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激情岁月读后感燃情岁月感悟篇一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郑学勤院橡胶产业痴心人
中國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首席顾问、返聘专家郑学勤不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奔走在海南岛的田间地头,“为国家做贡献,多好!工作就是我的享受,我感到很有乐趣”。
郑学勤出生于1929年7月,195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后,郑学勤怀着报国之心,跟随当时到校招聘的王震将军来到偏远荒凉的海南岛工作,参与到垦荒执教的大行动中。这一干就是60多个年头。
来到海南儋州后,郑学勤切身感受到“垦荒”的含义。为了种橡胶,他和其他专家一起穿梭在密林中,手握砍刀披荆斩棘,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毒蛇猛兽,还要在密林中支着铁锅煮水给试管消毒,并攀爬到树上授粉。在郑学勤及团队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选育出7个抗风、抗寒、高产优良橡胶品种,使我国橡胶年产量成倍提高。到2004年,我国已从一个无胶国跃升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
橡胶是工业的基础,对当时的国家工业发展至关重要。郑学勤和同事们扭转了我国天然橡胶缺乏的局面,但郑学勤对此仍不满足,他又深入亚马孙热带雨林寻找野生胶树,并冒着生命危险,带回了5000株野生胶树苗。经过杂交,海南橡胶树产量得到5倍提升。
退休之后的郑学勤继续留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一如既往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郑学勤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既要能在实验室里坐得住,又得乐于出去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更要勤于到田间地头去,“否则就别想把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尉凤英院对技术革新着迷
年轻时的尉凤英就对技术革新着迷,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刚5个月,她就完成了第一项革新———自动卡具,使产量一下提高了80%。为了研制自动送料机,因驱动转动部分形似机车轮拐的转动,她就跑到铁道附近蹲着观察,结果被机车喷出的雾气熏得一脸水;
在梳头的时候,看到多齿木梳就联想到车床的单刀切削,于是研制出四刀切削。正是因为这种痴迷劲儿,一个仅靠夜校补充文化知识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在这些技术革新的帮助下,她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仅用434天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
仅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5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
尉凤英虽然退休了,但仍然言传身教带着一群“劳模徒弟”向前奔。尉凤英说,她更愿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2007年,尉凤英与沈河区房产报修中心的夏云龙结成师徒,深知维修工人辛苦的她,用缝纫机为报修中心的38名队员每人缝制了一个“健身袋”。在劳模精神的鼓舞下,沈河区房产“110”房屋报修中心有求必应,全心全意为百姓排忧解难,社会满意率达100%。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多大劲就要使多大劲,能干多长时间就要干多长时间。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尉凤英常说。
姚玉峰:用纯净之心追光
“这一刻,唯有这样的呼喊才能表达我内心的激动。”姚玉峰说。
1990年,姚玉峰考取了原国家卫生部公派奖学金的出国项目,留学日本大阪大学。他用三年时间取得了三项当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成果,提前完成了博士答辩。答辩后,大阪大学千方百计挽留他,美国哈佛大学也盛情邀请他。
但是,想到自己出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是为了回来可以帮助治好国内的病人;
想到是国家的公派奖学金,才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想到祖国正处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姚玉峰抵住了一切诱惑,毅然回国。
回国后,姚玉峰每天接诊天南地北的病人。他的专长是治疗角膜病。1995年,他做了世界上第一例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移植。世界眼科界命名它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医学教科书把它作为教材资料。
姚玉峰也是中国最早用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一体化解决老视白内障的眼科医师,并成立了我国唯一一家培训基地把该技术向全国进行推广。
从2009年起,姚玉峰开始举办全国性的角膜病学习班。连续11年,他培训了7000多人次的眼科医生,相当于全国眼科医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机缘巧合,姚玉峰遇到了两位伟大的老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93岁的黄旭华院士和我国开国将军甘祖昌的遗孀、96岁的龚全珍老阿姨。他们都患了严重的眼疾,四处求医无果,希望姚玉峰给他们做手术。
他们都是超高龄,存在多项基础疾病,且拥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这让姚玉峰感到无比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治病救人的职责和对英雄的崇敬,让他破除了胆怯、逃避和推却的心理,义无反顾承担起两位老人的手术。手术后,两位老人完全复明了,能读书看报,能看电视,还能继续工作。
“我会继续不忘初心,永远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一如既往地让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每一分努力,都无愧于荣誉,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姚玉峰说。
王忠心:导弹兵王铸传奇
秋夜,练兵犹酣。一枚导弹静卧测试大厅,犹如一柄寒光闪闪的利剑。一名老兵指挥若定,鹰隼般的目光密切注视着每一个指示灯的变化,时而下达指令,时而核准参数,指挥操作号手对导弹电路、气路、液路上数以万计的节点进行严密测试。
他就是“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当兵30多年,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小伙,成长为全军闻名的“导弹兵王”,王忠心的军旅人生处处书写着传奇。
初入军营,王忠心潜心学习某型导弹专业知识,不久后便当上了测控班长。部队的导弹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当别人还在等配套训练器材到位时,王忠心早已将20多本专业教材、10万多字操作规程熟记于心。新装备一到,“抢跑”的王忠心如愿“领跑”,成为全旅唯一的“兵教员”和士官测控指挥长。
这些年来,王忠心步履不停,先后熟练掌握了3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精通19个新型导弹测控岗位,执行重大任务30余次,实装操作1500余次,其间没有下错过一个口令、做错过一个动作、连错过一根电缆、报错过一个信号、记错过一个数据、按错过一个按钮、损坏过一件仪器。这“七个一”,至今在基地部队无人能及。
虽然王忠心早已满服役期,但他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坚守岗位。站在新的起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未来战场。
相关热词搜索:;激情岁月读后感燃情岁月感悟篇二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重要时期。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吴起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党中央在延安建立了抗日民主的模范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新中国的雏形。延安时期为新中国解放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党和人民的民族之魂,毛主席在新中国建立后曾说:我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凤凰山革命旧址
“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流传已久,凤凰择梧而栖,1937年,凤凰山因党的领导人在此驻扎而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变得热闹非凡,官民情同鱼水,同吃同住同劳作,党的领导人在这里为新中国的前途殚尽竭虑,《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在这里诞生,错误的方针被粉碎,歪曲的思想被纠正。
凤凰山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远眺凤凰山,郁郁葱葱,掩隐在山下的一排排普通的土屋让我们肃然起敬。在这阳光明媚的八月,我们走进凤凰山革命旧址,感受共产党领导人在延安的艰苦朴素精神。
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居住,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指引全国开展抗日战争。现在这里开放供参观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和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毛泽东旧居是一处坐西北向东南的小院落。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昏暗的油灯,破败的桌椅,陪伴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
旧址中,中间的窑洞是会客室,毛泽东曾在这里会见了白求恩大夫,墙上还挂有毛泽东和白求恩大夫谈话的照片,白求恩在记录这次会见时写道:“我在那问没有陈列的房间里和毛泽东面对面坐着,倾听他从容不迫的言谈……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毛泽东那样感动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南边的院子,是朱德同志旧居。院内有面向东南的三孔石窑洞,是朱德于1937年1月至9月居住的地方。
一件件粗糙的实物,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排排简陋的房子,还有中间那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无不昭示着共产党领导人的艰苦朴素,辛勤为广大民众谋福利的艰苦奋斗精神。
登上凤凰山,极目远眺,幽谷林深,石径幽邃,毛主席当年曾借登山赏景之际祝贺徐特立60大寿,一时传以佳话。现在我们站在这里遥望阳光下的延安城,让红色的记忆填满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灵魂的升华。
杨家岭革命旧址
这里是党中央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抵御日寇,粉碎国民党阴谋的运动的指令在这里发出,中共七大确定了毛泽东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这里是共产党员心目中的圣地。
跨进杨家岭革命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砖黄的建筑,五星红旗在礼堂上空迎风招展,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20日至21日,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了延安,旧城被炸毁,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从凤凰山搬到了杨家岭,一直到1947年3月,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光辉著作。
这里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
现在杨家岭旧址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两处可供参观,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
毛泽东旧居是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他提出要“废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解决当时文艺界存在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会场,并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
南泥湾革命旧址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到处呀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人们不禁会联想到风景如画的陕北风光,更是会想到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革命岁月。来到这里,脚踏黄土,放眼漫坡青翠,每一滴热血都因这块土地而沸腾。
南泥湾镇隶属延安市宝塔区,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从延安市出发,一路上,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一垄垄的稻田和鲜艳不知名的野花,在车两旁纷纷闪过,南泥湾的田园风光也随之迎面而来。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
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保障了根据地的供应,使贫瘠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来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看到一幅幅老照片上垦荒者的留影,广场纪念碑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8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大字时,顿时有一种置身于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生产现场的感觉,令人禁不住心潮澎湃。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作为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资源,它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如毛泽东视察南泥湾的旧居、烈士纪念碑、大生产运动展览馆等,以及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内涵,都能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缅怀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毛泽东视察时的旧居,九龙泉、桃宝峪、还有大生产运动陈列馆。
八路军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不仅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陕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目标,同时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南泥湾收获的不仅是粮食和物质产品,它更培育了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富于创造的精神,并至今激励着千千万万子孙后代。
枣园革命旧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枣园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曾大声疾呼,如今,伟人已逝,但他们的思想依然照耀着我们,枣园里那盏彻夜不灭的灯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寻求独立、谋求解放的革命道路,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走进枣园,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大道两旁一排排果树耸立,树林深处掩映着旧居的一侧,保存完好的窑洞旧址复原了党中央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工作环境。整洁的床铺、斑驳的桌椅、屋前的石刻棋盘无不昭示着共产党领导人在当时的艰苦环境。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并进行了两天两夜的会谈,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政府中共给国民政府的五点建议。12月,又在居地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三点建议给予有力批驳。次年8月,他由这里出发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943年,在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枣园举行军民纺线比赛,周恩来和任弼时都被评为“纺线能手”。
1947年2月,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此地结婚。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毛泽东在此写下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著作。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也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开始依照原貌维修。现枣园旧址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
枣园革命旧址共展出珍贵文物815件,业已成为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红色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家坪革命旧址
“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当年彭德怀元帅在这里主动请缨,当年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当年的平房如今已经斑驳,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薄幕,还原真实的八年抗战历史。
王家坪革命旧址在延安城的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一进王家坪大门便到南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二百多人开会。绕过军委礼堂向东是毛泽东同志会客室旧址。在毛泽东旧居旁的柳树旁,有一张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的合影,1946年1月7日,毛岸英从莫斯科毕业后回到延安,与自己分别了20年的父亲团聚。4月初的一天下午,父子俩在这里进行了交谈。北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墙壁上挂有当年拍摄的很多照片。朱德同志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叶剑英当年也住在那里。王家坪革命旧址里还有一处别致的所在叫桃林公园。这是军委与总部在此居住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
1937年到1947年期间,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军委和总部在此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1945年9月,朱德在军委会议室会见了苏军贝鲁诺索夫中校,并进行了会谈,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建立东北根据地。1947年3月,彭德怀主动请缨,要求暂时指挥在陕北的两万军队,保卫党中央。彭德怀带领西北野战军抓住战机,以少胜多,一连打胜了著名的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羊马河战役、沙家店战役等,经过七战七捷,共歼敌三万余人,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战场的军事行动。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课书”,一幕幕场景,一段段叙述,在这里,我们透彻地感受了延安精神的精髓,感受着革命先烈在这里的奋斗历程。
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延安革命纪念馆展现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史,是一座浓缩了的党史陈列室。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近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片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还装置有听音台,一次可容纳15人,游客可自选听取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文艺节目,门厅内设有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电子触摸屏,输入有延安各参观景点和延安干部学校的有关资料,供游客自由查询。
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广场正中巍
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
新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面积3240平方米,是一座陈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地区革命斗争史的纪念馆,主要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馆内展出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这些资料为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史,研究陕甘宁边区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有力依据。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1996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瓦窑堡革命旧址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子长县瓦窑堡镇,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为中共中央驻地。1935年11月,党中央到达这里,于1935年12月23日至25日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张闻天起草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次会议从政治上批判了“左”倾错误,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使党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旧址现存20余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堡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这里。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继遵义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治路线转变的一个关键会议。它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位于延安城南花石砭,是西北局1942年9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十多个部委。高岗、习仲勋先后任书记,马明方任副书记。西北局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区的最高派出机构,领导西北地区党组织和陕甘宁边区军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为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高岗、习仲勋、马明方、马文瑞等领导人的旧居:《中共中央西北局简史陈列展》、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旧址。西北局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洛川会议纪念馆
经过成片的苹果园之后,迎面而来的巍峨的门楼上写着“洛川会议纪念馆”,当年的洛川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
洛川会议纪念馆地处民族圣地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位于洛川县城以北210国道10公里处的永乡乡冯家村。“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并制定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洛川会议纪念馆现存对外开放的旧址有洛川会议旧址、警卫队、机要室、总务处四处旧址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向前、肖劲光七位领导人旧居24孔窑洞,16间瓦房,总占地面积19869平方米。现收藏有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9件,一般文物863件。洛川会议纪念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2007年被列入中央“一号工程”范畴内。2008年被国家纳入陕西省首批免费开放的五个博物馆纪念馆之一。
清凉山革命旧址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清凉山,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这里是共产党解放事业的传播机构,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喉舌”。
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在这里起源,红色在这里汇聚并向全世界蔓延,广播的讯号一直在清凉山头回响,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党的新闻工作者,无视环境的简陋,坚持将红色的讯号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清凉山是新中国的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所在地。博古、陆定一、杨松、余光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广大新闻战士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使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从延安走向全中国、全世界,清凉山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新闻山”。
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区清凉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单位)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展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80平方米。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馆前矗立一座象征着新闻、广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汉白玉雕像,旁有石碑,上面镌刻毛泽东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馆名为陆定一题字。馆内陈列共分五个单元,分别在四个展厅进行展出。共展出文物180余件,珍贵历史照片、文献、各类图表资料400余幅,陈列大量运用场景复原、景像合成等展示,并配合以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科技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的生动课堂。
址大门,门额上石刻“解放日报”4个大字,是毛泽东的手迹。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曾亲自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确立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是党报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里程碑。在清凉山下延惠溪的旁边,矗立着一座牌坊,牌坊两边刻有:“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边烟,八景环山夜对凤凰楼上月。”横额是:“清凉第一”。牌坊的石崖上有几个石窟,党中央到延安后,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就诞生在这里。
保安革命旧址
这里是民族英雄刘志丹的诞生地,这里是继瑞金之后的第二个“赤色之都”,这里还被称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历史的烽火已然过去,但中国人民“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踏上这座英雄之城,内心的澎湃无法形容,这里是民族英雄刘志丹的诞生地和安详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抗日措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极大贡献。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今陕西省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0日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来到志丹后,由当地居民主动腾出供其居住和办公。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朱德、王稼祥、李维汉、林育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瓦窑堡,经安塞县境,于7月3日进驻保安(今志丹县),从此,这里便成了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赤色之都”。1937年1月1019,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保安,于1月13日进驻延安。中共中央在保安期间,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或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先后发布了《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致中国国民党书》、《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重要历史文件。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此外,还开办了抗日红军大学,培养了一批党、军的高级指挥员。党中央、毛主席在志丹战斗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这里也被誉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保安革命旧址有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室和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等。毛泽东旧居,系一排5孔石窑,依山开凿,坐东面西,毛泽东办公室为南起第2孔石窑。毛泽东在此签署发布《中华苏维埃政府对哥老会宣言》,并多次会见采访西北苏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此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等重要著作,并同其他中央领导一起,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徜徉在保安革命旧址,抚今追昔,心潮澎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经逝去,但是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刘志丹烈士陵园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真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模山,一心要共产”。默念着陕北当地流传的关于刘志丹烈士的小调。沿坡而上,巍峨的大门上“志丹陵”三个字,尤为壮观。陵园内雕梁画栋,飞檐凌空。大厅正脊上镶着红五星,四面斜脊各竖一把红色的火炬,仿佛烈焰在熊熊燃烧。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后改为志丹),志丹县(旧称保安县)金鼎镇芦子沟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党派遣他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武装起义的工作。1928年5月,和谢子长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返回陕北,在陕甘边界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1935年9月刘志丹任红十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但“左”倾路线又给刘志丹及广大干部扣上“反党”、“反革命”、“叛党”等大帽子,对他进行残酷斗争,肆意囚禁。直到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纠正了这里的错误路线。他恢复工作后,担任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红军北路总指挥兼28军军长等职务。1936年刘志丹率军东征,4月在猛攻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时,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4岁。
谢子长烈士陵园
1897年1月,谢子长出生于子长县(旧称安定县)李家岔镇枣树坪,他是陕甘、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创始人之一。1922年在山西阎锡山开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县民团,任团总。翌年赴京津,于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返陕北开展兵运和农运工作。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三次起义,打响了陕北和西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次年,又参加领导了渭华起义。先后担任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要职。1934年8月带领部队强攻清涧河口时,胸部中弹,带伤指挥,直至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后伤势恶化,于次年2月21日逝世于安定县灯盏湾,时年39岁。同年5月,为纪念谢子长将军,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改安定县为子长县。
谢子长陵园按地方特色修建,园内矗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塔身三面刻有子长县为革命捐躯的300位烈士英名。园中,谢子长将军雕像,肩披大氅,身着戎装,中央大碑亭内立有三通毛泽东题词石碑,分别书写:“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和毛泽东1939年撰写的《谢子长烈士事略》石刻碑。
十年风雨,坎坷革命路,纵然生命短暂,但是他们短短的一生却是中国历史厚重的一笔。“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永远活在陕北人民心中。
抗日军政大学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奋斗、英勇牺牲”这里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里理论和实践得到充分运用,学习、战斗、生产,这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学院。
在延安市北二道街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上,“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门楼极为引人注目,校门两边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循着历史的印记,我们在他们学习生产的地方驻足,追忆那段艰苦岁月的大学时光。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1936年6月1日,以西北红军大学为基础,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1 9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并随党中央从瓦窑堡迁到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
毛泽东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抗大”把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优良传统作风,作为教育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敌人封锁、物质生活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抗大”师生“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经过培养锻炼,使许多青年很快成为能文能武的革命先进工作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成为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抗大也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战堡垒,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纷纷奔赴延安,报考延安各抗日院校。抗大每天都要接待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新学员。抗日战争时期,“抗大”先后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其中有身经百战统率千军万马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和各级指挥员,也有深入敌后带领群众开展斗争的各级干部。这一大批干部对于中国人民子弟兵的发展壮大,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1年11月大青山突围战中,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校长周纯全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浴血奋战。以其劣势的武器,抗击着装备优良的敌军,为突围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取得突围的重大胜利,保存了山东大批宝贵的革命骨干力量,在抗大校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
相关热词搜索:;激情岁月读后感燃情岁月感悟篇三
妈妈是一个与共和国一道成长的人,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智慧的妈妈,是一个有着潺潺流水般人生的妈妈。
我不想用很多华丽的词藻来衬托妈妈是个怎样伟大而不平凡的人,因为天底下的妈妈在自家孩子的眼里都是一样的充满爱。每每说起她的人生经历,她的感慨就颇多,一打开就收不住话匣,说的最多的也是她曾经年轻时所经历的,话语就会止不住......心里就有种想拿起笔为她写点什么,留住她心里的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献给她的70岁!
跟随着时间回到她的花样年华(我眼中这时的妈妈很清秀,我只能用这个词形容她,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清秀甚至让我嫉妒)。
妈妈那个年龄段的人普遍家里的孩子都是比较多的(妈妈家七兄妹),且生活也都比较苦。在她的记忆里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还常吃米糠拌点菜叶,难以下咽的滋味至今还记得,更痛苦的是吃了以后很难排出来,还要帮最小的弟弟用手去抠出大便的的痛苦记忆一辈子都不会忘,在那个年代饿饭是常有的,如果自己还想要读书就要靠自己去赚学费,所以妈妈就利用节假日空余时间常带着二舅去挣学费,当时找的事就是给人挑砖头。
每次挑砖来回要走几里地,沉重地砖头压在他们稚嫩的肩头,妈妈的肩头常常红肿着,当时二舅年纪小,挑不多远就摞下担子哭着不肯往前走了,我妈就要放下自己的挑子回头去把二舅的挑子接过往前走,就这样挑一段,又走回去接二舅再往前走……可以想像那个年代吃不饱还要自己赚学费,还要做家务等等吃的那个苦是不言而喻的。
艰难的熬过了初中毕业了正好赶上上山下乡运动,为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大红花坐上拖拉机和十几个同龄的女孩一同来到一个陌生的农村下放。
刚开始的新鲜和忐忑慢慢的被忙碌的农村生活代替了,每天都要去地里干农活,用妈的话说干活也叫挣“工分”,每天只能挣到六毛钱,早上早早的要起床,晚上要很晚才回去休息。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就特别的好玩,那时候大家都很年轻,每个人都是添一大碗一大碗的饭围坐在一起,那时也没有什么菜,大家都吃些自己从家里带的很咸很咸的咸菜,因为咸点可以多下点饭,咸菜也可以吃的时间久点,甚至是有些人用点盐水就可以下饭,大家都是有说有笑的,现在想想当时那种感觉比现在吃肉都好吃。
在她的记忆里,下放时有几件事记得特别清,夏天干完活没有热水洗澡,天又很晚了,没办法只能就着井水冲澡,因为井水是冬暖夏凉,既使是夏天那水冲在身上也是刺骨的`凉,几个女孩围成一个圈,要冲澡的女孩站在圈中间鼓足勇气嘴里数着:“一、二、三”从头往下冲,就这样一个一个接着冲。
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大家身体可好了,就是这样冲澡都没啥生病感冒的,第二天早上起来个个都还是生龙活虎的照样开工。
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天在收工回家的路上,天空突然全部暗了下来电闪雷鸣的,那些干活的男人们一股脑的全不见了,狂风把树叶吹得“唰唰”作响,让人睁不开眼,看到此情此景把她们几个女孩子全吓懵了站在原地不知往哪去,在这个前无村后无店人地生疏的地方,周围又没有可以躲雨的地方,几个女孩在黑暗的雨夜里吓得瑟瑟发抖,心里怕的要命。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哭着喊的都有,这时其中有个年纪稍大的女孩就说大家手牵手一起去找个可以避雨的地方,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没一个人敢松手,那怕是摔倒再爬起来也顾不得满脸满身的泥水、泪水往前走。
后来妈妈回忆说,有时候没事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讲些“鬼“故事总是把她们吓得不轻,在这样的雨夜里心里想到这些“鬼故事”更是让人毛骨悚然。经过这样一折腾,有些人生病了、还有些女孩因为没有做过农活,或是不习惯便开始哭闹着要回家的,闹情绪的等等现象都有了。
可是从妈妈语气从没听到过“很苦”这样的词,甚至觉得在那几年里,学到不少的知识和生活常识,也从身边人的帮助中更加懂得了要自立,还有可能是因为从小做惯了,在这还可以吃饱饭也没有那么繁重的家务所以也不觉得苦,再加上妈妈做事很有条理,也比较灵活,大队里就安排妈妈去做些记账目或管理一些类似仓库的事,后来因为分工的需要,又安排妈妈去帮着做挂面,也就是那种细长细长带点咸味的挂面,最起码不用在外面风吹日晒的,但是农忙的时候还是要出去帮忙干活。总之,要独立,自强,自立,多学多问就是她当时的信条。
再后来,在下放的地方(也是我爸的老家)经人介绍认识了帅气的小伙——我爸哦!就这样一对满怀着梦想,充满着激情的年轻人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也和他们那代人一样家徒四壁白手起家,每一样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积累的家业,从中的过程只有他们才记得,一辈子难忘,也一辈子在他们的口中津津乐道,反复回味着,咀嚼着他们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五味杂陈。
但不管生活怎样,妈妈带给我的感觉就是很乐观很坚强很有韧性的女性。她常说“因为无论你怎样的折腾,生活还得继续,那个年代你只能去找生活当中的乐趣,在苦难中发现生活的磨砺会是你以后人生的宝贵经验,曾经在困难时期帮助过你的人,一辈子不曾忘却也不能忘,苦难教会人成长,也教会你汲取别人的长处,会少走很多的弯路”这些话一直是妈妈在我们这些儿女面前常叨叨的。
随着爸爸的退伍分到了新钢工作,妈妈也带着我们举家迁过来,这中间妈妈干过很多种工作,最后的工作就是街道居委会主任的岗位,她管辖的片区是个老片区,住户都比较分散,人员又比较复杂。除了她自身的本职工作还要带着我们姐弟几个,操劳家务。那时的爸爸就是个“工作狂”,常常白天是见不到他的身影,晚上我们睡着了也不知道他啥时候回来的,而妈妈的工作性质是经常要去调解各家的家长理短,邻里之间鸡皮蒜毛的事,还要包括户籍管理、卫生,治安就每天也是非常的忙碌,就是因为她这样的忘我的工作,羸得了片区居民的尊敬和赞赏,所以再难调解的问题在妈妈的调解下就都迎刃而解,家里抽屉的那一摞摞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就是对她工作的认可的最好证明!看当年妈妈披上“全市十佳调解员”红带花的笑容多灿烂。
也就在去年的重阳节期间,新钢街道办在新钢社区开展的“文明老人”评选活动中爸爸妈妈又再一次登上了“相敬如宾好老伴”的领奖台。好样的爸妈!让儿女骄傲的爸妈!
时光荏苒,它带走了父母的一袭黑发,花白色的头发已愈发的明显,渐皱的脸庞,驼了的脊背都在告诉我他们已走过人生的70年岁月,已从灼灼年华步入到养儿育女的中年,再到儿女各自成家,他们已退休在家带上孙辈,妈妈在闲暇时间还会打打太极拳,有时到菜地和爸爸种种菜,摘摘菜,带着狗狗早晚出去溜溜弯,过着普普通通的快乐晚年生活,希望时光你慢些走,爸妈你们慢些老!
激情岁月读后感燃情岁月感悟篇四
《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不久被搬上了荧屏并作为书籍被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喜爱着,有人为这个故事而哭,也有人为它而笑,因为从祖辈,父悲到儿辈,面对着它的每个人几乎都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身边的人,找到了每天在自己身边不断上演的平凡故事。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橄榄绿的军装,纯真的岁月里纯朴的人们,没有矫饰的虚伪,那股带着仿佛已远久的真与善,夹着淡淡的乡土味的质朴的春风扑面而来,吹绿了大江南北。
这是一个平凡的年代,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酷爱流行的“弄潮儿”是不太会喜欢这出剧的,因为它太平凡。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将激情融合在日常琐琐碎碎的生活中,激情才会长流不息。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流星瞬间的许愿,他们是在吵吵闹闹中,在互相埋怨中不断磨合的,既热闹又平静地走过了三十七年。三十七年前,他“骑着一匹破马,挂着一支破枪,一脸胡子,眼睛贼溜溜的盯上了她”;三十七年前,她着一身飘舞的红妆,舞动着青春的激情,在他的面前闪耀。这刹那的相遇,却注定了几十年的相伴,刹那的激情也铺垫了几十年的平淡人生。生活的时光就是这样静静地流淌着,也许在这几十年里,她失去了许多,错过了一份可能燃烧的激情,错过了一些只能作为回忆的曾经的美丽;他也可能失去了许多,从金戈铁马的时代走向没有硝烟的时代,从战场上的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到“混吃等死”,在一天天的平淡中反刍着昨日的激情。但生活就是不断的失去与不断的创新。她把激情融进了几十年的琐碎中,创造了一份长相厮守,创造了儿女们的茁壮成长;他把革命的激情融进了和平时代的建设中,融进了与军装一样绿得耀眼的一洼菜地中,创造了军人们在灾区如在战场上一样威武的身影,创造了一份如蘑菇囤一般纯朴的生活。和平时代没有轰隆的炮声,没有在炮声中崛起的元帅、英雄;平静的日子里只有一条情感的涓涓细流,偶尔加上一点点吵闹作为调料,将锅碗瓢盆的交错声融系在一起,这就是生活的交响曲。平静的岁月依旧,然而,激情已流过。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把自己的激情留在了纷飞的战火中,把平淡留在了小屋里那无数次的回想中;储琴把错过的激情留在了过去的记忆里,把平淡留在了几十年锅碗瓢盆的琐碎中;石晶将激情留在了默默的等待里,将平淡留在身边默默关怀着她的`人;石林将激情贡献给了让他既恨又爱的军营磨练中,将平淡留在了与父辈一样延续不断的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中;而石海呢,人生里一段与父辈,兄辈们一样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正要开始。
生活就是这样起伏交错中向前延续的,苍白的人生中没有激情的,而没有平淡的生活也孕育不出高昂的激情。在我们遭遇激情,创造激情的同时,我们已开始筹划了生活的平淡,平淡是激情的余音袅袅,又是激情漫长的起跑线。激情源自于一份美丽的回忆里,源自于一张老去发黄的照片里,源自于一声久违的问候,源自于一杯身边的热茶,激情源自于一份相守的平淡。
激情岁月读后感燃情岁月感悟篇五
毕业感言大家都知道,那么毕业感言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整理推荐成长岁月 激情飞扬毕业感言,欢迎大家阅读哦!
一转眼,就要递交自己最后一份作业,大学时光就要在几个星期后画上句号。
我记得海关后面的那段路好长好长,心里空空荡荡。但我却没敢再回头看一眼来送我的同学们,怕他们看到我不争气的泪从脸颊滑落。
刚入校时,我特别羡慕本地学生。他们大都在本州上学,依然住在家里,衣食无忧;他们用母语学习,无语言障碍;身边有很多中学同学,一起玩耍聊天。而我呢?课堂上要想着回家收起早晨晾晒出去的衣服,要惦记着准备晚餐。找个机会与朋友凑钱吃顿火锅就是十足的奢侈。
此时,那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开学第一堂课,面对老师提问,明明知道答案的我,却担心发音不准被笑话,犹豫中举起手而后胆怯地放下;一次公开课上,面对老师飞快的语速,我们4个中国学生一脸茫然,却没有人有勇气告诉老师我们的'感受。终于,我鼓足勇气,举起手请老师重新讲解一遍。那一刻,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
能用英语流畅自由表达该有多好!为此,我奋发努力,利用一切机会学英语,就连每天坐公交时,我都带着耳机练习听力、纠正发音。大量阅读原版读物,从流行的少儿读物开始,我一口气读了《爱丽丝漫游仙境》《哈利波特》《小熊维尼》等。后来,我下了狠心,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干脆同时攻读英国文学学位,广泛阅读了英语文学大师狄更斯、莎士比亚、伍尔夫、雪莱等人的作品,一路下来竟然有数百本之多。英语当然也获得了大大提高。
在学校,我参加了义工组织的支教活动。澳大利亚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也有很多偏远地区,那里的学生数学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知识贫乏。我凭借在国内接受过的数理化良好训练,在支教中,既发挥了特长,又锻炼自己,还获得了学校和社区的好评和认可。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我从竞争激烈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获评“2013年度澳大利亚全国最佳留学生”。
参选并胜出成为阿德莱德大学学生会主席的经历是我留学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这不仅实现了我个人的一大突破,而且创造了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亚裔留学生在该校的历史。阿德莱德大学有悠久的留学生传统,并且出过两任新加坡总统和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但是,在该校100多年历史上,从来没有中国留学生或者亚裔学生当选过学生会主席。我和朋友提起这一点时,他鼓励我参选,并指出我的竞争优势,希望能放手一搏,不留遗憾。
当我宣布参选时,支持者之多令我意外、令我感动,那些与我平时意见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同学向我表达支持。最终,我以最高票数当选,非常荣幸地与前任学生会主席们,包括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吉拉德、现任联邦工业创新科学部长佩尼、前任民主党党首迪斯波嘉、前大法官约翰斯顿等一起载入该校历史。
临近毕业,归国之情愈浓,我下决心回国创业,而身边的不少中国留学生也作出了相同选择,大家相约毕业后一起回国工作,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满腔热情,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如果青春是一张cd,大学时代,我们用汗水和激情在澳大利亚刻录下这张cd的a面;那么,我坚信,回国后,我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在b面刻录下更精彩的未来。
激情岁月读后感燃情岁月感悟篇六
大家都说,一位好老师的恩情可以让他的学生感激不尽。是啊!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李桃中的一棵,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当我六年前,跨入这个新的学校的时候,第一个教我数学的,就是您,李老师。
我听了您的一番话,感触非常大,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还有一段记忆,也使我刻骨铭心。
您的批评和鼓励,还时不时地回响在我的耳畔,它教我做人的道理,您的话,使我终身受益。
祝您:
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