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和调整。总结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未来的规划和发展。在这里,为您推荐一些经典的总结样例,它们或让您受益良多。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七、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背诵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四
乱花浅草、绿杨白堤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钱唐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此诗写杭州西湖,堪比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充分地表现了西湖的美景神韵。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唐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六
1.课堂理念: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如何让学生为之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达到最佳的求知状态?我想: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在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孩子阅读古诗的方法从而精心设计课堂。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2.课堂思路:针对以上思考,我想具体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a放声朗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音韵美和形式美。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告诉我们“熟能生巧”。这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积累,读的多了,我们在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古汉语能力等等方面都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所以,多读而且是放声朗读是孩子们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倾听配乐诗歌朗诵,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意境美。“诗”,“诗歌”最初就是和乐而歌、和乐而作的。因此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倾听配乐诗歌朗诵,再次感受并加深对古诗音韵美、节奏美的欣赏。古诗语言凝练生动、言简意丰,其遣词造句更是高度精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诗歌文字的精妙;同时更要做到“披文入境”,通过有声的文字迅速把孩子们带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中。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直观的配乐诗朗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感受并体验着诗人的情感变化。
c改诗成文,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诗歌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比较阅读能力。在孩子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尝试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文字来表现。改写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孩子们可以对照诗歌把自己听到的诸多意象及其特点用语言文字展示出来。对于《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尤为有效。孩子们可以抓住“寺、亭、水、波、云、莺、燕、树、泥、花、草、湖、马蹄、游人、杨树、沙堤”及其特点来描写。面对这样美妙的画面,诗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天的“爱”还会有人不理解吗?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理清思路和顺序,再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
还有,在学习《钱塘湖春行》之前,孩子们已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因此,可以把两者对比,感受古诗与现代散文的区别,体会诗歌语言的简练。或者尝试拿自己的文和大家之作比一比,感受阅读积累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适时肯定孩子们改写是成功的,并鼓励孩子们写作好文章就是从这样的改写,仿写,积累开始的。
1.教授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b、品味、赏读诗歌形象的语言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目标:
a、熟读成诵。
b、从感受诗歌画面入手,进行诗歌赏析。
3.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4.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
5.课前准备:学生不做课前准备。
6.教学方法:点拨法、自主学习阅读背诵法。
教师导入:今天有这样一位名人做客我们的语文课堂,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幻灯片逐条显示:国籍:中国;民族:汉;职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山西太原;要成就: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别名:诗魔、香山居士、白乐天。
1.熟读成诵;2.抒写诗歌中描绘的春景图;3.赏读诗歌。
幻灯片朗读提示: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自行放声朗读,圈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莺燕啄没蹄阴堤。
2.齐读。(检测字音和节奏)。
3.听配乐朗读录音,做好字音、节奏笔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押韵,韵脚:低泥蹄堤。
4.想象诗歌中的西湖美景,请学生代表模仿录音朗读。
幻灯片朗读提示:读懂内容,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5.闭上眼睛,再次听读录音,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把你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参照诗歌,补充自己的文章。
3.比较自己的文章和诗歌,说说谁的词语运用更准确?谁的画面更丰富?更美?
a.顺序:点面结合:孤山——孤山寺——贾亭——西湖湖面——莺歌燕舞(环境—景);湖东花草——白沙堤(景—环境)。
b.意境:景物特点鲜明,用词准确,突出早春特点;水面:初平云脚:低;莺歌燕舞:“早莺”和“新燕”是“几处”和“谁家”。
c.画面:色彩纷呈,动静结合,修;想象各种事物的貌状:“绿杨”,“水面”,“树”,“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比较古诗《钱塘湖春行》和现代散文《春》,说说两者的共同处和诗歌的特点。
共同处:
a.写作手法:情景交融,即景寓情;。
b.情感一致:热爱大自然。
c、诗歌特点: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意境优美,音韵和谐。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全诗借“行”字贯穿全诗,我们亦能通过诗歌凝练平实的语言,看到了诗人描绘的一幅生机盎然的钱塘湖早春景致。面对此景,诗人“最爱”还不足。
诗歌的美就在其语言音韵美、形式结构美、画面意境美、诗人情感美。
试着欣赏。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刘丽同学主持展示活动。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2、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习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二、诵读感知。
学习古诗,一定得多读,那么诵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请一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明确。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争”、“啄”应读得轻快些、有活力些,谁家应读出疑问语气,最爱句应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刚才的几个要求。
三、理解内容,还原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得什么时候的西湖吗?——早春。你的依据是?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依据。提示:可抓住体现早春特点的词语。
预设:初平:初,刚刚,春水不是很大,刚刚使得水与堤岸齐平,从水初平可看出是早春。
几处:而不是处处,说明莺的数量不多。
早莺:早来的莺,也写出了是早春。
谁家:这里是某家或者某几家的意思,而不是每家,家家,也写出燕子数量之少,体现早春。
新燕:刚从南方过来的燕子,写出这里开始变暖,体现早春。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黄莺争着栖息在朝阳的树枝上。从早莺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是早春。
啄春泥:燕子啄泥是用来筑巢,也写出了燕子新到,体现早春。
浅草: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颜色不深或者指草短小,一个浅字即点明早春的季节。
才能:刚刚能,写出草不高,侧面点明了游行在早春。
没马蹄:没,在这里是遮没的意思,草还没有长高,所以刚能遮住马蹄。
渐欲:渐,逐渐的意思,欲,想要,将要的意思,写出花儿将会越开越多的情景,这里也能体现早春。
(过渡)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白居易所描绘的早春之景中,每句都有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下面的句式来描绘画面。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看到了诗人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会儿走到了贾亭的西面,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开阔的场面,平坦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
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用句式来描绘画面。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四、析手法。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知西湖的景色十分美,由此诗人喜欢这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爱/最爱)对,本诗就是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联,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能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写作手法来分析这首诗歌。(小组讨论,一会交流。)。
1、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描绘了早春的一派生机,注重炼字,“争”、“啄”使得这一画面更具有动态感。
2、运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3、景中寄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争”字寄寓着诗人对早莺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赋予鸟以人的特性,写出了鸟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5、动静结合,诗人写了动态的早莺和新燕,写了静态的浅草和春泥,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完篇,从孤山寺出发,经由贾亭,最后到白沙堤,这样写使得全诗条理清晰。
7、具有色彩美。诗中虽没有明写色彩,却处处可让读者想见色彩。如:水:清澈的。云:白的。天:蓝的。草:绿的。马:白的。
总结: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好,写得美,原来是运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手法,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如果也能适当的使用一些写作手法,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五、再读感受。
这首诗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则共同探讨)那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去感受西湖之美,去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及诗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九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七、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教学反思: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一
钱塘湖春行全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意象深刻,所以,也成了白居易描写春景的代表作。
一、教学设想。
1.课堂理念: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如何让学生为之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达到最佳的求知状态?我想: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在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孩子阅读古诗的方法从而精心设计课堂。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2.课堂思路:针对以上思考,我想具体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a放声朗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音韵美和形式美。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告诉我们“熟能生巧”。这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积累,读的多了,我们在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古汉语能力等等方面都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所以,多读而且是放声朗读是孩子们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倾听配乐诗歌朗诵,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意境美。“诗”,“诗歌”最初就是和乐而歌、和乐而作的。因此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倾听配乐诗歌朗诵,再次感受并加深对古诗音韵美、节奏美的欣赏。古诗语言凝练生动、言简意丰,其遣词造句更是高度精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诗歌文字的精妙;同时更要做到“披文入境”,通过有声的文字迅速把孩子们带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中。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直观的配乐诗朗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感受并体验着诗人的情感变化。
c改诗成文,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诗歌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比较阅读能力。在孩子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尝试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文字来表现。改写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孩子们可以对照诗歌把自己听到的诸多意象及其特点用语言文字展示出来。对于《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尤为有效。孩子们可以抓住“寺、亭、水、波、云、莺、燕、树、泥、花、草、湖、马蹄、游人、杨树、沙堤”及其特点来描写。面对这样美妙的画面,诗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天的“爱”还会有人不理解吗?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理清思路和顺序,再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
还有,在学习《钱塘湖春行》之前,孩子们已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因此,可以把两者对比,感受古诗与现代散文的区别,体会诗歌语言的简练。或者尝试拿自己的文和大家之作比一比,感受阅读积累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适时肯定孩子们改写是成功的,并鼓励孩子们写作好文章就是从这样的改写,仿写,积累开始的。
二、教学实施。
1.教授目标:a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b品味、赏读诗歌形象的语言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目标:a熟读成诵。b从感受诗歌画面入手,进行诗歌赏析。
3.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4.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
5.课前准备:学生不做课前准备。
6.教学方法:点拨法、自主学习阅读背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星竞猜,根据学生特点,激起学习兴趣)。
教师导入:今天有这样一位名人做客我们的语文课堂,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幻灯片逐条显示:国籍:中国;民族:汉;职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山西太原;要成就: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别名:诗魔、香山居士、白乐天。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标,指导学习)。
1.熟读成诵;2.抒写诗歌中描绘的春景图;3.赏读诗歌。
三、读与听(落实字词,培养想象力,提高朗读能力)。
幻灯片朗读提示: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自行放声朗读,圈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莺燕啄没蹄阴堤。
2.齐读。(检测字音和节奏)。
3.听配乐朗读录音,做好字音、节奏笔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押i韵,韵脚:低泥蹄堤。
4.想象诗歌中的西湖美景,请学生代表模仿录音朗读。
幻灯片朗读提示:读懂内容,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5.闭上眼睛,再次听读录音,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写与说(培养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把你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参照诗歌,补充自己的文章。
3.比较自己的文章和诗歌,说说谁的词语运用更准确?谁的画面更丰富?更美?
a.顺序:点面结合:孤山——孤山寺——贾亭——西湖湖面——莺歌燕舞(环境—景);湖东花草——白沙堤(景—环境)。
b.意境:景物特点鲜明,用词准确,突出早春特点;水面:初平云脚:低;莺歌燕舞:“早莺”和“新燕”是“几处”和“谁家”。
c.画面:色彩纷呈,动静结合,修;想象各种事物的貌状:“绿杨”,“水面”,“树”,“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比较古诗《钱塘湖春行》和现代散文《春》,说说两者的共同处和诗歌的特点。
共同处:a.写作手法:情景交融,即景寓情;b.情感一致:热爱大自然。
诗歌特点: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意境优美,音韵和谐。
五、小结: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全诗借“行”字贯穿全诗,我们亦能通过诗歌凝练平实的语言,看到了诗人描绘的一幅生机盎然的钱塘湖早春景致。面对此景,诗人“最爱”还不足。
诗歌的美就在其语言音韵美、形式结构美、画面意境美、诗人情感美。
六、作业(迁移)。
试着欣赏。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一、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二、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三、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四、品读诗中妙笔: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三
钱塘湖是我国杭州西湖的别名,自古以来钱塘湖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西湖充满了向往之情。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漫步西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的美景所感染,兴笔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传颂千古的西湖名诗。这首诗一方面描绘了西湖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同时还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欣悦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ppt课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投影西湖春景图,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简介作者白居易。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关于朗读的节奏。
b、细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解释标题中提示了哪些方面的信息?(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本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指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可以看出。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多、颜色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手段: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刘丽同学主持展示活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