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追溯自己的成长轨迹,看到自己的进步。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佳句,可以让您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一
摘要:课改改革至今已将近十个年头,课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和角色,积极完善自我知识架构,通过广泛的发掘教学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总体上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更具人性化。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将课备好,而且还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考纲、教学大纲、研究学情和教情。课堂已不再是传统的教授式课堂,而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开放式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平等的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平等的与老师在课堂上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新课改背景下,老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学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与生活联系的较为密切,可以说高中地理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更加便捷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包括:有形的教学资源和无形的教学资源。如果按照教学资源的性质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文本、音像、图片、视频、模型、多媒体、网络等。如果按照存在的空间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
一、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重要保证,在平时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概念不够重视,总是以书本知识为纲,照本宣科,无所作为。有些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则比较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重视教学资源的教师的课堂异常丰富多彩。既有最时髦的话题,又有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情景。由此可见,对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仅仅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而且还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的业务素养。
1)基于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文本资源颇为丰富,教师应对文本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再进行有效的`研读和整合。文本类的教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高频性文本,譬如:教科书、教案、练习册、辅导资料、试卷、习题册、图册、课件等。这一类文本资源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要用到的频率较高,易于查找,易于总结归纳。第二类是潜在性文本,譬如报纸、宣传册、海报、工具书、电子书等。这类文本虽然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但是在查找信息、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类文本是研究类的学报、各类知名学科网站等。通过拓展学科知识是教师能够及时动态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2)基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资源。高中地理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授课效果。现在较为常见的多媒体资源有:白板、液晶书写屏、三通两平台、校园网、校讯通、微课录播教师等。由于多媒体可以将动画、文本、声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以立体的方式予以呈现,加之与网络资源有的有效融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使各种资源以有序、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呈现;二是要对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在课前应加以有效的额筛选和加工。三是要让学生在接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
3)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传播。客观的将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很大部分可以在网络上找寻到。网络资源具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知识性趣味性强的特征。面对琳琅满目的网络资源,教师如何进行筛选和整合是一个现实性问题。有的网络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公用性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但是有些资源不具有可复制性,不能直接拿过来运用,对于这些不可复制性资源,教师要结合校情、学情、教情对其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处理。
4)基于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说高中地理是一门让人们生活更便捷、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的一门学问。因为高中地理是以时空运行规律、天气气候、风土人情、环境治理、自然灾害等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的。高中地理的知识板块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四个板块。在讲述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板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亲身实践、调查研究、体验等方式学习和理解有关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区域发展、环境治理、灾害、旅游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知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
对于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考验教师业务素养的有效标准。能够高效利用教学资源的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反之亦然。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在筛选利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到所选教学资源与所课堂内容高度融合。教学资源是用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授课效果的,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样示范;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
二是要从教学效果、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编制各类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三是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上课、复习反馈的过程中要广泛的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活用教材,活用教学设计,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地理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较大的学科,也是教学难度大,收效低的学科之一。特别面对新课改,新教材,知识容量进一步加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地理知识,就必须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使用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资源的受益者,教师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学生的主客观感受,课堂、课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能够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情趣及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二
摘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状态,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现实问题,研究论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如何促进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及时发掘和有效利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教学过程课程资源动态生成。
现代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根据现实条件和要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自主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实现并延伸课程目标。然而,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一方面认为课程资源紧缺,一方面又对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没有将其纳入到课程资源的范畴中,致使这些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的状态,应产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
一、对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1]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含有课程潜能(或称之为课程可能性),即课程资源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2]。课程资源不仅来自那些经过处理、至善至美的已经物化的资料和条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易被人忽略的教学事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此种课程资源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抢话说;学生的质疑、兴奋;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差异或者学生有时的固执己见、教师的失误等等。可见,这种课程资源就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游离于师生之间,只是我们忽视了或没有引起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恰恰是这些动态生成往往蕴藏着学生的需要、问题和困惑,展现了广大师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这些正是教育的契机,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源于师生的现实生活,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的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如果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使其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常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或不能及时地发掘应用于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之中,这与教师对该课程资源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瞬间存在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而变化,与静态的课程资源不同,它是流动的、是瞬间的,其存在也是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所具有的这一特性无疑增加了人们对其发掘和把握利用的难度,若教师能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抓住教育时机,对此作出“零时”反应,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他们就会成为重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二)生活情景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包含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事件、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甚至是意外情况、偶发事件之中。此种课程资源来自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景性[4]。对这些课程资源认识和理解不能采用理性分析的框架和逻辑概括的方式,而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与形象来进行阐发和判断。
(三)亲和性。
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契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能够使学生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效的发挥其教育作用。所以,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它具有较强的亲和性。
(四)潜伏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还有一个自身最突出的特性,即潜伏性,因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前,教师很难去设想、预料,但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却时时闪现,教师若不注意,则瞬间即失,所以它往往处于潜伏的状态,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应变能力才能发现和把握,将其转变为具有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课程资源。
三、如何促进对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及时发掘与有效利用。
1.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
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以及如何捕捉、激活和利用这种课程资源,都基于教师个人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敏感度,也影响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还处于一种片面化和简单化的状态,教师对课程资源载体或形式的理解还比较局限,一般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印刷体形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对其他载体或形式的资源还不太了解;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一般与教科书配套[6];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是仅仅局限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使他们不能真正的走进课堂与学生发生互动,将其价值发挥出来。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
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所不同,在新的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7]。我们要意识到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报告会、博物馆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接受并认识其教育价值,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培训,即时向广大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课程资源观;二是让教师亲历躬行,将所学理念和实践不断结合,增强发掘与利用水平;三是学校、教师与专家建立长期、定期的联系,共同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2.建立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要转化为教师正确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将课程资源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具备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沉淀累积而成。因此,通过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前预设、教学中把握、教学后反思,建立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良性循环是十分现实和必要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步骤,需要我们智慧的对待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
教学前,进行一个兼具弹性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这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充分发掘、利用的基础。首先要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认知,还要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达到的其他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知识目标领域的传授,及时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考虑教学的主要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进行二度设计、三度设计甚至是多维度设计,以便教学中能够敏锐、及时的捕捉、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从容、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课程资源对话,这样不仅给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留有空间,同时也对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带着教育研究者的心态,以更宽更高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变换运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加强、思维活跃的情景下,教师更容易发掘和利用此种课程资源。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回避,或者模棱两可的蒙混过去,而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学生分享。然后,通过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教学行为,提升一种过去不被强调的课程开发和生成的能力,最终使我们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从容的应对动态生成性资源。
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突发事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进行归类,比较,筛选,整合,看哪些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构建可供教师参考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库,可以为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然,提高教师识别、捕捉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需要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健全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习惯了学科教学,知识结构都是建立在学科之上的,比较封闭、单一,而有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本科目,这种情况往往会让教师教学感到很吃力,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就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摆脱封闭式狭窄知识结构的局限是提升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开阔视野,加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方面精通自己所教课程,同时也应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对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个教学氛围的营造,更多的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如恰当的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教师创造宽松、开放的环境,才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得以深入和持续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2~34.
[2]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4。
[3]程福盟葛春,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第1期。
[6]朱水萍.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误区及变革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
[7]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n].中国教育报,10月9日。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三
随着我国不断地对教育进行改革,新课标对语文教育中的课外学习资源方面以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新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课堂方面的知识讲解到社会上的人文风情与相关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农村中学的相关资源。就相关资料文献报道显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通常把课堂的教材当成唯一的教育教学资源,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只是不断地要求学生重复地进行同一项知识点的巩固、学习,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导致农村中学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使得农村中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需要摒弃只讲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这一习惯,应该充分地利用以及开发语文课的教学资源,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课堂教育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农村中学生与课外资源知识的接触面,提高学校学习氛围,让教育教学资源能够与农村中学生更加贴切。在开发与利用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语文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在这一原则里,主要考虑的是农村中学学生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存在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实施教学计划。第二,经济性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遵循经济性的基本原则,以免浪费过多的资源,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第三,开放性原则。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考虑相关可利用资源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包容性,其中包括使用途径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本身的特点,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和策略。第一,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资源先进行一番细致的调查。第二,对现阶段所实施的相关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了解,充分地发现主要问题的存在,让语文教学资源在利用与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突破点。第三,在开发与利用课本资源的本身要具有自己的目的性以及方向性,对语文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客观的选取,在选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保持相关性、一致性,从中找出教学的重点。第四,在开发和利用好语文教学资源之后,需要开始具体地实施相关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总体思路的把握以及设计需要进行适度的评价标准管理。最后,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极大的耐心与信心,对相关语文资源知识进行适度的整理。
二、发挥好农村资源的优势,鼓励农村中学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在考虑整体的知识与资源的掌握了解能力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能够走进大自然,充分地利用好农村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另外,根据现阶段的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方法以及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文实践与操作能力。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农村中学的板报以及相关的宣传栏,把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贴在黑板报上公开表扬,并且成立一些小报社,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稿,并且把写得有趣的东西登在报纸上。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全班级面前要求学生自主地朗诵自己写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模仿以及学习,让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实施相关课程计划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相关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能够丰富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农村中学学生能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2]黄兴惠.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15(01).
[3]杜敏.增强意识拓宽渠道科学评价:浅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艺术,,15(07).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四
摘要:科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小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项事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对于科学课程教学成效有着直接性影响。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有所启示,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技术。
科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对于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视。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加强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众多事物。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注重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实现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所以,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深入探究具有现实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对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以往小学科学课程开展中教师只是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授,教师的创新意识较差,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死板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记忆,降低了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长时间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很多的科学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科学课程的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程的魅力。例如,零食是小学生最喜爱的食物,他们在和父母逛超市时,经常会告诉父母想要什么,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零食的名称,只是按照自身对零食外包装的主观印象进行描述。教师在讲述“包装上的信息”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食物包装带到课堂上,以学生准备的食物包装作为教学用具,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才能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加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例如,在讲述“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周围存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生命,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发现在校园中不仅存在众多的花草树木,同时还有蝴蝶、小鸟、蜜蜂,在学校的池塘中还有很多小鱼。教师为学生设计众多的问题:校园中存在的生物是怎样生存的?它们的生活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如果学校池塘中的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会导致哪些生物死亡?需要采用哪些措施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保护?这样校园内存在的众多事物就可以成为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众多领域的发展输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的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络找寻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讲述“电路出故障了”这一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在互联网络上找寻众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并且对教学素材进行挑选。教师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将找寻的教学素材进行ppt的制作。教师利用投影仪对学生进行ppt展示,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虚拟电路的构建,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以直观化、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而且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小学生可以用科学的眼光探索未知的世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学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加强学生生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联系,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找寻更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从而实现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五
一、引言关注能源供应、气候变迁、空气质量和能源安全的人们已清晰地意识到:核能在未来能源供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核能必须是国家完整能源混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满足现在和将来能源供应的.需要.
作者:贾宝山王侃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刊名:中国核工业英文刊名:zhongguohegongye年,卷(期):“”(1)分类号:f4关键词: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六
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构建为高职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也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网络信息过多、不能辨认有用信息及无用信息等问题,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造成严重的影响。
优化计算机网络形式的出现,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了系统性的应用,因此,对于高校教育人员而言,在现阶段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其科学内容的构建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对职业特点的分析与实际教学现状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证。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很多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育人员没有认识到网络开发及运用的基本价值,教学内容单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分析。
(一)教学资源少。
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很多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忽视了超媒体、交互式以及智能化的教学体系的构建,这些现象的出现和教师在教学中媒体资源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需要生动性的教学课件以及形象化的人物资料,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找到。因此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逐渐失去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信心,同时也为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
(二)专业指导弱。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应用,由于其操作的不专业性,为整个课程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多媒体内容的选择,一些教师过分地依赖网络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对学生能力的提升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教育意识少。
很多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认为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会过多地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会应用到网络资源的教学形式。而且一些高校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资金、管理等的限制,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不便,使高校教师出现了网络资源利用意识十分薄弱的现象。
二、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开发及利用。
(一)构建多元化的网络媒体资源库。
计算机网络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滞后性的发展现象。所以,在整个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相关的网络素材研发人员应该与教师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需求,而且也应该对媒体素材利用率低以及共享性差等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首先,定期地进行网络素材的更新,对软件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从而构建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其次,鼓励教育队伍中计算机技能相对较好的教师参与到教学资源设计的过程中,从而使整个课程资源的设计与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最后,实现教育素材的自动化管理,并实现网络平台的构建,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应该充分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为教师的资源获取提供便利性的服务。
(二)实现网络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
首先,实现网络进课堂。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在网络资源下教师可以通过ppt等软件,将课程内容做成动态化的教学形式,其课件的.设计应该实现与课程内容的交互性,在必要的地方可以做成超链接,实现与网络的互动,使抽象化的课程内容得以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构建网络第二课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设计自由演讲、专题讨论以及个性展现等模块,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从而为整个教育事业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信息获取利用及分析。
在现阶段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信息获取的利用效率,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1)定期对教育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可以在期末对教师所学的软件应用进行考核。
(2)通过教学反思模式的构建,激发教师构建多媒体课件的意识,并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观摩及比赛的过程中,从而使教师在竞争的同时提高参与能力,为网络计算机信息获得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总而言之,由于教育事业的创新及不断优化,在整个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保证网络系统的有效运行,高校应该通过对教学现状的系统性分析,构架科学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必要性,优化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不断促进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发展。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七
摘要:笔者针对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室开展的“小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主题下的“名师课堂”话题研讨活动,总结了研讨活动值得借鉴的亮点,并针对课例,结合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多途径、课程内容资源确定的方向性和科学性、课程内容资源体系建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方法层面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全民健身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总体看来,体育健身事业的需求还是遥遥领先于公共体育资源的发展,体育资源短缺的情况日益凸显。近些年来,齐齐哈尔市在公共体育资源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齐齐哈尔市公共体育资源供应相对不足、设施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为例对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究建华区体育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完善齐齐哈尔市公共体育资源服务体系,促进齐齐哈尔市社会体育与大众健身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健身;开发利用。
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全民健身设施及指导体系。
(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情况。《齐齐哈尔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出台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在公共体育资源的服务体系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齐齐哈尔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出台后,本着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根本任务,建华区基本上形成了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风格,居民对健身软硬件的设施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建华区健身服务体系大致包括各个学校对外开放的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健身俱乐部、公园、绿地、广场、劳动湖全民健身长廊、室外冰雪运动场所、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等。部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善。据调查,为了给居民提供环境优良的休闲运动锻炼场所,齐齐哈尔市于20在劳动湖长廊修建了全民健身广场,总投资超过150万元,主要配备了按摩器、单双杠、漫步机等一系列健身器材,适合各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器材20多种600余件,总长度有2.3公里,可同时容纳上千人进行锻炼。全民健身广场自建成以来,成为建华区最大健身休闲场所,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每天来这里健身锻炼娱乐的居民络绎不绝〔1〕。劳动湖全民健身长廊的建成意义重大,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解决了居住在附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问题。
(二)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构建好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性内容,前提是不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总面积共12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9万(截止)。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685名,国家一级21名,国家二级149名,其他等级522名,其中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8人。按照建华区总人口数和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计算,比例为1:423,由此可见,建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于该地区总人口数量充足,远远超过全国提出的1000人最少有一名指导员的水平。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共有注册的体育协会、俱乐部71个,其中有协会21个,俱乐部50个(截止到12月30日),其中建华区占有1/2,其中较大的协会、俱乐部,如长跑协会、健身气功协会、健身操舞俱乐部等把自己的健身地点建立到广场、社区,居民小区等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居民的锻炼及指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居民科学健身方法的掌握得保障,共同分享体育发展的成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壮大,为居民及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推进了城市体育休闲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建华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指导员服务的满意度,笔者走访了建华区五个街道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道,文化大街的居民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只有少部分不是特别满意〔3〕。
(三)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居民体质监测指导。齐齐哈尔市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于月成立,是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和齐齐哈尔大学地校联合项目,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拥有共计22台(件)国民体质监测仪器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亚健康经络仪、超声骨密度仪、身体成分分析仪、心肺功能测试仪、全自动心电图机等体质与健康检测设备,同时配套引进国际一流的评价管理软件,主要面向社会团体与个人诊断体质与亚健康状态,并根据监测数据为市民出具科学的身体质量报告,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咨询服务。齐齐哈尔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现有执业医师1人、健康管理师14人、高级健身教练4人,建立了科学健身指导团。每年对齐齐哈尔市社区居民近千人进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进行监测。20-70周岁的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居民7000余人接受了人体能量监测(亚健康检测)、身体成分测试分析、骨密度(跟骨)等多项体质检测,专家针对检测结果开具运动处方,对每个人的体质测试结果分析并提供健身指导。居民们通过先进设备的检测了解自身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状况,学习掌握适合个人的体育健身方法,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自愿参加锻炼的人数在逐年增长〔4〕。
二、影响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因素。
针对锻炼者选择运动锻炼场地和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大部分人都选择附近的场所进行锻炼〔5〕,各个学校对外开放的体育馆、田径场、劳动湖全民健身长廊、社区体育设施等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建华区居民还是在传统的运动锻炼项目上如跑步、快走等,占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锻炼方式不断丰富,还有一些新出现的体育锻炼方式也得到了居民的青睐。居民运动时间多数在90分钟左右,总体来说居民主要选择免费的、距离比较近的公共场所来进行体育锻炼。
(一)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建华区公共体育设施工程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扶持基金相对不足。特别是老旧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资金不足,造成体育设施老旧,不能满足居民的运动锻炼需要。
(二)开放的`场馆与场地缺乏系统维护和保养。在居民健身意识增强,锻炼频率增加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严重。一方面,部分体育场馆维修不及时,使用频率高的情况下,一些设施存在安全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部分体育场馆对居民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关闭的原因是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养护费无处可出,使居民不能进入锻炼。当下体育场馆的养护与维修,是影响居民运动锻炼的最大问题〔6〕。
(三)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损坏的原因有很多,如居民日积月累的使用造成的损耗,自然环境对其造成的损害,体育设施的质量问题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区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人员对体育设施管理不到位,对于损坏设施者没有做到合理的劝告和惩罚。当体育设施出现质量问题时,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没有对其损坏者追究责任〔7〕。
(四)拥挤效应。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表示“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在公共体育资源系统中长期存在,建华区同样也一样面临这种问题。如果居民都在早晚时间同时锻炼身体,容易造成拥挤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有限的地理空间和整体数量上的供给不足。樊炳有学者在《社区体育论》书中写道“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要求人均室外面积0.30-0.65o人均室外面积0.1-0.26o,总面积在0.40-0.91o的范围”〔5〕。建华区室外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场地资源依旧缺失。据调查,大部分开发商为了扩大建筑面积而占用或减少体育设施空间,老旧的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处于破损失修状态以及私家车占用锻炼场地等一系列问题给居民在健身锻炼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三、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发展对策。
(一)确保财政投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应该将建华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的有规划的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积极增加运动场地,特别是冬季项目,由于齐齐哈尔市是北方地区冬季比较漫长,如室内、外冰场、冰球场(馆)。多功能运动场地及配套设施的开发,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做为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的保证。
(二)社区学校共建,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根据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实际情况,应加强培养高效志愿者服务。齐齐哈尔大学坐落于建华区文化街道,共有学生两万余名,其中体育学院有学生六百余名。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建华区体育志愿者壮大其队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补充体育志愿者队伍,对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的指导,形成一个有固定时间地点及形式多样的指导组织,并承担起建华区相关体育竞赛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为了使居民能够长期得到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服务与指导,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此项活动:首先,建华区相关领导与高校领导及时做好沟通工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让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到该区进行社会实践实习,不断输送新鲜血液。这样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保证建华区的居民健身锻炼始终得到指导〔8〕。其次,建立合理的考勤制度,鼓励大学生出色的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情况,加快实现社区学校共建,资源互补互助的目标。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人员充足,可以满足居民需求。在保证数量的同时,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也要时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建华区文体中心,应该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进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学习,使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优化队伍的结构和服务水平,来满足居民对高水平指导员的需求。
(三)不断完善体育服务信息化制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获得更大的空间。可以将互联网模式运用到运动健身上,完善居民健身体系,随时为其提供共享咨询。及时更新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居民可以利用手机app软件随时获取运动器材的利用情况,避免浪费时间,居民通过信息的沟通交流经验感受,带动身边的“懒惰”群体加入到健身活动中来〔9〕。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随时获得居民最新需求信息进行工作调整。因此,不断完善体育信息化制度,是公共体育资源快速升级的根本保证,顺应现代体育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四)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区域的开发。区域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其中,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学校总数22所,有6所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大学的运动场地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带动建华区的高校体育文化区域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建立一个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中心的体育文化区。
(五)规划设计公共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地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体育需求活动越来越丰富,应该重视体育休闲娱乐文化的建设,为居民创造有特色的、舒适的建华区体育休闲娱乐健身空间,根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时完善体育休闲设施〔10〕。
(六)建立体育组织体系。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以居民的自主活动为主,形成了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体育活动群体组织,应该以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为主导,引导各个单项体育协会、大众性的体育俱乐部、各个企业单位等广大基层体育组织自发举办赛事、承办赛事;鼓励全社会的参与,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发展形式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层次人群的健身团体,建立起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探索并逐步形成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建华区文体中心、建华区各个社区、社会各个体育组织、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的建华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引导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梦”引领下齐齐哈尔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2〕单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d〕.成都体育学院,:4-6.
〔7〕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8-9.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九
在围绕“强化监督、公正执法”的主题实施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过程中,检察系统对检察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成为继执法作风建设、检察改革等重点课题之后,检-察机关应予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本文谨就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检察系统的资源,使其达到或尽可能达到最优配置,为检察工作发挥最大功效的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检察资源的初步分类及分布结构。
现阶段的检察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种: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开展检察工作的基本保障,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属于检察资源的初级管理;信息资源为检察决策提供必要参考,对信息资源准确有效的利用,会使检察工作事半功倍,这属于检察资源中级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在检察资源当中最为宝贵,且总是处于极为稀缺的状态,管理起来难度也最大,故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属于检察资源的高级管理。
三种检察资源的价值呈金字塔状分布,与其稀缺程度呈正比。物质资源处于最下层,信息资源居中,人力资源最为稀缺,位于塔尖。物质资源的充足是顺利开展检察工作的保障,在检察系统中起基础性作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资源看似丰富,但其中有效信息并不多,收集者需要费更多的精力、用更高的标准来甄别良莠,加工整理;人力资源的稀缺是社会各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稀缺”并非单纯是指人才缺乏,也包括管理使用不当造成的“假性稀缺”。作者将在后文对此进行探讨。
物质资源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检察机关的“硬件”。检察院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经费的相对固定和不甚充足。北京市检察院在近一两年的工作部署中多次提到,要加强检察机关的基本建设,其中就包括要加强经费、物质装备、办公用房等物质资源方面的保障。在检察系统整体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要想实现有力、充分的物质保障,对检察物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成为重中之重。主要说来,就是“开源节流”式的开发和“优化配置”。
(一)物质资源的开发。
物质资源的开发首先要从“开源”上想办法。经费保障是基本建设的首要内容,检察机关应当了解本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争取其对检察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的'物质资源规划表,分阶段、有步骤地逐项落实,实现物质资源的逐步“开源”。
其次,在检察机关经费来源很有限的情况下,“节流”更为关键。特别是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节约的风气尤为重要。如尽可能多的进行无纸化办公、办公用纸的两面使用、计算机耗材的合理调配、一次性用品的统筹采购等等,均能为并不宽裕的检察财务预算节约可观的一笔款项。
(二)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
[1][2][3][4][5]。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十
摘要:课改改革至今已将近十个年头,课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和角色,积极完善自我知识架构,通过广泛的发掘教学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总体上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更具人性化。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将课备好,而且还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考纲、教学大纲、研究学情和教情。课堂已不再是传统的教授式课堂,而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开放式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平等的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平等的与老师在课堂上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新课改背景下,老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学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与生活联系的较为密切,可以说高中地理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更加便捷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包括:有形的教学资源和无形的教学资源。如果按照教学资源的性质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文本、音像、图片、视频、模型、多媒体、网络等。如果按照存在的空间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重要保证,在平时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概念不够重视,总是以书本知识为纲,照本宣科,无所作为。有些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则比较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重视教学资源的教师的课堂异常丰富多彩。既有最时髦的话题,又有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情景。由此可见,对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仅仅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而且还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的业务素养。
1)基于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文本资源颇为丰富,教师应对文本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再进行有效的`研读和整合。文本类的教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高频性文本,譬如:教科书、教案、练习册、辅导资料、试卷、习题册、图册、课件等。这一类文本资源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要用到的频率较高,易于查找,易于总结归纳。第二类是潜在性文本,譬如报纸、宣传册、海报、工具书、电子书等。这类文本虽然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但是在查找信息、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类文本是研究类的学报、各类知名学科网站等。通过拓展学科知识是教师能够及时动态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2)基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资源。高中地理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授课效果。现在较为常见的多媒体资源有:白板、液晶书写屏、三通两平台、校园网、校讯通、微课录播教师等。由于多媒体可以将动画、文本、声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以立体的方式予以呈现,加之与网络资源有的有效融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使各种资源以有序、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呈现;二是要对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在课前应加以有效的额筛选和加工。三是要让学生在接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
3)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传播。客观的将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很大部分可以在网络上找寻到。网络资源具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知识性趣味性强的特征。面对琳琅满目的网络资源,教师如何进行筛选和整合是一个现实性问题。有的网络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公用性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但是有些资源不具有可复制性,不能直接拿过来运用,对于这些不可复制性资源,教师要结合校情、学情、教情对其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处理。
4)基于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说高中地理是一门让人们生活更便捷、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的一门学问。因为高中地理是以时空运行规律、天气气候、风土人情、环境治理、自然灾害等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的。高中地理的知识板块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四个板块。在讲述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板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亲身实践、调查研究、体验等方式学习和理解有关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区域发展、环境治理、灾害、旅游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知识。
对于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考验教师业务素养的有效标准。能够高效利用教学资源的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反之亦然。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在筛选利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到所选教学资源与所课堂内容高度融合。教学资源是用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授课效果的,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样示范;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
二是要从教学效果、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编制各类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三是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上课、复习反馈的过程中要广泛的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活用教材,活用教学设计,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地理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较大的学科,也是教学难度大,收效低的学科之一。特别面对新课改,新教材,知识容量进一步加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地理知识,就必须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使用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资源的受益者,教师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学生的主客观感受,课堂、课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能够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情趣及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十一
[论文摘要]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意识不强、重视不够、闲置浪费、配置不当、盲目开发等问题。为充分发挥课外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当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的建设;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逐步推进,社会的人才观、高校的教育观、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文章尝试从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好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视角,谈谈高校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借以抛砖引玉。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分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课外教育资源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对教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则较多并颇具借鉴意义。较具代表性的有:“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相关资源”“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据此,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在第二、三课堂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课外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外教育资源,可以使课外教育资源的种类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效果更明显,这对于把握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外教育资源的分类。
在不少高校学生、教师看来,课外教育就是课外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教育资源就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及其主体。实际上,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资源以外,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1.活动资源。即各级各类组织、团体和个人组织开展的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2)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科技活动(如学术科技竞赛、科研实践、研讨交流、报告讲座、科普与科技作品展示活动等)、文化体育活动(如文学沙龙、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影视鉴赏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挂职锻炼、主题调查、专题体验、勤工助学、创业见习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扶贫、敬老扶弱、结对帮扶、专业援助等)。(3)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如入党入团宣誓、党团组织生活、干部培训、主题团日、党校团校活动等)、学生会活动(如竞选考核、学代会、师生座谈会、权益保护活动等)、社团活动(如社团大会、社团节以及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学术科技、公益服务活动等)、部处室活动(如评奖评优、总结表彰、典型宣传、专项会展、培训竞赛等)、院系活动(如院系庆典、学风建设、班际共建、联谊交流、专业竞赛等)、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科竞赛、互助促学、纪律检查活动等)、宿舍活动(如文明共建、互查互纠、卧谈会、读书读报活动等)。
2.组织与人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能为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做贡献的组织、机构、部门等团体和个体资源。组织资源,分校内组织资源与校外组织资源。校内组织资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院系或班级组织、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学生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资源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委理事机构、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人力资源,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管理干部、思政专干、学生骨干、师生典型,校外的校友、名人名家名师、社会典型、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3.财力与物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财力资源根据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校内的包括学校行政拨款、专项资助、院系部门支付、自筹经费等;校外的`包括政府拨款与立项支持项目、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项目资助、横向合作项目经费等。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种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校内外的技术设备等。
4.信息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信息。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值得说明的是,除以上主要的四类课外教育资源外,实际上,由于划分方法的不同课外教育资源还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如按存在形态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按存在形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按时间先后不同可分为历史资源、现代资源和未来资源等。
二、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
高校相关主体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差,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不少人片面认为课外教育就是搞活动,活动就是资源的全部;多数人认为课外教育是团委、学生会和学工干部的事情;有部分人认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课外活动会影响课堂教学,而没有认识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没有了解到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及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导致发现不了课外教育资源,也很少主动去开发资源的新功能,使得不少资源处于原始、低效状态,更不会去积极培植新资源。
(二)对课外教育资源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负责规划、统筹、管理课外教育工作;不重视对课外教育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及学生骨干队伍组织开展课外教育的能力培训;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较少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而思政专职干部作为课外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课外教育指导、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和自筹,数量十分有限;课外教育活动场地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严重老化;对师生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效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课外教育活动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
(三)开发与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工作处在较低水平。
校内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尚处在低水平状态。主要表现在:校内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在课外教育中很少发挥作用;学生组织、社团在其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不少质量不错的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十分有限;图书馆、实验室、专业和人文展馆等许多有益载体利用率低;网络、广播等信息载体的潜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对校外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其他教育资源的吸纳、整合还处在低水平状态。
(四)课外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课外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或部门开展课外活动过于频繁,使少量学生因过于热衷参加活动而影响了课堂学习;部分学校文体活动的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一些活动举办单位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上;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综上,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缺失或滞后的,专业教师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教育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亟须引导,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尚需健全和完善,课外教育资源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开发已经成为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要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特征、种类、功能以及其开发与利用对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课外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要从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中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独特价值,并主动树立全面的资源观、发展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资源的整合观、资源的效益观,积极进行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举措更新,使课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发挥。
(二)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基础。
主导性决定着方向,创造性决定着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外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运作模式、实施细节等的总体设计和把握上,而其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目标定位的吸引性、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新颖性、运作的有序性、实施的有效性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在本课题组对精品活动资源的个案调查中发现,所有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精品活动,无一不与指导老师的策划与运作的投入程度、创新水平等密切相关,而对反面案例的评估也发现,缺乏老师指导是活动成效低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举措,要从打好基础的战略高度,深入地激发包括教师、管理干部和其他教辅与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是关键。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决定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因此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课外教育活动,它具有时间的随意性、空间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它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则比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要高。同时,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互动性强、选择性多、个性化程度高等方面,如果互动性没能得到实现,则课外教育的价值和吸引力就不复存在。因此,高校应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方面下工夫,从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社会的需要出发,不断增强课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积极促进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性、互动性的实现。
(四)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建设是重点。
课外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范畴和体系中。尤其是在目前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面临如上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对课外教育活动管理的规范性、发展的导向性,应成为当前做好该项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尽快探索建立有利于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整合机制,通过抓规范提效率,树导向出效益。
(五)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是突破口。
从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不是没有资源,是现成的资源没被利用,是资源的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是资源的现实功能没用好,究其原因,是整个课外教育没有经过精心培植和着力创新。课外教育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课外教育的教育载体是需要培植且是可以培植的,而创新的主旨就是要解决课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问题。高校要从战略突破的高度出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狠抓一批龙头载体建设,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以点带面,全面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兰.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配置初探[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2).
[2]傅松涛,张扬.论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篇十二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一种课程领域。
因而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点评。
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成了各自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并积极讨论交流,涌现出多个关于陕西的p具有地方特色的课题。
1、《陕西的人文风情》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一个课题组的题目为“陕西的人文风情”。回想当初选取这个课题时,组员只有2个人,后来逐渐增加到了5个人。初期,他们在选题方面下了许多功夫,面对形形色色的课题,他们对每一个都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后来,在翻阅地理杂志时发现,原来值得他们研究的课题就在身边,那就是自己的家乡陕西。
陕西拥有十三朝古都西安,有震惊中外的`秦兵马俑,有远近文明的牛羊肉泡馍,有香气四溢的肉夹馍,为何不将其介绍给大家熟知呢?同时,他们还考虑到,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渐渐喜欢上发展快速且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大都市,如上海、深圳,已不愿在陕西这个地方苦苦等待创业的机会,为了让这些年轻人不再忽视陕西这座古城的独特美丽,让古老的都城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世人,于是,他们小组便决定了这个课题“陕西的人文风情”。
经过正式的开题报告之后,课题组的首要任务就是共同商量拟订出一份关于陕西知识的调查问卷。经过老师的帮助,近一百份调查问卷已向校内、校外发出,问卷回收率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全部回收。经过对问卷的研究及分析,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经过将近一个半月的收集及整理,组员把成果交给组长。一周过后,他们的作品已有了一个雏形。之后,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组员又参观了陕西的一些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拍摄及调查访问,更加了解了陕西的历史发展和人文风情。
正如课题组长所说:“对于一个一向热爱历史,热爱祖国的我来说,这次活动无异于一次享受的过程,在活动中,我体验到了西安的旅游氛围,以及陕西的历史底蕴。我以后更要加倍学习,以回报这片养育我的黄土地。”
2、《外地游客心目中的陕西小吃》课题。
经过小组成员数月对陕西小吃的调查研究,对西安以及周边一些饭店的调查,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调查。小组成员对游客们反映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汇总、评价、总结、反思等工作。
游客们反映的情况主要分为对陕西小吃喜爱,讨厌,既不喜爱,也不讨厌。其中,喜爱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对陕西小吃口味喜爱,物美价廉,对陕西文化的喜爱,比较有特色;不喜爱的原因主要因为口味不适合,营养搭配不合理,不卫生,价格不合理,服务态度差等。此外,小组成员还对原因更深一步的分析,得出地域原因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大多南方人对陕西小吃比较排斥,而陕西小吃却受到北方游客的好评。
小组还对陕西小吃的一些优缺点进行了评价,首先,陕西的小吃只是小吃,并没有能成为集体系的大菜,所以除了一些固定的饭店外,大多数还是以“游击队”形式出现在街头巷尾,这些“游击队”大多没有卫生保障,很容易影响陕西小吃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还有一些饭店,开在某些旅游景点周边,不但服务态度差,而且价格高,小吃质量差,这些饭店影响了陕西小吃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还有一些饭店也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可喜的是西安还有相当一部分饭店能做到风味纯正,价格公道,环境优良,特别是一些老字号店,就更胜一筹了!
为此,课题组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西安市区和周边大小饭店进行不定期抽查,特别是对于著名景点周边的饭店要加大、加强检查的力度和密度。
(2)对一些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的饭店经营者进行统一培训,给予资金上的帮助。
(3)对有安全隐患的饭店要强行停业整顿。
(4)保护老字号,发扬所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有关部门作好对外的宣传工作。
三、研究性学习学生感悟。
第一,初步树立了研究和创新意识。第二、了解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虽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研究过程还不是很规范,但学生对设计问卷、问卷统计、查找资料、提炼观点、撰写等主要环节都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和初步的体会,对展板的设计制作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第三,学生们感受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学得多用得少,所以学生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可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不足,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第四,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成功。第五,从刚开始的那一种不以为然,逐渐过渡到在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从进行调查刚开始被拒绝的沮丧,到之后开心的发放调查问卷。第六,一门课程让学生受益匪浅,从中所得到的责任心,交际技巧,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到逐渐感到兴趣,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自由放松,这是一个飞跃。
四、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正如一位课题小组长所说:“我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完成了本次课题。在此次活动中,我和组员一同制作了一套幻灯片,从收集资料开始,到整理,排版,再到修饰……虽然辛苦,但却能从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总之,这是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自我学习的经历,自我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的活动。相信我们下次会做得更好。”品读学生的感悟体会,我感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开辟了一块探究的乐土,是学生实践的园地。研究性学习课,着重在实践。从选题到结题,这一年来,课题组的学生收获颇丰。学生们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组员们在这个过程里使自己不再胆怯,更加自信并享受到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立足陕西,推介陕西,开发陕西历史地理、自然环境、文化艺术、民俗风情、观光旅游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葛炳芳.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