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采用适当的段落划分和标题设置,使文章的结构清晰可读。以下是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课件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能力培养。
1.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3.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总体上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材料。
三、教学准备。
教师:对身边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收集,制作“塑料”的材料(酒精灯、烧杯、牛奶、醋、勺子等)。(课前每小组材料全组装好,放置在小组桌面中间,把纱布也是先扎在烧杯口,)。
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的知识,收集身边的材料。事先布置家里物品调查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波波等几位好友一起到妍妍家做客。波波说“真皮沙发真舒服”,彬彬说“难道还有假的皮沙发吗?”。谁说的对?你怎么来区别呢?真皮沙发的材料来自动物,仿皮沙发的材料来自人造皮革。这是存在的事实,今天我们来通过学习了解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区别。
(目的:引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概念,引领学生对身边材料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古人用的材料。
情景:出示课本图片。
描述:这是我们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看看古人生活和劳作的情景:炉子用石头砌成,器皿是用黏土制成的陶土罐,锤子用石块、绳子、木条组合起来,捕鱼船来自粗大植物的树干,手里拿的武器用木棍等加工而成,衣服和帐篷则是来自动物皮毛,制作的生活、生产用品材料全部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材料。
思考:古人用这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呢?
学生讨论汇报:
归纳:存在于自然环境种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粘土、动物皮毛、棉花、蚕丝、石油等。
学生观察:天然材料可以制成很多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用品,看看用哪些天然材料制作了生产、生活用品?同时指导学生填好记录表。
目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发展情况。
归纳:古人用黏土、树木、骨头、毛皮以及岩石来建筑、制衣、炊厨、制造狩猎武器等,但还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他们所发现的天然材料,许多世纪以后,人们发现了通过塑造或切削它们而改变这些材料的方法。后来,人们进而发现了通过加热或化学反应去处理天然材料,所以有些用品虽然都来自天然材料,但其技术含量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地创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对材料占有、认识、制造、使用与发展的历史。
(出示课件部分天然材料的'用途:木材——做木制家具;黏土——制成陶罐;石油——提炼出的物质能合成橡胶和塑料;蚕丝——编织成丝巾;棉花——编织成棉质衣服;岩石——用来建造房屋。)。
(三)活动二:自己动手做“塑料”
任务:自己动手做塑料。
材料:出示牛奶、食醋、勺子、烧杯(或小锅)、酒精灯、石棉网、塑料汤匙、纱布、碟子。
分析:材料中的天然材料。
指导:
今天我们也来自己动手用做人造材料吧。请同学们按照提示一步步的操作。
实验步骤:。
1、将盛着牛奶(约100毫升)的烧杯(或小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不停搅拌,在沸腾之前取下来。在这同时可以加入一些色素。
3、将一汤匙食醋倒入牛奶中,均匀搅拌后,等待冷却。
4、过一段时间,牛奶冷却到白胶状时,用旧长丝袜做筛子,盖住烧杯将牛奶混合物倾倒到碟子中,过滤冷却好的牛奶。
5、把过滤出来的物质用塑料汤匙弄平。
6、用过滤出来的物质放在小器皿里,制作你喜欢的小动物。
7、将制好小动物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几天后变成了硬硬的“塑料”(要放足够的时间)。
说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交流:实验中的现象。
(目的:让学生经历天然材料被加工成新材料的过程。虽然学生并不理解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但通过制作过程,学生能认识到有些材料经过处理后会生成新材料,从而初步形成人造材料的概念。)。
(四)活动三:家庭材料调查。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质疑:解决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讨论:
1.为什么人们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
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有什么优点?
拓展:过度使用人造材料会怎样?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会发现生活离不开材料,人造材料的使用量大大超过天然材料。使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断发明和制造新材料,人造材料具有许多天然材料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并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五)网上学:了解新型材料。
搜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
活动:新型材料汇报展示会。
课后作业:我们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怎样?
五、板书设计:
7.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木材岩石骨头动物毛皮石油。
人造材料:钢铁玻璃塑料。
六、实验记录表:
记录表:天然材料还可以制成什么物品?
初三化学课件篇二
通过学习邓老师的这节课课,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节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实验、动手探究,方便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亲自体验当魔术师的感觉,尝试合作的力量,体验解决困惑后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通过对比学习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特性,也是为以后学习酸碱做好辅垫。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回忆感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用小魔术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到出酸碱指示剂,并会用指示剂区分酸碱溶液;通过实验探究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它的强烈的腐蚀性,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好。
在讲授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时,有点杂乱。
总之,在不断学习中,不断进行思考,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提高。
初三化学课件篇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都有哪些物质?
我们知道海水的滋味是又苦又甜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海水中溶解着大量的盐。
酸碱盐的组成特点。
仔细观察书中的图表,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从海水中提取镁盐制取镁。
读书p2-3的有关内容。
富集的方法是化学上常用的。海水晒盐得到卤水,这个阶段已经经过了第一次富集。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作用兼有净化和富集的作用。
书p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默写制取镁的化学方程式。
二、海底矿物。
当你了解了海底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矿物之后,你有何感想?
大海的宽容是有限的。要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海水淡化。
教师演示书p6的实验。
1.如何证明得到的冷凝水已被淡化?
初三化学课件篇四
1、酸和碱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中考的各种题型中都有可能涉及到这部分的知识,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2、酸和碱是复习的重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复习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更好地备战中考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的性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酸碱的性质与检验酸碱方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学习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酸碱的通性及应用。
2、教学难点:酸碱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四、说教法。
1、问题探究式:提出贴近生活实际的题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断完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说教学设计。
1、直接由多媒体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涉及到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基础练习题,直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复习酸和碱。
2、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要求以及复习要点。
3、给学生5分钟小组合作讨论时间,讨论总结常见的酸的性质。目的让学生巩固旧知,为下面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知识点,生帮生,兵教兵,汇报难题,教师质疑,学生回答。
4、学生大概了解了关于酸的常见知识点以后,出示一组习题,随机提问同学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让其他同学来修改或补充,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时反馈学情以所学知识点。
5、针对初三化学《酸和碱》说课稿基础知识训练后,出示一组中考题型,以让学生了解本节知识在中考题型的应用。并出示一些迁移性训练题,包括实验探究题型,以及计算扩展题等。部分同学黑板板演,让学生去评论判断板演同学的答案是否合理,步骤是否标准。并及时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做题热情。
6、小组总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还有哪些困惑,在知识上,方法上都收获到了什么,以激励学生以后学习。
7、出示小测题,当堂检测,学生笔答,教师批改,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并能进一步反应学情,以制定和调整以后的教学计划。
初三化学课件篇五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共30分,每小题2分)。
1.当打开盛浓盐酸试剂的瓶塞时,在瓶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a.产生白烟b.产生白色烟雾。
c.产生白雾d.产生氯化氢气体。
2.人被虫咬(甲酸),痛痒难忍,涂抹下列哪种物质可以缓解。
a.肥皂水b.醋c.酒精d.食盐水。
3.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等于7的溶液。
4.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初三化学课件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
制过滤器、过滤。
浓缩结晶,降温结晶。
课堂引入指导。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课堂结束指导。
列表对比过滤法和结晶法。
初三化学课件篇七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
制过滤器、过滤。
浓缩结晶,降温结晶。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列表对比过滤法和结晶法。
初三化学课件篇八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
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
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
[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师: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生: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师: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讨论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地附着在蛋壳表面,于是它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增多,浮力也就逐渐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慢慢上浮。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逸出,这时平衡被破坏,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
师:碳酸钙、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生: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师: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师: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们就会明白上述问题的。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向盛有0.5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碳酸钠十盐酸。
碳酸氢钠十盐酸。
现象。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两次实验反应试管内都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师:这两组物质反应都生成co2气体。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2nacl+h2co3。
co2↑+h2o。
nahco3+hcl===nacl+h2co3。
co2↑+h2o。
师:通过上述三个反应的学习,你能做何归纳?
生: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师板书)。
师:你如何检验某物质里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需要哪些试剂?
[板书]co32-或hco的检验。
生: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师:我们再探究一个实验,看有何特殊现象。
【活动与探究】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出现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
师: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师:分析上述四个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以及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生:都是化合物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板书]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师: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生: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这类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例:hcl+naoh===nacl+h2o,在这个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cl-与na+结合生成nacl。
师: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生1:气体。
生2:沉淀。
生3:水。
[师归纳,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
(组内互相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看谁更快,更准)。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物质溶解性表)。
1.硫酸和硝酸钠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3.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4.硝酸和碳酸钾溶液。
5.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师: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来轻松一下,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下溶洞。
(投影出示一些溶洞的图片)。
[投影]溶洞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
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总结出了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并分析得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
师:熟记[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