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篇一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找最大公因数》 。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分别找 12 和 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本节课,为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本学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更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语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及你来当老师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它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通过比比谁最棒,先自己找出12和18的因数,他们的公因数是哪几个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然后出示集合图,让学生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总结出用列举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接着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快速反应让学生找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并让学生小组探究什么样的两个数为互质数。
让学生积极汇报自己掌握的方法很快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能把它们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提高了自已的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有的说学会了怎样找最大公因数,有的说我总结出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们能用自已的语言非常清晰的总结出自已的收获,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篇二
1、教材简析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篇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大公因数》,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981页的内容。
(出示课件)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节课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自学法、尝试探究法等等。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学习。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方格纸等教具。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安排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个教学步骤来进行。这样设计符合教研室倡导的学导练三三教学原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形式,也体现出蔡林森教授所创新的洋思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实现高效课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
(一)玩一玩
这一步骤,我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学号是16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2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为什么?
(新课开始,用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看一看:
这一步骤,我出示自学了提示,让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80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6和12的因数分别有哪些?
哪些是16和12独有的因数,
哪些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
什么叫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6分钟后检测。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探究。体现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练。)
独有公有 最大
16的因数:1,2,4,8,168,16
12的因数:1,2,3,4,6,123,6,12
可以看出: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所以说: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的公因数。
2、议一议:学生再看1、2、4这三个数,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知道了1是最小的公因数,4是最大的公因数)
板书:4是最大的公因数.
(三)、做一做:
学生自学完毕,请程度偏下的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卡上完成。这一步能检查出学生自学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尝试探究,体现出科学的学习态度。
1、填一填:
(1)10 和15的公因数有:()
(2)14和49的公因数有:()
(四)、议一议:
1、初议: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做错的同学对照课本找错因,找不出错因的同学让别的同学帮忙改正。
2、设疑:15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3,对吗?
2是4和16的最大公因数吗?
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3、运用:现在,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吗?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a、找对应因数
b、从18的因数中找27的因数
或者从27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
c、排序法
d、短除法
e、分解法
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找出它们的因数,
再找出它们独有的和公有的因数,然后找出在公有的因数中,谁最大?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整个议一议环节,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定教。)
(五)练一练: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出示课件)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把下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1,2,3,4,6,9,12,18,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
2、填一填:
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
(出示课件)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3、说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和11 8和9 5和8
4和89和3 28和7
通过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科学、醒目、美观,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回顾这节课,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但要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 “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的大地震。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 :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育才小学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 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网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
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的大地震。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
“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同学们可能找出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
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
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 dm、2 dm、4 dm,最大是4dm。
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
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
(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
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
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篇六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找最大公因数》 。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分别找 12 和 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本节课,为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本学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更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语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及你来当老师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它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通过比比谁最棒,先自己找出12和18的因数,他们的公因数是哪几个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然后出示集合图,让学生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总结出用列举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接着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快速反应让学生找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并让学生小组探究什么样的两个数为互质数。
让学生积极汇报自己掌握的方法很快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能把它们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提高了自已的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有的说学会了怎样找最大公因数,有的说我总结出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们能用自已的语言非常清晰的总结出自已的收获,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