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好语法规则有助于写出正确的表达。如何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面临的挑战。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寻找灵感,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规律篇一
(1)、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会对图片进行简单排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摆、涂等活动,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充分体验、感知规律就在自己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找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2)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认识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按一定的要求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
1、课件
2、各种平面图形,白纸、彩色笔等
1、今天,光明小学的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到他们的班里去参加联欢会,可是去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小朋友们给我们出了几道题,答对了,才能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
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出示一组笑脸,笑脸的颜色无规律。
学生猜出来的答案各种各样。
(2)出示一组按照颜色规律重复出现的笑脸,请学生猜一猜。
为什么刚才你们会猜出这么多答案,而现在却马上就猜到了呢?
这串笑脸是按一红一绿的顺序重复出现,我们就说这串表情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跟老师读一下: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
1、创设情境:
恭喜同学们,都答对了刚才的题目,现在我们进到了光明小学的教室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2、观察提问:
(播放动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啊,原来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播放音乐,学生跟随着音乐一起唱《幸福拍手歌》)
3、发现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按一定的顺序一直排下去,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重复)的?说给你同桌小伙伴听一听。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说,说到哪种事物幻灯片就相应的出现。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先来看看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运用课件,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它们是哪几个在重复出现?)
再来看看彩旗和灯笼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生汇报。
彩旗、花、灯笼都是按颜色有规律排列的(板书:颜色)小朋友们在唱歌跳舞,他们的排列是怎样的?生:一男一女排列的。
他们是按性别排列的(板书:性别)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1、帮老师摆一摆:
例3: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请看,老师这有两组图形,可是没摆完,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小组讨论: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想一想空白处该什摆什么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帮小兔涂一涂(例2):
(电脑出示例2)
汇报: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说一说空白图形该涂什么颜色
小结:看来,我们只要掌握了排列的规律,很快就会涂好的。
3、考眼力
4、创造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你们。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利用学具有规律地摆一摆或画一画创造出一个规律吗?(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先示范一个)
(1)请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放在桌面上。
小结:大家很善于研究,小组合作的非常好!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我们来表扬下自己。(学生齐拍手,打出有规律的节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节奏打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棒。你们瞧,连声音都可以有规律呢。那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节奏拍出有规律的掌声吗?我们来试一试。(xxxxx)(xxxxx)(xxxx)
生自由发挥举例说明。
师:这节课给你们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找规律
按()为一组的顺序重复出现
一红一黄
一红一绿颜色
一红一紫
一男一女性别
一女一男
正方体、圆柱形状
声音
动作
规律篇二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题。
先出示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巩固旧知。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
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新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规律,并找出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最后设计活动,仿照性地创造规律,巩固新知。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
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
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电脑出示例8]。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例7教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例8的规律,并总结找规律的方法。最后,采用“我来考老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
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书上第90~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着重教学数字间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教学的规律,不再是一组事物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在教学时,首先出示情景图,在学生找规律巩固旧知的同时,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转入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引导学生找出以前规律的共同特点,然后将新规律与之进行比较找出其特点,抽象出数量间的变化规律。接着进一步抽象到数字间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最后,设计创造规律的活动,既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又与教师形成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反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难度,出示思考性的题目,促使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特点是将找规律一节的全部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此外,这节课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特别是最后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执教: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焦东路小学 李琦。
规律篇三
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规律篇四
(1)要明确化学学习是认识过程,艰苦的脑力劳动,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2)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就要不断地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事化学研究既有宏观的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事实,又有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和运动变化,还要学习各种基本技能。认识到学习时动手、动眼、动口又动脑的重要。自觉地全神贯注读、做、想练结合。并注意指导学生改进动脑又动手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心理学、生理学和信息论等方面,提高对主动学习的认识。如信息论认为,学习是信息通过各种感观进入大脑,进行编码、转换、储存、组合、反馈等一系列过程。就信息输入来说,有强有弱,当学习者高度主动自觉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就能主动调节感受器官,接受各种输入信息。如果学习不主动,信息没有很好输入,后面的信息处理就要发生很多问题。因此,要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被动地学,只看老师做,听老师讲,而不开动脑筋想是学不好的。实验不动手做,也掌握不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不了时,就主动请老师、同学帮助解决,做到勤学好问。
高中化学学习规律(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
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因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易于转化成为能力,便于应用和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这是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也是实验中运用知识前的必要过程。因此,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化学基础知识内部之间,以及化学与物理、数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以物质结构等理论的指导,揭露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成为小系统、小结构,然后逐步成为大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结构化的要求。
规律篇五
课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理解乘法的因数与积的变化就容易多了。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一、引入新课。
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2.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例1课件。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小结:出示课件。
三、课堂活动出示课件。
1.课堂活动第1题:
2.练习六第1题,
3.练习六第2题:
4.练习六第3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依据。
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可能出现问题。
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需要反复强调。
板书设计。
见课件。
参考书目及。
教学反思。
规律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12~113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二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规律的探索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展示所列的算式:8÷2=4(个)80÷20=4(个)800÷200=4(个)。
学生:小猴们每次分到的桃都是4个,没有增加。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同意。
教师:为什么孙悟空能使小猴们每次分到桃的个数都一样?其中有什么秘密?今天我们来探索里面的规律。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我们前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探索规律?
学生:观察、比较。
教师:请同学们仍然用这样的方法先独立探索规律,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有一定的发现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发现规律没有?你们是怎样发现的?哪个小组来说说?
学生1:我们通过观察、比较这3个算式的被除数,发现后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总是前一个算式被除数的10倍,再比较除数也有同样的规律,但是它们的商却没有变化。
教师:也就是说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规律?商又有什么规律?
学生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都扩大10倍,而它们的商没有变。教师:我们再来看这个算式8000÷20xx(教师板书:8000÷20xx),你能推测它的商是多少吗?引导学生用前面发现的规律来思考,得到:根据刚才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8000÷20xx在800÷200的基础上被除数和除数又同时扩大了10倍,所以我们推测出8000÷20xx的商仍然是4。
学生用计算器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教师:现在大家知道孙悟空分桃子的秘诀了吧?
学生:当被除数、除数都扩大或缩小10倍时,它们的商不会发生变化。
教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10倍,商不变。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情况来验证,发现:只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就不会变。
教师把板书改成: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教师:我们再来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呢?
学生可能猜是,也可能猜不是。
教师:要想知道是不是,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随意写一个除法算式,再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看商会不会变。
每个小组选定一个除法算式进行验证,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发现:虽然用的除法算式不一样,但只要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的商都不会变。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个规律在所有的除法算式里都有。
教师板书。
(1)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1500÷500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把1500÷500中的1500和500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它的商不变,所以可以把1500÷500看成是15÷5来计算,得到商是3,这样1500÷500的商就是3。
(2)学生独立完成“议一议”后面的“试一试”,汇报略。
三、练习巩固课堂活动第2题。
通过本题的讨论要让学生明白,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虽然不变,但余数也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四、课堂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8题。
六、拓展延伸。
教师:商不变的规律既能帮助我们进行一些除法的简便运算,还帮助孙悟空在不增加桃子的情况下,就满足了小猴们的要求,你还能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个规律吗?下节课再来说说你的发现。
规律篇七
及时强化是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是化学特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化学用语没有学会和记住,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及时强化,才能迁移应用。强化不是消极的重复和记忆,而是积极的为了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它包括了知识的理解加深,使之系统化及时记住该记的内容,等等。
强化要及时,方式方法可多种多样。以平时为主,以课内外学习自我强化为主,而这又是在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检查下进行的。
在课内外所采用的阅读教材、口头和书面练习,实验及讨论等各种实践活动都要给学生具体的帮助和检查督促,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规律篇八
大自然是许多生命的母亲,养育了许许多多的植物和动物。这些植物和动物也有自己的生长规律。
我最了解的便是太阳花的生长规律。
太阳花人称向日葵。每当太阳向东,向日葵就面向东;太阳向西,向日癸的面向西;如果太阳下山了,向日葵就像哭了一样,特别沮丧,低着头,像极了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让人感觉楚楚可怜。但是,当第二日太阳从东方再升起时,向日葵将再次充满生命力,抬起他那低沉的头,骄傲的站着。
有了向日葵,便少不了蜜蜂。
蜜蜂是一种以食花蜜为主的的一种昆虫。向日葵的花蜜便是它最好的食物。蜜蜂界中也有它自己的.规律。
蜜蜂分为三种。一种是工蜂,负责采蜜,工蜂的寿命是40多天。还有一种是雄蜂。雄蜂的任务是和没有结婚的蜜蜂成婚,不过不幸的是雄蜂结婚后就会死去。还有一种是蜂后。蜂后负责繁衍后代。它的寿命是3~4年。
不过蜜蜂也有天敌。那就是虎头蜂。虎头蜂是肉食性蜜蜂。而且虎头蜂的针可以反复的叮咬,而蜜蜂只可以叮咬一次。叮咬之后,他便会死去,这就是脆弱又勤劳的小蜜蜂。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呀!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又相互联系着,形成食物链。就像太阳花与蜜蜂一样。我们要勤于探索,才会发现大自然更多的生长规律。
规律篇九
点拨:(1)这是一列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他前面的数差都是7,差都相等,是等差数列。
(2)这是一列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前一项减去后一项的差都是2,是等差数列。
解:(1)等差数列,公差是7。
(2)等差数列,公差是2。
说明:无论是前一项减去后一项,还是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只要是按同一顺序相减,差都相等的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规律篇十
复习内容:
四年级、五年级教材中的《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间隔现象、简单搭配、排列现象、简单周期现象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四、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数学无处不在,在同学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我们又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找规律》的一些知识。
二、复习整理。
1.间隔现象的排列规律。
植树现象:
(1)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数。
(2)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数。
(3)如果一端种,另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数。
在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中,物体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类似的现象还有锯木头、爬楼梯等。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要求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要求出这条公路有多少个20米,即先算出间隔数。因为是在公路一侧从头到尾种树,所以杨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2.简单搭配、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路线选配------用符号表示,有顺序地思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想法。
3.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师:通过观察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计算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因为“北京奥运”这四个字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把每4个字看作一组,24÷4=6组,没有余数,说明第24个字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运”字。(同理分析第2个问题。)。
4.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师: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画图、列举、计算都是常用的策略。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再交流想法。
1
2
3
4
5
6
7
教师及时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课前思考:
现在进入到复习阶段,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本身知识的缺乏,就拿孙老师所说的间隔问题。这是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有一定的规律,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好。作为一个新老师,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在练习中遇到这类题型,知道是间隔问题,所以我去请教了任教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教师,我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一直要发现问题才想去解决问题。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关间隔问题的求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孙老师本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一下。
课前思考:
在6月3日与5日的会议上,朱红伟老师与苏主任都谈到了在检测中要对《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内容需要检测,检测的难度限于例题与试一试,我想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可能化时比较多。看了四~六年级的教材,其中替换、倒推是解决问题策略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图形的平移规律是找规律中不太用,学生可能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否可以补充一些五六年级这两方面内容的例题,在讲解分析例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建议将这两个内容花一课时时间复习。
课后反思:
有关植树问题较之前相比,很多学生都能掌握,但在做巩固练习第一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对,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题求的是“间隔数”而不是通常求的“棵数”再加上在公路的两边都种月季花,所以一部分学生没能转过弯来。
在巩固练习第3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这一条件去掉,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从这节课的复习情况来看,找规律的知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规律篇十一
数学的神奇无处不在,每一个数字、符号都是他的凭证。今天,我也证实了这一点:数学的神奇。
数学课下课后,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关于平方的规律。我摊开练习本,看见练习本上的密密麻麻的验算过程,突然,一个不起眼的算式引起了我的注意:52-4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式,口算也能算出来:9,而9不正是5+4的和么?我又换了一个式子:62-52,结果是11,11也正是6+5的和。我感到非常惊喜,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快要疯了。但是好奇的我又想:这是两个相邻的数的平方,那不相邻的可以么?于是我就又列了一个式子:52-32,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果:16,这时,我懵了,一时半会儿得不出结论,这令我很沮丧。
数学的“魔术”一个个被我“揭穿”,做到这一点,已经够了不起了,可我还誓不罢休,又接着算起了立方:43-33=64-27=37;33-23=27-8=19。这下,我可败下了阵,看来,还是“数学”略胜一筹,它再也露不出马脚了,我也甘拜下风。
——上课铃响了,清脆的铃声听起来格外悦耳,好像在庆贺我似的。虽然我还未看透数学,但是我却认识到数学是奇妙无穷的。
规律篇十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探索排列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探索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军、小明、小红三人是好朋友,他们准备排成一排合影留念。该怎样排呢?
课件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请在小组内探索,要求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组织讨论。
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
讨论:在排列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
提示用符号排列。
(2)各小组汇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种排法。
交流时板书:
2、 总结方法,升华认识。
谈话:仔细观察上述排列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由此你能想到什么?能列式计算吗?
回答后板书算式:3×2=6。
3、 迁移方法,尝试应用。
提问:除了三个人合影,还可以怎样合影呢?
小组合作,探索排列方法。
全班交流,肯定用符号排列的方法。
你能用算式排列吗?3×2=6。
三、组织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能用8、2、5三个数字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吗?
尝试练习,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
读题、看图,说出题意。
各自用连线的方法排列出比赛的场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弄清题目要求,解决两个问题。
独立完成后展示、讨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