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记录了我们经历的点滴,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智慧和教训。详细记录下每个环节的经验和感悟。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
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
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
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
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
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
8、尔:同“耳”,罢了。
9、是:这样。
10、顾:难道。
11、正色:表情严肃。
12、遽:立刻。
13、自是:从此。
译文。
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王安国简介。
王安国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他的《题滕王阁》一诗是在13岁时登滕王阁所作,诗中言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得到好评。而他也越奋发读书,对诗文、词赋更有所长。他虽然多次参加应试,但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为此,欧阳修曾有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其所写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但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熙宁元年(1068年)经大臣--三司使韩绮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此时王安国已41岁,才从布衣入仕。
因他是王安石胞弟,熙宁四年(1071年)任满回京,神宗召见,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不甚理解,颇有微词,直说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外面说他用人不当,敛财太急了)。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悦,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变法由不理解到反对,因而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见,当王安石劝他少沉溺于吹笛时,他则要其兄远小人。吕惠卿对此非常气愤,熙宁七年,趁王安石罢相,他任参知政事之机,借郑侠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同党,削职放归乡里,“天下之人皆以为冤”。不久,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亡故。
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其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曾孙王仕显迁东乡蒿源、浯溪一带。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王安国作品。
王安国工诗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文章如《后周书序》、《韩干画马跋》,借题发挥,议论爽快,绰有深意(《艇斋诗话》)。诗歌格律稳健,风韵秀雅,足以名家(《诗薮》外编卷五)。七言诗佳句如“桧作寒声风过夜,梅含春意雪残时”(《缭垣》),“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甘露寺》),“若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阴》),“北固山横三楚尽,中泠水入九江深。纷纷落月摇窗影,杳杳归舟送梵音”(《同器之过金山奉寄兼呈潜道》),颇有唐诗风韵。也能词,《减字木兰花》(春情)词有“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之句,将思春情绪写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王安国逝世后,家人汇集其诗文编为文集100卷(曾巩《王平甫文集序》),《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王安国集》60卷、《序言》八卷,似有删并。诗文大多已佚,今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卷631录其诗一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卷1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江西诗征》收录《题滕王阁》等诗5首。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三
莫言及其作品被西方关注,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功不可没。从第一部小说《红高粱》到获得诺奖的作品《蛙》,葛浩文已将莫言的10本书翻译至国外。昨天下午,这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中国作家写的好小说,都能通过自己的翻译走向世界。“我一般不看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一定要看将来在美国的影响力,选择翻译莫言之前,我考虑了一个礼拜。”
莫言不会英语不利宣传。
作为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表示当自己获知莫言得奖时非常兴奋。“莫言之前的中文作品在美国出版得很多,他得奖后市场更开阔是必然的,尤其是他获诺奖的三个月内,书卖得真棒。”尽管如此,葛浩文还是不无惋惜地认为,莫言不会英语还是限制了他在国外的知名度。“过去很多得奖的人都会外语,这样方便出国宣传。但因为莫言不会讲英语,他去欧洲、美国都要有翻译跟着,这对于他到国外宣传是一种制约。”
从事翻译工作30多年的`葛浩文,翻译风格严谨,被赞誉为“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除了市场因素,谈及自己的翻译标准,葛浩文表示自己偏重语言。“能朗诵的,语言美的,我非翻译不可。”有人曾说,莫言获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葛浩文的翻译。“评委们第一看的是瑞典语,法文、英文也看,但不能这样说。翻译的贡献毫无疑问,可是最终还要归到作者本人。”
国外评论家爱悲情故事。
葛浩文说,国外读者喜欢哪种文学作品,很难判断,但可以肯定一点,他们渐渐爱看长篇故事。“莫言的编辑把《丰乳肥臀》交给我时说,莫言交稿时跟他说,40万字一个字不能动。我翻译的时候也就一字不动,但后来还是删了一点。”莫言的小说作品受到国外读者追捧,在葛浩文看来,似乎并不感到意外。“最近美国人渐渐开始喜欢长篇故事。”
“国外的评论家喜欢看悲苦的,但读者一般爱看的是幽默轻松的。”谈及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接受情况时,葛浩文这样总结。“比如说,阎连科的小说与刘震云的小说就是两码事。我认为美国评论家还是比较喜欢阎连科,因为他比较批判,而刘震云是正面的。我给美国的代理人寄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不到两个礼拜,他们就打电话说:好小说!”
下一个得奖者难有定论。
在翻译莫言作品时,葛浩文和莫言并无过多的交流,但如果遇到问题,两人就会通过传真进行沟通。“比如在翻译《炮》时,我问他能不能画个图说明问题,他就真的画了图给我。再比如《蛙》,讨论很久是单数还是双数,最后用的是双数。”葛浩文表示,因为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译者会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这些作家们每次都会客客气气地回复我,这对他们和对我的翻译都是有好处的。”
除了莫言,葛浩文还翻译了萧红、白先勇、杨绛、冯骥才、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等20多位中国作家的作品,最近他正和夫人林丽君合译阿来、毕飞宇等作家的书。对于中国作家有谁能够成为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葛浩文笑称难以有定论。“这就像我家有7个孩子,你问我最喜欢当中的哪一个一样,这个问题真的无法回答。”(李燕然)。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軍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启示:
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南辕北辙”的事情。环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今社会,向人们呼吁保护环境的人有无数,可是,人们却充耳不闻。连倡导人们保护环境的人,自己都没有做到,那么,其他人就更不会做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的空气有多么的清新,环境有多么的美丽,多么的洁净啊!而我们这儿呢?满街都是飘飞的塑料袋,一次性的瓶瓶罐罐。我们大家都生存在这个环境中,就要使这儿变得最美丽,不让它被污染。既然,人们都有环保的意识,只不过行动与想法是背道而驰的罢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相信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空气清新,环境美丽的家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五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6.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补出量词。
例2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此外,为保证译文准确,翻译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甚至其它外围信息(出处、标题、注解)进行推断和印证,译完后还要将译文与原文仔细核对,以免出错。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六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因此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因此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八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马说文言文翻译简短篇九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我们认为,高考题型的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而言,也意味着试题难度的提高。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