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的事物中汲取灵感,才能创造出艺术和文学的奇迹。怎样写一篇能够积极激励自己和他人的总结?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语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一
看了这本书,认识到,人类的历史真的很残酷,人类的历史真的很伟大,宇宙世界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的因,能给你带来长足的幸福,也能给你带来无法忍受的痛。
我想人类能延续下去并且越来越繁荣智慧,总的来说幸福战胜了痛苦。
上次和我姐姐讨论到,我最近一年的变化和进步,她感慨疾病带给人的人生意义真的很微妙。
我身边有兄弟俩得的和我一样的免疫疾病,哥哥骶髂关节坏死,半瘫痪状态,后来做了更换人工关节手术,可以行走。弟弟是脊柱侧弯,走路一瘸一拐。但是他们都被疾病拖倒了,过着浑浑噩噩的人生。
我的发病比他们晚,严重程度比他们轻,但这个慢性疾病折磨人真的是没深浅。有时走着走着就无法走路了,起初站在马路上放声大哭,哭过之后一点一点挪,直到能重新行走。晚上无法完整的睡一个舒爽觉,早上起来人是僵硬的,五脏六腑都是疼痛的,只能叫我爸爸扶着我漫漫走出户外,在小山的石阶路上拉着我一步一步往上爬,等所有的运动做到位了,身体热起来了,我才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我是宇宙中如此渺小的一粒尘埃,都要经历这么艰难的痛苦去成长。而历史上发现太平洋的残酷过程和发现后对世界的掠杀,伟大音乐家亨德尔中风、彷徨苦闷后的重生,滑稽的滑铁卢一分钟,发现黄金国后人们的贪婪与毁灭,伟大的列宁带给无产阶级的新世界。无疑所有的这些成就了世界。
正如书中所说,一位天才的出现,需要一个国家的泱泱百万之众。千百万无谓流逝的时光过后,真正的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才会出现。
如此渺小的我应该活好当下,活好自己,夹缝中求生存,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二
作者是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历史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该书选取了12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关键时刻,这些时刻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本书中,对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特写,写的精彩纷呈。这里简单赘述一下滑铁卢战役的梗概,再现那惊心动魄又令人叹息的人类关键时刻。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20岁时参加法国革命军,35岁时法国元老院授予拿破仑皇帝称号。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拿破仑毕生东征西站,权势盛极一时。1820年兵败莫斯科,1820年被反法联军击败,被迫退位,被囚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但1820年3月拿破仑潜回法国巴黎,重登皇位。同年6月15日,同反法同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激战后,兵败。这次兵败,拿破仑再也没有机会改写法国的历史。但这次兵败的细节让人扼腕。
当拿破仑第二次重登皇位后,很快就占领了里昂、巴黎。反法联军急忙筹集到了一支英国军队、一支普鲁士军队、一支奥地利军队、一支俄国军队。这几只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开始集结。拿破仑知道一旦敌军集结将会对自己造成致命威胁,他必须在敌人集结之前分而攻之,各个击破。他必须利用自己军队的高涨热情迅速击败反法联盟的几只军队。
6月15日凌晨3点,拿破仑大军越过边境进入比利时,与普鲁士军队遭遇,并将普军击败。虽然普军被击败,但普军并没有丧失战斗力,并向布鲁塞尔撤退。拿破仑分析战况,他将同威灵顿率领的英国军队进行激战,不能让撤退的普鲁士军队同英国军队汇合,否则失败在所难免。为了防止撤退的普鲁士军队同英国军队汇合,拿破仑派出了他的老实可靠、兢兢业业的格鲁希元帅,并分给他三分之一的部队去追击、消灭普鲁士军队。请注意这位元帅,这位元帅既没有胆识魄力,也没有英雄气概。使他闻名于世的,仅仅是他的不幸和厄运。也就是这位元帅考虑的一秒钟,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
英国军队统帅威灵顿冷静地在滑铁卢高地上筑好工事,严阵以待。当拿破仑对威灵顿主阵地发起五次攻击而被击退下来的时候,英军阵地的严密防线开始松散了。最后,连拿破仑的最后预备队———老近卫军正步履艰难地向山头进攻。欧洲的命运全系在能否攻占这一山头上。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三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5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5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在这15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人星闪烁,那一刻,便是永恒。
群星闪耀时,我以为一定是记录那些功各显赫的人物,然而,不完全正确,那些闪耀过的群星,虽然在那一刻,使得天空澄澈,玉宇清澄,然而也可能只是一个,可能是微小的,并不起眼的星辰在那一刻闪过光,改变了许多东西,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如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陨落,是因为那个无名星辰忘记关闭那扇凯尔卡门,在它敞开的那一秒,就将拜占庭推进灭亡的深渊;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歌德的老年热恋悲歌;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的一分钟以及鲁热神佑般的《马赛曲》创作记传的不全是那些被神化般的人,还有一些近于小人物心态而又因为种种原因留下了一些辉煌或不平凡的人。比如巴尔沃亚对未来和财富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求,这种毫不崇高的初衷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有更大的发现、促使他不得不前进。
巴尔沃亚虽然渴望被人敬仰发现太平洋的伟大功绩。可同时他的缺点过于明显,他的优点和缺点都鲜明无比,但真实的人性不可能是一白如纸或一黑如墨的;又比如《马赛曲》的创作者鲁热在歌曲诞生后便不再发光。他生活堕落,四处躲债,甚至蹲过牢房。
鲁热的歌被人传唱,但他却被人遗忘,甚至他去世时,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才想起他的名字。鲁热,仅仅在创作《马赛曲》的那一夜是天才。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令我震撼的话语,就比如亨德尔的内心独白:睡觉!睡觉吧!睡着了就能忘记一切,睡着了就能忘记任何痛苦;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现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时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四
我们生在二十一世纪,朝代的变迁,历史的浮沉,现今世界已变得精彩纷呈,弹指间便可看尽这世间繁华,除了南北两极之外,似乎人类的足迹已出现在了世界各处,同时仿佛这也让我们忘记了前人探索与成就,试问还有几人记得那些在西方的时间长河中曾经风光一时的“明星”。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作者的语句很平淡,但似乎平淡的有些过头,导致这本书看起来十分的枯燥乏味,不过这本书的选材很好,选择的人或事都曾在西方轰动一时,看起来很有年代感,故事到还蛮有趣,也算是于其平淡的语气互补。
在这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中,处处充斥着和平气息,我们几乎没怎么见过真枪实弹与战争,只能通过书籍了解一些战争,在茨威格的笔下,像我们真正展示了古人们的细心与智慧。
奥斯曼帝国的新继承者决心要攻占拜占庭,经过数次激战始终不见成效,此时这位天才皇帝想出一幕惊险之棋,将战船从陆地运送到拜占庭防守薄弱的靠海一隅,最终因为被拜占庭疏忽的一座小门——凯尔卡门的发现,奥斯曼帝国毁灭了拜占庭这一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正是因为拜占庭的疏忽,便断送了这一整座城市,与近千年所传承的文化。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五
以下是由本站pq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主人公: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1475~1519),西班牙探险家。
其性格和行为:“一方面,他们以那种当时只有基督徒才有的虔诚和信仰,真心实意地、狂热地祈祷上帝;另一方面,他们又会以上帝的名义干下历史上最卑鄙无耻、非人道的事。他们的勇气、献身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能够作出最壮丽的英雄业绩;但同时他们又以最无耻的方式尔虞我诈,而且在这种厚颜无耻之中又夹杂着一种突出的荣誉感、一种令人钦佩、真正值得称赞的对自己历史使命的崇高意识。”
苏丹穆*默德二世——“他的祖父巴耶塞特一世和父亲穆拉德二世所建树的业绩——他们两人曾用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的强大军事优势第一次教训了欧洲。”
拜占庭:“正义为它集中了整个西方世界几千年来古老的共同文化而被奉为圣地,拜占庭对欧洲来说才成为荣誉的象征。”
“东派教会和西派教会之间那种古老的宗教信仰上的裂痕,一直到穆*默德二世已经成为苏丹的现在,危急的形势才战胜了东正教会的固执:拜占庭一方面向罗马送去自己顺从的消息,同时请求紧急支援。于是,一艘艘大战船开始配备起子弹和士兵。不过,罗马教皇的使节先乘着一艘帆船来到,他要隆重地完成西方两个教会和解的事宜,并且向世界宣布:谁进攻拜占庭就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挑战。”
“欧洲的观念,即西方精神,经过漫长的岁月德罪恶的争执终于重新达到了一致。”
“芝麻大的一次意外——一扇被人忘记了的凯尔卡门就这样决定了世界史。”
你想懂得并身临其境的欣赏、享受清唱剧《弥赛亚》吗?那么就亲自读一读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的这篇“韩德尔的复活”!
总想一夜成名的幻想者与狂热者,应该能清醒一点,他们的先辈的前车之鉴,不该如此忘记。
那些在自以为努力创造艺术、思想、文学……的糊涂人亦该清醒,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
小人物、狭隘观念的人总是想入非非于名誉热闹的外表,岂不知,名誉背后的一切重压,会令他们立刻成为齑粉!
正视人间的一切,本身就是一个不易的努力!
通过描写拿破仑军队与威灵顿在滑铁卢决战的胜负关键时刻,拿破仑军队一方三分之一兵力的统帅格鲁希是如何错失了使拿破仑胜利的时机,而做出此决定命运的时间只有一秒钟!
茨威格写道:“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而我要补充的是:拿破仑的这位手下在以往的战役中表现的军事才能并未能使拿破仑对他抱有委以重任的任何打算。只不过,他手下的得力的将军、元帅们已经提前放弃了他们的皇帝。也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拿破仑没有选择的无奈状态下,心想,给这个家伙一次成为英雄的机会吧。于是,这个家伙就上演了滑铁卢战役“一分钟”的主角——被命运鄙视的人物。
人们习惯于因为生活与人生的压力而替代、回避等形态压抑着这人类特有的情感。在糊涂地纵欲与冰冷理智的禁欲中,人们好像并未真正理解并解决这一个难题。无论怎样,都不能真正的摆脱痛苦。
于是,尝试着将它们从心中吐出,不去负重于它们的压抑,也许这只是一种形式——不得已地前进。
如果有一个人将长生不老,无论他是男是女。那么,他的生活也只有短暂的一个人生。接下去,他必须面对着拥有的一切将灰飞烟灭。他又打起精神,重新面对重复一轮的生活努力:恋爱、事业、子女、功绩……然后,又都一无所有,从头再来。他是永远不死的特殊人。直到他再也提不起精神去恋爱、事业、子女、功绩……虽然人类文明在不断前进,而对于他的长生不老而言,还是等于一成不变,他彻底厌倦了,想自杀,又死不了,痛苦万分,但必须承受——“这不是地狱吗?”——这位长生不老的特殊人呐喊道:“我想死去啊——”
歌德真切地感受到痛苦,但他更热爱幸福!当他从被控的状态下回到自控这一过程中,创作出了《玛丽恩巴德悲歌》。这是缘于古希腊的一种诗体,即可用于哀歌、挽歌,亦可用于战争诗、政治诗、教喻诗、爱情诗。我看,亦完成或者说承载了歌德对自己人生幸福的拯救。
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一个厌倦欧洲生活的人(亡命者)——新黑尔纬喜阿——淘金热——圣弗兰西斯科(sanfrancisco)。
“他是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不——他后来成了地球上最贫穷、最可怜、最绝望的乞丐。”
“难道他果真成了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不——根本没有,他后来成了一个最最贫穷的乞丐,一个最最不幸和失败最惨的人。”
到底有多少钱你才满足?遭人嫉妒、让别有用心者惦记、富可敌国?如果只是为了将钱置于自己的名下,那么,很可能你根本就富不成最高层的。而要想富成最高地位,谁来保护你的财富呢?无论你采取怎样的手段,也摆脱不了“变相守财奴”的悲惨命运。金钱究竟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人们从未停止过思考——这不如说,人应该正确理智对待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使它们更有意义。
诗的最后一节写道:
“士兵们把他从刑柱上拉开。
他的脸苍白得死人一般。
他们粗暴地。
把他推回到囚犯的行列。
他深深地陷入沉思。
因而目光奇异,
是卡拉马佐夫把一丝苦笑。
挂上他抽搐的嘴角上。”
《卡拉马佐夫兄弟》差一点因为死刑而消失,但首先是死刑奠基了这部伟大的灵魂作品。
“茨威格在如实记录菲尔德的荣辱升沉的过程中,热情讴歌了这位无畏的勇于实践的创业者,同时也反映了闲言碎语随波逐流的炎凉世态。”——舒昌善(译者)。
“……一桩奇迹或者一项非凡事业要想获得成功,一个人对这一奇迹本身的信念往往是占第一位的前提。正当学者迟疑犹豫的时候,一个并非学者出身的人的那种纯朴的勇气却大大推动了这项计划。像大多数情况一样,这一次也是由于偶然的巧遇才使这一宏伟的壮举获得起飞。”
“……强烈的意志最后总能拖着犹豫不决的人向前跑……”
实业家的称号,并非虚幻的名誉!
这是该书中最激荡我灵魂的篇章,里面有一直苦恼着我的争论、辩论、证明……该怎样解决呢?这个,依然没有答案。但并不是说,一切都没有进步!有勇气讲出内心的话,并非就要成为新的救世主;我们应该在完整仔细地认识人类之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脆弱;也只有知己知彼,才会继续正确的思维下去,也就有正确的,或者说恰当的行动来实践人生的意义。
剧本第三场描写了外界对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种种反响。在站长与警长、杜山的对话中我们能理解到茨威格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重。同时,又通过托尔斯泰自己的口,表达出这位伟人内心的思想世界——这些,原本是无法现场记录的伟大行动——一个最真实的灵魂的正当的表白!
茨威格在剧本前言中写道:
“1890年,列夫·托尔斯泰开始创作一部自传性的剧本,这部剧本后来以《光在黑暗中发亮》为题,作为遗稿的片断发表和上演。这部未完成的剧本(从第一场就已清楚表明)无非是用最隐晦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家中的悲剧,为自己酝酿中的弃家出走作出公开的辩白,同时也是为了求得自己妻子的宽恕,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心灵极度破碎中企求获得精神上完全平衡的作品。
“显而易见,托尔斯泰在该剧中塑造的尼古拉·米海伊洛维奇·萨林采夫这一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而且大概还可以这样认为,这一形象是这部悲剧中虚构成分最少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塑造这一形象,无疑是为了替自己预先表白,他一定要摆脱自己的生活,但是,无论是在剧本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当时的1890年还是十年以后的192019年,他都没有找到决裂的勇气和方式。由于缺乏这种意志,剧本也始终只留下片断,紧紧写到主人公举着双手乞求上帝帮助他结束内心的自相矛盾——那种全然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而告结束。
“这部悲剧所缺少的最后一幕,托尔斯泰后来没有再行补写。不过,重要的倒是:他用自己的生活完成了这最后一幕。在192019年10月末的最后几天里,25年来的犹豫不决终于变成了这最后一幕。在192019年摆脱困境的决心:托尔斯泰在经过几次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弃家出走了,而且是走得正是时候,不久他就安详的、如愿以偿的死去,在静穆中奠祭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最后,剧本以杜山的口吻完结道:“请您——善良的好心人,不必为他难过。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于他的伟大。如果他不为我们这些人去受苦受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也就永远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2019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极点,斯科特队则于192019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凯旋班师,而斯科特等五名最后冲击南极的人却永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们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惨剧,并不在于他们两人的计划周密与否,而是在于前者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凭推理的设想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20条膘肥强壮的狗的胜利完成了到南极去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认为,狗的胃口太大,南极没有可猎的动物来补充狗的口粮(实事并非如此,狗可以和人吃同样的食物),于是决定用人力拉着雪橇长途跋涉,终于使自己和四名伙伴在从南极返程时因极圈寒季的突然提前到来,在饥寒交迫之中死于体力不支。
“发人深省的是,斯蒂芬·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用他生动的语言,记述了斯科特的悲壮一幕。这是因为正如茨威格在本篇结束时所说:‘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舒昌善(译者)。
斯科特在他的南极探险之旅的。
日记。
中写道:“……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而问题是,在这一强大的精神压力面前,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的境况下,人类自身的灵魂生命的火光才会无比壮丽地燃起。就连斯科特自己也不能突破意识地认知到他这“失败者”的最后的行为的伟大意义。阿蒙森胜利——他赢得的只是出于人类好奇心的荣誉;而斯科特却无形中证明了荣誉的虚无的同时,真切的展现出生命灵魂的极致——人类自己对未知的无穷、伟大的探索——在这个极致中,人们对自身可贵品质的审视与认知,才是最值得纪念与尊重的。
罗伯特·皮尔里(robertedwinpeary,1856~1920),美国探险家,据以往的探险史记载,他于192019年4月6日达到北纬90度并胜利归来,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的人,但事后有人置疑。
弗雷德里克·库克(frederickalbertcook,1865~1940),美国医生和极地探险家,声称自己曾于192019年到达北极,比皮尔里还早一年,但很快受到非难,皮尔里说库克“欺骗群众”,调查结果几乎没有支持库克的证据,从而使他名誉扫地,死时仍悲愤莫名。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极地研究专家们对库克踏上极地一事日趋表示肯定,因为库克在192019年提出的极地探险报告中首次描述的许多现象,业已被现代冰地研究的成果以及飞机、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证实,相反,1973年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在详细研究了罗伯特·皮尔里公布的全部资料后,得出结论:皮尔里上将根本没有到达北极。
参阅[苏]《在国外》1983年第10期文章:《谁第一个踏上北极》,中译文请见《读者文摘》1984年第3期。
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johnreed,1887~1920)为报道这次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著有《震撼世界的十天》。
茨威格将“封闭的列车”中的列宁化喻为一颗炮弹——“这一炮,击中和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不能不说十分贴切,同时也蕴含了茨威格对苏联革命事业理想的企望。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六
这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这本书共收入了他的历史特写12篇,向我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在这12个故事里,我最感兴趣同时也让我最感叹的一篇文章就是《黄金国的发现》了。
苏特尔在自己的土地中发现了混在泥沙里的黄金,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人们不再劳作,拼命的淘金,期待自己能一夜暴富。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涌入到苏特尔的土地上,他们霸占了属于苏特尔的财产和土地。最终他们使苏特尔家破人亡。
不论道德还是法律,最后都在利益之下露出丑恶的本性,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其实黄金也不过是地球上的石头罢了!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七
《人类群星闪耀时》写了十四篇历史人物画像,其中比较打动我的是《南极争夺战》。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南极争夺战》里开篇描写:
20世纪俯望下的世界没有秘密,所有陆地都已经被探索过了,最遥远的海洋也有船只在破浪航行。一代人以前还默默无闻的自由欢乐的地区,如今已奴颜婢膝地为欧洲的需要服务,轮船开足马力驶向了寻找了许久的尼罗河的源头;第一个欧洲人半个世纪前才看见的维多利亚大瀑布顺从的用它的水利发电,亚马孙河两岸最后的原始森林被砍伐的稀疏了;唯一的处女地——西藏,也已被敲开大门。专家描写古代地图和地球仪上那“人迹未到的地区”未免夸张。然而直到本世纪,地球还有那么一个最后的迷,在世人目光之前隐藏她的羞涩,这就是她那被肢解,被折磨的躯体上两个很小很小的尚未遭到人类的贪欲荼毒的地方———南极和北极。这两个几乎没有生物,没有知觉的小点是地球躯体的脊梁骨,千万年来,地球以它们为轴线旋转着,并守护着它们,使之保持纯洁,未被亵渎。她在这最后的秘密之前筑起坚冰的壁垒,召唤永久的冬天充当卫士防范贪婪之徒。严寒和暴风雪有如不可逾越的城墙封锁进入的通道,死亡的恐惧和危险迫令勇士却步。甚至太阳也只许匆匆看一眼这封闭的地区,从来没有人见过那里的情景。
虽然在各种大片里我们都看到过南极的描述,比如《美国队长》驾驶的飞船坠毁在南极,《变形金刚》源头也是在南极发现钢铁巨人,但是那都是杜撰的。茨威格在这里要描述探险家在南极的勇敢探索。最终主角———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企图第一个踏上南极极点的梦想失败了,因为挪威人先他一步。大自然的残酷,让我们意识到人的所谓主观能动性很有限。斯科特上校在归途中牺牲,他和队友后来被发现冻死在帐篷里,茨威格很动情的写了斯科特上校留给世人的信件,死亡前的斯科特恳请社会善待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妻子,但是他把妻子划掉,改为遗孀,因为他自己知道,生命之火即将陨落,那种绝望中的坚毅,让我看过久久难忘。
原文如下:
斯科特的日子一直写到最后一刻,写到手指冻僵,笔从手上滑落下来。他希望有人能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足以为他和英国民族的勇气作证的篇页,这个希望支持着他做出如此超人的努力。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坏了的手指颤颤悠悠地写下的心愿:“请把这日记交给我的妻子!”但随后他又冷酷地明白无误地把“我的妻子”划掉,在上面写上了“我的遗孀”这可怕的字眼。
其实书中《拜占庭的陷落》一章写的也很壮阔。新生代土耳其帝国攻陷罗马帝国,采用了很多计谋,攻城掠地,采用超级大炮,但是最后成功却在于罗马城池的疏忽——留了几个小门,让对手轻松进了城,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茨威格此书一再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很多小人物改变了历史,很多蝴蝶效应般的随机事件改变了人类的走向。
本书另一篇章《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描述了英国商人铺设海底电缆连接美国的壮举和期间无数次失败的苦痛。现在我们享受海底电缆带来的便捷,没有这些电缆,我们就没法上因特网浏览各种网站,如今的年轻人打越洋电话很方便,但是当初铺设的过程惊心动魄。普鲁士菲尔德可以和中国的曾国藩媲美,但是他做的是有利于世界的事情,当一次次失败袭来,所有的股东都放弃了希望,普鲁士菲尔德依旧坚持,茨威格一段文字道出了铺设海底电缆的艰辛:
在多佛和加莱之间的狭长水带下面铺设电缆怎么能和铺设横跨一整个大洋的海底电缆相提并论呢?前者只要从一艘普通轮船的露天甲板上卷下三四十海里电缆就行了,电缆就如同船锚离开绞盘那样缓慢的一圈一圈沉入水中。在运河铺水下电缆可以不慌不忙地等待一个风平浪静的好日子,人们对水深处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能观察到两岸的动静,从而避免发生任何危险的偶然事件;只要一天就能顺利完成。而在至少要连续航行三星期才能横跨的大洋铺设海底电缆,情况就大不一样,海上天气变幻莫测,长好几百倍,重好几百倍的电缆不可能一直放置在甲板上。此外,在那个时代也没有一艘足够大的海船有那么大的货舱,能装得下由钢、铁和古塔胶制成的这个庞然大物,也承载不起它的重量。至少需要两艘主力船,并且还要有几艘船随航,以便准确地保持最短的航线。自然,主要的问题始终是电缆本身。对连接世界两大洲的这一条巨大无比的脐带提出了难以想象的要求。一方面,这条电缆必须像钢索一样结实,拉不断,同时又要保持弹性,才能便于铺设。它必须能够承受得住任何压力,任何重量,又要像丝线一样光滑便于缠绕。它必须是实心的,又不宜塞得过于饱满,既要坚固,又要精确,精确到能把最微弱的电波传送到两千多海里外。这条巨大缆绳上任何一处有极小的裂缝、微不足道的不平整,都会破坏这十四天航程路线上的信息传递。
想一想,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能够和海底铺设电缆相媲美呢?如果没有,那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没有解决,只能证明自己足够懒惰,因为为了纪念这篇鼓舞我的书籍,我把这次所有行间距调整的足够大,以便日后自己重新咀嚼,勉励自己。
对了,还有茨威格提到的《马赛进行曲》的创作心路历程,以后自己可以听一听。
正如作者将此书定义为《人类群星闪耀时》,局限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知识,作者的看法并不完全科学,但是他调动读者感情心理的能力超一流,好几次书中有种魔力驱使我看完,我想作为一个作家,茨威格真算是那个时代的大v了。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500字篇八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康德经典的墓铭志,即:“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两句话竟巧合的描述了我看完书之后的感觉,那些闪耀的群星映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后人抬头仰望他们的故事时,也是一场壮丽的景观。而那些改变历史命运的人,他们进行历史性的抉择的时候,同样也对人类心中道德的一场演绎。但在他们,还未抉择之前,没有人知道,那所做的决定究竟是对还是错的,正因为这样,他们的选择才更加的难能可贵。
在他们选择之后,后人会站在自以为公正的角度评判,滑稽的是,每一个评判历史的人都站在上帝的角度来评判着当时不知对错的历史造就者,而当这些上帝般无所不知的人决定自己生活的时候,却会选择得一塌糊涂。
我一直觉得,人类是一种奇怪的,拥有集体臆想症的一种生物,他们共同的相信并不存在的事物,就像崇尚佛道,崇尚儒家学说一样,崇尚那些伦理道德,又或是所谓的市场经济,但当所有的人类都相信这些东西的时候,这些东西又开始在人们之间切实的存在了。而一开始,这些东西并不存在,它们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那些欲望的驱使,就像动物驱使着自己捕猎生存,而后造就了生态圈一样。是我们早就了那些仿佛离我们很远的东西,而我们每个人又都创造了与我们相关的历史。
人们相信历史故事,也相信英雄和经典人物,同样也善于忘却所造成的灾难,记录自己种族光辉的历史,而那些血腥的阴暗的`总是不被历史的传承者所接纳。
所以我怀疑每一段历史,也怀疑每一个故事,当一段历史被所有人都曲解的认为成故事里的那样,那么真正的历史什么样,又有谁会在乎呢。虽然总有人想要公正的记录历史,但受限于人类这种生物的本性,就像叔本华在他的哲学中所述的,一切事物都是个体意志的表象,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客观的,这是人类这种生物的悲哀,也让我愈发的觉得生而为人,真的了无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