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背景介绍、问题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和建议等部分,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在撰写报告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精练和准确性,避免使用模糊或不明确的表达方式。这些报告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属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过渡地带,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海拔750米至2067米,是防止北部内蒙风沙侵袭北京、天津的“天然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肩负着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蓄水源的特殊生态保护职责。
近年来,该县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为契机,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积极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方针,把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旅游区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农、林、牧、水等有关部门的生态建设主力军作用,大力实施坝上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无公害时差蔬菜基地、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旅游、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家园富民等生态工程,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取得了显著成就,20xx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后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验收。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开放开发,带动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壮大与发展,由传统经济逐步向生态经济转变,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生态县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围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过渡丘陵地带,治理难度较大。为此,该县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依托,全方位组织实施山、水、林、田、路、草综合治理,林业、水利、畜牧、农业等部门协调联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了首都周围绿化、德援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一退双还、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开发等工程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生态建设。
把生态建设与加强农林基本建设相结合。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抓了林、草、水精品工程。林业方面,十多年来全县工程造林231.6万亩,封山育林16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85%。20xx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多次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先进单位,并连续9次荣获河北省造林金杯奖和首都周围绿化金杯奖;水利建设方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流域治理完成139.2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作保持了全省先进行列,新增水浇地面积8.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新修、维修加固河坝15万米,开发坝后造田0.6万亩,整治河道4.5万延长米,建设人畜饮水工程39处,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86%,建设小流域经济沟8.8平方公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草场建设方面,把封山养草、围栏育草、人工种草作为重点,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推行舍饲禁牧、青草贮存加工,使草场建设为畜牧业产业化服务。
把生态建设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按照持续开发的原则,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按照“三扩、一压、一退、一开发”的思路,逐步扩大马铃薯、时差蔬菜、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实行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发滩涂扩种水稻,积极引导农民扩种“两高一优”作物,全县“两高一优”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县生态农业形成四大特色群体。一是模式化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农业群体,使耕地复种指数达136%,年产马铃薯6亿公斤;二是以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栽培为主要特征的蔬菜种植群体,全县种植蔬菜22.5万亩,总产量19.1万吨,销售收入近2亿元;三是以试种开发滩涂水稻为主要品种的高效农业种植群体;四是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秸杆资源,大力推广秸杆青贮、氨化新技术,大力发展养牛业。目前全县已形成六大规模饲养小区,畜牧业产值达5亿元,秸杆氨化过腹还田反哺农业,每年可积存100万立方米的农家肥,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同时该县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初加工向集约型深加工的转变,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联为一体,确定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运行模式,薯、牛两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示范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把生态建设与城镇环境建设相结合。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稳步实施县城改造和综合治理,加强城镇内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完成了县城绿化美化、“三网改造”、木兰中路拆迁续建、环境综合整治等七大工程,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城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工作,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型煤、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加强对二次扬尘、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县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城环境进一步优化,水、气、声环境均达到功能区标准。
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自然保护相结合。为了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围场根据历史与现实,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积极的保护,把生态旅游定为围场旅游的精品与亮点,并在开发中严格按规划执行,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破坏生态的行为。同时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全县建有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兰围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御道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等4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1.1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1.99%。同时还建有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敖包山、南大天等2个省级森林公园。越来越多的游人为围场的蓝天、碧水、林海所吸引,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每年接待游客都在50万人次以上,每年的旅游收入达2亿多元。通过走发展生态旅游之路,加强自然保护保护区建设,使受保护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示范区建设,从而也丰富了围场旅游的内容,提升了旅游的档次,促进了开放开发,带动了经济发展。
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奠定执法基础。为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围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实际,县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办法》、《生态示范区总体建设规划》、《生态农业建设十年规划指导纲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监察违法案件移交处理办法》、《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管理办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关于加强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强化工作机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县政府对环保、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务、畜牧、旅游、公安等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目标等进行了明确和详细分工,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破坏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打击。在工作中,各部门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监察违法案件移交处理办法》,环保与国土资源、林业、水务、畜牧、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联合执法,初步形成了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县环保局与县检察院、公安局、国土资源局等11个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作联系、共同打击犯罪、维护良好经济秩序的实施意见》,对违法案件移交程序、办理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沟通便捷、防范有力、查处及时的协作机制,加强对环境、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强化环保部门职能,加强环保工作。多年来,围场在不断加大环保机构与队伍建设的同时,赋予环保部门在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参与决策、综合协调、统一监管的职权,大力支持环保执法,重点强化环保监督。在建设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在确立重大项目时,由经济综合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研究、集体决策,并公开建设内容,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反映与建议。特别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有效防止了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以“一控双达标”为重点,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转、推、控、防”四项措施,实现工业生态化,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壮大与发展。目前,围场县正在大力发展马铃薯、养牛、无公害时差蔬菜、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强力推动风电清洁能源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龙头、基地和农户发展模式,以农促工,实现工业的生态化,为围场县建设生态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二
全国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地球,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健康、卫生的社区遍地开花!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此,我们发出倡议:
1、不乱砍滥伐,即使需要树木,伐过树后,也要植树,那样,才能使生态平衡。
2、如果上班需要开车,那你还不如骑自行车出去呢!自行车又省钱,又不污染空气而且,长时间骑车还可以煅炼身体,增强体质,灰尘也小。
3、节约用水,如果全世界的水都没有了,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4、节约用电。如果没有电,人们在夜晚就会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有了电,我们大家才可以工作,学习呀。
5、节约用木质东西。大家可能都知道,做木质的东西一定要用到树木,而那些人把树砍后又不植树,最后使树木大量被砍。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我们的未来,一定要保护环境。
倡议人:xx。
20xx年xx月xx日。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三
按照政协县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生态环境系统化保护和建设的专题调研方案》文件要求,现将涉及我单位的耕地、农业发展等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耕地情况。
今年全县完成播种面积45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20.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3.2%。粮食作物中玉米、高粱、谷子、绿豆等作物播种面积较大,分别为:163万亩、78万亩、48。7万亩和76。7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5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1%,饲料作物面积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0.7%。今年我县将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确定发展优质高蛋白大豆1000公顷、辣椒800公顷、棉花150公顷、甜玉米20xx公顷、藜麦200公顷、脱毒马铃薯150、蒲公英60公顷。目前,各相关企业已与农户完成订单签订工作。
(二)化肥、农药、地膜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我县一直积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多种措施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证农药、化肥施用量的负增长。20xx年,全县农药施用量600吨、化肥施用量12万标吨,20xx年,全县农药施用量500吨、化肥施用量10万标吨,20xx年,全县农药施用量450吨、化肥施用量9.5万标吨。从总体来看,我县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虽地膜使用时会对环境造成些许影响,但我们已经采取建立废弃农膜回收综合利用体制,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将农膜回收综合利用,极大的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三)有机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县已完成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面积为15079.7公顷,获证产品数量139个,其中:有机食品获证数量52个,面积3573.7公顷;绿色食品获证数量7个,面积467公顷;无公害食品获证数量80个,面积11039公顷。获认证的农产品主要有绿豆、谷子、高粱、葵花、蔬菜、杂粮杂豆等,主要品牌有鹤香、嘉粒仓、希地、鹤裕天香等知名品牌。今年,我们继续整理上报蛤蟆泡渔业有限公司认证的白鲢鱼等5个绿色食品材料,认证面积3.3万亩。新认证县绿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米、县科文生态养猪场绿色食品猪肉、县邓春林家庭农场白玉米糁、单氏米业有限公司绿豆、德源鑫米业制品有限公司玉米粉等19个绿色食品。新申报的是单氏米业有限公司的“弱碱小米”。
(四)有关法规执行情况。
紧紧围绕“放心农资进乡村,质量兴农保平安”这一主题,联合市种子管理站,从4月27日开始至5月4日利用一周时间开展放心农资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共深入苏公坨乡、八面乡、边昭镇、乌兰花镇等乡镇。入户10户,张贴条幅3条,发放《省种子管理总站致全省农民的一封公开信》《庭院经济种植技术》《县农业综合执法队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资料30000份。宣传周期间组织执法人员、农业技术人员105人次,引导农民在购买农资时要索取票证,提高广大农民识假辨假和依法维权能力以及科学种田水平。期间累计接待咨询服务400多人次。支持鼓励诚信农资企业下乡进村设立经营网点,展销优质农资产品。展销种子等农资产品3500公斤,价值13万多元。组织举办全县农药经营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56学时,培训人员100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废旧塑料回收难。农民不愿意将其收集,多数搂后放在田头路边,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有的就地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二是生产有机肥缺乏应有的奖励政策,替代化肥的产品少,减少化肥使用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三是除草剂应用较为普遍。农民已经习惯于化学除草,减少农药还需出台奖励政策。四是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量低,优质不优价,比较效益差,而且面积小,形成不了规模。五是农药瓶回收较困难,而且销毁更困难。六是执法人员不足,执法难度大,执法成本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对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获得名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力争使我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二是积极探索农膜回收方式。通过采取在地膜覆盖面积较大的乡镇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站就近回收、大力推广机械回收残膜技术等多项措施,加大地膜回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减少废旧地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大力积造有机肥,鼓励农户多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四是宣传教育群众尽量少用化学农药,选用生物农药和人工除草,减少对土壤和水的污染。五是加大政策和法律宣传力度,严格执法程序,依法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四
这次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包含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破坏生态环境恶果的惨痛历史教训。在开发之初,深刻认识西部环境特性,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对避免开发中产生新的环境破坏,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五
按照政协县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生态环境系统化保护和建设的专题调研方案》文件要求,现将涉及我单位的耕地、农业发展等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全县完成播种面积45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20.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3.2%。粮食作物中玉米、高粱、谷子、绿豆等作物播种面积较大,分别为:163万亩、78万亩、48。7万亩和76。7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5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1%,饲料作物面积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0.7%。今年我县将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确定发展优质高蛋白大豆1000公顷、辣椒800公顷、棉花150公顷、甜玉米20xx公顷、藜麦200公顷、脱毒马铃薯150、蒲公英60公顷。目前,各相关企业已与农户完成订单签订工作。
近几年,我县一直积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多种措施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证农药、化肥施用量的负增长。20xx年,全县农药施用量600吨、化肥施用量12万标吨,20xx年,全县农药施用量500吨、化肥施用量10万标吨,20xx年,全县农药施用量450吨、化肥施用量9.5万标吨。从总体来看,我县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虽地膜使用时会对环境造成些许影响,但我们已经采取建立废弃农膜回收综合利用体制,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将农膜回收综合利用,极大的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目前,我县已完成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面积为15079.7公顷,获证产品数量139个,其中:有机食品获证数量52个,面积3573.7公顷;绿色食品获证数量7个,面积467公顷;无公害食品获证数量80个,面积11039公顷。获认证的农产品主要有绿豆、谷子、高粱、葵花、蔬菜、杂粮杂豆等,主要品牌有鹤香、嘉粒仓、希地、鹤裕天香等知名品牌。今年,我们继续整理上报蛤蟆泡渔业有限公司认证的白鲢鱼等5个绿色食品材料,认证面积3.3万亩。新认证县绿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米、县科文生态养猪场绿色食品猪肉、县邓春林家庭农场白玉米糁、单氏米业有限公司绿豆、德源鑫米业制品有限公司玉米粉等19个绿色食品。新申报的是单氏米业有限公司的“弱碱小米”。
紧紧围绕“放心农资进乡村,质量兴农保平安”这一主题,联合市种子管理站,从4月27日开始至5月4日利用一周时间开展放心农资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共深入苏公坨乡、八面乡、边昭镇、乌兰花镇等乡镇。入户10户,张贴条幅3条,发放《省种子管理总站致全省农民的一封公开信》《庭院经济种植技术》《县农业综合执法队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资料30000份。宣传周期间组织执法人员、农业技术人员105人次,引导农民在购买农资时要索取票证,提高广大农民识假辨假和依法维权能力以及科学种田水平。期间累计接待咨询服务400多人次。支持鼓励诚信农资企业下乡进村设立经营网点,展销优质农资产品。展销种子等农资产品3500公斤,价值13万多元。组织举办全县农药经营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56学时,培训人员100人次。
一是废旧塑料回收难。农民不愿意将其收集,多数搂后放在田头路边,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有的就地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二是生产有机肥缺乏应有的奖励政策,替代化肥的产品少,减少化肥使用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三是除草剂应用较为普遍。农民已经习惯于化学除草,减少农药还需出台奖励政策。四是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量低,优质不优价,比较效益差,而且面积小,形成不了规模。五是农药瓶回收较困难,而且销毁更困难。六是执法人员不足,执法难度大,执法成本高。
一是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对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获得名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力争使我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二是积极探索农膜回收方式。通过采取在地膜覆盖面积较大的乡镇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站就近回收、大力推广机械回收残膜技术等多项措施,加大地膜回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减少废旧地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大力积造有机肥,鼓励农户多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四是宣传教育群众尽量少用化学农药,选用生物农药和人工除草,减少对土壤和水的污染。五是加大政策和法律宣传力度,严格执法程序,依法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六
市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前些年金融业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金融生态环境出现严重恶化,并一度被定为“金融高风险区”,几年来经过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地方政府出资置换高风险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实现了全国首家地级市将金融工作作为党政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不仅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帽子,而且辖内金融业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区域经济金融初步呈现互动协调发展态势。
1999-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阶段,当时尚未系统地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而是定位于创建金融安全区,着重解决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问题。期间,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抱怨观望逐步走向相互理解支持,工作中牢牢抓住“三个点”,群策合力,共同治理,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帽子,创建安全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以救助支付风险为焦点,全面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被确定为“金融高风险区”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城市商业银行爆发支付风险,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首先从救助支付风险着手,在资金和政策安排上进行重点倾斜,确保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有效发挥风险监管者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紧急筹措救助资金5.68亿元,及时封堵支付缺口进而消除了支付危机。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行政职能,半年时间帮助清收不良资产1.17亿元、保全资产7.25亿元,弥补前期亏损、呆账损失、拆借高息共计4亿多元;率先实施了地方财政出资置换商业银行不良资产8亿元,为全面化解其经营风险奠定了基础。二是以打击企业逃债为重点,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银行业出现高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大范围不规范改制引起的,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的重中之重就定位在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完整,开展大规模整治社会信用秩序活动。人民银行牵头组织金融部门对恶意逃债企业实施联合制裁,大力维护金融权益。地方政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成立创建金融安全区领导小组,大力实施“诚信”工程,社会信用状况逐步好转。三是以撬动信贷增长为亮点,在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引导树立从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的经营理念、以贷款增量来稀释存量风险对银行业走出惧贷和惜贷阴影、步入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加强窗口指导,有效发挥央行再贷款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以增加信贷投放来化解历史沉淀风险。地方政府出台信贷奖励政策,研究由财政出资成立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放贷提供便利条件。
-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阶段,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重点由单纯的维护金融债权,逐步扩展到以全面改善社会信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建设上来,着重解决银行的运行质量和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问题。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理解支持进一步演升到互助合作、协力共建,工作中注重牵好“三条线”,稳步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是以整顿存贷市场为引线,规范银行内部竞争秩序。化解金融高风险之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从规范内部运行环境入手,理顺银行之间的竞争秩序,共同维护金融的整体利益。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签订《维护存款竞争秩序同业公约》,促进银行间公平竞争和创安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对信贷市场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规避“垒大户”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利用信贷登记系统查询贷款大户,避免盲目竞争和一哄而上形成信贷集中风险。二是以建立政绩考核为主线,改善银行外部运行环境。辖区个别政府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行政干预问题,暴露了创安工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软约束,将创安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成为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动力。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创安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建议将创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统一考核。地方政府建设“诚信”将创安作为重要内容,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各级政府政绩捆绑到一起,形成了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双考核”局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真正驶上“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快车道。三是以推介重点项目为连线,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成为改善金融生态的一项核心工作。人民银行适时传导宏观货币政策,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协调性研究,积极为银行信贷投放指方向、找出路。地方政府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次以召开银企互动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大力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结合地方产业政策来调整信贷结构和增加资金投放,经济金融初显协调互动发展态势。
市开始进入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阶段,着重解决银行业的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尽量避免较大的利益冲突,逐步形成一种政银企互动发展的格局,兼顾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当前市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一些简单的表象问题,而是涉及到制度安排、法制建设、行政干预等深层次问题,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努力解决的问题重点。
1、银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主体,其法人治理结构和金融服务状况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目前银行的一些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如地方金融机构产权不明晰,经营中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管理中重风险约束轻绩效激励,争抢大企业信贷忽视小企业市场等等,严重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建议各级政府积极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进程,建立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各银行要加快内部制度改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适时调整信贷营销策略,在大企业信贷竞争成本上升和资金集中风险加大的状况下,尽可能将营销重点向中小企业转移,不断提升对地方经济的服务水平。
2、司法部门执法的独立性问题。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过程中独立性较差、效率不高,在涉及金融问题上表现为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主要是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所致。建议各级法院进一步提高案件审理独立性和公正性,合理调集人员组成金融案件专门执行机构,定期组织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切实提高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行政理念,兼顾银企案件纠纷中双方面利益,消除司法干预和地方保护思想,有效保护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市场规律约束的外在性问题。经济的外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无关者的影响,外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失灵,如银行无法通过市场约束来对企业逃债进行惩罚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是一种负的外在性,而赖以消除市场失灵的制度建设又尚不完善,如对逃债企业不能有效实施严厉惩罚,对诚实守信者又不能带来相应利益,这易引导其他企业的逃债预期,亟需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来消除这种负的外在性。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权威性的企业信用评级,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着力改善区域内的社会信用状况,强化社会信用对企业的约束;研究完善《破产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破产起诉成为强制企业还贷的“杀手锏”,依靠法制建设来强化市场约束。
4、中介机构从业的公正性问题。银行经营中的许多业务与中介机构具有密切关系,如对企业评级授信、发放抵押贷款、接收抵贷资产等都需要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的公正程度将对银行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目前法律和行规约束软化的现实情况下,中介机构在利益、人情和权力等影响下可能会做出对企业有利的评估,如高估企业资产来骗贷或抵贷、低估银行准备处置的抵贷资产等,人为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和资产处置成本。建议政府加大对中介机构行业的整顿规范,严格行业准入和行业监管,对作假者坚决清出资产评估市场;注重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发展,打破评估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增强行业竞争性和行业自律性,促进中介机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5、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问题。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行为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市场失灵时政府调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行为(如政府出资成立贷款担保机构)就显现出行政干预的积极性,而市场正常运行中的政府破坏市场规则对经济主体进行约束的行为(如政府剥夺银行抵押优先受偿权)就暴露出行政干预的消极性。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往往把握得不到位甚至错了位,需要调控引导时政府反而缺位了,不该插手干涉时政府却又越位了,损害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行政效率。建议政府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辖内一种产业来扶持发展,正确处理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在对银企进行行政干预时以是否有利于推动二者的合作发展为标准,杜绝以损害银行利益来发展地方经济的短期行为。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在成立担保机构、构建征信体系、改善融资软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干预。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七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xx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有66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有11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海洋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9年统计,我国近海海域,4类和劣4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东海劣4类海水比例高达53%以上,因此,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四)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20xx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市政污水排放量为220.9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却很低,工业废水处理率小于70%,市政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20xx年我国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l995.1万吨和1165.4万吨。
据统计1999年全国33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66.9%的城市均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还有137个城市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我国平均每天产生城市垃圾l.5万吨,每年要吞噬掉2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来处理这些垃圾。另外还有一些难解、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引发环境危害,因此,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五)生物物种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已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258种和354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个物种中,我国占有156个。
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严重威胁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如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侵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7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大片油松在数月间毁灭。目前该物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两省,严重危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外还有美国白蛾、大米草、麝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我国生物物种安全问题严重。
(六)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例如:
土地沙化也在加速,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表现,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正在加速恶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恶化,因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安全日益恶化造成的,这次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642亿元。
上述损失只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无法计算的潜在经济损失,而潜在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该经济损失通常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甚至上10倍。
在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非常恶化的地区,生态难民已经出现,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居延海干涸,迫使2.5万牧民背井离乡,青海、甘肃、宁夏、海南等省区也相继发生了因生态安全严重恶化,人口被迫迁移的事件。
一、进行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从人抓起。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更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态安全意识。因此,应当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动员,人人动手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体公民中间进行生态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当从小学开始开设生态安全课程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公务员应当在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做好维护生态安全的表率。只有重视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生态安全立法和执法工作。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订和完善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各类破坏生态安全的违法案件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对于积极保护生态安全的优秀事迹,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并给予重奖。另外,必须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国有关外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决放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绝不允许上马。
生态环境指标应当作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污染型”领导,要坚决予以免职。
四、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国家应该像重视国防安全一样重视生态安全,建立相应的生态安全系统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于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能够有效地作出预警和快速反应,以减少国家生态安全的破坏,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生态安全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违背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并采取有效措施。必须切实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蓝天碧水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重点保护区,对重点动植物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
六、减少农业毒害和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合理调整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产品结构,坚决淘汰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淘汰那些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化肥、除草剂产品,开发低毒低害及无毒无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产品,同是严格控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七、慎重对待生态技术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特别是生物物种的安全,对于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随意和不顾整体利益。特别是对于转基因的研究应当采取“急研究、缓推广”的对策。只有慎重对待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才能减少外来物种及新物种对本地牲物种的威胁,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物种的安全。
八、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许多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皆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及生态补偿制度的未实施。
必须改变目前资源所有权“虚拟”、产权不明晰的状况,进一步完善所有权制度,严格界定所有权、经营权和开发使用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同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征收资源和生态补偿费。
两种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只有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补偿制度,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1、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3个主要特点。生态安全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2、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分析,有助于提醒人们对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想方设法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3、针对我国危机四伏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有益探讨,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的难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以期对保护我国生态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达到真正有效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目的。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八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14日至17日,县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农牧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组成调研组,深入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旅游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县环境部门督查问题整改完成情况、水资源保护情况、景区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署和“四个全面”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县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把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生态引力日益彰显。
(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以习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青海工作时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为遵循,认真组织学习新《环保法》、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及讲话精神,引导全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成立了xx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及时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与全县各镇、各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xx县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构建了权责统一、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上下联动、综合执法的工作格局。
二是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以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120.91万亩,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401.89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8.3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62%;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对全县272.4万亩天然草原实施禁牧补助,落实草原管护员142人,加强禁牧减畜核查监管,有效遏制了草场退化,基本实现草原生态平衡;开展林地抚育管理、林地和草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有效巩固了造林还草成果。
三是不断强化环境监察和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环保督查和跟踪检查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和废弃物利用率,抓好工矿区和盐湖污染防治,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规范项目用地管理,节约集约使用土地,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提倡绿色能源,倡导低碳生活,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20xx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预计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全县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排放量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二)环境保护综合督察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大检查专项工作,对涉及矿山开采、选矿、原矿加工和煤化工、盐湖开采及砂石料厂等49家企业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查看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及生产经营现状和企业内外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检查,对存在问题的16家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排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的噪声超标的罚款5000元,并责令企业尽快开展噪声防治设施建设;对庆华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累计罚款310万元;对场内乱堆乱放矿石进行搬迁整治,清理各类矿石1.5万余方;多次与省环保厅协调对接,帮助庆华煤化有限公司完成了煤化二期验收工作。
按照《海西州20xx-20xx年度环境保护督查清单》中共梳理出我县13项整改问题,目前已整改完成10项,3项问题正在整改中。
一是xx工业园区未办理环评手续,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我县已委托沈阳绿恒环境咨询有限公司编制xx县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目前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待州级部门预审后,将由省环保厅组织专家评审。
二是都兰河断面水质超标的问题。针对都兰河水质超标问题县环保、水利、农牧等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多项都兰河流域环境整治工作,截止今年6月都兰河水质监测数据已达标。我县已通过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将都兰河流域划入禁养区,并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措施预防都兰河流域污染。下一步积极争取项目进行流域周边环境治理,确保都兰河水质持续达标。
三是环境空气质量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布的问题。20xx年省环保厅已将我县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列入20xx年项目库。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正在进行项目招投标工作。
(三)结合美化家园行动,积极开展环境整治。
(1)整治公路沿线环境卫生。对国道、省道、县道沿线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治理沿线的摆摊设点、乱挂标语等行为,形成规范整洁的交通秩序。今年以道路养护工作为重点,组织养护队人员70余人、出动车辆20余台(次),对城镇街区以及道路沿线绿化带捡拾垃圾,充分发挥沿线15个自然村钩臂式垃圾车、移动式垃圾斗,垃圾桶等,解决公路沿线村庄的垃圾清运和处理功能,清理垃圾1000余立方米。
(2)整治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卫生。
一是加大对我县各景区的旅游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强各景区环境卫生及垃圾清理工作,景区内杜绝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丢、乱刻、乱画、乱吐的“八乱”现象;杜绝游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及包装材料,防止产生白色污染;景区管理人员加强监管和巡逻,防范火情,督促游客严格遵守景区管理规定,严禁在景区内使用明火,杜绝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垃圾箱布局合理,分类设置,外观整洁。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
二是不断完善环卫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实行全天保洁制度,增加清扫人员对景区内部卫生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及时清理景区道路及两侧存在的垃圾、卫生死角,并增加景区垃圾箱、果皮箱等,安排保洁人员随时清理游客丢弃的垃圾、废品,营造良好的景区环境,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为游客营造一个洁净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是加大主要景区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茶卡盐湖景区制定相关的保洁管理办法,并且将景区保洁外聘给专业的保洁公司进行统一化管理,外聘环卫工总人数60人,车辆共8台,(今年新增3台车辆)吸污车一台,扫地车三台,垃圾车两台,洒水车两台。景区垃圾箱共489个,其中果皮箱39个,垃圾桶新450个,垃圾统一回收后运往茶卡镇垃圾处理厂。景区内共建有5个卫生间,配置专人打扫。景区内餐饮制定了《茶卡盐湖景区餐饮管理办法》,加强对餐饮卫生、食材、人员的监督管理;景区加强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加强游客的文明意识以及环保意识,从网络、媒体、景区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哈里哈图景区安排保洁人员15名,配备轮式果皮箱40个,建有旅游厕所2座。
(3)扎实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了覆盖全县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使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0.73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20%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使主要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县城以上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充分考虑县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和防洪要求,进行水资源论证,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能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二是严格了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建立了全县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鼓励各类用水户通过节约用水、水权转换、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提高用水效率。
三是加大地下水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对县域各镇区特别是希里沟镇区地下水实行限采,逐步封闭各类自备井,鼓励使用县城镇自来水管网供水,并加强管理,防止反弹。
四是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我县用水大头是农灌用水,占全县总用水量的93%,目前农灌区用水已基本纳入计划用水管理《www.》,各类取水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取水和改变用水计划。
五是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开展供水水源、河道水系、河湖连通、生态修复、突发事件处理等水资源调度,制订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针对抗旱应急、突发水污染等特殊情况,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应急调度预案。
20xx年以来,xx县生态环境保护呈现起步快、起点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环保意识缺乏,宣传不够深入。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环境保护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全民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人为污染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发恢复和治理等方面存在隐患。
(二)环保队伍薄弱,监管力度不大。生态环境监督和管理力量薄弱,人员、经费、编制等因素影响,缺少环保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处理难以形成合力。部分企业履行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不到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不彻底。
(三)公众意识淡薄,治理难度较大。近两年来,相关部门对景区环境卫生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盐湖水资源污染等方面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政企互动,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环境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搞好环境卫生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加强对农村牧区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融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到各个阶层使之家喻户晓,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坚持齐抓共管,提升环境质量。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定的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形成“全县一盘棋”,全民参与环保的新格局。大力推动环保相关部门的联动,有序整合并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监管职能,减少职能交叉。推进环保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健全查案办案协作机制,形成打击环保非法犯罪的合力。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环保检查队伍的执法水平。
(三)加强保护意识,美化景区环境。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假日旅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环境保护法、旅游法的学习宣传,提高公众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营造依法治旅氛围。以文明城镇创建为抓手,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各种陋习,不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按照全面开展“旅游发展建设年”的要求,加强景区外部环境治理,提升景区形象。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九
洪铺镇是皖江城市安庆的一个偏南小镇,是怀宁县辖镇。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洪镇村与五桥村同是洪铺镇中非常重要的乡村,其中,洪镇村是镇政府所在村,是洪铺镇的中心,也是洪铺镇目前最繁华的一个村。而五桥村与洪镇村紧紧相邻,只有一河之隔,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因为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没有几年的建设治理,原本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得非常富庶美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前往洪铺镇,看看两村的相同与差异。
常听老人谈起她们记忆里的洪铺镇,由于隶属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水系丰富,水产盛足,那时候还没有三峡大坝,村子里的河流都是和长江相通的,那时在家门口都能捕到江里的鱼种,七八十斤的大鱼也是常常能捕到的,现如今很难见到的江豚简直就是常客,每每洗衣洗菜的时候便会游过来找点吃的。乌龟甲鱼什么的放牛的孩子经常一天能捡一大箩筐回来,可惜那时候竟然不知道怎么吃。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就是洪镇村,奶奶说那时候是没有自来水的,全村人吃喝的水都来自门口的那口方塘,并说那时候的水是很甜很清澈的,于是我便再次前往那口小塘,看到的却是这幅景象。
降雨量的减少,加上人们大量的取用,还有农药,垃圾的污染,原本清澈甘甜的方塘已然变成了一个污水坑了。
我们再看看五桥村经过治理,情况是否会好一些。
这便是五桥村的池塘,水依然那么清澈见底,周围用大理石筑起了堤坝,显得非常干净整洁。
跟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步伐,洪镇村也积极响应着国家的号召,但似乎在发展的进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忽略了对自然地敬畏。
这是洪镇村新建的小区,我想说的并不是它建的有多么漂亮,而是要强调一下它的前身,大家一定不敢相信,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为了满足更多人的住房梦,人们不惜将水库填平,将扩建的魔爪伸向了稀软的湖床。广场上一条条歪斜的裂痕仿佛是那冤死的水库在无声的哭泣。
相比洪镇村,五桥村的建设开发则更加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在河道的两边修建了栏杆,住房沿着河堤依次建造,门前有流水,屋后是松林,好不惬意。
我们看到的就是五桥村的整体规划图,他们将村子里的土地通过土地平整,集中到一起,再承包给别人种植,既保护了赖以生存的耕地,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啊。
触目惊心!图片上的就是洪镇村最重要的淡水河,早在二十年前,人们从这里上船可以直达武汉,更有很多的渔民以此河为生。现如今,宽阔的河道几近干涸,於黑的河床像一条被剥了皮的巨蟒衰死的暴露在焦阳下,大量的垃圾撒满河道散发出阵阵令人作呕的气息,无奈的村民只能将就着使用已经发臭的河水。不知道老辈们看到如此场景会不会心痛,而或是叹口气,黯然的离开。
这是五桥村的水脉,五桥村的村民通过修建防护提,水堰,很好的保护了河水的流失,通过垃圾清理,河道清淤,使河水保持清澈,在这样的小河边漫步怎能不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而五桥村却能后来居上,建设的如此美丽,不得不令人深思啊,真心的期盼美丽的洪镇小村能恢复曾经冒昧的摸样,希望像五桥村一样的乡村能越来越多,愿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美好!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十
1、全镇辖37个行政村、2个代管村、3个居委会、55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37户,总人口5126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7‰。目前所有村都已通公路,已被通讯覆盖。现有田土面积8.6万余亩,20xx年粮食总产量35678吨,人均产粮月1400斤,20xx年人均总收入10000余元,人均纯收入3893元。
2、生态资源基本情况。镇现有山林面积46万亩,其中芦头林场、连云林场、献钟森工林场、森工林场、献钟苗圃占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6.5,楠竹1200万多株,立木蓄积35万多立方米。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竹木储量充足,辜、徐、芦、灶四洞,绵延百里的等国有林场以及20多个村办林场的杉木林基地成为的绿色宝库,其中芦头林场是市最大的国有林场。同时,人民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习俗,生态和环保意识较强,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历来相当重视。
1、发展思路和特点。“生态立镇”是镇长期以来的战略定位,也是促进其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必然途径。近年来,镇紧密围绕县委、政府“基础先行、工业主导、旅游活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兴旺大旅游、推动大发展,建设有活力、有实力、有魅力”的为战略目标,把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相继开发了连云峡谷漂流、丽江漂流、纯溪小镇、沱龙峡漂流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创立了“一镇三漂”的品牌,享誉省内外。20xx年,镇荣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今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的目标,要求全镇上下树立长远眼光,树立忧患意识,抓紧抓好抓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以实际行动配合“全国生态县”的创建。。
2、生态文明有新共识。一方面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今年完成造林5000亩以上;各村要把境内水泥路作村级主干公路看待,确保村道沿线有树有绿化,鼓励村民在屋前屋后进行绿化。另一方面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引导工矿企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倡导机关部门单位各村大兴节能之风;严格落实采伐指标限额和公示制度,今年要禁伐阔叶林;森林防火要时时抓、人人抓,健全村级护林员制度,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任何村组禁采麻石,对河道采砂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乱采滥挖、乱砍乱伐、破坏耕地林地、放火烧山等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
3、环境卫生有新举措。走行政推动、全民参与的道路。一是以宣教提意识。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宣传车、广播、倡议书、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各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各厂矿企业单位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以迅猛的舆论攻势,造就全民重视环境卫生的浓厚氛围,提高群众自我约束的意识。二是以制度促转变。各村要严格按照村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村上要抓到组,组上要抓到户;各村要制订整治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倡导垃圾不出户、不出村,垃圾分户处理、分户解决;各村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试行家户筹钱成立村级环卫基金,用以聘请专门保洁员和补贴垃圾回收专员。三是以考核强督促。成立环境卫生整治办,对各村环境卫生实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讲评、一年一奖惩的制度,确保环境卫生天天抓、经常抓、不反弹、不放松;根据每月的考核结果对合格村插红旗,对不合格村插黄旗;根据每个季度的考核结果进行通报,村干部将在大会上进行讲评;根据年度的考核总分,严格落实奖先进罚后进的制度;继续实施每位村干部负责一段路面卫生监管的方案,确保责任追究到人。
4、把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城镇开发方面:依靠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依靠旅游经济的繁荣促进城镇繁荣,同时以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功能的日益完善来提高旅游发展承载能力,合力打造特色旅游景观镇品牌。继续推进集镇的开发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集镇管理,力争把大道沿线储备100亩土地列入规划。重点开发献钟集镇,全力打造旅游产品和游客集散中心。根据总体规划向西拓宽献钟集镇范围,大力引进各行各业商家到落户,力争以旅游流动人口和过往商客促进商业繁荣,以商业繁荣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着力把献钟集镇建成住宿餐饮、休闲购物、娱乐观光等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城乡规划方面:以科学可持续的战略眼光进行发展规划,提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总体形象。提高科学规划水平,促进村级合理规划发展,坚决禁止土地非法买卖,坚决遏制农村无规划建房、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村级公路改造严格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划和程序实施,严格控制,没有列入计划的一律不能开工,上级不予解决资金。
一是大多数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导致植树造林缺乏必要的行为能力,从而影响了生态建设的力度。
二是少数群众和工矿企业在影响生态环保方面的一些陋习做法短时间难以扭转。如少数群众利欲熏心,偷盗乱发森林资源或随意野外用火、乱丢垃圾。再如少数工矿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舍不得投入,从而造成生态破坏;或以牺牲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牟取利益。
三是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相对太少,用于进行大手笔生态建设的资金严重缺乏,影响了生态建设的进度。如植树造林的成本,上级拨付资金不够,直接影响了造林质量和规模。
1、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让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各行各业以及群众的主流意识,做到生态创建人人知、人人积极参与。
2、加大鼓励引导的力度,采取资金奖励等实质方式鼓励引导群众植树造林,提高造林的补贴。
3、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严格落实采伐计划,切实做到采伐迹地及时补种,对违反规定者予以严厉处罚。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严厉打击失火烧山的事主。
4、加大生态环境工作的资金投入。绿色生态已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应逐渐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切实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度和力度。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十一
[内容提要]由于孙中山在革命事业当中卓越的成就,他去世后,政府将其安葬在南京钟山,并为其建造了中山陵,中山陵是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但是其意义上中山陵是风景区内最重要的一部分.此次社会实践就是宣传孙中山的思想和调查民众对他的了解情况。
[关键字]孙中山钟山辛亥革命。
【前言】六朝古都南京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区,有莫愁湖,总统府,夫子庙等等。有意义的地方也很多,就如,中山陵。
我想提起南京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中山陵,而中山陵又建在风景优美的钟山风景区,这就让游客更有了去观赏一下的心情了。那现在到底是想比较是中山陵带动了钟山风景区的发展,还是钟山风景区主导了中山陵的吸引力呢?我要调查的就是中山陵对百姓旅游文化的影响。
我非南京城区的人,模糊记得之前初中历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到孙中山,讲过有关他的历史,在书呆子的我眼中,孙中山先生很伟大,说实话,在家庭的影响下,我是不太喜欢毛泽东的,但我觉得孙先生和毛先生的功绩是不分伯仲的。而之前也不知道中山陵是在南京,后来得知后也一直没机会出来见识下,此次社会实践给我提供了个机会,让我更好的了解到孙中山,更了解到中山陵。
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的旗帜,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透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革命人士之一。
由于孙中山在革命事业当中卓越的成就,他去世后,将其安葬在南京钟山,并为其建造了中山陵,中山陵是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但是其意义上中山陵是风景区内最重要的一部分.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金陵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孙中山先生沉睡的这块地方山清水秀,而且中山陵的设计也是很独特的,在遥远的地方仰头,虽然被参天大树遮到一点,但是还是能看到高高在上的牌坊和祭堂。昭示了他俯瞰天下的气势。
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陵墓入口处的花岗石牌坊”直额。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
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1926年1月动工兴建,1929年春主体工程完工。建成后吕彦直去世。
中山陵是一件非常宝贵的国家财产,一直都受到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关注。
1949年之后,刘明昭任南京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1960年12月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晋谒中山陵。那时,为了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向陵园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总理指示“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04月27日连战率领访问团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隔56年来,连战首次亲临谒陵。
中山陵两侧,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政要等。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在由灵谷寺无梁殿改建的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役阵亡将士姓名军衔,据计当时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钟山北麓,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国烈士姓名。
现在来中山陵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暑假社会实践的时候碰到下雨天居然还有很多游客冒雨前来,可见中山陵对游客的吸引力。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85周年,江苏各界人士还纷纷前往中山陵鲜花瞻仰,在中山先生坐像前肃立,行鞠躬礼,敬献花圈,绕灵一周,表达哀思。
鉴于中山陵的崇高地位,8月26日举行的南京市第十一次会议修改了相关法规条例,加强对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保护。同时,针对广大市民的呼吁,拟在每年的孙中山纪念日,中山陵对公众免费开放。
政府在中山陵风景区的工作上也非常重视,曾投资40亿,计划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景区。今年3月,中山陵风景区正式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中山陵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南京旅游景点的龙头单位,要创建5a级景区,在全市、全省树立标杆作用,中山陵景区任重道远。”他们把创建5a级景区视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景区的重要举措和传播博爱精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平台,投资1亿多元,建设配套和完善了一系列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六朝、明代、民国、佛教、山水城林和生态休闲的景区旅游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彰显。现在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游览设施安全有序,钟山风光一日游格局基本形成,也将进一步推动南京“大旅游”和全市的旅游倍增计划。
虽然之前没来过中山陵,但是此次去中山陵还是给我和其他景区不一样的感觉。单不说那山清水秀的环境,在人文方面的'工作做的也不错。景区内有专门从中山陵到灵谷寺的车,其他就基本没见到什么交通工具了。虽然走路时有点累,但是相对于在乱七八糟的车中穿梭还是比清清静静的走路比较爽快。而且,我在小店里吃饭的时候正好碰上有管理卫生的来小店检查,我想这样游客更放心,景点也更文明。
我想一个景点若单单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而吸引游客的话,我想这样的景点挺少,而若是加上某种纪念意义,比如普陀山,比如夫子庙,人们才更容易因为其意义而注意到它。就像我之前我即使不知道钟山,但是我就知道有中山陵这个地方,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我想南京很多好地方,而许多外地人到南京游玩估计一般都会去的地方就是中山陵了吧。我猜想中山陵之于外地人就像天安门之于我一样。
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等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旅游品牌年会”上,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去处”。入选理由是:其浓缩了古都南京多年的历史文化,荟萃了延续南京历史脉络的三大文化精髓,如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
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每逢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悬挂一幅巨大的孙中山先生画像。历史过去,但是人们依旧记得这位伟人,记得这位伟人沉睡之地。暑假进中山陵和灵骨塔的门票是80,虽然是有点贵,但是人们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了门票,带着小孩或者是同学一起来参观的很多。根据餐馆营业员透露,寒暑假来游玩的人更多,虽然双休日的人也足够他们忙的了,但似乎炎热的夏日荷寒冷的冬日没有拦住游客的脚步。
我想要发展一种旅游业,发展其内在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文化是根,有了文化才有了灵魂。风景是死的,但文化却是活跃着的,是会渗透到人们的心中的。只有把文化工作做到位,再辅助以实际工作,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也才会让更多的游客满意。
总之,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强宣传,再加强钟山风景区的环境保卫工作,加上本身景区本身的魅力,相信会有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相信南京旅游业会越来越发达,更上一层楼!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十二
近年来,该县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为契机,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积极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方针,把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旅游区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农、林、牧、水等有关部门的生态建设主力军作用,大力实施坝上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无公害时差蔬菜基地、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旅游、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家园富民等生态工程,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取得了显著成就,20xx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后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验收。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开放开发,带动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壮大与发展,由传统经济逐步向生态经济转变,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生态县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围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过渡丘陵地带,治理难度较大。为此,该县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依托,全方位组织实施山、水、林、田、路、草综合治理,林业、水利、畜牧、农业等部门协调联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了首都周围绿化、德援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一退双还、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开发等工程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生态建设。
把生态建设与加强农林基本建设相结合。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抓了林、草、水精品工程。林业方面,十多年来全县工程造林231.6万亩,封山育林16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85%。20xx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多次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先进单位,并连续9次荣获河北省造林金杯奖和首都周围绿化金杯奖;水利建设方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流域治理完成139.2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作保持了全省先进行列,新增水浇地面积8.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新修、维修加固河坝15万米,开发坝后造田0.6万亩,整治河道4.5万延长米,建设人畜饮水工程39处,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86%,建设小流域经济沟8.8平方公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草场建设方面,把封山养草、围栏育草、人工种草作为重点,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推行舍饲禁牧、青草贮存加工,使草场建设为畜牧业产业化服务。
把生态建设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按照持续开发的原则,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按照“三扩、一压、一退、一开发”的思路,逐步扩大马铃薯、时差蔬菜、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实行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发滩涂扩种水稻,积极引导农民扩种“两高一优”作物,全县“两高一优”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县生态农业形成四大特色群体。一是模式化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农业群体,使耕地复种指数达136%,年产马铃薯6亿公斤;二是以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栽培为主要特征的蔬菜种植群体,全县种植蔬菜22.5万亩,总产量19.1万吨,销售收入近2亿元;三是以试种开发滩涂水稻为主要品种的高效农业种植群体;四是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秸杆资源,大力推广秸杆青贮、氨化新技术,大力发展养牛业。目前全县已形成六大规模饲养小区,畜牧业产值达5亿元,秸杆氨化过腹还田反哺农业,每年可积存100万立方米的农家肥,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同时该县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初加工向集约型深加工的转变,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联为一体,确定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运行模式,薯、牛两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示范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把生态建设与城镇环境建设相结合。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稳步实施县城改造和综合治理,加强城镇内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完成了县城绿化美化、“三网改造”、木兰中路拆迁续建、环境综合整治等七大工程,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城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工作,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型煤、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加强对二次扬尘、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县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城环境进一步优化,水、气、声环境均达到功能区标准。
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自然保护相结合。为了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围场根据历史与现实,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积极的保护,把生态旅游定为围场旅游的精品与亮点,并在开发中严格按规划执行,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破坏生态的行为。同时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全县建有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兰围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御道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等4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1.1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1.99%。同时还建有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敖包山、南大天等2个省级森林公园。越来越多的游人为围场的蓝天、碧水、林海所吸引,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每年接待游客都在50万人次以上,每年的旅游收入达2亿多元。通过走发展生态旅游之路,加强自然保护保护区建设,使受保护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示范区建设,从而也丰富了围场旅游的内容,提升了旅游的档次,促进了开放开发,带动了经济发展。
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奠定执法基础。为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围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实际,县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办法》、《生态示范区总体建设规划》、《生态农业建设十年规划指导纲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监察违法案件移交处理办法》、《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管理办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关于加强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强化工作机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县政府对环保、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务、畜牧、旅游、公安等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目标等进行了明确和详细分工,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破坏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打击。在工作中,各部门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监察违法案件移交处理办法》,环保与国土资源、林业、水务、畜牧、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联合执法,初步形成了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县环保局与县检察院、公安局、国土资源局等11个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作联系、共同打击犯罪、维护良好经济秩序的实施意见》,对违法案件移交程序、办理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沟通便捷、防范有力、查处及时的协作机制,加强对环境、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强化环保部门职能,加强环保工作。多年来,围场在不断加大环保机构与队伍建设的同时,赋予环保部门在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参与决策、综合协调、统一监管的职权,大力支持环保执法,重点强化环保监督。在建设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在确立重大项目时,由经济综合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研究、集体决策,并公开建设内容,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反映与建议。特别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有效防止了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以“一控双达标”为重点,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转、推、控、防”四项措施,实现工业生态化,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壮大与发展。目前,围场县正在大力发展马铃薯、养牛、无公害时差蔬菜、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强力推动风电清洁能源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龙头、基地和农户发展模式,以农促工,实现工业的生态化,为围场县建设生态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篇十三
这次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包含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破坏生态环境恶果的惨痛历史教训。在开发之初,深刻认识西部环境特性,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对避免开发中产生新的环境破坏,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