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201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考试时间:18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 考试要求: 1. 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 (1):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和焓变,盖斯定律,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化学反应焓变的 计算。物质的绝对熵,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中的熵变及计算。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及计算, 利用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和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原理,平衡常数与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化学平 衡的移动和有关计算。 2. 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反应物之间的接触状态、催化剂),阿累尼乌斯 公式,活化能。 (4):化学反应动力学初步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级、二级反应的特征及实验确定的方法,反应机 理的研究方法。 3. 原子结构 (1):氢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2):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波粒二象性,波函数与原子轨道,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数,电子云,波函数的角度 分布与径向分布。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 鲍林近似能级图,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 布。 (4):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原子半径,元素的电离能,电子亲合势,电负性。 4、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离子键理论 离子键及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 (2):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本质,共价键的特征,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与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价层 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共价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3):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论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一些规则,同核双原子分子分子轨道能级 图,部分异核双原子分子分子轨道能级图。 (4):金属键理论。 (5):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类型,氢键。 (6):离子极化理论 5、酸碱反应和酸碱滴定法 (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2):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 pH 值。 缓冲溶液。各种盐的水解及影响水解的因素。 (3):酸碱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共轭酸碱对。 (4):水溶液中的平衡与溶液的酸碱性 水溶液中各种形体的分布系数,分布曲线。水溶液中的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5):酸碱溶液 pH 的计算 质子条件,一元弱酸(碱)溶液 pH 的计算,两性物质溶液 pH 的计算,其它代表性酸 碱溶液 pH 的计算。 (6):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指示剂法、电位滴定法) (7):一元酸碱的滴定及应用 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定弱酸,强酸滴定弱碱。 (8):多元酸、混合酸、多元碱的滴定及应用。 (9):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盐酸、氢氧化钠)。 (10):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 6、误差与数据处理 】 (1):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误差与准确度,偏差与精密度,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误差产 生的原因及减免的办法,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有限次测定中随机误差的 t 分布。 (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数据的取舍,分析方法准确性 的判断方法(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3):误差的传递及应用(系统误差的传递、随机误差的传递) (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概念,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及运算规则 7、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1):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离子积和溶度积规则,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沉淀的生成和溶 解,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2):沉淀滴定法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 (3):重量分析法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其他因素,影响沉淀粒度大小的因素,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分析结 果计算。 8、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电极电势 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极电势的产生,电极电势的类型和电池符号。电极电势的应 用。 (3):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自由能的关系,能斯特方程,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 限度。 (4):图表的应用 元素电势图及应用,氧化态图及应用,电势-pH 图及应用。 (5):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及指示剂。 (5):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 预氧化与预还原,有机物的除去 (6):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及计算 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硫酸铈法,溴酸钾法。 9、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1):基本概念 配位化合物的相关定义、组成及命名,异构现象与立体化学。 (2):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 (3):配位平衡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与稳定常数,软硬酸碱理论。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 及有关计算。 (4):配位滴定法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EDTA 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其 副反应系数。配位滴定中适宜 pH 条件的控制。 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作用原理、金属指示剂应该具备的条件、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5):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方法(控制酸度、掩蔽和解蔽、预先分离、用其他络合剂) (6):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的途径,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10、元素化学 (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盐类化合物,配合物。 (2):卤素 卤素的通性。卤素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卤化氢和氢卤酸,卤素的氧化物,卤素的含 氧酸及其盐,卤素互化物。拟卤素和拟卤化合物。 (3):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的通性。氧元素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氧单质分子的结构,过氧化氢、其它 无机过氧化物和臭氧。硫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单质硫的分子结构,硫化氢和硫化物,多 硫化物,硫的氧化物,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4):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元素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氮的氢化物及衍生物。氮的氧化物, 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磷元素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单质磷,磷的氢化物、卤化物 和氧化物,磷的含氧酸、多磷酸、偏磷酸和它们的盐。砷、锑、铋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 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砷、锑、铋的氢化物、硫化物,砷、锑的硫代酸盐。 (5):碳族元素 碳族元素的通性。碳单质和它的结构、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硅在自然界的存在 形式,二氧化硅、硅酸和硅酸盐,分子筛。碳、硅的氢化物和卤化物。锡和铅的化合物。 (6):硼族元素 硼族元素的通性。硼的原子特征,乙硼烷的结构,三中心键,单质硼和它的结构,硼烷、 硼氧化物、硼酸和硼酸盐,金属铝、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卤化铝。 (7):铜族元素 铜族元素的通性。铜、银、金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 (8):锌族元素 锌族元素的通性。锌、镉、汞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 (9):过渡金属 过渡金属的通性。化合物的颜色和无机颜料,氧化态。钛、钒、铬、锰等的重要化合物。 铁、钴、镍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钴、镍的盐类和配合物。铁、钴、镍及其化合物的氧 化还原性。 二、考试内容: 1. 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 (1):根据化学热力学原理进行化学反应过程的热力学数据计算,反应方向判断。 (2):化学平衡、多重平衡、平衡移动的有关计算。 2.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阿累尼乌斯公式及有关计算。 3. 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 (2):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4、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利用价键理论、杂化轨道、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判断。 (2):第二周期元素同核和部分异核双原子分子轨道式。 (3):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物质的熔沸点规律、溶解度规律和颜色变化。 5、酸碱反应和酸碱滴定法 (1):电解质溶液中的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溶液中 pH 值的计算。 (2):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的应用。 (3):酸碱滴定的基本概念,滴定误差计算。酸碱滴定方法的应用。 6、误差与数据处理 】 (1):误差、偏差等基本概念,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办法。 (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7、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1):溶液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判断。 (2):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8、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半反应式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联,原电池的电动 势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的判断。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2):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及计算。 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使用条件和特点、指示剂。 9、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1):配位化合物的相关定义、组成及命名。 (2):使用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解释配合物的颜色、磁矩、稳定性。 (3):配位平衡的移动及有关计算(配位平衡对电极电势、沉淀平衡的影响) (4):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常用的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合适的酸度范围,分别滴定 的条件,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10、元素化学 (1):常见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2):常见元素的重要化合物制备反应、鉴定反应、特性反应。 (3):常见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某些化合物的特殊结构。 三、参考书目 1.《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 10 月。 2.《分析化学》(上)(第五版),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 3.《分析化学》(第六版),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四川大学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 基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7 月。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