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金融风险防范篇一
摘要: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为此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金融案件的发案率逐年上升,涉案金额大、牵涉部门多成为一大特点。但对金融案件的分析可看出80%的金融案件离不开会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清算,所以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在金融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金融内控管理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从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产生风险的原因及防范风险的相应对策等三个方面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一、现行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2.操作违规,加大结算风险。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结算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不按规程操作越权办理业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为加大了结算风险。
3.内控不严,会计人员约束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行为不规范,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密,制度不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贿,任何一个案件会或多或少涉及经营核算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就会为犯罪分子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1.建立内控制度体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其中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金融会计人员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他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化解风险。
2.改革会计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会计工作受同级领导的体制,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目前,较为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金融会计委派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行对各分行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分行对所辖分支机构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会计经理的人事关系隶属派出行,工作关系系由派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双重管理;二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资格制度。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经委派人员管理机构按有关程序考核确认后,报行领导批准其委派资格;三是赋予会计委派经理与履行职责相当的权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4.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同时,还要重视会计分析,建立预警机制。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了解过去不是报表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前景,帮助领导层了解过去、规范未来,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反应,才能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范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金融风险防范篇二
;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企业金融风险防范中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企业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 防范 化解
一、企业金融风险概念综述
企业金融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金融产生的经营风险的可能性。目前阶段,企业发生金融风险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企业资不抵债,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未能开展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将会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严重时还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导致企业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较多,如投资风险、贷款风险等,企业金融风险由于其因素的多样性,导致企业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并无其固定程序,企业在设置金融风险指标的过程中必须对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总结出自身生产经营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变化性,从而有效提升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力度,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二、企业金融风险诱发因素分析
通过对我国多家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与考察后发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我国大部分企业已能够有效地进行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在进行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时存在着不足之处。通过总结与归纳可知,我国目前阶段企业金融风险诱发因素主要有下列三类:
(一)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尚不完善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金融综合改革,虽然极大幅度地提升了我国银行的经营自主性,但是由于我国银行经营模式尚未成熟,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普遍提升。而部分独资银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贷款制度,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同时,由于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导致我国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下降,最终使我国金融行业更加脆弱,无法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支持。
(二)信贷风险对企业金融风险的影响
信贷风险是企业金融风险的主要诱因,由于企业资金贷出与清偿资金流入之间总是存在着时间差,而贷出与清偿时间差也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导致企业资金的周转始终存在着信贷风险。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现金流管理中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难以有效地对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有效管理,导致企业信贷风险提升,制约着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效率。
(三)经济大环境对企业金融风险的影响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处于发展状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经济波动。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经历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整体经济秩序较为混乱。同时,由于非法信贷融资业务存在着较为可观的利益,部分商业银行往往会忽略非法信贷融资业务的风险性,长期从事非法信贷融资业务,进一步导致我国整体经济秩序混乱。由于我国银行的金融业务尚未发展完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往往较为单一,而各个信用评估机构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也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企业规避企业金融风险的措施探讨
(一)构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在规避企业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可通过构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方式提升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企业通过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发展潜在客户,并使客户认同企业的价值。企业在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在结合市场变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客户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为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提供支撑。通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将传统的产品中心转移为客户中心,将客户需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最后,企业应当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内部构建客户的信用评定系统,通过全面详细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能够使企业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评级控制贷款期限和浮动利率,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资金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企业发生金融风险。
(二)通过业务多元化分化企业金融风险
通过业务多元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效率,从而分化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进行业务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当对各类业务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风险,总结出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概率。若存在风险比重较大的业务,企业应当及时通过合法的交易手段将风险比重大的业务进行转移,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金融安全性。
(三)扩展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开展各类融资活动。目前阶段,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时,除了向银行申请贷款外,还能过通过股权抵押、向其他企业贷款等方式获取融资资金。因此,企业应当积极扩展自身的融资渠道,从而使自身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在拓展融资渠道的?^程中,企业首先应当积极与银行保持联系,配合银行开展融资风险的相关调研工作,使银行能够认同自身的发展能力。其次,企业应当积极开拓民间融资渠道,如企业债券、私募基金等方式,实现企业的融资目的。
(四)强化企业资金预算管理效率
在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预算管理效率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企业应当对自身以往的财务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预算资金策略。其次,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应当准确分析投资项目的回收周期及可行性,提升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四、银行与监管部门防范企业金融风险的措施探讨
(一)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防范企业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其管理职能,及时向银行通报各类融资平台及地方政府的相关贷款情况,并对银行的贷款审批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督促银行构建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估体系,从而提升地区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及时构建地区资信黑名单,将以往造成重大金融损失的主要责任人列入地区资信黑名单内,从而限制资信较差人员获取相关金融服务,通过资信黑名单能够使各个企业负责人重视自身的资信等级,自觉遵循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最后,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强化与银行之间的联系,积极构建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沟通渠道,使政府与银行之间实现高度灵活的信息沟通,为全方位降低信贷风险提供信息基础。
(二)银行需要更新自身的金融服务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在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提升的同时,金融服务需求也正处在多样化、专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各界的实际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小额信贷、融资等方式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为多样、更为专业的金融服务。同时,银行可通过现代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会议制度提升银行面对企业金融风险时的决策效率与决策水平,共同提升银行抵御企业金融风险的能力与效率,为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定的支持与保障。
(三)及时开展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活动
当企业金融风险实际发生时,应当通过各类金融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因企业金融风险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及社会损失。由于企业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成因较为复杂,因此在开展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对企业金融风险的实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总结出企业金融风险的主要诱因,从而为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活动提供控制目标。在开展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活动的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应当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经验工作者,共同组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制定小组,共同制定具备指导意义的统一防范体制,使银行与企业在面临企业金融风险时能够有法可依,共同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在制定完成企业金融风险统一防范体制后,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坚定维护制定完成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金融风险防范体制的严肃性与公正性,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保障银行实现自身的债权,并严惩破坏国家金融秩序的不法分子。
总而言之,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需要企业、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只有三者做到高效的配合,才能够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威,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j].时代金融,2017(05)12-14.
[2]朱明涛,浅谈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企业管理,2018 (01)26-27.
作者简介:林琳(1980-),男,壮族,广西横县人,经济师,本科,主要从事金融管理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风险防范篇三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摘要
经济的迅速发展,稳定的经济局势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金融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国际金融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金融体制业得到进一步完善,但金融风险业较突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知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业审慎经营和监管,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与化解水平,维护国家金融的安全。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防范 化解?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一)信贷风险
我国的银行业为了不断的增加盈利,大规模的开展贷款业务,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上升,资产信贷的质量随之下降,个人信贷、企业信贷不能准时还贷,造成银行的坏账、呆账逐渐增多,造成银行的信贷资产流失减少,产生信贷风险。不良资产的增加对于银行的来说存在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影响银行的资产周转,造成大量的财物损失,使风险不断的加剧,影响金融业的正常运转。
(二)利率风险
市场利率的变动是不确定的,给银行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产生偏差,利率水平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产生多种不确定的因素,给银行的预期收益带来了不确定,加大银行对于市场利率的预测难度,从而承受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以及选择权风险。利率风险一般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价格水平、政府政策、股票和债券市场、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造成股市、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运行,过度的投机行为,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个人对于股票的投机行为造成股票价格偏离实际的价值,大规模的上涨或是下降,产生的风险严重的影响股市和股份制度的正常发展。这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造成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产生的原因
(一)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不良贷款的比重增加使银行的资本质量下降,这是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的经济制度的不完善,融资方式的落后,大部分的融资方式都是采用直接融资方法。企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我国的政策上对企业发展的支持,直接利用银行贷款半政策性的方式帮助企业融资,强制性的贷款,当企业资金周转产生问题时,不能及时快速的还款,产生的不良资产就有银行自行承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较大的潜在金融风险,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比率上升,银行的资本运营产生问题,影响银行的资本周转和融资能力,银行营运上的亏损,最终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规范
我国的金融市场的起步晚,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发展才有了起色,金融市场的建立还相对滞后,没有严格的 管理机制来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营。我国对与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金融风险意识薄弱,还没有从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中转变过来,思想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市场中,没有风险的防范意识,从意识上就落后于发达国家。其次,金融市场的制度不健全,没有健全的机构制度 管理金融市场,产生较多投机行为,严重的破坏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最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相对落后,没有引进先进的金融体制改革经验,金融体制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需要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增加风险的防范意识。
(三)金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构成分为金融机构的直接融资和非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的直接融资主要体现在我国的银行业对于资本的聚集,间接的融资主要是非金融机构例如利用保险、证券交易、股票交易等进行融资。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远远大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国有企业政策性贷款,对于非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较少,国有企业的贷款率达到银行贷款的90%左右,但是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只能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金融资本的使用和企业的产值极其的不合理,银行的贷款应该考虑到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调整金融资源不合理的使用模式,减少信贷风险,对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给予资金的支持,分散国有企业的贷款风险,减少不良资产的比率。
(四)金融立法与监管滞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时间较晚,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对于金融业的立法体系尚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有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会诱发金融风险潜在的因素,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对于金融业的监管也十分的滞后,我国金融业的监管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十分严重,例如金融立法滞后,金融监管部门不健全,金融监管的体系缺失都会导致金融业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 管理风险,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巨大隐患,随时都会诱发金融风险聚集带来的金融危机。
三、对防范与化解我国主要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
相比较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位居优势的:1、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但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
2、1994年开始的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实现本国货币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这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已比较充足的基础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坚实保障条件的。3、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经过努力,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并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4、我国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立足于国情,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监管能力,谨慎行事,比如,我国政府已确定只有当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考虑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问题,这对我国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5、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二)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一,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
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 有关会计帐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第三,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二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第四,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20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第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第六,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借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减少由过份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当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陈树生.中国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j].求索,2004(3).
[2]龚馆.国际金融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秦江波、孙金梅.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科技与 管理,2003(6).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风险防范篇四
2017年2月份开始的次贷危机造成美国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也影响到了全世界的经济与金融领域。2017年9月,面对次贷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美国和其他主要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那么,美国的金融危机因何而起?它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我们又该怎样防范金融风险?日前,在天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美国的困境
20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一定意义上讲,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二是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三是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正如南开大学教授刘骏民所言,金融创新将收入流最大限度的资本化,造成了经济的虚拟化,而经济虚拟化的本质不过是将金融杠杆推向所有可以用金融杠杆创造货币收入的领域,美国在将各类收入流资本化的同时,也将金融杠杆泛化到各个领域,导致各种投机活动盛行,并使得风险遍布于经济的各个领域,经济越来越脆弱。
次贷危机的性质就是美国国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它是美国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市场信用系统的危机,是经济虚拟化条件下,杠杆过度运用的必然结果。国内金融危机使得国际上对美国金融资产的信心发生动摇,从而一定程度地引发了国际上对美国国家信用的动摇。
虚拟化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李宝伟认为,随着经济虚拟化发展,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杠杆交易增多,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加大。虚拟资本价格波动对金融机构风险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影响在上升,次级债危机表明这种影响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虚拟资本价格的波动对金融机构稳定和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银行脆弱性。
美国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虚拟经济部门,从全球吸收资金,推动了本国虚拟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但是,不论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还是欧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都存在这种危险——即一国或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会刺激该国虚拟经济(主要是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发展。这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进一步刺激货币过度发行,这一趋势是不可逆的。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的内在矛盾成为全球流动性膨胀和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根源。这种货币发行与负债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才能保持稳定,但是发行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发行国的发行冲动必然使这种世界货币的发行不能保持与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这种失调是造成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根本原因。
最终是不能退出市场的,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如果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这种危险就始终存在,类似次级债危机的情况就会在未来不断发生。
金融在国民经济中一直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一国经济运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体系是否稳定。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徐新华认为,一个成熟稳定的金融体系,一定有一个有效合理的融资体系,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有其优缺点,间接融资可以更好地控制单个融资风险,直接融资在系统风险的控制上更具有优势,不过有效合理的融资体系一定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合理组合而成的。
目前来看,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还很大。从1980年至1984年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的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中看,四国中贷款融资比重最高的法国其比重也没有超过50%。然而2017年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是18比82。这个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改革以来历史上最高的20%。这造成金融风险过分压在银行身上,使银行不堪重负。
同时,这种融资结构实际上是企业在高负债的情况下进行经营的,极易引起和积累融资风险,简而言之,企业把大量的风险都转嫁给了银行,导致银行的脆弱性进一步恶化。在这种典型的融资结构中,银行的融资功能过强,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过弱,银行积聚了大量的脆弱性,一旦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不能及时偿还银行的贷款,银行的流动性将受到极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巨额呆坏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积累而成的,显然这样的融资结构极易引发银行危机。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金融风险防范篇五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国际金融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金融体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但金融风险也较突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业审慎经营和监管,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与化解水平,维护国家金融的安全。
我国金融风险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按照风险来源的不同,金融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市场风险它是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这些市场因素对参与者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通过对其竞争者,供应商或者消费者所造成的间接影响。
信用风险它是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无法偿付或者无法按期偿付)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涉及信用风险问题:除了传统的金融债务和支付风险外,近年来随着网络金融市场(如网上银行,网络超市等)的日益壮大,网络金融信用风险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
(3)流动性风险它是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可能损失的风险。当金融参与者无法通过变现资产,或者无法减轻资产作为现金等价物来偿付债务时,流动性风险就会发生。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款会相应增加,而贷款则会因为未来成本的下降而转为在未来进行,此时贷款需求减少,这时银行一般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而当居民和企业预期利率上升时,为了减少未来融资成本,现时企业的贷款需求会突然放大;而居民的储蓄意愿会向后推迟,造成银行的预期资金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银行流动性供给不足,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4)操作风险它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它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金融参与者潜在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对操作风险的研究与管理正日益受到重视:从定性方面看,各类机构不仅通过努力完善内部控制方法来减少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从定量方面看,它们还将一些其它学科的成熟理论(如运筹学方法)引入到了操作风险的精密管理当中。
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风险防范篇六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金融风险的产生。我们需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研究,尽快化解金融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风险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 措施
金融风险现状分析
第一,不良贷款问题非常严峻。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在过去18年中持续上升。并且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下降,从11年的9.5%下降到了16年的7.2%,不良贷款从1.05亿元增加到2亿元。受不良贷款影响,已经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而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支柱产业,银行业的金融风险就是整个金融界的风险。第二,虽然影子银行的运行模式与商业银行没有明显差别,但其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却非常高,如果发生金融风险,会导致整个影子因银行系统崩溃,给金融界带来巨大冲击。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形态不容乐观,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由于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不同地区的金融风险都带有很大的联动性,这也是金融风险区域性特点的表现。首先,产能过剩风险。由于我国高排放、高消耗产能过剩问题,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1]。由于产能过剩会占据大量资金,从而间接的加强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而导致企业融资难、贷款利息高,形成恶性循环。
“流动性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支付能力正在严重下降”。
流动性风险因地区而异,导致人们支付不同的能力。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国家风险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利率和汇率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不断变化,因此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国家风险,使其也在不断变化。
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整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双方在中国金融市场交易中提供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导致了双方利益的不平衡。企业募捐者拥有所有的信息,但也知道风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银行对企业信息的理解越来越困难。然而,企业拥有所有的信息,而且他们也拥有大量的市场信息。因此,银行和企业可以使用它。但是信息是不平等的、不对称的和不完整的。
金融体系自身的管理模式不健全
“金融系统自身的管理模式并不完善,没有完整的自我防范和风险控制能力。此外,相关机构的社会信用意识也较浅,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存在风险转移现象。因此致使混业的状况也比较严重。而且商业环境严重恶化,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下降,非国有经济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誉将下降,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将相对较差。由于与金融服务业有关的中介机构内部系统的治理,克制和奖励机制尚未确定,一些机构经常有一些与货币有关的违规行为,而且金融债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导致人们不再信任金融机构。因此,它凸显了金融监管体系严重缺乏监管和有效性。在处理金融领域的犯罪活动时,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中国社会信用的法律保护也存在严重问题。
推動金融行业转型进程
如今,推动金融业转型进程是新常态下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优化、调整贷款配给方向,对于产能过剩企业需要降低信贷支持力度,并要求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限期整改,将优先的扶持资金与先进技术融入到传统企业改革升级中,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提供多方的金融服务。再者,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相对较晚,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进,但距离完善程度还有很长一段路,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继续改革。
推动金融消费与监管转型
在新常态下,金融业必须进行金融消费转型升级,并根据多元化金融产品发展。通过消费模式转型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推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金融市场消费中,从而实现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实现金融监管机制改革,我国有关政策中明确指出,金融监管必须要全面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与标准,不断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由于近些年我国民间融资所造成的金融风险事件不在少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短期也无法消除,从而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针对民间资本活动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强化民间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与风险评估,保障民间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重新布局客户服务结构
积极调整优化客户服务结构,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重点,突破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的信贷规模,全面扶持具有代表性的、绿色环保性的企业,重点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4]。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信贷业务流程工作,全面掌握信贷标准与信贷等级,时刻保持与市场经济接轨,全面创新金融服务,确保金融业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金融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和危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积极采取措施尽快解决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运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样才能够全面保障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分行)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风险防范篇七
;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自从上世纪以来继原材料、产品市场竞争之后的第三次竞争焦点,因而,金融体系健全性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决定着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即金融风险是伴随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并予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是确保金融安全的关键,关系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的效率。实际上,由于金融几乎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
一、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几点认识
(一)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
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以金融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发现与广泛使用,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如果失去了产业资本的广泛支撑,金融资本营运的不确定性及其决定的风险也就更大。这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有的市场性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资本的日益集中也变得集中化了。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当这种集中性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1997年以来由货币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某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混乱,就是有力的证明。
(二)体制或机制因素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
除了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外,随着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以及证券化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变革趋势向各个国家的漫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也使各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监管能力在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中变得日益突出与重要。但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础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使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磨擦与冲突,这种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协调与不确定性的增大,就使得以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与犯罪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一类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在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予以回顾时会发现,随着金融变革的进展,金融法律经历了一个由开始时强调管制到后来强调监管以及再后来的放松监管的过程,但发达国家的“放松监管”强调的是在利率自由化与金融市场国际化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在新兴市场化国家与地区,“放松监管”变成了消极的“不加监管”,明显的表现是,金融立法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这种状况,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
(三)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尽管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影响较大,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如此情况下,就不能不与政府财政有关。事实上,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动荡,没有哪一个不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问题,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亿美元。这说明,没有强大坚实的财政基础,就不可能有稳健可靠的金融市场,也就没有切实的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开放的国民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集中趋势明显,也必然伴有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
以下是对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中主要因素的分析。
(一)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逃、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大,风险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份额超过40%(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应收未收利息数额较大。其中,由于我国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在过去的20年间逐年减少,财力较紧,因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较少,使其资本充足率较低,影响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其他综合性商业银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通胀时代,高息揽储现象严重,相互融资较乱,信贷资金运用的约束性较差;由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城市合作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过去的一些信用社乱集资现象严重,亏损较大,使其营运隐含着较大风险。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
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进行清理前的1995年底,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共有393家(其中地方性公司为369家),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当时的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金融信托机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增加。据人民银行统计,许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一些公司净资产为负数;全国所有信托投资公司的帐面统计资本充足率为6%,有些机构的这一指标为负数。成为当前金融风险主要隐患之一。
证券公司作为新兴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之前,设置较为混乱,不但数量众多,与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很不适应,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对证券经营市场的垄断局面,影响了市场的效率;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监管滞后,使这些机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大量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从商业银行拆借巨额资金,申购新发股票和进行二级市场炒作,不仅使股票一、二级市场不公正交易严重,而且将资本市场风险传导到货币市场,危害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随着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人数的增加,各家证券经营机构吸附大量支付保证金,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渠道进行监管,
1几乎没有一家证券经营机构不挪用这部分资金头寸用于自营业务的,其中隐含的风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三)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
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但直接金融资源配置却并未适应这种国民经济格局的变化,银行信贷政策基本没有考虑个体私营企业的需求,按1997年底的余额计算,全部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6.75%,对三资企业的贷款占2.52%,对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单位的贷款占0.52%,国有企业贷款占到90%左右,但国有企业仅占全社会总产值的1/3左右,融资与产值贡献率极不协调。这说明,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三、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
从我国能够顶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事实看,我们对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不同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化国家与地区的是,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位居优势的:
1 / 2
1 / 2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