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xx县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汇总5篇)

最新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xx县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汇总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04 18:05:45
最新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xx县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汇总5篇)
    小编:书香墨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过去五年

綦江已经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

1998年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共綦江县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和渝黔高速公路建设三大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对綦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开创了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回顾五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克服困难较多、承受压力较大、爬坡过坎的五年;是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固定资产投入较多、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力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五年。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全县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68 亿元,年均递增8.1%;农业总产值8.96亿元,年均递增0.9%;工业总产值29.78亿元,年均递增4.8%;完成地方预算财政收入1.9亿元,年均递增6.6%;固定资产投资21.39亿元,年均递增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4亿元,年均递增6.5%。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47.4:28.8:23.8调整为30.6:35.9:33.5,二、三产业比重超过一产,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通惠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太公山农业综合开发区初具规模,蔬菜、畜牧、果品等多经骨干项目迅速发展,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34.8%提高到2002年的44.8%;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81亿元,年均递增14%;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7年的24.8%提高到2002年的31.9%。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513"工程初见成效,机械加工、能源、冶金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市属企业增长加快,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旅游开发开始起步,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2 %。

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县属国有企业改制率达到95.6%,70%以上的闲置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土地 流转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契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县镇机构改革、乡镇和村居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三金"、“三乱"清理整顿基本完成。综合整治发展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功举办了綦江县首届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参与全国、全市经贸洽谈和会展,外商投资日趋活跃,新增外来投资企业55户,引进重点项目25个,五年累计利用外资8.4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420万美元。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6亿元。渝黔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二期工程和綦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改造国道、省道85公里,整治县道、乡道 735公里,新修乡村道路270公里,新建公路桥梁5座,县二级汽车站投入试运营。县城建设力度加大,改造旧城房屋40万平方米,新区拓展1.2 平方公里;城北大道、新虹桥、电力街一期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县城容貌明显改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批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初具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8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7.5%,比五年前提高8.7个百分点。能源通信建设明显加强,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城镇多数居民用上了清洁安全的天然气;以光纤为主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初步形成,电信、广电宽带网络共同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提高到10%和9.3%,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整治维修病害水库54座,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24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面14.7万亩。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綦江剧场、影视会议中心等文体设施相继投入使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绿色通道建设、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封山育林完成18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8%。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原则,“一控双达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业排放污染物和城市功能区环境达标)工作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02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123元,年均递增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5元,年均递增2.4%;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29.37亿元,年均递增18.5%。城镇、农村居民家庭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分别由58%和67%下降到48%和62%。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生活,大力实施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12057户、2509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89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14450名城镇失业人员和2598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28.5平方米,年均递增9%和4.4%;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易旱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五、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德治县取得成效。“科教兴县"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市、县重点科技项目31项,“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农村艺术教育列入全国50个实验县之一,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稳步推进;支持市属企业改革和发展,厂校移交工作全面完成。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了“三为主"县的创建目标,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文体广电事业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批优秀节目和艺术作品在全国、全市比赛中获奖。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县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药秩序整顿取得实效;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无偿献血、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有效防止了各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圆满完成了征兵任务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工会、人事、统计、审计、社保、民政、气象、质监、档案、史志、保密、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人防、外事、信访、老龄、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

六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决策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方面的意见,五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285件,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为重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明显。“三五"普法圆满完成,“四五"普法深入开展,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法治县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全面开展道路运输、矿山企业、消防、化危品、地质灾害、民爆物品等方面的安全整治和检查,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的调处机制,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法轮功"邪教组织,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五年来,县政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了“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行风评议,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勤政意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较大提高。

各位代表,200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五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一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6%,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扭亏为盈。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7.8%,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城乡消费市场转暖回升。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农村税费改革效果明显,全县农民人均减负20.98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加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105元,是五年来增加较多的一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5%和3.41‰。

在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一是人民广场工程已完成勘察设计、项目报建和部分旧房拆迁工作;二是影视会议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三是体育馆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县二级汽车站投入试运营;五是县城至三垭口、县城至玉龙道路改造工程完工,綦隆路口路面已完成半幅硬化;六是大石路改造工程竣工;七是开发区综合批发市场已开工建设;八是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九是完成了3.5万人、2.1万头牲畜的农村饮水任务;十是59个村的扶贫项目完成了规划和29个村的启动工作;十一是通惠河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城饮用水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水质已恢复到3类饮用水源标准。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励精图治,结束了低谷徘徊的局面,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速度较快、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新起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和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全县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在这里,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县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綦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所有关心綦江、热爱綦江、支持綦江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未来五年

綦江阔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五届县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建立“一极二廊四区"经济发展基本格局的五年,是建设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的关键五年,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的五年。未来五年,渝黔、綦万高速公路将全线贯通,綦江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未来五年,我们将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现“十一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在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新一届县人民政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

新一届县人民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县第十次党代会的目标任务,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投资和激活消费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奋斗目标是:夯实工业强县基础,构筑四大经济高地,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实现富民兴县目标。

夯实工业强县基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强力推进“513"工程,竭力支持市属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扶持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到2007年,力争工业总产值翻番,突破60亿元,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格局。

构筑开放型经济高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放开投资领域、放开要素市场、放开资源配置、放开融资渠道,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2007年,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大幅度增加,出口创汇实现翻番,突破1600万美元。

构筑特色经济高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第三产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全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和聚集辐射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2007年,力争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22:40:38。

构筑民营经济高地:大力发展以私营个体经济和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争使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60 %以上。

构筑城镇经济高地:加快县城建设步伐,使县城面积扩大到13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6万人。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创建5个“经济强镇"、5个商业小城镇和一批特色工业小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万人,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

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得到弘扬,精心打造诚信、文明的新綦江。

实现富民兴县目标: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突破80亿元,人均突破8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2007年突破30亿元;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9%,五年累计突破190亿元;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突破3亿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和4.4%,2007年突破1.13万元和28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一、以工业经济为支撑,加快建设工业强县

工业兴则百业兴,振兴工业是振兴綦江经济的必由之路。要举全县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加快园区建设,构筑工业经济新的载体。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要求,集中力量把桥河工业园区建成市级产业园区。以原庆江机械厂闲置资产为依托,以纺织业和建材业为主导,把庆江工业园区建成县级产业园区。要依托场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渝黔、綦万高速公路有出口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小区。园区建设要高起点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搞好集中整治和配套建设。要创新园区开发机制,突出解决项目、资金、人才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找项目,从宏观政策上把握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从市场准入上把握消费需求的变化,从资源优势上把握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发一批比较优势项目;用全新的思路筹措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信贷、外资、内资并举的方针,招商引资建园区,形成上争下筹、内聚外引的多渠道筹资格局;用优惠的待遇引人才,在用好本地人才的同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以人才支撑园区优势产业,以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人才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切实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和企业发展无小事的思想,大力支持市属企业发展,切实解决企业改、扩、建项目中的具体问题和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大力发展以汽车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业、以火电和水电并举的能源工业、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形成支柱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大、高新技术产业更快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着力三大创新,努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机制创新,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县属国有集体企业走民营之路。重点搞好18户国有集体关停企业改革,转换机制,盘活存量,再现生机;着力管理创新,按照“科学、从严、高效"的原则,挖潜革新,降低成本,强化管理,增加效益,培养一批管理先进、效益显著的工业经济“小巨人";着力科技创新,坚持技改扩建与新上项目并重,每年实施一批技改扩建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每年新上一批科技先导型的工业项目,每年引进一批外来投资的工业项目,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调整农业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是基础,农村是重点,农民增收是关键。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面向市场,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高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实施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调整种植业、改造提升林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加工业,构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一是要培植龙头企业。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兴办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受益面广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壮大产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石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着力实施以南部四镇为重点的2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重点抓好水果、蔬菜、畜禽、粮油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建成30万只肥羊羔、30万头优质瘦肉型生猪、15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甘兰型黄籽油菜、优质辣椒、反季蔬菜、优质水果、5万亩笋竹、3万亩中药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以镇村为主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办专业协会,大力发展中介组织,以科技和信息为重点,为农村经济搞好全方位服务。

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以实施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百个经济强镇工程"为载体,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计划地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大城市有序流动,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的经常性监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抓好59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不断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村困难群体由温饱逐步迈向小康。

三、以激活消费为重点,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以商贸、旅游、房地产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流通活县的要求,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强化组织创新和业态创新,逐步培植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的流通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努力打造城北大道、中山路、龙角路三大特色商业街;抓好开发区综合批发市场、火车站批发市场、边贸市场和商业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市场网络、城镇社区商业网络和小城镇商业群。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体系和贩运大户,促进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双向流通,活跃农村市场;着力打造特色餐饮、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便民店、专卖店、保健、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把綦江建设成为重庆南部边境商贸中心。

以发展休闲、度假为产业导向,大力发展旅游业。认真搞好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加大引资开发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北部旅游环线。抓好旅游促销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提高綦江旅游的知名度、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把綦江建成主城区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以咨询为主的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家教、医疗保健、就业培训、卫生保洁等就业容量大、带动力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社区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

以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为目的,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开发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归集面和归集率,加大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住房消费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购房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以增加投资为动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的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幅度增加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城乡面貌大改观。

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城镇土地、公用设施等存量资产,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城镇建管机制。坚持城市新建与改造并举,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相结合的原则,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成县城旧城改造,建成城北环道、孟家院公铁立交桥、电力街二期工程、上升街道路、县体育场、营盘山公园、5万吨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批市政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形成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山水园林城市的雏形。加快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以渝黔、綦万高速公路沿线的集镇为重点,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示范镇,建设一批聚散辐射能力较强的特色小集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使城镇化水平在2002年的基础上提高12.5个百分点。

加强交通体系建设。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快建设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的总体要求出发,以“一小时綦江"为目标,按照“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交通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与高速公路配套的四通八达、流转畅通的公路网络体系。建成渝黔、綦万两条高速公路;完成210国道文明样板路创建和省道303线全面硬化改造;改造赶犁路,打通与江津的县际路,建成县城到中峰、横山、丁山、扶欢、新盛5条通镇油路;强化道路养护和管理,提高好路率和公路畅通能力。

加强通讯网络体系建设。加快电话基站建设步伐,程控交换网点增加30个,程控交换机扩容10万门,建成覆盖全县的通信网络,实现村村通电话。加快綦江信息港建设,建成高速宽带网,推进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全县电话普及率、电视入户率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完成“电子政务工程",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能源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积极为中峰抽水蓄能电站、赶水火电厂等项目建设提供条件和服务,在开发利用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方面规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建成鱼栏咀水库,续建小一型水库3座,完成一批病险水库整治,加快建设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灌区,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气象监测预报和村社户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示范户建设,搞好农户改厨、改圈、改厕、改灶、改晒坝,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五、以优化环境为先导,做大做强开放经济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不懈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以利招商、以诚招商、以园招商等多种形式,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充分利用银行金融贷款,加快激活民间资本,促进项目、资金、人才、信息向綦江聚集,把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入世后外贸环境改善的有利条件,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足用好国家和市、县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出口大户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出口项目和经营主体,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开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做到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经营上服务、发展上鼓励,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改造国有集体企业以及农产品开发。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技术创新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民营企业成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六、以基本国策为保障,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高度重视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研究解决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搞好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使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坚定不移地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两大重点,强化城区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推广清洁能源,开展机动车辆尾气整治,加快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促使污染物达标排放,逐步关停或搬迁县城规划区内经技改仍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严重污染企业,使县城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努力把綦江的环境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坚定不移地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狠抓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珍惜利用和水土流失治理三大重点。坚持群防群治,重点搞好城镇和农村居民集聚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既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切实保护国土和矿产资源,又要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完成1.6万亩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加速荒山荒地绿化,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以先进文化为方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努力铸造富裕、民主、文明的新綦江。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和文明市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爱家乡、兴綦江"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城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能健康素质以及文明程度。进一步搞好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健全完善政府民主和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丰富民主内容,拓宽民主渠道,坚持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让群众知情、理解、参与和支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按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政策。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县水平。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妥善分流人员,减轻财政负担;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依法惩治邪教组织和黑恶势力,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组建一批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发展“两基"教育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2007年前建成5所市级示范学校。加强继续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基本完成中小学校现有d类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农民版画陈列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一批市级示范文化站、综合文化站。大力弘扬以綦江农民版画和少儿版画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化卫生改革,抓好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和爱国卫生工作,强化药品监督、医疗质量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加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八、以群众利益为根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县逐步走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千方百计扩大城镇就业和再就业,降低城镇失业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作用,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和经济组织更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当年新增下岗失业人员,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生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保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扶助等保障事业。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县人民政府新春致辞

乡亲们、同志们、朋友们: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在这喜迎新春、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各位老同志,向驻志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建设与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向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同志们,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时光引领发展的脚步,岁月记录奋斗的足迹。,是“十一五”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罕见的强降雨灾害,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坚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在产业转型、招商引资、生态建设、救灾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使我们向着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的目标又迈进了坚实一步。这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科学施政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使命承载新的梦想。,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转型发展的关键年、经济恢复的起步年。我们将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统筹城乡、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富民强县”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以转型发展促进结构调整,以改革创新促进协调发展,以强化保障促进民生建设,以优化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乡亲们、同志们、朋友们,正如习总书记所讲,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新的一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更是孕育精彩和希望的一年。我坚信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勤劳智慧的**人民一定会在新的一年里再创佳绩,再创辉煌。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更优良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携手打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愿全县人民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县人民政府20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及“十五”政府工作回顾

20,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共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群众疾苦促进和谐,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实施产业立县、产业兴县、产业富县战略,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经济质量同步提升。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9.5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7万元,同比增长14.1%和28.9%。

工业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坚持“集中精力抓产业,突出重点抓工业”的思路不动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加快技术进步,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水电能源业增势强劲。马电公司与明光电力的合作成效明显,内部改革走向深入,企业利润成倍增长,税费达到3500万元;金电建设进展顺利,首台机组即将发电投产,成为工业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壮大。齐祥食品公司30万头生猪加工线改造顺利竣工,与重庆今普集团的合作正式签约;金华纺织、赛克斯、海峡丝绸、泰兴织布沉着应对国际市场冲击,抢抓机遇扩大生产,轻纺工业全面复苏;可口爽、绿源食品产销两旺;兴华药业gmp技改达标,成为川东北独家获得认证的兽药加工企业。机械冶金业不断提升。嘉宝公司国有股份竞卖成功,模具制造中心建成投产,新型车厢配件、摩托车系列产品远销重庆、河南;兴贵公司研发出铡草机等系列新品,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航星钢铁冶炼生产线技改顺利完成,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金坛、金鹰强强联合,环保扩能改造项目实施顺利。全县工业企业完成重点技改项目7个,总投资1.25亿元,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2亿元,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实现利润3345万元,入库税金4650万元,分别增长73.3%、59.9%、203.7%和31.7%。

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全年粮食总产量33.58万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生猪产业快速壮大。巨农实业、四川七环、齐祥食品在河舒、周口、长梁等地建成了4个万头以上的生猪良繁养殖场,发展了8个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全县出栏生猪67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11.5亿元。引进七环食品、天杰普华在工业集中区新建肉食品和饲料加工企业,集生猪良繁、规模养殖和肉食品、饲料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基本形成。水果产业稳步发展。夯实锦橙100号基地建设,妥善解决疫病,加强标准化管理。支持巨农实业公司投资建设水果标准化示范园和水果气调保鲜库,延伸产业链条。全年水果产量7000万公斤,产值1亿元。葛薯产业全面启动。引进北京荷田、重庆钰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规划落实了30个葛根种植基地乡镇,首批启动了12个乡镇57个村5600亩葛根种植,并做好了技术培训、种苗引进等相关准备工作。蚕桑产业逐步复苏。赛克斯公司租赁了27个乡镇茧站,巩固蚕桑基地,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产业链。在抓好四大产业的同时,深度开发劳务产业,全县输出劳务17.9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25亿元。

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稳步实施商贸流通企业改革,稳妥化解商贸企业多年积淀的资产债务、人员安置、养老保险等具体矛盾与困难。现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农资、粮食、水果、建材等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农村专合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市场布局和整体功能日趋完善。营造了以相如饭店为中心的黄金消费圈,商贸、服务、餐饮、住房消费持续升温。深入开展市场秩序整顿,实施药品食品放心工程,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完成间接出口783万美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亿元,增长%。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总规通过专家评审,并启动了“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开发。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破解资金“瓶颈”,大上项目,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面落实招商引资责任,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实行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回引招商、领导带队招商与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围绕工业支柱产业、农业特色产业等重点项目抓招商,北京荷田、四川七环、天杰普华、重庆钰峰等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落户xx工业集中区,拉动产业升位;外地餐饮业主、品牌服装、特色小吃等名店名品入驻xx,引领消费升级。全年共引进项目67个,到位资金7.3亿元,增长40%,其中引进工业项目27个,到位资金4.7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2个,到位资金1.5亿元。

四川核电站首选厂址落户xx。发扬“敢为人先,锲而不舍,无私奉献,共谋发展”的精神,以最开明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争得四川一、二期总投资770亿元的核电站首选厂址落户xx,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积极论证、上报、争取了西部县级公路改造、农村卫生院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等24个项目,落实补助资金7719万元。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全年完成投资亿元,淹没补偿工作进展较快;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征地、安置补偿工作进展顺利,已有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集中区;河舒――龙蚕油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南渠路xx段砂卵石铺筑全线完工,达成铁路复线改造、华(蓥)南(充)500kv输变电工程等重点建设正式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抚琴小区、紫苑小区建设快速推进,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公益项目建设进度较快,嘉陵路路面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城区新建公厕8座;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徐家、罗家等20个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化水平提升2个百分点。完成了市政府挂牌企业的污染治理和木桥河治理年度任务;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成果持续巩固;投入300多万元,开展了县乡道路整治“大会战”;新建、改扩建村道公路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建成6个场镇集中供水站,解决了1.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13个扶贫新村,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把满足群众愿望作为行政第一追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8元,增长%和8.7%,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助民解困取得实效。把解民困作为构建和谐xx的重要举措,落实保障措施,建立特困群众低保制度,将城乡8004户特困家庭和600户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低保,全年共发低保金684万元,帮助山区群众完成红层找水打井6478口,切实解决群众生活难问题。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000平方米,对受灾群众建房实行每户元的定额补贴,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全面启动就业再就业工程,全县216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就业零突破,全县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次;加强了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制度,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城乡劳动力5.75万人,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医疗站点建设,建立特困家庭医保制度,率先在全市将城乡3000户特困家庭纳入医保,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建立扶贫助学制度,设立“圆梦助学基金”,发动社会捐助,资助贫困大学生199人;全面兑现义务教育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名中小学生免交书费、学杂费万元,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投资万元,新建村道公路公里,改扩建村道公路公里,切实解决部分群众行路难问题。涌现出了中坝新村和下河街社区先进典型社会事业再上台阶。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完成科技兴工、兴农项目个,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教育“双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得到提高。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入学率达到%。巨龙职中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民办教育、成人教育持续发展。改造中小学危房16.9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154万元,加强了村广播站和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固定电话、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90.09%,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强化了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计生工作继续加强,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扶助政策,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完成了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修志工作进展顺利。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

审计、人事、物价、气象、农机、档案、侨务、宗教、无线电管理、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改进信访工作,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修订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妥善处置了各类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强化隐患整治,加大监管力度,全县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明显减少。

四、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齐抓,加快民主与依法治县、依法行政进程,倡导文明社会新风尚,开创了政通人和新局面。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598个村的村委会、25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了“公推直选”。全面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基层民主监督与管理,对村干部每半年和年终实行述职评议,强化了群众监督作用。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率和信任度。加强了《行政许可法》、《村委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章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力度,圆满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干部群众的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载体建设,建立“xx爱心助学网”,创建文明单位15个,建成农村“万村书库”图书室76个。开展了行风评比和群众“满意单位”和“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政风、行风、民风进一步好转,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扎实推进“三深入、三落实”和“三满意”活动,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工程。加强廉政建设,完善了工程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了行政许可制度,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行为,注重发挥行政服务中心作用,集中办理的许可项目个。进一步健全了人大审议、政协评议、群众监督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14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意见147件,满意率均在90%以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xx坚持在奋进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谋求跨越,在跨越中凝聚人心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宏观调控机遇的结果;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结果;是我们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实施产业兴县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级干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关心支持xx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五”工作,我们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面对入世后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不畏艰难,沉着应战,敢闯敢干,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目标,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把满足群众愿望作为第一追求,较好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过去五年,是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质量同步提升的五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是的倍,年均增幅15.9%;三次产业结构由20的46.7:23.9:29.4,调整为35.3:35.5:29.2。过去五年是改革取得大突破、招商取得大成效的五年。“四个百分之百”的改革举措和外地客商资本的投入,一举盘活存量资产亿元,使户工商企业起死回升,各待岗、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招商引资破解投入与发展“瓶颈”,引进项目个,资金亿元,分别是前十年总和的倍和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过去五年是xx项目建设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7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额的3.45倍。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交通、通信村通率达到%,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不断加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城市形象大步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年的1.4倍和1.61倍,养老、就医、就业等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传统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进展不够快,土地产出率不够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门路不够广,就业服务机制有待创新,就业观念亟待引导和转变;农业抗风险能力、集约化经营水平、组织化程度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增收办法不多、途径不广。工业方面,结构矛盾和体制障碍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经营者投资扩张意识较弱,规模企业较少;三产方面,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不快,专业市场集聚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社会稳定方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引发的上访现象时有发生。机关作风方面,政府职能转变需进一步加快,行政效率、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奋斗目标

“十一五”是本世纪头二十年中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奋力推进xx新一轮新发展新跨越。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工业立支柱,农业兴产业,三产上台阶,城市升形象,党建出成果”的发展思路,构筑“一城三线四区”区域经济布局,打造四川集水电和核电于一体的电力能源基地、西南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川东北都市休闲渡假胜地,建设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促进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59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建成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大县、商贸旅游旺县、民营经济新县、绿色生态靓县和财税收入富县。

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增强抓好教育工作的紧迫感

20xx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是中国教育改革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是我县教育厚积薄发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扎实工作,创新发展,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县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履职情况暨全县教育工作的评估验收,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工程顺利通过省的检查验收,全县教育工作获市教学目标管理一等奖,高考质量获市第二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职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全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还不均衡,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关学校教育资源紧张,大班额现象严重,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而并认真思考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在保障公民教育权利和促进教育公平纳入了基础民生工程的今天,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更高,更具体,更明确。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其教育必然发达。反之,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得到有力推动。去年年底中央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的创新发展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归根结底还得通过教育途径。着眼到我们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把发展教育作为县域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意义更为重大。这就决定我县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还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逐步消除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想方设法为教育发展铺平道路。概括说可归纳为两个词汇:一是做大。教育资源紧张,根本原因在资源缺乏和不足,无论是教育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一方面加大自身投入,尽力扩大资源总量,另一方面营造宽松环境,引进各种资本注入教育,不断改善教育结构比例。二是做优。这些年全县教育的大投入,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客观来说,我们只是解决了孩子有书读的问题,如何读好,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和成才,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20xx年我县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边远地区孩子的健康问题,极端学生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缺失关爱的问题等,都在时刻警醒我们,我们离期望的教育还很远。因此,做大的同时还必须做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树立大教育观念,只负责修建学校还不行,只负责招入教师还不够,如何让学校更美,更和谐,更能实施有效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进得来,留得下,乐学善学。如何让教师更乐业奉献,更善教爱教,这些方面优化的空间还很大,还大有可为。要真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学校育人为本,教师以教为荣,学生乐学好学的大教育格局,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切实拿出一些科学可行的措施,把能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真抓实干,突破瓶颈,才能逐步缩小差距,真正让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在构建社会基本意识形态上,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

二、夯实常规,狠抓重点,确保今年教育工作再获提升

20xx年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持续推进的关键年。正在酝酿的高考制度改革,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将得到深入推进。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尊重个性成长要求的教育观念愈加深入。规范办学,精细管理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根本途径。

一要坚持德育为首,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推进创新实践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全人发展,坚定不移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作为出发点,将学生的阶段特点和时代发展特点结合起来,从实效性出发,创新开展好德育工作。要抓好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的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思想道德素质良好、适应社会发展、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

二是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努力推进教育公平。继续完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午餐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通过师资调配,均衡城区、集镇和村级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抓好农村寄宿制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尽量将农村留守儿童动员到学校入住,着力让寄宿制工程作为改善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大事抓紧抓实。要坚持教育公益原则,在学校食堂实现自办自管,要坚持“零利润”运行,公开食品采购、人工工资等费用,让孩子们吃的明白,吃得舒心。要大力推进县委、政府已经纳入20xx年十大实事的城关地区学校的建设步伐,已经立项的建设项目,要排除困难尽早启动。还需规划的,要充分调研,得到基础数据,了解发展趋势,合理作出规划,确保与城区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要突出学前教育、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地位,全面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一是要加快幼儿园的建设步伐,20xx年建设的9所幼儿园要确保3月份能投入使用,同时尽早启动20xx年7所幼儿园建设工作,力争在半年内修建完毕,9月能够招生。二是要做好学前教育教师的配置工作,要充分发挥好去年招录的30名幼儿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调配部分小学教师进入幼儿园,要力争建成一所,招生一所,规范一所。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学前教师的培训力度,出台科学规范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切实构建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心智发育规律的学前教育。

普高教育一是要做好毕节实验二中后续建设工作,确保今年9月份全面投入使用;加快县第二高级中学扩建的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动工;二是要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导优质高中进一步挖掘潜力,实行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同步发展,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和增量并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普通高中发展速度与质量、普通高中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要把中职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步伐,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当前重点是做好县职中的扩建工作,认真做好申报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查缺补漏工作,同时开辟渠道,大力招商引资,抓好现代职教中心和贵州青年职业学院的筹办工作。

三要着力推进民办教育向纵深发展

我县民办教育取得良好成绩。但民办教育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我们要优而思进,做大做强民办教育,实现民办教育大跨越。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在民办教育教师配置和待遇,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申办条件和程序等方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真正促进民办学校规模化、品牌化、内涵式发展。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和校长治校能力

一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着重抓好教师专业学科的过关,让教师能教会教;优化师资配置,继续统筹做好教师队伍的“招聘、调剂、支教”等方面的工作,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逐步解决好教师配置地域不均、部分学科专任教师欠缺的矛盾;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培养一支综合素质优良的校长队伍。在前期基础上,继续推行校长选拔、培训、任用、交流以及后备人才储备等措施,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懂教育、善管理的学校校长队伍。三是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疾苦,积极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要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进度,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住房困难。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教兴教的良好风尚。

五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的关键是抓落实,抓预防,抓整治,抓排患。要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工作做在前,措施有力,责任明确,时时预防,事事留心,有效杜绝校园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努力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明确任务,履行职责,推进全县教育工作实现新跨越

20xx年全县教育工作任务很重,硬指标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初步均衡;二是高中突破工程通过省的验收;三是全面铺开农村义务教育营养午餐计划;四是中小学食堂全面收回管理。这四个方面都是省市下达的硬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余地。从软硬两方面来看,硬的方面主要是一系列教育工程的新建和改扩建,包括黔西县第二高级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的新建,黔西职中、黔西三中扩建等,这些工程既有历年尾欠的项目,也有新上的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集中在20xx年建设,困难很大。软的方面主要有两块,一是教师的招录,本年度初步预计招录300名特岗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平衡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还需招录98名高中阶段教师,从以往的工作来看,高中教师招考这块难度较大,我们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招录到位。二是教育管理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要围绕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动心思,下功夫,建立和逐步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保障教育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整体环境下快速发展。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教育教学的规范和科学,教师的成长和活力,学生的健康和乐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则是一切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基本要素,都应该认真研究。

围绕以上目标,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积极有为,既要做好自身的份内工作,又要通力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门要科学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难点,针对每一项具体工作,拿出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涉及相关部门职责职能的,要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寻求支持和协调。各乡镇要强化对教育的管理,要充分理解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既要防止不管不问,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又要防止管得过多过死,给教育造成干扰,要把重点放在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需要乡镇党委、政府牵头和负责的工作,比如学校项目用地的征用,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学生入学率的保障等,均要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安排开展好工作。由于今年教育方面一些非常规的工作集中启动,相关涉教部门的工作量也因此加大。在项目工程建设上,发改、规划、国土、建设、财政、环保、拆迁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在土地征用,项目立项报批、规划设计、资金划拨等方面给予最大帮助,能简化手续的简化手续,能提前安排的提前安排,要真正落实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项目建设工作,要尽最大努力为教育工程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证教育项目实施。中小学食堂回收工作,事关数万学生的就餐问题,涉及承包方的经济利益,这块工作县政府已经下文作出安排部署,相关涉及部门一定要履行好自身职责,确保平稳回收。涉及近十万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改善工作,按照初步方案,除条件较好的几所学校采用自行做餐供应外,大部分学校采用牛奶、面包和鸡蛋的送餐供应模式,这么大的用餐量,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查机制,定期不定期对供应食品的来源、存储、配送、质量等进行抽查,确保孩子们安全食用。在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方面,工商、城市综合执法、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文体广播电视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一是要保障学校出入通道畅通,要定期治理占用学校通道的小摊小贩;二要大力整顿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随时检查校园周边的商铺出售的食品和学生日常用品,对那些不按规定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的娱乐场所,出售三无食品,销售非常出版物的商家,要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警告和处罚,对公路旁学校,交通部门研判该设置交通警示标志或设置减速带的,要抓紧落实。校车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词汇,对于非法营运车辆接送学生上学、放学等现象,运管部门要加大教育和查处力度,不能放任和手软。安全工作始终是头等大事,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加大广大师生安全防范等知识的宣传教育,经常指导学校的安全工作,在学生密集的路段和时段,要提高见警率,防止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发生。在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既要充分掌握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遵循人事原则,又要灵活地处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消除人事矛盾,让广大教职员工在一个良好的用人机制上乐业奉献,发挥所长。

县委、县政府把“科教兴县”战略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措施,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抓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希望大家认清发展形势,顺应时代要求,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全县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舒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过去五年

綦江已经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

1998年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共綦江县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和渝黔高速公路建设三大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对綦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开创了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回顾五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克服困难较多、承受压力较大、爬坡过坎的五年;是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固定资产投入较多、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力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五年。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全县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68 亿元,年均递增8.1%;农业总产值8.96亿元,年均递增0.9%;工业总产值29.78亿元,年均递增4.8%;完成地方预算财政收入1.9亿元,年均递增6.6%;固定资产投资21.39亿元,年均递增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4亿元,年均递增6.5%。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47.4:28.8:23.8调整为30.6:35.9:33.5,二、三产业比重超过一产,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通惠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太公山农业综合开发区初具规模,蔬菜、畜牧、果品等多经骨干项目迅速发展,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34.8%提高到2002年的44.8%;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81亿元,年均递增14%;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7年的24.8%提高到2002年的31.9%。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513”工程初见成效,机械加工、能源、冶金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市属企业增长加快,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旅游开发开始起步,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2 %。

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县属国有企业改制率达到95.6%,70%以上的闲置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土地 流转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契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县镇机构改革、乡镇和村居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三金”、“三乱”清理整顿基本完成。综合整治发展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功举办了綦江县首届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参与全国、全市经贸洽谈和会展,外商投资日趋活跃,新增外来投资企业55户,引进重点项目25个,五年累计利用外资8.4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420万美元。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6亿元。渝黔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二期工程和綦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改造国道、省道85公里,整治县道、乡道 735公里,新修乡村道路270公里,新建公路桥梁5座,县二级汽车站投入试运营。县城建设力度加大,改造旧城房屋40万平方米,新区拓展1.2 平方公里;城北大道、新虹桥、电力街一期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县城容貌明显改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批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初具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8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7.5%,比五年前提高8.7个百分点。能源通信建设明显加强,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城镇多数居民用上了清洁安全的天然气;以光纤为主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初步形成,电信、广电宽带网络共同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提高到10%和9.3%,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整治维修病害水库54座,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24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面14.7万亩。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綦江剧场、影视会议中心等文体设施相继投入使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绿色通道建设、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封山育林完成18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8%。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原则,“一控双达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业排放污染物和城市功能区环境达标)工作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02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123元,年均递增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5元,年均递增2.4%;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29.37亿元,年均递增18.5%。城镇、农村居民家庭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分别由58%和67%下降到48%和62%。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生活,大力实施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12057户、2509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89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14450名城镇失业人员和2598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28.5平方米,年均递增9%和4.4%;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易旱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五、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德治县取得成效。“科教兴县”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市、县重点科技项目31项,“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农村艺术教育列入全国50个实验县之一,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稳步推进;支持市属企业改革和发展,厂校移交工作全面完成。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了“三为主”县的创建目标,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文体广电事业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批优秀节目和艺术作品在全国、全市比赛中获奖。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县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药秩序整顿取得实效;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无偿献血、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有效防止了各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圆满完成了征兵任务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工会、人事、统计、审计、社保、民政、气象、质监、档案、史志、保密、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人防、外事、信访、老龄、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

六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决策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方面的意见,五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285件,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为重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明显。“三五”普法圆满完成,“四五”普法深入开展,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法治县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全面开展道路运输、矿山企业、消防、化危品、地质灾害、民爆物品等方面的安全整治和检查,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的调处机制,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法轮功”邪教组织,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五年来,县政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了“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行风评议,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勤政意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较大提高。

各位代表,200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五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一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6%,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扭亏为盈。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7.8%,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城乡消费市场转暖回升。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农村税费改革效果明显,全县农民人均减负20.98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加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105元,是五年来增加较多的一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5%和3.41‰。

在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一是人民广场工程已完成勘察设计、项目报建和部分旧房拆迁工作;二是影视会议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三是体育馆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县二级汽车站投入试运营;五是县城至三垭口、县城至玉龙道路改造工程完工,綦隆路口路面已完成半幅硬化;六是大石路改造工程竣工;七是开发区综合批发市场已开工建设;八是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九是完成了3.5万人、2.1万头牲畜的农村饮水任务;十是59个村的扶贫项目完成了规划和29个村的启动工作;十一是通惠河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城饮用水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水质已恢复到3类饮用水源标准。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励精图治,结束了低谷徘徊的局面,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速度较快、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新起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和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全县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在这里,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县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綦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所有关心綦江、热爱綦江、支持綦江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未来五年

綦江阔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五届县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建立“一极二廊四区”经济发展基本格局的五年,是建设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的关键五年,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的五年。未来五年,渝黔、綦万高速公路将全线贯通,綦江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未来五年,我们将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现“十一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在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新一届县人民政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

新一届县人民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县第十次党代会的目标任务,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投资和激活消费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奋斗目标是:夯实工业强县基础,构筑四大经济高地,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实现富民兴县目标。

夯实工业强县基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强力推进“513”工程,竭力支持市属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扶持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到2007年,力争工业总产值翻番,突破60亿元,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格局。

构筑开放型经济高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放开投资领域、放开要素市场、放开资源配置、放开融资渠道,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2007年,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大幅度增加,出口创汇实现翻番,突破1600万美元。

构筑特色经济高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第三产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全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和聚集辐射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2007年,力争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22:40:38。

构筑民营经济高地:大力发展以私营个体经济和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争使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60 %以上。

构筑城镇经济高地:加快县城建设步伐,使县城面积扩大到13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6万人。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创建5个“经济强镇”、5个商业小城镇和一批特色工业小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万人,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

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得到弘扬,精心打造诚信、文明的新綦江。

实现富民兴县目标: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突破80亿元,人均突破8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2007年突破30亿元;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9%,五年累计突破190亿元;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突破3亿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和4.4%,2007年突破1.13万元和28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一、以工业经济为支撑,加快建设工业强县

工业兴则百业兴,振兴工业是振兴綦江经济的必由之路。要举全县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加快园区建设,构筑工业经济新的载体。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要求,集中力量把桥河工业园区建成市级产业园区。以原庆江机械厂闲置资产为依托,以纺织业和建材业为主导,把庆江工业园区建成县级产业园区。要依托场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渝黔、綦万高速公路有出口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小区。园区建设要高起点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搞好集中整治和配套建设。要创新园区开发机制,突出解决项目、资金、人才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找项目,从宏观政策上把握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从市场准入上把握消费需求的变化,从资源优势上把握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发一批比较优势项目;用全新的思路筹措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信贷、外资、内资并举的方针,招商引资建园区,形成上争下筹、内聚外引的多渠道筹资格局;用优惠的待遇引人才,在用好本地人才的同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以人才支撑园区优势产业,以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人才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切实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和企业发展无小事的思想,大力支持市属企业发展,切实解决企业改、扩、建项目中的具体问题和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大力发展以汽车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业、以火电和水电并举的能源工业、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形成支柱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大、高新技术产业更快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着力三大创新,努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机制创新,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县属国有集体企业走民营之路。重点搞好18户国有集体关停企业改革,转换机制,盘活存量,再现生机;着力管理创新,按照“科学、从严、高效”的原则,挖潜革新,降低成本,强化管理,增加效益,培养一批管理先进、效益显著的工业经济“小巨人”;着力科技创新,坚持技改扩建与新上项目并重,每年实施一批技改扩建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每年新上一批科技先导型的工业项目,每年引进一批外来投资的工业项目,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调整农业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是基础,农村是重点,农民增收是关键。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面向市场,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高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实施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调整种植业、改造提升林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加工业,构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一是要培植龙头企业。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兴办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受益面广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壮大产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石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着力实施以南部四镇为重点的2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重点抓好水果、蔬菜、畜禽、粮油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建成30万只肥羊羔、30万头优质瘦肉型生猪、15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甘兰型黄籽油菜、优质辣椒、反季蔬菜、优质水果、5万亩笋竹、3万亩中药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以镇村为主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办专业协会,大力发展中介组织,以科技和信息为重点,为农村经济搞好全方位服务。

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以实施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百个经济强镇工程”为载体,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计划地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大城市有序流动,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的经常性监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抓好59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不断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村困难群体由温饱逐步迈向小康。

三、以激活消费为重点,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以商贸、旅游、房地产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流通活县的要求,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强化组织创新和业态创新,逐步培植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的流通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努力打造城北大道、中山路、龙角路三大特色商业街;抓好开发区综合批发市场、火车站批发市场、边贸市场和商业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市场网络、城镇社区商业网络和小城镇商业群。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体系和贩运大户,促进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双向流通,活跃农村市场;着力打造特色餐饮、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便民店、专卖店、保健、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把綦江建设成为重庆南部边境商贸中心。

以发展休闲、度假为产业导向,大力发展旅游业。认真搞好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加大引资开发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北部旅游环线。抓好旅游促销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提高綦江旅游的知名度、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把綦江建成主城区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以咨询为主的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家教、医疗保健、就业培训、卫生保洁等就业容量大、带动力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社区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

以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为目的,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开发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归集面和归集率,加大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住房消费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购房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以增加投资为动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的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幅度增加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城乡面貌大改观。

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城镇土地、公用设施等存量资产,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城镇建管机制。坚持城市新建与改造并举,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相结合的原则,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成县城旧城改造,建成城北环道、孟家院公铁立交桥、电力街二期工程、上升街道路、县体育场、营盘山公园、5万吨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批市政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形成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山水园林城市的雏形。加快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以渝黔、綦万高速公路沿线的集镇为重点,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示范镇,建设一批聚散辐射能力较强的特色小集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使城镇化水平在2002年的基础上提高12.5个百分点。

加强交通体系建设。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快建设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的总体要求出发,以“一小时綦江”为目标,按照“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交通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与高速公路配套的四通八达、流转畅通的公路网络体系。建成渝黔、綦万两条高速公路;完成210国道文明样板路创建和省道303线全面硬化改造;改造赶犁路,打通与江津的县际路,建成县城到中峰、横山、丁山、扶欢、新盛5条通镇油路;强化道路养护和管理,提高好路率和公路畅通能力。

加强通讯网络体系建设。加快电话基站建设步伐,程控交换网点增加30个,程控交换机扩容10万门,建成覆盖全县的通信网络,实现村村通电话。加快綦江信息港建设,建成高速宽带网,推进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全县电话普及率、电视入户率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完成“电子政务工程”,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能源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积极为中峰抽水蓄能电站、赶水火电厂等项目建设提供条件和服务,在开发利用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方面规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建成鱼栏咀水库,续建小一型水库3座,完成一批病险水库整治,加快建设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灌区,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气象监测预报和村社户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示范户建设,搞好农户改厨、改圈、改厕、改灶、改晒坝,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五、以优化环境为先导,做大做强开放经济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不懈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以利招商、以诚招商、以园招商等多种形式,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充分利用银行金融贷款,加快激活民间资本,促进项目、资金、人才、信息向綦江聚集,把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入世后外贸环境改善的有利条件,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足用好国家和市、县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出口大户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出口项目和经营主体,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开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做到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经营上服务、发展上鼓励,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改造国有集体企业以及农产品开发。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技术创新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民营企业成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六、以基本国策为保障,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高度重视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研究解决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搞好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使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坚定不移地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两大重点,强化城区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推广清洁能源,开展机动车辆尾气整治,加快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促使污染物达标排放,逐步关停或搬迁县城规划区内经技改仍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严重污染企业,使县城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努力把綦江的环境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坚定不移地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狠抓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珍惜利用和水土流失治理三大重点。坚持群防群治,重点搞好城镇和农村居民集聚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既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切实保护国土和矿产资源,又要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完成1.6万亩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加速荒山荒地绿化,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以先进文化为方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努力铸造富裕、民主、文明的新綦江。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和文明市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爱家乡、兴綦江”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城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能健康素质以及文明程度。进一步搞好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健全完善政府民主和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丰富民主内容,拓宽民主渠道,坚持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让群众知情、理解、参与和支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按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政策。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县水平。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妥善分流人员,减轻财政负担;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依法惩治邪教组织和黑恶势力,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组建一批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发展“两基”教育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2007年前建成5所市级示范学校。加强继续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基本完成中小学校现有d类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农民版画陈列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一批市级示范文化站、综合文化站。大力弘扬以綦江农民版画和少儿版画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化卫生改革,抓好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和爱国卫生工作,强化药品监督、医疗质量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加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八、以群众利益为根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县逐步走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千方百计扩大城镇就业和再就业,降低城镇失业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作用,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和经济组织更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当年新增下岗失业人员,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生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保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扶助等保障事业。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千方百计创建市级卫生城市,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围绕把县城建成“山水园林特色的城市”这一目标,不断提高县城管理水平,认真做好县城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深入开展城镇容貌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镇居民卫生意识,加强城镇干道、主要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认真落实“门前三包”和路段管理责任制,根治县城“脏、乱、差”,提升城市形象。城镇建设要突出建筑风格,体现城镇特色,降低容积率,提高绿化率,努力使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