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科学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篇一
2)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及使用条件 3)熟悉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金属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能,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1学时)
2)无机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基本性能,耐蚀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性能(1学时)3)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常用塑料和橡胶介绍(1学时)4)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能与特点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水工艺设备要求,确定不同材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你认为水工艺设备对金属材料的哪些性能要求更高?怎样才能满足这些要求? 2)影响钢材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合金钢有哪些类型?何谓耐蚀低合金钢?耐大气腐蚀、海水腐蚀的低合金钢中各含哪些主要合金元素?
4)不锈钢有哪些类型?在酸性介质、碱性介质及中性水溶液中是否可以选用同一种不锈钢?简述理由。
5)铝、铜及其合金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主要用于什么场合? 6)钛及钛合金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
7)简要说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主要用于哪些场合。
8)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哪些类型?常用于水工程及水工艺设备中的高分子材料有哪些?耐蚀有机高分子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9)复合材料主要有哪些性能特点?你认为在水工艺设备中复合材料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在水工业领域应用复合材料的几个事例。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二章 材料设备的腐蚀、防护及保温(三学时)(第五周周五、第六周周二)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材料设备的腐蚀的危害以及腐蚀与防护科学的发展状况 2)掌握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 3)熟悉各种设备腐蚀防护技术
4)能运用腐蚀与防护原理进行材料的选用 5)了解设备保温的目的6)熟悉常用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材料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概述,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设备腐蚀防护技术,材料的选用(2学时)
2)设备保温的目的,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及常用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难点:设备、材料的腐蚀原理与方法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什么叫氢蚀?它对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2)什么叫极化?极化对金属腐蚀有什么影响?
3)什么叫阴极去极化?阴极去极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阴极去极化反应是什么?
4)什么是金属的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局部腐蚀包括哪些类型?
5)试从腐蚀发生的条件、机理、影响的因素和控制的途径等方面比较小孔腐蚀和缝隙腐蚀的异同。
6)什么叫应力腐蚀?它具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介质的腐蚀性越强,材料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就越高?为什么?
7)微生物为什么会影响金属的腐蚀?试例举最常遇到的微生物腐蚀。8)高分子材料物理腐蚀过程是怎样进行的?高分子材料耐溶剂性能的优劣可由哪些原则进行判断?
9)什么叫高分子材料的应力腐蚀?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0)在设计金属设备结构时应注意什么才能避免或减少损失?
11)有哪几种阴极保护形式?各有什么特点?阴极保护时,被保护设备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12)阳极保护适用于什么样的金属-介质体系?
13)若一体系在阳极极化过程中,极化电流很低并几乎维持不变,对该体系可否用阳极保护法进行保护?为么?
14)玻璃钢衬里层的结构及作用是什么? 15)缓蚀剂的类型有哪些?
16)选材的原则是什么,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7)设备保温的目的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保温?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三章 水工艺设备理论基础(十学时)(第六周周二至第七周周五)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容器的结构与分类以及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2)掌握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的计算、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计算
3)熟悉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
4)掌握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
5)掌握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机械制造工艺
6)掌握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容器应力理论,包括容器概述,回转曲面与回转薄壳,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环向薄膜应力,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等;(3学时)2)机械传动理论,包括机械传动概述,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2学时)3)机械制造工艺,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2学时)4)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传热过程的增强与削弱。(3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与水工艺设备设计、制造有关的容器应力理论、机械传动方式与特点以及设备制造工艺方法与适用条件 2)难点:容器应力理论与热量交换理论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何谓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简述壳体平衡方程和微体平衡方程的推导过程。 2.圆柱壳、球壳、椭球壳和锥形壳的薄膜应力各有哪些特点?如何计算它们的薄膜应力σω和环向应力σθ?
3.如何确定圆筒壁的计算厚度δ、设计厚度δd、名义厚度δn、有效厚度δe和最小厚度δmin?
4.平板的弯曲应力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平板封头和矩形压力容器?
5.什么叫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它对封头和筒体的设计有哪些影响? 6.容器的封头分为哪几类?如何进行各类封头的强度计算?
7.机械传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在水工艺设备中最常用的有哪几种?
8.渐开线标准齿轮有几部分组成?基本参数是什么?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几种?
9.带传动和链传动各有哪些特点?带的截面形式对带的传动效率有什么影响?根据结构的不同,传动链主要有哪些形式?各自适用于什么条件?链传动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10.机械制造中的基本工艺方法有哪些?
11.金属的压力加工主要包括哪些方式?简要说明各种加工方式的加工过程。 12.简要说明各种焊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13.金属切削加工主要有哪些方式?简述不同切削方式的作用特点和适用条件。 14.试从微观角度阐述导热机理。
15.什么是导热系数?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6.试述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定义和内容。17.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在水工艺设备中如何体现? 18.什么是受迫紊流换热?试述受迫紊流换热的两种类型。
19.什么是凝结换热?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强凝结换热? 20.什么是辐射换热?热辐射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增强吸收太阳能的措施有哪些? 21.什么是传热过程?常见的传热过程有哪些?如何增强或削弱传热过程? 22.用实例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现象。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四章 水工艺设备的分类(一学时)(第七周五讲)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全面了解水工艺设备的分类及基本特点; 2)本章为了解内容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设备分类:通用机械设备与专用设备
2)容器设备:压力容器法兰、管法兰、支座、安全泄放装置、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
3)搅拌设备: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机械搅拌设备
4)换热设备: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的适用条件和选型以及换热器计算。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介绍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 2)难点:无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无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五章 容器(塔)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二)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压力容器法兰的类型
2)掌握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密封垫片
3)了解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
4)了解容器支座的型式
5)掌握安全泄放装置的原理与适用场所
6)自学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压力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容器法兰的类型、法兰的密封垫片,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卧式容器的支座、立式容器的支座,(1学时)2)安全阀、爆破片的工作原理,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学生应结合这些设备的工艺特点(专业课中内容),着重熟悉和掌握设备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适用条件等
2)难点:如何对上述设备的选型、设计等提出选择材料、结构、传动与加工方式、腐蚀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分别有哪些形式?如何正确选用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2.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各有哪些形式?如何选用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3.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的制作分别有哪些形式?卧式容器为什么一般采用双支座? 4.安全阀的作用是什么?各类安全阀分别有哪些特点?怎样选用安全阀? 5.爆破片分为哪几类?常用的爆破片有哪些?
6.水工艺填料设备对填料有哪些要求?常用的填料有哪几类?
7.对布(气、汽)装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水工艺设备中常用的布水(气、汽)装置有哪些形式?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六章 搅拌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四)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掌握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掌握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
4)熟悉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作用及结构特点
5)自学常用搅拌设备简介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1学时)
2)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常用搅拌设备简介(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 2)难点:搅拌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确定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拌设备的功能是什么?在水处理工艺中,搅拌器主要作用是什么?简述其工作原理。
2.常用机械搅拌器有哪几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搅拌轴工作时受力状况如何?设计计算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七章 换热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五)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 2)掌握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
3)掌握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4)自学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包括容积式换热器、半容积式换热器、快速式换热器、半即热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等;(1学时)
2)换热器性能评价,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2)难点:换热器选型及工艺参数计算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换热设备的分类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又将换热设备分为哪些常用类型? 2.试述容积式换热设备的类型和特点。3.试述半容积式换热设备的构造和特点。
4.常用的快速式换热设备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如何选用换热设备?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八章 分离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二)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熟悉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
3)掌握几种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
4)了解筛滤设备,砂滤设备
5)掌握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
6)掌握几种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微孔布气气浮设备,加压溶气气浮设备,溶气真空气浮设备,电解气浮设备;(1学时)
2)筛滤设备,砂滤设备,膜分离设备,膜分离设备分类及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2)难点: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分离设备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2.气浮分离设备有哪几种?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格栅与滤网的作用是什么?谈谈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4.简述真空过滤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离子交换膜与反渗透膜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渗透机理是什么? 6.常用的膜分离设备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九章 污泥处置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四)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排泥设备的分类
2)掌握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3)了解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
4)掌握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排泥设备的分类,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学时)
2)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几种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2)难点:设备选型及参数设置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 行车式吸泥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吸泥方式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何差别?
2. 污泥在脱水之前为什么还需要进行浓缩?
3. 带式压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影响带式压滤机脱水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4. 真空过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十章 投药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五)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认识各种常用计量和投加设备
2)掌握几种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3)课外查阅相关设备资料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常用计量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2)常用投加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2)难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试述常用计量设备的类型、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2.目前水工艺工程中最常用的投药计量设备有哪几种?
3.简要说明电磁流量计、超声流量计、涡街流量计、质量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水工艺与水工程中主要适用于哪些流体的计量,适用条件有何差别。 4.药剂投加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科学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篇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
一、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1.领导活动的产生 2.经验领导 3.科学领导
4.领导活动上升过程的形式
二、领导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1.领导工作实践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领导工作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内容 3.领导工作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三、领导科学的历史条件 1.社会实践条件和生产实践条件 2.科学技术条件
3.人类领导思想积累条件
4.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条件
第二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
围和特点
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领导科学的研究范围
三、领导科学的特点
四、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学习领导科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领导科学的目的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三、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第一节 领导
一、领导的含义 1.领导的属性 2.领导的特征 3.领导的类型 4.领导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 1.领导就是服务
2.搞好服务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二节 领导者
一、领导者的含义 1.领导者的概念 2.领导者的本质属性 3.领导者的特征
二、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被领导者
一、被领导者的含义 1.被领导者的概念 2.被领导者的本质 3.被领导者的特征
二、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1.被领导者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 2.做一个好的被领导者的要求
第四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社会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正确关系的表现
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第一节 领导的职能
一、领导职能的地位
二、领导的一般职能 1.引导 2.指挥 3.组织 4.协调 5.监督 6.教育
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1.决策 2.用人
3.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节 领导的原则
一、领导的总原则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 3.民主集中原则 4.群众路线原则
二、领导的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 2.分层领导原则 3.权责一致原则 4.民主公开原则
5.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6.“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领导观念
第一节
领导观念与科学领导的关系
一、领导观念的含义 1. 2. 3. 4. 领导观念与人类意识的能动性 领导观念的社会历史性 领导观念网络系统 领导观念的变化发展
二、领导观念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 1.领导观念和领导行为的辩证关系 2.不同领导观念对领导行为的不同作用
第二节
时代与领导观念的更新
一、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 1.时代的概念
2.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时代的特点 4.知识经济的概念 5.激烈竞争的形势
二、传统领导观念必须更新 1.变革的时代需要更新的观念 2.正确看待领导观念更新
3.先进观念战胜落后观念的必然性 4.领导观念更新的基本方向
第三节 现代领导的新观念
一、依法治国观念 1.依法治国的概念
2.树立依法治国观念的任务要求 3.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二、战略观念 1.战略的概念 2.战略的本质特征 3.树立战略观念的要求 4.战略观念与大局观念
三、现代化大经济观念 1.现代化大经济的概念 2.现代化大经济的特征 3.现代化大经济的丰富内涵
四、改革创新观念 1.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改革创新观念的广泛范围
五、新的价值观念 1.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2.在知识、人才、金钱等观念上需要更新内容
第五章 领导与决策
第一节 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
一、什么是决策 1.决策的概念
2.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 3.决策概念的狭义和广义之别
4.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含义、主要特点
二、决策的分类
1.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三、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的模式 2.渐进决策的模式 3.综合决策的模式
四、决策在领导工作的地位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
一、科学决策的原则 1.科学决策的四个标准 2.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
二、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4.实施方案,完善决策
三、追踪决策 1.追踪决策的概念
2.追踪决策的四个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第三节 决策中的领导者
一、领导者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 1.决策体制的概念
2.现代决策体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3.决策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中枢系统 4.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的主要职责
二、领导者的抉择 1.抉择方式
2.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
三、领导者与智囊团 1.智囊团的概念 2.智囊团的构成3.智囊团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 4.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第六章 领导与选才用人
第一节 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
选才用人的意义
一、人才的特点与类型
二、衡量人才的标准
三、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选拔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一、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二、人才选拔制度 1.选举制 2.考选制 3.荐选制
第三节 使用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一、人才使用原则
1.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 6.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 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 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二、人才使用制度 1.任免制度与培养制度 2.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 3.交流制度和回避制度
4.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 5.任期制度与退休制度
第七章 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对象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教育 1.理论教育的含义
2.加强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政治教育 1.政治教育的含义
2.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 3.形势和任务教育
4.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三、公民素质教育 1. 2. 3. 4. 公民素质的含义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 1.疏导方针的含义 2.疏通和引导的辩证关系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5.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7.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
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交流法 3.个别引导法 4.榜样示范法 5.自我教育法
第八章 领导体制 第一节 领导体制概述
一、领导体制基本含义、特征及其二重性
二、领导体制的内容 1.领导组织结构 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
3.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 4.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5.领导人员的配置与管理制度
三、领导体制的作用
四、西方领导体制的变迁 1.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领导体制 2.企业领导体制
第二节 领导体制的类型(概念、利弊与运用)
一、集权制与分权制
二、一体制与分离制
三、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四、层次制与职能制
第三节 领导体制的改革
一、我国领导体制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特征
二、领导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民主管理原则 3.法制原则
4.合理划分权限原则 5.活力与效率原则
三、领导体制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1.转变职能,政企分开,机构改革 2.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和程序 3.完善监督机制 第九章 领导者的素质 第一节 领导者素质概述
一、领导者素质的含义
二、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1.综合性 2.动态性 3.层次性
三、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第二节 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质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2.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二、法律素质
1.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具有法治意识
3.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三、知识素质
1.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2.合理的知识结构 3.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能力素质 1.预测和决断能力 2.组织指挥能力 3.交际协调能力 4.应变创新能力
五、品德素质
1.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 2.勤政为民,公正廉洁 3.坚持真理,弘扬正气
六、身心素质
第三节 领导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一、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努力学习,加强修养 1. 2. 3. 学习目的的明确,学风端正 学习内容要选准 学习方法要得当
三、实践锻炼
四、制度规范,严格管理 1. 2. 3. 岗位职务培训制度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干部考核评估制度
第四节 领导集体素结构及其优化
一、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含义
二、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点
三、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意义
四、领导集体素质的合理结构 1.梯形的年龄结构 2.协调的气质结构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互补的智能结构
五、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 第十章 领导方法 第一节 基本领导方法
一、基本领导方法的原理
二、基本领导方法的内容 1.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 2.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
三、基本领导方法的现代化发展 1.调查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2.通过科学预测增强领导决策和控制的预见性 3.积极疏通和拓宽党政领导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第二节 领导的日常工作方法
一、制定贯彻目标规划的方法 1.确定正确的目标 2.制订科学的规划
3.制订目标规划的注意之点
二、发挥机构人员效能的方法
1.设立机构的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 2.制订工作规范和管理法规
3.运用动力原理加强对人员的激励工作
三、安排工作顺序和时间的方法 1.集中精力抓大事 2.加强工作的计划安排 3.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 4.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四、信息沟通和利用的方法
五、主持召开会议的方法 1.会议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主持召开会议的方法 3.重视会议的经济成本核算
第三节 领导方式
一、领导方式的含义
二、领导方式的类型
1.2.3.古代家长式个人专制下的领导方式类型 现代社会的领导方式类型 社会主义的领导方式类型
第十一章 领导艺术
第一节 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科学的关系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1. 2. 领导活动与政治活动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领导艺术的含义
二、领导经验、领导科学、领导艺术之间的关系
三、领导艺术的特征 1.经验性 2.实践性 3.创造性 4.灵活性
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主要表现
一、用权的艺术 1.要谨慎用权 2.要讲求实效 3.要相宜授权
二、待人的艺术 1.待人的基本态度
2.对待上级、下级和同级的态度 3.掌握谈判的艺术
4.领导者与广大群众的会见
5.要慎重对待许诺
三、理事的艺术
1.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抓住中心与统筹全局的辩证统一
3.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4.明晰性与含糊性的辩证统一 5.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的统一 6.宽与严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一、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
二、划清领导艺术与政客权术的界限
第十二章 领导作风
第一节 领导作风的实质和作用
一、领导作风的含义和本质 1.领导作风的概念 2.领导作风的实质
3.社会主义领导作风的基本的要求
二、领导作风的作用
1.保证领导活动的性质和事业的方向 2.有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和发挥 3.增强领导者权威的影响力
三、社会主义领导者作风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一、领导的思想作风
1.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4.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二、领导的工作作风
1.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作风 2.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 3.勇于负责、机敏果断的作风 4.严于律己、为人表率的作风
三、领导的生活作风
1.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 2.清正廉洁、为官从简的作风 3.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作风
第三节 改进领导作风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二、投身实践,接受监督
三、从严要求,从我做起
四、健全制度,严肃纪律
第十三章
领导效能考评 第一节 领导效能的含义、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一、领导效能的含义
二、领导效能的基本内容
三、领导效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领导效能考评的意义
第二节 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一、讲政治的原则
二、统一规范的原则
三、贡献为主原则
四、客观公正原则
五、民主公开原则
第三节 领导效能考评的方法
一、目标考评法
二、群众评议法
三、定量分析法
四、比较考评法
五、模拟考评法
科学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篇三
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有声、有色、形象直观,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增进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1、教师角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科学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加深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但是,它在给科学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念,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既要做引路人,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而现代教育技术正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
2、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这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并深入研究、交流开展电化教学的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和提供软件资料,多渠道收集,或通过简单的辑纳编制新的软件教材。
3、媒体课件要适时适地适用妙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科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应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包括在科学学科中挖掘人文精神。它也不可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那么任何的教学也都失去了它的意义。总言之,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科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对于整个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