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⑶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铁架台、铁片、酒精灯、焊锡、铅、火柴等。
学生用具:大小形状相同的铁、铜,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合金的资料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半课”教学环节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回顾、交流 展示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交流 汇报 板书 讨论 过渡 比较 介绍 讨论 小结
巩固、转折 过渡 阅读 归纳 介绍 实验探究 阅读 拓展
“半课”预习环节
教师督促学生组长检查本小组预习情况 【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讲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新课引入】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板书】6。1 奇妙的金属性质
【设问】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 我所知道的金属
„
我所见过的金属制品
„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有铁、铝和铜。
【展示】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板书】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它们硬度是否相同。
4、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他们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学生实验探究、完成报告、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实验
现象
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举例说明该性质的用途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实验4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实验5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学习情景】展示细铜丝、薄铜片等。
【介绍】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教师总结并板书】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且熔点较高。【讨论】
1、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2、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过渡】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169表)【学生分析比较汇报】
【介绍】金属之最(课本p169)【讨论】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总结】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转折】展示飞机图片,思考制造飞机的材料中为什么大量使用铝合金而不用纯铝? 【设疑】那么,什么是合金?合金的性质与其组分金属有何不同?合金的应用范围怎样?我们常用的合金有哪些?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阅读】课本p173-176《合金》的内容。
【设问】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合金?谈谈你的看法。
【归纳】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介绍】生铁和钢。
【比较】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 【实验探究】(备注:焊锡和锡的比较课外完成)
1、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的光泽、颜色。
2、将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 性质比较
现象
黄铜
铜
焊锡
锡
光泽和颜色
硬度
结论
【过渡】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下面我们以焊锡为例,进行实验。【演示实验】将绿豆粒大的焊锡、锡和铅放置在铁片上,加热铁片的中心部分,观察,比较焊锡和组成它的纯金属锡、铅的熔化温度。现象
结论
【总结】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存在差异,从而使合金更容易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讲解】
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展示】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课本p175)。【过渡】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板书】
4、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
【展示】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的有关资料。【小结】课本p176。
【布置课外作业】习题
1、2 【做一做】家庭小实验——淬火与回火 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的反应(回忆氧气的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三、与某些金属化合物反应
上述三个化学性质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各个性质是如何探究的。
(投影)巩固练习题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感知学习的对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学习对象。学生阅读,了解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历史。
分组探究,形成共识,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与非金属的差异。学生通过交流、汇报,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巩固提高
比较分析,培养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认识金属的性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认识性质不是决定用途的唯一因素。
学生通过自学,归纳合金的定义。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进一步认识合金
通过实验演示与探究,比较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的性质差异。了解合金的用途及其发展、应用前景。为下一节课做好预习,使学生锻炼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6.1 奇妙的金属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 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
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
二、合金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
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新型金属材料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篇二
【引言】前段时间啊,老师有个朋友结婚了,晒婚纱照的同时还不忘给她的钻石戒指来了一个大特写,可见钻石就是高贵纯洁浪漫的象征啊。我们学化学的就不一样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还不就是一块金刚石嘛!
【ppt】根据美国化学学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们成功从废气中收获钻石。男生们啊,可见化学学的好还是很重要的啊!那么科学家们到底是如何做到从废气二氧化碳中提取金刚石的呢?当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呢?又是什么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提取出金刚石的呢?谜底揭晓,是金属钠。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科学家们选择了使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取金刚石,神奇的金属钠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板书】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板书】
一、金属钠(na)
【老师】首先,我想请一个同学上台来画一下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肖晶晶~ 其他同学请在下面自己也试着画一画。【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好的,同学们请抬头看黑板,她画的对不对啊?哎,是对的。
【ppt】我们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钠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钠的性质。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ppt、实验1】
【老师】好,不知道大家刚刚有没有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他刚刚通过观察所得到的结论。(颜色、状态、密度、硬度)
【板书】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密度小于煤油
【问题】请大家观察我们之前请肖晶晶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看,钠的电子排布是281,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说明它的性质非常活泼,非常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被氧化。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顾哲宇回答)【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讲解】刚刚我们将金属钠放在空气中,钠的表面变暗就是钠和氧气反应生成的白色的氧化钠。那么如果我们将钠在空气中点燃,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实验2并思考。
【实验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 钠先熔成光亮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 + o2=点燃=na2o2
【讲解、ppt】好的,通过刚刚的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钠与氧气反应的两个方程式。在这边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
【讲解】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ppt、板书】(2)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3)与硫反应:2na+s=研磨=na2s(爆炸)
1 【探究】我们说,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ppt、实验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ppt】【讲解】
【ppt、板书】(4)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探究总结】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ppt、讲解】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其原理就是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活泼金属能够把不活泼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结果会如何呢?
【ppt、实验4】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原理。【现象】与钠与水反应现象相同,另外,还看到蓝色絮状沉淀生成。【板书】(5)钠与盐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na2so4+cu(oh)2↓
【讲解】钠加入盐的水溶液,首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盐反应。好的,现在四个实验结束,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现在所学的钠的性质。【ppt】我们说钠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钠不能从盐的水溶液中把比它不活泼的金属置换出来。
【问题】如果要用钠置换出其他的金属,得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呢?我们要在融熔条件下才可以,例如四氯化钛和钠在700~800的反应条件下置换反应生成钛。同样的,我们也不能
电解 用比钠活泼的金属从钠的盐溶液中把钠置换出来,因为生成的钠会和水剧烈的反应,所以根本得不到钠,现在工业上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电解熔融nacl来制取金属钠。
【板书】4.钠的工业制法:2nacl====2na + cl2↑
【ppt、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化合物),钠在自然界中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呢?
【小结】钠的性质非常活泼,所以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在海水中储藏极为丰富。主要以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形式存在。
【ppt、问题】
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2.若金属钠着火如何灭火?能不能用水? 3.取用钠时,多余的钠能不能放回煤油中? 【学生回答、ppt】
因为钠易与水或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钠不与煤油反应,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保存在煤油中。
金属钠着火一般用砂土盖灭,不能用水灭,因为水与钠反应放热且生成易燃物h2火烧得更旺。
2 能。而且,一定要放回煤油中,因为钠放在空气中,会和水,氧气等剧烈反应,不安全,所以用完,多余的钠一定要放会煤油中。
(一般,在取用试剂时,多余的试剂是不能再放回试剂瓶的,因为会引入杂质)【板书】5.钠的保存及应用
【讲解】在了解了钠的保存之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根据钠的这些性质,它还有哪些广泛的用途。
(1)制过氧化钠—和氧气反应
(2)高压钠灯—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3)原子反应堆导热剂—钠、钾合金在常温下为液体,有很好的导热性
(4)冶炼某些贵金属—钠有很强的还原性
【总结】归纳总结今天所学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金属钠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三者间的关系。
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能体现化学学科的很多特点。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以及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本课题主要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的模式。
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镁、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酒精灯、坩埚钳、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活动目的: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化学的现实性。活动过程:展示:金戒指、镁条和铝片,观察其颜色状态,用砂纸打磨镁条和铝片,再进行观察,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归纳总结镁和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而金却不能。小结说明相同条件下镁和铝比较活泼,金最不活泼。要想更好的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环节 实验探究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运用对比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活动过程: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观察表面颜色变化,然后将铝条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再观察表面颜色变化。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书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设计问题:
1、“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2、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铝条在打磨前后或放置前后颜色会有变化?在打磨后铝能接触到什么物质而发生反应?
4、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进一步提出问题:
5、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讨论:使用铝制品应注意什么?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激情。感知三氧化二铝的保护作用并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留下悬念。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二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先做演示实验:镁和稀盐酸反应并点燃试管口产生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两人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两人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讨论:1.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2.如何应用比较方法? 3.如何收集并记录实验信息? 设计问题:
1、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3、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哪类金属活泼些?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设计问题:
1、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2、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置换反应:a+bc→ac+b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第四环节 实验探究三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
上述实验已经表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回忆以前做过的实验: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铁钉上会有紫红色的铜生成,而蓝色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浅,表明活动性强的铁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由此提出假设: 课堂练习: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2.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3.如何鉴别真假黄金?你能有几种方法?看谁想的更多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