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与我们学习和工作无关的琐事。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不要过多使用修饰词。切勿完全照搬范文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总结。
《三顾茅庐》课文篇一
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河南南阳新野县)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城西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南阳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南阳卧龙岗),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顾茅庐》课文篇二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
《三顾茅庐》课文篇三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
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三顾茅庐》课文篇四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虽然这篇课文的学习用去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到了下课时,学生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我“乘机”布置了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作业。我不知道学生在课后能不能找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完这本名著。但我知道,这节课上,学生向我、向文本敞开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达了感受,无拘无束地彰显了个性,我们师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学习了语文,享受了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课文篇五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课文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
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
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顾茅庐》课文篇六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
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顾茅庐》课文篇七
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公元2冬至2春,当时驻军新野(河南南阳新野县)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城西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南阳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刘备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南阳卧龙岗),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顾茅庐》课文篇八
刘备在一个特殊的,也是重要的历史时刻,得知了有诸葛亮这样的高人,便去拜访;但诸葛亮一是清高,再也是为考验一下对方,自己的将来的老板--刘备,是不是一个值的他永远效劳的人;所以,刘备来了两次都没有见到他,(有人说是巧合,便很可能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他们都是聪明人嘛)在第三次到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在门外等了三个小时,很是诚心。二人见面后,诸葛亮也施也大礼,毕竟刘备已经折腾了三次了。二人见面后,一拍即合,相见恨晚。讨论了当时的时局与志向计划。后来诸葛亮就跟本刘备出山,做他的军师。
《三顾茅庐》课文篇九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的,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历史背景。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的,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一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二
我们作为宣城小记者,在《小记者》版上发表了作品,可以获得稿费。但要说起拿稿费这事,还真是一波三折。
那个星期六,下起了小雨,但一点也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我在妈妈的陪同下去了邮局,排队大概排了十来分钟,就轮到我们了。这时工作人员却告诉我们停电了,下回再来取吧!
哎,怎么就这么巧呢?
这样又过了一个礼拜,还是星期六,还是下着小雨,我和妈妈又去了邮局。这次人特别的多,取了号以后,知道前面还有二十几个人在等,估计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轮到我们。这时,妈妈的手机响了,接着对我说,这次等不了了,家里来客了。
哎,怎么又是这么巧呢?
今天,还是个星期六,还是一样地下着小雨。我和妈妈再次去了邮局,这次非常顺利,几分钟就取到稿费了。
呵,怎么就这么快呢?为取这次稿费,居然三顾茅庐。妈妈说,好事多磨呗!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三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
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斥责张飞。
诚下马步行礼贤下士阶下恭候求贤若渴。
下拜谒见。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五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标2、3。
目标3。
ppt。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六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是一篇历史故事,描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要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教学这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体会人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人物的个性,体现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为了突破难点,抓住了“诚心诚意“这个重点词为主线,质疑导读。
比如:第二自然段: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上动作表演,体会两个人对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一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桃园结拜的兄弟,从言语中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再如:“离诸葛亮的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刘备怕马惊扰了诸葛亮,半里地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心,从行动中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
再如: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让学生体会“轻轻”一词,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指名表演一下恭恭敬敬,进一步体现刘备对人才的虔诚和恭敬。教学中,抓住了这些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我觉得也出现很多欠缺,课堂教学虽然气氛较活跃,但没有真正突破难点。原因是学生课外积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课来挺吃力。其次,教师没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对学生加以点拨。在今后教学中,要一边教学,一边运用课件,争取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
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
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虽然这篇课文的学习用去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到了下课时,学生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我“乘机”布置了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作业。我不知道学生在课后能不能找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完这本名著。但我知道,这节课上,学生向我、向文本敞开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达了感受,无拘无束地彰显了个性,我们师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学习了语文,享受了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七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整堂课中,我只叫学生读描写刘备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也会更热烈。
4、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今后,我要在这几方面加以改进,因为我知道,只要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长。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谈话。
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三顾茅庐》课文篇十九
【三顾茅庐的意思】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附录成语(三顾茅庐)的`相关知识:
三顾茅庐的来源: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用法: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