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治河英雄刘春烺的浪漫情怀优质

最新治河英雄刘春烺的浪漫情怀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1 16:38:32
最新治河英雄刘春烺的浪漫情怀优质
    小编:zdfb

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刘春烺(1849—1906),字东阁,号丹崖,奉天府承德县新民厅南齐家窝堡(今属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桑林子镇)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饱读诗书,父亲刘福禄,是一位商人,在八角台(今鞍山台安县)开粮栈、烧锅、当铺,字号永合祥,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创下一份不小的家业,在当地堪称首富。不幸的是刘春烺父母早早谢世,少年刘春烺由婶母抚养,先后跟随几位私塾先生学习,长大成人后他一边读书一边经商,还十分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诸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他都广泛涉猎。1882年,33岁的刘春烺中举,名列关东举子之首,与同窗好友房毓琛、荣文达一起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一年之后,刘春烺去北京参加会试,结果落榜不中。1892年,刘春烺满怀希望第三次赴北京参加会试,结果再次名落孙山。十年间三试不中,科举入仕之梦破灭。这让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刘春烺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无奈地选择了隐居,举家迁至医巫闾山深处,将偿佯之所定名为“木叶山庄”,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契丹后裔,向往“望闲云飞渡,听松涛起伏”的美好意境。

走进家乡的山山水水,刘春烺渐渐清醒起来,求取功名的念头也在心里渐渐淡了下来。他在诗中一吐胸中闷气:“姚黄魏紫惜芳魂,寂寂全铺画掩门。山上蘼芜人去迹,墙间薜荔蚁拖痕。谪馀况味楼东苑,乱后烟光剑外村。自是天恩难偏及,因风因雨总休论。”刘春烺的屡试不第恰恰也反映出了清末科举制的诸多弊病。按照现在的说法刘春烺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不但诗文做得好,还精通医学、算术、历法、水利、军事等。在《盘山县志》中,他是李冰再生,郭守敬重世;在《台安县志》中,他是治河如西门豹,抚乱如王阳明;在《北镇县志》中,他是为儒如朱文公,诗雄如龚自珍……

1896年,辽河发大水,仅大挑县一段开堤四十处。当时,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向民间征求治策,隐居中的刘春烺熟知当地的地理特点,十分了解水患的原因所在,便产生了在辽河上游挖一条疏通洪水河道的想法。于是,他果断选择了出山,回到家乡治水。刘春烺有举人身份,是清末辽沈地区名宿,曾在盛京萃升院主讲,名望极高;再有他一身正气,同情百姓疾苦,深得八角台百姓敬仰;现在又有亲家李龙石辅佐,在八角台地界说话办事更有力度。他把自己的想法与李龙石商量,上书盛京提出“修堤而不挑河,难于根治水患”,建议“循冷家口故道,别浚碱河”分流辽河水经盘山入海,减弱辽河主流水势。得到盛京将军批准。

辽河上游水道较宽,当流至三岔河时,又有浑河相交于此,而三岔河河道很窄,汛期里上游的水难以下泻,造成上游水位不断上升,两岸河堤常被河水冲毁。刘春烺提出的“挑河治水”方案,建议“循冷家口故道,别浚碱河”,也就是说,为分泄辽河洪水,减弱辽河主流水势,打开冷家口缺口,用人工开挖河道,通向大海,称为碱河。经盛京将军批准,朝廷拨银1.4万两,委刘春烺为“治河会董”,主持疏浚碱河工程事宜。刘春烺不负此重任,他不辞辛苦,多次到辽河两岸勘测绘出河图。经实地考察,确定“以‘勾股’测量绘图,命役就河心取土,抛岸成堤”的施工方案。于是动员40余村,2万余人,动土20余万立方米。整个分流工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开工,历经一年多,于次年(1897年)七月竣工,从此,辽河水便一分为二,一半照旧南流,途中照旧纳浑河、太子河后走营口入海,一半西流经新河入海,即由冷家口浚碱河一道,使辽河水流经双台子入海。这样即解决了辽河本流二狼洞至三岔河一段因多年淤塞而成灾的问题,新民、镇安(黑山)、盘山、海城等处免去水灾之苦,而且碱河两岸的土地也变为良田沃土。在台安县的辽河大坝下曾有一块“镇海碑”,是专门为纪念刘春烺“挑一条河,济一方之众”的功绩而矗立的。如今,“镇海碑”已不知所终,但刘春烺治理水患的功绩却被千古传诵。

治水之后,刘春烺联合另外三个举人李龙石、冯绍唐、德彬,共同起草了《为设大团四乡公启》《两河同盟书》,指出办乡团招抚绿林人物是消除匪患的良策。在他的努力下,辽河下游一带社会秩序渐渐走向正常,匪患之苦终于解除。刘春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与散文。尤其是1898~1899年,他和李龙石在木叶山庄隐居,终日观山赏景,作赋吟诗。据李龙石在《李龙集》中说:仅在1900年以前就存有6000多首诗词,可惜目前仅留下一部《看云听涛馆集》。台安、海城、北镇和盘山县志上均收藏他的诗作,但总共仅有160首,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呈启、奏折之类的文稿,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刘春烺归隐山林还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影响。他十分欣赏香山居士的《中隐》诗:“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则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在刘春烺看来,白居易这“不穷”“不通”的生存境况,“不丰”“不约”的生活水平,正是自己所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刘春烺留存的诗作以交游、揭露现实、参禅游仙等为主题,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东北社会的现状,揭露了东北地区遭受的水患、匪患、贪官污吏以及诗人对这种局面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又无可奈何的士子情怀。刘春烺的诗作思想内容丰富多彩,感情细腻,长于用典,手法多样,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精于练字,自成一脉,可以说是近代辽东诗坛杰出的代表之一。1905年,刘春烺除了在萃升书院担任主讲外,还接受了治理辽河的设计任务。这年冬天,刘春烺日夜操劳忙于勘察水域、绘制河图、整理资料,身体出现不适。但责任心极强的刘春烺依旧坚持工作,直到天寒地冻腿脚受寒,疾病发作卧床不起,深懂医术的他才感到病情严重。

1906年1月,刘春烺留下五首绝命诗后在奉天病逝。第一首:“当年足下看云生,三叠琴心道已成。误写上清蝌蚪字,一篇真诰不分明。”是说自己有过飞黄腾达的机会,却由于误写“蝌蚪字”而失去了。第二首写道:“凤引三山境寂寥,碧天吹断水晶箫。关西子晋颜如玉,隔着云屏手乱招。”众仙人在向他招手,催促他尽快脱离人间,接下来写了织女,写了仙境如何美丽,清冷、悠闲……刘春烺的绝笔诗中透着不甘与失望。依其遗嘱,刘春烺被葬在医巫闾山的木叶山庄附近,依旧能够看云听涛,云霞相伴。刘春烺无论是治学读书,还是讲学授业,都是以经世致用为归宿的,这在当时一味盲从皇权的旧文人来说是积极进步的。在《欧罗巴杂咏》中,他并未一味地聚焦国仇家恨,而是以客观、冷静的心态去记叙欧洲比中国的进步之处,可以说刘春烺是一位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开放进步思想的爱国诗人。历史上对刘春烺评价甚好:“身为当地名士,待人谦和公正,百姓有求必应,乡里称其为有德之人。”刘春烺曾撰写一副楹联,表明后人应追求的品格和当有的胸怀,悬挂在居室用以自励: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