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一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
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 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 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备注:按时间随时调整,只往前提,不往后拖。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二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1)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3.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性面对问题,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懂得家庭中的责任分担与民主协商,逐渐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识;了解并理解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懂得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
2.通过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良好的形象:认识到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主要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我参与我奉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秉持的价值选择,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亲社会情感。
3.通过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整体把握中国近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程,探究不同阶段不同人物的不同追梦之路,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敢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方法,增加学生爱国情怀。
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4.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相关主题的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6.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7.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8.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6课时
第1课---读懂彼此的心---2课时
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2课时
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2课时
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6课时
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2课时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2课时
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2课时
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12课时
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2课时
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2课时
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2课时
第10课---争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课时
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2课时
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2课时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三
1.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2.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生本身是非常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
年春季正式实行,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分别是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
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
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道德与法治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以多种形式促进儿童中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主要从同伴交往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和谐的同伴交往方法,成为同学中受欢迎的人。
第二单元通过观察包装,引导其辨别商品质量,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思考买不到不合适的东西怎么办?这些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从而让学生学做生活中的聪明消费者。
第三单元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
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
第四单元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华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华礼仪之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在五千年的传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掺杂其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更要坚决抵触陋习陋俗,使我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传,万世流芳。
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我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同时,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发展的启蒙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我要注意遵循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4.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四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孩子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xx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第一单元主要从同伴交往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和谐的同伴交往方法,成为同学中受欢迎的人。
第二单元通过观察包装,百度引导其辨别商品质量,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思考买不到不合适的东西怎么办?这些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从而让学生学做生活中的聪明消费者。第三单元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第四单元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华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华礼仪之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在五千年的传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掺杂其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更要坚决抵触陋习陋俗,使我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传,万世流芳。
1、教育性。道德与法治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以多种形式促进儿童中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
1我们的好朋友
2说话要算数
3当冲突发生
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
4买东西的学问
5合理消费
6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
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
7我们的衣食之源
8这些东西哪里来
9生活离不开他们
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10我们当地的风俗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12家乡的喜与忧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五
作为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与法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但当前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将其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認真加以改进。
(一)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做好“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优化教学目标,但从当前一些教师来看,在教学目标方面还比较单一。比如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将其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以及“素质教育观”进行有效结合,“应试教学”思想仍然存在;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没有从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比较单一,还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制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教师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方法创新,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比如个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因而导致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尽管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但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还有一些教师不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很多教师采取说教式、理论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此外,互动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以及调查研究等方面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健全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保障性。但目前一些教师在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方面不够到位,比如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体系相对比较薄弱,在推动“互联网+”教学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多媒体ppt技术、希沃白板技术以及“微课”等的应用不够到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特别是“走教案”的教学模式相对较多,在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应用生活化教学等诸多方面不够系统等等。
(一)优化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战略思维,通过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努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要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切实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时也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团队精神以及遵章守纪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科学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言行是讲道德的,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应用于具体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要更加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对于法治教育来说,可以将社会上的不法行为作为“反面案例”,使学生了解违法的危害等等。要更加高度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可以采取“对分课堂”的方式,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三)完善教学体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规范化和系统性,同时还要在趣味性方面实现突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ppt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使其更具有直观性、演示性和趣味性,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音频、视频乃至flash动画元素,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要在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孝”文化,并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要更加高度重视“游戏化”教学体系建设,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将其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破解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重点要在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与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性格和品质的完善,更加会影响他们的三观,要想适应课改,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加强落实,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建立起认知背景,才能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所以,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
基本的做法是教师课前编写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学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的学习指导方案。学案的编写要贯彻三原则:基础知识原则、学法指导原则和提高能力原则。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教师必须对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否则,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就会影响本节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可利用个别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框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高潮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一节课是否高效,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密切联系的。著名教育专家于春祥老师说:“人是表达的动物,课堂因表达而精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设计教学情景问题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这个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结: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基于课堂的教学结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七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 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说明:
1、依照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适宜程度标注在各项后。(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3、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毎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坏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它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査、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
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枚的,可以拍照、录音。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
在学习其它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人,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
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它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折,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3、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它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毎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折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査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査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毎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四)评价的实施和反愦
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毎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本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课程内容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7、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
8、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它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八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紧密联系当下社会实际生活的人文学科,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念为目标,融合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中国国情、法律等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对学生日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学校日常德育及党、团、少先队组織教育共同构成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路径。下面就该学科的教学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悟。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的政治和阶级立场,爱党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努力渗透爱党教育,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极大程度地发挥革命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精神、雷锋精神、欧阳海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中国载人航天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好中国。
青春期教育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集中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里。包括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二课《青春的心弦》、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每一课有两个课时,共10课时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青春早期生理、心理、卫生等知识教育。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包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和家长和谐相处、如何与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建立友谊、如何正确看待一些不良现象、如何处理与家长和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可以要求学生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如:“早恋的利与弊”“做男生好还是做女生好”等等,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之间达成科学的共识,用集体舆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青春期教育要把握两条原则:1.生理教育不回避。特别是有关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的问题,教师要大胆讲解。因为这些正是学生羞涩和惶恐的问题,在家人和同学处如果得不到明确的答案,会使学生感到十分棘手,带给他们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2.心理教育重疏导。早恋、学业负担重、上网成瘾、叛逆是青春期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要讲清利害,多做移情,少一些批评,从正面引导。
法治教育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七、八、九年级都有相关课程安排,占到整个内容的三分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中与学生权利和义务相关的重要条款,培养法治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法律的底线意识,即:人的行为不能违反法律,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结合实际生活中部分少年“厌学—逃学—辍学—违法犯罪”的堕落过程,教育学生: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最好环境,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牢固树立底线意识,赌博、偷窃、吸毒等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内容和方法力求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看、所闻,努力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关注身边人也关注全人类,关心身边事也关心国家大事,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向生活学习道德与法治,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具体来说,就是课前导入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社会实践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认识,端正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情感。
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别于空洞的说教,一般每一课都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学生活动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借助教师适时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明确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把握了这个编排意图,教师就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好这些活动,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九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 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3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 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三)心中有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2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3.4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1.4 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1.3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1.4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二)在集体中成长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4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2.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2.2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
2.3以“诚信”为题展开一次课堂讨论。
2.5就“公民的平等”问题开展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
(三)权利与义务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 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2 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4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3.2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3.3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
3.5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4 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5 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1.6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1.7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1.1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1.2开展“假如没有网络,我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1.4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1.6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内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1.7举行“祖国发展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认识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2.2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2.3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4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2.5 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6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7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2.8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2.9 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2.1调查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讨论共同设计一条珍惜资源的宣传标语。
2.5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2.7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9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收集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三)法律与秩序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5 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3.1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
3.2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3.3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3.5结合本地实际,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
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教材编写者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体现课程理念,紧扣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二)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道德学习的独特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学习空间。
(三)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编写应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为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教材编写应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避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块式的机械处理。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以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城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最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解读教学方法(10篇)十
时代发展迅速,课程改革湖开始云涌。对于我们的学教师来说,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提高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育能力,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今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教室,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自我培训计划。
(1)成为学习型教师。
1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教育教育水平,成为教育人员。
2.集体训练与个人训练相结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两个行业,乐于献身,创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科研的理论和方法,善于发现教育教育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掌握新的教育。
4解决实际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进教育经验,探索素学规律,在我校课程改革开始期间,我计划精读教育:让历史启示未来进入没有围墙的学校进入幸福和教育>这三本书,在教育理念方面,在最近没有读过的学校,教育在十字路口进入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这三本书。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继续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教育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育突发事件、教育感觉反省、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三)加强教育教育研究,成为创新型教师。
在今后的教育中,利用各种灵活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反省各课程,争取每学期都有高质量的反省和教育设计。同时,坚持每天有点收获,立即总结,立即总结,写教育教育研究论文。另一方面,按时参加校内外教育科研训练活动,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一)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解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近期西,我计划精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我计划欣赏一些文学书籍,写好读书感想,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通过网络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理解应用新课标。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高自己的知识结构。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教研课,做好教研笔记。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