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编写教案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合理有序地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一
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二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三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四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五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气候。
作物熟制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地形。
传统民居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六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七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八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九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xx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一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乙图。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丙图。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板书。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二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三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四
: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五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六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七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八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汇总篇十九
【教学工具】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板书)第九章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南:澳大利亚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马六甲海峡”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总结)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