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模板18篇)

最新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16:59:02
最新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模板18篇)
    小编:江JSX

总结是沉淀经验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总结应该注重结合实践,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技巧,供大家参考学习。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三

1、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

2、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纸盒子、白色和黄色的小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堂。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希望同学们配合老师把故事讲完整。

相传古代有个王国,国王非常阴险而多疑,一位正直的大臣得罪了国王,被叛死刑,这个国家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写着“生”和“死”的两张纸条),犯人当众抽签,若抽到“死”签,则立即处死,若抽到“生”签,则当场赦免。

你们认为这个大臣摸纸条时会出现什么结果?

预设生:奴隶可能摸到生,也可能摸到死。

师:对,大家用了一个词“可能”。就是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预设生:一定死,不可能生。

预设生:一定生。

师:剩下的当然写着“死”字,不知真相的人们以为他吞下的是生,国王“机关算尽”,想让大臣死,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让机智的大臣死里逃生。

(引入课题)师:生活中的事情就像故事中的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他的结果,有些则可以肯定它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的内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和老师一起玩一个摸球游戏。游戏规则:老师和男生代表以及女生代表进行摸球游戏,如果摸出黄球,则该组加1分,否则不得分。每摸出一次后放回进行下一次,累计摸球5次,得分高的队伍获胜。

注意事项:每摸一次,老师在黑板上用“正字法”纪录一次,纪录完毕后放回去进行下一次,在下一次摸之前为了公平起见先摇一摇。

(预设结果:男生摸不到黄球,老师每次都摸到黄球,女生可能黄球。)。

师:游戏结束了,老师宣布老师获得了游戏的胜利,同意么,有什么质疑?

预设生:我们根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什么颜色的球?

师:那我们一起验证一下,通过验证,我们发现3号盒子里面的球都是白色,1号盒子中的球都是白色,所以我们能确定摸出球的颜色,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定或者不可能来描述它的结果。(板书:一定不可能)。2号盒子中既有黄球,又有白球,所以我们不能确定摸出球的结果,这时候我们就应该用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来判断它。(板书:可能)。

师小结:因此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用一定,不可能以及可能三种情况来判断它。

3.走出游戏,走进生活。

师:除了游戏中,我们的.生活以及大自然中也蕴含着许多与可能性相关的问题,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师:大家知道太阳从天空中的哪边升起时来是确定的么?

预设生: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来,不可能从其他地方升起来。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星期有几天?

预设生:一年一定有4个季节,一年一定有12个月,一个星期一定有7天。

师:今天下雨么?那三天后会不会下雨这个事情能确定么?

预设生:今天不下雨,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师总结:因此对于确定的事情我们就用一定或者不可能来描述,但是对于天气我们谁都不能很准确的说三天后会下雨还是下雪,亦或者是晴天,因此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4.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准确的判断游戏以及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并且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下面你们能通过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根据老师的想法和要求自己设计一个转盘游戏么,互相交流讨论,合作完成。

(老师选取几个有特点的作品和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有什么收获和疑问呢?

师总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我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

6.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猜球、摸球、装球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活动准备:

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1号、2号袋(分里外2层)、一个小篮。

老师准备一个黑袋子、3个透明袋、得星榜、图片、转盘等。

活动过程:

一、猜球游戏。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刘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6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人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球在哪只手里。

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

提问:一定在右手吗?(不一定)从游戏中,你们发现“猜球”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小结:也就是说,在老师摊开手之前,你们只能是猜测,球可能会在右手,也可能会在左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性”。(板书课题)。

[析:着眼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悬念的“猜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指导学习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为什么在这个口袋中,xxx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业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出示图)那任意摸一个球,会怎样呢?(板书:一定是红球)。

2、用“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这个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1号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扣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提问:那你们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

提问:请组长拿出里袋,看看是什么球?(黄球和绿球,随即出示图)。

提问:能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是红球)。

(请组长把黄球和绿球倒入小篮中,以供装球游戏中使用)。

3、用“可能”来描述摸球的结理想,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谈话:大家说得真棒!想不想继续摸球?请拿了2号口袋,试试你会摸出什么球呢?记住要按刚才的规则摸啊!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摸球情况:你们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红球)。

提问:猜一猜,老师在袋子里装了什么颜色的球请拎出里袋验证一下。

小结:袋子里装有黄球和红球,(出示图)你能摸到红球吗?那一定是红球吗?那会怎样呢?(板书: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如果袋子里有红球和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2、转盘游戏。

提问:在转盘转动之前,先猜一猜它会停在哪里呢?请你用力转动转盘,让它自然地停下,看看最后的结果。

提问:通过这个转盘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发现指针可能指在蓝色区域,也可能指在黄色区域或红色区域。

3、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五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时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会借助操作活动,说出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2)能够将某一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

(3)能用“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词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

(4)结合具体情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

2、难点:将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摸球游戏。

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具准备:小黑板、布袋、一定数量的白球、黄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2、实践探索。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

第几次12345678910。

颜色。

第几次11121314151617181920。

颜色。

(2)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解释和应用:

1、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海南。

哈尔滨。

武汉。

2、从下面的五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8白2红可能是白球。

一定是白球10红。

5白5红一定不是白球。

很可能是白球。

8白2红白球的可能性很小10白。

课后反思:

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六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七

教学目标:

2、通过丰富的游戏活动和对生活中几种常见游戏(或现象)剖析与解释,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教、学具准备:cai课件;硬币;实验记录表;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6的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还记得足球比赛开始前用什么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球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演示:如下图情境(教科书第99页的情境图)。

师:请观察图片,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的?

二、探究新知。

1、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师:在开始实验之前,同学们要弄清楚实验要求哦,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抛硬币40次,抛硬币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如下表);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最好,完成得最快!

出现的情况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总次数。

出现次数。

师:很好,我们要得到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老师建议你们最好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那就动手开始实验吧!

师:大家做完实验了吗?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课件出示统计表(如下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填入数据。

小组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总次数。

1

2

3

4

5

合计。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相等吗?

师:对,既有相等的也有不相等的,但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接近吗?

教师把所有小组的正面朝上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总次数分别求和。

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仍然是非常接近的。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

师:如果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就做过抛硬币的实验。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数学家总次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

德摩根409220482044。

蒲丰404020481992。

费勒1000049795021。

皮尔逊24000111988。

罗曼列夫斯基806403969940941。

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很接近。

4、分数表示,科学验证。

师:对,它们的可能性相同的,你们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它们相同吗?

师: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三、应用拓展。

师:好,请看第一题,正方体的各面分别写着1、2、3、4、5、6.掷出每个数的可能性都是……?(出示教科书练习二十第1题)。

课件出示方案一(如下图):转盘上红色占一半,蓝色、黄色各占。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八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了解影响可能性大小的因素,会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学会记录事件发生的结果;形成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判断能力。

3、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4、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会根据影响因素判断可能性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演示法。

学法:合作交流,实验验证法。

教学准备:课件、扑克牌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

生:从a盒摸。

师:为什么不建议我从b盒或者c盒摸呢?

生:b盒与c盒可能摸出白球,但都不一定一次就能摸出白球。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生可能回答b盒白球更多一些)。

师:真的如此吗?可能性真的有大小吗?可能性大小又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盒子,盒子里有四个红棋子和一个黑棋子。

问:从中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

生: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师:摸出一个棋子,那摸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呢?

学生思考,猜测。

师:刚刚只是同学们的猜测,而猜测并不能作为依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来试一试吧!

(2)安排实验过程。

请一名学生摸棋子,底下的同学们将棋子的颜色大声说出来,一名学生记录。所有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要求: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

讲解记录方法:制作像这样的一个表格(出示表格),在记录这一竖列用“正”字笔画去记次数,在次数一列用数字写出记录的总结果。

(3)交流记录结果。

师:通过实验结果,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讨论。

(4)小结:取出红棋子的次数要多些,也就是取出红棋子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5)讨论:再取一次取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

2、进一步证实、总结规律。

(1)提出猜想。

在每一小组,老师都放了十张扑克牌,其中八张黑的,两张红的,从中摸出一张,摸出的是红色可能性大还是黑色可能性大?为什么?(学生猜想)。

(2)实验证明。

这仅仅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还需要大家用实验来证明它。

实验要求:组内同学做好分工,其中一个人负责洗牌,一人负责记录,一个人负责汇报,其他组员轮流抽牌,共抽20次。

(3)汇报实验结果。

(4)引导小结:从这些实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小结:因为黑桃在总数中占得多一些,所以取出黑桃的可能性要大些。

3、知识总结师设疑:可能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以摸棋子为例,可能性的大小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得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得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越小。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能否准确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九

教学目标:

2、通过丰富的游戏活动和对生活中几种常见游戏(或现象)剖析与解释,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实验记录表,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6的长方体,透明塑料桶,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可能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

师:农夫能否等到兔子,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应用可能性来决定输赢或者先后顺序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揭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动手体验,获取数据。

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喜欢)看过足球赛吗?

(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师:足球场上的裁判员在干什么?(抛硬币)为什么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

师:那么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生1:公平,因为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所以公平;生2:公平,因为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它们各占一半,所以公平……)。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生1:1/2;生2:50%;生3:0.5。)。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板书:正面:1/2,反面:1/2。)。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1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5次)。

师:为什么?(正面出现可能性是1/2。)。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

师:那么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个试验,(出示课件实验要求):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记录表格:。

试验次数抛硬币次数正面朝上次数。

第一次10。

第二次10。

第三次10。

第四次10。

总计40。

师:大家试验做完了吗?请各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统计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填入数据。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表看法,教师预设生: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接近总次数的一半。)。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

师:其实在历史上,为了验证这一点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历史上一些著名数学家做抛硬币试验的数据。

试验者抛硬币次数正面朝上的次数。

德.摩根40922048。

蒲丰40402048。

费勒100004979。

皮尔逊240001。

罗曼若夫斯基8064039699。

师: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师:那么反面朝上的次数呢?(也一样,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三、应用拓展,体验可能性。

游戏活动一:三色转盘。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出示飞行棋游戏)。

师:玩过这种游戏吗?怎么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教师预设生1:掷骰子,掷出几就走几步,先到终点为胜利;生2:补充,棋盘上有一些要求,要根据要求走;生3:最后如果超出终点要退回等。)。

师:好,我把全班分成3个队,左边为红队,中间的为蓝队,右边的为白队,。

师:哪个队愿意先走(所有学生都举手)既然大家都想先走,我们就用转转盘的方式决定好吗?(出示转转盘)。

(生:不公平)。

师:刚才不是说行吗?怎么又不行了?(生:红色的可能性大,而白色和蓝色的可能性小。)。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生:红队占4份中的两份,可能性是1/2,所以红队可能性大,蓝队和白队的可能性都是1/4,因为它们都占4份中的一份)。

师:那么大家认为公平吗?(不公平)。

师:看来的确是不公平,谁能想个办法,把它变的公平(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种颜色一份,就公平了。)(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转盘。)。

师:这样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生:每个队现先走的可能性是1/3)师:是相等的,是不是?那么我们来决定一下哪队先走的次序,同学们喊停我就停。

(确定走的次序后准备玩游戏并出示骰子.)游戏活动二:掷骰子。

师:决定了要走的次序了,那这有两个骰子看清楚了吗?每队再上来一位代表选择骰子。(学生都选择正方体的骰子)师:如果是你会选哪个?为什么?(生:长方体1,2出现的可能性大,别的面出现的可能性小,正方体6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一样是1/6,所以选正方体。)。

师:大家想为什么这个正方体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呢?(生:因为这个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一样,所以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一样。)。

师:都是多少?(1/6)。

师:正方体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1/6相等的,那么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也一样吗?(不一样)。

师:为什么?(因为面积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好了,同学们和我们这3个队的队长都选择了用这个正方体骰子做游戏那我们就用它来做游戏!(师生共同做完游戏)。

师:为什么呢?(每个队赢的可能性都是1/3,所以有可能会赢)。

师:那就是说每个队输赢的可能性能不能确定啊?(不能)。

四、思维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能够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了,非常好.请大家再看老师这有一个不透明塑料桶,猜一猜里面有什么?(出示不透明塑料桶)。

师:我来告诉大家,里面是乒乓球,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如果我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生1: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2;生2:我认为不对,他们的个数不一定。)。

师:那么你们还能否确定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不能)。

师: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你想知道什么条件?(生:我想知道黄乒乓球有几个?白乒乓球有几个?)。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数量。(出示1个白乒乓球,6个黄乒乓球)。

师:现在你认为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7)。

师:为什么?那摸出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摸到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6/7)。

教师:那任取一个,一定能取到黄球吗?

师:那么要使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变成1/9,这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那么想一想,只可能加两个黄乒乓球吗?(还可以加别的颜色的球)。

师:要使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1/2,该这么办?

五、全课总结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你学的快乐吗?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件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刚才我们投掷骰子,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6来表示,那么这些知识在数学上都叫做概率.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比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航天发射等等都应用了概率的知识,它是怎么发展来的呢?请同学们来看。

2、阅读概率小史(播发音乐)。

板书设计:。

可能性。

正面:1/2白球:1。

反面:1/2黄球:6。

可能性:1/7。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标准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教学反思。

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的颜色,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的空间和创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4.需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好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分组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够。

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例如让学生找同伴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5.紧密联系生活。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性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大小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不确定现象是这一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4课时。

可能性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可能性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猜球、摸球、装球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活动准备:

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1号、2号袋(分里外2层)、一个小篮。

老师准备一个黑袋子、3个透明袋、得星榜、图片、转盘等。

活动过程:

一、猜球游戏。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刘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6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人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球在哪只手里。

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

提问:一定在右手吗?(不一定)从游戏中,你们发现“猜球”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小结:也就是说,在老师摊开手之前,你们只能是猜测,球可能会在右手,也可能会在左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性”。(板书课题)。

[析:着眼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悬念的“猜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指导学习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为什么在这个口袋中,xxx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业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出示图)那任意摸一个球,会怎样呢?(板书:一定是红球)。

2、用“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这个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1号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扣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提问:那你们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

提问:请组长拿出里袋,看看是什么球?(黄球和绿球,随即出示图)。

提问:能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是红球)。

(请组长把黄球和绿球倒入小篮中,以供装球游戏中使用)。

3、用“可能”来描述摸球的结理想,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谈话:大家说得真棒!想不想继续摸球?请拿了2号口袋,试试你会摸出什么球呢?记住要按刚才的规则摸啊!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摸球情况:你们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红球)。

提问:猜一猜,老师在袋子里装了什么颜色的球请拎出里袋验证一下。

小结:袋子里装有黄球和红球,(出示图)你能摸到红球吗?那一定是红球吗?那会怎样呢?(板书: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如果袋子里有红球和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2、转盘游戏。

提问:在转盘转动之前,先猜一猜它会停在哪里呢?请你用力转动转盘,让它自然地停下,看看最后的结果。

提问:通过这个转盘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发现指针可能指在蓝色区域,也可能指在黄色区域或红色区域。

3、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评析:安排四个形式各样、有层次,有坡度的巩固练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得到始料未及的自我体验,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

总评: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的动词。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这在“可能性”一课中得到了充分体同。课堂上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感悟。

一、在活动中体验。

先从学生熟悉的、亲切的猜球游戏中自然引出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和特征,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然后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摸球)、猜一猜(袋中装有什么颜色的球)、拎一拎(验证)、练一练(说说摸球的结果)、转一转(转转盘)、装一装(按要求装球)、说一说(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事件)等实际操作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获得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能够用语言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活动中思考。

赞科夫提倡:“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可能性”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克分活动的同时,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置一些“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时,让他们猜一猜:口袋里放有什么颜色的球?然后拎出里袋来验证,再让他们说一说:那任意摸一个球,会怎样呢?让学生经历“体验一猜想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的空间,养他们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三、在活动中应用。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个观点充分表明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且,学以致用不止于结尾或课后,只要运用得当、合适,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在“可能性”的教学伊始,教师就设立得星榜,看哪组合作得最默契,为新知的应用埋下伏笔。练一练后;教师小结各组得星情况;请学生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最佳合作奖?这一组一定会是冠军吗?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策略,而且把所学的知识灵活服务于课堂常规教育,顺势鼓舞每组的士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挑战欲。课尾时再次小结:今天的冠军是哪组?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也是起到同样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五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生活中领会“左右”的意义,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用“左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材分析。

《左右》是第五单元中继“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左右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知左右,从而体会左右的意义。备课前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能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对左、右的反应比较迟缓,大部分学生区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会写字,再判断哪边是右边,然后想另外一边是左边。并且,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共50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养之中。由于条件限制,执教时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中4人一排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找自已身上的左右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左右朋友来认识左右,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游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介绍自己左边右边的同学,这是对“左右”知识的延伸,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淘气要去小明家玩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帮淘气和老师解决困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练习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学以致用”。体验“相对”,确定“左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应该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相对性,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1、感知左右手。

(1)学生用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请学生说说在鼓掌时用到了我们身上的哪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

(2)请同学们举起右手,放下,再举起你们的左手,放下。

(3)大家说说,我们平时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呢?左手呢?

2、请学生找出我们身上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4、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课件出示课题并请生齐读)。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按老师的要求摆。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师生对口令游戏。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

尺子的右边是什么?

……。

同桌的同学互相对口令。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提问两个同学,然后每个人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4、找一找。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找一找”挂图。)。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想一想。

刚才同学们帮东东解决了困难,现在愿不愿帮老师一个忙。

师: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师举右手。)。

有的同学说左手,有的同学说右手,老师举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学生七嘴八舌,还是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交流一下意见。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师转身验证。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向右转,右边的同学向左转,同时举右手。

师小结:如果面对着面,你的左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左手。

2、小游戏。

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学生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

3、爬楼梯。

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学生说法不同)。

请两位同学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4、练一练。

四、解决问题,增强运用意识。

课件出示书p61第3题,其中有几辆顽皮的小汽车就躲在树底下,这里共有几辆车?先听听大客车是怎么说的?(课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小组讨论、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有序搭配列举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会判断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事件可能性结果的探究分析过程,体验列举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会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1、出示单元主题图:回顾击鼓传花游戏中的公平性。

说明:要判断游戏是否公平,关键是看男女生获得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出示图,提出问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呢?(跳房子)。

(2)他们用什么游戏来决定谁先跳?(玩石头、剪子、布)。

2、通过游戏方式理解游戏规则。

两名学生玩“剪子、石头、布”的游戏感受这种游戏的多种情形。

3、判断游戏是否公平:

(1)你认为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跳公平吗?

(2)怎样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呢?

4、自主探究,验证规则公平性。

(1)小组讨论: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

讨论之后,完成表格。

(2)汇报交流。

你罗列出了几种可能的结果?(多生汇报)。

哪9种?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填表情况汇报交流)。

预设:

a无序排列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b有序排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结合课堂生成,灵活处理。

(3)说明:像这样有序思考,能很快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并能做到既不重复、不遗漏。

5、对比例2与例3,今天学习的可能性与例2有什么不同?

小结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和步骤。

三、应用、拓展。

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预设:

1、列举法。

2、直觉判断。

2、拓展:练习二十二第1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七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式篇十八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巩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