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给每个人带来机会和希望。练习听力,是提高语文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总结范文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作者的思考和发现。
蜀道难篇一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蜀道难篇二
千百年来,蜀道难,难住了一代又一代蜀人。变蜀道难为蜀道通,从城市至农村,从国、省县主干线到乡村公路,四川的公路路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现如今,四川有多条公路被旅游爱好者们冠以“最美”的名号,今天就来给你盘点一下,四川都有哪些公路值得游上一遭。
川藏线。
318国道线。
说起四川最美的公路,那么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川藏线无疑。其实严格来说,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四条入藏的公路风景都是极好的,但以川藏线最为出名,这里是骑行者的天堂,是中国的景观大道。
川藏公路以风景优美路途艰险著称,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是旅游探险爱好者和摄影师的极乐所在。
郎川公路。
213国道若尔盖段。
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美国梦,一个公路自驾梦。一定不会不知道美国66号公路。行驶在美国66号公路上,仿佛掉进了时光隧道一般,回到了西部牛仔风行的`时代。
然而就在我大四川,也有这么一条公路,被旅游爱好者们亲切地称呼为中国的“66号公路”,那就是国道213线若尔盖段的郎川公路。这条公路几乎穿越整个若尔盖大草原,它像一根线,线的两端串起了两座寺,一端是川主寺,一端是郎木寺。
甘白公路。
甘孜-白玉。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甘白路,因为它是一条从白玉县至甘孜县的没有编号的省级公路,全长200多公里,其所经路段人烟稀少,沿途风光却非常优美,一路上河谷、原始针叶林区、草原、雪山等景色美不胜收,尤其是此路却是有名的“一高三差”,即海拔高、地形差、地质差、自然环境差。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未开发、野性的美,让人欲罢不能,无论甘白线全线有140公里路段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也好,氧气稀薄、气候条件恶劣也好,还是近100公里处于无人区、160余公里无移动通讯信号等等,都无法阻止去过的驴友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雅西高速。
雅安-西昌。
如果有人问你,中国的天路是哪条,可能很多人会说是西藏铁路,但你也许不知道中国还有一条真正的“天路”,被称作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逆天工程”,它就是从四川雅安到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的雅西高速。
这条全长240公里的高速公路,经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爬升,跨越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水系和12条地震断裂带,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地势险恶,沿线区域海拔从600米爬升到3200米,相对高差,堪比一整座峨眉山,其符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美感很是醉人。
省道210线。
宝兴-夹金山段。
省道210线宝兴-夹金山段是前往四姑娘山的路线之一,公路环绕硗碛湖而行,湖景美不胜收。这条路多数在高山深谷中穿行,弯道较多,开车时要注意飞石。垭口处还有崎岖的盘山公路,所谓艰险与美景并存,走这条路一定要小心。
其中翻越夹金山那一段最为有名。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200多米。不同时节,这段翻山公路就有着不同的美,远眺公路全景,像一条白练缠绕在山坡上。
蜀道难篇三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蜀道难篇四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蜀道难篇五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朗读法、探讨法。
2
第一学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据说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
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朗读。
1、听录音,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感受语调、语势。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绕()石栈()。
猿猱()扪参()峥嵘()抚膺()巉岩()。
飞湍()咨嗟()喧豗()砯崖()崔嵬()吮血()。
2、跟读,反复诵读。
3、在朗读的基础,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南,难于上青天:危,。于,。
开国何茫然: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巅,。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历,。参、井,。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盈,。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这里作动词,。
所守或匪亲:或,。匪,同“”。狼与豺,比喻。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
(2)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部分,“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侧身西望长咨嗟”
4、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学时。
一、总体把握结构。
2、诗歌有三“叹”,分别叹的是什么?
一叹:
二叹:
三叹:
二、诗歌鉴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问:
第二问: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答:
蜀道难篇六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诵读、研读、赏析。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蜀道难篇七
千古诗人,莫不喜爱李太白;千古读者,更莫不熟知《蜀道难》。
一曲《蜀道难》以其狂放不羁的笔锋、奔放激越的豪情、奇诡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乃至力拔山河、气吞宇宙的气势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绝唱。而诗中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以其雷霆万钧、惊天动地的笔力,纵横驰骋、飞扬跋扈的格调,回飙掣电、神出鬼没的变化,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结构,穿越时空的阻隔,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世名旬。高声诵读,低吟品味,委实令人惊叹不已。
首先,从内容上看,这短短九个字,几乎可以说是《蜀道难》全诗的高度浓缩。三次咏叹,三度浓缩:
诗一开头,太白就以“噫吁嘁,危乎高哉”这一连串惊叹词引出了一声坼天裂地的惊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好像大地深处运行了几十万年的熔岩突然找到了喷火口,猛地冲出地面,直上云霄。这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呼啸是全诗的第一度浓缩。短短一句话,即把历史上的古蜀“开国”“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理上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以及神话中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三个从不同侧面描写的“蜀道之难”,以一言而尽蔽之。
接下来,诗歌继续转入对“蜀道之难”的正面描写:其山峰入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其山势陡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其山路曲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其山涧荡激,“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山林阴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而攀爬于其中的行人呢?只能呼吸紧张,“扪参历井仰胁息”;心惊魂悸,“以手抚膺坐长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得不让神游蜀道的李白从心底深处再次仰天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的惊呼慨叹,进而对蜀道艰险之状,旅人愁惨之情进行了再度浓缩。
最后,这位一直自命“功略盖天地”(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之二)的青莲居士又高屋建瓴,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给还陶醉于“开元盛世”的唐朝统治者敲响了战乱的警钟。真知灼见的他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中自然环境之险,看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汉中的政治形势之危。“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最后一次咏叹,恰恰浓缩了一向放荡不羁的诗人心中对大唐国事的深深隐忧与关切。
其次,从感情上说,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看似字面上的简单重复,却使诗人“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的炽烈激情闪展腾挪,跌宕起伏。三声咏叹,一波三折:
诗发乎情,但诗人在《蜀道难》诗中一气呵成的情感却因时、因景、因境而异。三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九天霹雳,是“谪仙人”高亢豪放情感的升华,犹如烈火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又如飓风卷地而来,山呼海啸。刚开始,“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登山则情满于山”,讲历史,谈地理,话传说,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心中倜傥不羁的感情犹“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无所至极”的高空奋翮翱翔,顿时在读者的心海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然而“亢龙有悔”,随后在这“噫吁嘁,危乎高哉”“难于上青天”的天然蜀道、“政治蜀道”乃至“人生蜀道”面前,即使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翰林也不禁望而生畏,豪气锐减,渐生愁苦之绪;最后,诗人梦飞“难中之难,险中之险”的天下雄关——剑阁,在自思自忖,自嗟自叹之后,只能愁云密布,忧心忡忡,“侧身西望长咨嗟”.
从表面上看,这三声咏叹下来,诗人的感情似乎由高昂转入了低迷,可正如李白的《上李邕》中所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回环往复的一唱三叹,在客观上把诗人感情的波涛,也把读者感情的波涛,一步步推向了顶峰。
再次,从结构上讲,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似一条红线将《蜀道难》的诗中之景、诗里之情、诗内之意以及诗外之音紧紧地联结了起来。三番咏叹,三个作用:
在篇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道厉声劈空而来,直破诗题,大有开宗明义、标示题旨、奠定基调之功。同时又突如其来,让读者蓦然惊愕,一时不知所措,造成一种凭空突兀的浩大气势。这样一来,接下来的高歌就如怒涛汹涌、波浪滔天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直泻而下,排山倒海,势如破竹。
在篇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第二次咏叹紧接在“畏途巉岩不可攀”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之后,隐隐表现出与先前惊叹奇景、引吭高歌心情不同的畏惧和疑虑心理,在结构上急转直下,同时又承上启下,为下面的触发人事埋下了伏笔。
在篇尾,早已百感交集、鼻酸眼热的诗人,终以最后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呼作结,犹如神龙摆尾,一方面与篇首飞龙在天似的惊呼遥相呼应,收束诗意,进而升华题旨,总括全篇;另一方面又与尾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相和,一促一舒,一急一缓,声震山林,响遏行云,引人反思,余音不绝。
最后,从节奏上看,这一唱三叹,一脉相承,始而惧,继而悔,终于回头,如同贯穿于一首激昂飞扬的进行曲之中的主旋律,起声突然爆发,横空出世,曲终又突然收煞,戛然而止,好似惊涛骇浪,奇峰时出,时时激荡着读者的心弦,既极尽凸显了全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大大增强了它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荡气回肠,激情澎湃,慷慨击节,叹为观止。
蜀道难篇八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蜀道难篇九
不是每个老师都叫开哥。
有这样一个老师,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遗憾,只因为,他每天每天,都不停的忙碌着,无论为啥子,都从不停下。
有这样一个老师,从不会为问题而烦恼,跟不会为琐事而焦急,只因为,他的智商真的很高,却高的很平凡,无论啥子事,都易如反掌。
有这样一个老师,很普通,很朴素,却普通的让所有人都敬畏,朴素的令所有人都大笑,只因为,他真的很威严,虽然有点残酷,无论在哪里,空气都因他而凝固。
一来严厉二来熬,统统都是为你好。
但是,陈sir啊,要多点微笑!!!
这样会更好,不然会变老!
今生注定他为长,那就乖乖的听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让他,哈哈大笑!
他爱跟你开玩笑,逗得你天天笑哈哈;
就是这样该多好,马上就要开学啦!
稍息,立正,向开哥看齐;
清清嗓门儿,一起向陈sir。
说一声:“开哥好!!!”
可爱的开哥,亲切的开哥,永远的开哥,开心的开哥,我们的开哥,
提前的但是诚挚的祝福:“教师节快乐哈!”
四川成都蒲江县蒲江中学实验学校初三:卟露卟露【张一骄】。
上一篇: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900字。
下一篇:父爱无言
蜀道难篇十
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蜀道难篇十一
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简析蜀道。
陕西与四川是我国西部两个地位重要而又相互毗邻的省份。陕西乃大西北的门户,是历代建都的文武圣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四川地处大西南的要冲,是鱼米之乡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在古代,两省却被险峻的秦岭和巍峨的巴山所隔阻,交通不便,经济和文化交流非常困难。
但我们的祖先并不甘于“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开山劈石,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硬是在深山密林、千沟万壑中寻觅和开凿人间通路。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开拓沟通,在秦巴山区基本形成并沿袭着7条通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这7条蜀道随着自然变化,战乱影响,时毁时修,此通彼塞,相互交替地使用了数千年。
子午道北端称“子”,南端称“午”。北由长安县子午谷口入秦岭,经宁陕、石泉、南至西乡县的子午镇,约330公里;再经洋县至汉中,然后再走巴山之荔枝道入四川。子午道始通于秦代,当年刘邦封汉王、入汉中,走的就是子午道。三国时魏、蜀多次沿此路交兵。唐玄宗时,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由四川涪陵经荔枝道转子午道日夜兼程送到长安的,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军长征时,红25军曾沿子午道北上;西安解放时,胡宗南也是由子午道南逃。
傥骆道,南口为“傥”,指洋县的傥水河口;北口为“骆”,指周至县的骆谷口。途经太白、佛坪,长约240公里,然后经汉中走米仓道入四川。傥骆道开通较晚,是秦岭中最短的通道。三国时魏将曹爽与蜀将姜维多次在此道交锋,唐代黄巢起义时,唐僖宗就是由傥骆道逃往成都的。
褒斜道北起眉县斜谷关,经太白、留坝、沿褒河南出褒谷口入汉中,约250余公里。然后再经米仓道穿巴山入四川。褒斜道通于春秋,开拓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过往行人最多。秦代曾沿此道征服了诸侯国蜀国。汉唐以至明清,代代修葺。历史上的“肖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火烧栈道”等故事,都发生在褒斜道上。
陈仓道又名故道、堂光道。北由宝鸡出大散关,经凤县陈仓沟口、留坝火烧关,过勉县入汉中,再由金牛道过巴山入四川。据说当年刘邦由汉中返回关中,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走的就是这条陈仓道。
抗日战争期间。蜀道逐渐建成公路。当时反动派政府还未迁都重庆,为了沟通西南与西北的联系,修筑了宝(鸡)汉(中)公路。即由宝鸡沿陈仓古道至双石铺(凤县),再东南走留坝入褒斜古道进入汉中。由于山道崎岖,工程十分艰难。汉中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十分闭塞,当第一辆吉普车开进汉中时,人们拥挤围观,惊奇不已。
拓展。
蚕丛开国。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在今天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五丁开山。
五丁桥弟兄们十分高兴。忽然妖风作怪,只听到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大山崩塌下来,刹那间五个壮士和五个美女都被压死了,化为血泥,一座大山化为五座峰岭!蜀国国王听了这个消息,悲痛欲绝。他是做梦也想得到这五位美女,供他寻欢作乐啊。他亲自登临这五座山,进行厚颜无耻的悼念,并且命名这五座山为五妇,至于死了五位壮士,却一点也不心疼。人民对这个昏君的行为十分看不惯,他们十分热爱这五大力士,便称这五座山为五丁。
子规啼血。
六龙回日。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神驾着六龙车,羲和赶着车,在空中行走,他们走到高山顶峰跟前,也要迂回而过.
蜀道难篇十二
时间:7月21日 地点:私立无锡光华学校高三(13)班。
授课:梅洪建。
说明: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文本。我的授课思维是把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以求形成系统、加深理解。这是一节尝试课,帖出来供朋友们批评。
第一课时。
实录:
生:(异口同声的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师: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间的应该是什么 呢?
生:(七嘴八舌)是睡眠,是时间,是生活……。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么时间和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什么呢?
生:(出奇地一致)人生。
这是一个男生做老和尚状,口里念念有词:阿弥陀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我心头一喜:这不就是我要等待的东西吗?于是就追问:
为什么说苦海无边呢?
生:嘿嘿一笑:我胡乱念的。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人说过类似的话?
学生相互交流了一会儿,学生甲站起来说:
雨果说过: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是被判了刑的。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于是我只有自己接着说:
话刚落音,就有学生站了起来:有,你看《将进酒》的开头几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会,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夫,说明李白意识到了人生的短促,时光容易流逝,也应该有人生苦短的感叹。
该生的发言引起了阵阵掌声,我也即使予以了鼓励:你能引经据典的回答问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希望其他同学也学习一下。
师:那这句话我们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生:应该是一种无奈和悲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感叹人生的苦短啊!
师:大家说的不错,我听过一些录音带,都把这几句读得非常的高昂,看来他们还不如我们。
于是我找了两个同学读这几句,然后找几个同学进行了点评。
师:李白还有苦吗?
生甲:有。
师:在哪里?
生甲:我也不确定,不过我们先前的语文老师曾经讲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觉得“蜀道难”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到四川的路比较难走”,而应该理解为“人生之路的艰辛”。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一致)有道理!
师:是啊,“蜀道难”我一直以为就是到西蜀去路比较难走的意思,现在听了甲的解说,我突然有了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生:那是,那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嘛!
很多学生露出骄傲状。
师:呵呵,是啊,很多东西我还是需要大家来教我哟!
这时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上来了,课堂气氛也格外的活跃起来了。
生乙:还有,还有!
师:(紧追问):你说说。
生乙:我觉得《将进酒》的第二段作者引用曹植的典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失落。
师:为什么?
生乙:因为我听说过“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是说曹植的,曹植才华出众,却被曹丕忌妒,于是百般加害,以致曹植一生郁闷。
生丙:我们还学过《七步诗》,也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生丁:李白也是怀才不遇,所以引用曹植的典故也应该是李白的苦的体现。
学生七嘴八舌地乱说,什么自杀了,什么旅游了,当有人提到喝酒的时候。我及时接过话题:
师:是啊,李白不但有人称他为“诗仙”,还有人称他为“酒仙”呢!
这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学生各自都比较投入地吟诵起了课文,我这里用了“吟诵”一词,确无自夸之意,孩子们的确在摇头晃脑地读。
大约过了2分钟。我请学生a朗读。
生a:“人生……三百杯。”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a的朗读情况。
生b:缺少音调的变化。
生c:不能体现出李白的那种快乐劲儿。
师:为什么要读出快乐劲儿呢?
生c:因为头两句是写悲凉的,而后三句是对前两句的转折,应该读出李白的豪放味。
同学们都表示同意,然后我们集体齐读一下这一段。
师:你们在这一段中最喜欢的是哪几句?
学生几乎同时读出了“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句。
师: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喜欢这两句?
生:感觉。
师:“人生得意需尽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句话呢?
生:是李白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
生:是李白解脱痛苦的一种方式……。
师: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呢?应该是有一个积极入世的心态吧,二者不是矛盾吗?
师:你还能从《蜀道难》中找到体现李白积极入世的地方吗?
学生马上讨论了起来,这个问题难度可能大了一些,确实费了一会儿时间。
生1:有的!
师:(眼前一亮):哪里?
生1:最后一段的前两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我的理解是这么重要的关口,如果是敌人占据了,就会化为豺狼,危害自己。这里可以说可能会危害朝廷,我觉得是李白关心国家大事的表现。
生2:对,这就是积极入世的表现。
师:大家看小黑板:李白,字太白。“5岁诵六经,十岁观百家”,青年时期师从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读书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目标。而赵蕤思想中的到家意识,韵语了他崇高坦荡的性格,带有强烈的避世心态。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
生3:(哦!做恍然大悟状)是“进亦忧,退亦忧”啊!
学生3的话让我一惊,我忽然意识到他还没有明白“进亦忧,退亦忧”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出世”和“入世”的含义。于是就接着问道:
范仲淹“忧”的是什么呢?大家再背一下《岳阳楼记》中的相关句子。
学生都大声地背诵着相关段落。
师:范仲淹忧什么呢?
生4:是“忧其民,忧其君”。
师:那么“忧其民,忧其君”是一种什么心态?
生3:是入世的心态。
师:明白了吧?李白的儒道矛盾并不等于范仲淹的“忧”。
生5:不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里有一句歌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说明了借酒根本不能消愁。
师:呵呵,那句可不是黄安的原创,那是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
学生在这里列举了陶渊明、苏轼、韩愈等人的故事。我没有去认真评价孩子们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与否,只要孩子们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也就够了。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我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师生合作解决关键词语,鉴赏写法上的一些特征。
第二是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读出时代,读出作者。
本课时比较零散,没有记录,就此作罢!
蜀道难篇十三
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简析蜀道。
陕西与四川是我国西部两个地位重要而又相互毗邻的省份。陕西乃大西北的门户,是历代建都的文武圣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四川地处大西南的要冲,是鱼米之乡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在古代,两省却被险峻的.秦岭和巍峨的巴山所隔阻,交通不便,经济和文化交流非常困难。
但我们的祖先并不甘于“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开山劈石,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硬是在深山密林、千沟万壑中寻觅和开凿人间通路。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开拓沟通,在秦巴山区基本形成并沿袭着7条通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这7条蜀道随着自然变化,战乱影响,时毁时修,此通彼塞,相互交替地使用了数千年。
子午道北端称“子”,南端称“午”。北由长安县子午谷口入秦岭,经宁陕、石泉、南至西乡县的子午镇,约330公里;再经洋县至汉中,然后再走巴山之荔枝道入四川。子午道始通于秦代,当年刘邦封汉王、入汉中,走的就是子午道。三国时魏、蜀多次沿此路交兵。唐玄宗时,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由四川涪陵经荔枝道转子午道日夜兼程送到长安的,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军长征时,红25军曾沿子午道北上;西安解放时,胡宗南也是由子午道南逃。
傥骆道,南口为“傥”,指洋县的傥水河口;北口为“骆”,指周至县的骆谷口。途经太白、佛坪,长约240公里,然后经汉中走米仓道入四川。傥骆道开通较晚,是秦岭中最短的通道。三国时魏将曹爽与蜀将姜维多次在此道交锋,唐代黄巢起义时,唐僖宗就是由傥骆道逃往成都的。
褒斜道北起眉县斜谷关,经太白、留坝、沿褒河南出褒谷口入汉中,约250余公里。然后再经米仓道穿巴山入四川。褒斜道通于春秋,开拓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过往行人最多。秦代曾沿此道征服了诸侯国蜀国。汉唐以至明清,代代修葺。历史上的“肖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火烧栈道”等故事,都发生在褒斜道上。
陈仓道又名故道、堂光道。北由宝鸡出大散关,经凤县陈仓沟口、留坝火烧关,过勉县入汉中,再由金牛道过巴山入四川。据说当年刘邦由汉中返回关中,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走的就是这条陈仓道。
抗日战争期间。蜀道逐渐建成公路。当时国x党政府还未迁都重庆,为了沟通西南与西北的联系,修筑了宝(鸡)汉(中)公路。即由宝鸡沿陈仓古道至双石铺(凤县),再东南走留坝入褒斜古道进入汉中。由于山道崎岖,工程十分艰难。汉中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十分闭塞,当第一辆吉普车开进汉中时,人们拥挤围观,惊奇不已。
蜀道难篇十四
引导语:李白的《蜀道难》中小学生都学过,然而,蜀道难中的蜀道,到底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具体叫什么名字呢?你知道这些吗?现在就让小编来科普一下!
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拓展。
对《蜀道难》一诗的主旨,说法颇多。教材参考书说,从最后一段看,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写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诗鉴赏词典》说“关于本篇,前人又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我以为作品的主旨并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来的意图,因为作品一旦产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为转移的客观,只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也可以发掘其客观性的主旨。本诗也应如此。根据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我认为蜀道难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探险者的礼赞和悲歌;表现着怀才不遇者的愤懑与痛苦。
诗作首先是用超时空的视觉从历史、地理、传说的角度极写蜀道的高耸险峻;接着则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见所闻,极写蜀道的阴森恐怖;最后又用历尽沧桑者的口吻叙述着凭依险峻独霸一方的故事,极言争战蜀道的惨烈悲壮。
在第一段中,诗作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交代蜀道的来历。这个传说的引用,凸现了五壮士开路探险者的形象,表现了人类勇于开拓自己生存空间的探险精神。第二段第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和最后一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都是反诘句,表达的似乎只是规劝之意。可是换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探险者形象。第三段状写了争战的惨烈,叙述口吻中,我们不难想见一个历尽险峻从失败中走过来的探险者,“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情状。
从诗作的实际情况看,第一段饱和了诗作主人公对探险者的礼赞,而在最后一段固然也很明显的表露其探险失败的伤痛。而第二段中诗作主人公的前后两个反诘句,既表现了对探险者的不解甚至规劝,也表达出对探险的赞叹。这种矛盾,我们可以从诗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上找到解释。诗人一生两度进京为官,两度探险漫游;他的思想既受儒家影响,怀有济天下黎民的政治抱负;更受道家浸染,崇尚个性解放,不满世俗束缚。此外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但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在这过程中,理想、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就自然会在诗歌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开山的五丁作为探险者形象体现了诗人的理想,而那个知难而进的“来者”之“君”更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整首诗就是一曲对探险者(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的礼赞和悲歌。
蜀道难篇十五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篇十六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把握李白诗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5′)。
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引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2、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范读全诗(15′)。
(一)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二)理解诗歌诵读要求。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15′)。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五、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 。
蜀道难篇十七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作者李白。诗中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掌握诵读要领,感情丰富地诵读全诗。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教时。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20xx年7月3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李白!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气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语调诵读。“上有”两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两语上。“黄鹤”两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两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诗的开首四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而最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涵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蜀道难篇十八
喜欢是激情,不是爱情,是动物本性。
因为喜欢的表现通常是,你想跟他她在一起,相处,你想占有他她的时间。随着相处越来越多、越频繁,你可能会想占有他她的心灵,身体。这种占有,简单来说,并非针对她一个人,而是你眼里所有美好的对象——如果有机会和他们逐一相处的话。
你都会有类似的欲望,所以这个事情的所谓喜欢,本质上是一种欲望。
然后,且看这里:
喜欢——想占有——占有欲望作祟——美好资源都会想占据——动物本性。
你看我们的动机,如果追溯根源到最后面,就是一个动物的本性。
所以我说,喜欢实际上是激情,但不可否认,其实激情就是感情的开始,能否培养成爱情还需要修炼。
而强调一点,我并非贬低激情,或者与激情搞对立或者贬低因激情开始的感情,激情乃动物本性、人之常情;但如何管理自己的激情,则是每个人自己的取舍和选择。
强调这一点,也是因为接纳本性,才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得到我真正想要的。比如,激情对象,未必都适合走一辈子。
人总要经历各个阶段,然后找到心灵真正的栖息场所,找到心灵所能寄托、能安放的世界。
资料。
其实我们是能得一种永恒的情感的?
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真的`不容易,一点也不。
首先你自己要有这个追求,其次你要不断修复你自己,你要达到那个境界,同时你要和你的伴侣,都去追求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你心底最简单的目标和幸福,只有你心底最彻底的追求,才能在一生中,源源不断地给你动力,使你遭受挫折而不放弃。使你朝着目标,不断修复自我的缺点,并掌握到达彼岸的正确、必须方法。
简单来说,除了你自己的追求,还要找一个和你目标一致的人,就是所谓三观符合的人。
我可能是要找一个追逐心灵自由的、不放弃自我发展、同时要懂得尊重彼此的人、因为尊重是换位思考的一切前提。他尊重你,才可能聆听你的内心,他不尊重你,哪怕他身上多么有光环,哪怕他是教授是博士是商贾名流是官场达人他顶着所有事业或者职场的光环,这一切,随着他对你的不尊重,成为和爱情毫无关系的点缀。也就无法成为爱情的主题。
而爱情很单纯,就是你和他创造出来的世界,是你和他互相融合之后,到达的一个彼岸。点缀是一个美好的光环,这些光环建立在尊重上会大放异彩,而不尊重彼此,则必定会毁灭爱情。
爱情是平等的,属于保持爱情梦想不断追逐它的人。
最后讲一段小哲理:
有些穷人永远觉得自己发达不了,从而不愿去做正确的小事,修复自己的态度、方法和行动力,那么这些穷人永远也不会变富有。
爱情和财富一样,你觉得没有,那它便不会在你的心目中开出一朵花。你觉得有,然后不懈追逐,修正自我,才可能站在彼岸感受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