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籍后所产生的一种对书籍内容和作者思想的感受和反思。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造力。通过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读完一本书后都应该写一份读后感,这样才能真正将所读的书籍消化吸收。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运用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一
奶奶说,如此对一个非血缘孩子的,不是冤家就是父亲。
然而,俗话说,孩子就是父亲前世的冤家。
郑昌基做了十多年落魄的姜修陪护之后,终于,似乎扬眉吐气地穿上西服,一现昔日风采。
成为华荣的当家律师,板着脸对所有的人,对手,同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三时三餐的邻居们,在电梯里碰见姜修,也是一言不发。
不禁令人质疑这充满牺牲的十多年,所隐含的是负疚还是另有所图。
这样的人,不该埋没在穷街陋巷里。然而,他却这样活了十多年,久到一个孩童成为了调查官,久到这个孩子的童年青春里都充满了温暖,不曾再遭遇岁月的磨难。
这十多年意味着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因为清楚,所以在外人看来所有或情有可原或匪夷所思的选择里,都不曾犹疑。
不是韩热舞在地检追查弟弟案件,导致一系列连琐事件,他大概不会走到这一步。
不会让姜修得知当年的原委,不会刻意否认自己是父亲的流言,不会重操旧业,他要的也许只是在这个小店里,看着姜修每天上下学,后来上下班,他会做着混混却依旧心满意足,因为他在乎的从来不是自己。
直到姜修说可能会恨他,他才不得已提早泄露自己的动机,他从来,也一直都是为了姜修而活。
然而,姜修的怒气导致的结果,让他险些丧命。
案件的真相,他也是盼着能水落石出,这是任何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不约而同的向往,但是那个心软的孩子在法庭上是否能胜任应对,拖着病体,他还是出现在了法庭里。
看着这帮初生牛犊一次次在庭审中为最后冲刺寻找证据,看着案犯以及辩护人们一次次狡辩过关的张狂,看着昔日很是蔑视的文部长顶着生死压力维护正义,他的眼中充满疲惫,也有欣慰。
姜修,在经历过他当年不慎造成的磨难后,没有一蹶不振,这是他的功劳,早已可以充分抵消他曾犯下的过错。
而这十多年,绝非赎罪这个词可以轻易概括。
那个小冤家,放不下,丢不掉,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光亮,彼此温暖照耀,这些许年。
部长:立正敬礼
大部分时候,他爱吓唬自己的手下,热舞,李检,刘调。或凑在耳边大吼,或干脆推了椅子直接丢出去。
大部分时候,他是不笑的,偶尔笑的时候,也是山雨欲来的前奏。
大部分时候,他是孤单的,热舞有妈妈,东治有爸爸,刘调有女儿,李检有妈妈,姜修有奶奶,而他,只在最后的生死关头,才有了家人的蛛丝马迹。
不要等我,我会忙到很晚。
之后,便没有结局。
不知,他在那晚之后有没有回家。
天亮了,云散雾开之时,该是和家人或同事们喝庆功酒的时间。
民生安定组的诸位要列举他的罪状,该是罄竹难书,不胜计数吧。
然而,在最后的关头,他却是冲锋陷阵,破釜沉舟的勇士。
那一刻,该埋怨的,该责怪的,该追究的,该斥责的,都变得微不足道。
很多事,他早已见怪不怪,低头的时候,也留着傲骨,他不去抗争,因为有着太多挂牵,他选择站队,是因为官场污浊。
他也曾,如东治般嫉恶如仇,血气方刚,可是年岁渐长,锐气渐销。他不是没有慨叹过,惋惜过,追忆过,只是自己只是一枚棋子,没有一展拳脚的余地。
很多事,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结论相悖,他能告诉当下的具东治的,只能是禁止或支持。
必须是具东治亲手交出宋亚凛。因为追查朴万根这个大佬是何其不易,即便是东治这样的精干猛将也是枉然。这个传说中的.总统私生子,这个倒下一批高官都没能揪出来的人物,具东治也将是束手无策。
他没能如具东治一样刚正不阿,但是,具东治就是他心中检察官该有的样子。所以他要爱护这个后辈。
在案件的结尾,具东治也领悟了。当追查案件已到收尾阶段,在朴万根已经浮出水面,在即将能给热舞一个欢欣鼓舞的答案时,在部长也选择站到他一边时,他却选择了放弃追查。有些事,有些人,不坚持,总有不得已的理由。
如果为了办案伤及无辜,是他也是部长都不会愿意看到的,所以他终于了解,这些年,部长在官场五斗折腰的原因,因为,为了部长的安危,具东治自己也只能选择放弃。
立正敬礼,为着这恒久不灭的良知和勇气。
韩热舞,具东治:相见别离,终有尽头。
他们很有缘分,分离后又相聚,他们是韩星案的涉及人也是破案者,他们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办公室侦办同一个案件。
他们也很没有缘分,一个5年,又一个3年,相见别离,仿佛总在轮转。
当他想要恋爱的时候,她却在马路那头,当她想要恋爱的时候,他却成为命案疑凶。
检察官,学生。
检察官,实习生。
律师,检察官。
她沿着他的步伐,走过他走过的路,至于将来有无超越,都留待时间给出答案。
他等着她的前来,看着她走过的路,至于过去恩怨纠葛,都用诚心给出了交待。
这样的男女,是时间,误会阻隔不了的。
时隔5年,在检察院门口再见,看见他和异性的打情骂俏,油然升起满心的醋意。
时隔5年,在检察院门口再见,用着暧昧的方式迎接,进了口的水果终不如那一头短发诱惑。
那时,他甚至是她认定的韩星案真凶。也依然爱得不由自主。
那么,韩星案了结的3年后呢?
她知道倒霉熊灭亡的全过程,她也目睹了他被迫脱下心爱战袍的全过程,她了解韩星案的侦破全过程,她也明了他们相爱的曲曲折折。
这样的人,这样的爱,纵然有再多的相见别离,也只会历久弥深。
法庭里不适合谈情说爱,却成为了他们私定终身的场所,这里见证了他们的悲喜,见证了他们的梦想,也终究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相见别离,终有尽头。
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见。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二
傲慢与偏见是在形容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男主角达西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却被人传成傲慢无礼。女主角伊丽莎白就是那个听信流言,有着偏见的人。这本书中让我感兴趣的不只是他们两的爱情故事。
其中的几对婚姻,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不同的婚姻选择。
夏绿蒂与柯林斯,夏绿蒂嫁给柯林斯不是出于什么情爱,而是因为科林斯作为牧师可以衣食无忧,科林斯也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因为到年龄需要结婚对象。
吉英与彬格莱,吉英虽然已经爱上了彬格莱却不善表达,彬格莱产生误会以为吉英并不爱他远走伦敦,要不是解开误会,这两个相爱的人就会错过。
韦翰与迪丽雅,这一对刚好是另一个极端,迪丽雅完全追求爱情的刺激与新鲜,韦翰则是为了钱财与美貌,两个人各有目的最终私奔,造成了不良影响。
这些婚姻的选择,极其复杂且有趣,每个人的目的都不一样,却又很合理化。基于各自物质需求无精神交流的婚姻,基于各自欲望需求却不考虑生存的私奔,基于美貌和教养的相互爱慕等等。
这其中最完美的婚姻是达西和伊丽莎白,两个人从了解,到误会,最后解开误会,感情一点点升华,同时达西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于是成为了双赢的典范。
这本书,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存在即是合理。
文档为doc格式。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三
傲慢,众人皆视之为洪水猛兽,似乎只有卑微到尘土,从谏如流才可称为真君子。
但是,总有那样一些人,他们永远昂着头自认为故乡的明月才最美,他们永远将自己看成古今第一风流人物。
对于这样的傲慢,我只有一句评价,那就是――干得漂亮!
傲慢与虚荣并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可以傲慢,但不可以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前者是一种精神气质,而后者则是神经质。
傲慢是不人云亦云,而坚定地做独特的自己。何须管他浓妆还是淡抹,又何须在意他有娇红还是嫩绿。
我只做那最独特的一个,只有独特才能自己成为那不可或缺无法代替的重要角色。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只是小宏,把自己活成了别人是人生的悲剧,而活成了别人的山寨版更是悲剧中的悲剧。
傲慢也是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温肓的珍视。别人的月亮再圆,也不及故乡的明亮。因为那月光照亮的是家人团聚时的笑容,照亮的是窗前夜夜苦读的坚定。照亮的是母亲翘首企盼的双眼。人若是不爱自己的过往,又怎能学会去爱自己的将来。月在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故乡最明。
傲慢更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魄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秦皇汉武也好,唐宗宋祖也罢。他们确实是一代圣主一时豪杰,但并不是无法企及和超越。今朝,我们仰高山但行不止,面对巨人,站在他们的头顶傲视一切才最痛快!
可是,这样令人击节赞叹的傲慢如今却十分罕见,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的偏见。
闭关锁国之后,我们痛悟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很多人毅然地走上了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道路。
我们在西方科技面前失去了民族自信力,我们在西方文化面前失去了民族自豪感,我们在移民狂潮之中失去了民族自尊心。我们不再傲慢,心中反而充满了自卑式的偏见。
月是故乡明,中华大地滋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成就了我们独特的人格和文化魅力。只有继承禾口发展,我们才是那百花丛中最吸引人的那一枝。
面对他人的进步与先进,我们更应拿出决心去赶超,不求做得一样好,而要做更好,数备国风流,好看我天朝!
自信而不流于自负,傲慢而不失于分寸,放下偏见,砥砺前行,那么民族的振兴,指日可待!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四
在好朋友的大力推荐下,我买了《傲慢与偏见》的英文原版,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看完。一见钟情!当然,名著也不是没有瑕疵的。虽然我喜欢,但我也有很多想法。
先说说我发现的优点。毫无疑问是风格不同。大部分书都是从男性角度写的。甚至像《简爱》、《呼啸山庄》这种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小说,基本都是从男性的角度来解读的,而《傲慢与偏见》显然充满了女性的思想,包括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这一点最好体现在写作内容上:如果你是一个男作家,你写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惊心动魄的(只是强弱问题),而这本书里最精彩的一段是韦翰和伊丽莎白的妹妹私奔(而且结局并不悲惨),作者能想到的最恶劣的行为也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欺骗;贯穿整篇文章的一件事是母亲如何娶女儿。这一系列事实都说明了这本书的女性化,当然那个时代这样的书很少,所以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巨大成功。
一部好的小说应该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格,在这方面,也是相当成功的。看完这本书,不难形成当时欧洲女性社会的状况。——所有的女性都把婚姻当做一种荣誉,无论嫁给谁,婚姻都成了女性唯一的人生目标,真情实感难得,难以理解,这也正是作者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地方。
说到缺点,我想和其他书比较一下: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不如《基督山伯爵》;就故事的曲折来说,不到《乱世佳人》;就社交展示的高度而言,小于《高老头》;就人物心理描写来说,还不如《红与黑》。但毕竟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想要描述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看完这本书,想和《乱世佳人》对比一下。两本书在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上过于相似,甚至人物形象也完全相同:伊丽莎白对应斯佳丽,达西对应瑞特,本特利对应薇姿,简对应媚兰。前两者的关系是从情感冻结到升温,再到强烈;后两者的感情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傲慢与偏见》以和平为背景,后者以战争为背景。试想一下,如果宾利身处乱世,他会和薇姿一样落魄。
在激烈的感情斗争和转化中,这是无法比拟的。《乱世佳人》以战争为背景,情感冲突自然容易表达,这些都是《傲慢与偏见》不容易达到的艺术效果。《乱世佳人》在整个战争和战后社会问题上都非常成功,所以这本书的境界从孩子的个人感受升华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正是《傲慢与偏见》所欠缺的。
从整本书的艺术性来看,《傲慢与偏见》确实不如《乱世佳人》。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和理解。奥斯汀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的艺术理解能力确实有局限性,这是可以原谅的。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坚信《傲慢与偏见》有很多优点,毛姆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是合理的。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五
伊丽莎白,睿智,有自己的思想。
达西,出生贵族,傲慢,蔑视庸俗的东西。
伊丽莎白最后和达西在一起了。我想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
一度觉得达西先生的傲慢是自然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虽然话听起来尖锐而伤人,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
出身,所处的环境,你的家人,他们怎样,你不能决定,但是有理由不要让自己陷入庸俗之中。即使,贫穷,即使,家人总是在外面闹笑话。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你依然可以培养自己像简和伊丽莎白一样的品格和智慧。
不是每个好的女孩都像伊丽莎白那样可以遇到达西先生,但是,希望不要向莉迪亚一样莽撞,只为一时的享乐,盲目地载入不幸的婚姻之中。
保持智慧与判断,不要盲目,会有一份爱情值得期待。会有像伊丽莎白的达西先生在未来某处等着。
文档为doc格式。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六
男女恋爱大都免不了要借重于双方的感恩图报之心和虚荣自负之感,听其自然是很难成其好事的。
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饿。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傲慢与偏见》。
1775年12月16日,一个女婴嘹亮的啼哭在英国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的家中响起,后来的人们知道,她叫简·奥斯汀。她所带来的微小的火花,是女性敢于展示才华的勇气,是人们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是英国文学重新回归真实与细腻的转折。
她的故事我们早已熟知,现实的无奈分开了一对恋人,奥斯汀终生未嫁,将所有的感情投入了文学创作,《傲慢与偏见》就那样诞生了。文中以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班纳特先生家五个女儿的婚姻与爱情。更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保守封闭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与世态人情。文中的达西与伊丽莎白两人因为种种误会而产生了对于彼此的傲慢与偏见,但在随后的日渐交往中,两人发觉了彼此的心意,也渐渐解除了其间误会,最终使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奥斯汀与伊丽莎白选择了爱与自由,知识与独立,是那个年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先行者,是属于女性的呐喊,而她所留下的,更有着发人深省的转折与启蒙意义,她的文字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她用文字养活着自身,也告诉后世追求婚姻与爱情的人们,我们总以为生活充满了爱与美好,但往往傲慢与偏见才是现世平常,唯有与之抗争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像达西与伊丽莎白,经典文学总是为我们描绘出黑暗的形状,但也永远向光生长。
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由想到,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逆流而进的她们难道真的没有一丝的犹疑吗?我们谁也不知道答案,但也看到了她们的选择,这也许正是能够为我们所铭记的原因吧,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她们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她们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再也难以返回,她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此气魄与勇气,简奥斯汀担得起后人的铭记,《傲慢与偏见》也够得上严肃文学的殿堂。
这本书所教给我们的,是永远对于爱与自由的向往,敢于抗争傲慢与偏见的勇气,对于人生道路坚定地选择,也会随着这些文字一起细细的流淌。也许在多年以后当我面对着人生岔路口的艰难抉择时,我还是会想起我读完《傲慢与偏见》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0字篇八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写的小说。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傲慢与偏见随笔,希望你喜欢。
全书讲述了四桩不同的婚姻,展现了奥斯汀的婚恋观,在她眼里,其中的两桩婚姻是不幸的:一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表兄柯林斯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二是伊丽莎白的么妹丽迪雅与威尔的婚姻,完全建立在初次相识与美貌之上。夏绿蒂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但却接受了自高自大、愚蠢的柯林斯的未婚,只因家里没有多少财产。对于婚后生活,夏绿蒂也抱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婚姻状况在现代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单纯的以物质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一个感情淡而无味的婚姻里,人的乐趣何存?夏绿蒂固然可以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永远是苍白的,她安排与柯林斯每天见面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她是多么聪明,但又是多么可怜可悲啊,一个无财产的女子就这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
伊丽莎白的么妹丽迪雅是另一种情况的婚姻。在五姐妹当中,她行为最为放荡无知,每日只知与军官调情。她贪恋威尔的美貌,冲动的跟威尔——一个表面温文尔雅,实际生活放荡的人私奔,置家人的感受于不顾。后经达西的慷慨解救,两人才苟合结婚,婚后丽迪雅还在家人面前炫耀幸福,实在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女人。嫁给了一个伪君子,可想而知婚后生活如何拮据,全靠伊丽莎白与达西救济生活。
奥斯汀所推崇的是后两桩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美丽而文雅的吉英与活泼机智的伊丽莎白对待婚姻的态度是理智聪明的,她们的婚姻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但也不排除物质与相貌的因素。达西在初次见到伊丽莎白的舞会上并未对伊丽莎白的外貌产生好感,也反感她家人的低俗无知,但是随着越多的接触,发现了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伊丽莎白也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发现了达西的美德,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成就一桩美满的姻缘。尽管他们在门第与教育上存在差异,但婚姻生活是依然是美满幸福的。
在奥斯汀的笔下没有惊心动魄、激情四射的爱情故事,更多是的理智与道德,所以,奥斯汀的爱情观是理智的。在我看来,爱情是美好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能经受住婚后油盐酱醋的平淡,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形体的接近或远离而改变,真正的爱情是日久生情,而非一见钟情。
《傲慢与偏见》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也是深入的。傲慢与偏见属于人性弱点最常见到的两种。出身高贵、财产雄厚、地位高高在上的上流人最容易染上傲慢的习气,对贫穷、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达西就是其中一例。而地位低下、财产少而又有强烈自尊心的人在面对骄傲的优越者时则以偏见相对抗,这是另一种扭曲的傲慢,伊丽莎白就是一个典型。伊丽莎白最初看不惯达西的傲慢,受风度翩翩的威尔的蛊惑,更对达西的人格产生严重的偏见,但随着深入了解,才发现误会了达西。但是她能勇敢地纠正自己的观点,摆正自己的态度,这一点是值得尊重的。而达西在初次求婚遭拒的情况下,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积极改正,这才成就了这桩美满的姻缘。
不难想象,如果达西在初次求婚遭拒后傲慢依然故我,如果伊丽莎白在了解真相后没有面对达西的勇气,那么他们之间永远都会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与人之间相处,总会有摩擦,有冲突,有误会,但只要你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削去自己的棱角,小处说,能达到人人和谐、群组和谐,大处说达到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可是如若只为了消遣而读,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往往,伟大出自于平凡,奥斯丁就是将她的哲理通过爱情这一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的。乍一看,她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爱情,但寻遍全书,确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难怪《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爱情无关。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在当时的达官贵人看来这无可非议。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门当户对,此处的门当户对确切地说应是资产相当。于是,一个已婚绅士有一两个情妇,或是贵妇人们有几个消遣的情人也被当时社会所默认。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这一词来修饰。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当贵妇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标榜自己的地位、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等的诸多美德时,她们决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资本是钱,她们谈及金钱时,显现出蔑视和鄙夷,却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缔结不是因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作为她们丰厚嫁妆的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妇女地位低下。妇女没有工作、没有得以维持生计的能力,只有依靠婚姻这条路来为将来的生活来源做打算。这是解决将来生计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因而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是自己出身贫寒。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作者简奥斯丁生长于英国南部有文化教养的牧师家庭,一生四十多个年头的岁月基本上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所以她的作品大都是描写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看来平凡而琐碎,却在细节反映社会背景。
在罗新斯庄园的一次宴请和饭后一桌牌章节中描写到:“柯林斯牧师被邀请为夫人凑上一桌牌,便感到不胜荣幸,他赢一次要谢她一次,如果赢得太多,还得向她道歉。”其实这不是一般的阿谀奉承问题,要知道,柯林斯教区牧师的职务是咖苔琳夫人提拔的,他视夫人为施主,当然不好意思再赢她的钱。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当时教会对地产的依附。
至于威廉卢卡斯爵士,既然本身已经封了爵位,何至于在牌桌上“不大说话,只顾把一桩桩轶事和一个个高贵的名字装进脑子里去”。原来他是在镇上做生意起家的,是个商人变贵人的典型,骨子里还是个商人,难怪羡慕贵族。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喜剧性为基调的作品,运用许多机智的逗嘴和带挖苦的叙述,来嘲讽婚姻关系,乃至人的一切现实关系的物质原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基本上只有理性的人和愚蠢的人(骗子韦翰除外)。书中花了大篇幅描写主角性格:伊丽莎白的偏见和达西的傲慢,反而让人感觉个性形象生动,有画龙点睛之作用的配角,让人印象深刻。如当班纳特太太喋喋不休,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而班纳特先生说道“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郑重其事地提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