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琐碎的小事,而总结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的重要方法。计划和目标的制定有助于我们明确方向和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请大家积极思考和借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一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a.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b.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c.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在重力、弹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介绍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主线,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本节课体现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匀速直线运动和二力平衡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提高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实验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获取及实验表格处理。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据以上教法和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数学推理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趣味活动】活动器材:一盘花生米和一盘玻璃球,两双筷子。
活动规则:由四个学生分成两组,一位同学用筷子夹花生米,另一位同学用筷子夹玻璃球,在30秒内,看谁夹取的数量多。
【提出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参与趣味活动,认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活动体验】。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1、定义。
2、产生条件。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教育学生,分析事物首先要从观察开始,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温馨提示:
1、实验中应注意保持长木板水平;
2、保持弹簧测力计与长木板平行;
3、保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了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学生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反思、尊重实验结论的精神。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问题过渡】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的。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根据实验及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设计实验】。
利用桌面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如何改变压力大小?
(3)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小组内充分讨论,并在老师指导下得出结论:
(1)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
(2)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钩码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
(3)通过在长木板上铺毛巾来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注意实验表格自行设计,实验后交流。
【进行实验】。
分组进行实验,并及时做好记录。
【分析论证】实验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评估与交流】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及改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的意识;及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
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请大家想一想,假如没有摩擦会怎样?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对于有利的摩擦,我们要设法增大,对于有害的摩擦我们要设法减小。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
压力。
b、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3、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三、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争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在实验过程中,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分层次教学,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寻求多种探究方法,加深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操作、设计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获取物理知识,让他们感觉物理并非枯燥无味,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探究、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完成学习目标。滑动摩擦力测量的设计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上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能够完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3)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有关摩擦力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
通过体验摩擦力存在、归纳摩擦力定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和反馈练习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以一段轻松可爱的《捉泥鳅》音乐为游戏背景。(音乐开始游戏开始,音乐停止游戏结束,用音乐限制比赛时间。)。
2、向学生展示一盘木屑,让刚才抓得少的学生重抓一次沾满木屑的泥鳅。(二次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摩擦力课题,介绍并板书摩擦力的符号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存在,并分组进行活动探究,通过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碍作用,为下一步得出摩擦力的定义及其方向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讨论: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得出滑动摩擦力定义、及方向,并解释产生原因。教师通过ppt课件引导学生认识三种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运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并通过flash课件演示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重点强调匀速拉动木块。并通过课件指导滑动摩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第一: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三要素: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猜想,教师归纳学生的猜想假设并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速度等几个因素进行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法、记录表格。
第二:设计实验。课件展示实验器材(长木板、大木块、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从中选择要用的器材验证猜想。利用flash课件虚拟演示实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过程中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设计几个因素实验数据表格较难,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因素的实验表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表格情况,课件展示实验表格。
第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评估。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匀速拉动木块,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收集实验过程出现的操作问题,实验汇报结束后,师生进行评价和点评。课件展示,全班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继续引导学生对实验出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接下来通过ppt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摩擦力利用与防止,并讨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课本26页科学世界,小组讨论减小摩擦力方法除前面总结的还有其没有他方法,对总结和举例充分的组提出表扬。
(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意识。)。
(三)拓展练习。
(1)如果我们周围没有摩擦力,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2)展示自行车图片,讨论自行车中那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那些是为了减小摩擦的。
(四)课堂训练。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4、用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5、用1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6、用1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运动起来以后用2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本环节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设计理念。能够达到课堂反馈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加深对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并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预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匀速拉动木板的方法测量摩擦力,优于先前的实验。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六)板书设计第3节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
2、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3、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增大摩擦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五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于这一方法的掌握。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个过程不仅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生活性,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和提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设计这样的环节,是为了拓展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以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以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六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七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好的教材分析会帮助我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产生,作用效果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各种力以及二力平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介绍常见力的最后一种,起到了收尾总结的作用,并结合之前所学的力的知识初步对生活中的各种力的现象。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系,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更是能帮助他们在探究科学的路上更进一步,在设计实验以及具体操作时,只需我稍加引导即可,因此,我指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特点,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日常中的摩擦力现象以及测量摩擦力大小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2)通过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习惯。通过严谨的'实验过程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摩擦力,知道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
【难点】。
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过程,设计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我会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并让他们亲自动手练习测量,主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例推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实验知识设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对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和引导修正。
探究影响因素时,我会做3个对比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放在木板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学生有了之前测量摩擦力大小的经验,就可以更好的掌握研究影响因素的方法。
实验结束之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本堂课的核心知识点在这里指出。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暴露出的理解不足的问题,我将会带领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都有那些防止和利用,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引出下一个问题。
我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进行拔河比赛,谁能赢?为什么?
【意图:巩固提升环节,关键是】。
最后是小节作业,我将设计如下问题,两个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木块,在粗糙程度相同的的平面上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运动,则两个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哪个大?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