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教学反思篇一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
(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
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
1. 读一读。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
读出节奏
读出关键
(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
凉。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
重阳节。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永昼”“半夜”“黄昏后”。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
2. 品一品。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3.比一比:比较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阐释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创作风格,引进李清照创作分期。
18岁之前,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李格非之女,)。代表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8岁嫁于赵明诚(金石学家),婚后生活幸福,44岁之前有时过着独居的生活;代表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难;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
最后,请同学为该词选一幅插图。
三、总结提升
本节课是在诵读和品味中体会李清照这首词中的情感(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相思之情);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分期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教学反思篇二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觉时梦见自己读到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儿子心中有倾慕的女子了。原来那三句是字谜,谜底是“词女之夫”。那么,“词女”是谁呢?对了,是李清照,那这位青年就是赵明诚。虽是传说,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却是人尽皆知。那么,如胶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别,甚至是死别,李清照的内心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词人为什么喝了几杯之后觉得酒是淡的呢?难道是因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们分明记得她曾经说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就说明她不太能喝。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是愁仍然难以排遣,
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兴致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本来白日漫长,作者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还偏偏是打在已经发黄的梧桐叶上。“细雨”“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这细雨哪里是打在梧桐叶上呢?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颗破碎的心上啊!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一直到全词即将结束,作者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这种景象,这种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是他在上阕里说的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呢?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教学反思篇三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多媒体课件。
基本阅读。
2课时。
鹧鸪天·桂花
【导入语】
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后来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即李清照47岁时,丈夫病死建康。在旧时代,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了丈夫,就可以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多年的背井离乡,使李清照那颗心已经残碎了,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李清照一生都没有子嗣,原因在于赵明诚不能生育,而且赵明诚和他的几个妾也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李清照的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优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香料 金兽:香炉 纱厨:纱帐”。
【译文】
色泽暗淡,颜色是轻黄色的桂花体态秉性柔美轻盈,情怀疏淡,足迹幽远,只是把花香留在世上。哪里需要一定是浅绿色或轻红色的花朵才叫美丽呢,(像桂花这样的花),自然是花卉中名列第一的。(与桂花相比),梅花定会嫉妒,菊花也应羞惭,桂花在雕饰有绘画的栏杆边开放的时候,是秋天花卉中百花之首。屈原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不然,为什么当年桂花没有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中呢?
【词作欣赏】
1、 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描写桂花?
明确: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2、 哪些句子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在进行议论?作者分几个层次进行议论?议论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二句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四个特点,第一,颜色并不艳丽,“暗淡
轻黄”,第二,体态秉性柔美轻盈,风韵独特,第三,情怀疏淡,足迹幽远,说明她的社会声望很一般,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第四,芳香浓郁。
除了第一二个句子外,其余的句子全部都是议论,作者分为三层进行议论。第一层,“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认为,只要味香性柔,何必需要浅绿色或轻红色这些外在的华美东西呢?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因而作者肯定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第二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梅和菊兼具内外美,但在桂花面前都自叹不如,产生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所以作者定论:桂花是众多秋季名花之冠。第三层,“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作者抱怨屈原在《离骚》中没有提到桂花,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小结】
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但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者评论古人,从多层面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
永遇乐
【译文】
落日好像熔化的黄金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像合围的璧玉一样艳丽,可是我在哪里呢?(我在流浪漂泊)。绿柳如烟,笛子吹着悠扬的《梅花落》曲子,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在这元宵佳节里,天气温暖融合,但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诗酒朋友们乘著名贵的车马来招呼我去看元宵佳景,但我谢绝了她们。在中州的盛世日子里,闺中有很多闲暇时间,记得那时很看重元宵节。女伴们戴上翡翠帽子和金丝雪柳,插着很多首饰争相斗艳。如今容颜憔悴,头发散乱斑白,懒得在夜间出去。不如在窗帘底下,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所写。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整体感知】
1、这首词是属于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
明确:后期。
2、借助注释,个体朗读,概括词作内容。
明确:述说元宵节日,她不是与来邀的朋友去外面游玩,而是宁可待在家里听人家笑语。(教师引导,前面学的《鹧鸪天·桂花》中,“鹧鸪天”是词牌名,“桂花”是题目,词作写的是桂花。而在这首词中,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如果给这首词加上一个题目,那应该是什么题目呢?这首词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元宵。写了元宵节的什么事情)
【词作欣赏】
1、上阕中描绘了元宵节一幅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景象中,作者心情怎样?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明确:上阕中描绘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绿柳如烟、笛声飞扬,天气晴朗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漂泊流离、迷惘痛苦,无心赏景、凄苦怀旧,世事难料、惧怕横祸突来的心情,这是一种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伤感,是历尽沧桑后的悲凉心境,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正因为作者心情不好,所以她的诗酒朋友们来邀请她去看元宵佳景时,她拒绝了她们。
乐景 以乐景写哀情 哀情
人在何处?
夕阳娇艳 漂泊流离
晚云瑰丽 迷惘痛苦
春意知几许?
绿柳如烟 无心赏景
笛声飞扬 凄苦怀旧
天气晴朗
次第岂无风雨?
世事难料
惧怕横祸突来
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伤感,历尽沧桑后的悲凉心境
结 果
拒绝邀请
2、下阕中作者写了哪两个时段的元宵?各自的情况怎样?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中州盛日
兴致浓
多暇、重三五:安定自在、无忧无虑
对比
铺、捻、争:心情欢快、精心打扮
凄凉生怯
今日情形
憔悴、风鬟霜鬓:充满忧患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心灰意冷、孤独失落
【艺术手法】
1、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①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②用他人与“我”作对比。在今年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③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2、以乐景写哀情。
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
【小结】
本词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教学反思篇四
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挖掘词中意象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2、通过两首词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和“国破家亡之愁”的区别。
(一)导入:在中华文化长廊中,宋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无论是“大江东去”的豪迈,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都让人为之留连,为之感叹。徜徉其间,许多词坛巨匠与我们擦肩而过,苏轼、辛弃疾、柳永,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就是李清照,她在文学上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了解她的人生,去感受她词作的魅力。(投影题目“走近李清照”)
(二)投影教学目标。
(三)复习学生初中曾学习过的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让学生齐声背诵后投影全词。
提问以下问题:
①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愉悦欢快)
②词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这种感情?(沉醉、兴尽晚回舟、争渡)
③为什么词人此时这么愉快?(投影李清照前期生平简介,可知词人生于仕宦家庭、书香门第,生活富裕,衣食无忧,再加上文化熏陶,所以处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词作。)
(四)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
提问:歌词化用了李清照的哪首词?(《一剪梅》)
投影全词,让学生诵读后提问:
①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
②那些语句直接表现出这种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③产生这种闲愁的原因是什么?(相思,闲愁—相思之苦)
④结合贺铸在《横塘路》中对闲愁的一句精彩的描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体会李清照的闲愁。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雨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多、轻、绵长,它不深沉,不凝重,而李清照的相思之闲愁也像这样,不是凄苦的,沉重的,而是像烟草、风絮、梅雨一样又多又轻又绵长的,从情感上看是微带些苦而又有些甜的。
⑤词人借助那些意象来表现这种相思之愁?(学生讨论,选代表发言)选用的意象有:红藕、玉簟、落花流水、锦书,雁、月。引用李白、杜甫等相关诗句和织锦回文诗的典故,深入分析月、雁、锦书这几个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得出结论
作者用红藕香残,玉簟生凉的凄清之景来表现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愁苦,用锦书、雁、月寄托自己的相思。词人在月满西楼之时,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希望有丈夫的锦书寄来,于是就有了雁足传书的遐想,可是雁字空回,锦书却无,思念之情更浓。于是有了最后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的表现了作者难以排遣的愁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婚后生活应是十分幸福的,投影婚后生平简介。
(五)讲解《声声慢》
①投影全词。
②配乐朗诵。
③学生诵读。
④提问以下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
b、和上一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更凄怆)
c、那些语句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问题一:引导学生揣摩此句中词人的心境。问题二:分析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问题三:分析叠词的作用。第二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李白、李煜、秦观写愁的诗句来比较,得出结论:这些愁虽也很沉重,但还可以用具体的形象形容出来,而李清照的愁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可见愁情之重。)
⑤为表现作者这种深重的悲愁,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让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意境)
a、借酒消愁(师点拨:酒并非淡,只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过心愁,可以说是“借酒销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b、抬头望雁(师点拨: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又牵动了她无限的愁思,那大雁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已不在,不禁悲从中来)
c、黄花满地(师点拨“憔悴”:既指花因无人采摘自开自落、枯萎凋零的状态,又指词人因过度忧伤而憔悴不堪。词人看到那将要凋零的花瓣就像孤苦飘零的自己,想到此,不禁黯然神伤)
d、守窗盼黑(师点拨:怎生:怎样。守窗:表示无人相伴的孤独。盼黑:表现触景生情的痛苦)
e、梧桐秋雨(师点拨:挖掘梧桐这一意向的内涵。梧桐:秋天万物凋零,最容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表现孤独、愁苦、失意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雨丝象征愁思,梧桐细雨正表现作者剪不断的愁绪。
小结:作者因为心情凄怆,所以饮酒无绪,望雁伤心,无心摘花,只盼天黑,那作者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会有这样的愁苦,我们再来看看她晚年的生平(投影)。由此可见: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作者被迫南渡,丈夫又去世,作者只身飘零,生活贫困,她的愁有:亡国之痛,丧夫之悲,沦落之苦。她身上有如此多的苦难确实是非一愁字能形容。
(六)正因为词人有如此的人身经历,所以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①前期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词的风格清丽婉约。②后期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凄惨心情,词风变得凄婉低沉。但此时期的词由于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社会意义扩大了,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七)总结:这就是李清照,著名散文家称之为“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她以她凄美的词风,打动了无数后人。国破家亡,痛失爱偶,只身飘零的不幸遭际使她的艺术才情升华,创造了无数让人们享受无穷的艺术珍品。斯人已逝,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首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孤独的美神。
(八)作业:李清照能把无形的愁写的这样富有感染力,课下同学们也写一段描写自己愁绪的文字。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教学反思篇五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体味两首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
3、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诵读、探究、质疑。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的词语
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把酒(拿起杯子喝酒)
莫道(不要说)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堪摘(能够、可以被摘下来)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了)
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
二、整体感知
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醉花阴》孤独寂寞(轻);
《声声慢》凄惨悲凉(重)。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三、局部探究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
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天气转凉(“半夜凉初透”),秋风渐起(“帘卷西风”),喝菊花酒(“东篱把酒”),观赏菊花(“人比黄花瘦”)
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永昼”;“半夜”;“黄昏”。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愁”“凉”“消魂”,程度不断加深;说明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拟人、夸张和衬托;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之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中的“愁”和《醉花阴》中的“愁”相比,含义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醉花阴》中的“愁”只是丈夫外出,词人独处,无人陪伴共度重阳佳节之愁,是一种生离之愁,相思之愁;而《声声慢》中的“愁”却是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无嗣种种变故,晚景凄凉之“愁”,是一种死别之愁,身世之愁,它的含义更丰富,更厚重,更悲凉。
2、这首词中的时节和《醉花阴》中的时节是否一样?为什么?
一样;《醉花阴》写的是重阳佳节,时值秋天;《声声慢》写的同样是秋天,由“满地黄花(菊花)堆积”一句可知。
3、这首词主要的抒情方式和《醉花阴》相比,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醉花阴》主要是在叙事和写景中抒情,属间接抒情;《声声慢》更多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首尾两句。
4、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叠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统领全篇。
四、质疑解难
对这两首词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写在下面,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帮你解答。
五、拓展阅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两首词也是李清照的作品,一首作于早期,一首作于晚期。你知道哪首早期,哪首晚期吗?有何依据?
《一剪梅》早期,《武陵春》晚期;《一剪梅》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说明此词当为李清照思念赵明诚所作,所以是早期;《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总括国破、家亡、夫死、无嗣种种变故,所以是晚期。
2、这两首词在写“愁”的时候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还能不能举出其他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例子?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之物为有形之物;形象生动易感可知;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六、自我评价
从自主性、合作性、积极性和精彩度四个方面给自己的表现评分,最高五颗星。
自我评价组长评价
自主性
合作性
积极性
精彩度
七、课外提升
从《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四首词中任选一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提示:可从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入手)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教学反思篇六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
1课时
:
一、课前预习
二、新课导入
三、诵读感悟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新课导入
请大家欣赏歌曲《菊花台》,歌词中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家可能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铺满皇宫的菊花象征着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所以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三、诵读感悟首先请同学们听名家诵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和断句,请大家自由诵读,我们齐读一遍,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
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李清照的生平:
1、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所以少女时期的她衣食丰厚,无虑无忧;
2、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故此时新婚燕尔的她嫁得才俊,缠绵婉柔;
3、不久,丈夫就因为求学、为官等原因长时间在外,李清照饱尝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时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长别的李清照觉得夫觅封侯,相思成愁;
4、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四十多岁的她无奈经历了金强宋弱,避乱江南;
5、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后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时她满腹才情、一腔报国热血却不得不经历夫去国破,凄寂晚年;
6、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离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所以人们评价婉约词宗,一生多舛。
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醉花阴》中的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写于晚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1)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2)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
《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总结: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明确: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五、课堂小结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六、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李清照教学反思篇七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阅读与感悟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
醉花阴
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二、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
赏析:例如:
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
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