须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积极心理学;概念框架;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
作为心理学的范式转换,积极心理学博得了人们的好评,也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本文选择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进展做简要述评。
毫无疑问,积极心理学的源头起自哲学。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是追问人的意义,而绝大多数哲学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life)。哲学的道理和通路太显深奥,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为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许多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积极经验的理解都有贡献。特别是人本心理学更是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精神。人本大师罗杰斯、马斯洛等都问过相同的问题:“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时候是个体最好的时间?”等。1958年,嘉合妲写了一本在当时颇具争议的书《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概念》,开启了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十年后,卡罗瑞福(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们发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们辨认出交互的6个点,其中大部分与嘉合妲提出的概念重合。但是他们的贡献在于方法论上,他们提出了自我报告法使后来的研究者能科学地探究这个领域。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在新世纪伊始爆发出来。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另外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是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支持自主、能力与关系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思路有认知方向研究。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模型、保护水平,目标理论、社会比较和应对方式理论,这些均涉及主观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关的认知研究发现人们对常规和非常规的事件两者的反应导致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因此,理解人的认知差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为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首先,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一个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这方面更有待开拓;第二个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其次,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
现代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它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同时,它也强调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历史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展消极心理学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并服务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也积累与创造了众多的研究工具与干预技术,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因此,必须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的统一,技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统一,从而建构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与社会。第三,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在这里,心理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富有激情同时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
学生心理故事论文题目 小学生心理论文篇
故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英语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活泼且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英语故事讲述与表演能够使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院校,讲故事训练在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们在讲故事训练方法上所做的尝试。
1.要选好故事
这里的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取不同的故事。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2)要考虑到教育要求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要求来选择故事。
2.认真阅读熟悉故事
3.语言的要求
(1)轻重音的变化
幼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必须把握故事的层次,这种层次是用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变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会自然地加重某些字或词,这就是所谓的强调重音。在一句话中被重读的字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讲故事时,语气和语调也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突显故事内容的生动活泼,并能显示出故事的重点。否则就不可能把整个故事内容表达得清楚,故事中的趣味性也没法传达给幼儿。
(2)停顿的适当
讲故事时我们都会在一些地方停顿,这除了原文的标点决定之外,还可以控制语速,更能够很好地向幼儿传达句子和段落的整体意义,使语气自然顺畅。但有些幼师在讲故事时有随便停连的习惯。如,我的,名字,叫,狐狸。这样的停顿让讲故事的人感觉累,听故事的人也会累。怎样停,在什么地方停,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并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停。如,“不要吃,不要吃,那是不能吃的”。情形比较紧迫,说的时候不用按照标点停顿。
(3)态势语的使用
态势语的运用在讲故事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与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结合得好,会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也能将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认真分析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幼师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摹拟动作,比划几下。应把动作与表情、语调融为一体。讲故事是以语言为主,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态势语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动作不宜过多,更不能又跑又跳。那样会破坏故事原有的氛围,也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作用。
1.播放视频或教师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