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T19
考试科目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部分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的一般特征,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解释大气现象,研究气候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气候成因,气候变化的规律,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了解和解释各种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弄清气候资源的分布,掌握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点,了解人类对气候影响的强迫效应。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状况,太阳辐射基本概念、地面辐射过程,大气的增暖和冷却效应,气温的时空变化特点,天气现象形成条件,大气环流的知识、大气中的水分输送主要途径,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分类及主要气候带,多时间尺度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途径和可能结果。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知识
1. 理解并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 掌握气象要素的定义和各要素的表达方式。
3. 掌握气候系统的概念,各子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特点。
4. 理解并掌握空气状态方程。
第二章 大气辐射学
1. 了解太阳辐射的光谱特征,掌握辐射和辐射能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的概念。
3. 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4. 掌握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概念、表达式、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5. 熟悉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的概念、表达式和影响因子。
6. 掌握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表达式、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了解大气辐射差额的概念和表达式,掌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概念、表达式和分布特点。
第三章 大气温度、湿度和稳定度
1. 熟悉平均温度和温度极值的概念和计算。
2. 掌握空气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的概念,了解干绝热过程和湿绝热过程及有关概念,掌握泊松方程的应用。了解气温在非绝热变化情况下,空气与外界交换热量的几种形式。
3. 了解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影响地面温度变化的因子。熟悉地面气温日、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4. 理解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及成因,理解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深入理解并掌握对流层大气逆温的概念和各种形成过程。
5. 熟悉水相变化的基本物理概念,如蒸发、蒸腾、潜热等。了解饱和水汽压与温度、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掌握影响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了解地表面和大气中各种凝结物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6. 了解降水的概念、各种形态和形成过程以及分布特点。
7. 掌握大气静力稳定度的概念和判定静力稳定度的方法。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1. 理解和掌握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了解气压变化的原因。
2. 了解气压场的表示方法、基本形式以及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
3. 掌握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
4. 了解作用于大气的几种形式的力、自由大气中和摩擦层中空气水平运动特征以及垂直运动的产生和特点。
5. 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的概念。
6. 理解并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熟悉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了解大气环流的年变化、中短期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的概念。
第五章 天气系统
1. 理解天气和天气系统的概念,掌握气团、锋的概念,了解他们的形成过程、物理特征、分布、移动规律、类型和天气特点。
2.了解低纬度主要天气系统的结构和天气特点。了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的活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3. 了解中高纬度主要天气系统的特征和天气特点。
4. 了解雷暴、龙卷、冰雹等对流性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天气特点。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1. 理解和掌握气候的概念,了解气候系统各组成的特征和属性以及气候系统的反馈性、敏感性和可预报性。
2. 掌握太阳常数和天文辐射的概念,太阳高度角公式的应用,理解天文辐射气候的基本特点。
3. 理解水分循环过程,掌握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的概念,了解我国水汽输送和水量平衡特点。
4.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理解大气环流和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重新分配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5. 深入理解并掌握海陆分布对气温、大气水分以及周期性风系形成的影响, 掌握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气旋雨、海陆风、季风的概念,东亚季风的形成和特点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了解南亚季风的形成和特点。
6. 理解大地形影响气候的物理过程,掌握大地形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了解中小尺度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7. 理解不同下垫面特性形成的气候差异及其成因。
8. 掌握青藏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和最大降水高度的概念。
9. 掌握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概念和含义。
10. 了解低、中、高纬度及高山气候的主要气候型的分布位置、形成原因和气候特征。
第七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了解多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点和诸因素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形成的影响。
2. 了解气候诊断的概念和方法。
3. 理解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可能途径和成因。能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表现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 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科程对各考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的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2. 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⑴本科程的命题考试时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可适当浮动),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⑵各章考题所占的分数大致如下: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知识 占5%
大气辐射学 占10%
大气温度、湿度和稳定度 占20%
大气的运动 占10%
天气系统 占10%
气候形成 占 3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占 15%
⑶其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⑷诗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
“了解”占15%
“理解(熟悉、能、会)”占40%
“掌握(应用)”占45%
⑸试题形式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计算题、问答题等5种题型。
⑹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分钟。
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本科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地球科学类本科毕业生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