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成长的阶段性记录,每一个阶段都值得被留存。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但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了解一些好的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撰写总结的能力和水平。
苏轼的篇一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词。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篇二
我对宋词情有独钟,尤其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今天是中秋节,夜晚我来到了北宋时期的密州,当时苏轼就在密州当官。
我来到密州府衙,走进苏轼的房间,只见他正在一边坐在桌前吃着月饼,一边赏月,眼神中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我走到苏轼身边,他看到我,笑着和我打招呼,并示意我坐下。我轻轻地问:“苏轼,今天是中秋节,大家都在欢欢喜喜地吃月饼、赏月,为什么你这么伤心?”他回答说:“你有所不知啊!我和我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了,长大以后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说着,他便低声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等他说完,我已接着诵读起来。苏轼带着伤感地点着头。“苏轼先生,不必如此愁肠,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和你弟弟团圆的。”他拿起桌上的酒壶和我喝起酒来。我与苏轼对酒当歌,把酒言欢,好不痛快!苏轼喝得酩酊大醉,口中还不停地说“弟弟,弟弟”。苏轼先生是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毕竟我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不能体会苏轼的内心的痛苦,也无法分担他的忧愁,只有陪着他举杯畅饮。
夜已深,苏轼已酐然入睡。看着他那入睡时忧伤的样子,我不禁为自己和亲人生活在一起的感觉而幸福。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转眼间和苏轼游玩、探讨宋词几天了,已是该回家的日子了。我们两人真是舍不得分离,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临走之际,我祝福苏轼:“兄,但愿你早日和你弟弟团聚,让你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希望以后我们还能见面。再见!“再见了。你以后一定要来看我!”呼喊声中,我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世事!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再一次品味苏轼,又看到了他那不凡的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便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由此我们又仿佛身临诗之境:那苏轼宽阔的胸襟,因为当时的他正贬在黄州做刺史,但他却坎坷中还是始终不忘振兴国家,发扬国家光大,诗中,苏轼把他自己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肝胆相照,暗示自己仕途不畅,壮怀难酬。
走进苏轼。
苏轼情怀。
苏轼印象。
天昏昏沉沉的,整个世界都被黑色笼罩着,看着窗外剪不断的雨帘,你双眉紧锁。
雨已经下了近一个月了,护城河的水一尺尺地往上涨。再这样下去徐州城非得被水淹没不可。城里的百姓更是人心惶惶。
“报!护城河水又涨一尺”这样的消息几乎每半个钟头就有一次。如今水位已高达二丈八尺了,足足超出了徐州城一丈零九寸,可这雨一点减小的势头都没有,城里的商人富甲生怕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命运纷纷要举家迁走。一想到这,你的脸色又暗了一层,眉宇间的疙瘩越锁越紧。
“快开城门!我们可不想待在这儿等死!”雨声与喊声响成一片。苏轼知道自己害怕的事来了。城中的商人们终于按捺不住害怕的心理,想走了。可他们一走,民心定大乱,谁来治理洪水呢?一个箭步走出门,冒着大雨你登上城楼,对着熙攘的人群大喊:“静一静!听我说!”一遍又遍,焦灼的人群根本无视你的存在,任由你的声音被雨水淹没。“只要我苏轼不走水就冲不垮徐州城!”声音响彻大地,冲破雨帘惊得大家目瞪口呆。看着浑身湿透的你和你那坚毅的目光,大家明白,――你,值得信赖。
接下来的几天,你紧锣密鼓地张罗着抢险抗洪工作,你决定将水引入黄河,以解除徐州水患。白天在雨中能看到你披蓑带笠拄着拐杖,挽着裤腿,挥着铁锹,举起,落下,举落间尽是无比的坚强。看着你累弯身的背影,听着你略带沙哑的嗓音,徐州百姓再没有了怀疑,同心齐力地投入到了疏通河道的工作。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而我,哼,这个冰冷的秋千,依旧守着墙内这个零乱不堪、阴霾漫天的小天地。涟涟的雨水。
梦里寻苏轼。
;
梦里寻苏轼。
最喜东坡词,品东坡之词,如品烈酒,不似清照词之婉约,亦不似后主词之凄苦。子瞻之词,如大江东去,引人吊古伤今。是豪放的高歌,亦是如风的随意。
东坡词,一向豪放,倜荡了宋初词纷华猗霏的恶习,打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使人常感江山如画。虽饱受磨难,又怎能消去天生豪气。
他有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句,也与“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浅酎小饮;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开朗时,亦有“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情处。但纵使万般变化,当人们回忆大宋的豪士时,想起的不仅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岳飞,还有你啊,东坡!壮志难酬,尚为凌云汉。但是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你只能“倚仗听江声”,虽是“长恨此身非所有”却为何不早抽身而走,怕是不甘新吧。怀着宏图大志的你被一贬再贬,虽是“有恨无人省”,却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
你站在历史长河中,以江山为词,以社稷为诗,拌上自己的悲苦,就构成了宋朝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你那杯酹向江月的酒,洒过了千多年的时空,一直洒到了今人的心里。
给苏轼。
无题。
蝉鸣踏夏,秋踩蝉残,凝于临河白道,念蝉春生。水沉蜉蝣,忽觉年月易睡去。
墨雕湮开,挥鞭北上,败于薄暮晚年,恨世未容。漠上江南,恍如一梦惊醒来。
苏幕遮。
枝头影,水中斜,淡春欲艳,顾影仅悲怜。舟倚江边繁花盛,低唱浅斟,先触春无限。
独道阴,执意行,闯入非非,巧闻跫音微。一瞥余花尽凋零,声色契合,愿得美人醉。
江城子。
风猎云涌泪千行,百花放,草木长。宇宙湿浸,唯有深处藏。
人生未得尽苦尝,病榻上,忽遇殇。明晰黯淡,唯恨天惆怅。
江城子欲行。
昨日出行尚未央,甘潮重,压草伤,淡缕红脂,天边倾呢喃。
若恐无处安生场,即地躺,又何妨?一路跋涉,仅为行途上。
北望。
怨秋归南,童子嬉踏黄,红枫烈日欲灼眼,一雾忽迷帘。悲叹间隙,只恨身逢世乱,何以战余生。
阮郎归初夏赠四月。
思缕昏沉恐坠夏,一睡万世淌。春落荷生明淡塘,绿叶悄泪殇。
乔木晃,影红窗,隔尘别院藏。责己虚度春已失,心狂欲出山。
望江南月夜怀古。
裁月夜,万花紧闭合。唯有海棠悄明亮,映照淡光显晕黄,楼亭月滑桑。
夜深往,伫院久思恃。休恐月眼头上望,不过窥伺盼魂还,共饮酒润荒。
阮郎归忘年生。
书藏暗语似暗然,烛光透纱窗,半夏难忆心难安,浮声伴风还。
冷望川,忆前肠,疑怀虚若谷,然则万念字千行,倾刻俱生忘。
[这些是五月里断断续续作起的.给苏轼.也许有缺陷,见谅.]。
来源:
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苏轼的篇三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苏轼的篇四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そ酰朝露?`?`。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篇五
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6、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7、合则留,不合则去。
18、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9、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0、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21、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22、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5、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6、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7、心欲言而口不逮。
2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0、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31、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32、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33、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34、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35、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36、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7、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38、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3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40、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41、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42、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43、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44、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4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6、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47、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4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9、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50、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51、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52、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53、服人以诚不以言。
5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5、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56、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57、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58、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59、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1、论必作,作必成。
6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3、忍小忿而就大谋。
64、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6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6、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6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68、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69、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70、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7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2、志虽大而才不副。
73、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74、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75、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76、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77、成事在理不在势。
78、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79、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80、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81、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82、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83、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8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5、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8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87、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苏轼的篇六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三、讨论意象。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
四复述大意。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五写作背景。
六分析探讨。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大家简单鉴赏一下0。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平生宦海**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练习。
将《定**》改写成一篇散文。
苏轼的篇七
1、人间有味是清欢。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2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2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1、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32、此心安处是吾乡。
3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37、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3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3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43、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44、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5、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46、至言不繁。
4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8、天涯何处无芳草。
4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0、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苏轼的篇八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
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
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
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
苏轼的篇九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文档为doc格式。
苏轼的篇十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文】。
明月,你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我举起酒杯提问,面向青天。
不知天上月里的宫殿,
今夜,是哪一年?
我真想驾着长风,回返天上,
怕琼楼玉宇里难以长期盘桓;。
因你那里离地面实在太高,
我受不了你那刺骨的风寒。
还不如起身跟月下的影子翩翩起舞。
多美呵,天上又怎比得人间!
转向朱红的楼阁,低低射进美丽的窗扇,
你照射失眠的人儿难合双眼,
月亮呵,你对人类未尝有什么怨恨,
可为什么在我弟兄分别后却更加团圆?
人生,免不了要遭受悲欢离合,
月亮,免不了要经历阴缺晴圆。
但是,这“离合”、“圆缺”,
自古以来就难如人愿。
不过,只要人们能长寿健在,
哪怕远隔千里均可共同领略这月光的美满!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的篇十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苏轼的篇十二
东坡一生境遇与那位刚强执拗的宰相王安石(1021~1086年)关系很密切,两人皆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两人同朝为官之时,不仅在文学上互相匹敌,在政治上更是各持己见,一度曾为政敌。
二人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王安石22岁(1042年)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众人都把他看作奇才,前辈富弼、欧阳修对他颇有好评。
东坡,更是自幼博览群书,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1岁的苏轼,倍受老前辈欧阳修的赏识,进士及第,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后,更是由衷佩服,赞叹到“此老乃野狐精也”。由此可知看,二人在文学上彼此非常的赏识,以苏轼的豁达和王安石的正直,两人极有可能成为难得的文友。遗憾的是,他们的政治见解有着太大的不同,同朝为官,也就注定了两人之间的'亦敌亦友恩怨难明。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一直有看法,他写了一篇《辨奸论》,将王安石说成阴险狡诈的小人。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同朝官员只有苏洵没有到场哀悼,这件事对二人关系多少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苏轼入仕不久,即回乡丁父忧,回朝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可以说,苏轼前半身与王安石的纠葛恰恰在两人对变法的态度上。王安石时任副宰相,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而苏轼对变法的态度则是动摇不定的,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随反对新法的领衔人物司马光一同,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与王安石成为政敌。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青苗、均输、市易等新法后,准备变更科举制度,请求兴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罢除诗赋等科目,专以经义、论、策来考试。宋神宗犹豫再三,召集了许多大臣讨论。而苏轼随即上《议学校贡举状》,论述贡举之法行之百年不可轻改,得到宋神宗的召见。王安石听说后,很不高兴。后来,宋神宗想让苏轼编修中书条例时,王安石强烈反对,他说:“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以事可也。”王安石知晓苏轼直言不讳的个性,偏偏又站在旧派的立场,当神宗几次准备用苏轼当谏官时,王安石便推荐他做个府推杂事的小官。苏轼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又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神宗皇帝书》,直言反对新法,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甚至还有许多“四海骚动,行路怨咨”之类的敏感语句,使得王安石更加恼怒。而后,最使王安石忍无可忍的,还是苏轼的《拟进士对御试策》,其中提到“晋武平吴,独断而克;苻坚伐晋,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即是皇帝,苏轼出的这道题,影射了神宗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不顾阻挠似的“独断”。这次王安石终究是被激怒了,他向神宗举荐说:“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请黜之。”几天之后,他又对神宗说:“如轼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绌其不逞之心,安肯为陛下用!”可见王安石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依然是爱惜人才的。恰巧朝中有人告发苏轼兄弟运父灵回乡的过程中偷运私盐,于是王安石下令调查,并拘捕了相关人员讯问。虽然后来查明此事纯为虚有,但经历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冲突,苏轼觉得自己已无法在朝廷中待下去了,于是请求外放,出任杭州太守。
在苏轼外任期间,朝廷中变法派争异乎激烈,由于新派当权,旧派官员纷纷去职,一大批资历甚浅的新官员被迅速提拔,加之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常被地方官僚集团异化,成了盘剥农民的工具,这一切对新法实施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地方上下一时怨声载道。熙宁七年(1074年),天下久旱,人心散乱,反对派趁机起哄,造谣说这次旱灾都是由王安石引起的。继而,朝中又有人企图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在诸多压力排挤的情况下,王安石只好罢相。但这个罪名太离谱了,王安石很快恢复清誉。
次年,王安石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由于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动摇,变法派内部也发生了纷争,同是变法内部的吕惠卿,把王安石曾写给他几封有“无使上知”字样的信件交给了神宗,给王安石带来了不少麻烦。与此同时,反对变法的呼声依旧日益高涨,最后连皇太后也站出来了。就在这一年,王安石的爱子王雱33岁早逝,心灰意冷的王安石,终究再次罢相,回到了江宁(今南京市),他在城外筑了座“半山园”,从此吟诗念佛,结交高僧,清心寡欲,俨然如出世之人。
时年,苏轼正在密州任上。再说苏轼在外任期间,虽不满新法,却因亲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处,从而认识到了反对派的偏执与保守。他在给友人滕达道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苏轼对新法认识的改变及其诚恳的回顾,淡化了在政治上对王安石的对立情绪,而王安石罢相之后,他不想再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事了,心态也逐渐归于平淡。苏轼与王安石之间淡化了昔日政敌关系,而是更欣赏对方的才气与学问了。秉性像王安石、苏轼这样的人,于公必会势同水火,于私却可以雪中送炭。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当朝**诬陷,以“作诗攻击朝廷”之罪被捕入狱。由于事关重大,除了苏轼弟弟苏辙肯丢掉乌纱帽救兄,其他亲友及官员唯恐避之不及,而在此时,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却极力在神宗面前开脱。那时王安石正在江宁隐居,等他知晓“乌台诗案”一事,苏轼罪名已定,只争一个早迟了。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信中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轼放了,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安石在关键时刻为苏轼求请,由此可见他其为人之正直高洁及对苏轼之才之人的爱惜。也许正是由于这种高尚的品德,赢得了苏轼对他的敬重与佩服。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自黄州移官汝州,准备顺路去拜访隐居江宁的王安石。而王安石听说苏轼将来,便穿着野服,骑着毛驴,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见苏轼。苏轼也穿着野服见王安石,并说,我苏轼今天是穿着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回答说,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可见两人洒脱至此知音难得。后来在同游钟山时,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不亦乐乎。王安石有诗题为《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此题下有两首七言绝句与一首五言绝句。苏东坡读完后,按其韵和作《次荆公韵》,并在诗中将王安石比为晋代潇洒出尘的王羲之,敬意备至。王安石还曾写过一首有名的《北山》,诗言:“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此诗正是王安石定给苏轼约他买田金陵,相作邻居,苏轼十分感动,于是作了和诗另首《次荆公韵》诗言:“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共处三十多天,才依依不舍地分别,王安石送走了苏轼之后,对人长叹说“不知道还要几百年,才有这样的人物!”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继位,旧党复辟,众人想把变法全部推翻,苏轼一反常态坚持新法不可尽废。次年,当最后一条新法“免役法”也被废除时,王安石抑止不住内心的苦痛,悲愤离世。时年苏轼已回朝,他在草拟的赠太傅敕中写道他在草拟的赠太傅敕中,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兼诗友:“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他们尽管政见不同,却从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私敌,他们以平静豁达的心态,正直坦荡的心胸对待彼此,在文学上互相钦佩识为知音,在政治上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这两个伟大的人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惺惺相惜“文人相亲”的典型。
苏轼的篇十三
苏轼的'诗词豪迈奔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的财富,穿越千年依旧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是苏轼经典诗词名句,一起来看看吧!
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6、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7、合则留,不合则去。
18、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9、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0、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21、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22、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5、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6、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7、心欲言而口不逮。
2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0、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31、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32、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33、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34、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35、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36、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7、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38、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3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40、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41、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42、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43、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44、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4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6、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47、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4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9、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50、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51、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52、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53、服人以诚不以言。
5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5、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56、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57、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58、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59、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1、论必作,作必成。
6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3、忍小忿而就大谋。
64、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6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6、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6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68、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69、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70、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7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2、志虽大而才不副。
73、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74、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75、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76、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77、成事在理不在势。
78、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79、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80、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81、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82、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83、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8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5、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8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87、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苏轼的篇十四
春光溢满了整个庭院,诗人想到游览蕲水清泉寺。
诗人缓步行至寺里的亭台上,席地而坐,看着一旁的小溪,十分放松。这条小溪叫做兰溪,这条小溪很独特,它居然是向西流去的。
诗人起身走到了溪边的山脚下,望着兰草,它的嫩芽还有一部分浸泡在水中呢!风轻轻吹过,这松林间的小路上被春雨洗礼,显得没有杂尘,一点儿泥都没有。过了日暮,松林间的杜鹃鸟伴着雨声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的画卷啊!
雨没有要走的意思,风也一阵阵的刮,诗人沉思良久,蓦然抬头,想起过去的这个时候,一样的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是失去了那时充沛的精力,诗人叹了一口气。
天色昏沉了下去,雨后的景色也是非常的动人,霞光满天。美景中遗憾的就是天边那最后的光,就和人生一样。
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回到少年时代?那溪水都执着地奔向西方呢!不用抱怨时光的流逝。诗人望着逐渐消失的霞光感叹。
苏轼的篇十五
翻开书籍,被一缕缕书香所沉浸,仿佛跨越了千年岁月,来与你相会,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畅谈你那波荡起伏的人生。
少年时的你,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当然能够稳居第一。但是你因为欧阳修的个人观念(当时欧阳修认为是自己的弟子写的文章,因此给了第二),一流的文章得了第二。事后,欧阳修虽博古通今,但也不知道你所写的尧舜之典出自何方。回家后,查三天三夜还是一无所获。最终向你请教。你却对他说,那是你自编的。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而你又是在科举考试中,一个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时刻,可见你的勇气之大。苏轼,因为仰慕你的才学与勇气,我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真不愧是少年天才”。
中年时的你,因与当朝宰相不和,离开中央,前往地方。在这期间,你政绩突出,人们爱戴,但却因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你的命。不过神宗爱才,众人求情,最后你被贬谪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从三品大员到如今的囚官,相差甚远。不过洒脱的你,满不在乎,在黄州临江而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建成了你的“雪堂”。不仅如此,你还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等诸多名篇,流传后世。苏轼,我想在你被贬之际,握住你的手,对你说:“人生无常,祸福相依,不要在意世俗的名与利?”而你却是微微一笑,告诉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暮年时的你,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早已将一切看透,饱经风霜的脸庞,仿佛成了写照。神宗仙逝,太后当权,新法废,旧法立,司马光出山,身为旧党一员,你很快又被重新启用。短短的三个月,一跃而上。你的人生总是与政局的不同而摇摆不定,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正是你的性格,才是造成你曲折命运的根源。不过,正是你这样的性格,才会被后世人们喜欢”。
我多想跨越千年,与你相会,与你一起举杯痛饮,畅谈你那曲折的人生。在你失意之际,握住你的手,陪伴你,让你觉得并不孤单。
苏轼的篇十六
大江东去浪淘尽,而你,千古风流。
该是怎样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神仙般的人物啊,恍若遗世独立,驾一叶扁舟,举匏樽相属。千古的名士,江山易主,世事变迭,你,独领风骚。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此的乐天安命,纵然悲愁,从无哀伤。
如此,你便应当是世人常说的“通子”吧。遇事洒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无谓的坚持陷入深重的沼泽。
所以,你便应当是没有悲伤的吧。人们说,苏子豪放,他的词,应当为关西大汉执铁琵琶高歌。
但是,你真的洒脱到忘记那些悲伤了么?
命运,终究是对你不公的啊。
心非木石,焉能无感?
经历世事,你终究再难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气了吧。
就算洒脱,就算饮泪后,面上平静依旧。
尘已满面,鬓若寒霜。
那些隐秘的悲伤,缺月疏桐,漏断人静的时候,是否也会齐齐涌来?
那为米折腰,因酒弃家的悲痛无奈,是否也会“不思量,自难忘”?
茫然四顾之时,诗酒年华之后,是否也会有“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彳亍彷徨?
这个世界,终究不可能只有明媚风流。
然而,那又何妨。
不过是仕途不顺而已,不过是前途无忘而已,不过是潦倒失意而已不过是孑然一身而已。
那又如何?
我本风流,忘世间诸事烦忧。
古井无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再多悲痛,悉数淡漠遗忘。非也无情,放眼宇宙,我亦如蜉蝣,滚滚洪流,再深重的悲痛不甘,在时间面前,唯沧海一粟,瞬间吞没。
只要心胸足够宽广,海纳百川,我便已站在高山之巅!
心怀宇宙,所以无畏无悲。
超脱时间超脱悲切容纳了一切。
心若如此,夫复何求?
——。
苏子一世,本是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