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9篇)

2023年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5 08:02:46
2023年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9篇)
    小编:admin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一

;

地板产品是地面铺装材料中唯一使用可再生原料并可重复循环利用的产品,具有美观大方、自然简约、温馨舒适的特点。从整体家居环境而言,地板是家居及商铺装修的良好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木地板以其脚感舒适、自然温馨、冬暖夏凉、高贵典雅等突出的优点, 成为人们装饰地面的首选材料。虽然地板行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在近30 年的时间内开拓了多种类、多规格的多元化产品格局,建立了从生产、销售到配套铺装的完整服务体系,并形成了一定企业规模的产业集群,整个行业已进入稳步发展的成熟阶段。同时,由于木材资源紧缺、市场竞争不规范、企业创新能力弱,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出口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我国木地板行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2 地板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运输等成本不断提升,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国际贸易壁垒意味着今后中国木地板出口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同样使得出口企业将负担更高的成本。对木材产品贸易影响较大的非关税壁垒有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壁垒,比如各种认证、雷斯法案、反补贴、反倾销等,加大了地板行业的出口难度。同时由于出口受阻,部分木地板企业由以出口为主转向内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2.1 主要产品现状

2.1.1 实木地板因资源制约,产量增长受限

实木地板在我国属于中高端的耐用消费品,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要求、以及实际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实木地板的 原生态特性得到了中高收入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们地面装饰材料的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实木地板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三角、环渤海及东北林区。浙江南浔是实木地板生产企业最大集群所在地,拥有几十个品牌和数百家生产企业,年产销量列全国之首,有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称号。

实木地板是受资源约束影响最大的木地板品类,其原料多是生长期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径级阔叶树种。由于木材资源日益匮乏和国际环保组织对热带雨林保护的呼声高涨,我国实木地板产品价格跟随原材料不断上涨,生产量大幅下降,逐渐成为高端消费品。

2.1.2 实木复合地板结构优化,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实木复合地板主要分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和多层实木复合地板两类。实木复合地板对珍贵阔叶材的消耗远低于实木地板,其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了速生木材和小径材,产品美观、高雅、温馨,使用舒适,适用于地热采暖,能够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可满足对天然木材的消费需求。其产品性能稳定、不易变形,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同,也逐步成为地板消费的主流产品。

我国实木复合地板生产企业约有500 多家,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吉林、江苏、广东、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地; 多层实木复合地板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吉林、上海、浙江等地。

2.1.3 强化地板物廉价美,发展前景广阔

强化地板学名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是一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环保产品。它的主要原材料是速生小径木材和枝丫材,产品采用科技含量较高的工艺和装备加工而成。强化木地板自1994 年进入我国,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使其远远领先于其他品类地板独占行业鳌头,成就了一批与国外著名企业实力相当的民族企业,打造了一些国内外市场耳熟能详的著名品牌,建立和完善了产品质量标准,培育了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一批令世界瞩目的生产基地。主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在原料基地、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营销理念等各环节都与国际接轨,企业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其他木地板品类相比,强化木地板具有价格和成本上的优势,满足了广大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其以耐磨、美观、环保、防蛀、安装便捷、易清洁护理、经济实用等诸多优点获得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木制品建材下乡的不断深入,强化木地板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由大、中城市逐步进入小县城,直至乡镇村庄。

目前,我国强化地板生产企业超过1000 家,年产销量超过2 亿平方米。有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称号的江苏常州横林镇是国内强化地板行业最大的生产( 出口) 基地,拥有一百多个品牌和数百家生产企业,产销量和出口量列全国之首,在行业内起到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1.4 竹地板绿色环保,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竹地板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因竹子再生能力强,生长速度比木材快,加工成地板独具天然美感,具有质地细腻、光滑平整、纹理清晰、色泽典雅、清香怡人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竹地板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均处于领先水平,国内生产的竹地板中有60% 以上出口到国外,销往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主要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

我国竹类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福建、浙江、江西、江苏、湖北、安徽等省,竹林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约90% 的毛竹分布在中国,它在竹子中性能优良、利用价值高。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地板种类,竹地板深受海外消费者欢迎,竹地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符合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 地板行业现状

2.2.1 地板行业门槛低,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地板行业的生产技术较低,低技术带来的缺点之一,就是产品同质化,由于技术含量过低,新产品入市后很容易被人模仿,甚至有些生产者在模仿的过程中加以改进,推出比原有的新产品更具吸引力的翻新产品,但这种产品往往没有质量保证。地板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在新一轮信息化革命中,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地板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企业的服务范围、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以促进地板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2.2 地板产品环保问题频现甲醛超标、品牌曝光、质量黑榜等一系列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地板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之所以地板行业中的曝光投诉事件会频繁发生,其原因即在于许多地板商家缺乏责任意识,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把关,地板门槛过低,也导致很多企业技术不到位,难以控制甲醛含量。近来消费者对环保地板更为青睐, 要求地板行业的各项技术也将不断更新,而对于地板生产企业就更加需要强化自身的竞争力,随环保潮流前进,以免被淘汰出局。

2.2.3 品牌分散,竞争力不足

因地板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造成了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且分散的特点。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志,而且是承载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可靠程度的综合指标载体。尤其对于地板行业来说,品牌更是竞争力的灵魂。如何做出品牌、做大品牌、做强品牌,对于增强我国地板行业品牌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2.4 地板行业产能过剩

我国地板产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反映出长期粗放式产业发展方式导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形成的是一种结构性产能过剩,其特点是低水平、同质化的产能过多,高端产能缺乏。虽然我国地板总产量位于世界前列,但落后产能过剩,大量地板需要淘汰,高端领域所用优质地板却供不应求,有的品种还处于空白,特别是在民用地板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导致我国地板产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比较落后。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同行企业扎堆在中低端市场拼杀,打价格战,新技术、新产品难以满足需求。行业发展方式粗放,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

3 地板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业发展不景气。地板行业在这一背景下,整体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1 产业重组、品牌集中是地板行业发展的必然

目前我国市场上地板品牌林立,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并非好事,数量繁多,品质参差的中小品牌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廉价、低附加值甚至是品质不过关的产品抢占市场,反而使很多大品牌大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行业发展受到阻滞。

近几年来,关于地板品牌整合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强,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消费者都希望见到我国的地板行业能够进入良性竞争、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纯粹的价格竞争,甚至是以虚假的经营行为来损害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由于地板行业洗牌、小企业大批消失、行业环境剧烈恶化,产业链重组将展开,产业中通行的一些规则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少数企业难以保证信誉,未来的企业在行业里经营环境将会完全不同,未来企业如何定位自己在行业的地位,将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小企业会更多专注于生产某一配件的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大企业在经过艰苦的市场争夺,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后,对于生产、营销、渠道的看法也会大为改变,因此将会对产业形成全新的市场需求,加速产业重组。

未来将出现一批准确定位于自己细分市场的品牌,形成小而精的品牌群。这类品牌寻求自己独特的渠道和营销方式,通过精准的人群定位及优质服务少数人群获得市场。三层实木、多层实木、拼花地板等等产品创新的同时伴随服务创新,在经济发达城市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企业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这些企业未来在细分产品及细分定位的竞争中会出现一些有竞争力的品牌。

地板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将出现规模性的大品牌十家左右,区域性或个性化优势的品牌四五十家,合计五六十家地板品牌流通于市场环节,现在庞大的地板品牌群中,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品牌,最终必将淘汰,没竞争力的企业只能为其他品牌做代工,甚至退出地板行业。

3.2 渠道下沉将是未来地板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看,地板行业主要的增长点在三四级市场。目前,发达城市的发展趋向放缓,尤其是经济发展前100 名的城市,房地产的增速放缓,装修需求低速增长,因此,扩张出庞大的市场容量是不现实的。而对于三四级市场,地板消费潜力巨大,未来进一步拓展到乡镇和农村的装修消费需求的放大。以往,这一市场往往被中低端品牌占据,但随着城镇居民的消费力的加强,这一市场尤其值得行业内规模品牌的重视。

如何针对这一市场生产针对性的高性价比产品,如何在三四线城市做好品牌传播,如何做好网络下沉和布局,是众多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一线品牌忙于巩固地级市以上核心区域的销售,仅仅初步布局了三四级市场,这是给行业内终端品牌留下的机会,例如建材下乡,占据三四级市场,也能创建新的品牌领域。

3.3 节能环保是地板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近年来,环保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低碳概念不断被市场提及,人们对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给予更多关注,并向之转变。时至今日,环保已然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在健康成为首选、绿色成为时尚的当下,环保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当中。

地板企业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紧跟节能环保的步伐,迎接新的挑战。新环保法实施后,地板企业转型之路也已经启程,但无论怎么转变,环保都将是永恒的主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地板行业应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研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使之成为企业生产、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目前,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是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经济即将迎来的第四次浪潮,低碳化成为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板行业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重视绿色制造,发展节能工业,鼓励循环经济。地板行业的产业结构将向着低碳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3.4 进入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成为地板行业发展新方向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商机,吸引了业内外众多投资商对林业的进一步关注。不少地板企业借助政策推力和多元资本渠道,通过并购整合、扩张规模、延长产业链、从单一产品生产,向林板一体化、产品多元化发展,多家上市企业的管理已从产品经营上升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平台。

未来几年,通过资本市场杠杆引导兼并重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地板企业,将成为我国地板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共赢,进而有效整合全球资源,跨入世界地板企业的先进行列,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中国制造地板团队的国际竞争力。

3.5 发展电商,提供定制化服务成为地板市场新渠道

电子商务帮助传统制造产业进行全方位的转变,执行的消费者定制化需求模式称为b4c,强调与客户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沟通。目前,中国家居建材类电子商务网站有百余家,大致分为垂直交易、平台式购物、网上商城和综合门户建材频道四种类型,其中垂直交易平台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增长速度最快。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必将对传统经营、经销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地板企业应以网络平台运营为核心,以与之相适应的品牌展示、营销渠道和服务模式打造三位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型,解决传统渠道与网销渠道可能产生的冲突,将经销商、分销商转变为服务商,将经销商、分销商转变为服务商,将传统的b2c电商模式结合地板行业现状,演变为o2o 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的模式。电子商务与地板销售相关要素的逐步融合,势必派生出新的合作伙伴体系、产品展示与交易体系、配送和安装服务体系、个性化定制设计和施工服务体系,出现全新的地板及家居生产产业链。

4 结 语

未来我国木地板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企业规模合理化、品牌集中化、产品质量标准化、销售市场国际化、产品设计多元化、消费环保理性化、售后服务规范化。只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机遇,合理应对挑战,我们必将会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地板行业。

相关热词搜索:;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二

;

一、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
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
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
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至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至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8%。

二、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行业。近几年连续的能源短缺现象使能源行业备受关注,电荒、煤荒、油荒现象引起广泛重视。与此同时,能源各行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生产,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步伐。

对国民经济能源行业整合的科学配置思考

石油是一个基础性能源行业,它对国民经济中42个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当这些竞争性行业在承受着上游能源价格高企、下游市场过度竞争而产生的“双向利润挤压”的局面时,行业的成本压力终将反向传导。而能源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煤炭行业,自2005年年初以来,山西焦炭的出口价格已经下降了50%左右。而汽车等产业的需求的拐头,使得决策部门开始压力倍增。

虽然本次汽油价格下调相对于上一次的提价,只有50%的幅度,但终究系2年来成品油价格的首次下调。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所说的那样,这次下调油价表明:“国内油价并非只上不下。”同时,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是向市场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息:极力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国际油价的状况。监管机构扮演将趋于更加中立的裁判角色。

三、我国能源行业的质量现状

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但产品没有形成系列,质量参差不齐,又缺少必要的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使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信心,产品规范化、系列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势在必行。

四、我国能源行业的品牌策略

从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每年的销售量都在百万辆以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私家车。然而,这只是开始。据研究,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轿车进入中等收入家庭,千人拥有率在50至200辆之间。而今天,中国汽车的千人拥有率才5.16辆。如此巨大的差距表明,中国的能源业才刚刚迈向人们的生活。

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它们与普通百姓的关系将更加直接。能源企业将不再只是塑料原料、化学原料的提供者,而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从居家的燃气到流动的汽车,能源企业将直接与分散的消费者面对面。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消费者对能源业越来越关注,为什么“能源办”的兴废成为媒体焦点的主要原因。同样是这一时代,同样是基于能源企业与消费者间联系的加强,不同能源企业间的区分变得越发重要。能源企业的品牌概念往往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和强化。

本质上讲,掌握上下游,利用技术性优势加大品牌影响,这些是石油巨头们屡试不爽的绝招。危险的是,我们依然在重复发展中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因为通过合资、合作得到了先进技术而自喜,因为我们还控制着绝对多的加油站、油田、管道而对国外巨头的种种行为不以为意。事实上,江苏和广东的1000个加油站几乎无法给壳牌、给bp带来什么盈利,但他们的徽标在消费者心中种下的种子却至关重要。一旦政策松动,一旦他们可以独立运营,一旦这些标志可以肆无忌惮在各地生根发芽,他们的品牌优势就立刻转变成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我们正面临这样的形势

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角度认识品牌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的管理品牌、迅速提升品牌,我们的品牌就可能被强大的国外品牌所覆盖,甚至壳牌、bp们所殖民。今天,能够看到的是,不仅是润滑油,并且,他们背后的中石油、中石化开始直接站出来,能源企业的品牌传播开始从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拓展、过渡。

客观地说,中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才刚开始不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能源企业在国内国外、上游下游同时开展竞争,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实为不易。而且,这种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建立在中国能源企业的牺牲之上:在维护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方面,中国能源企业还担负相当大的责任。但与形势的要求相比,中国能源企业在品牌上的努力仍有欠缺之处。

中国能源企业还处在简单的“品牌区分”或“品牌告知”阶段。一方面,企业的种种活动、广告、领导人发言没有整合在一起,形成足够合力;
另一方面,企业总是在某些事件发生后被动接受媒体询问,而不是主动管理媒体,并借由媒体管理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

然而,即使在“品牌区分”方面,中国能源企业依然有许多工作可做:首先,运用、拓展更多的传播手段。目前,广告、商业赞助构成了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塑造的主要工具,相应的公关活动和公关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壳牌的例子已经说明,公关,尤其是媒体关系管理对树立企业形象、传达企业信息起着更有力的作用。

其次,将品牌定位清晰化。建立“品牌区分”就是建立一整套清晰的品牌定位,并将这种定位清晰的传递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就易于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出区分和选择。

另一方面,能源企业可以使企业形象的传播更加系统化。与国外公司或其它行业的先进分子相比,中国能源企业的形象广告往往单一孤立,缺乏系列性。这种单一的广告一般只是突出企业的名称,缺乏诸如业务的基本范畴、企业的重点、愿景等相关信息。这使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难以深入。通过系列广告,就可以将这些关键信息一一展开,企业形象也会显得更加饱满、充实。

五、我国能源行业现状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我国能源工业稳定发展应该从八个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是面临国内资源状况的挑战。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极不合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缺乏,与未来需求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反差,人均能源不足,资源品质差,资源分布不均等也影响能源工业发展。

二是面临国际能源环境的挑战。现在的国际能源资源相对于上个世纪后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能源问题,发达国家争夺世界能源资源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夺方式日趋多样化,发展中国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也纷纷加入到争夺的行列。未来世界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世界能源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

三是面临国内石油安全的挑战。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搞世界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工业生产、汽车使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石油消费将大幅度增长,未来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增高。据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四是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受工业快速发展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酸雨范围呈加快增加趋势,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明显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将更大。据eia预测,2001年至202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

六、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趋势

1.能源行业信息化投资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能源行业的it采购规模达到155.21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16.4%。能源行业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行业2005年it投资的增长依然来自于电力行业,石油行业对能源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明显,煤炭行业尽管2005年的投入比2004年有显著增长,但由于基数小,所以对整个能源行业增长的拉动不明显。

据预测,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的it投资规模为182.15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17.4%,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尽管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能源各行业将会把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信息化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2005年,不同能源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重点不同,综合来看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erp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2005年能源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生产执行层面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从管理层面来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从应用集成来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能源行业三个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电力行业首次超过石油来成为能源行业it投入最大的细分领域

从能源细分行业的投资规模上看,2005年电力行业的it投资规模已达到71亿元,在整个能源行业所占的比重最大,首次超过石油,石油行业2005年的it投资规模为69.2亿元,位居第二,煤炭位于第三,但煤炭的投资规模与电力和石油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从2006年的情况看,电力、石油、煤炭2006年的it投资规模分别为87.5亿元、76.65亿元和15.9亿元,其中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石油行业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所以2006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依然比较平缓。

在能源各细分行业的一致努力下,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尤其是2005下半年更为明显,但能源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2006年各类能源企业为了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3.2006年能源行业软件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硬件,软件应用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变化

2006年能源行业的it投资仍以硬件为主,但软件的投入增长速度远高于硬件。随着能源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2006年能源行业硬件投入在总体投入中比重将逐渐减少,对软件和服务的投入在总体投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软件应用无论在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深度都有了明显变化。在2006年能源行业it产品采购中,软件产品采购达到50.32亿元,在能源投资总体中的比重升为27.6%,比2005年增长23.3%。这也说明了更多的能源企业逐步由系统建设阶段向系统整合和业务整合阶段过渡。

4.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由低端的系统集成向高端的应用集成方向发展

2006年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整合各个子系统和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业务与信息系统的结合程度逐步提高。第二就是向管控一体化方向发展,把生产控制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逐渐向深化方向发展。

与此相适应,为了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和提高决策水平,2006年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低端的系统集成向高端的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与之相呼应,应用集成类的it系统将是2006年能源行业的信息化机会之所在,如生产与管理合二为一的生产管理控制系统、把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各子系统结合为一体的erp系统、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企业门户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都是能源行业的需求重点。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研究显示,2006年能源行业erp的投资额将达到18.37亿元。

网络设备、高端服务器和应用软件是2006年能源行业需求比较集中的it产品。2006年能源行业在it产品的市场机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来自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第二是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企业对网络扩容和升级改造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三是随着能源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化和业务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对高端服务器的需求逐渐增长,第四是能源企业为了提高信息化的应用功效,对应用软件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增加。

相关热词搜索:;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三

;

一、纺织行业介绍及分类

1.纺织行业的介绍

中国纺织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迄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纺织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多年来也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位。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同时,纺织产业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出口产业。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6.3%以上。

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将超过3%,这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机遇。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2005年将会达到44%,2006年将达到71%。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7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正发起或酝酿对我国采取新的限制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进一步加剧,纺织行业扩大出口面临着严峻挑战。

2.纺织行业的分类

按统计分类,纺织行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类。

二、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1-12月我国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全国纺织工业(全口径)实现销售收入26400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49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79%。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2400万吨,比2003年净增400万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6107.7亿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同比增长24.36%;产品销售收入15481.3亿元,同比增长25.26%;利润总额513.5亿元,同比增长16.22%。从产量来看,2004年1-12月全社会纺织工业生产情况良好,几乎全部的大类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的同比的增长。化纤、纱、布、服装的累计产量分别达到1424.54万吨、1094.86万吨、294.75亿米、1183266万件,同比增长分别为20.29%、18.54%、19.43%、15.05%。

置身于整个国际纺织工业大环境下,我国纺织工业经历从自给自足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导向三个政策阶段;而从行业本身发展特质看,依照经典的“里兹模型”(根据生产量、国际贸易量、生产能力、产业策略、产业结构、国内经济政策以及国内市场等7个因素把纺织工业划分为7个阶段,依次为维生阶段、起飞/早期工业化、快速成长阶段、发散/整合阶段、产业发展量质具增阶段、高弹性低整合阶段、创意独具实质整合阶段和产业发展新型态阶段),我国纺织工业应该已完成了快速成长阶段,正在进入发散/整合阶段。

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8196.2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了532.8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商品出口的20%[1]。虽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加快,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外部形势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纺织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中国纺织业在世界市场的影响

1.中国纺织行业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认为,2005年全球取消所有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后,中国纺织品将大量涌入美国并主宰美国纺织品市场。消除配额将危及美国与墨西哥、加勒比、安第斯、非洲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优惠制度,除非美国继续限制中国出口数量并维持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纺织品的进口关税。为此,美国政府必须运用纺织品中国特保措施及其他补救措施来制约中国纺织品的增长。

2.中国纺织品行业对欧盟的影响

多年来,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以香港、日本和美国市场为主,而对以技术性贸易壁垒著称的欧洲市场却知之甚少。虽然中欧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近年来已获得快速发展,欧盟已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第四大市场而中国也已成为欧盟纺织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但大部分中国的纺织企业对欧洲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了解不多。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纺织品为例,过去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atc协议的执行将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将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为代表的“绿色壁垒”。事实上,国际上的绿色消费潮流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随着绿色、生态等观念逐渐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对纺织品服装的生态要求将迅速成为阻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主要障碍。

五、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参与纺织产品的全球竞争,将是我国纺织行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的纺织品大类将近有1/3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这一趋势在不断扩大。同时,国外名牌产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纺织业中低档产品低成本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会深刻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和中国纺织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衣着类、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未来10年中,我国衣着类增长速度为3-4%,而家用纺织品增长6-7%,产业用纺织品增长速度将在10%左右。

2.国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一)、世界对各种纤维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全球纺织纤维需求在过去的20年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2000年世界人口60亿,人均纤维年消费量为8.7公斤,其中北美36.1公斤、非洲3.2公斤、中国6.6公斤。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纤维消费年增长率为3%,这就意味着每年还要增加200万吨,相当于要建15到20个世界规模的新厂。

(二)、世界主要纺织纤维消费的组成

2000年,化学纤维3190万吨,占纤维总消费的60%;化学纤维中涤纶1910万吨,占纤维总量35.9%;2000年,棉花1980万吨,占纤维总消费的37.3%;2000年,羊毛140万吨,占纤维总消费的2.6%。

预测:未来10年,化纤年增长率为4.4%,其中涤纶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6%,由2000年的191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3410万吨,化纤在纺织纤维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棉花消费年增长1.6%,将由2000年的1980万吨增长至2330万吨(三)、全球产业用纤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四)、全球纺织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将进一步调整,北美、西欧、日本、非洲、中东、澳大利亚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之间的差距继续在扩大

(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步伐加快。全球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格局将会引发深刻的变化。其特点是:

1、美国、欧盟、日本仍然是全球的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市场,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总进口额的70%。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国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战场。

2、随着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减少和取消,北美、欧盟区域内贸易将会出现逐步的调整。对我国扩大欧、美两大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商机。

3、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现代采购流通模式逐步形成,并迅速替代传统落后的高成本、慢节奏的采购流通方式。

(六)、纺织高新技术的竞争今后将是纺织强国的竞争。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纺织科技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谁掌握了纺织高新技术,谁就获得了市场,谁的产品就可以得到高的附加值。特别反映在:

1、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和应用。高性能已成为军工及其他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医疗等部门的重要材料,成为纺织品服装高附加值的基础;绿色环保纤维成为新世纪的发展方向等。

2、新型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快速发展,替代原有的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力和纺织产品的水平。

3、信息网络技术反战与应用。可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变化趋势,预测市场,并低成本获取公共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信息,提升企业生产力和降低成本。

适应市场的八个变化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充满商机。纺织企业和管理部门要紧贴市场,不断研究市场,因此要适应市场的八个变化:

1、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

2、单个企业竞争转向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一个企业参与的群体规模越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越低,企业竞争力越强。

3、由生产能力竞争变成生产能力乘以流通能力的竞争。流通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力量,争夺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将成为十分激烈的竞争。

4、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企业从创造有型资产到创造无形资产,并对无形资产品牌进行销售、许可、特许经营等商业性开发投资为目的的商业运作。

5、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取决于市场要求的敏感度,取决于对市场需求有无快速的应变能力。

6、由价格战、广告战,单一形势之争转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竞争。由对货币资本投资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

7、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等。

只有适应这些竞争规律,中国纺织工业才能快速有效、健康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四

一、白酒市场现状分析

白酒行业从1996年开始进入调整期,接着连续5年每年几乎以50万吨的速度下降。2002年白酒产量继续下降,约为402万吨,下降20万吨;2003年约为此380万吨。除了少数几个名酒厂如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外,其它均不景气。纵观近年白酒市场的下降原因分析,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消费观念和保健意识大大增强;白酒企业缺乏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能力;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操作的负效应。这些是影响白酒行业发展的主要内外因素。今后由于消费心理、消费结构的调整,加入wto后外资进入和国家政策调整的预期效应,仍将继续影响白酒行业的未来发展。

《白酒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五

;

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对外投资现状。根据商务部数据,2014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463亿美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尤其对美国投资,2014年增长了23.9%,对欧盟的投资增长了1.7倍,大大高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总体增速。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投资上升明显,服务业增长最快,增速为27.1%,占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达64.6%。而对采矿等资源投资同比下降了4.1%,在全部投入中仅占18.8%。下一步中国将重点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鼓励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向沿线国家转移。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预计将达1.25万亿美元,中国似乎正在往全球投资者的角色迅速转变。境外投资帮助更多来自各行业的中国公司进入新市场和获得更具竞争力所需的经验、技术、品牌和人力资本。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也从选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具备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全球分销网络的发达国家。

(二)我国对外投资特点。一是我国即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金融类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非金融类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而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97.1亿美元,同比增长0.8%。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7.1亿美元,这也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按照目前发展的趋势,中国对外投资增速将继续快于吸收外资,即将成为净对外投资国。我国政府在吸收外资的同时,也鼓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使企业在国外得到锻炼,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企业海外并购步伐加快。2014年我国大型对外投资并购项目投资领域呈现多元趋势。能源矿产领域继续成为投资热点,五矿资源等企业联营体以58.5亿美元收购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国家电网公司以21.01亿欧元(折合25.4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35%股权。制造业领域并购也十分活跃,联想集团以29.1亿美元收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移动手机业务;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10.9亿美元收购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14.1%股权。农业领域跨国并购也取得了突破,中粮集团以15亿美元并购新加坡来宝农业公司,并以12.9亿美元并购了荷兰尼德拉公司,成为迄今农业领域对外投资最大的两个项目。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作用

(一)化解国内的过剩产能。2009年我国政府实施的4个亿的一揽子计划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的投资,使得现在我国面临着很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对外投资,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转移我国的过剩产能。一是拥有过剩产能的企业主动积极地寻求对外投资途径,比如钢铁行业内的企业可以抓住时机投身到海外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将自己的过剩产能输出到国外。另一种途径就是企业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品生产转移到国外并在海外投资设厂生产。

(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由于目前我们国家还未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必须抓住对外开放的契机利用对外投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现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并且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不得不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限制一些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对其进行整合,并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瘦身。传统制造业、工业内的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速度滞缓,经济效应下降。国内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是一方面原因,政府政策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通常政府鼓励扶持的行业内企业会出现过剩的产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企业生

产的产品质量、层次与水平其实并不差。其实传统产业的大部分产品是能够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的。

(三)对东道国的经济贡献。首先,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可以扩大当地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并且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力量,为东道国当地政府的税收做出贡献。另外技术外溢也可以使当地同行业的企业及相关衍生行业的企业接触并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更好地发展自身,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通过自由贸易区对外投资。利用竞争力的差距进行优势互补,我国企业可以利用我国与其他国家设立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便利条件,积极地融入到自由贸易区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而我国境内的自贸区则打开了一个对海外投资更便捷的通道。比如资本账户的处理变得非常便捷,不需要像以前层层报批,只要在自贸区内就自动放行,外管方面的监管要求亦相对下降。自贸区将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通道。

(二)通过海外经贸合作区进行对外投资。由企业主导,国家支持的海外经贸合作区有相当一部分设立在非洲。当然非洲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各种便利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不光可以到非洲去,也可以到拉丁美洲,欧洲等其他地区去。因为我们的企业在东道国进行投资时,他们的生意会延伸到东道国周边的国家地区去,与我们企业打交道的不光是东道国的企业、伙伴,也可能是来自东道国周边的地区。我们要积极地拓展这种能够不断外伸扩大的生意圈、伙伴圈。

(三)借力一带一路进行对外投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政府目前推行的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的企业可以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到沿途各国进行广泛的贸易、投资活动。这样,既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又可以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帮助发展壮大企业本身,扩大企业在海外的业务范围与影响力。

四、结论

面对资源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压力以及国内急需化解的过剩产能问题,我们国家推出了一带一路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我国企业应该抓住走出去的绝好时机,积极对外投资扩展海外市场,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数量的增多,我国企业可以积极地利用自贸区进行对外投资,并且随着我国境内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展与运行的逐步成熟,在未来势必能够助力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而由企业带头,政府支持的海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也无疑能够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便利的途径与渠道。

相关热词搜索:;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六

;

一、世界家电行业发展概况

1.家电行业概要

世界家电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西欧,全球83%的家电产品由这三个地区生产。其中,北美80%的产量集中在美国以及美墨边境;
欧洲则以意大利为制造中心;
东欧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和接近西欧市场两大优势日渐兴起;
亚洲市场潜力巨大,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廉,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家电类产品由于体积庞大以及区域贸易壁垒的缘故,就地生产多而出口规模小;
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由日本以及欧洲厂商占据;
韩国以低价位的产品进入市场;
新兴工业国家生产一些成熟期的产品;
中国则成为世界各大家电厂家降低成本和抢占市场的焦点。

在世界范围内,家电厂商呈现美、欧、日、韩四足鼎立的态势。美国家电厂商以惠尔普、ge、美泰克为首,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同时通过购并重组和直接出口进军中南美市场;
欧洲家电厂商受到中国小家电和韩国厨房用家电的冲击较大。其中,伊来克斯公司专攻白色家电,荷兰飞利浦不断巩固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地位;
日本厂商本土竞争尤为激烈,其市场很难被国外厂商打开,日本家电厂商在亚洲主要扮演技术提供者的角色;
韩国厂商则以低价策略向亚洲和欧洲市场开拓。

2.世界家电发展历程

世界家电行业发展至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契机,从发展照明业开始,逐步生产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直至开始建立电信系统;
第二阶段从1945年开始,家电类产品开始普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逐步兴起;
第三阶段从70年代开始,小家电开始进入消费者家庭,一些具有个性化、携带方便的电子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二、家电行业的特性分析

从行业结构上看,全球家电行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家电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家电厂商一般追求规模经济,努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家电行业是一个高资本投入的行业,由于投入高,白色家电行业的新进入者减少;
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家电行业的竞争逐步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大型家电厂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以及市场的战略部署,家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跨国集团之间的较量;
最后,国际范围内家电行业的资产重组步伐日益加快。

从产销结构上看,全球家电行业的特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家电行业由过去的产能不足发展到过度生产;
产品由量的提升发展到质的提升;
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品牌发展到多品牌以及副品牌;
由完全自行生产发展到由其他企业代为生产;
由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发展到战略联盟;
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发展到营销导向。从行业经营环境来看,家电行业的特性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经济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发展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消费需求由原来的生存需求、拥有需求发展到量的需求和质的需求;
消费形态由原来的单线型、盲从型发展到现在的组合型和客观型;
消费者的心理日趋成熟,由感性消费上升到理性消费;
消费者所喜爱的商品不再是越大越好,而是追求轻薄短小和个性化。

三、中国家电行业现状分析

1.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2005年以来,家用电器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加之受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家电业销售虽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行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呈现下滑态势。1-10月累计,家用电器制造业全行业销售收入完成3124.71亿元,同比增长20.01%,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14个百分点。而行业利润总额自8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至10月末,利润增速下降为-11.52%,家电行业进入调整期。

2.行业成本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2005年家用电器制造业成本增长过快压力较大,1-10月份全行业累计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1.52%,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1.5个百分点。成本增幅超过收入增幅是导致家电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3.行业资产结构有所调整

受需求影响,家电产品的资产结构出现明显的改变,传统家电产品由于市场逐渐饱和而缺少投资扩张的动力,新兴家电产品及市场需求开始加快放大的家电产品的投资增长速度则明显较快。

家电业竞争激烈,利润下滑的现状已经开始影响到行业投资的积极性,家用电子行业的资产结构变化表现为传统的电视等影视设备行业的资产扩张速度相对较低的趋势。2005年1-10月,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总资产同比增长仅为1.62%,而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9%。家用电子行业的投资结构也呈现明显的向音响产品行业倾斜的态势。

4.小家电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2005年以来,小家电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10月累计,家用洗碗机累计产量完成68万台,同比增长69.1%;
电热水器产量完成598.08万台,同比增长41.58%;
电饭锅产量完成3933.06万台,同比增长40.33%;
另外,冷柜和吸排油烟机的产量也有较大增长。从产品产量增速的表现上,可以看出2005年小家电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较快,传统的家用电器产品如洗衣机、空调等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5.家电产品出口在平稳增长中回落

2005年以来,家电行业继续保持出口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由于受到国外繁多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家电产品的出口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1-10月份家用电器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4.31%,增长速度仍然较快,但较去年同期有较大下滑。其中,清洁卫生电器制造业出口增长速度最明显,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8.18%;
美容、保健电器具制造业和空调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速度也在30%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下降较快的是家用制冷电器具制造业和家用通风电器具制造业,增速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58.1和41.47个百分点。

消费电子行业出口方面,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23%,增速相对较低;
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88%,增速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主要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出口量方面,1-10月彩色电视机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3.7%和61.1%,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与国内市场出现销量下滑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冰箱业出口一直在快步增长。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05年1-10月冰箱的出口达到1171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近70万台的增长。在出口量上增长的同时,销售额也大幅度提升。1-10月出口额度是9.3亿美元,远远高出2004年1-10月份7亿美元的出口额度。我国冰箱业日渐形成的原材料、零部件规模产业链优势是出口销量和额度大幅度提升的直接原因。此外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冰箱产品制造研发技术的日益国际化也都在为冰箱出口起着助推作用。预计今年将可能出现外销比例高达55以上%的情形。

6.高端市场成为盈利亮点

国内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家电、通信、it行业演变成微利行业,中低端产品的成本无法下降,价格又持续下跌,定位中低端市场的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无可避免的亏损现象。相对的,高端市场有着高额利润空间,可保证企业的盈利以及研发等再生产投入。其中,利润增长最明显的lg公司2005年实现了全球前三季度家电利润率增长9.1%的佳绩。正是因为目前lg电子家电总体销量中高端产品已占30%-40%,lg电子的家电利润率才能首创世界第一。

四、影响家电业效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1、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家电行业的成本压力

2004年以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能源和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全国能源、钢铁、铜、铝、化工等行业产品的价格出现持续的上升势头,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进一步增进了能源成本和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势头。10月份,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4%,其中冶金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电力行业价格上涨4.9%,煤炭行业价格上涨14.6%,石油行业价格上涨25.9%,这些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将转嫁到下游产品生产上。能源紧张也加剧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压力,并加剧了交通运输费用的增长,使得家电行业的能源原材料购进成本出现较大上涨,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速提高。家电行业频频爆发的价格战导致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涨难以通过产品价格的提升来转嫁给消费者,行业狭窄的利润空间在高成本和低价格的双重挤压下不断恶化,尤其是定位中低端市场的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无可避免的亏损现象。

2、住房、教育、医疗的支出挤占了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当前,城市市场家用电器的拥有量已基本饱和,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人们的收入预期不确定而支出预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由于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对经济周期十分敏感,我国社会当前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处于消费低迷时期对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影响更大。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的转型期,当前明显成为重要消费流向的领域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消费,这些都已经开始超过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当前预期收入减少因素的影响以及住房分配制度、医疗制度与各项福利制度的改革也导致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已成为社会资金分流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家用电器的更新消费需求。

3、人民币升值对家电产品出口形成冲击

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家电市场容量与家电行业产能之间的反差日趋增大,家电出口已经成为维持家电产业链持续平稳运行的一个重要支撑,国内家电产品出口的价格也直接给国际家电市场价格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今年7月份人民币的升值对缺乏品牌溢价等支撑而主要依靠价格优势的家电产品出口形成较大的冲击。

家电产品的出口有两种方式: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家电产品和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家电产品。对于后者而言,由于品牌的拥有者具有在国际市场上对其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的相对掌控能力,所以此次人民币升值对这些出口家电产品的冲击影响并不会很大,而且压力的承受方也主要是在境外的总部。因此,相比较而言,人民币升值对自有品牌出口产品具有较大影响:一是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价格降低而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二是由尚未结算的应收外汇账款与应付外汇账款的减值所造成的汇兑损益;
三是在签订出口订单时采取闭口合同形式的家电企业短期内的出口盈利情况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从人民币升值对具体家电产品的影响程度来分析,空调、彩电、手机、电光源等产品相对要大一些。面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家电出口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加快出口产品升级换代、结构优化的步伐,从技术创新、质量改善、管理提升、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提升我国家电产品的竞争力。

4、房地产业降温影响家电产品的更新需求

房地产市场和家电产品需求密切相关,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将直接促进对家电产品的更新需求,同时也将带动对家电产品的增购的需求。住房空间的增大将对家用空调、高端彩电等产生更多的多台需求,同时增加对新兴厨房家电的需求。但是,近年来支撑家电业发展的房地产业,2005年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所降温。今年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重点由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转变为抑制房地产投机需求,通过税收政策和住房贷款利率的调整,投机性需求逐步得到抑制,房屋需求增速有所下降。据人民银行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869亿元,同比少增1152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减缓是其在多年高速增长以及实施房地产调控措施后的正常调整,也表明居民购房需求的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家电市场的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

五、家电行业发展趋势

2006年家电业的发展将继续面临上游成本增加和下游流通企业的双重压力,面临严峻的出口形势,家电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国内市场。随着节能、环保、智能和安全成为家电发展的主题,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高端产品的高盈利性迫使家电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将成为家电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预计2006年家电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增长继续趋稳。

1、家电产品出口形势严峻

欧盟25国于今年8月13日开始启动的《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2006年7月1日生效的《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对我国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熨斗、烤箱、照明设备、玩具、休闲和运动设备等十几类轻工产品出口造成新的壁垒,使企业发展及产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这两个指令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民用电子电器领域,而中国每年出口到欧盟市场的该类产品达数百亿美元,其中又以家电产品为主,由于这两个指令都会明显增加中国家电企业的出口成本,严重影响我国317亿美元家电出口欧盟,不少达不到指令要求的产品会被排斥出欧盟市场,因此2006年我国家电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同时,我国家电产品在出口上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出口的产品很多仍是贴牌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自有品牌建设上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另外,在产品核心技术上我国家电产品仍没有取得本质的突破,仍以引进和仿制技术生产,关键部件仍需要从跨国垄断企业购买,出口产品的自有技术含量不高,处于利润链的低端环境,出口规模很大,但赢利能力不高。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家电产品尽管出口形势表现良好,但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障碍,出口市场的扩大存在较大困难。

另外,全球范围内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石油和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回升的缺乏足够的支持,2006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面临适度调整,但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些因素都将对未来家电产品出口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2006年家电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有可能继续降低,对行业增长的拉动力量也会因此减弱。

2、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家电行业增长提供持续性的需求支撑

我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出现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发展的速度提高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提高,加之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逐渐回温以及家装市场的发展,将为家用电器产品提供稳定的需求扩张基础,这些因素为家电行业的增长提供了长期支撑。从2005年空调市场的发展来看,家装市场已成为中国空调业产能急剧扩张的一大助推器。2005年上半年我国空调行业总产能突破了8000万台,与去年相比增幅达到23%。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消费者中为新居装修而购买空调的比例高达36.7%。

3、村家电市场会有所升温

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不断推动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几年农民收入将会出现较快的增长。这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家用电器将是农民收入增加后重要的消费支出领域,农村家电市场将会逐渐升温,未来家电产品在一二级市场日渐饱和的情况下向三四级市场渗透成为可能。

4、家电产品技术升级趋势将加快

价格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已经促进了家电企业不断增强技术研发,以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和产品技术结构的日益升级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家电产品结构的技术升级趋势将不断加快,为行业保持稳定的增长提供动力。同时,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需要家电行业提供更多新兴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节能、环保、智能、安全等特点已经成为消费者对家电产品新的要求,消费升级和家电产品的结构升级将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家电行业不断以结构升级获得增长动力。

在电子电器领域,我国明年将发布关于数字电视产业的产业政策。目前数字电视技术的地面无线传输标准还未确定,收发端相关的系统型标准已经出台,产品标准将于春节前出台。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时间表,2006年中国将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满足看不到有线电视的全国三分之二家庭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将正式推广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至2010年,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县级城市基本完成向数字化的过渡,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全面终止模拟电视广播。这一根本性的技术变革将极大的促进新的市场需求的扩张,为家用电子产品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因此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家用电子电器行业增长的动力源泉,家电产品的技术升级趋势会得以加快。

相关热词搜索:;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七

;

一、五金行业概况

中国五金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稳步增长,现已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2004年,中国五金行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人民币(约300亿美元),五金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12.20亿美元,同比增幅35.36%,其中出口总额为241.32亿美元,同比增幅37.62%;
进口总额为70.88亿美元,同比增幅28.17%。由于中国五金制造水平的提高和产能的扩大及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中国五金进出口在未来3年内仍将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率。

二、中国五金行业的五大现状

1.中国五金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

目前,中国五金企业主要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获取国际品牌的生产订单,但依靠低廉劳动力竞争的中国生产厂家最终能赚取多少利润呢?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一种五金类儿童玩具,在中国企业生产,材料费、加工费及加工利润总计为3美元,经新加坡贸易公司转手后,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

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原材料、生产机器、劳动力,还要承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代价,仅获取产品价格的3%,而其余的97%都在国际分工中被国外商人“拿”走了。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的五金企业赚取的是高额的“品牌利润”,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五金企业赚取的是相当的“流通利润”,也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利润,而我们国内的大部分企业获取的仅是微薄的加工。

2.中国五金产品质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五金产业竞争力

中国五金企业缺乏强烈的质量意识,特别是中小加工企业的“凑合”现象。质量意识的缺乏,严重地制约了中国五金产品的升级。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是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是五级,企业在生产中“自觉”达到六级;
而中国的一些企业往往是你要五级,我就比四级好一点,勉强合格就行。中国有句成语叫“千锤百炼”,一个产品本来应该打1000锤,结果你打了999锤,就差一锤,看上去凑合着能用——但是,在使用中一旦有问题往往就出在这最后一锤上。

业内人士深有感触,当欧美制造业的大企业不断向中国转移时,如果我们的企业仍然用“凑合”的态度来抓产品质量。这样下去,质量的危机必然导致诚信的危机,我们将永远都不能和欧美国家的大企业竞争和抗衡。为此,江苏五金行业务必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设计能力和改进加工手段,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江苏五金业的整体提升。

3.中国重生产、轻流通“传统”,导致五金产品流通服务业相对滞后

江苏是中国的制造业大省,多年来由于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导致了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事实上,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

目前,我国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就拿产品的流通环节来说,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8%,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低于10%。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拿江苏的五金行业来说,江苏当前五金流通平台小、散、弱的现状,与江苏庞大的五金制造业极不相称。

为此,打造高级专业市场为切入点,作为一个高效的流通平台,在搭建高度整合的“展示平台”和“采购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现代化的“物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化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功能,成为江苏的新兴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为江苏的五金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营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江苏五金行业质量和品牌的整体提升。

4.在国际五金市场,中国五金自主品牌寥寥无几

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五金业的软肋,江苏五金行业同样如此。就苏南而言,一大批五金企业已有创牌态势,像飞达、天工、金鹿等已创响了国内的知名品牌;
就苏中、苏北而言,目前正进入工业化经济转型期,一些五金企业创牌能力还显得不足。

因此,要发挥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和产业联动效应,延伸产业链。大力扶持中小型五金企业,促使其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市场品牌,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分层次竞争、协调发展的企业群体,构筑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在创响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创响区域品牌。

5.中国五金与欧美的差距不断拉大,中国五金应该如何面对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中去。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有些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资金。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去扩大市场份额。缺乏创新必然严重制约质量的提升,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就很难赚取利润,当然就更没有资金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中国的现状恰恰就是——很多五金企业偏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世界五金行业的现状

世界五金制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亚洲,以北美的美国、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为世界最大的五金市场,近年来拉丁美洲的巴西、亚洲的中国发展最为迅速。

1.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五金市场

美国的五金产品主要是以手工具、锯、庭园工具、电动工具及一般五金类为主。

生产状况:美国五金产品厂商1998年已达2722家,产值总计达297.82亿美元。预计2000年可达317.68亿美元之多。增长6.6%。美国五金产品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市场规模已从1990年的875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837亿美元,年均成长12.2%。

美国五金产品的销售现已形成以“五金连锁店”、“家用品中心”、“木材市场”为主的三大市场,其零售业绩大幅度增加,但零售商店日趋减少,这说明美国的五金零售商店向大规模发展。据1999年统计,通过上述三大市场渠道销售的五金产品的销售金额达516亿美元。

2.德国:德国全球第二大五金市场

1998年1-9月份手工具出口金额达26.6亿马克,比1997年增长9.1%,出口到德国的手工具成长最快的国家有中国,为30.3%、其次是美国,为27.3%、加拿大为24.6%、俄罗斯为24.1%,波兰为20.3%,我国是亚洲唯一增长的国家,增长达30.3%的大幅度。

进口手工具金额达14.5亿马克,增长9.7%。增长最快的国家与地区为“香港增长77.1%、印尼为65%、印度为15%、日本为10%、中国为10%,台湾、南韩分别衰退3%、9%,另外,1998年1-9月从亚洲进口中低价位的手工具也有增长。

据theworldtradeatlas资料统计,1996年、1998年1-9月德国进口五金附件前十大供应国金额,1998年1-9月德国进口五金金额以奥地利的99.043百万ecu、意大利的83.257百万ecu热电厂在一、二位,增长率(1997年/1998年)以奥地利的34.14%和美国的33.38%,排列在前一、二位。西班牙出口至德国的金额与增长率均排在第三位。德国,于1998年1-9月份从该十大供应国进口金额总计536.752百万ecu,97/98年增长率为10.65%。锁类进口额为20亿多马克,意大利是最大供应国,其次是奥地利、法国。手工具、锁类进口总计达34亿马克。

四、五金行业发展趋势

出口激增,比较优势明显;
资本的运作活跃,带动企业间资源共享;
企业两级分化,带来市场理性;
高科技含量增加,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将是未来几年我国五金行业发展的特点,并将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中国作为全球五金制造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稳固

中国经济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具有成为全球五金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五金制造业外向型发展特征明显。

中心地位的加强首先表现在近几年五金产品的出口全面增长:主要五金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均高于产量的增长率,更高于国内市场销量的增长率;
主要五金电器产品全面开花,电动工具、手工具、建筑五金产品这些传统的出口大类产品增幅很高。巨大的市场和中心地位引力将进一步吸引五金跨国公司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

2.行业内的资本运作将趋于活跃,企业间的合作会明显加强

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为了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提高竞争力,产业资本是行业运行的另一个主题。2004年苏泊尔、华帝先后上市,宏宝也在为上市积极努力,万和的资本市场运作也不会因与粤美雅重组失败而停止。

从资本角度讲,当前的主要特点是资本的扩张在加剧。从竞争行为上看,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增加。

3.企业两级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未来几年将是五金行业的高速震荡期,这种高速震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目前五金厨卫品牌阵营中两极分化的趋势扩大。预计今后几年真正能够在市场上存活的五金企业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多。但五金行业的这种高速震荡将带来巨大的机会,震荡的结果将会使市场运作更加理性。

4.销售渠道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渠道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一方面,厨电生产厂家加强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力争减少销售环节,节省销售费用,使销售渠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销售模式朝着能同时适应多样市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销售业发展的趋势是大型家电连锁店的地位不断上升,对行业的控制能力增强,参与并引发了以前主要由制造商主导的价格竞争。大型零售商凭借其广阔的市场覆盖面、采购规模和成本优势,在产品定价、货款交割等方面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能力将日益增强。

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五金产品的要求也会逐步发展变化,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包装、供货期限都会有更高的要求,甚至逐步延伸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研发,将产品与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人文环境结合起来。

5.市场竞争将由以价格为主转向到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

随着竞争的深入,五金产业链个阶段的利润空间均在压缩,降价的空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靠价格竞争不能建立核心竞争力,不是长远发展的方向,从而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许多五金企业家到了技术投入,开发新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如小家电和其他相近行业),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国内外企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

国内五金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实力,更快地拓展国际市场,将通过多种手段加快和国外企业的融合一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在继续拓展美国、日本等传统国家市场的同时,在东南亚、中东、俄罗斯、欧洲、非洲等也会全面年开花。

五金企业两级分化的局面会愈演愈烈,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会通过不同渠道退出市场竞争,而五金巨头会逐渐浮出水面。

相关热词搜索:;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八

;

一、我国汽车行业概况

1.发展现状

进入2000年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带动下,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资本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生产集中度逐年提高,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推出。市场消费环境正在改善,私人购车异常活跃。2001年汽车销售234万辆,其中轿车72.15万辆;同比2000年分别增长13.6%和18.3%。2002年销售325万辆,其中轿车11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8%和56%。2003年在2002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产销售量双双突破400万辆,全年销售439.1万辆,其中轿车197.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5%和75.3%。

纵观我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发展史和上述的汽车销量,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产量达到22万辆,1992年达到102万辆,也就是说第一个100万辆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2000年达到206万辆,第二个100万辆仅用了八年的时间,第三个100万辆用了二年的时间,第四个100万辆用了一年的时间,体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潜力和中国加入wto后,加强国际合作的成果。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目前中国汽车产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已开始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03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固定资产净值2150亿元;职工人数207万人;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42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257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998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5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263亿元。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汽车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目前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均已进入中国,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我国的轿车市场,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内的合资合作企业,已占据中国90%的市场。

在国家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通过竞争加快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不断加大,行业重点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上汽集团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力度,极大加强了自身实力。

除三大集团外,北汽集团、长安集团、南汽集团、江淮、江铃、广州本田、金杯公司、哈飞、昌河、东南汽车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目前汽车行业前15家企业的市场占有量已达90%以上。

2.市场情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大众消费开始升级换代,近几年中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车、通讯、教育、旅游、保健、健康等6大领域。汽车已上升为热点消费品,汽车销售市场能量得到快速释放。2000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09万辆,其中私人保有量为625万辆;2001年民用汽车保有量1802万辆;其中私人771万辆;2002年汽车保有量2053万辆,其中私人保有量969万辆;2003年民用汽车保有辆达到了24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208万辆,已占50%。私人购车已明显成为带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主流。在近几年民用车辆保有量的增长中,北京、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很快。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大汽车需求市场。

二、汽车行业发展特点

汽车产销走高的同时,我国的车型结构正发生变化;

各地纷纷投资上马汽车生产项目,市场已经出现过热现象;

跨国企业进一步完善在国内的市场布局;民营资本也开始渗入汽车领域;

根据wto协议的要求,中国正逐步开放汽车零售市场,外资资本开始进入零售渠道。汽车行业的竞争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汽车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在走向汽车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怎样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一是来自能源问题的挑战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全球所面临的能源挑战越来越大。截止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生产原油1.69亿吨,进口原油9100万吨;汽油产量4770万吨,柴油产量8512万吨;其中机动车消耗燃油超过6000万吨。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受国内石油储量和开采量的制约,将越来越多依赖进口,因此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开发替代能源是行业及政府的主要任务。

二是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

近几年我国汽车排放污染也呈上升趋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排放污染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如何通过多种途径降低污染,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汽车工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是来自交通问题的挑战

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情况欠佳,在交通高峰期,车速较慢,与汽车本来具有的方便快捷大相径庭,如何使汽车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是行业与政府面临的又一大课题。

伴随着汽车工业发展壮大,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汽车带给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在这场变革中政府已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协调、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工业持续增长。同时政府将按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特点加强法制化建设和管理,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1.对汽车个人消费加以引导,尊重个人购买汽车享受汽车文明的权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及市场环境。

2.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关系中不能构成替代关系,政府将重视城市规划中设计出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大众出行方式,给人民群众出行方式的选择权。

3.在汽车消费与能源环境的关系中,在大众汽车消费起步之时,应用税收、价格经济手段,运用法律、法规等工具,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汽车消费。

4.要在合理政策的框架下,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人民群众的汽车消费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5.政府将促进新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及产业化。

中国汽车工业希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同仁和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四、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像滚雪球般地形成一股能量强大的冲击波,冲击出一片现代化的肥沃土壤,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物质财富。据统计,世界上50家最大的公司中,汽车公司就占了近20%,其他企业也大都是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石化企业和机械企业。另外,不管是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还是在多数汽车工业的后起发展国家如韩国、巴西和西班牙,汽车公司往往是这些国家中最大的企业,汽车工业产值一般都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到1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工业是现代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能在短短的50年里造就出这么多的大企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基础?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其生产技术特点及其在人们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从产业地位看,汽车工业是最终的消费品,位于产业链条的末端,或者说位于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但同其他消费品相比,汽车具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特征。以轿车为例,它最少由两万多个零部件组成,价格即使是中低档轿车,也在1万美元以上。从社会需求量来看,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2亿,全球轿车年需求量在1000万辆以上。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产品,能够在技术密集程度、价格和社会需求方面都达到轿车水平的,这从客观上决定了汽车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巨大的带动作用。从人们需求结构看,在满足了“吃”和“穿”的基本需求之后,“行”的需求上升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位置。而汽车是所有“行”的方式中最便捷、最个性化,也是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了。可以说,需求方面的力量也决定了汽车工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无可推卸的支柱作用。最后,从汽车产品的技术特点看,每辆汽车都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是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最大的产业,现代轿车也运用了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电子技术。汽车工业不但和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产业休戚与共,而且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运输业和公路建筑等行业。同时汽车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驱,是大批量、高效率、专业化、标准化产业的代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对主要相关工业的拉动作用,整个工业的投入要比汽车工业本身的投入增加一倍。或者说,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将对整个工业发展产生双倍的带动作用。从增加值角度衡量,汽车工业对主要上游产业的完全需求带来的增加值达到汽车工业自身增加值的两倍多,也就是说,汽车工业每创造一个单位的增加值,就会带动相关工业创造两个单位以上的增加值,而全社会新增的增加值在3个单位以上。另据有关资料,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大概有40%左右要支付给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科研设计、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在几个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汽车工业对主要相关服务业的产出的带动作用,到达80%-100%。如果综合考虑汽车使用过程所产生的对汽车服务业的需求,这一比例更大,有人估计这一比例可达到汽车价格的2-3倍的水平。

如果将汽车工业对前向和后向产业环节的带动作用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1∶10的意思是说,汽车工业的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如此巨大的带动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都望尘莫及的。

汽车工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由于其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就业的能力也很强。它不仅提供了很多直接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很大比例的间接就业。在几个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家中,与汽车相关的工业和服务业都拥有较大的就业人数,尤其是汽车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度增长,就业比重明显提高。汽车产业间接就业与直接就业之比,1994年美国达到1.01,日本为0.71,德国为0.66,韩国1980年为0.63,到1992年上升到1.46,其中与汽车相关的间接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由0.25%上升到0.49%。这些数据还没有包括因汽车工业而产生的道路建设、政府机关、以及非汽车产业中与汽车使用有关的就业。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计算,如果将那些工作岗位与汽车使用有关的就业人员也算在内,1997年德国汽车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500万人,其中汽车工业的直接就业为67万人,配套工业行业的间接就业为98万人,与汽车销售和使用有关的间接就业为335万人,汽车产业间接就业为直接就业的6.5倍。

中国目前还不是汽车强国,但中国已经可以算作一个汽车大国了。汽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中国同样重要,而且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在此,需要格外强调的是,除了以上所述及的各方面作用外,汽车工业更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个最有希望的“增长亮点”。

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的较高速稳定增长将继续受到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不论中国以何种方式发展汽车工业,只要本土汽车在加入wto之后以至关税减让过渡期之后能够有力地抵挡进口汽车的冲击,中国市场的汽车需求就会迅速扩大,从而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起较大的拉动作用。

另外,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来10年,社会投资需求将仍是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如果中国的汽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对相关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多方面的带动效应,将能够为民间资本提供很多有利的投资机会,拉动民间投资的扩张从而社会投资需求的扩大,支持国民经济的较高速持续增长。

最后,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现在到2010年,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个重要时期。汽车产业具有连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特点,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工业,而且对相关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就有利于实现工业稳定增长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同时,汽车工业属于技术密集的加工工业,由于其具有巨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带动幅度最大的就是技术密集的机械电子产业,并且经济规模大,使很多高新技术成果能够很快得到应用,因此,汽车工业的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工业结构的升级。

相关热词搜索:;

投资与理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九

我国“十四五”时期,双循环发展格局将加速形成,经济发展方式将有效调整,伴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包装工业既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国家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政策措施,将引导包装产业在推进“两化融合”,提升数字赋能水平,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聚焦绿色发展、先进工艺、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助推包装产业发展。

一、包装行业的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天津市包装企业为2000多家,规模企业244家,占总数的12.2%。纸印刷包装企业1487家、塑料包装436家、金属包装80多家、包装机械20多家。

2020年销售额779.35亿元,规模企业销售额360.3亿元,占总额的46.2%。其中:纸印刷包装565亿元、塑料包装155.7亿元、金属包装41.65亿元、包装机械17亿元。预计今年销售额达867.9亿元。

目前装潢印刷包装企业956家,规模企业73家占总数的7.6%。

2020年销售额264亿元,规模企业87亿元,占总数的33%。

数字印刷 排版制版装订印刷37家

标签印刷30多家(诺德 香江 英诺 一鸣 竹林)

药盒包装10多家(环球 侨阳 宜药 鹏兴顺 华药)

烘培包装100多家(欧诺 美奇 易事利 盛图 凯博特

发票及药品说明书10家(路征 银博 泽阳 中铁)

礼品彩盒不足20家

规模企业73家

亿元以上22家 销售额60亿元

0.8—亿元14家 销售额12亿元

0.4—0.8亿元37家 销售额15亿元

0.4以下 883家 销售额177亿元

纸制品包装企业531家,规模企业69家,占总数的13%。2020年销售额301亿元,规模企业116亿元,占总数的38.6%。

行业品种细分:二级厂48家 纸板厂15家

三级厂469家 包括(运输包装20家左右)

瓦楞纸板线69条

规模企业69家

亿元以上42家,销售额96亿元。

0.8—亿元10家 销售额9.5亿元

0.4—0.8亿元17家 销售额10.5亿元

0.4亿元以下415家 销售额185亿元

综述:纸印刷包装企业1487家 规模企业142家

占总数的9.54%;销售额565亿元 规模企业203亿元

占总额35.9%

小微企业1298家 销售额362亿元

二、包装印刷行业发展规模

包装行业小规模企业较多,规模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在逐步提升。规模印刷包装企业已深度参与到客户的产品研发、设计、物流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人工成本上升、消费升级、包装产业升级、微小企业生存空间挤压,中小企业生存困难。

规模企业扩展,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基本都在负债经营

原材辅料上涨,压挤企业利润。

包装产业规模效应突出,集团化采购、配套的优势将不断强化。

2020年疫情前低后高,整体增幅5%。

规模企业已经深度参与到下游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产品设计制造、材料研发、物流等各个环节,体现的是全面服务的高附加值。

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促进印刷包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是核心。提高印刷包装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是重点,进一步推动行业进步发展。

行业宏观情况

出版物印刷将保持相对稳步的发展,但近三年不会增长;

装潢印刷包装将继续呈现较快增长势头(龙头企业引领)

高附加值印刷包装产品所占行业产值的比重将会明显提升

产业发展情况

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将对印刷包装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加之满足消费者需求驱动,印刷包装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趋势瑜伽明显。

设备材料工艺情况

喷墨印刷、智能装备、led-uv与电子束固化工艺、环保型清洗剂和润版液、植物性油墨和水性油墨会在全行业加速推广普及。

经营情况

多业态经营、供应链经营、多元化经营,在线云印刷平台,提供外包装全流程服务,将会实现创新发展新突破,并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龙头企业将拥有大量订单,在配套包装工厂的要求,产品快速布局和稳定供货,新颖的智能化包装设计和稳定供货整体解决方案将快速发展。

行业中微小企业(仅提供包装服务)对上下游议价能力偏弱,以低价获取客源,将经营更加困难,甚至面临倒闭。

总之:印刷包装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和限塑情况下。纸包装轻量化、低克重、高强度是主要发展趋势,并将呈上升趋势。

电子束焊现状与发展趋势

印刷包装行业设备主管岗位职责

兴盛优选发展趋势分析

印刷行业自查报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