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思想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保持文章的条理清晰。如果你想分享你的读后感,欢迎参考以下范文,体会与他人的共鸣和分享。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一
今天我们老师给我们上的课是有关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关于这一节课,我很爱,我很喜欢,因为这一节课他重点解说了人文素养的灵魂与中心精神以及核心和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下面就请允许我来说一下人文素养的灵魂。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有这样的话:“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话也是人文素养欠缺的表现,应提出批评。这话错在哪里呢?这里不存在什么“制约发展”的问题,它和“发展”根本无关。“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灾难。
所以最后我自己有一种感觉,就是人文素养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以及在各个方面,我们都不能够去离开他,因为他就像我们生命中的东西一样,与我们的不可以去分离。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二
如果说,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人文精神是大器、包容、宽容的仁爱精神,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和商潮的冲击,利益驱动下,见利忘义,爱心和社会的责任感日趋淡漠。今天的中国,已经失去太多不该失去的东西了,人们沉浸在金钱、美色、地位、权利当中无法自拔,却忽略了作为人的基本素养。
汪涌豪就这样写到《今天,到底该如何提倡“孝道”》?孝,是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之一。古人云:“万事孝为先”。
等待就是一种遗憾,遗憾是不能补救的,不能补救的生命是无法挽回的。因此,生命也有它的保鲜期!
就在季羡林先生读大二的时候他的母亲溘然与世长辞了,因为遗憾,他在回忆母亲里写道:“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也是因为遗憾,萧乾先生回忆自己的母亲说道:“就在我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妈妈含着我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的水果与世常辞了”,类此,曾经老舍先生因为遗憾也发出:“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的绝望,可以说他们在自己的事业领域上都算的上成功者,但他们面对自己的父母却在心底留下了永远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是他们不孝顺吗?不,不是的,要知道光有孝心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忘记时间的“残酷”,不能忘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实。
最近,读到一则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近日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本以为满脑子都是生意经的他,会回答莫错过“商机”之类的话,可是他却语出惊人,发人深思。
“万事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古训,说明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敬父母放在优先的位置;现在又有了比尔·盖茨“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的说法,这表明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时不我待,那就让我们赶紧来孝敬父母吧!
其实,如今的父母在经历了艰苦的岁月之后,他们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有儿女祝福的电话、温暖的问候而已。所以说,无论怎样忙,无论打拼的日子是怎样艰苦,都不要忘了牵挂你的父母亲。千万不要等到攒足了资本才来孝顺,要记得为父母做些小事。有首歌写得好《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
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三
“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教师被大家誉为“灵魂工程师”,承担着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一个传其道、解其惑的“精神导师”他本身必须具备美好的情趣,广泛的爱好。琴棋书画,赋诗吟词等不说是无所不精,但起码要成为自己的.所能。要使自己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陶冶情操。并且,只有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才会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创新精神无私的传授给学生,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有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崇高信念,才不愧于“师”的真正含义。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可能就是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工作。在这几十年之中,有多少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用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你的教育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千万不要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作为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个人素质就成为了能否胜其重任的关键因素,而在这其中“人文素养”又是其关键之关键。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道德标准的巨大影响力。在中作我也尽量从各种方面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下面我就谈谈看了此书后我对教师人文素养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正如汉代杨雄所言:"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教学,则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荀子则说:以善先者为之教。"教师具有了较深厚较广阔丰富的人文素养,不仅会提升学术视界,而且也具有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至于方法、技巧、技术、媒体的应用与组合,便触类旁通,巧思妙用。教学就会是“天远已无山可隔,潮来空见海横流”的境界,也会是《庄子》所说的"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的效果,更是"活水潺流随处萧,东风花柳逐时新"的流畅与创新。作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使他从小就能够具备一种独立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以便长大了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趋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只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修养。教师人文素质是教师实现职责与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不一定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虽然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实践活动当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教师是人生中的一面镜子,如果要让孩子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所以我必须具备人格。这样,我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做孩子们的镜子,让他们能有个明确的道德方向,能够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教师作为祖国人才的塑造者,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是必要的,对于教师来说,提高人文素质,是自身教师职业生涯开端的一个尤为重要条件,确保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平稳。
让我们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吧!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四
经过一个假期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从《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文素养,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修炼。人文指的是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的意义首先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说。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素养与我们常说的素质一词十分相近,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课程又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每门学科教学的目标都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度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事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是人文素养的认识基础,对于人文素养的修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是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精神。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正是人文精神的修炼之路。与学生的感受情交流能有效地与学生实现精神上的“对接”,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在《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中,也感受很深,认识了传统备课存在的问题,传统备课比较注重掌握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形成了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的理念去衡量,传统的备课有着明显的缺陷。其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课”而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过于依赖教案,因此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重形式而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等。“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观点。按照“有效备课”的理念,课备得好不好,主要得看备课的效益高不高,是不是能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即使教师把课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格式,教案书写得再工整,也只能是“低效备课”。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照搬教参,抄袭现成教案,就只能称为“无效备课”了。“有效备课”首先要给教案松绑,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官僚主义,给备课管理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有效备课”主张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尤其是构思教学设计上,引导教师从一般性备课转变到对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来,实施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五
人文素养读本,作者宋德福。张丙辰局长的导读这样写道:“面对一个多诱惑的年代,一些人越长越大,却越长越不知,也越来越不会做人了。因此,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如何做人。
最近在网上的师德培训,让我对自身修养的提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之余,重读这篇文章,却是别有收获:现在的社会充满诱惑,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需要一颗淡然的平常心,记得有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个男孩和父亲去钓鱼,可去的早了,还没到开放钓鱼的时间,可孩子却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孩子放回了鱼,孩子极不情愿,因为那条鲈鱼太大了,孩子想:也许以后会钓到鱼,可不会有那么大的了,可父亲说:“还没到开放的时间,要守规矩。”于是孩子虽极不情愿,但还是放回了鲈鱼。对于孩子来说,那大鲈鱼是一种极大的诱惑,面对诱惑,文中的父亲教给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道德准则,几十年后,孩子感激父亲,因为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像鲈鱼一样的诱惑,而孩子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作为教师,面对诱惑,能如一个孩子般遵守规则,淡然处之吗?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有好的道德修养。我认为要提高自身修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自强不息。只有自信、自强才会有人格尊严。
二、要有骨气,但不是清高。当做的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坚持,不当做的坚持不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三、要有肚量,有宽容、感恩之心,与人为善。爱心无价啊!
四、持有淡泊之心态,但虽淡泊宁静,却不随波逐流。
其实,教师就是叶的事业,默默无闻,既然选择了叶的事业,那就无私奉献吧!正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样,虽玫瑰予人,但香味仍会存留于你手中!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六
不经意中看了《人文素养提升》这本书,感受到很多教师的快乐,都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着《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做题,看到他们全队,并且很有积极性,我看到后会很高兴。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七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一书提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那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什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教育素养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就此我谈谈自己的感想。
关爱他人是人文精神内容之一,教师应处处关爱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用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中。如学生生病或有困难时,教师应主动出现在学生的身旁,这更能显示教师的素养。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也是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应不鄙视、不讽刺、不放弃等。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知识缺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就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去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的视野,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教师不仅是按新课程实施课程计划,按照教科书把每一课要讲授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必须知道所教的不是内容的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那么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对照新课标,研究教材,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心灵。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自己较粗浅的感受,有待于进一步攻读《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一书,使自己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教师。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八
《中小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让我懂得许多道理。读了此书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像一杯香浓的牛奶,滋润着我们,使我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例如今天,我读了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名叫《何谓“三余”》。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很快,就被打动了。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他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他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敬佩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都来请教他,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学习要利用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董遇在艰苦的情况下还不忘刻苦学习。再看看我们,平时不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浪费时间,每到周末,许多人便在电脑桌前趴着,玩游戏。如果我们节约时间,利用这些时间看些书,做些课后习题,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很快的提升。
像这些古代故事还有很多,而我们现代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从前,在合肥城西门附近有一户姓张的人家,三个儿子都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生病的老母,三人轮流守护,片刻不离。老母亲病逝后,兄弟三人卖掉家产,料理后事。一天,有一户人家着火了,蔓延到了整个西门街。眼看大火就快烧到自己家,烧到母亲的棺木,三个孝子趴在棺木上,不肯走。因此,这里被称为“三孝口”。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惊深沉的叹息。三位孝子,为了母亲的棺木,却勇敢地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多么的伟大。再想想我们,对父母没大没小,父母没说几句话,我们就已经厌烦,就想快点堵住耳朵,去干自己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向文中的三孝子学习,学会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做一个好孩子。
《中小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读本》是我们必读的一本好书,只要我们仔细品读,相信一定能够在美好的未来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九
《人文和科学素养》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相关的内容,看了以后,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居里夫人吻师》这篇短文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居里夫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让我感动。
当我读到“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喊着“老师”,并深情地亲吻她的双颊,小心地推着她走上主席台”时我十分惊讶:在属于居里夫人自己的场合上,她竟然首先想到了自己的老师,把老师推上主席台。这充分看出了居里夫人是多么的爱她的老师啊!她们之间的情谊是多么深厚啊!
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老师,歌颂过老师,又留下多少千古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读后不禁对老师肃然起敬。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想到了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眼前便浮现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伟大而不张扬的老师形象。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随着爸爸的工作变动,我来到了城关小学认识了让我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陈老师。刚开始,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我感到孤单。下课时,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心里开始埋怨:爸爸呀爸爸,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看着他们在一起打闹玩耍,我多么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啊!有一天,陈老师忽然来到班级,她看见我一个人坐在班里发呆。陈老师说:“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呢?”我看了看老师,眼泪不禁流了下来。陈老师亲切地说:“我来介绍几个同学给你认识,以后你就不用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很快便和同学们熟悉了。现在,我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再也不会感到孤单、害怕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陈老师,或许你认为这是老师的职责,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我觉得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巨大的。您的心血和爱心将伴我健康成长。
恩师难忘,难忘恩师,陈老师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老师的代表,正是有了他们祖国才会有希望,民族才会有发展。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十
以前,很少看此类的书籍,总是觉得这类书籍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真理;总觉得面对她们只有唯唯诺诺,越看越空。本来也不想读,只不过看到总主编中有于漪的名字,才勾起我翻一翻的欲望,结果这一翻却难以释手。
最开始打动我的是这样一则故事:暴风雨后,一群小鱼儿被抛在大海岸边,一个小孩把它们一条一条的抛回大海。一个大人说:这么多,你救得完吗?谁又在乎呢?小孩一边扔鱼儿,一边说: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沉河老师在乎的是生命,也许我体会不到他那对生命尊重的沉淀,但却也拨动了我的心弦。一群孩子在我身边,有没有一个我没有在乎过?我从来没有正视过这个问题,现在想来,不得不感到心灵强烈的震撼,继而转向深深的思索……在教育的惯性面前,我似乎没有觉得不妥,司空见惯有时竟成了我们教育日趋麻木的借口。生命,因为宝贵,让人珍惜;起点,同样珍贵,不可大意!在学生教育的初始,我又给了我的孩子们怎样的起始和动力,他们有没有因为我的关注而埋下了渴望的种子?罗素自问: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我也自问:我为什么而活着?不仅如此,我还要自问:我的教育为什么而立?看完了第一单元后,我说:为了多在乎一个学生!
机、汽车、美女、迪斯科……红尘滚滚,处处可寻,可这些与芭尔拜拉的橘黄色的梦无关,她生活在自己橘黄色的理想王国里,沉浸在孩子们念诗的幸福感觉中……多少年,我也有这样的梦。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欣赏孩子们的一切,教书的幸福就在身边,这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心境。我细细体会这样的感觉,坚信会把这个梦持续,因为我爱我的工作,我在乎我的学生,在乎我在她们心中的感受,也在乎他们在我心中的幸福。
诗人说,人生是歌,人生是酒,人生是梦。朱光潜先生却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先生真是独立特行,从不拾人牙慧,他让我们“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教师的人生也是艺术,教育的艺术魅力无穷。每次从一年的新生带到二年级,再送到三年级,我总是有些不舍,到不是伤感,而是遗憾,因为我还没有欣赏完。孩子们成长的那些点点滴滴总是萦绕心头,教学的片段总是不断回放,有的时候在想是不是因为自己年龄长了,开始回忆从前了。读过朱先生的文章才豁然,我是在追逐教育梦想,孩子们就是那我尚未雕琢完成的艺术品,他们是如此的活泼可爱,如此的情趣丰富,如此的可造可塑,而我却只能默默地祝福和期盼。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上,这才刚刚起步,我希望他们在回看人生的时候说上一句:那年,那天,那个老师,那句话……只有了老师的在乎,才有了学生的记忆。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想,这就是老师的人生艺术和艺术人生。
读过龙应台女士的《百年思考》,才发现。
为,不能称之为素养。所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不仅要我们做“经师”,更要做“人师”。龙女士还说中,文学就像那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千变万化,仿佛就是心灵的倒影;哲学犹如迷宫中望见星空,明确方向,引领着心灵航行;史学就是那沙漠玫瑰的开放,朴素平淡,期盼着心灵的停驻。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看不到白杨树水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那里,也没有留心过沙漠玫瑰,那就必须要多读一点文史哲!似乎,这句话就是龙女士为我写的,也好像是对孩子们说的。启蒙,不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现星空的存在吗?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迷宫。好奇,不就是走在马路边,驻足观察沙漠玫瑰吗?欣赏神奇,思考原因,找出答案。兴趣,不就是在小河边,拨动白杨树水中的倒影吗?感受变化,泛起涟漪,流连忘返。我可爱的孩子们,我想我会用行动教会你们这些!希望,将来在我视茫茫,发苍苍,牙齿动摇之际,听到的是你们意气风发,前途无量……因为,我在乎我的学生的未来。
鲁迅先生提醒我们:“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的提醒善意而温馨,我欣然接受。
这本书还没读完,我想我也读不完……。
我的学生还没有教完,其实,我多想教完……。
书,读不完,谁在乎?
呵呵。
老师在乎学生有没有读完……。
《人文素养》读后感500字篇十一
不经意中看了《人文素养提升》这本书,感受到很多教师的快乐,都来自学生。古代着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着《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着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着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做题,看到他们全队,并且很有积极性,我看到后会很高兴。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近期,我认真翻阅了《教师人文素养》这本书,其中有很多内容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所谓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在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对教师来说,真正展现人文素养,并不是在口头上和文字上空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应该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和落实这一素养。
师爱,是教师道德人格魅力的灵魂,是成为人师的根本。一方面教师对本职工作要热爱,教师首先应做到乐业敬业,具有积极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艺术精神、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等,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能善于与他人合作,努力探究教学的艺术。一名好的教师对待工作应兢兢业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学方面做到治学严谨、宽严有度、有奉献精神等。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热爱,教师应处处关爱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用心热爱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时刻把孩子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中。一个好的教师,对孩子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放弃等。
本人认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接受知识的渠道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向老师质疑。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其求知的欲望,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孩子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学生的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和体验。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好好读一读《教师人文素养》这本书,努力提高、修炼自己的人文素养,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